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8
再现台湾文学的历史景深、社会切面和网路流动
与历史协商:文学史论与本土论述
与社会对话:报导文学与散文论述
与网路汇流:网路文学与数位论述
本书为作者十年苦斗的论述成果,以三卷十五章的有机结构,在既有的论述上,深化台湾文学传播的历史刻痕、社会脉动和网路汇流;也在既有的批判理论之上,增益文化研究向度,根据议题所需,酌採后现代、后殖民、新史学、叙事学、文化地理学之理论,探看1990年代之后的台湾文学传播现象,为当代台湾文学研究开拓了兼具传播学与社会学取径的论述空间。
作者长期从事台湾文学传播实务,其后进入学界,研究兴趣跨越文学、传播学与历史学领域,因此能结合理论与实务,以宽阔、冷静,深刻的视域,再现台湾文学传播的历史景深、社会切面和网路流动,提供给读者与研究者一个台湾文学场域和传播景观的参考架构。
卷一以「与历史协商:文学史论与本土论述」为主题,希望从五个角度讨论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的深层结构。
卷二「与社会对话:报导文学与散文论述」则从文类切入,集中于对报导文学和批判性散文的讨论。从文学类型来看,报导文学可说是与社会对话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类,它在台湾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发展坎坷,两度中辍,都与其同情弱势、发掘阴暗、抵抗金权,以致不为统治者所喜有关。
卷三「与网路汇流:网路文学与数位论述」则跨出实体空间,探讨网路媒介和数位汇流的当代课题。
作者简介
林淇瀁(笔名向阳)
台湾南投人,1955年生。
美国爱荷华大学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国际写作计画)荣誉作家,政治大学新闻系博士。曾任《自立晚报》副刊主编、自立报系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现任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着有学术论集《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照见人间不平:台湾报导文学史论》;另有诗集《乱》、散文集《旅人的梦》、评论集《浮世星空新故乡》等五十余部。
曾获国家文艺奖、玉山文学奖文学贡献奖、台湾文学奖新诗金典奖、教育部推展本土语言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导言
卷一 与历史协商:文学史论与本土论述
壹、民族想像与大众路线的交轨:1930 年代台湾话文论争与台语文学运动
贰、一个自主的人:杨逵日治年代的社会实践与文学书写
参、再现南投「意义地图」:日治以降南投新文学发展典模
肆、「现代」与「现实」的辩证:《笠》诗刊本土论述的双轴延伸
伍、场域‧权力与游戏:从旧书重印论台湾文学出版的经典再塑
卷二 与社会对话:报导文学与散文论述
壹、击向左外野:日治时期杨逵的报告文学理论与实践
贰、台湾报导文学的虚构叙事规约
参、台湾报导文学书写策略分析
肆、勐撞酱缸的虫儿:柏杨杂文的文化批判意涵
伍、高职国文现代文学选文的社会想像:以东大版、龙腾版为例
卷三 与网路汇流:网路文学与数位论述
壹、超文本‧跨媒介与全球化:网路科技冲击下的台湾文学传播
贰、寻找书写新部落:台湾作家「部落格」传播模式初探
参、文本协商:台湾作家「部落格」传播模式再探
肆、逾越/愉悦:资讯、文学传播与文本越位
伍、台湾文学与资料库之运用
论文出处
参考书目
壹、民族想像与大众路线的交轨
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与台语文学运动
一、绪论:民族‧大众‧乡土
发生于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论争,随着研究的日渐增加,以及战后台语文学论述与实践的强化,其过程及其论述内容已经获得相当程度的澄清,但在解释上则似乎尚未能清楚呈现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殖民地文学的复杂性。1954年廖毓文发表〈台湾文字改革运动史略〉1 一文,以大量引文方式回溯了当年起于1922到1933年间台湾文字改革运动的过程,使得战后台湾文学界得以通过此一文献,重新认知日治年代台湾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语文改革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廖毓文宏观地从「台湾文字改革」的视角切入,认为台湾的文字改革运动乃是应台湾新文化运动发轫之后「对于普及的方法,要锐意的予以考虑」的时代要求而生。2 他将日治时期的文字改革运动分为「白话文运动」、「罗马字运动」与「台湾话文运动」等三个内容,台湾话文运动下又细分为「台湾话保存运动」与「台湾话文运动」两者。作为中国白话文的支持者,廖毓文持平地使用相当多的篇幅叙述台湾话文运动中赞同与反对者的各家论述,提供给后来的研究者对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及其语言主张的鸟瞰图;但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台湾文化作为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复杂性。
廖毓文并未具体分析台湾「殖民地文化」的复杂性如何,但是在短短十一年间台湾文学界出现以中国五四白话文学为蓝本的主张(白话文运动)、以西方教会罗马字为范本的主张(罗马字运动),以及以汉字创造台湾话文的主张,若再加上1937年日本总督府废除汉文之后展开的全面採用日文书写,则殖民地台湾的语文状态就相当复杂地徘徊于中国白话文、西方罗马拼音文、台湾话文与殖民统治者限制的日本语文之间。採用什么样的文字,才能有效发展台湾文化?用什么样的语文来创作文学,才是最恰如其分的台湾文学?显然已经使得殖民地台湾的知识分子因此陷入「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3 的弔诡困局之中。这使得这个阶段的台湾文学界也因此不断辩争,白话文运动时期出现的「新旧文学之争」、台湾话文运动时期出现的「台湾话文论争」,乃至于蔡培火提倡的罗马字运动之遭到冷漠以对,都具体说明了殖民地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上的徬徨犹疑。
场域与景观: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再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场域与景观: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再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