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新诗
  • 诗歌
  • 文学史
  • 20世纪
  • 中国现代文学
  • 香港文化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学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文学大系》共三辑,包括新诗、散文、小说、评论、旧体文学、通俗文学、儿童文学等共十二卷,由十一位本地专家学者担任主编,追本溯源,发掘被时间洪流淹没的早期香港文学作品。

  本卷选录1949年以前在香港发表的新诗,根据目前所见的文献资料,本卷实际选录1925年至1949年的作品,横跨战前时期、抗战时期与战后初期的不同阶段,编选原则是兼容不同时期的各种流派和风格,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并重。本卷所选录的鸥外鸥〈和平的础石〉、李育中〈维多利亚市北角〉、陈残云〈海滨散曲〉、刘火子〈都市的午景〉、袁水拍〈梯形的石屎山街〉、何浧江〈都市的夜〉、黄雨〈萧顿球场的黄昏〉、沙鸥〈菜场〉等诗作。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 导读 一、时代背景与选编宗旨 本书汇集了香港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1919年至1949年间的华语新诗创作。这一时期,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深入南陲的阶段,也是香港社会经历剧烈变迁、文化身份日益凸显的漫长过程。彼时,香港作为殖民地、移民熔炉和东西方思想碰撞的前沿地带,其新诗的生成与发展,既承接了内地的现代思潮,又烙印着本土的特殊环境。 本选本的宗旨,在于系统梳理和抢救性地呈现这一阶段香港新诗的脉络与成就。我们力图超越以往仅关注“大陆流亡”或“本地土生”二元对立的局限,将所有在香港发表、创作或与香港文化生态密切相关的诗歌纳入视野,力求展现一个多元、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现代诗歌景观。 二、卷内诗歌的地域与文化光谱 1919至1949年的香港,是一个文化光谱极其宽广的场域。卷内的作品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多元性: 1. 早期启蒙与白话倡导(约1919-1927年): 本卷初期收录了部分受“五四”思潮影响,致力于白话文推广和新诗启蒙的早期作品。这些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批判色彩,风格质朴,主题围绕唤醒民众、反对旧制。部分诗人来自上海、广州等地,他们以香港为跳板,试图将新文学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南方地域。他们的探索,为香港日后新诗的兴盛奠定了语言和形式的初步基础。 2. 激进与左翼思潮的涌动(约1927-1937年): 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大量受左翼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和作家流寓香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明显转向社会现实,充满了对阶级矛盾、劳工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患。诗歌语言趋向尖锐,意象多取自都市底层、码头、工厂。尽管审查制度和政治压力时有存在,但诗人们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仍旧表达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 3. 抗战时期的“本土化”与“精神堡垒”(1937-1945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的角色变得极为复杂。一方面,它是南下的避难所,吸引了大量文人,形成了“孤岛文学”的南向延伸;另一方面,香港本地的文化精英也开始反思自身的定位。 在这一部分,诗歌出现了显著的“本土化”趋势。诗人开始更多地关注香港的城市景观、殖民地生活细节、以及市民阶层的日常情感。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宏大的民族叙事,也深入到个人的焦虑、物价的波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惶恐。部分作品尝试将传统汉语诗歌的精炼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自由体相结合,形成了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风格。 4. 战后重建与思潮交汇(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的数年,香港社会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与随之而来的动荡。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高度的实验性和思辨性。一方面,部分老一辈诗人试图回归战前的“纯文学”探索;另一方面,新的年轻一代开始接触并吸收更前沿的西方文学思潮,如超现实主义的零星影响,以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探讨。主题也开始转向对“身份认同”的追问——“我是谁?”“香港是什么?”——为战后香港文学的成熟埋下了伏笔。 三、艺术风格的探索与诗歌形式的演变 本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献性,更在于其艺术探索的丰富性。 1. 语言的张力: 香港新诗在语言上始终处于一种张力之中。它既要抵抗官方推广的僵化文言,又要与“五四”确立的白话标准保持距离,同时还要容纳粤语口语、英式修辞和南洋华语的影响。这种“混杂性”(Hybridity)恰恰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2. 意象的本土性: 许多诗人不再满足于使用传统或内地的意象(如长城、黄河),而是大量使用本地元素,如维多利亚港的雾气、电车、石板街、南丫岛的渔火等。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的地域色彩浓郁,构建了早期香港现代性的视觉图景。 3. 节奏与格律的解放: 尽管总体上是白话新诗的范畴,但卷内作品展示了对自由体诗歌形式的不断尝试。从早期模仿新月派的格律尝试,到中期受苏联影响的叙事长诗,再到战后对内在节奏和断行的精细雕琢,香港诗人是现代诗歌格律解放的积极参与者。 四、文献价值与学术意义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的整理工作,是对一段被长期边缘化或碎片化研究的历史的有力整合。它提供了原始文本,有助于学者重新评估以下议题: 1. “香港文学”定义的边界: 本卷的作品清晰显示,香港文学并非简单地由“外来者”书写,而是一个持续生成、自我协商的过程。 2. 现代主义的在地化: 探索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在殖民地语境下,与本土的社会批判和文化焦虑相结合,形成具有在地特色的表达方式。 3. 女性声音的早期形态: 尽管数量有限,但卷内也努力收录了早期在香港发表诗歌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为研究殖民地时期香港的女性书写提供了重要材料。 通过阅读本卷,读者将得以触摸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香港知识分子在语言、身份与美学上所做的艰难而光辉的探索。这些诗歌,是香港现代都市精神和文化身份形成过程中,最早的、也是最有力的思想脉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智德先生


  乃台湾东海大学文学士,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硕士及博士,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编着有《解体我城:香港文学1950-2005》、《愔斋书话──香港文学札记》、《愔斋读书录》、《抗世诗话》、《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三、四○年代香港诗选》、《三四○年代香港新诗论集》及《香港诗选1997-2010》等。

图书目录

总序/陈国球……1
凡例……41
导言/陈智德……43

L.Y
幕色……75
玫瑰花……75

许梦留
慰安……76

灵谷
杂咏三首……77

李心若
秋雨迷蒙……78
工人老金……79
归轮中……80
渡……80

杜格灵
秋的村……82
悒郁的琴……82
北风之歌……83

巴度
卖报的孩子……85

林英强
生之重荷……86
无名的歌篇……86
遥夜……87

吴天籁
白云深处……88
雨……88
牧女之歌……89
SENSUALISM……89

李育中
都市的五月……90
维多利亚市北角……90
路工赞颂……91

易桩年
普陀罗之歌……93
夜女……94
青色的妇人……95
金属风——防空演习印象……96

伦冠
开辟大道……98
催迫……98

张弓
都会特写……100
彷彿……100
街头人……101

刘火子
都市的午景……103
晨兴……104
新岁……105
符号的国家……107
风暴……107

隐郎
黄昏里的归队……109
盘算……110
伙伴——献给火子……112

吴慈风
路灯……114
夜离香港……114

张任涛
江边小令……116

徐迟
恋女的篱笆……117
出发……117
述语……118
太平洋序诗——动员起来,香港!……119

柳木下
约翰‧阿九……121
渡头……121
在最前列……122
马格里……123
熊熊的炉火……123
道旁……124

侣伦
讯病……125
流亡的除夕……125
九月的梦……126
忘题……127

何浧江
夜的流浪者……128
暮……129
都市的夜……129
在某机器锯木厂里……130

袁水拍
梯形的石屎山街……132
勇敢的,都走了……133
后街……134
摇晃……137

鸥外鸥
和平的础石……138
礼拜日……139
文明人的天职……139
狭窄的研究……140

林焕平
农历新年杂咏……142

黄鲁
远方谣……144
默想……144
让我唱一支歌吧……145
那边……146
火……146

马荫隐
港行……148
游吟……148
小木船……149

卢衡
小轮上的卖歌者……151
夜航……151

夜枫
北望……153

陈残云
夜……154
海滨散曲十章……154
都会流行症……160

楼栖
征怀……162

黄宁婴
荔枝红……163
寻觅……164

胡危舟
箭……166
前夜……166

豹变
在锯木厂里……167

陈善文
苦撑着拚……169
代谢……169
被流放者颂……170

彭耀芬
灯下散诗……172
劳者之歌……173
给「香港学生」——给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一……176
给工人羣——给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二……177

周为
小屋诗钞……178
将败的兵……179
森林……180
失题……181

梁俨然
秋夜之街……182
海港……183
江滨草……183

梁月清
问……185
寂寞的园林——寄陈咏如……185

亮晖
难民营风景……188

杨刚
寄防空洞里的囚徒……190

黄药眠
海滨……192

渊鱼
保卫这宝石!……194

李志文
三月简娜马……196
乡音……197

戴望舒
致萤火……198
墓边口占……199
赠友……199
口号……200
我用残损的手掌……201
狱中题壁……202

罗玄囿
端阳节……203
生命没有花开……203

陈实
夜之乐章……205

严杰人
死魂灵……207
墓园……208

符公望
黄肿脚……210
再谈一次天……210

杜埃
生命的歌……212
绿草地……213

金帆
香港,让我轻轻地摇你入睡……214
南风的消息……214
夜行人……215

卢璟
新墟呵,新墟……218

犁青
翻身的夜……220

沙鸥
送葬……225
菜场……227

黄雨
萧顿球场的黄昏……228
给露宿者……231
上海街……233
残缺者……235
走出夜街……236

王巨儒
夜泊船……238
夜行的构思……238
失眠……239

胡明树
咏九龙城风景砲……240
头二等的联合战线……241

何达
火葬……242
我的感情激动了……242
就是这一双手……243

作者简介……245

图书序言

总序

  香港文学未有一本从本地观点与角度撰写的文学史,是説腻了的老话,也是一个事实。早期出现多种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学史,疏误实在太多,香港学界乃有先整理组织有关香港文学的资料,然后再为香港文学修史的想法。由于上世纪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认为是后来「新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依据,于是主张编纂香港文学大系的声音,从一九八〇年代开始不绝于耳。1这个构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后,首度落实为十二卷的《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际此,有关「文学大系」如何牵动「文学史」的意义,值得我们回顾省思。

  一、「文学大系」作为文体类型

  在中国,以「大系」之名作书题,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赵家璧主编,蔡元培总序,胡适、鲁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大系」这个书业用语源自日本,指有系统地把特定领域之相关文献汇聚成编以为概览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规模;「系」指其间的组织联系。2赵家璧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五十年后的回忆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为题是师法日本;他以为这两个字:

  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糢、动员人力之「大」,而整套书的内容规划,又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与一般把许多单行本杂凑在一起的丛书文库等有显着的区别。3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以后,在不同时空的华文疆域都有类似的制作,并依循着近似的结构方式组织各种文学创作、评论以至相关史料等文本,渐渐被体认为一种具有国家或地区文学史意义的文体类型、资料显示,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继作有: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台湾则有:
  >《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视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有:
  >《马华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书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书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马华文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马华文学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内地还陆续支持出版过:
  >《战后新马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厦门:鹭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种主题的文学丛书,形形色色还有许多,当中编辑宗旨及结构模式不少已经偏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传统,于此不必细论。

陈国球(节录)

导言



  一种新文体的出现,基于时代思潮的影响和文学体制本身的演化,其中前者往往更为关键。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导言中,把中国新诗的出现溯源于晚清诗界革命、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外国文学的影响,提出时代思潮之于中国新诗的作用。朱自清编订《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本出于一种历史意识的醒悟,如他在〈选诗杂记〉所説:「我们要看看我们启蒙期诗人努力的痕迹。他们怎样从旧缭铐里解放出来,怎样学习新语言,怎样寻找新世界。」1《香港文学大系‧新诗卷》之编订,除了选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佳作,更期望透过具体作品,勾勒香港新诗从最早至一九四九年间的历史轮廓,使读者透过一种新文体的发展,获得一种历史意识,进而反思新旧时代不同变化的轨迹。

  香港新文学可溯源于五四运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爆发学生运动后一段时间,香港多份中文报纸都曾发表反日言论作为声援,五月下旬香港市面再有多宗抵制日货、冲击日本商店的事件、一九一九年在香港读书的陈谦在回忆中谈及五四运动对香港的影响,除了事件性的描述,他也提到文化上的冲击:五四运动后,位于香港荷李活道的萃文书坊因售卖新文化书籍,曾遭警察查究干涉,并没收不少书籍,但依然深受读者欢迎。陈谦指当时的情况是:「新书一到,读者闻风而动抢购一空」。3陈谦所指的萃文书坊,三十年代参与创办岛上社的侣伦在《向水屋笔语》也有提及,他更指出香港读者可以接触到「当时最流行的新文学组织(如创造社、太阳社、拓荒社之类)的出版物。」4

  新文化运动对香港的影响最主要见于语文上。晚清时期,香港已出版过文艺小説期刊《小説世界》和《新小説丛》两种。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香港报刊仍以文言文为主,但亦间中刊登白话文之作,如一九二二年出版的《香港晚报》刊登过白话散文,一九二三年《大光报》有白话小説陈雁声(多子的家庭)及有关劳工法案的评论。一九二四年由香港英华书院出版的学生刊物《英华青年》,亦刊登白话文小説。一九二五年,《小説星期刊》由十一期起在刊载旧诗的「诗选」、「艺苑」栏目以外,在「补白」一栏中开始刊登新诗,作者有L.Y、许梦留、陈关畅、余梦蝶、陈俳柘等。除了新诗作品,《小説星期刊》更刊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新诗评论。

  二十年代中期在《小説星期刊》发表的新诗,都带有早期五四白话新诗的「新文艺腔」,部分如胡适的《尝试集》带一点旧诗词的调子,作者L.Y、许梦留、陈关畅、余梦蝶、陈俳柘等都未能确知其身份,他们当中可能有的是往来于广州和香港之间的文人、《小説星期刊》与其他二十年代初至中期的香港文艺期刊如《双声》、《文学研究录》等,俱属旧派文艺期刊,以刊登旧体文学为主,《小説星期刊》则于一九二五年起改版,每期以补白形式刊登白话新诗,是反映香港文学新旧交替阶段的重要刊物。该刊由香港世界编译广吿公司出版,黄守一任总编辑及督印人和司理,他在第一期撰文(我对于本刊之愿望)提到:「小説星期刊之出版。文字则撰自名人。记闻则撮登重要。」6他所説的名人,包括黄天石、黄崑崙、何恭第、孙受匡、吴灞陵、何筱仙等,都是当时香港报界、教育界着名的文人。

  《小説星期刊》之引入新文学,发端于第二年第一期刊出的许梦留(新诗的地位)一文,许梦留首先回顾古典诗歌自汉唐以来历次的形式变革,论点针对旧文学对新诗的反感,最后提出「诗的意义本来没有新旧的区分……新诗是打破一定的字句,打破平仄、不见对偶,不要押韵的,用现代的言语——国语来表现的,有韵无韵不成问题的,一种自由诗体。」7最后在文章的总结部分更论及当时多种新诗结集:「据我已经看过的诗集,有尝试集、草儿、冬夜、繁星、将来之花园,旧梦、女神、雪朝,这几种创作,虽然未有甚么可惊的伟大杰作,但其中作品,我认为也有些满意的成功」。以上许梦留所提及的诗集,作者依次是胡适、康白情、俞平伯、冰心、徐玉诺、刘大白和郭沫若,最后一本《雪朝》则是由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多位诗人合集。这些诗集由一九二〇至二三年间出版,作者大部分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从(新诗的地位)可见,许梦留对五四时期新诗已相当熟悉,他对新文学运动的评价显然是正面的,却策略性地指出新诗属于中国古典诗歌历次变革中的一种,没有否定旧诗的价值。

陈智德(节录)

图书试读

L.Y
暮色

 
蔚蓝色的天,
衬着眼灰色的浮云;
从远远地腾起几缕炊烟,
绕撩了晴空,
荫翳地粧成苍茫暮景。
林杪的新月,窋头的落霞,
黯淡地遥相辉映着。
那漫吟的歌声,
和飒飒的秋气相应;
讴歌暮色吗?
凄切的欷歔!
 
选自一九二五年一月十日
香港《小说星期刊》第十六期
 
玫瑰花

 
娇滴滴的花,
绿油油的叶,
不晓得埋藏着千万把钢刀呢!
香,江,美丽,
你被她引诱,
即要刺破你的指头,
咦!她也值我流血么?
 
选自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香港《小说星期刊》第二年第二期
 
许梦留
慰安

 
「他们把我赶出这个世界,
呵,那荒凉的只有我一个。」
朋友呀,
这能完成你的渴望,
荒凉又何妨?
山花含笑飘摇,
一些不点缀,
终掩不了牠的芬香。
隽逸而跌宕的幽谷,
苍松掩映。
细碎的银波闪闪,
美曼而清爽的歌声低唱。
这不是「自然」的美意?
这不是理想的仙乡?
莫恋那人间,
那罪恶而堕落的网。
朋友哟,
倘这不是幻想,
荒凉又何妨?
 
还自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香港《小说星期刊》第二年第三期
 
灵谷
杂咏三首

 
秋天
秋天挟了悽然的心境前来,
只吼怒的北风会把们吹去。
一切凋零与萎逝是何等可爱哟,
唯有在垂危的生命才最令人难过!
 
海潮
海潮儿激冲着歧危的路巖,
溅起了白沫向空中高高地飞翻,
石巖虽是壮伟而不受些儿所动,
只是海潮却永久不想找寻她的幽闲。
 
诗人
把妙媚的生命寄托了流水,
永远地游转,永远地缓急的前行。
是壮烈又是柔婉,是沉寂又是颤鸣,
宇宙的宽大无边哟,只渺渺的一角心声。
 
一九二九,八,廿九作
选自一九二九年九月十五日
香港《铁马》第一期
 
李心若
秋雨迷蒙

 
秋雨迷蒙,
我独个儿在郊野游荡,
大地全失了颜色,
四围的山儿笼了纱幕重重。
 
秋雨迷蒙,
缤纷地随着长风,
昔日的羊群已不见,
也不见那吹笛狂歌的牧童,
我彷徨着;
但不是迷路,
为的我凭弔在这里梦过的梦,
 
在昔那幽秀的山头上,
绿荫里我和她细语哝哝,
我记得曾啜拾野花朵朵,为她编了一个花环,
我还忆起;
忆起她报我的嫣然浅笑,
当我说:「我无长物,
姑以此表我底心衷。」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时,我会觉得,阅读《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的过程,更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那些沉淀在文字中的思想,那些流淌在诗行里的情感,都像是从遥远的过去穿越而来,与我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我会被某些诗句的意境所打动,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我也会因为某些诗歌中蕴含的哲思而陷入沉思,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地方色彩的诗歌,它们描绘了旧时香港的街景,风土人情,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也会去对照着如今的香港,去感受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差异。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根源,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所拥有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地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时光之门,将我带回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诗意的年代。1919到1949,这三十年,香港的文学土壤中孕育了怎样的种子?《新诗卷》的出现,让我得以窥见一斑。首先吸引我的,是那封面设计,低调却又不失韵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传奇。翻开扉页,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排版,都透露出编纂者的用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文字的力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声音。我一直对香港的历史变迁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文学领域,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诗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创作,一定充满了故事。我想知道,在那个被历史巨轮碾过的时代,诗歌是如何存在的?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记录者?是呐喊者?还是抚慰者?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答案,让我通过诗歌的眼睛,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那些曾经鲜活而又炽热的生命。

评分

我总觉得,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诗歌的集合,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香港社会文化风貌的生动写照。我试着去了解每一位诗人的背景,去探究他们创作的动机,去体会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我发现,许多诗歌都与当时的社会事件息息相关,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的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战争的诗句,那些文字充满了悲伤和愤怒,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动荡与不安。我也读到了一些关于爱情的诗歌,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却依然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这本书就像一本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醇厚而又复杂的味道,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

评分

拿到《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文献价值”。要知道,这段时间,香港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学领域,留下的资料并不如当下这般触手可及。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研究者和对香港文学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入口。我曾尝试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但零散且不成体系,远不及这样一部巨著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我在其中看到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坚持他们的文学创作,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我尤其关注那些在战争期间,依然坚持创作的诗人,他们的勇气和韧性,令人钦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土壤中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历史的见证。

评分

读罢《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新诗卷》中的部分篇章,仿佛置身于一片浓密的迷雾之中,既感到些许迷茫,又被其中零星的光芒深深吸引。这些诗歌,不像当下流行的那些直抒胸臆、易于理解的文字,它们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味,一种历史的沉淀。有些诗句,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深藏的意味。我常常会在深夜,点上一盏孤灯,捧着这本书,一遍遍地朗读,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对那些描绘香港城市风貌的诗歌感兴趣,在那些文字中,我看到了旧时的九龙城寨、维多利亚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城市节奏和生活气息。然而,有时又会觉得,这些诗歌与我当下的生活有些疏离,仿佛隔着一层薄纱,难以真正触及。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种距离感?是时代的变迁?还是诗歌本身的特质?这种探索的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却又乐此不疲,每一次的解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历史的谜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