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

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民间文学
  • 女性文学
  • 性别研究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化
  • 文学批评
  • 女性主义
  • 口述文学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六篇论文,结合了历史文献、田野调查与分析比较的方法,是洪淑苓近年对台湾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的成果。作者运用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研究民间文学,将女性观点融入分析当中,各篇大多触及与女性相关的人物、生活、事件、习俗,希冀呈现对于女性议题的关注,发掘其中的差异性,以及探寻女性文化在民间社会的因应之道。
《战火下的玫瑰:二战时期女性的抵抗与重生》 导言:历史的褶皱与沉默的声音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宏大历史叙事中,那些常常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角落——女性的经历、挣扎与力量。战争的硝烟弥漫的时代,不仅仅是军事部署和政治博弈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女性命运的巨大转折点。她们不再仅仅是等待救援的形象,而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历史进程中,成为抵抗、生存、乃至重建家园的隐形力量。本书聚焦于二战期间,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女性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她们如何重塑自我身份,并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能动性。 第一部分:动员与重塑——战时社会角色的剧变 战争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和性别分工。随着男性被征召入伍,女性被迫填补工厂、农业和医疗系统中的巨大空缺。 一、工厂中的“铆钉女孩”:工业生产线上的女性力量 在同盟国和轴心国,女性大规模涌入重工业部门,成为坦克、飞机、弹药生产线上的主力。她们学习复杂的技术,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并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在传统上被视为“不适合”的领域同样能够胜任。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铆钉女孩”的工作环境、她们建立起的战时工友友谊,以及她们对国家战争机器运转的具体贡献。我们将探讨,这种职业的转变,是如何在战后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地位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是短暂的解放,还是未来更多权利的序章? 二、后方生活的重压:维持家庭与社区的韧性 对于留守的女性而言,生活充满了日常的艰辛。物资的匮乏、配给制度的执行、空袭的威胁,以及对远方亲人音讯的焦虑,构成了她们生活的主旋律。本书将分析女性如何运用她们在家庭管理和社会网络中积累的经验,组织起互助小组,进行物资的交换与储藏,确保家庭和社区的基本运转。她们是物资的管理者、情感的支柱,也是民间抵抗信息传递的关键节点。 第二部分:前线与阴影——抵抗、间谍与集中营的生存法则 战争的残酷性在女性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她们的参与不再仅仅是后勤支持,而是直接面对危险,甚至成为前线战斗或情报工作的一部分。 一、看不见的战线:女性特工与游击队员 从法国的抵抗组织(Maquis)到英国的特别行动处(SOE),女性特工以其“不易被怀疑”的身份优势,执行了高风险的联络、情报收集、密码破译和破坏任务。本书将选取数个经典案例,分析她们如何利用传统性别角色作为伪装,深入敌后,并探讨她们在被捕后的严峻考验。她们的勇气,挑战了传统上对“英雄”的定义。 二、伤痛的见证者:护士、战地记者与受害者 战争将女性推向了最惨烈的场景。战地护士穿梭于炮火中救死扶伤,目睹了人类承受的极限痛苦。同时,一些女性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前线实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和文字。更黑暗的一面是,数以万计的女性成为了种族清洗和战争暴行的直接受害者,尤其是在东线战场和被占领区。本书将以尊重和审慎的态度,呈现这些沉默的见证,探讨她们在极度创伤后如何寻求意义和疗愈。 第三部分:归乡与重建——战后身份的张力与选择 当战争结束,胜利的欢呼掩盖了无数个人层面的矛盾与不安。女性不得不面对“回归家庭”与“渴望独立”之间的拉扯。 一、重返家庭的“常态化”困境 随着复员军人的归来,工厂中的女性劳动力面临着被“劝退”的压力。社会期待她们迅速回到传统的妻子和母亲角色。本书分析了战后初期,政府和社会舆论如何试图“规训”女性,重塑战前的性别规范。我们考察了女性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抵触、适应与妥协。 二、觉醒与新的诉求 然而,战争经历带来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许多女性体验了经济独立和职业成就感,这使得她们对战前的社会期待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成为战后初期女权运动的潜在驱动力之一。本书将考察在战后重建的文化氛围中,女性开始发出的、关于平等权利和个人自由的微弱但坚定的声音。 结语:历史叙事的修正与女性能动性的确立 《战火下的玫瑰》通过聚焦女性的个体经验,力图修正一个以男性军事行动为主导的战争史观。它揭示了女性在极端危机中展现出的多维度的创造力、适应性和牺牲精神。这些女性,无论是选择抵抗、坚持还是单纯地生存,她们的故事都是理解二十世纪中叶历史转折的关键组成部分。她们不仅是历史的承受者,更是主动的塑造者,她们的重生,预示着社会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淑苓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学系合聘教授,兼任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国语日报古今文选特约主编、台大艺文中心主任、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访问教授;研究专长为民俗学、台湾民间文学、台湾文学、现代诗。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大现代诗奖、教育部青年研究着作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台北文学奖、优秀青年诗人奖、诗歌艺术创作奖等。着有学术专书《民间文学的女性研究》、《关公民间造型之研究─以关公传说为重心的考察》、《牛郎织女研究》、《20世纪文学名家大赏:徐志摩》、《现代诗新版图》等;并有诗集《合婚》、《预约的幸福》、《洪淑苓短诗选》;散文集《深情记事》、《傅钟下的歌唱》、《扛一棵树回家》、《谁宠我,像十七岁的女生》。

图书目录

附图 II
序言 IX

第一章 台湾民间歌谣中的「媳妇」论述 1
前言 1
一、台湾民间歌谣中的「媳妇」类型与形象 3
二、台湾民间歌谣中形塑「媳妇」的途径 12
三、台湾民间歌谣中「媳妇」的抗衡心声 37
结语 51
附录:引用歌谣出处一览表 53

第二章 台湾民间「巧媳妇」故事的类型与情节分析 73
前言 73
一、巧女故事的情节与类型 74
二、台湾民间「巧媳妇」故事的类型与情节分析 79
三、台湾民间故事中的「媳妇」形象 96
结语 104
附录:台湾各县市采录之巧媳妇及相关故事资料一览表 106

第三章 歌仔册与歌仔戏中的孟丽君故事
     及其性别文化的探讨 113
前言 113
一、弹词小说《再生缘》的相关问题 114
二、从「再生缘」到「孟丽君」 120
三、歌仔册与歌仔戏中的孟丽君故事 127
四、从孟丽君故事论「女扮男装」
   在性别文化与戏曲美学之意涵 144
结语 153

第四章 歌仔册对杜十娘、玉堂春
     与花魁女故事的接受与改写 155
前言 155
一、歌仔册对话本小说故事的接受情形 155
二、歌仔册中的杜十娘、玉堂春及花魁女故事 159
三、歌仔册对此三个故事的叙述特点 175
四、从话本小说到歌仔册读本的意义与价值 177
结语 180
附录:话本与歌仔册内容对照表 181

第五章 台湾七夕习俗与七娘妈信仰 189
前言 189
一、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七夕习俗 189
二、台湾七夕习俗与七娘妈信仰 196
三、当代台湾七夕节日活动的创发与思考 204
结语 224

第六章 从虎尾韩唐寺探讨哪咤信仰与女性神媒的关联 227
前言 227
一、哪咤故事与信仰略说 227
二、云林县虎尾韩唐寺创立人廖林店女士事蹟 229
三、诠释与分析 245
结语 249

附录:韩唐寺扶乩诗文 250
各章出处及说明 257
引用书目259

图书序言

序言

  本书收录六篇论文,是个人近年对台湾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的成果。各篇大多触及与女性相关的人物、生活、事件、习俗,因此用「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为书名。运用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研究民间文学,在个人先前的论着《民间文学的女性研究》已经有所尝试,现在这本专书更是一个开展,个人试着不必处处引述理论,却将女性观点融入分析当中,希冀呈现对于女性议题的关注,发掘其中的差异性,以及探寻女性文化在民间社会的因应之道。以下略述各章旨趣。

  第一章〈台湾民间歌谣中的「媳妇」论述〉,本章着眼于民间歌谣与妇女的关系十分密切,妇女是歌谣的传唱者也是接受者,若说歌谣反映妇女的心声,则在某个层面上,歌谣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富有女教的意味;因此本章搜集近年专家学者所采录的台湾民间歌谣,选择与「媳妇」角色有关的歌谣文本,探讨其中对「媳妇」的内在、外在要求标准, 也关注歌谣中所吐露的身为「媳妇」之心声。本章企图指出经典文献、民间闺训类的书谱所形塑的女教规范,进入民间歌谣之后的面貌与衍异情形,而民间歌谣又如何以童趣、诉苦、怨怼、抗议的语言来抵抗这种教化的力量,进而表露女性心目中理想的婚配。由此也可知,不同类型的「媳妇歌」叙事,形成了某种论述的话语与场域,可看到传统女教与女性意识的权力抗衡。

  第二章〈台湾民间的「巧媳妇」故事类型与情节分析〉, 「巧女」故事又称「巧媳妇」故事,是民间故事中着名的类型,民俗学者娄子匡早期曾蒐集一批「巧女」故事,并编为《巧女和獃娘的故事》。台湾在九○年代起的民间文学采录工作,也搜集到不少的「巧媳妇」故事,因此将这批资料和娄子匡所收录的巧女故事的对照、比较,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而另一个重点是,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对于故事中所揭示的「媳妇」的伦理规范及其形象,加以探讨剖析。本章附带提出一个思考点,即就媳妇形象而言,除巧媳妇之外,台湾民间故事中也有不同的媳妇类型,包括得黄金的孝顺媳妇与遭雷噼的不孝媳妇;给婆婆用破碗的不孝媳妇;笨媳妇与三八媳妇。本章认为,「巧」与「孝」是台湾民间故事中,对媳妇的两大要求标准;但「孝」的形象可能逐渐超越「巧」, 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三章〈歌仔册与歌仔戏中的孟丽君故事及其性别文化的探讨〉,歌仔册是台湾民间的通俗读物,盛行于1930-40 年代,但直到1970 年代,都还有书局翻印贩售,可见是受到民众的喜爱和需求。而观赏歌仔戏更是庶民大众的休闲娱乐之一,无论是野台演出或是转型到电视台播出,歌仔戏始终是本土剧种的代表,影响力深入民间。因此本章选取孟丽君故事为主题,探讨这个故事在歌仔册和歌仔戏中的演变。孟丽君故事出于清代弹词小说《再生缘》,歌仔册吸收这样的故事,加以叙写,成为《孟丽君出世歌》。此外,歌仔戏团也经常上演这出戏码,杨丽花歌仔戏团、叶青歌仔戏团都曾经演出本剧,可见这个故事广受欢迎。从弹词小说开始,无论是后来的歌仔册或歌仔戏,孟丽君故事的情节内容有所改变,但其女扮男装的基调则维持不变,平添故事的趣味性。故事中的孟丽君从才女转变为一国良相,彷彿挑战了君臣伦理、父权制度,却终究必须回复女儿身,成为典型的相夫教子的贤妻;这个大团圆的结局,突显的是庶民大众的共同愿望,也使得我们探讨性别文化时,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四章〈歌仔册对杜十娘、玉堂春与花魁女故事的接受与改写〉,本章承继前章对歌仔册的研究,将重点放在歌仔册对古代话本小说故事的接受与改写。杜十娘、玉堂春与花魁女故事都和娼妓有关,但却刻划了三个不同性情,又形象鲜明的女子,她们的故事分别见于明代话本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而歌仔册也有《最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全歌》、《最新玉堂春庙会歌》以及《最新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歌》,歌仔册不一定直接从话本小说中抄录改写,但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意义的借用,仍然有相当的关联性。透过分析与比较,可看到歌仔册在借用话本故事之后的改变情形,而借此呈现出歌仔册做为通俗读物的特色。歌仔册对故事的处理方式是,掌握主要情节,加强铺写的手法,同时注重道德观念、果报思想;和话本小说比起来,它的人物形象较为中庸,少见激烈冲突的个性,因此是以故事情节的变化来吸引观众,并且往往需借由戏剧性、夸张、反覆的手法来编写故事,最后的结局也都以大团圆喜剧收场居多。此外,歌仔册在日治时期也具有传承汉文知识的功能, 但后来台湾的书商也可以自行编印故事时,歌仔册所叙述的娼妓故事和烟花女子的形象,就已经和话本小说有所不同,形成另一个议题。

第五章〈台湾七夕习俗与七娘妈信仰〉,本章针对七夕习俗的演变、七娘妈信仰的形成作一考察,并针对台湾近年来各县市风起云涌的七夕民俗活动之特色与意义,加以观察和分析。文中首先透过中国古代文献探讨传统民俗节日七夕的相关问题,并指出七夕在古代应有乞巧、女儿节、生殖崇拜等意涵;第二节则试图追溯七娘妈信仰、「做十六岁」习俗的相关记载,以明白台湾民间如何将织女神转化为育儿神的七娘妈;第三节则是对当代七夕节日活动的观察和讨论, 借由「被发明的传统」之观念,发掘「中国情人节」其实源起于广告公司的行销策略,却形成风潮,影响颇大;而「做十六岁」习俗一度被淡忘,但又因官方倡导民俗观光活动而振兴。然而直到当下2012 年的七夕,各地七夕民俗活动仍然是在「情人节」和「做十六岁」之间摆盪。本章的终极关怀乃是思考传统民俗与现代社会如何结合与创发。

  第六章〈从虎尾韩唐寺探讨哪咤信仰与女性神媒的关联〉,本章为民俗研究的实例研究,透过採访调查云林县虎尾市,韩唐寺创办人廖林店女士的事蹟,探讨民间哪咤信仰的形态,也试图勾勒此位女性神媒的生命图像。廖林店女士(1914 - 1988),人称「店姑」,是民国五、六十年代云林虎尾糖厂一带,知名的女性神媒。她通灵降乩的神明以太子爷李哪咤为主,当她通神时可以为人把脉看病、开药单治病,也可以为人看米卦,解惑指点。她所建立的鸾堂名曰韩唐寺,在乡里间香火颇盛。她去世后,此寺仍继续供乡人拜佛消灾。透过廖女士的个案,本章分析指出,哪咤神和女性神媒的契合原因,系因哪咤被民间称为三太子、太子爷,属于「囝子神」,法力较「轻」,因此女性神媒可以当祂的乩身,比较容易模仿( 被附身) 太子爷顽童似的口吻和身段; 此外,女性神媒招收女弟子,共同唸经拜神,无形中也等同于一种女性结盟,使彼此间有所依靠、慰借。本章最初在会议上发表,引起不少回应,可见对于女性神媒的研究,是个可以继续延伸的议题。

  本书各章先后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论文集, 详参附录「各章出处及说明」。今以女性视角贯串,汇集成书,除了方便读者参阅,其实也提供研究台湾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几个角度。譬如对各县市採录编印的民间文学丛书,若能善加利用,应可挖掘更多层面的研究主题,而歌仔册更是一个民间文学资料的宝库,除了语言研究,对台湾的民间文学、文化现象、通俗文化都有可资利用之处。至于民俗节日的研究,不只是书面文献的考据,也应有实地访查,配合现代社会的进展予以思考,如何能够探勘民俗的活水源头,也掌握其脉动,使传统与创新可以相生相发;则不仅是缔造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有益于创造优质的社会文化。

  今年是2013 年,距离个人踏入学术界、出版第一本学术论着《牛郎织女研究》,恰好是25 年,等同于四分之一世纪。而个人对七夕习俗、牛郎织女的研究,也有阶段性的进展,从起初採取全面的文献考察,进入以女性节日习俗为焦点,直到本书第五章,更切入传统民俗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变貌去探讨,代表个人对这个主题不断探索、努力。也记得2007 年七夕到台南实地采风,从台南返回后两天,又到山东沂源县参加学术研讨会和探勘织女洞等古蹟文物的情形;而2012 年七夕再度到台南,体察到当地节日活动内容增变,显现民俗文化具有自由活泼的生命力。就个人而言,这样的研究模式也具有跨领域的意义,结合了历史文献、田野调查与分析比较的方法;是故,本书也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鼓舞个人向台湾民间文学研究继续推进,倘有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赐教。
洪淑苓序于2013 年6 月24 日
台湾大学台文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让我联想到,民间文学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朴素的情感和最深层的文化基因,而“女性视角”的介入,无疑为这份基因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为细腻的层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众多台湾的民间文学形式中,找到那些最能体现女性特质和生活经验的代表性作品的。是那些在月光下低吟浅唱的歌谣,述说着少女的思念与期盼?还是那些在茶余饭后讲述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智慧与担当?亦或是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谚语,折射出女性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了女性在民间仪式、祭祀活动中的角色,以及她们在其中所扮演的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我更期待的是,作者是否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揭示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语境下,女性是如何在民间文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是在不经意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这不仅仅是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读完《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我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许多关于女性在民间文学中扮演角色的思考。我一直在想,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编织成一条具有说服力的“女性视角”线索的。这本书是否触及了民间文学中那些反映女性情感、欲望、甚至反抗精神的作品?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经典的台湾民间故事,比如白蛇传、牛郎织女,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之外,是否还有更多鲜为人知、却更能代表普通台湾女性生活状态的民间文学?作者的“女性视角”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对女性叙事者本身的关注,还是对故事内容中女性形象的重新审视?有没有可能,书中还探讨了性别权力在民间文学的传播和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如,那些被男性主导的社会观念是如何影响民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的,而女性又是如何在这种影响下,通过民间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或者形成一种独特的抵抗方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去理解台湾的民间文化。

评分

当我翻开《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首先闪过的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台湾民间故事。我一直觉得,民间文学是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反映真实民情的艺术形式。而“女性视角”的加入,则为这份真实增添了更温柔、更细腻、也可能更具力量的维度。我设想着,这本书里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家庭、亲情、爱情的民间故事,但它们不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叙述,而是从女性的内心出发,展现她们的情感纠葛、生活困境,以及她们在困境中如何寻找出路。或许,书中还会探讨一些关于女性在台湾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她们是如何通过民间文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渴望,或者是在不自觉中,挑战着既有的社会规范。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民间文学素材,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视角”理论。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研究文学,更是在探寻一种被忽略的历史脉络,一种属于女性的、却同样璀璨的文化遗产。

评分

阅读《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似乎在为我们揭示一个潜藏在传统台湾民间文学叙事之下的、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女性世界。我想象书中一定有对那些在传统故事中出现的女性角色的深入剖析,比如那些作为母亲、妻子、女儿的典型形象,它们是如何被塑造的,又承载了怎样的社会期待。但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只是停留在对现有文本的解读,而是可能通过一种“女性视角”的理论框架,去发掘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女性声音。或许,作者的研究深入到了一些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收集了许多来自基层女性的真实经历和感受,这些可能是书本上看不到的宝贵资料。我很好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女性故事是如何与台湾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洪流交织在一起的?她们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不公时,又是如何展现出韧性、智慧和力量的?这本书是否也探讨了女性在民间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她们的贡献是否被低估?这是一种令人期待的深入挖掘,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让人好奇。当我看到“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这个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疑问。民间文学,这是一个充满故事、情感和历史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与生活经验。而“女性视角”,这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能够从一个不那么常被关注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熟悉的传说、歌谣、谚语和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台湾民间文学海洋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属于女性的、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声音?是那些在家庭中默默奉献的母亲,还是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女性?抑或是那些在节日庆典中传唱的歌谣,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女性心声?这本书会不会触及那些关于女性的民间信仰、习俗,甚至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消逝的女性口述历史?我期待能从中看到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对被压抑女性形象的重新解读,或者仅仅是那些在日常琐碎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女性故事。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留下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仿佛在探寻着我未曾完全了解的关于台湾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