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talk:行话,职业用语;指某特定行业、领域人士使用的专业用语或主题
曼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菲利普‧罗斯在《行话──与名家谈文学》中,与普里莫‧列维、阿哈隆‧艾沛菲尔德、伊凡‧克里玛、米兰‧昆德拉、爱德娜‧欧布莱恩、玛丽‧麦卡钖等作家或对谈、或鱼雁往返,深入探讨地域、历史、文化、记忆,以及个人的生命轨迹如何影响作家们的书写与创作。最后三篇文章则是罗斯对两位友人──作家伯纳‧玛拉末、画家菲利普‧加斯顿创作生涯的描绘,以及索尔‧贝娄作品的短评。借由与文学高手对话、交流,罗斯同时也带出自己对叙事和身份认同的想像和定位,不仅能让写作者获得启发与省思,也提供了读者一场高水准的文学飨宴。
本书特色
1. 获奖无数的菲利普‧罗斯与国际知名作家的对谈集
2. 文坛大家的对话与分享创作历程,写作者与读者皆能获得许多启发
3. 可搭配罗斯的半自传小说《再见,哥伦布》阅读,更深入了解作家的生命经验
名人推荐
林荣三文学首奖得主 伍轩宏 推荐
「罗斯借提问引导受访作家透露出他们对写作志业的信念,以及身为人的脆弱……显示罗斯在访谈时目的清晰,且具备卓越的智慧。」──纽约时报书评
「罗斯的提问带出受访者坚定、具有强烈存在感的特质……他的读者一看便知那是罗斯独具的慧眼。」──纽约时报
「太精彩了,能够一窥二战后文学泰斗的创作历程,而这些作家们的经历也是让罗斯保持书写的动力。」──洛杉矶时报书评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
罗斯出生于1933年美国纽泽西州的纽华克,芝加哥大学英文硕士。原计画攻读博士,但在24岁时放弃,专攻写作,自此笔耕不断,创作源源不绝,在美国文坛上举足轻重。他有旺盛的写作精力,笔锋犹健,每年一部高质量的作品仍持续影响文坛。
身为文坛长青树的他,获奖无数。自26岁发表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时,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写作生涯中曾三次获福克纳小说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两次书评奖、美国笔会╱福克纳奖、白宫颁发的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最高奖──小说金奖的殊荣,1998年以《美国牧歌》拿下普立兹小说奖。2005年他成为第三位在世时,作品即入选美国经典文库的作家。2011年获英国曼布克国际文学奖。
译者简介
陈婉容
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创作组毕业。曾从事英文教材编辑,现为自由译者,译有《绿野仙踪》(逗点文创出版)、菲利浦.罗斯《波特诺伊的怨诉》(合译,书林出版)、《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逗点文创出版),也偶尔写字自娱。喜欢山岚、N次贴,以及在街巷中迷走和电车里的众生相。
1 于都灵,与普里莫‧列维
2 于耶路撒冷,与阿哈隆‧艾沛菲尔德
3 于布拉格,与伊凡‧克里玛
4 于纽约,与以撒‧辛格谈布鲁诺‧舒兹
5 于伦敦、康乃狄克,与米兰‧昆德拉
6 于伦敦,与爱德娜‧欧布莱恩
7 与玛丽‧麦卡钖的书信交流
8 玛拉末写意
9 加斯顿的画
10 重读贝娄
于伦敦、康乃狄克
与米兰‧昆德拉
[1980]
此访谈是我拜读过米兰‧昆德拉《笑忘书》的译稿后,与他两次进行对谈的浓缩内容──一次是他首度到访伦敦的时候,另一次则在他初访美国时进行。他这两次旅程的起点都是法国;自一九七五年起,他与妻子便以流亡者的身分居住在雷恩,并于当地大学任教。现在他们搬到巴黎了。我们对谈的时候,昆德拉偶尔会讲法语,不过主要还是说捷克语。他的妻子维拉负责为我俩翻译。彼得‧库西将最终版的捷克文稿译成英文。
罗斯:你认为世界很快就会毁灭了吗?
昆德拉:那得视你如何定义很快这个词。
罗斯:明天或后天。
昆德拉:世界正急速毁灭的看法自古有之。
罗斯:这样的话,我们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昆德拉:正好相反。一种恐惧能始终长存于人心,自然有它的道理。
罗斯: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你新作中的所有故事似乎是以这种担忧为背景而展开的,就连那些明显属于幽默调性的故事也是。
昆德拉:如果有人在我小时候对我说:「终有一天,你会看见你的国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会觉得那是无稽之谈,根本无法想像会发生这种事。人人都晓得自己终有一死,但还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国家必会千秋万世。然而一九六八年俄军进犯捷克后,每位捷克子民都不得不这么想:我的国家可能就无声无息地从欧洲消失了,一如过去五十年来,没有人注意到四千万名乌克兰人无声无息地从世上消失一样。立陶宛人也有类似遭遇。你知道吗,十七世纪的立陶宛可是欧洲强国,而如今,俄罗斯人将立陶宛人像半灭绝的部落一般圈限在保留区之内;为了防止外界知道立陶宛人还存在,俄罗斯人把他们封锁起来、谢绝所有访客。我不晓得我的国家未来将发生什么变故,不过俄罗斯人肯定会竭尽所能地将它逐渐吞没进他们的文明里。天知道他们能否如愿以偿,但确实有可能。而突然意识到这种可能性,便足以让一个人对生命的全面观感产生变化。现在,就算是欧洲,我都觉得它不堪一击、无法永存于世。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书名《行话:与名家谈文学》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觉得,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智慧和感悟。而“名家”这两个字,更是激发了我无限的好奇。想象一下,能够偷听到文学巨匠们私下里交流的场景,了解他们是如何构思情节、打磨语言、塑造人物的,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我特别期待书里能有关于不同文学流派的深度探讨,比如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叙事,后现代的解构与反思,甚至是那些我还不甚了解的亚文化文学,名家们会有怎样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认识文学的另一扇大门,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经典作品,甚至是挑战我原有的文学认知。我也会特别关注书中对创作技巧的讨论,比如象征的运用、意象的构建、节奏的把握等等,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我预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行话”,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话,一次与智慧的深度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有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凭书名《行话:与名家谈文学》,我的思绪就已经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或许是夏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书页上,几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围坐一堂,手中端着一杯香醇的咖啡,眼神中闪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他们谈论的“行话”,想必不是那些市井街头的俚语,而是独属于文学世界的专业术语,是经过时间沉淀、大师锤炼后的语言精粹。我非常好奇,这些“行话”会以何种方式呈现?是直接的定义解释,还是通过案例分析?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不同作家对同一文学现象的不同解读,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对于“反讽”这个概念,不同时代的作家会有怎样的理解和运用?又或者,他们会如何看待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对于那些新兴的网络文学,他们又会持怎样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文学领域,而是能以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去审视整个文学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和扉页都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墨香,让人心生喜爱。我是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虽然阅读量不算少,但总觉得自己在理解文学作品时,总隔着一层纱。而《行话:与名家谈文学》这个书名,恰好点出了我目前最大的困惑——那些真正懂文学的人,他们究竟在谈论些什么?他们的“行话”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我揭示文学世界的深度奥秘。我尤其想知道,不同年代、不同国籍的作家,他们对于“美”的理解会有多大的差异?在他们眼中,何为“伟大的作品”?是通过技法的精湛,还是思想的深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这些名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面对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我更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读懂”一部文学作品的指导,例如,当我们遇到晦涩难懂的诗歌或者象征意义丰富的散文时,我们应该从何入手?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论?
评分拿到《行话:与名家谈文学》这本书,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激动。我一直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灵魂的共鸣,一种智慧的传承。而“名家”这两个字,更是承载了无数经典作品的光辉。我无比好奇,在这本书中,他们会如何解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桥段?对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叙事手法,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反思和创新?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窥见文学创作的“幕后故事”,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细节和心路历程。比如,某位作家是如何构思出一个经典人物的?他的灵感又来自何处?他又是如何处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冲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文学作品。我也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文学鉴赏的“秘籍”,学习如何分辨作品的优劣,如何欣赏语言的韵味,如何品味思想的深度。
评分我个人对文学理论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启发思考、挑战固有观念的作品。书名《行话:与名家谈文学》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深度对话,一种超越表象的洞察。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像通俗的文学读物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几位作家或者讲述一些创作故事。相反,它更像是一次学术性的探索,只不过是以一种更亲切、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名家们对于文学本质的思考,比如:文学的社会功能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应该承担某种教化责任?抑或是纯粹的艺术表达?另外,对于“经典”的定义,不同时代的作家是否会有不同的标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甚至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文学批评的“行话”,比如“互文性”、“意图谬误”等等,并且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文学分析中的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