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鑑

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艺术
  • 国立台湾大学
  • 文化年鉴
  • 2012年
  • 学术出版
  • 艺术史
  • 台湾文化
  • 文创
  • 艺术教育
  • 出版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国立台湾大学于2012年所举办的艺文活动全记录,除了依月份时间顺序呈现台大校园中举办的各式艺文活动外,更以专题方式介绍第18届台大艺术季、第15届文学奖及艺文中心系列活动。

《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鉴》内容提要(不含该书本体内容) 本书并非《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鉴》本身,而是对该年鉴可能涵盖的、但未包含在内的、相关领域之学术、文化及艺术活动的综述与探讨,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视野,并勾勒出2012年台湾高等教育艺术文化生态的宏观图景。 --- 第一部分:2012年台湾高等教育与文化思潮的时代脉络 要理解任何一所顶尖学府如台湾大学(台大)在特定年份的艺术与文化产出,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与学术环境中考察。2012年,台湾正处于一个复杂的转型期,政治氛围相对平稳,但社会对于身份认同、本土性、全球化冲击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反思日益深化。 1. 知识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张力: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台湾的产业结构加速向知识经济转型,这使得理工科目的研究和产出备受重视。然而,伴随着这种功利导向的趋势,学界内部对于“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博雅教育的必要性”的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峰。2012年,各大专院校,特别是台大,在推动跨学科整合研究(如文理交叉、科技与艺术的对话)的政策中,如何平衡实用性与纯粹的人文探索,成为一个核心议题。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资源的投入与效益评估,在年度预算和评估体系中面临严峻的审视。 2. 台湾主体性与在地化的艺术探索: 自2000年政党轮替后,“台湾性”的探讨从未停歇,到了2012年,这种探讨已从宏大的政治叙事深入到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在艺术创作领域,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不再只是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范式,而是更积极地从台湾的本土经验、历史记忆(如二战后的创伤、移民文化、原住民议题)中汲取灵感。这种“在地化”的努力,体现在文学创作对闽南语、客家语及原住民语言的重新挖掘,以及视觉艺术中对于台湾特有光影、气候和建筑符号的符号化运用。 3. 数字时代的文化挑战与机会: 2012年,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使用率急剧上升,深刻地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对于大学的艺术和文化部门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传统出版和展览模式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机遇则在于数字典藏、线上策展以及互动媒体艺术的崛起。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批判性,是当年艺术研究者们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考题。 --- 第二部分: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年度艺术展览与表演的宏观趋势(2012年侧写) 虽然我们不讨论台大的具体年鉴内容,但可以从整体观察当年台湾各大专院校在艺术活动上的普遍倾向。 1. 跨界与整合:打破院系壁垒的实践 2012年前后,许多大学开始积极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艺术类科系不再是孤立的“美学工厂”,而是与工程学院、资讯学院甚至生命科学领域进行实验性合作。例如,在设计领域,对用户体验(UX/UI)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要求设计作品不仅美观,更需具备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功能性。这种趋势必然反映在各大校园的毕业制作和年度成果展中,作品更强调“社会参与性”和“功能性设计”。 2. 剧场艺术的“去中心化”与身体探索 在表演艺术方面,台湾的剧场环境在2012年已相对成熟,小型独立剧团的生态蓬勃发展。大学的戏剧系和舞蹈系在年度制作中,往往更倾向于挑战传统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身体探索和政治寓言的表达。相较于大型舞台制作,实验剧场和环境剧场的数量有所增加,这些形式要求观众与表演者之间产生更直接、更私密的互动,反映了对传统“第四面墙”的审视。 3. 视觉艺术:从具象到观念的持续深化 在绘画和雕塑领域,虽然学院派的素描和造型训练依然是基础,但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的校园艺术展中,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录像艺术的比重持续增加。创作者们热衷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进行解构和重组,以探讨消费主义、身份焦虑或记忆的不可靠性。摄影艺术也从传统的纪实转向了更为主观和介入性的“建构性摄影”。 --- 第三部分:学术研究与典藏的侧重点变化 年度年鉴必然包含了学术研究的成果汇报,而2012年台湾艺文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侧写的基础。 1. 台湾现当代艺术史的重构: 随着时间推移,对日治时期(1895-1945)艺术史的梳理和对战后初期(1945-1960s)的“写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争论,已成为既定研究方向。2012年的研究重点开始更深入地聚焦于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本土化”艺术运动(如乡土写实、前卫艺术团体)的档案整理和意义重估。学者们开始利用更细致的个案研究,来填补过去因政治因素或商业考量而被忽略的艺术史空白。 2. 音乐学:台湾本土音乐的类型学研究兴起 在音乐领域,除了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与诠释研究外,台湾本土音乐(如台湾歌谣的流变、原住民音乐的田野调查、本土流行音乐(T-Pop)的社会学分析)的研究获得了更多关注。对台湾传统戏曲(如歌仔戏、京剧的在地化演绎)的抢救性研究和数字化保存工作,在高等院校中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3. 典藏策略的现代化与伦理考量: 在博物馆学和艺术行政的研究中,如何将实体典藏“数字化”并进行“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年度讨论的热点。同时,关于艺术品所有权、殖民时期艺术品归还、以及在地文化资产的界定等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研讨会和论文摘要中。 --- 结语:文化生态的年度快照 综上所述,即便不阅读《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鉴》的实际内容,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该年鉴所反映的台湾艺术与文化生态,正处于一个“内省与外向并存”的阶段:一方面,学术界致力于更深入地挖掘和构建具有本土深度的艺术史;另一方面,艺术实践者们则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和跨界合作,寻求在变动的全球文化场域中发出自身的声音。这份年鉴,无疑是当年台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一份珍贵记录和思想锚点。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沈冬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教授,现任台湾大学艺文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博士候选人。现任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专任教授。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国际长、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人、清华大学兼任教授、世新大学兼任教授。自幼学习古筝、琵琶、古琴;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尤其着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近年研究重点转向充满时代脉动与人情血肉的近现代音乐史。着有《唐代乐舞新论》、《不能遗忘的杜鹃花──黄友棣》、《南管音乐体制及其历史初探》、《隋唐西域乐部与乐律考》等书,以及〈音乐台北 vs.音乐上海:音乐文化对照记〉、〈中古长安,音乐风云──隋代「开皇乐议」的音乐、文化,与政治〉、〈琴意谁可听?──欧阳修之琴与北宋士风〉、〈异国喧声中的淡雅音韵──北朝之琴研究〉等论文。
 

图书目录

校长序
台大艺文活动〈各月活动〉
2011-2012跨年度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台大艺文活动〈专题介绍〉
台大艺术季
台大文学奖
艺文中心系列活动
后记
 

图书序言



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杨泮池

  回顾2012年,台大的艺文活动持续在跨领域合作与人文关怀的面向上进步着。令人惊喜的是,校内乐于举办艺文活动的团体越来越多,不同性质的单位、社团、系所与宿舍,都能从各自的特色或者当下的议题出发,进行不同主题的尝试与探索,这展现了以校园为整体的艺术与文化能量。本年度的活动中,影展及会后座谈佔了一定比例,因着主办单位的不同、探讨议题的差异,性别、族群、自我探索、生命中的迷失与惘然等等的思索,使同类型的活动竟能焕发出不同的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为庆祝台大建校八十四年,邀请云门2的新生代编舞家黄翊前来分享艺术人生中的点滴,也安排了云门2的舞蹈演出,让台大师生一窥国际编舞家黄翊、伍国柱、布拉瑞扬及郑宗龙的精采作品。此外,艺文中心一向是营造校内艺术氛围的重要推手,本年度的系列活动中更为校园带来异国的视野与风景:以〈追求真实的笔尖〉为名,融合想像与写实的国际知名科学插画家格雷琴‧凯‧哈伯特来校设展,并以专题演讲及工作坊引导校内师生,从理性与感性间重叠的光影,看到崭新的世界。而在〈乘着歌声‧遨游欧洲〉中,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合唱团与台大合唱团联合演出,跨国、跨校的交流能够以同声歌唱的形式呈现,无疑是相当迷人的。台大实验林和怀德居木工学校合办的〈森林手心──木作家具展〉则是另外一种主题和型式的跨界合作,这场材质与设计的对话既富含巧思,又有着浓浓的温馨与活力。

  一整年的时间,足以让台大校园里开出缤纷的艺文花朵。相当乐见多元的活动创意和对议题的敏锐思考,也期许大家:整座校园,都是艺文活动的丰沃土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鑑》充满了好奇,它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那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艺术的沃土。我希望通过翻阅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台大在2012年是如何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是如何用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其丰富的艺文生态。有没有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学活动,比如新书发布会、作家讲座,或是诗歌朗诵会?这些文字的力量,能否在年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而视觉艺术方面,当年在台大校园内举办的摄影展、绘画展、雕塑展,又有哪些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生哲理的艺术作品。此外,作为一所顶尖学府,台大在2012年的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领域,是否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是那些由师生组成的精彩演出,还是邀请了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前来献演?这部年鉴,能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与台大那一年丰富多彩的艺文生活?

评分

拿到《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鑑》,我满怀期待地想要探索其中所蕴含的能量。作为一名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氛围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生动地展现台大在2012年是如何将艺术与学术的火花点燃,又如何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去影响和启迪校园内外的人们。是否会有那些关于电影节、纪录片放映、以及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这些影音的魅力,能否在文字和图片中得到精彩呈现?我尤其关心那些能够引发公众关注社会议题的艺文项目,它们是否能通过年鉴的故事,让更多人思考和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而对于文学创作,2012年台大是否有涌现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否有学生或教师在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这部年鉴,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台大在2012年,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激发创意、孕育多元文化的生动乐园,让艺术的力量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翻开《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鑑》,仿佛一股浓郁的学术与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作为一名对艺术和人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台大在艺文领域的动态。这部年鉴无疑是窥探其2012年度艺文盛事的绝佳窗口。书中会不会收录当年那些令人惊艳的展览,那些叩人心弦的音乐会,抑或是那些引人深思的讲座?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那些新锐艺术家在台大崭露头角的记录,或者是一些经典艺术作品在校园内被重新解读的痕迹。此外,对于校园内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文传统和活动,年鉴是否会有深入的介绍?例如,学生社团的艺术实践、图书馆的特色展览,甚至是校内公共艺术的变迁。我相信,通过这部年鉴,我将能更全面地了解国立台湾大学在2012年是如何孕育和传播艺术与文化的,它对学生、教师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更是一份沉淀,一份值得细细品味的精神食粮。

评分

《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鑑》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年度总结,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档案。作为一名对学术机构的文化建设充满兴趣的读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台大在2012年如何通过各种艺文活动,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记录下那些在当年备受瞩目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这些思想的火花是否会激荡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学术成果?而艺术方面,例如那些在校内美术馆或画廊展出的作品,它们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反映出当年艺术界的新趋势?更让我好奇的是,台大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在2012年是否积极推广跨领域的艺文项目,比如将科技与艺术结合,或是将人文思考融入科学探索?这些创新性的举措,无疑会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也希望能从中一窥台大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让这些宝贵的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

对于《国立台湾大学2012年艺文年鑑》,我抱持着一种期待,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台大艺文世界的大门,让我能感受到那份独有的学术与人文交融的魅力。2012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充满变化和机遇的一年。那么,在这一年里,台大的艺文活动又是如何体现时代的脉搏?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记录下那些具有前瞻性、引领潮流的艺术项目,亦或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诠释的活动。我设想,年鉴中或许会有一章节专门介绍当年在校园内举办的重要展览,那些作品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创作理念和时代背景?又或者,那些在2012年登上台大舞台的音乐会、戏剧表演,它们带给观众的是怎样的震撼和感动?更进一步,我希望年鉴能够揭示台大在推动艺文教育、培养未来艺术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许,书中还会收录一些知名学者、艺术家在台大进行的深度对谈,这些思想的碰撞定能启发读者无限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