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情愿: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

异乡情愿: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香港文学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城市文学
  • 书写
  • 异乡
  • 身份认同
  • 殖民地
  • 港台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日香港,明日台湾?
  爬梳台湾文学中的香港「情意结」,解析台湾作家写给香港的「真心话」

  《异乡情愿: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深入考察一九五Ο至二ΟΟ八年间台湾作家以香港为题材的相关创作,共针对十四位台湾文学作家:夏济安、邱永汉、白先勇、施叔青、余光中、龙应台、平路、朱天文、张曼娟、蔡珠儿等人的作品,分析各时期台湾作家们眼中的香港面貌,探究以香港作为一种书写对象,「东方之珠」对于台湾作家的意义为何?本书既是台湾文学的研究,亦是香港文学的探索,是台湾人与香港人都不容错过的文学评论。

本书特色

  1.虽然是硕士论文,但可读性高,由李瑞腾、陈建忠两位教授背书推荐。
  2.近来港台互动日趋紧密,此书对于研究台湾香港间文化交流的脉络,是不可缺的材料。

名人推荐

  李瑞腾、陈建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冠翔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学系和台湾文化研究所(文学组)毕业,目前为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生。

  研究兴趣为台港文学关系。认为台湾文学研究需要「跨界」,既跨越地理上的疆界,亦跨越学科上的边界,以拓展其丰富性。曾发表论文〈与权力/利交缠:从文学奖的「属性定位」及「得奖行为」谈起〉、〈重构历史与人生──论林文月《饮膳札记》的饮食书写〉和〈让台湾当代小说在高中课本「出席」:以白先勇〈青春〉为例〉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通过作家视野感受香港的荣辱沧桑/李瑞腾
推荐序 看香港就是看台湾/陈建忠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为什么香港?─研究香港与台湾文学关系之重要性
一、香港与台湾文学之关系
二、香港的特殊性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概况
一、台湾的台港文学研究概况
二、香港与中国大陆对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之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过客与难民 ─ 一九五○至六○年代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
第一节 要坐下去吗?─ 夏济安〈香港 ─ 一九五○〉
第二节 避风港,也是深渊─邱永汉〈香港〉
第三节 人性与社会之控诉─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与《半上流社会》

第三章 一九七○至八○年代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
第一节 中国结‧台湾结‧香港结 ─ 余光中七○至八○年代的「香港」创作
一、余光中与他的「情人」
二、北望‧文革‧中国结
三、东顾‧观音‧台湾结
四、西看‧沙田‧香港结
五、余光中的中国结‧台湾结‧香港结
第二节 追寻‧探亲‧新移民─八○年代的香港社会景况
一、「香港热」与九七预言
二、两岸开放的时代见证─朱天文的〈世梦〉和〈带我去吧,月光〉
三、香港浮世绘─施叔青笔下八○年代香港的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

第四章 香港九七回归前台湾作家的末日狂想
第一节 悲情与慾望─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历史重构与香港末世空间
一、悲情城市─天灾、疾病与殖民者
二、慾望城市─性与权力
第二节 回归的阵痛与过渡
一、回归前的阵痛 ─ 以易之临《世纪末风情 ─ 香港文化写真》为中心
二、回归时刻的香港景况

第五章 九七后台湾作家的香港建构
第一节 庶民文化与香港精神
第二节 香港味觉景观与记忆认同─蔡珠儿的另类建构
一、香港味觉景观
二、饮食与地方认同

第六章 结论
一、总体特征与定位评价
二、相关研究之未来展望

引用文献
其他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西元一九四九年为台、港文学关系发展重要的关键,自此,香港在历史、政治、文化等场域都跟台湾有着微妙的关系。但台湾的研究者在探讨香港问题时,大多把焦点放在经贸与政治问题上,对于香港文学的关注实属少数。本文即希望透过研究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作品,窥探台湾作家眼中的香港面貌,并了解香港这个城市作为一种书写媒介,对于台湾作家的意义为何。

  首先,一九五○至六○年代台湾作家的香港书写,以过客和难民为主角,反映政治动盪、社会纷乱的香港社会景况;其次,一九七○至八○年代的台湾作家在作品里抒发家国之思、见证两岸政治转型开放时刻,或是直接投入当时香港兴起对于本土身分与认同情感追寻的热潮,对香港社会百态及未来前途问题有独到见解;再者,台湾作家身处九七回归前后的香港,对当时整体社会氛围有深刻的观察和体会;最后,在九七后的新世纪香港,台湾作家以独特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挖掘最能代表香港精神的庶民文化,并在标志香港特色的摩天大厦群之外建构出独特的香港味觉景观与记忆。

  这些台湾作家的作品随着时代脉动,映照各时期香港的特殊面貌,这些作品是香港文学史上独特的一部分;对于作家本身,香港时期的创作历练,更是其文学生涯重要的一段,他们与香港相互成就;对台湾文学而言,这些作品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有了它们,台湾文学更臻完整。

图书试读

第二节 追寻‧探亲‧新移民─八○年代的香港社会景况

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列强侵略中国的刀光剑影之中,香港逐步被英国割佔和租借,一八四二年,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予英;一八四三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布了《英王制诰》,宣布设置「香港殖民地」。一八六○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一八九八年,英国再度通过与清廷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九龙城寨除外),租期九十九年。自此,整个香港地区便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直至二十世纪末的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权才正式交还中国。

香港缺乏天然资源,但因地理位置优越,英国人佔领香港以后,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将香港发展成为远东重要的转口港。为了发展自由港的贸易,吸引商船和商人来港,港英政府必须採取有效的措施与统治政策以确保香港的平静、稳定与安全。正因为英国佔领香港主要是看上它的贸易经济利益,而非强取豪夺其人力或自然资源,相较于对其他殖民地的高压剥削,英国对于香港的统治基本上採取了相对开放的手段,尤其在文化上,对于港人的中国文化传统未加以限制,使其得以自然发展。香港在英国的治理下,于二十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而后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商业城市,香港社会繁荣安定,使得「政治英国,文化中国」的意志在香港人民内心长久以来根深蒂固。

一直要到一九六○至七○年代,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的一九六七年香港大暴动,以及七○年代的香港经济起飞,加上战后一代香港本地出生的香港人慢慢成长,本土的生活经验与方式渐渐取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一部分人开始认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国人」,香港人的主体意识才开始建立。尤其到一九八四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后,反思香港自身的文化身分更为热烈,包括殖民地身分、香港本土身分、中国身分三种身分的纠缠与撞击,造成香港本身身分的复杂多元,也迫使香港人进一步面对并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