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

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诗歌
  • 女性文学
  • 现代诗
  • 自我书写
  • 性别研究
  • 文化研究
  • 时空观
  • 文学批评
  • 台湾文学
  • 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女诗人笔下的「小」叙事,呈现什么样的风景?
  女性如何从自己的生命经验汲取创作的灵光?
  又或是如何从现实生活的角色中抽离,借由诗的文字让想像奔驰,让灵魂自由地飞翔?


  才是三月,已绿得够深了
  那是我思想的裙角
  (她从锁住的禁园里逃出来)
  被扬挂在多枝节的树桠上……
  ──林泠,〈「一九五六」序曲〉

  本书探讨台湾八位女诗人──胡品清、林泠、朵思、敻虹、蓉子、陈秀喜、杜潘芳格以及罗英──在现代诗学上的整体成就,深入阅读女诗人的心灵,揭示她们观看世界的方法,以及穿梭在现实与梦幻、生与死之间的祕密话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学术界运用女性主义进行文学批评的风气大为兴盛,形成重新解读女作家、建构女性文学史,甚至重建文学史的意识与挑战。本书便是针对这股潮流的回应与突破,以自我形象、时空意识和生死书写为三大主轴,一方面挖掘女诗人的女性自我,另方面则从诗学主题立论,以此肯定女性诗学的多维向度,并凸显女诗人的个别成就。

  书名「思想的裙角」系引自女诗人林泠的诗句。正如林泠的提示,当风吹动「思想的裙角」,我们如何解读扬挂在枝头的重重绿意,以及那「多枝节」的象征?

  透过本书细密的剖析,读者应可窥知,无论是胡品清的唯爱唯美、林泠的遨游不羁、朵思的恬静安然、敻虹的明心悟道、蓉子的理性宁静、陈秀喜的坚毅厚实、杜潘芳格的宽容敏锐或是罗英的冷静透澈,都是每一位女诗人在身兼女性与诗人的双重身分下,磨合生活与创作而刻下的风格印记。她们在诗学上的成就,为台湾现代诗史拓展出更丰富的视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严格按照您的要求,详细描述该书内容,且不包含任何自我指涉、AI痕迹或对原书名的直接复述。 --- 书名:《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寻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台湾现代诗坛中女性诗人的独特书写面向与文学实践。通过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女诗人文本的精细剖析,本书旨在揭示她们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脉络中,构建起“自我”的复杂图景,并以诗歌这一媒介,完成对“时空”的深度介入与形塑。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起对台湾现代女性诗学精神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历史的褶皱与女性的初啼 本部分聚焦于战后初期台湾诗坛的开端阶段,审视女性诗人在历史巨变下所面临的身份困境与表达限制。探讨早期诗人如何借由传统意象的挪用与“温柔的笔触”,在保守的社会规范下,巧妙地引入对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关注。 重点分析了诗人如何处理“家园”与“流离”的主题。在台湾经历剧烈社会转型与身份重塑的背景下,女性书写不再仅仅停留在闺阁风情,而是开始折射出对土地、记忆与政治现实的隐秘回响。我们将考察“静默的力量”——即女性诗人在有限的表达空间内,如何通过诗歌的内在张力与象征符号,完成对宏大叙事的微观化解与个体主体性的初步确立。研究涉及诗歌形式的探索,特别是对白话文诗歌在女性声音表达上的潜力挖掘,以及如何将女性的日常经验提升至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主题。 第二部分:身体的风景与内在的疆域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身体”作为女性书写核心的议题。身体不再是纯粹的生物学概念,而是承载了文化期待、性别压迫、欲望表达和生命意志的复杂场域。本书详细梳理了女诗人如何“收回”对自身身体的阐释权,从被凝视的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叙述者。 研究内容包括:对女性性征、生育经验、衰老过程的直面书写,以及对身体感知(疼痛、欢愉、疾病)的细致描摹。特别关注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建立起内在的精神堡垒,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经验来丈量外部世界的距离与隔阂。部分诗人的作品揭示了身体如何成为抵抗意识形态规训的最后阵地,其书写带有强烈的“去污名化”和“自主化”的倾向。通过分析一系列关键意象,如皮肤、血液、衣物、镜子,我们得以洞察诗人构建“自我铭刻”的具体路径。 第三部分:记忆的重构与断裂的时空叙事 本部分着重分析台湾现代女诗人如何处理“时间”与“记忆”的复杂张力。台湾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记忆”往往是断裂的、多层次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女诗人们并未试图构建一个线性的、统一的历史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碎片化、叠影式的记忆重构方式。 考察对象包括对“童年记忆”的反复回溯,这种回溯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追溯,更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温柔缅怀或尖锐批判。此外,我们也分析了诗人如何处理“家族记忆”与“女性传承”的关系,代际之间的知识传递与情感隔阂是如何通过诗歌得到呈现。书中的时空书写常常呈现出一种“内向的游牧”状态,诗人的精神在历史的废墟与未来的想象之间来回穿梭,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深植于本土又超越地域的独特时空感。 第四部分:语言的拓荒与诗歌的伦理建构 本章节聚焦于“语言”这一核心工具。面对传统中文的父权制意蕴和既定的文学范式,女性诗人进行了不懈的语言实验和自我解放。她们挑战既有的修辞习惯,引入口语的鲜活性,并在诗歌形式上寻求突破。 研究内容涉及:如何通过对词汇的选择、句法的拆解与重组,来表达那些传统语言难以触及的女性经验和微妙感受。部分诗人的作品展现了对“翻译性”和“在场性”的追求,力图让诗歌语言本身成为一种抵抗性的行动。我们探讨了“沉默”在她们诗学中的重要地位——沉默不是表达的缺失,而是蓄势待发的力量,是拒绝被规训的回应。这种语言的拓荒,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内在的、不依附于主流标准的“诗歌伦理”的建构。 第五部分:他者之眼与视角的转换 最后一部分,本书考察了台湾女诗人在面对“他者”时的复杂姿态。这种“他者”既包括男性凝视下的社会大众,也包括被历史边缘化的群体(如原住民、外省第二代、移民等)。 分析显示,女诗人并非简单地反抗,而是积极地尝试建立多元、平视的观看角度。通过对神话、民间故事、异域文化的借用,诗人试图打破单一文化中心的霸权。特别关注了诗歌如何成为一种“同理心”的媒介,将视角投射到边缘人物身上,从而拓宽了台湾现代诗学的伦理疆域。这种视角的转换,最终实现了自我铭刻的完成——即个体在理解和接纳“他者”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身复杂性的充分认知。 结语: 本书认为,台湾现代女诗人的创作实践,构成了一部并行于主流历史之外的“女性心史”。她们的书写,是自我认知在时代洪流中的一次次精准定位与勇敢宣告,为理解战后台湾的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充满生命力的维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淑苓


  1962年生于台湾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曾任国语日报社《古今文选》特约主编、台大艺文中心主任、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访问教授;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学系合聘教授,兼任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专长为民俗学、台湾民间文学、台湾文学、现代诗。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大现代诗奖、教育部青年研究着作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台北文学奖、优秀青年诗人奖、诗歌艺术创作奖等。

  着有学术专书《20世纪文学名家大赏──徐志摩》、《现代诗新版图》、《台湾民间文学女性视角论》、《民间文学的女性研究》、《关公民间造型之研究──以关公传说为重心的考察》、《牛郎织女研究》等,以及诗集《合婚》、《预约的幸福》、《洪淑苓短诗选》,散文集《深情记事》、《傅钟下的歌唱》、《扛一棵树回家》、《谁宠我,像十七岁的女生》。

图书目录

自序

绪论
 一、从议题、集体研究到女诗人个别研究
 二、女诗人的女性意识及其呈现
  (一)由女性经验中觉醒与承担
  (二)重塑理想的女性形象
 三、女诗人的创作主题与本书各章旨趣

第一章 另一种夏娃──胡品清诗中的自我形象
 一、胡品清的自我观与女性观
 二、胡品清诗中的自我形象
  (一)镜中水仙
  (二)童话公主
  (三)向光柔韧的芳草
  (四)特殊的女性人物典型
 三、胡品清自我形象的演进与评议
  (一)1980年代的转折
  (二)女性认同
  (三)女诗人与书写的坚持
  (四)评议
 四、结语

第二章 不系之舟──林泠诗中的异国想像与女性意识
 一、「少女林泠」的印象
 二、林泠诗中的异国想像
  (一)异国情境的迷与悟:流浪之路与赌城之夜
  (二)异国风情的玄想与启思:西班牙与荷兰
  (三)梦想中的南方
 三、林泠诗中的女性意识与诗人身分
  (一)逐渐明朗的女性意识
  (二)以「诗人」的身分立足
 四、结语

第三章 一株倾斜的樱树──朵思诗中的自我追寻及女性审美经验
 一、朵思的创作意识与女性意识
  (一)创作意识的确立
  (二)女性意识的开展
 二、朵思诗歌中的听觉意象及女性审美经验
  (一)听觉意象及其审美历程
  (二)双声陈述与女性诗歌美学
 三、朵思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及女性审美经验
  (一)由触觉建构身体美学
  (二)以「女人」建构女性主体与欲望
 四、朵思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美学
  (一)自我的追寻与女性审美意象
  (二)花树意象与女性自我
 五、结语

第四章 诗心.佛心.童心──敻虹的创作历程及其心灵模式
 一、作品分期及相关问题
 二、诗心:缘情唯美
  (一)颜色与意象
  (二)悲剧感与崇高感
 三、佛心:以空为美
  (一)理性中年的人生观
  (二)以空为美的参悟
  (三)颂佛诗的形式与意境
 四、童心:慈爱为美
  (一)万物有情,慈爱护生
  (二)以佛理注入童诗
 五、心心相印‧火焰红莲
  (一)早期作品的宗教情操
  (二)火焰化红莲的体悟
 六、结语

第五章 时间的旋律──蓉子诗时间观的类型与深层解读
 一、论时间
 二、蓉子夏季诗的观照
  (一)蓉子夏季诗与原型象征
  (二)蓉子夏季诗的时间意识与美感
 三、蓉子都市诗的时间观
  (一)都市诗与存在的焦虑
  (二)都市诗与女性时间观
 四、蓉子山水诗的时间观
  (一)时间动静变化的观照
  (二)时间寂静超越的体验
 五、蓉子诗对「时间」的整体透视
  (一)惜时进取的人生观
  (二)对「时间」的本质透视
 六、结语

第六章 家‧笠园‧台湾──陈秀喜诗中的空间文本与身分认同
 一、「家」的空间经验与女性角色认同
  (一)娘家女儿/夫家妻媳的空间转变与角色体认
  (二)守家/离家的空间形式与母亲角色的体认
 二、「笠园」的空间文化与女诗人的自我认同
  (一)「圣地」、田园与花园
  (二)女诗人的「诗乐园」
 三、「台湾」的乡土空间与「台湾人」的身分认同
  (一)中国/台湾的国族认同
  (二)台湾的乡土场景与乡土认同
 四、结语

第七章 日常的兴味──杜潘芳格诗中的生活美学
 一、虔诚的信仰
 二、通达的生死观
  (一)借亲人之死表达「死即重生」的观念
  (二)在柴米油盐中提炼死与生的滋味
 三、理性与感性并俱的生活体验
 (一)对民俗节日的冷静观察
 (二)对本土风物、气候的巧妙体会与运用
 (三)对自然万物的赏爱与启悟
 四、奉献与珍爱的伦理亲情
 五、结语

第八章 雪的假想──罗英诗中的死亡世界
 一、论死亡及其审美意义
 二、罗英的死亡观
 三、罗英诗中死亡的想像与演出
 四、罗英诗中的荒原情境与死亡之美
  (一)荒原与废墟:如死亡般的衰颓之美
  (二)以雪色、雨等意象烘托死亡的纯美
 五、罗英诗中死亡的变形与伪装
  (一)鸟:穿梭死与生的使者
  (二)夜、月、睡眠、梦境:死亡的潜意识与伪装
 六、罗英诗中存在与死亡的荒谬感
 七、结语

结论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完成这本书,是我多年来的心愿。和现代诗的接触,始自年少时在札记本里的涂鸦。而后自己胡乱读着一些诗集,接着写诗,评诗,教诗,一路走来,风景无限。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版一本女诗人研究集,因为阅读女诗人的作品带给我深刻的感动与启发,女诗人的柔婉、隐微、边缘以及不可思议的「小」叙事,和阅读男诗人的「大」作品,实有不同的况味。

  因缘际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术界兴起女性主义批评的风气,而我也才渐渐开始接触女性主义的一些论述。不过,我尚不够格自称为女性主义学者,因为所知有限,只能算是从事广义的女性研究。我选择这八位女诗人,除了因自己较为熟悉她们的作品外,最重要的是她们分别出生于1921-1940年之间,是台湾资深的女诗人,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女性主义方兴未艾,她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女性身分,在作品中又有着什么样的表现?这是我很感兴趣的地方。女性如何借由书写来反抗男性中心思想,如何借由独特的观点建立自己的文学传统,都是女性主义批评关怀的重点。因此,我也试着挖掘那属于女性的独特意识,观察女诗人如何用隐微、敏锐的笔触,写出边缘的处境,或者给予反击的力道。

  然而,成为「诗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考量。我从阅读中发现,女诗人往往借由创作超越现实世界对她的限制,因为「女性」的身分让她经常受限于「家中天使」的角色,只有「诗」的世界可以让她喘息、飞扬;拥有一张「诗人」的名片,正是她可以介入公领域的身分证。因此当我在解读这些女诗人的作品时,我看到更多对于诗学主题的反馈,也促使我不得不加重诗学主题的探讨。我想,每一首诗都是女诗人绾合了生命经验与创作才华,所交织出的如锦缎般的文采。诗的创作,正是女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多音交响,她们借由文字让想像奔驰,让灵魂自由地飞翔。
这本书的主标题「思想的裙角」,系借用了林泠〈「一九五六」序曲〉的诗句:

  才是三月,已绿得够深了
  那是我思想的裙角
  (她从锁住的禁园里逃出来)
  被扬挂在多枝节的树桠上……

  这引发我们的思考,若说女诗人拥有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什么她要试图从锁住的禁园里脱逃?而当风吹动「思想的裙角」,我们又该如何解读那「多枝节」的象征与内涵?

  面对这些问题,我试着用女性意识、诗学主题以及个人风格,作为本书的论述架构。各章的安排,不依照女诗人的出生年代来排列,而是以自我、时空、生死三个座标来区隔,意谓从自我出发,到对于整个世界、完整人生的观照。透过这八位女诗人,我们将看到繁复的女性诗学面向。

  有关女诗人的研究,前辈学者钟玲、李元贞、奚密等,已经为我们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在她们宏观、议题式的研究成果之外,本书希望着重个别女诗人的深度研究,抉发她们整体的诗学贡献,并为下一部更完整的现代诗史奠立基础。

  最后,谨以本书向所有的女诗人致敬。

图书试读

绪论(摘录)

女诗人对于自我形象的塑造,很可能是从女性人物――无论是真实或虚构的――身上取得认同。譬如蓉子,大学肄业,1949年到台湾,任职于交通部电信局。她曾以「维纳丽沙」为名,创作了组诗,并出版诗集《维纳丽沙组曲》。「维纳丽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彷彿结合维纳斯和蒙娜丽沙这两个神话与画作中的女性,变成她心目中的理想典型,开篇序曲〈维纳丽沙〉诗只有两段:「维纳丽沙/你不是一株喧哗的树/不需用彩带装饰自己」,「你静静地走着/让浮动的眼神将你遗落/因你不需在炫耀和烘托里完成/――你完成自己于无边的寂静之中」,精简俐落地塑造了冷静、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再者,如林泠,毕业于台大化学系,而后赴美取得博士学位,其后担任美国化学、医药工业界研究发展部门的负责人。林泠出道甚早,她发表于1955 年的〈不系之舟〉一诗曾被认为具有女性独立的意识,因为这不系之舟随处遨游,大大突破了女性一向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不系」,便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表现。林泠的女性意识到了后期作品有更鲜明的表现,例如1998 年发表的〈移居,灵魂的〉,从诗末的自注可知系取材于人类学的发现――女性始祖「露西」猿人的故事。在此诗中,林泠以诗和时间为喻,把女性人类的出现推溯至远古,成为人类历史的先锋。从林泠前后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逐渐清晰浮显,可以看到她对于女性自我的思考,她凸显女性始祖的形象,也肯定了女性在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地位。

一般人都喜欢将女人譬喻为花,但我们却看到女诗人朵思对自我形象的刻划,由花转向树。在朵思第三本诗集《心痕索骥》中,她即改用「树」来代言她的人生。例如在〈石笺〉第三节有云:「我站在这里,从一株花站成一株树/我收藏自己薄薄的唿声,以及远方蝉鸣……」,「树」的生命分量显然加大加重,从「花」到「树」,意谓生命由轻俏曼丽蜕变为沉稳内敛的风姿,也是从赏爱青春美好进入承担人生的风霜雨露,并且昂藏于天地之间;这个生命情调的展现,从她《飞翔咖啡屋》的〈在渡轮上〉诗中所刻划的自我形象,最能印证。在该诗中,她以「一株冬日倾斜的樱树」自我铭刻――冬日的樱树没有繁花满头,也没有绿叶点缀,完全是枯干的枝桠,但那仍是美的姿态,枝桠向天空、大地伸展,另有一番风情。加上「倾斜」一词修饰,更使这美的感觉有一种溢出规范(壮大、正直)的况味,更富潇洒飘逸的美感,突破了「美人迟暮」的刻板印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与书名《思想的裙角》所传达的意境十分契合,让我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文学作品抱有特别的好感,感觉那里的文字总有一种温润而深沉的力量。《思想的裙角》将目光聚焦于台湾现代的女诗人,这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自我铭刻”的议题,在诗歌创作中,女性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和巩固自己的身份认同?又是在怎样的生命体验中,她们选择以诗歌作为载体,来刻画属于自己的痕迹?而“时空书写”更是让我感到振奋,我想象着,在这些女诗人的笔下,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以及她们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如何与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交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景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邀请我去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沙龙,近距离地聆听台湾现代女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她们在文字世界里,所闪耀出的独特智慧与生命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淡淡的、带着复古气息的色调,搭配上一个若隐若现的女性剪影,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远的往事。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里有一种独特的温婉与韧性交织的气质。这本书的书名《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它暗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那些不被轻易言说的细腻情感,就如同裙角般轻轻摆动,却承载着深邃的思想。我尤其期待书中对“自我铭刻”的解读,这究竟是一种如何在文字中寻找与确认自身存在的方式?抑或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女性如何为自己留下印记?而“时空书写”,更是让我着迷,在诗歌中,时间与空间是如何被感知、被重塑的?台湾这片土地,它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是如何渗透进这些女诗人的笔下的,成为她们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我感觉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台湾女性心灵的旅程,去感受她们的成长、她们的挣扎、她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并且,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关于如何书写自我、如何理解时空的新视角,让我能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裙角”来铭刻思想。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让我静下心来思考的书籍,而《思想的裙角》这本书似乎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台湾现代女诗人,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时代背景下,用文字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女性。我对于“自我铭刻”这个词组非常感兴趣,它似乎暗示了一种内在的探索,一种如何在创作中找寻和巩固个人身份认同的过程。我常常觉得,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而诗歌,作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表达形式,或许正是构建和维护自我认同的有力工具。书中关于“时空书写”的部分也让我充满了期待,台湾的历史进程、地理环境,甚至是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无疑都会成为女诗人创作的土壤。我好奇她们是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相结合,又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勾勒出广阔的时空意象。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现代女性诗歌的魅力,以及她们在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生命力。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加敏锐地感知周遭的时空,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评分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了。书名《思想的裙角》本身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诗意,它暗示着女性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如同轻盈的裙摆,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内心的世界。我一直对台湾的现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里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婉和力量。《思想的裙角》将目光聚焦于台湾的现代女诗人,这让我对书中将要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好奇“自我铭刻”的议题,在诗歌中,女性是如何通过创作来确立和展现自己的身份?是在那些隐晦的比喻和深沉的意象中,还是在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里?而“时空书写”更是让我着迷,在诗歌的世界里,时间与空间是如此的灵活而充满可能性,我期待看到台湾的女诗人们,如何将她们的个人经历、情感感受,以及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认知,融入到她们的诗歌创作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时空叙事。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台湾现代女性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刻思考。

评分

拿到《思想的裙角》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光是这几个字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力。我一直以来都对女性文学,特别是诗歌情有独钟,总觉得在女性细腻的笔触下,才能展现出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台湾现代女诗人身上,这让我非常好奇。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自我铭刻”这个概念,在诗歌创作中,女性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定义和确认自己的存在,如何将个人的经历、情感和思想烙印在作品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个人印记?而“时空书写”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台湾的女诗人是如何在她们的诗歌中,将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时空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去描绘出属于她们的生命轨迹和历史印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角落,静静地聆听那些来自台湾现代女性心灵深处的声音,感受她们在文字世界里,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与独特的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