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敢教的小说

学校不敢教的小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禁忌
  • 校园
  • 小说
  • 青春
  • 成长
  • 秘密
  • 黑暗
  • 悬疑
  • 言情
  • 反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傅柯论述:权力促生了知识,知识助长了权力控制。
当教育为政权服务,
我们应该反向操作,赋予那些被忽视的作品力量。


  学校不敢教的小说,不该遭人遗忘、埋没。
  30篇经典,陪着我们理解人生,
  并预习那些关于人生的欢欣、喜悦,苦涩与絶望。

  最适合高中、大学及文青的「文学入门书」。

  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淑玮(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兼任助理教授)、陈建忠(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杨照(作家;评论家)、难攻博士(「中华科幻学会」会长暨理事长)真挚推荐

  那些能唿吸我们唿吸的动人经典,朱宥勋一一为我们拾回。
  献给所有热爱文学,却因缺乏导引而惶惑的年轻学子。

  曾经,只身站在建中图书馆浩瀚的书海前,他迟疑要将借书额度赌在哪个陌生的名字上;曾经,紧抱众人推荐的经典,但以热情相搏,却换得满满挫败……「如果当时有个人、有本书,能够跟我多说一点关于小说的事,那该有多好。」

  是这份感同身受的初衷,让朱宥勋彷若淘金,书写这本适合所有年轻学子的文学入门书,从《蒙马特遗书》、《童女之舞》到〈植有木瓜树的小镇〉,那些狂喜灿烂,那些撕裂痛楚崩坏,那些总总无法与人言说的时刻,在小说里,我们往往获得最大的被理解,与此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开始。

  本书收录的作家:

  邱妙津、曹丽娟、王文兴、张大春、董启章、朱西甯、王祯和、陈映真、黄凡、黄锦树、舞鹤、郑清文、七等生、陈若曦、刘大任、林双不、李乔、吕赫若、聂华苓、姜贵、郭筝、龙瑛宗、施明正、郭松棻、陈千武、翁闹、杨青矗、王诗琅、周金波、大鹿卓。

本书特色

  ◎「这是个有教学热诚的青年学者写给想像中的中学生看的,台湾小说入门书。……从新批评、小说叙事学、诠释学等揉和作者个人的阅读及实际批评经验,归纳而来的「教战守则」,可圈可点,也可说是作者个人的「小说面面观」。」──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的确见证过朱宥勋用功。从十分钟沙龙到现在,他处理《家变》的方式,触动了我某根从来冥顽不灵的「王文兴」神经。我注视多年始终不想也不能看清楚的写作者王文兴,就这样活生生起来。──贺淑玮(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兼任助理教授)

  ◎朱宥勋虽然年轻,但他不仅创作小说,也在评论路上辛勤耕耘。2013年,更在网路上创办《祕密读者》电子书评杂志,期待让读者有机会看见更诚实、更不同角度的文学评论。

  ◎30篇经典小说,不但极富时代意义,我们也因此更能了解别人的人生,这同时是一个人能不能有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的最好练习。而一个能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的社会,不是我们所最期盼的吗?
历史的褶皱与人性的幽暗: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人抉择的史诗 《尘封的档案:帝国黄昏与黎明前的微光》 本书并非仅仅记录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夹缝中求生的小人物群像。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帝国由盛转衰的漫长过程中,社会结构如何崩塌,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做出或光荣或黯淡的抉择。 故事的时间轴跨越了近百年,从旧秩序的最后荣光,到新世界诞生的血与火,再到战后重建中的迷茫与希望。我们跟随三条主要的人物线索,深入到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腹地。 第一部分:黄金之上的阴影——旧时代的挽歌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显赫的、根深蒂固的世家——“沈氏家族”。他们是旧时代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掌握着关键的资源与权力。 人物A:沈怀瑾,家族的继承人,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醉心于哲学与社会学,渴望以温和的方式推动改革,试图在不颠覆现有框架的前提下,为底层百姓争取一线生机。然而,他的理想主义很快遭遇了家族内部保守势力的顽固阻挠,以及更冷酷的、逐渐觉醒的民间不满的冲击。 小说细致描绘了沈怀瑾在家族会议中的困境:如何在维护家族体面的同时,又不至于被指责为“异端”?他试图通过秘密资助教育和医疗机构来实践他的抱负,但这些微小的善举,在整个体制的巨大惯性面前,显得如同杯水车薪。 环境刻画: 我们置身于一座被繁华表象所掩盖的北方重镇。街道两旁是雕梁画栋的宅院,但转过街角,便是饥寒交迫的棚户区。作者用大篇幅的对比描写,勾勒出阶级固化的残酷性——富人对贫穷的漠视,以及贫穷对尊严的不断消磨。 在此部分,冲突集中于体制内的挣扎与无力感。沈怀瑾的努力,最终成为加速家族衰败的催化剂之一,因为他的“软弱”被外部势力视为可乘之机。 第二部分:铁与火的洗礼——夹缝中的生存哲学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变革的浪潮从边缘地带汹涌而至。这部分故事转向了社会底层和新兴的边缘力量。 人物B:柳二娘,一位从底层崛起的工匠/秘密社团成员。她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拥有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人心的精准洞察力。她并非传统的革命者,她的目标更朴素——生存和保护她所关心的那群“无名之辈”。 柳二娘的故事线索是关于实用主义的哲学。在动荡时期,道德标准变得模糊。她需要在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选择。小说深刻探讨了“正义”在不同阵营中的定义:对于旧秩序而言,她是煽动者;但对于那些被榨干血汗的工人与农民来说,她是希望的化身。 其中穿插了一段关于技术与权力的叙述。柳二娘的队伍掌握了一项关键的制造技术(例如,改进的冶炼技术或通讯密码),这项技术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作者在此揭示了,即便是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新旧的权力斗争依然如影随形。 环境刻画: 场景转换到硝烟弥漫的边陲小镇和秘密的地下作坊。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汗水和恐惧的味道。人物的对话充满隐喻和试探,任何一句多余的话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第三部分:废墟上的重建——记忆的负重与未来的代价 当剧烈的动荡结束,新秩序建立,故事进入了更加微妙、也更考验人性的阶段——“后革命时代”的重建与和解。 人物C:方知言,一个在动荡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年轻官员/知识分子。他曾是柳二娘的支持者,但在新政权建立后,他被赋予了改造旧体系的重任。他必须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方知言面临的核心困境是“继承”与“切割”。他必须利用旧时代的资源与人才(包括一些曾经的反对者),来构建新的大厦。这引发了内部的路线斗争。他与曾经的导师沈怀瑾(可能在动荡中身份发生了巨大转变)之间的对话,构成了本部分的高潮。 核心议题的探讨: 1. 记忆的筛选: 为了团结,社会需要遗忘哪些真相?哪些历史必须被歌颂,哪些必须被埋葬? 2. 个体的代价: 那些曾在夹缝中挣扎、做出了艰难抉择的人,他们的功过如何评定?方知言必须面对来自过去友人的审视和诘问。 3. 权力的异化: 那些曾经为“解放”而战的人,在掌握了绝对权力后,是否会不自觉地重蹈覆辙? 环境刻画: 故事回归到城市,但景象已完全不同。宏伟的纪念碑拔地而起,但街道两旁依然能看到旧时代的残骸,新旧交替的痕迹清晰可见。人们学会了新的“语言”和新的“规矩”,但眼神中仍残留着对不确定性的警惕。 总结与主题提炼 《尘封的档案》通过这三条相互交织的生命轨迹,探讨了“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能动性的边界”这一宏大主题。它拒绝提供简单的英雄赞歌或彻底的批判,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的人性光谱: 理想主义者如何被现实碾碎,或在妥协中寻找新生。 生存主义者如何在道德的灰色地带中,为社群争取一丝喘息之机。 建设者如何背负着过去的血腥,去描绘未来的蓝图,并时刻警惕着自身权力边界的膨胀。 本书的笔法细腻而克制,对历史场景的描摹力求真实,力求还原那个时代复杂的情感张力——既有对新生的热切期盼,也有对失去的深切怀念,更有对未来道路的深深忧虑。它是一部关于如何“记住”和“忘记”的深刻反思之作。 --- (注:以上内容完全围绕历史、社会变革、家族兴衰、底层挣扎、权力转移等宏大叙事主题展开,未涉及任何特定小说名称、故事情节或主题元素,以确保与您提供的书名《学校不敢教的小说》的潜在内容完全区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宥勋


  一九八八年生,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毕业。写小说、读小说、学一点理论的同时,也是棒球和电竞的观众。为耕莘青年写作会成员。曾获林荣三文学奖、国艺会创作补助、全国学生文学奖与台积电青年文学奖。已出版个人小说集《误递》、《垩观》,与黄崇凯共同主编《台湾七年级小说金典》。二○一三年起,与一群朋友创办电子书评杂志《祕密读者》。长程目标是在一家以文学为主题的甜点店里面举办各种文学活动。

图书目录

009【推荐序一】给「自己¬们」──一个青年学者的台湾小说的情感之旅/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015【推荐序二】一个学生和他老师的老师──朱宥勋与王文兴/贺淑玮(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兼任助理教授)
022【自序】给不认识的自己

【序言:离开教室】
034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
翘课才能学会的事:郭筝〈好个翘课天〉

【一、身体是谁的】
042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
谁是强摘的果子?──翁闹〈天亮前的恋爱故事〉
048学校不敢教的小说(3)
纯洁及其所伤害的──杨青矗〈在室男〉
054学校不敢教的小说(4)
一样会怀孕──曹丽娟〈童女之舞〉
060学校不敢教的小说(5)
自己的孩子与父亲的玉──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066学校不敢教的小说(6)
往无他者处演化──董启章〈安卓珍尼〉

【二、殖民地的人们】
072学校不敢教的小说(7)
玻璃壁内的生活──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079学校不敢教的小说(8)
自己们的余烬纪念日──王诗琅〈没落〉
085学校不敢教的小说(9)
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周金波〈乡愁〉
091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0)
一个人的殖民战场──大鹿卓〈野蛮人〉
097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1)
心怀里的秘密微光——李乔〈哭声〉
103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2)
在所有事物的交界处——陈千武〈猎女犯〉

【三、时代在进步,痛苦也是】
110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3)
被火车偷换的世界——朱西甯〈铁浆〉
116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4)
如果受苦的人不能悲观——吕赫若〈牛车〉
122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5)
听不见的二十世纪——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四、逆着人群走】
130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6)
针尖上可以有几种道德?──七等生〈我爱黑眼珠〉
136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7)
是「我」在说话吗?──王文兴《家变》

【五、最后一次吶喊】
144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8)
死的理由──陈映真〈山路〉
150学校不敢教的小说(19)
理解的间隙──施明正〈渴死者〉
156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0)
含着碎石的心──邱妙津《蒙马特遗书》

【六、说吧,虚假的历史】
164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1)
为了那些好听的字──刘大任〈杜鹃啼血〉
170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2)
真实止步之处——张大春〈将军碑〉
176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3)
怀疑论的厚度——黄凡〈赖索〉
182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4)
「回不去」的证据──黄锦树〈鱼骸〉
188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5)
谎言的岩层——舞鹤〈调查:叙述〉

【七、无需掩饰恶的年代】
196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6)
权力减去怀疑等于——郑清文〈报马仔〉
202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7)
分类底牢结——林双不〈小喇叭手〉
209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8)
善恶的槓桿在笑——姜贵《旋风》
214学校不敢教的小说(29)
仅有的唿喊──陈若曦〈尹县长〉

【尾声:可能性】
222学校不敢教的小说(30)
在诗的绝望里预习──郭松棻〈月印〉

228【附录一】如何测量学校不敢教的小说
251【附录二】作品出处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个学生和他老师的老师──朱宥勋与王文兴


  教书三十年,我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朱宥勋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他的标准上课配备:笔记型电脑,打开,上线。我在台上口沫横飞,他在台下搭搭搭搭,跟全世界来往,应答得不亦乐乎。假装不在意,并且压制走过去看他在搞什么鬼的欲望,变成我那一年上课的常备心态。但我当然不是、也从来不想当开明伟大的老师。我其实一直都在想办法对付朱宥勋,譬如,突然问一个很难的英文问题。或者,抓到他打电脑打到入神,立刻请他翻译一段。他偶尔会结巴,不过从没给过我死当他的借口。事情发展到最后变成我开始依赖他的电脑。我的欧巴桑脑袋老是忘了某本书某作家名。朱宥勋会立刻让他的电脑拼贴上我掉落的这些那些。于是我常常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可撑船」这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成语(状态显示为自我解囧)。

  大概是我故作开明卸人心防,所以朱宥勋常来聊天。他跟大多数同学不同,不聊感情也不谈功课,总是滔滔不绝说他对某些书的看法。大部分是小说。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读王文兴读很久,还带了一堆问题来「问」。我笑笑看着他,说不那么喜欢王文兴,即使是读过的那一遍也早就把该还的东西统统还给作者了(那不好意思表达的意思就是:我其实不太懂)。然后,郭松棻来了,之后,又来了七等生。这个学生彷彿知道我不爱哪些就专选那些来单挑。我知道他很用功,但不知道他可以这么用功,几乎每次来都轰一巨砲,搞得我连看小说也紧张兮兮,老觉得是猪八戒对决孙悟空。他的认真会喷火,能感染热度,也能烧灼自信……我的。我总以为自己很爱,也很会读小说;也以为我阅读速度快,没读过的东西绝不太多。混蛋小朱不但消灭了这个假象,还明示我:有一个人生阅历不到我一半的二十多岁小鬼对小说的解读甚至「不那么不常」比我高明。过去老听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大乐事这种明显就是要振奋老师精神的话。但老师遇到英才,感觉自己老了笨了是怎么回事?

  于是,小朱主讲,我主听,我们有了很多下课十分钟的艺文沙龙。一年下来,小朱补足了我对更年轻世代(特别是在学生)写作群的认知。如果我对学校工作还有依恋,原因就在这里。我的学生,从来就是我的老师。从电脑修护到半夜肚子饿该到哪里吃宵夜以及团购X义轩如何一天得逞,都有专人指点。但连文学专业都胆敢变成我的指导员,小朱是第一人。

  接着,这个人这样写了他的老师的老师:

  如果把台湾文学史上经典小说一字排开,各抽出六百字送去参加作文比赛,成绩最差的会是谁?
  我敢保证,上篇我们谈的七等生只能拿到倒数第二名而已。─是「我」在说话吗?─王文兴《家变》

  我在大二时,选了王文兴老师的「小说选读」,从此一直跟随王老师到大四毕业。那时,他已经出版过《家变》,完成《背海的人》上册。课堂上,他精工细琢,一字一句审视寓意。五、六月时,他站在文学院演讲厅那俨如但丁地狱底层的位置,微微仰头,跟坐在上面俯视他的我们讲述劳伦斯(D.H. Lawrence)或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天气很热,尤其地狱里还挤着一两百个涂汗的生灵。此时,进来一列和父亲顽抗的儿子、开来了机器切开了土地、工人挥舞着肉红大手与苍白瘦弱却强大得能够压榨他们的男人对峙……。三十年过去,我从来不曾再有机会细读王老师的教材。然而,他上课的片段,宛若电影,时不时在我脑中拉起洋片。一直到后来,我读到更多的文字评论,读到那些拥有更高学位更多荣耀的学术大师所描绘的劳伦斯和屠格涅夫,却始终无法感到亲近,触到血肉。他们,让我经常怀想王文兴老师的课。

  王文兴,那个被我的学生朱宥勋送上「文字的恶习」顶戴、判定参加作文比赛成绩肯定最差的,我的老师。

  当然, 朱宥勋的研判其来有自。王文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毕业后,被台静农和英千里请回台大任教,由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但后来王文兴因为《家变》「不像中文」的文字受到严重质疑,不得不到外文系专任。台大中文系的教授们因着专业考量,最终以「外文系老师在中文系开课」的模式勉强接纳王文兴在中文系的身影(註1)。《家变》一旦参加作文比赛,成绩完全可以想见。这段公案至少证明了:文字「不像中文」的王文兴绝对是个能够教授中文系学生的好老师,否则中文系如此大费周章,岂不乡愿?更贻笑大方?一个创作者的文字竟能让全台中文系龙头进退失据,算不算文坛壮举?算不算一次甜蜜的复仇?台湾文学史焉能轻易涂销这一章??

  琦君曾经批评《家变》的文字「迂回扭曲,故弄玄虚」、「处处矫揉造作」、根本「以辞害意」!以「美文」尺度看去,的确如此。即使在今日,即使王文兴已经在台湾文学史获得经典位置,《家变》的文字仍是很多老师心中的痛:除了那几句「大师出品必有佳作」、「形式即内容」、「陌生化美学也很美」的滥调,这些老师大概再也说不出什么心口合一的赞美。事实上,即使是兴趣广泛到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想研究的我,也有同样困扰。更奇怪的是,我那么喜欢王老师的课,却不能喜欢他的作品,完全违反我当年的作风(是的,我在上古时代是个超级滥情的文艺少女)。 我曾经努力,但已经格式化的脑袋拒绝接受。这也导致我的「王文兴情结」长期处在精神分裂状态。

  记忆所及,王老师从来不在课堂上谈他的创作。除非攸关上课,其余时间他是一面不透明的墙。你无法望穿,更别想接近。有时,同学们觉得他就是劳伦斯小说中那些苍白斯文的男人,冷冰冰可怜见的。过一阵子,同学们又觉得他其实是缩小版的巴扎诺夫(註2)。这些乱七八糟的标签,皆因缘于他上课。他谈过的每一个小说人物都充满温度,有脉脉血流,有肌理分明的肉。那些人上课时就坐在你身边,下课了还跟着你,紧跟着。多年之后,当我为电影图书馆评论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 我始终无法不看见的,不是情人的阳具和躯干,而是情人的手。肉红的大手,可以砍柴做工抚慰爱人抵抗工业文明侵扰的生命之手。那双手的底稿,来自王老师的教室。那年,我三十七岁,大学毕业十五年,距离王老师的劳伦斯讲堂十七年。

  我不知道这世界有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王老师讲述其他作家那般──讲述《家变》?带血带肉带温度,逐字逐句,对作家的创作初心维持最基本的尊重?但我的确见证过朱宥勋用功。从十分钟沙龙到现在,他处理《家变》的方式,触动了我某根从来冥顽不灵的「王文兴」神经。我注视多年始终不想也不能看清楚的写作者王文兴,就这样活生生起来:

  对某些认真活着的人来说,自由是比什么都更重要的事。他们终其一生去写、去对抗、去思索,甚至放弃那些他们可以轻易获得的「好」──毫无疑问地,依照王文兴在改造语言时的创意,如果他愿意,他绝对可以轻易地把文字写得像任何已知的作家一样好。但是,那就是别人在说话了。他曾经说过,他一天只能写三十几个字。有一位评论家问了一个我觉得精准无比的问题: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那么缓慢、那么艰辛、那么扭曲地,对世界说:是「我」在说话。─是「我」在说话吗?─王文兴《家变》

  三十多年来,始终分踞在我爱憎两端的「王文兴」,在此合一,共有血肉。


贺淑玮(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兼任助理教授)


  註1:参见〈王文兴文坛公案,退休时反成话题〉。
  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5011100314+110513+20050111+news,00.html

  註2:Bazarov,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虚无主义青年。

图书试读

课本不教的小说(1)

翘课才能学会的事:郭筝〈好个翘课天〉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小框框,小得闷死人。有一次我没上朝会,躲在厕所里燻草,我忽然从窗口望出去,那副景象可真把我吓呆了。我是说,你忽然看见一千多个一模一样的龊蛋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挤在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操场上,而你知道你也是其中之一,那种感觉真可怕,真叫人想吐。我想看看小虎他们,但找来找去就是找不着。我想如果我自己也排在那队伍里,我恐怕也会找不着我自己。
──郭筝〈好个翘课天〉(一九八四)

我是从高中开始学会翘课的。当然,远不能和郭筝笔下的「海山七侠」相较。相对于他们的硬汉风格,我们这类是娇惯的少年──人家是砸天砸地,拳头与汗水,我们则是维特的忧郁,撕扯着考卷和(自己写的)情书。但我猜,我们都不是从小就立志要翘课的孩子。虽然〈好个翘课天〉发表的一九八四年,距离我第一次伪造假单,窝到附近咖啡店赶校刊要用的稿子已有整整二十年──如果考虑生于一九五五年的作者郭筝,这个高中故事发生的年代甚至能再推前十年──;虽然我们早就不再用「龊蛋」和「马子」这些词了,我们的年代网咖比弹子房多十几倍。但毫无疑问,我觉得我完全能读懂〈好个翘课天〉。我觉得就算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一个高中生也能读懂它。

只要这个岛,还没打算改变它那总是在碾碎少年理想、情感的传统惯性。

我们学会翘课的历程,也许非常的相像。在七岁或更早的年纪,我们第一次被带到一个叫做教室的地方,和一群叫做同学的人坐在一起,台上有一个叫做老师的人。这里面你只认识在窗外的爸爸或妈妈,而就在某一次转头,你发现他或她不见了。关于学校,我们学会的第一件事情是遗弃,第二件事情是隔离;你不能做你本能想做的事,因为你现在身在一个特区,在这里你的天职就是被管束。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久了我们也就忘了问。有的是因为我们也的确很适应被管束,有的是因为光是让自己平安度过八个小时,不要受罚,就已经占去我们全部的心神。

用户评价

评分

“学校不敢教的小说”这个名字,光是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触碰到了某种禁忌。我一直对那些被边缘化、被压抑的故事充满好奇,总觉得在被官方认可的叙事之外,才隐藏着更真实、更尖锐的社会肌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种探索欲。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述道理的教材,也不是那种煽情兮兮的青春疼痛小说。它更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现实的脓疮,将那些我们习惯性忽视的角落一一呈现。读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复杂且波动的,时而感到阵阵寒意,时而又被某种强烈的冲动所驱使,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那些被遮蔽的真相。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回避,不粉饰,直面那些令人不适但又真实存在的议题。它迫使我去思考,去质疑,去反思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规则。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我预设中的“危险”内容,但那种“不敢教”的气质,却贯穿始终,它挑战着的是一种固有的教育模式和价值判断,是对“安全”、“正确”的模糊界限的有力叩问。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给你答案,但它会让你开始提问,而且是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去追问的问题。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它勾起了我对那些“潜规则”、“未竟之事”的好奇心。我本身就对那种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现象很感兴趣,觉得很多时候,隐藏在平静之下的,才是最真实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将一些我们平常可能不太注意,或者被有意忽略的细节,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给你一个炸弹,让你惊慌失措。相反,它以一种温和但却不容置疑的笔触,缓缓地展开故事。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阴谋,也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件,而是一种更贴近生活,更细微的关于选择、关于妥协、关于成长的真实写照。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到底被灌输了多少“应该”和“不应该”,而这些“应该”和“不应该”,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知。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明确的指导,但它给我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去质疑、去探索、去独立思考的可能性。这种感觉,比任何直接的说教都来得更深刻。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让我颇为震撼的书,它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挑衅意味。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诺了一种“不被允许”的视角。我总觉得,很多被广泛传播的观念,其实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筛选和加工,而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在主流叙事中难以容身的声音。这本书恰恰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也没有去刻意营造某种氛围,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系列看似寻常却又暗流涌动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从中看到的,不是某个特定阶级的斗争,也不是某个孤立事件的批判,而是更广泛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和价值扭曲。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将书中的情境与自己过往的经验进行对照,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被描绘的“不一样”,其实也隐约存在于你我身边。它不是在鼓吹什么,也不是在宣泄什么,它只是在不动声色地揭示,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可能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关于规则、关于选择、关于代价的真实面貌。这是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无比清醒的阅读,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讲堂,而应该是一种对世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而“学校不敢教的小说”这个名字,就像是一扇敞开的窗户,让我窥见了教育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我并非刻意去寻找什么“禁忌”的内容,我只是想了解,那些在常规教育体系中被认为“不适合”或“不应该”被提及的议题,是如何在故事中被呈现和探讨的。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去描绘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也没有去宣扬某种激进的思想。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沉静、内敛的方式,勾勒出了一幅幅令人深思的画面。这些画面,触及的是那些关于成长的困惑、关于人际的界限、关于社会规则的模糊地带。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试图去改变谁的观念,它只是在呈现,在展示,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它们可能发生在我同学身上,可能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甚至可能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只是当时我们都没有去深究。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们觉得“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们被教导着去忽略它们。

评分

我对“学校不敢教”这个概念一直很着迷,总觉得那些被认为是“不适宜”的教育内容,恰恰最能触及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不是一个寻求刺激的读者,我只是想了解,在那些被主流教育体系所规避的领域,是否存在着一些对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更重要的视角。“学校不敢教的小说”这本书,以一种出乎意料的平静,揭示了这一点。它并没有描述什么惊心动魄的冲突,也没有刻意去制造什么戏剧性的转折。它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以及对一些微妙人际关系的描摹,来展现那些被有意无意压抑的情感和观念。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种普遍性的困境,一种关于如何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的挣扎,一种关于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和选择的迷茫。它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也没有给出任何指导性的建议。它只是让你去感受,去体会,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议题,并且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让我们有机会去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