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鲁迅研究 辑二

国际鲁迅研究 辑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收录12篇以鲁迅其人其文为中心之论文,见解皆有独到之处,并立论严谨。本期重点文章,有张钊贻对周氏兄弟失和之谜的讨论、资料丰富;陈圣屏于鲁迅和柏杨的承传关系,也作了详细分析,后附陈圣屏与古大勇﹑张钊贻﹑符杰祥等的延伸论述,形成一个论坛,亦属特色;其余有关托洛斯基、基督教、小说的修辞、文学史观相关论述,各有发挥;秋吉收对〈影的告别〉一个字的考证,亦见功力。

本书特色

  《国际鲁迅研究》是一本学术研究专辑,由五大洲和两岸三地着名高校协同出版,编委会以鲁迅研究专家和现代文学专业学者组成。民国以来,学报似未出现过如此规模庞大的制作。

  未来,《国际鲁迅研究》将有计画对韩国和日本的鲁迅研究,作一系统的译介。期对鲁迅研究及中国文学史研究,都能有所贡献。

著者信息

总编者简介

黎活仁


  黎活仁(Wood Yan LAI),男,1950 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着有《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96)、《文艺政策论争史》(2007)等。编有《柏杨的思想与文学》(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2000)、《柳永、苏轼、秦观与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诗的开端结尾硏究》(2002)、《痖弦诗中的神性与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周梦蝶新诗论评集》(2010)、《阅读白灵》(2012)﹑《阅读向阳》(2013)﹑《阅读杨逵》(2013)等数十种。

主编者简介

方环海


  方环海(Huanhai FANG),1968 年生,中国江苏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教授,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语言学、海外汉学与诗学研究,出版专着《尔雅译注》、《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视界》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 余篇。

蔡登山

  蔡登山,1954年生,台湾台南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秀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作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那些才女们》、《名士风流》、《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等书。

图书目录

黎序

秋吉收/被忽略的两个字─从语言学的角度再谈《野草•影的告别》
张钊贻/〈伤逝〉是悼念弟兄丧失之作?─周作人强解的真意揣测
陈圣屏/柏杨眼中的鲁迅: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观点
张勇/遭遇现实:鲁迅沉默期(1909-1918)中的体验与文学
彭正生/两种「立人」─鲁迅启蒙现代性思想与儒家「忠恕」之道
卢建红/鲁迅与耶稣的「相遇」─兼论鲁迅文学的「宗教性」
方维保/阶级情感与民族大义的纠缠─论1936 年病中鲁迅的价值立场
陈美圆/鲁迅短篇小说词汇风格研究─以《吶喊》《徬徨》中的十篇小说为文本
周海波/作为现代文学史座标的鲁迅
周作人、张黄着,王升远译/关于北京大学新设日本文学系(其一)
周作人着,王升远译/关于北京大学新设日本文学系(其二)
周作人、张黄着,王升远译/中国的新思想界

图书序言

柏杨眼中的鲁迅: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观点
 
一、引言
 
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有关「改造国民论」、「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劣根性」的众多论述中,人们经常希望建立某个思想的系谱,以探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像梦魇一般地缠绕于每一代中国知识份子的心灵。在这个思想脉络中,鲁迅(周樟寿,1881-1936)经常被认为是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巨人,他在这个问题上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被列入系谱之中的知识份子;在他过世之后,任何中国知识份子所提出的国民性批判论述,通常被人们认为无法完全免除鲁迅的影响,或在思想成就上无法超越鲁迅。尽管关于中国国民性批判的思想,仍然在当代中国知识份子的论述中大量出现,但他们对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影响,已经无法和鲁迅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相比。在大多数中国人(至少在中国大陆)的心目中,鲁迅的地位有如新中国的孔丘(约前552-前479),他的权威形象不但与当今中国政府的政治正当性紧密结合,并经由政府的教育体系灌输给下一个世代的中国人。在这种「鲁迅崇拜」之中,鲁迅研究在当代中国所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与传统中国的经学和理学极为类似。
 
不过,在中国国民性批判的研究领域中,柏杨(郭立邦,1920-2008)逐渐被认为是鲁迅思想最重要的继承人;虽然这个观点尚未得到人们一致承认,却似乎越来越流行。然而,在台湾的文学与思想脉络中,尽管柏杨是着名的社会和文化批评家,但人们很少强调他与鲁迅的关联,因为在柏杨生前,大多数台湾读者对于鲁迅根本毫无了解,更别说有热切崇拜的心理需要,柏杨与鲁迅之间的关联就不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对于中国大陆的一般读者和知识份子而言,在他们谈到柏杨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经常会被提出来讨论。这种现象应是「鲁迅崇拜」的副产品,它在柏杨生前就已经出现,并对于柏杨本人如何评价鲁迅,产生极为强烈的影响。因此探讨柏杨在中国大陆读者和学者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柏杨生前对鲁迅所发表的看法,对于理解「鲁迅崇拜」的某些基本特质而言,应该有所助益。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