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

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书先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掀起轰轰烈烈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并以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与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对胡适《白话文学史》以至于新文学的逆向论述,以呈现新文学运动中新、旧两阵营以至于在新文学阵营内部的颉颃书写。1949年之后,文学史的书写基本沦为政权确立之论述,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他带来无尽的批判与屈辱,唐弢等人历时二十多年所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塑造了官方主宰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样板,而身处海外的夏志清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立意抗衡,并企图勾勒出不受时代影响的文学「大传统」。20世纪的文学史的书写,既可见文学的发展,而文学史家的姿态,思维之所向,更是百年中国风雨飘摇之缩影。

  此书名为《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乃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不满」指的是文学史书写的不圆满而致有崭新的书写的出现,时代在改变,思潮亦随之,「不满」是永恆的现象,亦是学术动力之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岸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诗学、魏晋文学、文学史以及现当代中国小说。着述包括在香港出版的《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2014)、《诗学的政治及其阐释》(2013)、(战国策》(2013)、《世说新语》(2012)、《神话的叩问:现当代中国小说研究》(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陆出版的《沈德潜诗学研究》与《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胡适与顾颉刚》(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图书目录

推荐辞 i

第一章 导论
一、前言 2
二、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3
三、独立成科与政治干预 9
四、「重写文学史」的思潮 15
五、非偶然的擦身而过 20
六、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24
七、章节安排 27

第二章 革命与重构: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一、前言 30
二、文学史的革命 31
三、白话文学的范围 35
四、重构的跋涉及其不足 40
五、「上卷」之外的补阙 57
六、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及其影响 59
七、结语 64

第三章 发愤以抒情: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
一、前言 66
二、钱基博生平及其文学旨趣述略 68
三、文.文学.文学史 70
四、文学史观:「返本修古」与「有往必复」 74
五、态度之转变 77
六、文学史方法论 94
七、治文学史之意义及其目的 97
八、结语 107

第四章 追源溯流,旁敲侧击: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
一、前言 110
二、文学.原始文学.纯文学.俗文学 112
三、治文学史的方法 121
四、追源溯流:公安派与新文学运动 125
五、旁敲侧击:八股文之提倡 128
六、「理想国语」之构思 135
七、结语 143

第五章 开山之作与政治审判: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一、前言 146
二、开山之作 148
三、书写模式:开始、性质、领导思想及分期 152
四、重点修订 156
五、政治审判及其影响 163
六、两个版本的比较 165
七、结语 179

第六章 政治宰制与书生遗恨: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前言 184
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87
三、政治宰制的文学史书写模式 197
四、作家的评价问题 204
五、文学史家及其意识 213
六、想像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220
七、结语 224

第七章 政治颉颃,建构传统: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一、前言 226
二、政治倾向与「文学价值为原则」 227
三、「大传统」的建构 231
四、从文学史的书写到政治立场之争 250
五、文学的乡愁 255
六、反省与检讨 258
七、结语 260

第八章 总结 261
征引书目 264
后记 274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导论

一、前言

20世纪肇始,中国已有文学史的书写。1904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授课的林传甲(归云,1877-1922)编写了第一本中国文学史。1同年,在苏州东吴大学,黄人(摩西,1866-1913)也正编撰作为教材的《中国文学史》。2 1917年,适值五四运动爆发,由胡适(适之,1891-1962)与陈独秀(仲甫,1879-1942)所领导的新文学运动亦燃起燎原之火,胡适所书写的《白话文学史》更掀起了百年文学史的高潮,此书既揭开白话文学史书写之潮流,更引来无穷的思索。其后,周作人(周櫆寿,星杓,1885-1967)的《新文学的源流》与钱基博(子泉,1887-1957)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虽姿态互异,各具心思,均先后对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及其文学史观作出挑战与修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风云色变,现代文学史之书写成为政权确立之政治论述,民国时期文学史书写之思想激盪,渺难再期。王瑶(昭琛,1914-1989)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后,不为官方所接纳,招来无尽批判,遂有唐弢(越臣,1913-1992)等人奉命集体编写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而海外的夏志清(1921-2013)却早以《中国现代小说史》,独自抗衡大陆以官方意识形态书写现代文学史之流弊。百年以来的文学史书写,可谓曲折而坎坷。

二、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1. 性质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历来「文」、「史」不分家,从《战国策》到《史记》,既是历史,亦是文学。关于文学与「文学史」之别,以及两者之功能,钱基博有如下阐述:

夫史以传信。所贵于史者,贵能为忠实之客观的记载,而非贵其有丰厚的主观的情绪也,夫然后不偏不党而能持以中正。推而论之,文学史非文学。何也?盖文学者,文学也。文学史者,科学也。文学之职志,在抒情达意。而文学史之职志,则在纪实传信。文学史之异于文学者,文学史乃纪述之事,论证之事;而非描写创作之事;以文学为记载之对象,如动物学家之记载动物,植物学家之记载植物,理化学家之记载理化自然现象,诉诸智力而为客观之学,科学之范畴也。不如文学抒写情志之动于主观也。3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