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个性和诗歌
建构了一千五百年的陶渊明
田菱(Wendy Swartz)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出发,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在《阅读陶渊明》一书里,准确地切入了中国诗人陶渊明作品范式转变的诸多面向。
陶渊明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千百年来,对他生活的描绘,无论是集中在他的任真自得、颖脱不群与嗜酒如命,或是聚焦于他典范的道德情操,都将他提升到偶像地位。近来对于经典形塑的研究暗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作家可能在逝世好几世代后,他才取得如我们所知的声名;且此种「接受」上的改变,往往与他的作品本身较为无关,反而取决于不同时代的文籍编撰者及批评家的动机与需要。陶渊明的「接受」是个特别发人深思的例子。除非我们找出他历史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转捩点及关键人物,否则身为一个在其身殁后数百年来不受重视的诗人,陶渊明名气的后来居上几乎像是个奇蹟。本书即是对塑造典范诗人及文化偶像过程的一个考察。
《阅读陶渊明》批判性地考察了在一千五百年中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接受和解读,展示了建构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偶像之一的陶渊明,是一个集体性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数世纪的交流和对话来实现,而居于对话核心的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三个要项:隐逸、个性和诗歌。在这一对话中,对陶渊明生活和作品的众多解读,源于变化的审美和道德需求,以及新的诠释实践和批评语汇的发展。
本书期望提供给对陶渊明其人其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一种历史的视角,这或许能使他的诗歌更为丰富纷陈。考察陶渊明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在绘制一卷传统中国诠释实践及文人文化发展过程的图轴。在重建陶渊明接受史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指出这些诠释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将它们还原于历史背景之下却不尝试估量它们的有效性及试图斡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