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一本陪着作者修练的书
六年前,我在一种无助且愤怒的心绪之下,翻开了这本《故事造型师》。
愤怒的理由很简单。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跟许多个边敲键盘边落泪的夜晚,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想当然尔这故事先感动了我自己,之后也感动了一些我的朋友,然后在蒙特娄的某个冬夜,我老公读了一阵子文稿,忽地抬头问我,这故事想讲什么?
「一男一女足足花了七年,才从『非常谈得来』的网友,进化成『非常谈得来』的人生伙伴。」我顺口回。
「看不出来。」他也顺口如此置评。
「你这话什么意思?哪里看不出来!」我口气开始不好了。
可想而知,那夜剩下来的时间,通通化成争辩。而吵到凌晨,现实逐渐水落石出,我脑子里的好故事,化做文字,并未成为一个好看的故事。
为什么?
我尝试着从老公的嘴里多挖点东西,但他只能模模煳煳说出感觉──纵观整篇,我的小说理当要给人一种悠远绵长的韵味,像是聆听交响诗,然而很不幸,读起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文字不够优雅?」我问。
「不太是……」他想了想,补充解释:「每句单独看都是好的,加起来不行。」
这句话听着有点耳熟,我默然片刻,翻出以前大学写作中心讲师发的参考书单,订购了一本应该在写论文前就订购的修稿指南。三天后,我坐在桌前,对着那本书的第一章苦笑……
果然,老师的话要听啊!
根据第一章,我的小说之所以没韵味,问题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我的写作习惯。
我喜欢写对话,所以不但男女主角永远像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般聊个不停,就连路人甲跟路人乙在一旁讨论天气,也往往会出现长达一页半的对话,镜头才往下一幕迈进。
当然,在写的时候我努力让路人甲跟路人乙读起来既幽默又风趣,所以读者开头会容忍,但次数一多,无论怎样都会让人想快转。我在该轻轻一笔带过的地方,浪费太多浓彩重墨,以至于抵达高潮处,看的人早已经弹性疲乏,文字再好故事再精妙都没有用,大家觉得烦,甚至于有时候还被误导,以为路人是重要角色,因此越看越莫名其妙。
也就是说,在故事的进程中,我不懂何时该讲得活灵活现,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何时该简单交代,读者不必管路人甲乙丙丁对天气的高见,只需知晓剧情背景,便迅速前进至下一步。
换言之,我不懂何时该「演」,何时该「说」。而这正是《故事造型师》第一章的重点,同时,也该是所有文字工作者都该具备、却几乎没人提的基本功。
其实,读完第一章,我就知道自己的稿子需要大改。然而对一个作者来说,修稿永远很痛,看书则容易得多,所以我往下读。里面有些章很容易理解,有些则不,比方说,中间有一章,建议大家用耳朵改稿……
开玩笑吧,又不是作诗作词,还讲究韵脚?
我抱着不信的心态看完整章,抱着不信的心态拿起桌上的倚天屠龙记,抱着不信的心态开始念人物对话。三分钟后,我发觉自己念得很顺,讲起灭绝师太的台词,居然还有点爽,这不对,一定是因为电视看太多!我赶紧打住,将手中书换成《盗墓笔记》,再过三分钟,我决定文青点,又换成张爱玲,就这样,一路试了子敏、琦君、《红楼梦》跟《西游记》。折腾了一两个钟头,最后我不得不承认,很棒的作品,统统拥有很棒的声音,而如果你念自己的稿子时,有些地方舌头特别容易打结,不用怀疑,那绝对是写坏了的段落。
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理论也许能提供解释,但对我而言,耳朵成了写作的利器,我常常写一段,然后大声念出来。当然,事先会记得关门。
就这样,我大幅度修稿。虽然纸上的完成品依然远不及脑海中的那么好,但最起码,故事的节奏出来了,以一种自在的步调走着。出版之后有读者表示,看起来很轻、很舒服。我想握着她的手说谢谢,真的,所有辛苦,在那一刻,都化做值得。
然而要作者写出一个流畅却又言之有物的故事,正如芭蕾舞者要跳出着名的黑天鹅三十二圈挥鞭转一样,需经过无数次挥汗如雨的苦练,才能换来台上轻若鸿毛的动作。
《故事造型师》是一本陪着作者修练的工具书。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你不靠文字为生,这本书对你就完全没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有多少次,你需要打份底稿,说个小故事好介绍一项产品,介绍一个新观念,甚至于介绍自己,给陌生人知?
而在你开始拿起笔,或者开始敲键盘的时候,这本书就开始有用。
――作家 怀观
作者再版序 要找出手稿中有待改进之处,最好的方法,绝对是换双眼睛来看。
我们总是建议客户把稿子放在抽屉里,过一阵子再让自己得以用不同的眼光来看。而本书的两位作者,则是不属于任何出版社的独立编辑,我们的专业,便是充当作者的另一双眼睛,帮他们找出他们见不到的问题,给他们深入且详尽的意见。
如今,轮到我们自己需要另一双眼睛了。《故事造型师》已面世已经很多年,託天之幸,地位与《如何成为小说家》(On Becoming a Novelist)、《写作法宝》(On Writing Well)、《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等写作经典不相上下。这些年里,我们接到很多回响,有的人直接告诉我们想法,有的粉丝寄手稿来请我们改。我们渐渐看出本书还可以精益求精,比方说,在第一版里,我们花了许多篇幅解释哪些情况不该描写人物的情绪,却太少谈什么情况应该描写人物的情绪。结果我们看到很多听话的读者删光了手稿中对人物情绪的描写,不符合故事的需求也不适合小说的风格。二版在这方面补足了,《故事造型师》因此比以前更好。
这么些年来,各大出版社仍然不肯花时间修稿,有的故事在写作上虽然有瑕疵,但只要修改一下就很值得出版了,却被轻率地退稿。审稿编辑总是工作过重,也往往训练不足,公司也不鼓励他们动笔,编辑以蓝笔改稿的悠久传统已经消失,至少大出版社不干这事儿了,所以本书现在比以往更切合社会的需求。
至于出版界的新作法,例如自费出版电子书与定制印刷等,固然给本来无缘见天日的作品一个出头机会,但是太多人利用这非传统管道出书的结果是,纵然出了书,却很容易湮没在无边书海中,照样不见天日。要想鹤立鸡群,你非得把作品琢磨得锐利非凡不可。
这也就是说,你得学会自己修稿。
当然你可以聘请独立编辑来帮你──我们当独立编辑的,虽然各人有各人的偏见,却是你把稿子改好的最佳途径。但即使你聘请了专家,你还是希望稿子送交给专家看之前,先尽量弄到最好。你自己能做的,何须劳烦别人?【编按:台湾没有像本书作者这样、专为创作者提供修稿顾问谘询的独立编辑这一行,所以我们这边的作者别无选择,只能自立自强。】
你也可以加入作者团体,让别的创作者批评你的稿本。不幸的是,作家团体有时候造成的伤害大于帮助。创作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技巧,作家团体往往要你改成他们想要的那种作品,而非你想要写的,最佳方案仍然是自己来。
而要学会作品琢磨得锐利非凡,最好是跟老编学,这正是本书要教你的。我们不教你怎么布局、怎么发展角色,我们要教你的是写作技艺:场景的铺陈、对话、观点、内心的独白;简略的陈述与细描的场景应如何搭配互补以达成最佳效果;怎样传达人物的个性却不致让读者感到突兀;怎样让你的文稿看起来出自方家手笔而非外行习作。
我们要训练你用行家的眼光看稿,做自己的故事造型师,就像我们常为客户所做的一样。
警告在先:创作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技艺,需要两种不同的心态。不要同时做这两件事。写初稿的时候不可琢磨文笔,要等初稿完成,你才可以运用本书所教的原则,大幅提升你说故事的效果,抹除生手的痕迹,让你的稿子具备行家优势。
换言之,你将能借着写作手法,让作品出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