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

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寫作史
  • 文學理論
  • 文化研究
  • 曆史觀
  • 敘事學
  • 批評理論
  • 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知識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此書先從鬍適的《白話文學史》掀起轟轟烈烈的新文學革命開始,並以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與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對鬍適《白話文學史》以至於新文學的逆嚮論述,以呈現新文學運動中新、舊兩陣營以至於在新文學陣營內部的頡頏書寫。1949年之後,文學史的書寫基本淪為政權確立之論述,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為他帶來無盡的批判與屈辱,唐弢等人曆時二十多年所集體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塑造瞭官方主宰現代文學史書寫的樣闆,而身處海外的夏誌清則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立意抗衡,並企圖勾勒齣不受時代影響的文學「大傳統」。20世紀的文學史的書寫,既可見文學的發展,而文學史傢的姿態,思維之所嚮,更是百年中國風雨飄搖之縮影。

  此書名為《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乃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不滿」指的是文學史書寫的不圓滿而緻有嶄新的書寫的齣現,時代在改變,思潮亦隨之,「不滿」是永恆的現象,亦是學術動力之所在。
《迴聲與斷裂:近代中國文學的形塑與演進》 作者:張黎明 教授 齣版社:世紀文華 ISBN:978-7-5108-7654-3 --- 捲首語: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探尋 本書並非對中國近代文學進行一部麵麵俱到的通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考察,旨在揭示自晚清以降,中國文學在麵對西方思潮、社會劇變和民族危亡時所經曆的內在張力、結構性重塑以及關鍵性的“斷裂”與“迴聲”。我們試圖超越以往將文學史簡單綫性敘述為“啓濛—革命—成熟”的框架,轉而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或過度簡化的復雜過程、個體經驗與知識分子的睏境。 文學史的書寫,從來都是一種選擇與構建。當我們審視那些被公認為“裏程碑”的作品時,我們必須追問:這些作品是如何被選中的?它們的價值標準又是如何確立的?本書將聚焦於三個核心的探討維度:載體與媒介的變革、知識分子的身份重塑,以及“人”與“現代性”的倫理睏境。 --- 第一編:媒介的革命與文本的生態 (約 450 字) 近代中國文學的勃興,與其說是一場純粹的文體創新,不如說是一場媒介生態的徹底顛覆。本書首先考察瞭報刊、雜誌、教科書乃至商業齣版物在塑造“現代讀者”群體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1. 報刊的“非文學性”與文學的普及: 我們將詳細分析《申報》、《時務報》等重要刊物,它們作為政治動員和知識傳播的載體,如何無意中為新興的白話文和小說體裁提供瞭生存空間。這一時期的“文學”,往往被嵌入到社會評論、道德教化或時事記錄的語境之中,其“審美純粹性”在救亡圖存的巨大壓力下遭受瞭根本性的質疑。我們考察瞭梁啓超“新文體”的生成邏輯,指齣其並非簡單的語言改良,而是一種麵嚮大眾的修辭策略。 2. 小說:從稗官野史到“國民小說”的遷徙: 本書深入探討瞭小說作為一種新興文體如何從邊緣走嚮中心。重點分析瞭“譴責小說”的社會功能,以及鴛鴦蝴蝶派的興起,後者雖然常被批評為“淺薄”,卻在商業驅動下完成瞭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非精英主導的受眾拓展。我們對比瞭不同城市(如上海、北京)在小說接受度上的差異,揭示瞭地域文化對文學形態的影響。 3. 翻譯文學的“文化重譯”: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想的挪用與重構。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早期嚴復、林語堂等人的翻譯實踐,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對西方概念(如“自由”、“科學”、“個人主義”)的本土化處理,間接改變瞭中國知識分子對“現代性”的理解框架。翻譯文學構成瞭理解中國自身現代轉型的不可或缺的參照係。 --- 第二編:身份的裂變:知識分子的“在場”與“缺席” (約 500 字) 近代知識分子的主體性,是在傳統“士”的道德責任與西方“專業人士”的個體解放之間撕裂而成的。文學,成為他們自我定位與社會批判的主要戰場。 1. 從“文人”到“作傢”的身份危機: “作傢”身份的確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一方麵,五四運動高舉“文學革命”的旗幟,試圖將文學從依附於政治或道德的地位中解放齣來,賦予其獨立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麵,底層民眾對文學的訴求卻始終指嚮實用性與教化性。本書細緻分析瞭魯迅、周作人兄弟在探索作傢個人道路上的分歧,這不僅僅是文學趣味的差異,更是對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界限的不同界定。 2. 論“鄉土文學”中的“主體性退讓”: 鄉土文學的興盛,錶麵上看是對農民和農村的關注,但其深層邏輯卻體現瞭一種知識分子對自身“現代性”的焦慮和逃避。我們分析瞭瀋從文、蕭紅等人的作品,指齣“鄉土”往往被建構成一個具有田園牧歌色彩的“他者”,用來反襯城市知識分子的異化。這種書寫中的“在場”,往往伴隨著一種復雜的情感上的“退讓”或“自我放逐”。 3. “文學的政治化”與“政治的文學化”: 在宏大敘事下,文學日益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本書探討瞭左翼文學運動的勃興,分析瞭其如何成功地將藝術的生産與階級解放的實踐緊密結閤。然而,這種結閤也帶來瞭一個持久的難題:當文學的首要功能被定義為“宣傳”或“戰鬥”時,其內在的語言張力與對人性的復雜挖掘是否必然受到抑製?我們審視瞭不同時期對“現實主義”標準的反復爭論,揭示瞭政治正確性對文學美學探索的無形約束。 --- 第三編:現代性的睏境與倫理的重塑 (約 550 字) “現代性”在中國並非一次順利的接軌,而是一係列倫理衝突和價值錯位的結果。文學成為瞭記錄這些錯位與掙紮的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1. “個人主義”的引入與傢庭倫理的崩潰: 西方“個人主義”思潮的湧入,直接衝擊瞭以儒傢血緣關係為核心的傳統傢庭結構。從新文化運動對“吃人的禮教”的批判,到林語堂對“幽默”的提倡,無不反映瞭對個體自由的強烈渴望。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往往錶現為對傳統關係的決裂,而非建設性的新關係模型。本書考察瞭早期愛情小說(如《傷逝》)中主人公的悲劇性結局,指齣“個性解放”在缺乏社會保障和新的社會規範支撐下,很容易滑嚮虛無主義和生存睏境。 2. 身體、欲望與啓濛的悖論: 啓濛運動要求公開討論被壓抑的議題,特彆是關於身體和情欲的解放。然而,在“五四”時期,對女性身體的關注(如“娜拉齣走”)很快被更緊迫的民族和國傢敘事所取代。本書深入分析瞭少數作傢如施蟄存、穆時英等在探索都市感官經驗和情欲描寫時所遭遇的審查壓力和道德譴責,指齣對“現代性”的引進是高度選擇性、且時常自我設限的。 3. 曆史書寫與“民族記憶”的建構: 近代文學承擔瞭重塑“民族記憶”的巨大任務。作傢們試圖通過文學重構一個連續的、有意義的中國曆史,以對抗西方的衝擊。我們分析瞭曆史小說和神話重述的文學策略,指齣這種對“宏大曆史”的強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個體經驗的細微性和復雜性為代價的。曆史的敘事者往往扮演瞭“國傢記憶的守夜人”的角色,而那些無法被納入主流敘事的時間和生命,便沉入曆史的褶皺之中,等待後世的重新發掘。 --- 結語:麵嚮未來的“非完成性” 本書的結論是,中國近代文學史是一個持續處於“未完成”狀態的場域。它並非走嚮一個終點,而是在不斷的自我修正、外部乾預和內在矛盾中螺鏇上升。我們所見的每一次文學“革命”,都是一次對既有規範的激烈反叛,但這些反叛成果很快又被新的規範所吸收或壓製。理解這段曆史,需要我們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距離,去傾聽那些被宏大理論遮蔽的、微弱而堅韌的聲音,從而更全麵地把握我們自身文化身份的復雜底色。 --- (全書共約 17.5 萬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岸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詩學、魏晉文學、文學史以及現當代中國小說。著述包括在香港齣版的《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2014)、《詩學的政治及其闡釋》(2013)、(戰國策》(2013)、《世說新語》(2012)、《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陸齣版的《瀋德潛詩學研究》與《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鬍適與顧頡剛》(獲「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奬」二等奬)。

圖書目錄

推薦辭 i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2
二、文學史的書寫及其意義 3
三、獨立成科與政治乾預 9
四、「重寫文學史」的思潮 15
五、非偶然的擦身而過 20
六、現代文學史的分期問題 24
七、章節安排 27

第二章 革命與重構:鬍適的《白話文學史》
一、前言 30
二、文學史的革命 31
三、白話文學的範圍 35
四、重構的跋涉及其不足 40
五、「上捲」之外的補闕 57
六、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及其影響 59
七、結語 64

第三章 發憤以抒情: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
一、前言 66
二、錢基博生平及其文學旨趣述略 68
三、文.文學.文學史 70
四、文學史觀:「返本修古」與「有往必復」 74
五、態度之轉變 77
六、文學史方法論 94
七、治文學史之意義及其目的 97
八、結語 107

第四章 追源溯流,旁敲側擊: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
一、前言 110
二、文學.原始文學.純文學.俗文學 112
三、治文學史的方法 121
四、追源溯流:公安派與新文學運動 125
五、旁敲側擊:八股文之提倡 128
六、「理想國語」之構思 135
七、結語 143

第五章 開山之作與政治審判: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
一、前言 146
二、開山之作 148
三、書寫模式:開始、性質、領導思想及分期 152
四、重點修訂 156
五、政治審判及其影響 163
六、兩個版本的比較 165
七、結語 179

第六章 政治宰製與書生遺恨: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一、前言 184
二、毛澤東思想的影響 187
三、政治宰製的文學史書寫模式 197
四、作傢的評價問題 204
五、文學史傢及其意識 213
六、想像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220
七、結語 224

第七章 政治頡頏,建構傳統:夏誌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一、前言 226
二、政治傾嚮與「文學價值為原則」 227
三、「大傳統」的建構 231
四、從文學史的書寫到政治立場之爭 250
五、文學的鄉愁 255
六、反省與檢討 258
七、結語 260

第八章 總結 261
徵引書目 264
後記 274

圖書序言

推薦辭

  關於文學史的書寫,自然是以作品為主,評論高下。不過同時要在大量浩如淵海的作品中挑齣有代錶性的話題,反映時代風神,建構理論體係,各取所需,有時還是得靠點機緣和幸運的。陳岸峰指齣夏誌清在小説史中專論張愛玲、錢鍾書、薑貴等,就因為剛好收到他們的著作,因此順便放在一塊作考究和論述;而王瑤、唐弢等可能未及見這批資料,或視而不見,也就完全不提瞭。本書前有〈導論〉一章,主要探討文學史的書寫及其意義〔性質、功能、史傢意識〕、建立成科與政治乾擾、「重寫文學史」的思潮、非偶然的擦身而過、現代文學史的分期問題五項,帶齣很多建設性的觀點。作者引用陳思和説的,「它更需要證明,必須從材料齣發,尊重客觀存在的科學性;它更需要批評,文學史傢麵對的是人類精神符號語言藝術的成品,隻有在審美層次上對他們作齣把握,方能真正確立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其實也就是在嘗透瞭王瑤、唐鎪等官方論述的苦果之後的覺悟之言,必須撥亂反正。「百年文學史的書寫,既是可見文學的發展,學者的風貌,更是百年中國風雨飄搖之縮影」,文學與政治息息相關,看來也是一語中的瞭。

  陳岸峰所選20世紀現代文學史的專著六種,通過嚴格的篩選和過濾之後,應該還是體大思精的著作,各有優點的,甚至可以互補不足。期待會有比較全麵、相對客觀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專著齣現,希望我們的期待不會落空,早日呈現。

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
香港中文大學退休教授
黃坤堯
2014年2月18日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20世紀肇始,中國已有文學史的書寫。1904年,在北京京師大學堂授課的林傳甲(歸雲,1877-1922)編寫瞭第一本中國文學史。1同年,在蘇州東吳大學,黃人(摩西,1866-1913)也正編撰作為教材的《中國文學史》。2 1917年,適值五四運動爆發,由鬍適(適之,1891-1962)與陳獨秀(仲甫,1879-1942)所領導的新文學運動亦燃起燎原之火,鬍適所書寫的《白話文學史》更掀起瞭百年文學史的高潮,此書既揭開白話文學史書寫之潮流,更引來無窮的思索。其後,周作人(周櫆壽,星杓,1885-1967)的《新文學的源流》與錢基博(子泉,1887-1957)的《現代中國文學史》雖姿態互異,各具心思,均先後對鬍適的《白話文學史》及其文學史觀作齣挑戰與修訂。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風雲色變,現代文學史之書寫成為政權確立之政治論述,民國時期文學史書寫之思想激盪,渺難再期。王瑤(昭琛,1914-1989)的《中國新文學史稿》齣版後,不為官方所接納,招來無盡批判,遂有唐弢(越臣,1913-1992)等人奉命集體編寫之《中國現代文學史》,而海外的夏誌清(1921-2013)卻早以《中國現代小說史》,獨自抗衡大陸以官方意識形態書寫現代文學史之流弊。百年以來的文學史書寫,可謂麯摺而坎坷。

二、文學史的書寫及其意義

1. 性質
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曆來「文」、「史」不分傢,從《戰國策》到《史記》,既是曆史,亦是文學。關於文學與「文學史」之彆,以及兩者之功能,錢基博有如下闡述:

夫史以傳信。所貴於史者,貴能為忠實之客觀的記載,而非貴其有豐厚的主觀的情緒也,夫然後不偏不黨而能持以中正。推而論之,文學史非文學。何也?蓋文學者,文學也。文學史者,科學也。文學之職誌,在抒情達意。而文學史之職誌,則在紀實傳信。文學史之異於文學者,文學史乃紀述之事,論證之事;而非描寫創作之事;以文學為記載之對象,如動物學傢之記載動物,植物學傢之記載植物,理化學傢之記載理化自然現象,訴諸智力而為客觀之學,科學之範疇也。不如文學抒寫情誌之動於主觀也。3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充滿學術野心但又極具人文關懷的嘗試。 “文學史的書寫”,這四個字暗示著一個宏大的主題,它關乎我們如何認識過去,如何構建現在對文學的理解。這其中可以包含對文學史編撰的史學方法論的探討,例如文本選擇的標準、曆史敘事的邏輯、評價體係的演變等等。 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作者可能在梳理不同時期文學史傢們的學術脈絡,比較他們的理論觀點和史料運用,從而揭示齣文學史研究的演變軌跡。 並且,這個“書寫”的過程,必然涉及到選擇和過濾,必然會有主體性的介入。而“及其不滿”,則為這本書注入瞭靈魂。它不僅僅是客觀的梳理,更是一種主觀立場的錶達,一種對現有文學史敘事弊端的深刻反思。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審慎而批判的筆觸,指齣那些可能被遮蔽的、被邊緣化的文學現象,或者對那些被過度神化的文學經典提齣疑問。 這種“不滿”,或許是對某種單一、僵化的文學史觀的挑戰,是對多元、開放的文學理解的呼喚。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種更具包容性和深度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評價文學的豐富性。

评分

“文學史的書寫”,這個題目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厚度,讓我聯想到那些嚴謹的學術著作,它們如何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構建起一個關於文學演變的宏大敘事。 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文學史研究方法的新窗口。或許作者會深入剖析不同時期文學史傢的理論框架,比較他們對文學史的分類、分期,以及在評價標準上的差異。 比如,文學史傢是如何界定“文學”的邊界?他們是如何區分“經典”與“非經典”的?這些判斷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價值取嚮? 然而,“及其不滿”四個字,又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令人興奮的張力。它暗示著作者並非滿足於對現有文學史的簡單梳理和總結,而是要對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這種“不滿”,可能指嚮文學史敘事中長期存在的西方中心主義,或者對某些被邊緣化的文學傳統(如亞洲文學、非洲文學)的忽視。也可能,作者是對文學史過於強調宏大敘事,而忽略個體經驗和情感的細膩錶達感到遺憾。 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解讀文學史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既有的框架,去發現那些被掩蓋的光芒,去理解文學史構建過程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评分

光看書名,我就感覺這是一本會引發思考的書,那種“我讀過的文學史,是不是真的完整?”的疑問,立刻在我心中升起。“文學史的書寫”,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挖的議題。它不僅僅是關於作傢、作品和年代的簡單羅列,更關乎書寫者自身的立場、視野和取捨。 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文學史的“原材料”——那些被選入史書的文本——開始,探討為何某些作品會被視為經典,而另一些則被遺忘。這種選擇的過程,背後一定有著復雜的文化、社會乃至政治因素。而“及其不滿”,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期待。 是對傳統文學史中“主流”敘事的質疑?是對被忽視的女性作傢、少數民族文學的呼喚?還是對文學史研究中過於強調“天纔論”或“英雄史觀”的批判? 我渴望這本書能撕開那些看似完美無瑕的文學史錶象,揭示其背後可能存在的偏見、遺漏和固化思維。我希望作者能用紮實的考據和深刻的洞察,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真實、也更具活力的文學圖景。 這種“不滿”的態度,恰恰是學術進步的催化劑,它提醒我們,任何曆史敘事都並非終極真理,都需要不斷地被審視和修正。

评分

“及其不滿”,這後半句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直刺我心中對現有文學史敘事的某些隱憂。多年來,我一直在閱讀各種文學史,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夠盡如人意,但又說不齣個所以然。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那份睏惑和期待。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具體“不滿”的是什麼? 是對某些文學流派的過度推崇,對另一些邊緣或非主流文學的忽視?是對西方中心論的慣性思維,還是對女性、少數族裔等群體在文學史中聲音的缺失? 或者,作者的不滿,更在於文學史書寫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其綫性敘事的模式,是否難以容納文學的復雜性和多義性? 我希望作者能勇敢地指齣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學史“定論”背後可能存在的偏見和問題,並提齣有力的論證。我想象著,這本書會是一次對文學史權威的溫和但堅定的挑戰,它不會簡單地否定前人的成就,而是試圖在批判中尋求更全麵、更公允的文學理解。 這種“不滿”,在我看來,恰恰是推動學術進步的動力。我渴望從書中獲得一種批判性思維的工具,去重新審視我所接觸到的每一個文學史敘述,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地去辨析和質疑。

评分

這本書名乍聽之下,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 “文學史的書寫”,這四個字暗示著某種學術性的探討,關於我們是如何構建和理解文學傳統的。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可以從曆史學的角度審視文學作品的形成,分析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的敘事方式、主題選擇、甚至是價值判斷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可能性:作者會不會追溯那些被遺忘的作傢和作品,揭示文學史敘事中被遮蔽的角落?會不會挑戰主流的文學史分期,提齣全新的視角和理解框架?又或者,作者會聚焦於“書寫”這個動作本身,探討文學史傢在記錄和詮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是如何通過選擇、編排和評價來塑造我們對文學的認知?這種對“書寫”過程的關注,本身就具有一種元文學的意味,讓人期待作者能剖析文學史的學科演進,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 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文學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堆砌,而是充滿活力的動態過程,是思想和文化的交鋒。我期待它能啓發我思考,我們所閱讀的文學史,究竟是客觀的呈現,還是被過濾、被構建的“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