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

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玛格丽特·莒哈丝特
  • 儿童文学
  • 绘本
  • 获奖图书
  • 经典
  • 童话
  • 故事
  • 阅读
  • 艺术
  • 想象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潮湿到枯竭,一点一滴的结束,
我们最终,必须温柔地往幽黯之底探视。
幸好啊,幸好,
绝望就在那里,我们将不会错过……

  100年只生一个懂得缠绵的情人
  玛格丽特‧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诞生100周年纪念

  玛格丽特‧莒哈丝生于1914年,逝世于1996年,为法国知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与电影导演,其名作《中国北方来的情人》、《印度之歌》、《广岛之恋》、《劳儿之劫》等等,皆是世界文学之重要资产,她同时也是法国新小说派与女性主义书写的最重要代表人物。2014年正为其诞生100周年,《联合文学》杂志特别制作《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以全彩加黑白印刷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位经典文学名家的生涯、心灵与作品完整地介绍给台湾热爱文学、电影、戏剧、法国文化、甚至仅仅是喜爱巴黎旅行的读者,让莒哈丝跨越时空、性别、语言的魅力,在其诞生100年后依然撼动人心。

  《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内容包括莒哈丝名着选摘,胡晴舫《广岛之恋》、林德祐《情人》、阮若缺《印度之歌》、蔡淑玲《劳儿之劫》等四大莒哈丝经典作品彻底分析,洪凌、黄心雅、林立薇畅谈莒哈丝慾望书写,钟文音、张亦绚、徐慧韵提供莒哈丝心灵笔记,并从电影、戏剧、艺术、法国新小说派等角度全面解读莒哈丝百变容颜,还有辜振丰描绘百年巴黎时尚氛围,吴克希谈莒哈丝同代作家与文坛,李黎导览莒哈丝的中国情人越南之旅,加上详尽的莒哈丝生涯年表对照世界大事、莒哈丝文学地图、莒哈丝全着作介绍与参考书目,让您一览超详细莒哈丝FACT!

  关于玛格丽特‧莒哈丝

  玛格丽特‧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


  法国传奇作家。她的多部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包括《太平洋防波堤》(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 1950;电影由Rene Clement执导, 1958)、《如歌的中板》(Moderato Cantabile, 1958;电影由Peter Brook执导, 1960)、《夏夜十时半》(Dix heures et demi du soir en ete, 1960;电影由Jules Dassin执导, 1967)等。她也写电影剧本,如广为人知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60)即为她与亚伦‧雷奈(Alain Resnais)合作的电影。

  她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和60年代的社运,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她关注的重点多是无助的儿童、行乞的女人、残酷的战争、不可能的爱情......都是没有国界的。她是生于越南的贫穷法国人,即使回到法国,都自觉是个「异乡人」,这种无从归属之感反而让她敏锐地了解到人生的忧虑与哀愁;同时她也在书写、影像上打破各种拘束、挑战一切界线,因此其小说被称为「极限文学」。

  莒哈丝着作

  ◎《厚颜无耻的人》Les Impudents(1942年)
  莒哈丝的第一本着作,人物性格跃然纸上,组成一个爱恨交织的家庭。
  ◎《平静的生活》La Vie tranquille(1944年)
  年轻女子在偏僻的农村中渴求生活、追求爱情,却又充满死亡阴霾。
  ◎《太平洋防波堤》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1950年)
  一本对殖民体系控诉、由希望与绝望交错而成的小说。获龚固尔文学奖(Prix Goncourt)提名。
  ◎《直布罗陀的水手》Le Marin de Gibraltar(1950年)
  一个厌倦现状的男人,在搭上一位寻找爱人的美女的船后,是人生新的开始?或是另一种结束?
  ◎《塔吉尼亚的小马》Les Petits chevaux de Tarquinia(1953年)
  描绘着爱情与友情,极贴近莒哈丝生活的作品。
  ◎《树上的岁月》 Des journée entières dans les arbres(1954年)
  莒哈丝短篇小说集。收录蟒蛇(Le Boa)、多丹夫人(Madame Dodin)、工地(Les Chantiers)。
  ◎《广场》Le Square(1955年)
  在广场来来去去的人们,偶然相逢之下和对方交换自己的生命故事。一部看似普通却又不普通的作品。
  ◎《如歌的中板》Moderato Cantabile(1958年)
  故事从一桩发生在咖啡馆的命案开始,透过对话,带出女主角希望却又害怕改变现有生活的复杂情绪。
  ◎《夏夜十点半》Dix heures et demie du soir en été(1960年)
  一场暴风雨、一个杀人犯、一对前来度假而被迫留下的夫妻。看莒哈丝细腻的描述各角色对爱情的无助、放任与折磨。
  ◎《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60年)
  原爆过后的广岛,现实与过往的回忆交缠,道出不同时空的两段恋情。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L'Après-midi de Monsieur Andesmas(1962年)
  一位被孤独与等待围绕的老人,在某日午后回忆往事。
  ◎《劳儿之劫》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1964年)
  跳脱传统叙事手法与心理上的常规,莒哈丝透过文字带给读者恐惧、迷惘、孤独、以及最深沉的黑暗-从未婚夫被劫走的那一刻起-开始陷入疯狂。
  ◎《副领事》Le Vice-Consul(1965年)
  沉沦,不断下沉。所有角色都将自己关在过去,困在秘密之中。
  ◎《英国情人》L’amante anglaise(1967年)
  从一桩命案的质询中抽丝剥茧,道出人生的痛苦与复杂。
  ◎《毁灭吧‧她说》Détruire, dit-elle(1969年)
  由两男两女,谱出诲涩的爱情乐章。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Abahn Sabana David(1970年)
  透过将被处决的犹太人,揭述历史上迫害及屠杀犹太人的黑暗面。
  ◎《爱》L’amour(1971年)
  莒哈丝本人认为可以带来所有她有可能写的书:是一本可以带来一百本书的书。
  ◎《印度之歌》India Song(1973年)
  作者以四个声音不断交相叙述,如四重奏般层层堆积出故事真相,成就一曲迷人的印度之歌。
  ◎《娜塔丽‧格朗热》Nathalie Granger(1973年)
  性格孤僻,喜爱音乐的小女孩与收音机中不断传来的年轻杀人犯的消息,是否打破女孩原本的生活?收录《恆河之女》(La Femme du Gange)。
  ◎《卡车》Le Camion(1977年)
  搭便车时,您是否会开口聊天?莒哈丝将一位妇人上车后与司机谈话的内容,撰成了思考人生的着作。
  ◎《黑夜号轮船》Le Navire Night(1979年)
  两个不相识的人在夜里透过电话互诉爱情的故事。另收录《赛札蕾》(Cesarée),《否决的手》(Les Mains négatives),及三篇《奥蕾莉亚‧史坦妮》(Aurélia Steiner)
  ◎《薇拉‧巴克斯泰或大西洋海滩》Véra Baxter ou Les Plages de l’Atlantique(1980年)
  如何去爱?爱情是否终将带来绝望?
  ◎《80年夏》L’Eté 80(1980年)
  收录十篇莒哈丝于法国解放报《Libération》专栏上所写的文章。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L’Homme Assis dans Le Couloir(1980年)
  莒哈丝作品中,罕见的从偷窥者的视角看向一对男女间的暴力与慾望。
  ◎《阿加莎》Agatha(1981年)
  兄妹乱伦的故事,莒哈丝的爱之禁地。
  ◎《外面的世界》Outside (1981年)
  收录莒哈丝写过的短文-可能是社会或政治相关文章等等,同时收录在《法国观察家》杂志(France Observateur)上发表的第一篇专栏文〈阿尔及利亚人的鲜花〉。
  ◎《大西洋人》L’homme Atlantique(1982年)
  三十余页的短篇小说。在莒哈丝临到生命的尽头时,仍不断强调此作乃她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萨瓦纳海湾》Savannah Bay(1982年)
  如何拯救自我放逐的灵魂?一段由爱引发死亡,再从死亡找回已逝时光的故事。
  ◎《死亡的疾病》La Maladie de la Mort(1982年)
  卖身作爱的女人,花钱请她来的男人─「试爱」。
  ◎《情人》L’amant(1984年)
  现实与虚构的交错,真实书写时间和故事时间穿插并行,莒哈丝以最精简的文字娓娓道出女孩与恋人的爱情。(本书荣获1984年龚固尔文学奖Prix Goncourt)。
  ◎《痛苦》La Douleur(1985年)
  以女人面对战争时的恐惧为出发点,详尽描述从集中营回来的丈夫,如何获得重生的经过。一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书。
  ◎《蓝眼睛黑头发》Les Yeux Bleus Cheveux Noirs(1986年)
  何谓爱情?莒哈丝深刻的分析女性的性爱,谱出一曲女性的爱情之歌。
  ◎《诺曼地海岸的妓女》La Pute de la Côte normande(1986年)
  短短几页的叙述,足够引领您踏上那片海岸。
  ◎《物质生活》La Vie Matérielle, Paris, P. O. L.(1987年)
  一本不是书的书,从和友人杰洛姆(Jérôme Beaujour)谈话间浓缩了四十八篇关于莒哈丝人生与思想的短文。
  ◎《爱米莉‧L》Emily L.(1987年)
  喜欢写作、喜欢喝酒,同劳儿一样令人看了就着迷的女人。
  ◎《夏雨》La Pluie d’été(1990年)
  一本混杂各种语言的小说。横跨莒哈丝清醒与病危昏迷期间所完成的作品。
  ◎《中国北方来的情人》L’amant de la Chine du Nord(1991年)
  以大量对话重新勾勒出「情人」一书,深刻、且不可自拔。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Yann Andrea Steiner(1992年)
  扬-莒哈丝晚年时的恋人,本书犹如她对扬的恋人絮语一般,点滴地叙述他的一切。
  ◎《写作》Écrire(1993年)
  莒哈丝晚年对于人生与写作的自白。
  ◎《外面的世界二》Le Monde extérieur- Outside 2(1993年) 
  同《外面的世界》,本书收录莒哈丝历年来写的随笔、序言、信件、报刊文章等。
  ◎《一切结束》C’est tout(1995年)
  一部与扬的谈话录。在莒哈丝人生最后的一段路中,有扬陪她一同走过。书中谈到的是死亡,但她一点儿也不害怕。

  参考书目

  ◎《谈话者》Les Parleuses(1974年)
  与柴维尔‧高提耶(Xavière Gauthier)的访谈录。
  ◎《玛格丽特‧莒哈丝的领地》Les Lieux de Marguerite Duras(1977年)
  与蜜雪儿‧波特(Michelle Porte)的访谈录。
  ◎《致莒哈丝:永远的情人》Pour Duras(1995年)
  由亚兰‧维康德烈(Alain Vircondelt)蒐集和莒哈丝会晤后的谈话内容及其个人研究所成的作品。深入分析莒哈丝创作的过程与她丰富的一生。
  ◎《莒哈丝传》Marguerite Duras(1998年)
  由劳尔‧阿德莱(Laure Adler)和莒哈丝无数次的见面与访谈撰写而成,全书除详细介绍莒哈丝生平外,并有许多和莒哈丝的谈话内容及文稿。(本书荣获1998年法国费米娜奖)
  ◎《战争笔记》Cahiers de la guerre et autres textes(2006年)
  由莒哈丝手稿编撰而成,记录了她在印度支那的生活,也记录着与当时那位中国情人的恋情。
  ◎《悬而未决的激情:莒哈丝论莒哈丝》La passion suspendue : Entretiens avec Léopoldina Pallotta della Torre(2013年)
  与乐奥伯狄娜(Leopoldina Pallotta della Torre)的访谈录。透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从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细项切入。让读者从莒哈丝的口中更加了解莒哈丝。
  ◎《激情的写作》L’ écriture de la passion(2013年)
  从莒哈丝的童年、住家、情人、作品等各方面一一介绍这位文坛传奇女作家,书中更有大量珍贵的照片,看尽莒哈丝的花起与花落。
探寻未知的文学殿堂:一部关于现当代英美文学思潮的深度剖析 书名: 迷思的迷宫:二十世纪中后期英美文学中的主体性、语言与后殖民语境 作者: 萧然 出版社: 启明文库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二十世纪中后期(大约1950年代至1990年代末)的英美文学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学术考察。我们聚焦于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剧烈转向,特别是现代主义的余晖如何与后现代主义的浪潮相遇、碰撞,并最终催生出对“主体性”、“真实性”和“权力结构”的全新审视。本书不仅梳理了重要的文学流派,如黑色幽默小说、后现代主义叙事实验、酷儿理论在文学中的体现,更着重分析了后殖民批评理论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大英帝国文学”的认知版图。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黄昏与后现代的黎明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二战后英国文学在战后重建精神上的困境与挣扎。我们细致考察了“愤怒的青年”(Angry Young Men)一代的戏剧与小说,分析了金斯利·阿米斯和约翰·奥斯本等人如何通过对中产阶级虚伪性的揭露,完成了对传统社会秩序的首次猛烈冲击。这种对僵化体制的反叛,为随后出现的文学实验奠定了情绪基础。 紧接着,我们将重点转向美国文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卡尔维诺的“元小说”概念被引入对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米等人的分析中。我们详细探讨了这些作家如何通过打破叙事连贯性、使用戏仿(Parody)和拼贴(Pastiche)的手法,来挑战读者对“故事”和“作者意图”的既有期待。后现代文学不再满足于描摹现实,而是转向对“再现”(Representation)本身的质疑,揭示语言建构现实的虚假性。 第二部分:语言的解构与意义的漂移 语言学转向是理解后现代文学的关键。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我们以陀依斯(John Fowles)的小说为例,阐释了开放式结局和多重叙事路径如何迫使读者承担起“意义生产者”的角色。我们探讨了德里达关于“延异”(Différance)的概念如何应用于文本分析,揭示了文学意义的永恒漂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分析了美国冷战时期文学中的“不确定性美学”。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不再仅仅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成为了一个关于官僚体系中逻辑失效的寓言。在这种文学语境下,语言本身成为了一个疏离的、往往是欺骗性的工具,主体(个体)在语言迷宫中寻求意义,却往往只能发现空洞的回响。 第三部分: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学重构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变迁,后殖民文学的崛起是对西方文学中心主义的强有力回应。本部分将重点放在那些来自前英联邦国家的作家如何“收回”并“改造”英语,使其成为表达自身历史创伤与文化身份的工具。 我们对萨尔曼·鲁西迪、卡祖·伊斯古力、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作家如V.S.奈保尔的作品进行了细致比较。研究表明,这些作家巧妙地融合了本地的神话、口述传统与西方叙事技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或“奇幻写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目的,不仅仅是讲述被压抑的故事,更是要挑战殖民历史记录的单一性和权威性。我们分析了“杂糅”(Hybridity)和“中介性”(Liminality)如何成为后殖民叙事的核心主题,表达了身份在不同文化边界上不断重塑的动态过程。 第四部分:身份政治与文学的边界消融 随着女权主义、酷儿理论等批判性思想的深入,文学领域内对“中心主体”的质疑达到了高潮。本部分考察了女性主义文学如何通过重新书写历史、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经验的遮蔽,来重塑叙事权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反乌托邦的构建,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批判,而是对身体、生育权和知识控制的深层探讨。 同时,酷儿理论的视角揭示了传统叙事中对“异性恋中心论”的预设。我们分析了同性恋作家的作品如何通过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和对性别角色的颠覆,来瓦解既定的二元对立结构。文学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抵抗的实践,通过创造新的语言和空间,为边缘化的“他者”发声。 结论:未完的对话 本书最后总结道,二十世纪中后期英美文学并非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持续的“敞开”过程。后现代的怀疑态度与后殖民的批判精神共同作用,迫使文学从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向对“可能世界”的探索。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导航于这个充满悖论、复杂性和无尽解读空间的文学迷宫之中。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文本分析紧密结合了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深度案例剖析: 选取了对理解时代思潮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详尽解读。 清晰的脉络梳理: 结构严谨,逻辑递进,使读者能系统地把握从现代主义晚期到后现代成熟期的思想演变轨迹。 适合读者: 文学专业学生、人文学科研究者、对二十世纪思潮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莒哈丝电影影像与名句摘录/编辑部
莒哈丝名着选摘/编辑部

经典作品分析
那些所有无法谈论的/胡晴舫
《情人》没有相片的相簿:《情人》中的「绝对相片」/林德祐
竭劫──爱的复身/蔡淑玲
莒哈丝喃喃絮语的印度之歌/阮若缺

莒哈丝巴黎庆祝活动报导
巴黎纪念莒哈丝诞生100年直击/刘信君

莒哈丝剧作新诠释
迷・离。劫──我爱莒哈丝的爱法/徐堰铃

莒哈丝文学地图
悬而未决的莒哈丝/缪咏华

百年巴黎时尚氛围
法国百年时尚 /辜振丰

莒哈丝同代作家与文坛
印度支那进行式──莒哈丝与那些人/吴克希

中国情人越南之旅
「情人」的身世/李黎

莒哈丝全着作介绍与参考书目/陈柏蓉

别册  玛格丽特莒哈丝情慾人生大事纪
莒哈丝年表与世界大事纪/陈柏蓉
1929童女・神谕──从莒哈丝的书写谈后殖民罗利塔与怪胎性别的「越界」爱慾/洪凌
1949莒哈丝的妙计:双重放荡的胜利与愉悦/张亦绚
1958法国新小说的发展轨迹──兼谈玛格丽特‧莒哈丝在新小说派中的地位/杨令飞
1959莒哈丝的慾望书写/黄心雅、林立薇
1984爱情的面孔/徐慧韵
1988莒哈丝物质生活/钟文音
1992从恆河到塞纳河──有关莒哈丝电影的思考/刘永晧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那些所有无法谈论的

胡晴舫


不久之前以九十一岁高龄过世的法国导演雷奈(Alain Resnais)生平最重要作品之一便是《广岛之恋》,而他曾说,没有莒哈丝,他拍不出这部片子来。

《广岛之恋》初次放映时,惊艳全球影坛,即便在雷奈的法国新浪潮朋友圈子里,如侯麦、高达、楚浮,他们也承认这部片子前所未有,凭空创造出一套新电影语言,看不出受了哪部前人作品的影响,好像一名天才小说家,出手之前已经吸收了多方前辈作家的养分,却又超前了一步,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片子内容碰触了原爆惨剧,坎城影展怕激怒美国政府,因而不许《广岛之恋》主场放映,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却提名了莒哈丝为最佳编剧。《广岛之恋》之所以在世界影史佔一席特殊地位,因为运用影像创新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因为这是一次电影与文学的对等合作,证明了文学与电影能够共同创作,不必谁屈就谁。之后,雷奈又找了另一名作家霍格里耶,合作了另一片经典《去年在马伦巴》。如侯麦所说,《广岛之恋》让文艺电影不再是贬意。电影和文学之间老是拉锯,文学抱怨电影不能抓住文字最幽微之处,无法展现精密的人类思考,当电影试图改编文学作品时,总是砍掉文学的精华,而留下食之无味的故事梗要,让观者莫名所以,像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可承受之轻》,若单看电影,根本不能理解这部作品为何能撼动每一吋它所触及的心灵土地,即便是莒哈丝本人七十岁才写的小说《情人》,改编成电影时依然惨不忍睹。然而,《广岛之恋》却使文学与电影同时爆发各自的花火,织出一片缤纷璀璨的迷人天空。

莒哈丝的文字力量便是如此强大,在强调作者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行列,莒哈丝单独以她的文字,与其他伟大的影像作者齐肩并行。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有机会捧读这本《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心情实在太过激动。我一直以来都对玛格丽特‧莒哈丝的文字情有独钟,她笔下的世界总是那么复杂、深邃,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和挣扎。这次的特刊,就像是一次迟来的盛宴,让我能够再次沉浸在她那独特的叙事风格之中。我尤其期待的,是她那些关于情感、关于欲望、关于孤独的深刻剖析。莒哈丝从来不是一个轻易给出答案的作家,她的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角落。每当读到她那些如同流水般细腻却又尖锐的文字,我总会感到一种被深深理解的慰藉,仿佛在广阔的文学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这本特刊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温经典、再度体味她文字魅力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她的文字再次引领我进入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去感受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深刻洞见。

评分

收到《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那些曾经占据我青春时光的文学场景。莒哈丝的名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对自由、对真实、对生命本身毫不妥协的追求。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她的作品时,那种震撼至今仍未消退。她敢于触碰那些禁忌的话题,敢于撕开人性的伪装,将那些隐秘的欲望和痛苦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次的特刊,就像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我们有机会再次审视她那充满力量的文字。我期待在字里行间,重拾那些曾经让我激动不已的情感,去体味她对女性身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

评分

我拿到《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时,感觉就像是拾起了一件珍贵的古董,它承载着一段历史,也蕴含着一位巨匠的智慧。莒哈丝的文风,对我而言,是一种独特的“回响”。她的叙事,常常不像是一个故事的线性发展,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涟漪,层层叠叠,不断蔓延。我喜欢她那种将内心世界外化,将看似平常的场景赋予深刻哲思的能力。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似幻似真的境地,在那里,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这本特刊,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她文学宇宙的绝佳途径。我期待着,能够在她那些精心编织的文字中,发现更多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存在本身的启示。

评分

对于《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我怀揣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莒哈丝的文字,我一直觉得是带有某种“磨砺”性质的。她的句子并非总是那么悦耳,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尖锐,但正是这种尖锐,才足以穿透表象,触及灵魂最深处。阅读她,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痛苦而又澄澈。我总是在她的文字中看到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交织的光芒。这次的特刊,让我有机会再次面对她那毫不留情的笔触,去感受她对生命困境的深刻理解。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也更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并非易事,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觉得阅读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2014年玛格丽特‧莒哈丝特刊》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向来不是莒哈丝的狂热追随者,但她的名字却总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让我心生好奇。这次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来阅读,却意外地被她文字的韧性所吸引。她的叙事方式并不总是直白坦率,有时是含蓄的,有时是跳跃的,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回味。我开始尝试去捕捉她文字中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去理解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这是一种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需要耐心,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我发现,莒哈丝的作品并非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复杂的人生课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对自我的一次重新审视和挑战。特刊的出现,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加集中的角度去接触这位文学巨匠,去感受她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