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散文卷一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散文卷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近代文学
  • 散文
  • 1919-1949
  • 文学史
  • 香港文化
  • 中文文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地域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文学大系》共三辑,包括新诗、散文、小说、评论、旧体文学、通俗文学、儿童文学等共十二卷,由十一位本地专家学者担任主编,追本溯源,发掘被时间洪流淹没的早期香港文学作品。

  本卷选录1920年代中期至1941年香港沦陷之前的散文作品,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报纸副刊和期刊,少数选自单行本。作者包括在本地成长的谢晨光、侣伦等,以及南来或暂住或长居的茅盾、叶灵凤等。前者固然是无可争议的「香港作家」,后者也对香港文化环境、文学气氛有所贡献。就「香港文学」而言,两者都不容忽视。本卷广纳美文、小品、杂文、特写、通讯等类型,兼容本地及非本地话题,力求展现早期香港散文的各种面貌。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一 编纂说明 本书乃“香港文学大系”系列中,聚焦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间香港地区小说创作的精选结集。此三十年间,香港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殖民地初期的稳固,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再到战后的重建与转型。文学作为时代的镜鉴,其小说创作的脉络亦随之起伏跌宕,展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与深厚的历史张力。 本卷收录的作品,力求全面反映该时期香港小说创作的广度与深度。我们将选取的标准定位于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重要篇章,以及在当时的文学期刊、报纸副刊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是研究香港早期现代文学的基石,更是窥见彼时都市生活、社会思潮与文化认同变迁的珍贵文献。 时代背景与文学图景(1919-1949)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过渡与孕育”期。对于香港而言,这一时期更具特殊意义。香港作为“东方之珠”,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大陆的边缘,却在文化上扮演着“中西交汇”的独特角色。 1920年代:新文学的萌芽与南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自上海、北京辐射至南方。香港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积极引介和翻译新文学思潮,大量来自大陆的新文学作家、特别是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因政治或求职原因南迁香港。此时的小说创作,初期多以模仿“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为主,题材上开始关注都市生活、女性觉醒等议题,但整体风格尚处于探索与模仿阶段。早期的通俗小说和连载在报纸上的“鸳鸯蝴蝶派”余绪也依然存在,构成了复杂的文学生态。 1930年代:本土意识的觉醒与社会写实 随着三十年代国共矛盾的加剧及日本侵略威胁的临近,香港文学的力量开始积聚。左翼文学思潮在香港找到了一片相对自由的土壤进行传播。小说创作的重心逐渐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一批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作家开始描绘香港底层市民的生活、码头工人的辛劳、华洋杂处的社会矛盾,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困境。此时的作品在叙事技巧上更加成熟,出现了地域性色彩浓郁的“香港故事”。城市景观,如中环的繁华与九龙城寨的驳杂,开始成为重要的文学背景。 1940年代:战争的洗礼与流散文学 抗日战争(尤其是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是这一时期香港文学的最高潮,也是最黑暗的时期。大量作家被迫流散,许多人选择留守,以文字进行抵抗或记录苦难。战争背景下的小说,无论是描绘香港保卫战的惨烈,还是沦陷时期的人间炼狱,都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对民族气节的探讨。战后,幸存的作家们带着创伤与思考回归,小说主题转向对战争创伤的疗愈、身份的再确认,以及对未来香港社会形态的审视。 本卷小说精选特色 本卷收录的小说作品,旨在展现上述不同阶段的文学面貌: 1. 地域叙事的早期实践: 我们精选了几篇尝试捕捉香港独特都市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初步确立了以香港为主角的叙事模式,区别于纯粹模仿上海或广州的文本。 2. 阶层与冲突的描绘: 重点收录了反映殖民地体制下不同社会阶层(如底层劳工、买办阶层、教育界人士)日常挣扎的作品,体现了小说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3. 语言的试验田: 此阶段的香港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灵活,既有纯粹规范的白话文,也夹杂着粤语口语的自然融入,反映了当时语言环境的复杂性。 4. 女性视角的浮现: 尽管整体上男性作家占据主流,但本卷也收录了少数女性作家(或以女性视角书写的重要篇章),她们的作品对家庭伦理、新女性的困境进行了细腻的刻画。 阅读建议 读者在阅读本卷时,不妨关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在“未有香港文学”的论断下,这些作品如何努力构建自身的文学身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作家们,是如何平衡政治倾向与艺术表达的?城市景观是如何被符号化,成为人物命运的隐喻? 本书汇集了这一断代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香港现代小说如何在中国文学史的宏大叙事中定位自身,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本基础。它不仅是文学史料的梳理,更是对一个时代复杂心灵的深度挖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樊善标


  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士,哲学硕士及博士,现任该系副教授、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樊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香港文学、现代散文及建安文学。

  着有诗与散文集《力学》、诗集《暗飞》、评论集《炉外之丹:文学评论及其他》,编有《犀利女笔──十三妹专栏选》、合编《香港后青年散文集合》、《墨痕深处:文学、历史、记忆论集》、《〈新生晚报〉「新趣版」,1945-1976资料册》、《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选》及《〈文子〉与先秦两汉典籍重见资料汇编》等。

图书目录

总序/陈国球……1
凡例……41
导言/樊善标……43

灵芬女士
女子教育问题……83

天健
烂漫的江滨……86

甫衣
为狗官兽兵解嘲……88

甫公
可谓志同道合……90

芷芷
多「情人」与多「夫人」[存目]

愧余
送花人……92

银汉
在牛后……93

侣伦
夜声……96
向水屋……101
初页……105
无尽的哀思——悼诗人易桩年……108
飓……113
一根羽毛[存目]

谢晨光
荩献……116
去国之前——留别岛上社诸友……119

蝶衣
送死的程序……123

潘范菴
圣诞日拾碎……127
救国与「捞国」[存目]

凯筠
毛厕随笔……130

飘穷
一日琐记[存目]

梁之盘
工作间零拾……132

问鹃
外省人的香港印象记……140

树桑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谁人先上
日本的当……142

街道
幽默风行人间何世——林博士主干
「人间世」出版后之批评……143

无梦
北大回忆……145

古董
摩登文坛……147

士骥
都市青年……149

君正
「杂感」……151

筠萍
弥敦道夜……153

小静
新秋杂记[存目]

光伟
观本港防空演习后的感想……155

陈残云
雨——随笔之一……157
窗下杂记[存目]

华胥
九龙塘边的花市……159
屠杀的进化……161

风痕
风与水之间……164

蛰父
北上纪游[存目]

夫澧
在海船上……168

卷施
寂寞

朱焦
紫葡萄

禾金
长衫……171

罗洪
扁豆……173

倰磨
沙湾的傍晚……175

胡乃文
人生[存目]

维娜
烟……180

焕森
检查制度[存目]
志愿救国语被迫救国……181

落玑
乘脚踏车游深圳记……183

宋绿漪
从「……」到「□□□□」和「XXXX」……186

思平
香港山水一瞥……188

落华生
老鸦咀……192

苗秀
烟斗的故事……195
日本的洋书店……197
骑兵……199

幼梓
「一代不如一代」?[存目]

白鸟
看书流泪与看电影流泪……201

李育中
赏雪与号寒……203
奴隶与奴才[存目]
关于偷书……205
四月的香港……206

雁子
文人的言行……217

鲁衡
咖啡的情味……220
活尸的悲哀……222

丁丁
怀无钖[存目]

张春风
梦游北平记……226
遥念[存目]
「七七」回忆[存目]

萨空了
建立新文化中心……232
关于保育儿童……233
作点有益的事情……235
由练习簿说起……236

沙威
雪梨葡萄也变了……238

江枫
送别……240

杜埃
关于禁书……242

茅盾
从「戏」说起……244
怀念行方未明的友人……246

文俞
破鞋……248
小轮上……250

蔡楚生
正告散佈国防电影生败论者……253
徬徨的一夜……256

穆时英
我的墓志铭……260
中年杂感……262

袁水拍
西班牙抗战两年了!……265

林焕平
一件小事……267

冰凝
失业以后[存目]

阿宁
香港菓菜小贩义卖速写……271

叶灵凤
相思鸟……277
摩登半闲堂……279
忘忧草……280
枕上断想[存目]
还没有跌下来的人……289
读书随笔[存目]
哀穆时英……292

柳木下
明暗——闭户随比之一……294
随笔二则……295
寓言四则[存目]

适夷
香港的忧郁……298

西夷
老妇谭……300
义大利的黄昏[存目]

梨青
两个不寂寞的人……303

友秋
岛上谈文……305

黄绳
元朗之游……307

林歌
香港新书店旧话……309

楼栖
教育的苦闷……312

徐迟
絮语……315
大帽山纪游……318
到「新娘」去[存目]
故纸堆……323
最后的玫瑰……325

高贞白
巴黎学生生活……332

黎晋伟
两种不同的铸像[存目]
写在日阀献媚后……334

张子璐
雾[存目]

陈君葆
前进底思想与思想的前进——纪念
蔡元培先生……336
从「双十」说到辫子……339

方施
香港的街……341

杜文慧
桥与轨[存目]

施蛰存
儿童读物——薄凫林杂记之四……344

践之
旧历在香港[存目]

黄鲁
人的命运……347
小楼[存目]

李汉人
我所知道的西贡——南行漫忆之二……350
死年——灯下书感之四……355

夏果
阴谋……357
榕及后院[存目]

萧明
谈回忆……359

璇冰
足球与香港……362

从众
关于「大独裁者」的二三事……364
戏台底下流眼泪……365

纳马
夜感……367

杨刚
感觉得太少了!……371

于立群
神,人与兽——随笔两则[存目]

华嘉
寄——给哥哥……375

曾子敬
南国的一天……380

陈灵谷
悼诗人陈哥鹄……382

文方
香港文化……385

林擒
噪音……387

陈畸
岛居零札……389

李明
街景……394

萧红
九一八致弟弟书……399

宜闲
彷彿是在昨天[存目]

存目作品出处……405
作者简介……411

图书序言

总序

  香港文学未有一本从本地观点与角度撰写的文学史,是説腻了的老话,也是一个事实。早期出现多种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学史,疏误实在太多,香港学界乃有先整理组织有关香港文学的资料,然后再为香港文学修史的想法。由于上世纪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认为是后来「新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依据,于是主张编纂香港文学大系的声音,从一九八〇年代开始不绝于耳。1这个构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后,首度落实为十二卷的《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际此,有关「文学大系」如何牵动「文学史」的意义,值得我们回顾省思。

  一、「文学大系」作为文体类型

  在中国,以「大系」之名作书题,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赵家璧主编,蔡元培总序,胡适、鲁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大系」这个书业用语源自日本,指有系统地把特定领域之相关文献汇聚成编以为概览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规模;「系」指其间的组织联系。2赵家璧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五十年后的回忆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为题是师法日本;他以为这两个字:

  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糢、动员人力之「大」,而整套书的内容规划,又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与一般把许多单行本杂凑在一起的丛书文库等有显着的区别。3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以后,在不同时空的华文疆域都有类似的制作,并依循着近似的结构方式组织各种文学创作、评论以至相关史料等文本,渐渐被体认为一种具有国家或地区文学史意义的文体类型、资料显示,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继作有: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台湾则有:
  >《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视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有:
  >《马华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书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书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马华文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马华文学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内地还陆续支持出版过:
  >《战后新马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厦门:鹭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种主题的文学丛书,形形色色还有许多,当中编辑宗旨及结构模式不少已经偏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传统,于此不必细论。

陈国球(节录)

导言



  在所谓的新文学四大文类中,散文的身份向来暧昧。新诗、小説、戏剧都算是「纯文学」,散文却因为「不纯」而有点逊色,像朱自清《背影‧序》所抱歉的:「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既不能运用纯文学的那些规律,而又不免有话要説,便只好随便一点説着」。1幸而他后来大大扩展了文学的界域,不但兼包美文、小品,连带杂文、通讯、特写等,也都可以带有「文学意味」,要不然本卷的选择范围就极为有限了。2

  这种朱自清命名为「文学报章化」的现象,并非指作者或作品向「纯文学」的本质靠近,而是研究者追踪着不断冒现的新作品,努力论证它们具备新的文学品质——既説这些作品和以前的不一样,却又肯定两者同是文学,未免有些弔诡。朱自清借用胡适「至大无外」的文学定义:「达意达得妙,表情表得好」、又稍稍改易胡氏用来解释「妙」和「好」的「明白」、「动人」,以求新旧品质表面殊异而内里相通,其苦心可以理解。但「报章化」的文学一定「明白」、「动人」吗?如果「报章化」的文学比以往的文学更「明白」、「动人」,原因在哪里呢?

  「文学报章化」最基本的意思,是报纸成为文学作品主要的发表场所,这一媒体或载体的特性主导了作品的特性,以至并非在报纸上刊登的作品也多少受到影响。在香港的散文写作上——最少在本卷的时限里——,报纸副刊正担当这种角色。因此要了解香港散文有没有、有哪些特点,也不妨从媒体、载体入手。自然副刊不是孤立的,它从属于报纸,报纸又连结在更大的商业、政治、社会关系网络中,而在这些关系网络上活动的是人。所以媒体结构即或决定了基本的性质,个人意志有时也能闯出新路。

樊善标 (节录)

图书试读

灵芬女士
 
女子教育问题

 
我们中国的女学校总算办了三十多年了。论起他的成绩来。不但社会上一班人对于他没有一点信仰。就是我们女学生自己和办女学的人。也恐怕未必能相信得过。我现在把一段事实来证明。
 
我有一天到一个邻居家里。他有一个女儿。我问他做什么不送他到学校里去读书。他説:「你那里晓得呵。——读书的害处比什么还利害呢。——沾了那个害处。简直可以説没有救药了」我听了实在诧异得很。我想读书总是有益的。即使没有益。也断没有害。我急忙问他什么缘故。他説:「我有好几家亲戚的女儿。原来都是很聪明的。自己和弟妹的鞋子。煮饭。烧茶。都可以帮助他的母亲去做。所以父母很疼爱他。又看见他聪明。就把他送到学校里去读书。谁料他自从进了学校以后。简直説得变过了一个人。脾气也变坏了。性子也变燥了。衣服也要讲究了。连自己的鞋子。都不高兴做了。还説什么帮助母亲做事。就説他读书。也读了几年了。连他父亲来的信。仍然是认不完全。至于写回信。更不必説了。就是写写帐。打打算盘。都还有好多错处。他母亲好好的教导他。他不但不听。反睁着眼睛説道:『谁耐烦做那些事。做不做是我的自由。谁也不能干涉我。』你看这样的读书。那不是无益反有害吗?我看了这种的榜样。所以再也不肯把我的女儿去进学校读书哩。」
 
我这邻居的话。很可代表现在社会上对于女学的心理。后来我把这桩事。详细考究了一番。找出了二个原因
 
(一)女学生不晓得自重。好像他的身分。只要一进了学校。就增加了。不但不专心研究学问。反去学那些奢华轻浮的习气。每日除了敷衍几小时功课之外。便是考究装饰怎么样的「争奇斗异。」或是看看那些无益于学问之小説。鞋子也要穿卖的了。——中国的习惯。妇女的鞋子都要自己做的。——自己懒得做。或是不会做。星期日不是到游戏场去听戏。就是叉蔴雀。打扑克。对于学问上简直不肯去用一点功。还有那些志行薄弱的。被人家「利诱势逼。」因之身败名裂。总而言之。现在的女学生。「虚伪浮华」四个字。就是他们的批评。这样的没有人格。人家怎么不会轻视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开始啃读这套“香港文学大系”,先拿到的是“1919-1949:散文卷一”。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素雅的封面吸引了。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从它那一时期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情感的文字入手,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方式。这卷散文,就好像是那个时代的香港,无数个普通人、文人的心声汇集而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描写香港风土人情的片段,比如老街巷里的市井生活,潮湿多雨的天气如何影响人们的心情,还有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人们,他们在文字里流露出的坚韧与乐观。更让我着迷的是,即便是在那个相对动荡的年代,依然有那么多细腻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作者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着他们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以及对生活点滴的感悟。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年代的香港,感受着海风的咸湿,听着街头的叫卖声,甚至能闻到老茶楼里飘出的点心香气。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

评分

拿到这卷《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散文卷一》后,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了那个时代香港社会斑斓的景象。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品读其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香港交融碰撞的记述。我读到一些文章,描绘了早期移民来到香港,从陌生到熟悉,从融入到扎根的艰难过程。他们带着各自的语言、习俗和信仰,在香港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作者们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记录下了这种文化融合中的各种细节,比如不同地域菜肴的味道,不同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以及因此产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些记述中,我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它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的元素,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这卷散文,就像是一部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让我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地塑造着自己的灵魂。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散文卷一》的选篇眼光着实独到。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心路历程的记述。那些文字,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更加内敛、更加个人化的反思。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们如何在思潮的涌动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坐标?我读到一些篇章,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社会变迁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迷茫,但同时又带着一种不屈的韧劲,以及对知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他们会在宁静的午后,借着一杯清茶,回忆起早年的求学经历,那些充满智慧的老师,那些曾经激荡人心的课堂。有时候,他们也会在深夜灯下,面对着窗外的夜色,思考着家国命运,字句间饱含着对未来的期盼与不安。这种真诚的袒露,让我深深地被触动,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另一面——他们不仅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参与者和思考者。

评分

对于我而言,这本“散文卷一”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我最看重的是,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种种困境和不如意。在一些描写战乱、贫困的片段里,文字虽然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沉重的现实感,却能直击人心。我注意到有几位作者,他们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比如食物的匮乏,居无定所的漂泊,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作者们依然能够从中发现人性的光辉。我读到那些相互扶持的邻里,那些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善良和希望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生命最顽强的力量。这种朴素而深刻的描绘,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我。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依然能够闪耀出温暖的光芒,而这种光芒,正是支撑人们走过黑暗、迎接黎明的希望所在。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散文卷一”所展现出的香港文学的多元面貌。它并非只是单一的歌颂或者批判,而是呈现出了一种更加丰富、更加 nuanced 的表达。我注意到,有些作者的文风非常写意,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你亲临其境。比如,有篇描写海边落日的文章,文字的节奏感极强,色彩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让人仿佛看到了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宁静而壮美。而另一些作者,他们的文字则更加直接、更加抒情,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色彩,比如那些怀念故乡的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愁,那种对过往时光的眷恋,感同身受,让人黯然神伤。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文字,它们没有宏大的主题,只是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比如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餐桌上的谈话,或者是一段街头偶遇的音乐。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点滴,构成了那个时代香港真实的脉搏,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最贴近生活、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