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台湾文学的历史景深、社会切面和网路流动
与历史协商:文学史论与本土论述
与社会对话:报导文学与散文论述
与网路汇流:网路文学与数位论述
本书为作者十年苦斗的论述成果,以三卷十五章的有机结构,在既有的论述上,深化台湾文学传播的历史刻痕、社会脉动和网路汇流;也在既有的批判理论之上,增益文化研究向度,根据议题所需,酌採后现代、后殖民、新史学、叙事学、文化地理学之理论,探看1990年代之后的台湾文学传播现象,为当代台湾文学研究开拓了兼具传播学与社会学取径的论述空间。
作者长期从事台湾文学传播实务,其后进入学界,研究兴趣跨越文学、传播学与历史学领域,因此能结合理论与实务,以宽阔、冷静,深刻的视域,再现台湾文学传播的历史景深、社会切面和网路流动,提供给读者与研究者一个台湾文学场域和传播景观的参考架构。
卷一以「与历史协商:文学史论与本土论述」为主题,希望从五个角度讨论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的深层结构。
卷二「与社会对话:报导文学与散文论述」则从文类切入,集中于对报导文学和批判性散文的讨论。从文学类型来看,报导文学可说是与社会对话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类,它在台湾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发展坎坷,两度中辍,都与其同情弱势、发掘阴暗、抵抗金权,以致不为统治者所喜有关。
卷三「与网路汇流:网路文学与数位论述」则跨出实体空间,探讨网路媒介和数位汇流的当代课题。
作者简介
林淇瀁(笔名向阳)
台湾南投人,1955年生。
美国爱荷华大学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国际写作计画)荣誉作家,政治大学新闻系博士。曾任《自立晚报》副刊主编、自立报系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现任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着有学术论集《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照见人间不平:台湾报导文学史论》;另有诗集《乱》、散文集《旅人的梦》、评论集《浮世星空新故乡》等五十余部。
曾获国家文艺奖、玉山文学奖文学贡献奖、台湾文学奖新诗金典奖、教育部推展本土语言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导言
卷一 与历史协商:文学史论与本土论述
壹、民族想像与大众路线的交轨:1930 年代台湾话文论争与台语文学运动
贰、一个自主的人:杨逵日治年代的社会实践与文学书写
参、再现南投「意义地图」:日治以降南投新文学发展典模
肆、「现代」与「现实」的辩证:《笠》诗刊本土论述的双轴延伸
伍、场域‧权力与游戏:从旧书重印论台湾文学出版的经典再塑
卷二 与社会对话:报导文学与散文论述
壹、击向左外野:日治时期杨逵的报告文学理论与实践
贰、台湾报导文学的虚构叙事规约
参、台湾报导文学书写策略分析
肆、勐撞酱缸的虫儿:柏杨杂文的文化批判意涵
伍、高职国文现代文学选文的社会想像:以东大版、龙腾版为例
卷三 与网路汇流:网路文学与数位论述
壹、超文本‧跨媒介与全球化:网路科技冲击下的台湾文学传播
贰、寻找书写新部落:台湾作家「部落格」传播模式初探
参、文本协商:台湾作家「部落格」传播模式再探
肆、逾越/愉悦:资讯、文学传播与文本越位
伍、台湾文学与资料库之运用
论文出处
参考书目
导言
2001年10月,我的第一本学术论集《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由台北麦田出版公司列入王德威教授主编的「麦田人文」书系推出。这本论着採取「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向度,以文学社会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为基础,试图诠释并解析1970至90年代的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并论述现象底层的台湾社会的结构变迁、历史脉络与文化内蕴。
作为中年因职场变化而转入学界的新兵,当时我已在学院教书,同时在政治大学新闻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程的传播理论提供给了我诠释现象的刀柄与磨石;过去的媒体实务与文学创作经验,则让我能在西方的理论之外,参照媒体与文学实务涵容所学,而企图建立一个取样于台湾本土的文学传播模式。我将研究核心聚焦于台湾文学的传播,努力结合社会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与概念,希望从当时台湾复杂的社会纹理之中探究台湾文学的传播行为与现象如何产生?又与台湾的历史、文化、社会乃至政治有何关联?意义何在?换句话说,作为文本的台湾文学,如何透过传播过程,在纵切面与历史/文化,在横切面与社会/政治进行辩证性的对话?
这本论着出版后获得学界相当的回应,出书后约一年就再刷,并获此一领域之后续研究之引用,对一个学界新兵来说毋宁是莫大的鼓励──然而由于政大新闻系博士学程考核严谨,我的博士论文计画又以雷震与《自由中国》为研究对象,属于政治传播和新闻史领域;加上报社关门而使我不得不转换生涯,须为稻粮谋,也无余力全心于台湾文学传播现象之后续研究,只能以时间换取空间,在博论之外偷取间隙缓慢书写。
2003年5月,我以〈意识形态‧媒介与权力:《自由中国》与五○年代台湾政治变迁之研究〉获得博士学位,时已四十八岁。从文学传播到政治传播、从副刊史到新闻史,路漫漫而脩远,我终于如愿进入台湾文学研究所任教,而得以延续未竟的台湾文学传播研究之路,尽管此一论域仍嫌冷清,且在边境,我也甘之如饴,继续此一学术志业的追寻。
《场域与景观: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再探》这本论集就是十年苦斗的论述成果。作为《书写与拼图》的后续研究,本书力图在既有的论述上,深化台湾文学传播的历史刻痕、社会脉动和网路数位的汇流;也在既有的批判理论基础上,努力增益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不同向度,根据研究议题所需,酌採后现代、后殖民、新史学、叙事学、文化地理学……的理论视域,探看1990年代之后的台湾文学传播现象。
比较而言,《书写与拼图》观照的大约集中在台湾文学与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的分析与诠解,映现了尚未完全开放的台湾社会与台湾文学的紧张关系,也剖析了台湾文学媒介与传播现象喑哑难言的语境;而这本《场域与景观: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再探》则採取较宽阔的、较冷静的,同时也较深刻的视域,试图再现当代台湾文学传播的历史景深、社会切面和网路流动,并且提供给读者与研究者一个台湾文学场域和传播景观的参考架构。
以1990年代之后的台湾的文学传播现象来看,表面上台湾文学已取得论述权,且已趋向多元化、全球化发展;但实质上台湾文学的传播仍然有发声匪易、处处受挫的现象(如副刊的减缩、文学出版的挣扎、学术传承的艰困等),兼以政治上虽已无意识形态的宰制,但统独争议与国族认同仍然存在,致使多元化、全球化也只流于表象──表象来自深层结构,其中最牢固的自然和这个社会在历史长流中累之积之的集体记忆有关。集体记忆结构了一个社会,并且也结构了它所生产的文学,从而形成一个坚固的文化结构,对当代台湾文学的传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本书卷一以「与历史协商:文学史论与本土论述」为主题,希望从五个角度讨论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的深层结构。第壹章〈民族想像与大众路线的交轨〉分析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与台语文学运动的成因、底蕴;以及当时台湾作家面对殖民帝国的语文与现代性,为寻求自主性的语境而相互辩难的集体焦虑。民族想像与大众路线介乎其中,迄今仍余音未了。第贰章〈一个自主的人〉则以左翼作家杨逵为样本,论述他如何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进行相对于帝国国家机器的社会主义实践与文学书写。这是台湾新文学的传统之一,形构了迄今仍一脉相袭的台湾本土文学与写实主义文学论述。第叁章〈再现南投「意义地图」〉以人文地理学的向度析论日治以降南投新文学发展的典模,一方面解析地方文学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关联,另一方面则透过「地方」所凝聚的地方感和作家典范的昭示,论述地方文学景观的深层意涵。第肆章〈「现代」与「现实」的辩证〉以台湾本土诗社《笠》诗刊为例,追溯其社群组合以及本土论述形成的曲折过程,并解析这个台湾本土文学社群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双轴延伸。第伍章〈场域‧权力与游戏〉则借由场域理论探讨台湾文学出版圈如何重塑文学经典,分析其中的权力施为和游戏规则,可以从中掌握台湾文学传播的实际运作与历史条件。这五个角度,当然不是台湾文学传播在历史景深之前的全部,但都对当前的台湾文学传播现象有着深厚且决定性的影响。
相对于历史景深的剖析,本书卷二「与社会对话:报导文学与散文论述」则从文类切入,集中于对报导文学和批判性散文的讨论。从文学类型来看,报导文学可说是与社会对话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类,它在台湾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发展坎坷,两度中辍,都与其同情弱势、发掘阴暗、抵抗金权,以致不为统治者所喜有关。本卷第壹章〈击向左外野〉分析杨逵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宣扬「报告文学」的理论,兼及他的书写与实践。第贰章〈台湾报导文学的虚构叙事规约〉则借由叙事学理论探看当代台湾报导文学如何报导台湾社会的问题,处理社会群体共同关心的议题。第参章〈台湾报导文学书写策略分析〉则进而切入作家文本,探看他们採取何种书写策略和社会进行对话。第肆章〈勐撞酱缸的虫儿〉以报导文学家、杂文家柏杨的杂文书写为样本,分析他的书写意图,以及他为人熟知的「酱缸」概念所隐含的文化批判意涵。第伍章〈高职国文现代文学选文的社会想像〉则以最具文学传播效果的教科书选文为对象,讨论职业学校国文选文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关系。这五章都关联着台湾文学和台湾社会之间的对话,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同时也是台湾文学与社会在集体想像上最具共同感的部分。
最后,本书卷三「与网路汇流:网路文学与数位论述」则跨出实体空间,探讨网路媒介和数位汇流的当代课题。第壹章〈超文本‧跨媒介与全球化〉尝试讨论面对网路科技冲击,台湾文学传播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新的可能。第贰章〈寻找书写新部落〉、第叁章〈文本协商〉两章则聚焦于台湾作家的「部落格」书写现象,试图从实际文本和传播路径归纳一个可以参酌的传播模式。第肆章〈逾越/愉悦〉以后现代和资讯社会理论为基础,探看网路中的「超文本」(结合并跨越文字、图像、声音与程式语言的文本)如何在资讯氾滥的网路中进行文学传播与文本越位。最后的第伍章〈台湾文学与资料库之运用〉则以网路中的台湾文学资料库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对文学资料库建置的观察与建议。
这本以三卷十五篇论述构成《场域与景观: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再探》,与前书《书写与拼图》相互贯串,有延续承袭的概念,也有推陈出新的论点。我希望透过本书强化前书论述不足、论点阙漏之处;也希望因为本书对于台湾文学传播场域的再现、景观的伸延,而得以提供后续研究者更多、更细、更密的讨论与研究空间。
这本论着能够在我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前夕出版,必须感谢出版人、诗人初安民。年轻时我与他以诗论交,其后先后进入媒体,主编文学刊物,为台湾文学传播尽义务,相濡以沫,不以为苦。我转入学界之后,他仍坚守岗位,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出版人和文学媒介守门人。这本学术论着能由他主持的印刻文学出版,让我有桃李春风一杯酒的酣畅,也有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感念。
谢谢我的学生陈欣竺,她为本书初稿付出不少心力,逐篇整理校对我交给她的二十余篇论文(初估约有三十多万字),整理格式,细心耐烦,认真负责。也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郑嫦娥、校对吕佳真,她们以高度的专业和细密、包容的敬业,指出原稿的粗疏、阙漏和问题,并且宽谅我的拖迟,让我在最急迫的压力下仍然感到愉悦。
壹、民族想像与大众路线的交轨
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与台语文学运动
一、绪论:民族‧大众‧乡土
发生于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论争,随着研究的日渐增加,以及战后台语文学论述与实践的强化,其过程及其论述内容已经获得相当程度的澄清,但在解释上则似乎尚未能清楚呈现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殖民地文学的复杂性。1954年廖毓文发表〈台湾文字改革运动史略〉1 一文,以大量引文方式回溯了当年起于1922到1933年间台湾文字改革运动的过程,使得战后台湾文学界得以通过此一文献,重新认知日治年代台湾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语文改革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廖毓文宏观地从「台湾文字改革」的视角切入,认为台湾的文字改革运动乃是应台湾新文化运动发轫之后「对于普及的方法,要锐意的予以考虑」的时代要求而生。2 他将日治时期的文字改革运动分为「白话文运动」、「罗马字运动」与「台湾话文运动」等三个内容,台湾话文运动下又细分为「台湾话保存运动」与「台湾话文运动」两者。作为中国白话文的支持者,廖毓文持平地使用相当多的篇幅叙述台湾话文运动中赞同与反对者的各家论述,提供给后来的研究者对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及其语言主张的鸟瞰图;但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台湾文化作为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复杂性。
廖毓文并未具体分析台湾「殖民地文化」的复杂性如何,但是在短短十一年间台湾文学界出现以中国五四白话文学为蓝本的主张(白话文运动)、以西方教会罗马字为范本的主张(罗马字运动),以及以汉字创造台湾话文的主张,若再加上1937年日本总督府废除汉文之后展开的全面採用日文书写,则殖民地台湾的语文状态就相当复杂地徘徊于中国白话文、西方罗马拼音文、台湾话文与殖民统治者限制的日本语文之间。採用什么样的文字,才能有效发展台湾文化?用什么样的语文来创作文学,才是最恰如其分的台湾文学?显然已经使得殖民地台湾的知识分子因此陷入「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3 的弔诡困局之中。这使得这个阶段的台湾文学界也因此不断辩争,白话文运动时期出现的「新旧文学之争」、台湾话文运动时期出现的「台湾话文论争」,乃至于蔡培火提倡的罗马字运动之遭到冷漠以对,都具体说明了殖民地知识分子在文化认同上的徬徨犹疑。
这本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从封面和目录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台湾文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在独特的历史土壤和地理环境中孕育出了别样的风貌。“场域”与“景观”这两个词的组合,更是引人深思。我常常在想,文学作品究竟是如何从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跨越时空的阻隔,最终触及读者的心灵的?它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文化土壤、传播渠道,乃至于读者的接受度和解读方式。而“场域”二字,似乎就概括了这种看不见的、却又真实存在的互动空间,它是一种力量的汇聚,一种话语的生成,一种意义的协商。而“景观”,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特定场域中逐渐形成的、可被观察和描绘的文学现象,如同欣赏一幅风景画,我们可以从中辨识出不同的元素、层次和色彩,感受其整体的氛围和深层含义。这本书的题目,似乎预示着它将带我进入一场深入的探索,去揭示台湾文学在这些“场域”和“景观”中是如何生长、传播、演变,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面貌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作者将如何勾勒出这些“场域”的边界与张力,又将如何描绘出这些“景观”的细节与肌理。
评分从书名《场域与景观: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再探》来看,这本书的野心不小,它似乎想要从一个更具学术性和理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台湾文学的传播过程。我一直觉得,文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传播能力,而这种传播能力,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场域”这个词,给我一种感觉,它指向的是一种更加抽象的、看不见的能量场,它可能包含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价值,甚至是意识形态等多种元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被看见”和“被理解”的程度。而“景观”,则更像是这种场域下具象化的表现,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文学现象,比如某种体裁的兴盛,某种风格的流行,或者某种主题的反复出现。我猜测,作者会在这本书中,深入分析台湾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场域”的影响下,是如何形成和演变出各种各样的“文学景观”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他们的理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现实中运作的。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文化研究的书籍,而“传播现象”这个词,总是能抓住我的注意力。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文学作品本身,却忽略了它从被创作出来到被广大读者所认识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中介”,有书店、出版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当然还有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这些中介,就像是无形的手,在塑造着文学作品的“可见性”和“可读性”。而“场域”与“景观”这两个词,我觉得非常巧妙地捕捉到了这种传播过程中的动态和结构。我理解的“场域”,可能是一种更广阔的、包含了权力关系和话语体系的空间,它决定了什么声音能够被听到,什么思想能够被传播。而“景观”,则是在这个场域中具体呈现出来的、可供分析的文学现象,比如某种风格的流行、某个主题的反复出现、或者某个作家群体的崛起。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而是会进一步探讨文学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被“生产”和“消费”的。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台湾文学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最终形成如今我们所见的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局面。
评分对于台湾文学,我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因为特殊的历史境遇,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视角。而“场域”与“景观”的组合,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是如何形成的。我猜想,“场域”可能指的是那种无形但强大的力量,比如某种时代精神、文化思潮,甚至是国际影响力,它们共同塑造着文学的生态。而“景观”,则可以理解为在这种场域中呈现出来的具体文学面貌,比如特定题材的流行、特定写作手法的运用、或者某种文学思潮的兴起。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台湾文学作品,而是试图去揭示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运作机制。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分析这些“场域”?它们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又是如何与具体的“文学景观”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台湾文学图景,了解它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宏大的视角,一种想要深入理解台湾文学“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文学的传播并非一条单向的河流,而是无数溪流汇聚、交织,形成广阔湖泊的过程。而“场域”这个概念,恰恰点出了这种复杂性:它可能包含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国际的各种力量,共同塑造着文学作品的诞生与传播。比如,某些历史时期的特定政治氛围,或者新媒体的兴起,都可能成为强大的“场域”,影响着文学的主题选择、风格走向,以及读者群体的形成。而“景观”,则更像是这个场域下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文学作品、评论、奖项、书店陈列,甚至是读者在网络上的讨论。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借由作者的眼睛,去观察和分析这些“场域”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文学景观”的。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些宏观的“场域”与微观的“景观”之间的关系,是先有宏大的场域,再形成具体的景观?还是说,无数个微观的景观汇聚,最终构建起了一个特定的场域?这种相互作用,这种辩证关系,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给我独特的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