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渊明

阅读陶渊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endy Swartz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田园诗
  • 隐逸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人生哲理
  • 魏晋风度
  • 名家名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隐逸、个性和诗歌
建构了一千五百年的陶渊明

  田菱(Wendy Swartz)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出发,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在《阅读陶渊明》一书里,准确地切入了中国诗人陶渊明作品范式转变的诸多面向。

  陶渊明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千百年来,对他生活的描绘,无论是集中在他的任真自得、颖脱不群与嗜酒如命,或是聚焦于他典范的道德情操,都将他提升到偶像地位。近来对于经典形塑的研究暗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作家可能在逝世好几世代后,他才取得如我们所知的声名;且此种「接受」上的改变,往往与他的作品本身较为无关,反而取决于不同时代的文籍编撰者及批评家的动机与需要。陶渊明的「接受」是个特别发人深思的例子。除非我们找出他历史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转捩点及关键人物,否则身为一个在其身殁后数百年来不受重视的诗人,陶渊明名气的后来居上几乎像是个奇蹟。本书即是对塑造典范诗人及文化偶像过程的一个考察。

  《阅读陶渊明》批判性地考察了在一千五百年中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接受和解读,展示了建构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偶像之一的陶渊明,是一个集体性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数世纪的交流和对话来实现,而居于对话核心的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三个要项:隐逸、个性和诗歌。在这一对话中,对陶渊明生活和作品的众多解读,源于变化的审美和道德需求,以及新的诠释实践和批评语汇的发展。

  本书期望提供给对陶渊明其人其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一种历史的视角,这或许能使他的诗歌更为丰富纷陈。考察陶渊明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在绘制一卷传统中国诠释实践及文人文化发展过程的图轴。在重建陶渊明接受史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指出这些诠释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将它们还原于历史背景之下却不尝试估量它们的有效性及试图斡旋其中。
《山海的低语:中国古代神话与自然信仰的交织》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源起、演变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深刻互动。不同于一般神话故事的罗列,本书致力于剖析支撑这些神话的底层世界观——即古代先民如何理解并敬畏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江河、山脉与风云雷电。 第一部分:混沌初开与世界的奠基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神话的“创世之初”。我们首先考察仰韶、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留下的早期图腾崇拜与自然祭祀的考古学证据,为神话的物质基础提供支撑。随后,重点分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核心创世神话的地域变异与文化内涵。例如,在长江流域的传说中,天地的分离往往更侧重于“水”的治理与平衡;而在黄河流域,则更多体现为对“土”的掌控与秩序的建立。 我们详细辨析了“混沌”这一概念在先秦文献中的多重含义,它既代表无序,也是万物生发的潜能。通过对比《山海经》中描绘的早期神祇谱系与后世儒家经典中对“天”的伦理化改造,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神话如何从纯粹的自然崇拜,逐渐被纳入社会结构和政治秩序的框架之内。重点章节将剖析烛龙、刑天等早期巨神形象,他们不仅是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更是古代社会对边界、冲突和原始生命力的集中表达。 第二部分:山川之灵与地理的叙事 中国古代的地理观念,并非纯粹的测绘学,而是一部活生生的神祇名录。古代中国人相信,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都居住着特定的神灵,它们直接影响着农耕的收成和部落的安危。 本书将《山海经》作为核心文本,对其进行地理与信仰的双重解读。我们将地图学上的走向与神话中的迁徙、祭祀路径相结合。例如,昆仑山如何从一处地理坐标,演变为沟通天界与人间的“世界轴心”,承载了西王母的形象转变,从早期的兽形疫神,转变为后世长生不老的守护神。 此外,我们考察了“龙”的文化演变。龙不再仅仅是河川的象征,它逐步获得了呼风唤雨的权力,成为皇权神圣性的隐喻。书中对“四渎”(黄河、长江、淮河、济水)的信仰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了古代水利工程与祭祀活动的相互影响,揭示了人类对水资源恐惧与依赖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气候、物候与生命循环的信仰 古代社会对季节更迭的依赖,催生了复杂的物候神祇系统。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从神话中解读古人的农业历法与生态智慧。 我们将探讨后羿射日、羲和御日等太阳神话,分析其背后的天文观测基础,以及这些神话如何在不同地域扮演“调节”自然力量的角色。例如,在干旱地区,太阳神或许代表着亟需被安抚的暴烈力量;而在多雨地区,其可能象征着对光明的渴望。 对“风”与“雨”的崇拜是理解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书中详细梳理了如风伯、雨师等神祇的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在祈年祭祀中的仪式地位。我们对比了不同朝代祭祀风雨的祭坛形制,展现了祭祀活动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气候不确定性的焦虑与应对策略。 第四部分:人与自然的伦理边界 随着文明的发展,神话的重心逐渐从“自然现象的解释”转向“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本部分探讨了古代哲学家和文人如何“重塑”或“驯服”这些原始神灵。 重点分析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对自然神话的影响。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试图在神话的狂野中寻找和谐的内在法则,如庄子笔下那些逍遥游的至人,他们不再需要外在的神祇干预,而是自身即是宇宙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考察了“精怪”与“异兽”的分类学意义。在《聊斋志异》等后期作品中,山精鬼怪虽然形象更加生动,但其内在的伦理指向却趋于清晰化,它们往往成为对人类道德败坏的警示物,标志着神话的叙事重心已经彻底转向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建设,而对纯粹自然力量的直接敬畏则被制度化的祭祀所取代。 结语:失落的自然之声 本书最后总结了古代神话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消退与转化。我们反思,当自然被视为可被征服的资源而非需要敬畏的主体时,那些曾经鲜活的山川之灵,如今在何种程度上仍能与我们对话?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古代世界观中那份对自然深沉的敬畏与共存的智慧。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考古学、地理学、宗教学与文学人类学的方法。 文本细读: 对《山海经》、《楚辞》、地方志等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 地域差异: 强调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神话信仰的独特性。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文化、神话传统、自然哲学及早期世界观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是一本神话故事集,而是一部探寻古代先民如何“阅读”世界的深度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田菱(Wendy Swartz)


  现为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中国文学副教授。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多年,也曾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研究主要侧重六朝时期的诗歌和诗学。在美国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过关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研究的相关文章,如〈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和〈中国文学:随笔、论文和书评〉》(“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亦主编《六朝原始资料选编》(Early Medieval China: A Sourcebook),于2014年1月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阅读陶渊明:历史接受中的范式转变(427-1900)》(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2008)曾被美国图书馆联合会《精选》(Choice) 杂志评为该年度优异学术着作奖。

译者简介

张月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博士,现执教于美国伍斯特大学(College of Wooster)。教学和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

图书目录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着/聂清风译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隐逸
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形象
唐代对陶渊明隐逸的暗喻及其矛盾
宋代对陶渊明隐逸哲思及动机的探索

第三章 人格
早期诠释学理论中的人格解读
道德高尚还是超凡脱俗的隐士
从超脱的隐士到道德的楷模

陶渊明的自传项目

第四章 文学接受 第一部分:从六朝到宋代
六朝时期对陶渊明的几种早期观点
唐代诗歌对陶渊明的运用
宋代对陶渊明的重新定义和经典化

第五章 文学接受 第二部分:明清时期
文学史中(外)的陶渊明
进一步细读陶渊明
陶渊明研究中的考证研究

结论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着/聂清风译


  陶渊明,一名陶潜,现在被公认爲第一流的中国诗人。恩师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在氏着《陶潜的诗歌》(The Poetry of T’ao Ch’ien)引言部份便开宗明义:「即便在最简明最严选的中国着名诗人名单上也得有陶潜,他是中国文学领域一位实至名归的大家。按年代,他上继至今仍面目模煳的公元前三世纪爱国诗人屈原,下启八世纪名家李白和杜甫。」 尽管陶渊明在中国文学经典里拥有无可置疑的地位,这个地位却不是一直以来就如此巩固的。在他身后数个世纪里,陶渊明作爲隐士,而不是因其诗名,广爲人知。尽管在李唐时代他的诗歌开始逐渐引人注目,但是祗有到宋代他的作品才开始被奉爲诗歌经典。田菱这部精彩纷呈的着作主要就是探讨陶渊明诗歌和文化双重偶像地位的确立过程。捉笔作序,与有荣焉。

  田菱长在台湾,自幼习得中英双文。她在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研读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进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现任美国学术联合会主席余宝琳而取得比较文学和中文博士学位。田菱是着即发轫于她二〇〇三年完成的博士论文。    

  田菱教授是着主要着眼于陶渊明「身后声名」(posthumous reputation)的「建构」(construction)和在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所涉及的「机制」(mechanisms)问题。她的研究植根于西方接受史理论,全面探讨了从甫问世直到晚清,陶渊明作品是怎样被解读和评价的。在第一、二章,田菱集中讨论了从萧齐到初唐人们怎样在不同的传记中塑造形象各异的陶渊明。她将这些传记和陶渊明友人颜延之(三八四——四五六)的诔文进行比较,进而探究从陶渊明自己的作品中能够剥离出的传记信息。田菱教授对上述材料没有採取单一向度的研究方式,而是令人惊叹地在这些材料中识别出陶渊明的一系列不同面相并分门别类爲:「精神隐士」、「反常隐士」、「绝尘隐士」、和「精神英雄」。对于这种鞭辟入里的多维研究方法我深所服膺。

  陶渊明最早的传记之一出自梁太子萧统(五〇一——五三一)之手,由他主持编纂的《文选》又收录了很多陶渊明的作品。萧统还亲自收集陶渊明的作品并冠以序,这篇序至今留存。萧统毫不掩饰自己对陶渊明的崇拜,在他那个时代陶渊明诗名未着。职此之故,陶渊明在与萧统居于同一时代的钟嵘(四六七?——五一九)那里祗得到「中品」。萧统爲陶渊明作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如此热情洋溢的对其作家价值的首肯,即便在陶渊明声名更其巩固的后来也并不多见。

  是着一个爲其书名所不能彰显的优点是其跨度之广。田菱教授的研究由六朝晚期直至清季,甚至还涵盖了一些民初史料。然而,与一些文学研究者不同,田菱始终审慎地将陶渊明的具体研究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譬如,在探讨朱明时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时,她指出胡应麟(一五五一——一六〇二)、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等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应该被置于文学复古运动理论的背景之下来理解。同理,在研究清代考证学者对陶渊明的考释这一节,田菱不厌其详又充满睿智地借鑑了艾尔曼(Benjamin Elman)对清朝「考证学」(evidential research)的研究成果。

  尽管田菱教授的研究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她却并不搬用令读者消受不了的炫目理论和技术术语。她文理清晰,令人信服,引人入胜。鉴于其研究时间跨度之大,她本可以很轻易地误入歧途,即对所引用的广袤材料进行过于简单地分析。田菱虽非训诂学出身,但她对于尼采认爲训诂学的观念(notion of philology)即在于「慢读的艺术」(the art of reading slowly)似乎深谙三昧。她对文本,尤其是诗歌,展开敏锐地细读。是着包含了对李白、白居易、王维、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陆游等诗歌大家作品的精心英译,同时也收录了一些西方学者尚未措意而声名稍逊的诗人作品的英译,比如南唐诗人李中。这些诗歌英译倘若抽取出来便可以组成选集另行结集出版。

  田菱是着即将以中文在她的故乡台湾面世并将爲读者所厚爱。在此我爲她感到高兴。是着不仅在台湾并且在整个东亚地区都会有更多的读者。在此,我要祝贺担当是着翻译和付梓重任的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图书试读

引言
 
本书将从陶渊明的逝世开始,随着时间推移,陶渊明(或称陶潜,365?-427) 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千百年来,对他生活的描绘,无论是集中在他的任真自得、颖脱不群与嗜酒如命,或是聚焦于他典范的道德情操,都将他提升到偶像地位。近来对于经典形塑的研究暗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作家可能在逝世好几世代后,他才取得如我们所知的声名;且此种「接受」(reception)上的改变,往往与他的作品本身较为无关,反而取决于不同时代的文籍编撰者及批评家的动机与需要。陶渊明的「接受」是个特别发人深思的例子。除非我们找出他历史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转捩点及关键人物,否则身为一个在其身殁后数百年来不受重视的诗人,陶渊明名气的后来居上几乎像是个奇蹟。本书即是对塑造典范诗人及文化偶像过程的一个考察。
 
任何关于「接受」(reception)的历史性研究都必须把解读习惯与批评形式的改变纳入考量。鉴于陶渊明接受史横跨的时间长度、文言文相对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及文学别集的广泛流传,「接受」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核心主题。在一系列共通文本、方法及研习目的中交流出的文化财富,其稳定的积累性与传播性,不但指陈出文人成员,同时保障了他们的优势。因为「接受」研究已然长久被认可足以揭示文学传统中诠释实践的流变过程,这使得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中国,阅读实践的发展是一扇珍贵之窗,由此可观察出文人文化与价值的变化。对于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人物身后声名建构过程的研究、他的作品在「接受」过程中的运作机制以及陶渊明及其作品特定解读的经典化,能增进对传统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转变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作者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姿态,而是以一个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挣扎、迷茫的“读者”身份,去与陶渊明进行对话。这种“同行者”的姿态,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文学解读,变得亲切而充满人情味。我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真诚和坦率,他会分享自己阅读陶渊明时的困惑、惊喜,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思考。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使得那些古老的诗句不再是尘封在书本里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以触碰、可以对话的鲜活存在。书中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解读,尤其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颂陶渊明的清高,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选择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现实考量。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独立”与“自由”的意义。书中的一些段落,仿佛是在分享作者独自一人在深夜静思的感悟,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那种对人生深刻的洞察,都让我心生共鸣。这本书是一次深入的灵魂交流,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架上偶然瞥见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阅读陶渊明”,听起来就有一种回归本源、静心沉思的意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精美的装帧,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陶渊明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陶渊明诗文背后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智慧。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他对于“形骸”与“心”的探讨,如何摆脱世俗的羁绊,找到内心的自由,这正是陶渊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书中引用了大量陶渊明的诗句,但并非生硬的插入,而是与作者的论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我发现,原来那个隐居田园的诗人,他的内心世界如此丰盈,他的精神追求如此纯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陶渊明的介绍,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回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涤荡了一番,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淡雅而沉静的气质。作者的文风更是如其人,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陶渊明的“解读者”位置,而是像一位同道者,与陶渊明一同在人生的旷野上漫步,一同感受四季的更迭,一同品味生活的甘苦。这种“陪伴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宁静的田园,与陶渊明一同感受着自然的馈赠,一同领悟着生命的真谛。作者对陶渊明诗文的解读,角度新颖,见解独到。他不是简单地分析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诗句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世界。我特别喜欢他对“饮酒”的阐释,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理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超越性的解读,让我对陶渊明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感恩。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好书。

评分

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抱着这本书窝在沙发里开始阅读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我和作者,以及纸页间流淌着的关于陶渊明的古老故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一味地去歌颂陶渊明的田园之乐,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挣扎、痛苦以及最终的释然。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陶渊明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仕途与归隐之间摇摆,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权衡。这种真实而多维度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陶渊明,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揣摩,那种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着豁达与纯真的心态,着实令人敬佩。他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诗意,并非全然脱离世俗,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依然保有内心的光芒。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陶渊明对酒的喜爱,对朋友的真挚情谊,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可爱之处。这本书就像一场久违的约会,让我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再次相遇,并从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名家书法或者山水画,而是一幅写意的水墨,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位隐士的轮廓,背景是模糊的山峦和几丛竹叶,那种疏离而又淡泊的感觉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香扑鼻而来,是那种未经过度处理、保留了原始质感的纸张,让人读起来心里也跟着沉静下来。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但又不是那种堆砌辞藻、华丽辞藻堆砌的写法,而是非常朴实、自然,读着读着,仿佛就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界,能感受到微风吹拂过稻田的声音,听到鸡犬相闻的声响,甚至能闻到泥土和新酒的芬芳。他不是简单地复述陶渊明的诗文,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时而感叹,时而抒怀,让那些流传千古的句子活了起来,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归园田居”的解读,没有把陶渊明描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更贴近一个普通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那种对自然的向往,对劳动的热爱,对纯粹情感的珍视,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这本书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每一口都回甘无穷,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宁静和慰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