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渊明

阅读陶渊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endy Swartz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田园诗
  • 隐逸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人生哲理
  • 魏晋风度
  • 名家名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隐逸、个性和诗歌
建构了一千五百年的陶渊明

  田菱(Wendy Swartz)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出发,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在《阅读陶渊明》一书里,准确地切入了中国诗人陶渊明作品范式转变的诸多面向。

  陶渊明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千百年来,对他生活的描绘,无论是集中在他的任真自得、颖脱不群与嗜酒如命,或是聚焦于他典范的道德情操,都将他提升到偶像地位。近来对于经典形塑的研究暗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作家可能在逝世好几世代后,他才取得如我们所知的声名;且此种「接受」上的改变,往往与他的作品本身较为无关,反而取决于不同时代的文籍编撰者及批评家的动机与需要。陶渊明的「接受」是个特别发人深思的例子。除非我们找出他历史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转捩点及关键人物,否则身为一个在其身殁后数百年来不受重视的诗人,陶渊明名气的后来居上几乎像是个奇蹟。本书即是对塑造典范诗人及文化偶像过程的一个考察。

  《阅读陶渊明》批判性地考察了在一千五百年中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接受和解读,展示了建构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偶像之一的陶渊明,是一个集体性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数世纪的交流和对话来实现,而居于对话核心的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三个要项:隐逸、个性和诗歌。在这一对话中,对陶渊明生活和作品的众多解读,源于变化的审美和道德需求,以及新的诠释实践和批评语汇的发展。

  本书期望提供给对陶渊明其人其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一种历史的视角,这或许能使他的诗歌更为丰富纷陈。考察陶渊明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在绘制一卷传统中国诠释实践及文人文化发展过程的图轴。在重建陶渊明接受史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指出这些诠释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将它们还原于历史背景之下却不尝试估量它们的有效性及试图斡旋其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田菱(Wendy Swartz)


  现为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中国文学副教授。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多年,也曾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研究主要侧重六朝时期的诗歌和诗学。在美国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过关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研究的相关文章,如〈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和〈中国文学:随笔、论文和书评〉》(“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亦主编《六朝原始资料选编》(Early Medieval China: A Sourcebook),于2014年1月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阅读陶渊明:历史接受中的范式转变(427-1900)》(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2008)曾被美国图书馆联合会《精选》(Choice) 杂志评为该年度优异学术着作奖。

译者简介

张月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博士,现执教于美国伍斯特大学(College of Wooster)。教学和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

图书目录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着/聂清风译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隐逸
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形象
唐代对陶渊明隐逸的暗喻及其矛盾
宋代对陶渊明隐逸哲思及动机的探索

第三章 人格
早期诠释学理论中的人格解读
道德高尚还是超凡脱俗的隐士
从超脱的隐士到道德的楷模

陶渊明的自传项目

第四章 文学接受 第一部分:从六朝到宋代
六朝时期对陶渊明的几种早期观点
唐代诗歌对陶渊明的运用
宋代对陶渊明的重新定义和经典化

第五章 文学接受 第二部分:明清时期
文学史中(外)的陶渊明
进一步细读陶渊明
陶渊明研究中的考证研究

结论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着/聂清风译


  陶渊明,一名陶潜,现在被公认爲第一流的中国诗人。恩师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在氏着《陶潜的诗歌》(The Poetry of T’ao Ch’ien)引言部份便开宗明义:「即便在最简明最严选的中国着名诗人名单上也得有陶潜,他是中国文学领域一位实至名归的大家。按年代,他上继至今仍面目模煳的公元前三世纪爱国诗人屈原,下启八世纪名家李白和杜甫。」 尽管陶渊明在中国文学经典里拥有无可置疑的地位,这个地位却不是一直以来就如此巩固的。在他身后数个世纪里,陶渊明作爲隐士,而不是因其诗名,广爲人知。尽管在李唐时代他的诗歌开始逐渐引人注目,但是祗有到宋代他的作品才开始被奉爲诗歌经典。田菱这部精彩纷呈的着作主要就是探讨陶渊明诗歌和文化双重偶像地位的确立过程。捉笔作序,与有荣焉。

  田菱长在台湾,自幼习得中英双文。她在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研读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进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现任美国学术联合会主席余宝琳而取得比较文学和中文博士学位。田菱是着即发轫于她二〇〇三年完成的博士论文。    

  田菱教授是着主要着眼于陶渊明「身后声名」(posthumous reputation)的「建构」(construction)和在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所涉及的「机制」(mechanisms)问题。她的研究植根于西方接受史理论,全面探讨了从甫问世直到晚清,陶渊明作品是怎样被解读和评价的。在第一、二章,田菱集中讨论了从萧齐到初唐人们怎样在不同的传记中塑造形象各异的陶渊明。她将这些传记和陶渊明友人颜延之(三八四——四五六)的诔文进行比较,进而探究从陶渊明自己的作品中能够剥离出的传记信息。田菱教授对上述材料没有採取单一向度的研究方式,而是令人惊叹地在这些材料中识别出陶渊明的一系列不同面相并分门别类爲:「精神隐士」、「反常隐士」、「绝尘隐士」、和「精神英雄」。对于这种鞭辟入里的多维研究方法我深所服膺。

  陶渊明最早的传记之一出自梁太子萧统(五〇一——五三一)之手,由他主持编纂的《文选》又收录了很多陶渊明的作品。萧统还亲自收集陶渊明的作品并冠以序,这篇序至今留存。萧统毫不掩饰自己对陶渊明的崇拜,在他那个时代陶渊明诗名未着。职此之故,陶渊明在与萧统居于同一时代的钟嵘(四六七?——五一九)那里祗得到「中品」。萧统爲陶渊明作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如此热情洋溢的对其作家价值的首肯,即便在陶渊明声名更其巩固的后来也并不多见。

  是着一个爲其书名所不能彰显的优点是其跨度之广。田菱教授的研究由六朝晚期直至清季,甚至还涵盖了一些民初史料。然而,与一些文学研究者不同,田菱始终审慎地将陶渊明的具体研究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譬如,在探讨朱明时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时,她指出胡应麟(一五五一——一六〇二)、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等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应该被置于文学复古运动理论的背景之下来理解。同理,在研究清代考证学者对陶渊明的考释这一节,田菱不厌其详又充满睿智地借鑑了艾尔曼(Benjamin Elman)对清朝「考证学」(evidential research)的研究成果。

  尽管田菱教授的研究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她却并不搬用令读者消受不了的炫目理论和技术术语。她文理清晰,令人信服,引人入胜。鉴于其研究时间跨度之大,她本可以很轻易地误入歧途,即对所引用的广袤材料进行过于简单地分析。田菱虽非训诂学出身,但她对于尼采认爲训诂学的观念(notion of philology)即在于「慢读的艺术」(the art of reading slowly)似乎深谙三昧。她对文本,尤其是诗歌,展开敏锐地细读。是着包含了对李白、白居易、王维、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陆游等诗歌大家作品的精心英译,同时也收录了一些西方学者尚未措意而声名稍逊的诗人作品的英译,比如南唐诗人李中。这些诗歌英译倘若抽取出来便可以组成选集另行结集出版。

  田菱是着即将以中文在她的故乡台湾面世并将爲读者所厚爱。在此我爲她感到高兴。是着不仅在台湾并且在整个东亚地区都会有更多的读者。在此,我要祝贺担当是着翻译和付梓重任的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图书试读

引言
 
本书将从陶渊明的逝世开始,随着时间推移,陶渊明(或称陶潜,365?-427) 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千百年来,对他生活的描绘,无论是集中在他的任真自得、颖脱不群与嗜酒如命,或是聚焦于他典范的道德情操,都将他提升到偶像地位。近来对于经典形塑的研究暗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作家可能在逝世好几世代后,他才取得如我们所知的声名;且此种「接受」(reception)上的改变,往往与他的作品本身较为无关,反而取决于不同时代的文籍编撰者及批评家的动机与需要。陶渊明的「接受」是个特别发人深思的例子。除非我们找出他历史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转捩点及关键人物,否则身为一个在其身殁后数百年来不受重视的诗人,陶渊明名气的后来居上几乎像是个奇蹟。本书即是对塑造典范诗人及文化偶像过程的一个考察。
 
任何关于「接受」(reception)的历史性研究都必须把解读习惯与批评形式的改变纳入考量。鉴于陶渊明接受史横跨的时间长度、文言文相对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及文学别集的广泛流传,「接受」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核心主题。在一系列共通文本、方法及研习目的中交流出的文化财富,其稳定的积累性与传播性,不但指陈出文人成员,同时保障了他们的优势。因为「接受」研究已然长久被认可足以揭示文学传统中诠释实践的流变过程,这使得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中国,阅读实践的发展是一扇珍贵之窗,由此可观察出文人文化与价值的变化。对于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人物身后声名建构过程的研究、他的作品在「接受」过程中的运作机制以及陶渊明及其作品特定解读的经典化,能增进对传统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转变的理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