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文學史

樂府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樂府詩歌
  • 文學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史
  • 樂府
  • 古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漢魏六朝文學
  • 詩歌理論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中國文學史上首次有大師針對「樂府」進行詳盡梳理、係統研究的專著。
  2.史料搜羅廣泛、嚴謹,立論有據。
  3.筆調流暢,歸納性強,研究方法靈活,對瞭解和研究樂府文學極具參考價值。

  本書是研究樂府文學的專書,原為羅根澤先生編著的《中國文學史類編》第二編,後發行單本。全書一開頭先對樂府做齣明確的定義及分類,再依時代分章敘述,完整介紹瞭樂府的發展及盛衰,對研究者極具參考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根澤(1800~1960)


  字雨亭,河北深州人,曾任教河南大學、河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北聯閤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在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上,受導師梁啓超的影響很大,郭紹虞稱贊說:「雨亭之書,以材料豐富著稱。」其著作甚多,包括《中國文學批評史》、《諸子考索》等。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樂府之義界
 二、樂府之類彆

第二章   兩漢之樂府
 一、三大樂府
 二、樂府古辭及其他
 三、漢代樂府源流變遷錶

第三章  魏晉樂府
 一、魏──附吳蜀
 二、晉
 三、魏晉樂府源流變遷錶

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
 一、南朝
 二、北朝
 三、南北樂府之異同及其在文學史上之地位

第五章   隋唐樂府
 一、隋
 二、唐

第六章  結論

圖書序言

自序

  一

  慚愧,我也來編中國文學史!

  十八年的鞦天,我答應瞭河南中山大學之聘,講授中國文學史及其他的功課。生平有一種怪脾氣,不好吃不勞而獲的「現成飯」,很迷信古文大傢曾國藩的話:「凡菜蔬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也。」中國文學史雖然已經有瞭許多的本子,但被逼於不吃「現成飯」的我,卻不能不來嘗嘗「手植手擷」「其味彌甘」的滋味。

  現有的中國文學史,各有各的見解,各有各的長處,但是它們的組織,好像是差不多,總是「自從盤古到如今」挨字挨闆的敘下。外國文學史便不全是這樣,盡有先分類彆,再依時代敘述的。現在,我要將此法偷來編中國文學史,給它一個名字叫《中國文學史類編》。

  我擬分的類彆:
  一、歌謠,
  二、樂府,
  三、詞,
  四、戲麯,
  五、小說,
  六、詩,
  七、賦,
  八、駢散文。

  這樣便一定比純依時代敘述的好嗎?我不敢說;──不過我也有我的理由:

  我相信一種文學的變遷的原因,和並時的其他文學的影響,終不及和前代的同類文學的影響大。譬如五言詩的全盛時期是建安時代,其所以能臻全盛的原因,是因為自東漢章、和以來,五言詩即繼續發展,一步一步地走到建安時代,遂至登峰造極的地位;和當時的賦,當時的散文,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再如韓退之、柳子厚的古文,它的完成,也不是因為當時的詩歌,而是因為自隋以來,即由六朝駢儷的反響,造成古文運動,經瞭唐初以至中世的許多古文大傢的努力與創造,纔能成功韓柳的集大成的古文。

  所以若純依時代敘述,即便將一代的各種文學派彆敘述得詳詳細細,其來龍去脈,恐怕仍然不能十分清楚。──固然它有它的好處,但就這一點看來,終久是個大大的缺憾。拿普通史來說罷:打算知道一種文物製度的原委,不能不求之於分類編次的《九通》之類,至於斷代的《二十四史》,總覺得不容易得到要領。

  我並不反對純依時代敘述的文學史,並不反對斷代史。「言非一端,義各有當。」你要看一代的事蹟,當然要看斷代史;你要看一個時代的文學,當然要看純依時代敘述的文學史;你要看各種文學生於何時?盛於何時?分化於何時?衰滅於何時?因何而生?因何而盛?因何而分化?因何而衰滅?則純依時代敘述的文學史恐怕不甚方便。

  文學史的責任是什麼?不是死闆闆的排比,是要考究各種文學的流變及其所以有此流變的原因,察往知來,以確定此後各種文學的正當途軌。──假使此言不錯,那末,我要擁護我的分類敘述法。

  我的分類敘述法,固然以類為主,但是也不能不分時期。談到分時期,更是言人人殊的各有各的理由,或分為三期,或分為四期,或分為五期,或分為六期,五花八門,好不熱鬧。我以為文學的背景雖多,但政治經濟確為重要原因。他們不按朝代分期,說是打破「傳統的以代為期的謬見」。但是我們睜開眼看一看全部的文學,是不是因為改朝換代而生齣顯然不同的現象?就樂府說罷:漢代重在社會問題,魏代則浸入頹喪的人生觀的意味,六代則情歌最多,唐初則空中樓閣地錶現著理想國的境界,中唐以後則又漸漸地走到社會問題上邊,──這不是顯然地受瞭政治的經濟的影響嗎?所以我不敢躲避「開倒車」的譏誚,不敢盲目的學著時髦,仍然以朝代為期。

  荀子說:「五帝以外無傳人,五帝以內無傳政。」這明明的告訴我們:五帝以外連神話式的傳說都沒有,五帝以內纔渺渺茫茫的有幾個神話中的古帝,但是他們的文物製度則絕無傳說。所以三皇五帝的文學,我是不敢相信的;三皇以上更不用說;即堯舜禹湯我也不敢多信。但是古書著錄的很多,現在的人也盡有高唱著三皇五帝的文學的,不能不拿來考訂一下,以定其真僞。──述上古夏商第一期。

  周代的文學,便已漸漸的可觀瞭。春鞦,戰國,皆屬於周,秦皇統一,為時無幾,於文字方麵雖有改革,於文學方麵則缺乏建設,所以附在周後。──述周秦第二期。

  兩漢中間雖有王莽之變,但不久鏇平,一切文物製度,兩漢幾乎相同,學風也差不多,社會經濟各方麵也沒有多大的變動,所以錶現的文學,也大緻相類。──述兩漢第三期。

  曹魏始終未能統一,晉代統一未久,鏇又散亂,人民整日價生活於兵荒馬亂之間;又加上帶有消極的齣世的佛教文明,侵入中土;由是錶現的文學,滿蘊蓄著求仙的,齣世的,縱欲的,頹喪的人生觀的意味。──述魏晉第四期。

  到瞭六代南北朝,中原的故傢大族,逃到江左,享受著苟且偷安的生活;北方的野蠻民族,在秣馬厲兵過著爭長爭雄的日子。錶現的兩種文學,遂生齣顯然的差彆。比而觀之,可以看齣文學和民族,地方的關係。──述南北朝第五期。

  隋代統一,文學也隨著有「南北閤一」的色彩;惜為時太暫,建設未遑。唐代繼之,得著長時期的休養生息,各種文學皆有盡量發展的機會,成功一種閤南北而一之的新文學。──述隋朝第六期。

  五代之亂極矣,乾戈興,學校廢,但通俗文學卻蓬蓬勃勃的發達起來;上承晚唐,下開兩宋,這也是有價值的一頁呀。──述五代第七期。

  兩宋雖有南北之彆,但散文方麵,韻文方麵,其趨嚮皆無多大的區彆,這也大概是有政治的關係吧?──述兩宋第八期。

  遼金元同為北方新興民族,同在濡沐華風,成功一種帶有北方新興民族色彩的中國文學。──述遼金元第九期。

  明代缺乏革舊建新的文學,承襲前代,繼續發展者則甚多,惟雜劇一種似為有明最大的貢獻。──述明代第十期。

  滿清有二三百年的承平,各種學問皆有發展的機會,惟清儒貴學賤藝,故藝不如學;而小說一類,則遠非前代所可及。──述清代第十一期。

  清末東西交通,文學漸受歐西及日本的影響,但大率融新於舊,沒有根本的改革。到民初鬍適之、陳獨秀諸先生提倡文學革命,以白話為文,以白話為詩,實為數韆年中國文學上之一大革新。──述現代第十二期。

  這是就中國全部文學分的,每一類的文學未必都有這樣長的曆史。譬如樂府起於西漢,亡於中唐,西漢以前,中唐以後都沒有。這隻好有者按期填敘,無者闕略。

  雖然這樣一刀裁齊的分期,對各類的局部文學未必沒有遷就之嫌。但我編的是全部的中國文學史,不是局部的一類文學史,當然不能顧小失大,而要為全部著想。且說我還有一種計畫:雖然依類分述,希望讀者得到各類文學之源流,演化的現象與過程;但同時也願意讀者得到任何一個時代之各類文學發達的情形。所以分期不能不畫一,俾讀者願研究任何一時的全部文學(各類文學),得將各編中之敘此時期者,抽齣籀讀。所以我的《中國文學史類編》,是「以類為經,以時為緯」;「以類為編,以時為章」。指望讀者一方麵得到各類文學的竪的觀念,一方麵也得到全部文學的橫的觀念。我這《文學史類編》的編纂計畫,大略如此。我的取材計畫,似乎也

  我這《文學史類編》的編纂計畫,大略如此。我的取材計畫,似乎也有一說的必要:
  清初考據學大傢顧亭林曾經用著很巧妙的比喻,說當世學者治學的取材,有開山採銅,利用廢銅兩種。

  什麼是開山採銅?就是披荊棘,斬草萊的到原料書裏找材料;譬如作文學史便在各種文學書裏找材料。

  什麼是利用廢銅?就是東抄西抄的割裂各種組織書裏的材料;譬如作文學史在各種文學史書裏找材料。

  我以為作一種學問,不當很偷巧的僅採利用廢銅的辦法;因為如此換湯不換藥的搗花樣,任你的法寶弄得怎樣巧妙,也必緻於陳陳相因的沒有新材料,沒有新發現,沒有新貢獻。不過很有價值的整理齣來的東西,我們也不必很呆氣的不看,緻使現成的有價值的新說忽略過去。所以我的計畫,是:首要開山採銅,次再利用廢銅。

  這種編纂法,在中國還是一種嘗試,雖然不敢說「茲事體大」,但也不能承認是件極小的工作;添上我這不甘僅用廢銅的取材法,便益發覺得難上加難瞭。「嘗試成功自古無」,看我的努力吧!

  二

  現在要說到樂府一類瞭。著述之規,考訂之意,大都散見篇中,沒有復贅的必要。對樂府作係統的研究者,我還沒有見過,我這區區幾萬字的小冊子,恐怕便是第一次瞭。

  我深信椎輪可以進為大輅,但也深信椎輪終久是粗糙的椎輪,精美的大輅還須等待著繼續的改善。椎輪必定粗糙,況又齣之學淺纔微的我!做大輅的人在哪裏,我很盼望他趕快來做!

  全部樂府的係統研究書,我是沒有見過的,局部的我卻已經看見過。我這本樂府文學史,採取他人說最多的,兩漢則有先師梁任公先生的《美文史》裏〈兩漢樂府〉一章(未刻),唐代則有鬍適之先生的《白話文學史》裏〈八世紀的新樂府〉一章,因為求讀者便利,多好未曾一一注明,記此以誌謝忱。

  黎劭西先生為我題字,程蘊輝先生為我介紹在文化學社齣版,也一併謝謝。

  這本小冊子原是《中國文學史類編》第二編,因為要印單本,是以暫且題名《樂府文學史》。

羅根澤一九,九,三○,在天津女子師範學院

圖書試讀

第一章緒 論

一、樂府之義界


樂之起源蓋甚早。荀子〈樂論〉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發於聲音則為樂,形於動靜則為舞,知樂舞乃人性之自然錶現,先民之初,蓋已與生俱來矣。

但「樂府」之名,則發生甚晚。《漢書•禮樂誌》(以下省稱〈漢誌〉):「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越、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閤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顔師古注:「樂府之名,蓋始於此。哀帝時罷之。」〈藝文誌〉亦曰:「自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李延年傳〉亦雲:「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祀,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麯。」

觀此,知「樂府」始於漢武,本為官署之名,其職在采詩歌,被以管弦以入樂,故後世遂以樂府官署所采獲保存之詩歌為樂府。然〈禮樂誌〉又載:「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雲雲,似「樂府」之署,設置已久。其實不然。〈誌〉曰:「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起〉之詩,令沛中童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至文景之間,禮官肄業而已。」然則武帝之前,有樂府令,而無樂府官署之設;孝惠以沛宮為原廟,文景不過禮官肄業。故雖有樂府令,無可述之價值;故論「樂府文學」者,宜以武帝立樂府署為第一頁也。

據〈漢誌〉,樂府文學之成分,約有兩種:一、民間歌謠;二、文人詩賦。但兩種未必皆能閤樂,故又使通音樂者,增刪潤色,以協律呂。如〈相和歌•清調麯〉之〈苦寒行〉,其本辭為: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典文學略有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作者在《樂府文學史》中展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書中對樂府文學的各個方麵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尤其是在文獻考證和藝術演變的研究上,可以說是達到瞭相當的高度。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樂府體製的確立和演變的章節,作者旁徵博引,將曆代文獻資料梳理得井井有條,為我們勾勒齣瞭樂府文學發展的清晰脈絡。另外,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樂府文學的風格差異,以及其在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中的體現,也有獨到的見解。通過對樂府詩歌與曆史事件、社會風貌的結閤分析,作者不僅讓我們看到瞭文學作品本身的美學價值,更揭示瞭它們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很高,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樂府文學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選擇閱讀《樂府文學史》是有一些顧慮的,畢竟“史”字開頭,總讓人覺得有些枯燥乏味。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太吸引人瞭!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著讀者穿越時空,去領略樂府文學的壯麗風光。他將那些古老的詩歌,那些早已被曆史塵封的聲音,重新喚醒,並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從《詩經》的源頭追溯,到漢代的樂府高峰,再到唐宋的賡續與變遷,每一個階段的介紹都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樂府民歌的解讀,那些歌謠中所反映的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那些樸素卻又真摯的情感,真的非常打動人。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樂府文學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覺得,文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根植於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

评分

這本《樂府文學史》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或許有些醇厚,但細品之下,卻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無窮韻味。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詩意。在講述樂府的起源和發展時,他並沒有使用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運用瞭許多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讓復雜的曆史進程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樂府詩歌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它的敘事性、抒情性,以及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律。作者通過對具體詩篇的賞析,讓我們看到瞭樂府詩的生命力,它們是如何從生活走嚮藝術,又如何影響著後世的文學創作。讀這本書,我不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進行一次精神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古代文學的根基,也讓我對“詩言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作者真摯的情感錶達,是一本能觸動人心的好書。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好的書籍,是能夠引領讀者進行深度思考的。《樂府文學史》正是這樣一本能夠引發我強烈共鳴的書。作者在探討樂府文學的演變過程中,不僅僅停留在文學本身的層麵,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去審視。他深入分析瞭樂府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以及它如何受到政治、經濟、思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文學的生命力所在,也讓我認識到,文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藝術形式,更在於它所能承載的社會意義和曆史價值。書中對於樂府詩歌作為一種“官方化”的文學形式,如何與民間的歌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展現瞭文學創作的復雜性,以及文化是如何在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之間流動的。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樂府文學的史書,更是一部關於文化演變和思想碰撞的精彩篇章。

评分

這本書我真是愛不釋手,雖然我平時對曆史類的書籍接觸不多,但《樂府文學史》卻深深地吸引瞭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所打動,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嚮你講述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從樂府的起源,到曆代的發展,再到其藝術特色的深入剖析,都寫得條理清晰,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關於漢代樂府民歌的部分,那些樸實無華的語言,卻蘊含著勞動人民最真摯的情感,讀來讓人心潮澎湃。比如《陌上桑》中羅敷的美麗與自信,以及《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夫婦的忠貞愛情,都讓我感觸頗深。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通過對樂府詩歌的細緻解讀,展現瞭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人民的精神麵貌。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感受到瞭漢唐盛世的繁華與蒼涼。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樂府文學的輝煌成就,更讓我體會到瞭中國古代詩歌的獨特魅力,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