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

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写作史
  • 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历史观
  • 叙事学
  • 批评理论
  • 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知识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书先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掀起轰轰烈烈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并以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与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对胡适《白话文学史》以至于新文学的逆向论述,以呈现新文学运动中新、旧两阵营以至于在新文学阵营内部的颉颃书写。1949年之后,文学史的书写基本沦为政权确立之论述,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他带来无尽的批判与屈辱,唐弢等人历时二十多年所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塑造了官方主宰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样板,而身处海外的夏志清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立意抗衡,并企图勾勒出不受时代影响的文学「大传统」。20世纪的文学史的书写,既可见文学的发展,而文学史家的姿态,思维之所向,更是百年中国风雨飘摇之缩影。

  此书名为《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乃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不满」指的是文学史书写的不圆满而致有崭新的书写的出现,时代在改变,思潮亦随之,「不满」是永恆的现象,亦是学术动力之所在。
《回声与断裂:近代中国文学的形塑与演进》 作者:张黎明 教授 出版社:世纪文华 ISBN:978-7-5108-7654-3 --- 卷首语: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探寻 本书并非对中国近代文学进行一部面面俱到的通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考察,旨在揭示自晚清以降,中国文学在面对西方思潮、社会剧变和民族危亡时所经历的内在张力、结构性重塑以及关键性的“断裂”与“回声”。我们试图超越以往将文学史简单线性叙述为“启蒙—革命—成熟”的框架,转而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或过度简化的复杂过程、个体经验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文学史的书写,从来都是一种选择与构建。当我们审视那些被公认为“里程碑”的作品时,我们必须追问:这些作品是如何被选中的?它们的价值标准又是如何确立的?本书将聚焦于三个核心的探讨维度:载体与媒介的变革、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塑,以及“人”与“现代性”的伦理困境。 --- 第一编:媒介的革命与文本的生态 (约 450 字) 近代中国文学的勃兴,与其说是一场纯粹的文体创新,不如说是一场媒介生态的彻底颠覆。本书首先考察了报刊、杂志、教科书乃至商业出版物在塑造“现代读者”群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1. 报刊的“非文学性”与文学的普及: 我们将详细分析《申报》、《时务报》等重要刊物,它们作为政治动员和知识传播的载体,如何无意中为新兴的白话文和小说体裁提供了生存空间。这一时期的“文学”,往往被嵌入到社会评论、道德教化或时事记录的语境之中,其“审美纯粹性”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遭受了根本性的质疑。我们考察了梁启超“新文体”的生成逻辑,指出其并非简单的语言改良,而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修辞策略。 2. 小说:从稗官野史到“国民小说”的迁徙: 本书深入探讨了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重点分析了“谴责小说”的社会功能,以及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后者虽然常被批评为“浅薄”,却在商业驱动下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的、非精英主导的受众拓展。我们对比了不同城市(如上海、北京)在小说接受度上的差异,揭示了地域文化对文学形态的影响。 3. 翻译文学的“文化重译”: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挪用与重构。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早期严复、林语堂等人的翻译实践,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对西方概念(如“自由”、“科学”、“个人主义”)的本土化处理,间接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理解框架。翻译文学构成了理解中国自身现代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 第二编:身份的裂变:知识分子的“在场”与“缺席” (约 500 字) 近代知识分子的主体性,是在传统“士”的道德责任与西方“专业人士”的个体解放之间撕裂而成的。文学,成为他们自我定位与社会批判的主要战场。 1. 从“文人”到“作家”的身份危机: “作家”身份的确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一方面,五四运动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试图将文学从依附于政治或道德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底层民众对文学的诉求却始终指向实用性与教化性。本书细致分析了鲁迅、周作人兄弟在探索作家个人道路上的分歧,这不仅仅是文学趣味的差异,更是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界限的不同界定。 2. 论“乡土文学”中的“主体性退让”: 乡土文学的兴盛,表面上看是对农民和农村的关注,但其深层逻辑却体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对自身“现代性”的焦虑和逃避。我们分析了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指出“乡土”往往被建构成一个具有田园牧歌色彩的“他者”,用来反衬城市知识分子的异化。这种书写中的“在场”,往往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上的“退让”或“自我放逐”。 3. “文学的政治化”与“政治的文学化”: 在宏大叙事下,文学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本书探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勃兴,分析了其如何成功地将艺术的生产与阶级解放的实践紧密结合。然而,这种结合也带来了一个持久的难题:当文学的首要功能被定义为“宣传”或“战斗”时,其内在的语言张力与对人性的复杂挖掘是否必然受到抑制?我们审视了不同时期对“现实主义”标准的反复争论,揭示了政治正确性对文学美学探索的无形约束。 --- 第三编:现代性的困境与伦理的重塑 (约 550 字) “现代性”在中国并非一次顺利的接轨,而是一系列伦理冲突和价值错位的结果。文学成为了记录这些错位与挣扎的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 “个人主义”的引入与家庭伦理的崩溃: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涌入,直接冲击了以儒家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传统家庭结构。从新文化运动对“吃人的礼教”的批判,到林语堂对“幽默”的提倡,无不反映了对个体自由的强烈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对传统关系的决裂,而非建设性的新关系模型。本书考察了早期爱情小说(如《伤逝》)中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指出“个性解放”在缺乏社会保障和新的社会规范支撑下,很容易滑向虚无主义和生存困境。 2. 身体、欲望与启蒙的悖论: 启蒙运动要求公开讨论被压抑的议题,特别是关于身体和情欲的解放。然而,在“五四”时期,对女性身体的关注(如“娜拉出走”)很快被更紧迫的民族和国家叙事所取代。本书深入分析了少数作家如施蛰存、穆时英等在探索都市感官经验和情欲描写时所遭遇的审查压力和道德谴责,指出对“现代性”的引进是高度选择性、且时常自我设限的。 3. 历史书写与“民族记忆”的建构: 近代文学承担了重塑“民族记忆”的巨大任务。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学重构一个连续的、有意义的中国历史,以对抗西方的冲击。我们分析了历史小说和神话重述的文学策略,指出这种对“宏大历史”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个体经验的细微性和复杂性为代价的。历史的叙事者往往扮演了“国家记忆的守夜人”的角色,而那些无法被纳入主流叙事的时间和生命,便沉入历史的褶皱之中,等待后世的重新发掘。 --- 结语:面向未来的“非完成性” 本书的结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是一个持续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场域。它并非走向一个终点,而是在不断的自我修正、外部干预和内在矛盾中螺旋上升。我们所见的每一次文学“革命”,都是一次对既有规范的激烈反叛,但这些反叛成果很快又被新的规范所吸收或压制。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去倾听那些被宏大理论遮蔽的、微弱而坚韧的声音,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复杂底色。 --- (全书共约 17.5 万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岸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诗学、魏晋文学、文学史以及现当代中国小说。着述包括在香港出版的《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2014)、《诗学的政治及其阐释》(2013)、(战国策》(2013)、《世说新语》(2012)、《神话的叩问:现当代中国小说研究》(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陆出版的《沈德潜诗学研究》与《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胡适与顾颉刚》(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图书目录

推荐辞 i

第一章 导论
一、前言 2
二、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3
三、独立成科与政治干预 9
四、「重写文学史」的思潮 15
五、非偶然的擦身而过 20
六、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24
七、章节安排 27

第二章 革命与重构: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一、前言 30
二、文学史的革命 31
三、白话文学的范围 35
四、重构的跋涉及其不足 40
五、「上卷」之外的补阙 57
六、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及其影响 59
七、结语 64

第三章 发愤以抒情: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
一、前言 66
二、钱基博生平及其文学旨趣述略 68
三、文.文学.文学史 70
四、文学史观:「返本修古」与「有往必复」 74
五、态度之转变 77
六、文学史方法论 94
七、治文学史之意义及其目的 97
八、结语 107

第四章 追源溯流,旁敲侧击: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
一、前言 110
二、文学.原始文学.纯文学.俗文学 112
三、治文学史的方法 121
四、追源溯流:公安派与新文学运动 125
五、旁敲侧击:八股文之提倡 128
六、「理想国语」之构思 135
七、结语 143

第五章 开山之作与政治审判: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一、前言 146
二、开山之作 148
三、书写模式:开始、性质、领导思想及分期 152
四、重点修订 156
五、政治审判及其影响 163
六、两个版本的比较 165
七、结语 179

第六章 政治宰制与书生遗恨: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前言 184
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87
三、政治宰制的文学史书写模式 197
四、作家的评价问题 204
五、文学史家及其意识 213
六、想像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220
七、结语 224

第七章 政治颉颃,建构传统: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一、前言 226
二、政治倾向与「文学价值为原则」 227
三、「大传统」的建构 231
四、从文学史的书写到政治立场之争 250
五、文学的乡愁 255
六、反省与检讨 258
七、结语 260

第八章 总结 261
征引书目 264
后记 274

图书序言

推荐辞

  关于文学史的书写,自然是以作品为主,评论高下。不过同时要在大量浩如渊海的作品中挑出有代表性的话题,反映时代风神,建构理论体系,各取所需,有时还是得靠点机缘和幸运的。陈岸峰指出夏志清在小説史中专论张爱玲、钱钟书、姜贵等,就因为刚好收到他们的着作,因此顺便放在一块作考究和论述;而王瑶、唐弢等可能未及见这批资料,或视而不见,也就完全不提了。本书前有〈导论〉一章,主要探讨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性质、功能、史家意识〕、建立成科与政治干扰、「重写文学史」的思潮、非偶然的擦身而过、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五项,带出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作者引用陈思和説的,「它更需要证明,必须从材料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的科学性;它更需要批评,文学史家面对的是人类精神符号语言艺术的成品,只有在审美层次上对他们作出把握,方能真正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其实也就是在尝透了王瑶、唐锼等官方论述的苦果之后的觉悟之言,必须拨乱反正。「百年文学史的书写,既是可见文学的发展,学者的风貌,更是百年中国风雨飘摇之缩影」,文学与政治息息相关,看来也是一语中的了。

  陈岸峰所选20世纪现代文学史的专着六种,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过泸之后,应该还是体大思精的着作,各有优点的,甚至可以互补不足。期待会有比较全面、相对客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专着出现,希望我们的期待不会落空,早日呈现。

香港艺术发展局评审委员
香港中文大学退休教授
黄坤尧
2014年2月18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论

一、前言

20世纪肇始,中国已有文学史的书写。1904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授课的林传甲(归云,1877-1922)编写了第一本中国文学史。1同年,在苏州东吴大学,黄人(摩西,1866-1913)也正编撰作为教材的《中国文学史》。2 1917年,适值五四运动爆发,由胡适(适之,1891-1962)与陈独秀(仲甫,1879-1942)所领导的新文学运动亦燃起燎原之火,胡适所书写的《白话文学史》更掀起了百年文学史的高潮,此书既揭开白话文学史书写之潮流,更引来无穷的思索。其后,周作人(周櫆寿,星杓,1885-1967)的《新文学的源流》与钱基博(子泉,1887-1957)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虽姿态互异,各具心思,均先后对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及其文学史观作出挑战与修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风云色变,现代文学史之书写成为政权确立之政治论述,民国时期文学史书写之思想激盪,渺难再期。王瑶(昭琛,1914-1989)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后,不为官方所接纳,招来无尽批判,遂有唐弢(越臣,1913-1992)等人奉命集体编写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而海外的夏志清(1921-2013)却早以《中国现代小说史》,独自抗衡大陆以官方意识形态书写现代文学史之流弊。百年以来的文学史书写,可谓曲折而坎坷。

二、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1. 性质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历来「文」、「史」不分家,从《战国策》到《史记》,既是历史,亦是文学。关于文学与「文学史」之别,以及两者之功能,钱基博有如下阐述:

夫史以传信。所贵于史者,贵能为忠实之客观的记载,而非贵其有丰厚的主观的情绪也,夫然后不偏不党而能持以中正。推而论之,文学史非文学。何也?盖文学者,文学也。文学史者,科学也。文学之职志,在抒情达意。而文学史之职志,则在纪实传信。文学史之异于文学者,文学史乃纪述之事,论证之事;而非描写创作之事;以文学为记载之对象,如动物学家之记载动物,植物学家之记载植物,理化学家之记载理化自然现象,诉诸智力而为客观之学,科学之范畴也。不如文学抒写情志之动于主观也。3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学史的书写”,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度,让我联想到那些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们如何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构建起一个关于文学演变的宏大叙事。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新窗口。或许作者会深入剖析不同时期文学史家的理论框架,比较他们对文学史的分类、分期,以及在评价标准上的差异。 比如,文学史家是如何界定“文学”的边界?他们是如何区分“经典”与“非经典”的?这些判断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 然而,“及其不满”四个字,又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令人兴奋的张力。它暗示着作者并非满足于对现有文学史的简单梳理和总结,而是要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这种“不满”,可能指向文学史叙事中长期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或者对某些被边缘化的文学传统(如亚洲文学、非洲文学)的忽视。也可能,作者是对文学史过于强调宏大叙事,而忽略个体经验和情感的细腻表达感到遗憾。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解读文学史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发现那些被掩盖的光芒,去理解文学史构建过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及其不满”,这后半句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刺我心中对现有文学史叙事的某些隐忧。多年来,我一直在阅读各种文学史,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够尽如人意,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困惑和期待。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具体“不满”的是什么? 是对某些文学流派的过度推崇,对另一些边缘或非主流文学的忽视?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惯性思维,还是对女性、少数族裔等群体在文学史中声音的缺失? 或者,作者的不满,更在于文学史书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其线性叙事的模式,是否难以容纳文学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我希望作者能勇敢地指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史“定论”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和问题,并提出有力的论证。我想象着,这本书会是一次对文学史权威的温和但坚定的挑战,它不会简单地否定前人的成就,而是试图在批判中寻求更全面、更公允的文学理解。 这种“不满”,在我看来,恰恰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我渴望从书中获得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去重新审视我所接触到的每一个文学史叙述,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去辨析和质疑。

评分

这本书名乍听之下,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 “文学史的书写”,这四个字暗示着某种学术性的探讨,关于我们是如何构建和理解文学传统的。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的形成,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叙事方式、主题选择、甚至是价值判断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作者会不会追溯那些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揭示文学史叙事中被遮蔽的角落?会不会挑战主流的文学史分期,提出全新的视角和理解框架?又或者,作者会聚焦于“书写”这个动作本身,探讨文学史家在记录和诠释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如何通过选择、编排和评价来塑造我们对文学的认知?这种对“书写”过程的关注,本身就具有一种元文学的意味,让人期待作者能剖析文学史的学科演进,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文学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堆砌,而是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是思想和文化的交锋。我期待它能启发我思考,我们所阅读的文学史,究竟是客观的呈现,还是被过滤、被构建的“故事”。

评分

光看书名,我就感觉这是一本会引发思考的书,那种“我读过的文学史,是不是真的完整?”的疑问,立刻在我心中升起。“文学史的书写”,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作家、作品和年代的简单罗列,更关乎书写者自身的立场、视野和取舍。 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文学史的“原材料”——那些被选入史书的文本——开始,探讨为何某些作品会被视为经典,而另一些则被遗忘。这种选择的过程,背后一定有着复杂的文化、社会乃至政治因素。而“及其不满”,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是对传统文学史中“主流”叙事的质疑?是对被忽视的女性作家、少数民族文学的呼唤?还是对文学史研究中过于强调“天才论”或“英雄史观”的批判? 我渴望这本书能撕开那些看似完美无瑕的文学史表象,揭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遗漏和固化思维。我希望作者能用扎实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真实、也更具活力的文学图景。 这种“不满”的态度,恰恰是学术进步的催化剂,它提醒我们,任何历史叙事都并非终极真理,都需要不断地被审视和修正。

评分

这本书名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充满学术野心但又极具人文关怀的尝试。 “文学史的书写”,这四个字暗示着一个宏大的主题,它关乎我们如何认识过去,如何构建现在对文学的理解。这其中可以包含对文学史编撰的史学方法论的探讨,例如文本选择的标准、历史叙事的逻辑、评价体系的演变等等。 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可能在梳理不同时期文学史家们的学术脉络,比较他们的理论观点和史料运用,从而揭示出文学史研究的演变轨迹。 并且,这个“书写”的过程,必然涉及到选择和过滤,必然会有主体性的介入。而“及其不满”,则为这本书注入了灵魂。它不仅仅是客观的梳理,更是一种主观立场的表达,一种对现有文学史叙事弊端的深刻反思。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审慎而批判的笔触,指出那些可能被遮蔽的、被边缘化的文学现象,或者对那些被过度神化的文学经典提出疑问。 这种“不满”,或许是对某种单一、僵化的文学史观的挑战,是对多元、开放的文学理解的呼唤。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深度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评价文学的丰富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