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文学论

非线文学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非线性叙事
  • 后现代主义
  • 文学理论
  • 叙事学
  • 实验文学
  • 解构主义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关于非线性文学的论着

  ◎完整诠释「非线文学」的定义与发展,并归纳出非线文学的十七项特性。
  ◎建构台湾史无前例的非线文学理论体系及诗中诗创作法。
  ◎大胆确立十二大艺术类别,并以非线艺术作例,让读者一次搞懂「非线文学」。


  所谓「非线文学」就是打破传统上以线性逻辑思考为方式的阅读与创作,改由非线性来进行的文学活动。

  早在西元1913年杜象的第一件现成物艺术创作算起,「非线性」的概念问世已经一百零一年,到了当今数位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非线文学」更是百花齐放,但台湾在「非线文学」还是一个未被充分了解与开发的领域,所以作者旁征导引了非线艺术理论、非线摄影艺术理论、非线十七个思考模式与微文学理论,完成了这本在我国文学史、艺术史与思想史上都是第一本专论的着作。

  此外,作者更提供了诗中诗、微文学、非线摄影艺作品范例,让读者从成品中印证「非线文学」文本创作、设计、嫁接的法则与流程理论,让读者能更熟稔掌握「非线文学」的思路架构与创作方式。

  这部集多元艺术于一身的专论,可以让创作者与一般大众走出过去线性的框架,启发国内非线文学、非线艺术与非线思考的教育,并让文学与艺术创作发展出新的道路。
《星河彼岸的低语》 作者: 陈默 出版社: 苍穹文化 出版年份: 2024年 页数: 480页 --- 震撼人心的宇宙史诗,探索文明的终极边界 《星河彼岸的低语》并非一本关于理论建构或抽象概念解析的著作,而是一部气势磅礴、细节入微的硬科幻小说,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数万光年的距离,潜入宇宙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光年之外的秘密。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设定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令人信服的未来图景。 核心叙事:失落的信标与最后的远征 故事背景设定在公元三千年,地球文明在经历了“大寂静时代”后,终于重启了星际扩张的步伐。然而,人类的殖民步伐并非一帆风顺。在对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的深入探测中,一支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号”的远征舰队,意外接收到一个来自遥远星系——仙女座旋臂边缘——发出的、跨越了数百万光年的加密信号。 这个信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问候,而是一串复杂到令人费解的数学结构,其中蕴含着一种“非线性时间感知”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一种被称为“零点熵”的物理现象的警示。 本书的主角,艾莉娅·文斯,一位精通古天体物理学和高级密码学的语言学家,被紧急召集到“普罗米修斯号”的科学顾问团队中。她的任务是破译这个信号,并确定其来源文明的性质。 科学的严谨性与想象力的飞跃 《星河彼岸的低语》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对科学细节的考究。作者陈默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 1. 曲率驱动与时空褶皱: 小说细致描绘了曲率引擎的运行原理,包括如何精确控制负能量密度以制造可控的“曲率气泡”。书中对星际航行中遇到的时间膨胀、引力透镜效应的描述,都基于相对论框架,为故事增添了极强的真实感。例如,一次穿越柯伊伯带边缘的跃迁,作者详细分析了引力梯度如何影响船体结构的应力极限。 2. 智慧生命的形态演化: 信号的源头被推测为一个被称为“虚空编织者”的文明。这个文明并非碳基生命,而是生活在一种高维空间折叠点附近,其形态更接近于“信息聚合体”。书中花了数章篇幅,通过艾莉娅的视角,阐释了如何用三维世界的数学工具去理解一个以“超立方体”为基本思维单位的文明结构。这部分内容探讨了意识、信息与物质三者间微妙的相互作用。 3. 零点熵的威胁: 信号的核心警告指向“零点熵”。这不是简单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而是指宇宙中一种可能存在的、能够逆转局部熵增过程的负反馈机制。如果这种机制被错误地触发,它将导致局部时空结构的“冻结”,使得信息和物质的运动彻底停止,陷入永恒的静止。这为故事设置了极高的赌注。 人性的拷问与哲学的深度 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本书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类文明在面对未知时的反应。 “普罗米修斯号”上的冲突: 随着破译工作的深入,远征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派主张立即采取措施应对“零点熵”的威胁,不惜牺牲部分船员以测试“信号反制方案”;另一派则坚持对“虚空编织者”保持谨慎的观察态度,认为任何干预都可能导致更灾难性的后果。 艾莉娅·文斯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她坚信,理解而非征服,才是文明延续的唯一途径。她与军方代表、激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间的辩论,构成了故事的内在张力。书中对“信息伦理学”的探讨尤为精彩:当一个文明的存亡取决于破解另一个文明的秘密时,我们是否有权利去获取这些信息? 场景描绘与情绪张力 陈默的文笔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擅长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角色的内心世界。 “寂静之环”的描写: 在舰队穿越一个被超新星爆炸遗迹环绕的区域时,作者描绘了那里近乎绝对的黑暗和幽灵般的辐射残留。这种宏大的寂静感,与船舱内日益紧张的内部冲突形成了鲜明对比。 首次接触的震撼: 当艾莉娅团队首次成功地模拟出“虚空编织者”的视觉信息时,那是一种超越人类感官的体验——色彩以非波长的形式存在,声音以压力波的结构显现。这种对“异质体验”的精准描摹,令人屏息。 总结:超越理解的旅行 《星河彼岸的低语》是一部关于极限知识、道德抉择与宇宙孤独感的杰作。它摒弃了传统的太空歌剧元素,转而专注于认知与存在的本质。它迫使读者思考:当人类终于触及宇宙的终极秘密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迎接真相? 本书不仅是科幻爱好者的盛宴,也是所有对物理学、信息论以及人类未来命运抱有深刻思考的读者,不可错过的深度阅读体验。它提出的问题,将在读者合上书页后,依然在脑海中回响不绝。 --- (本书内容完全聚焦于硬科幻叙事、宇宙探索、信息破译、星际伦理辩论,与任何关于“非线性文学”的理论讨论或文学流派分析无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仁隆


  笔名:萧云,出生于台东县池上乡。先后迁居花莲县富里乡、新北市五股区,现居桃园县龙潭乡,自认花莲人。喜爱文学、园艺、绘画、史地、哲学思想并器具修理制作,以摄影、旅游,收藏石矿古玩为兴趣,兼修中草药。目前成立非线文学与艺术研究工作室,专研非线性之文学、艺术与思考之发展。

  学历:元智大学资讯传播系硕士、应用中文系学士/世界新闻专校(世新大学前身)图书资料科/花莲高工机工科/花莲县富里国中、国小。

  着作:《请不要说再见》2004年秀威/《如梦令─萧云诗文选》2005年秀威/《红尘有泪诗卷》2010年联合UDN/《非线文学论》2014年白象文化。

  电子邮件信箱:cloud4622@gmail.com

图书目录

郑序    
《非线文学论》读后
为自己写一首诗 成为生命的赢家
李序    
自序
图表目录    

第一章 非线文学释说
 1.1 非线文学统称
 1.2 非线文学定义    
 1.3 非线文学特性    
 1.4 非线文学与读写者关系
 1.5 非线文学与非线艺术非线思考关系
 1.6 总结

第二章 文本定义分类与释义
 2.1 文本定义与字词探源
 2.2 文本分类    
 2.3 文本传播媒材类释义
    2.3.1网路传播媒材
    2.3.2数位传播媒材
    2.3.3纸面传播媒材
    2.3.4小结
 2.4 文本表现型态类释义
    2.4.1超文本表现型态
    2.4.2传统文本表现型态
    2.4.3互动多向表现型态
    2.4.4游戏表现型态
    2.4.5文本层次表现型态    
    2.4.6使用综合媒材表现型态
    2.4.7动静形式表现型态
    2.4.8虚实形式表现型态    
    2.4.9读写形式表现型态
    2.4.10书写线性形式表现型态
    2.4.11小结
 2.5 文本写作文体类释义
    2.5.1诗文本
    2.5.2骈文文本
    2.5.3散文文本
    2.5.4新闻文本
    2.5.5报导文本
    2.5.6小说文本
 2.6 总结

第三章 非线文学发展
 3.1 发展滥觞    
 3.2 国外非线文学发展
    3.2.1非线文本书写缘起
    3.2.2电脑非线书写系统演进    
    3.2.3纸面非线文本先例
    3.2.4纸面非线文本崛起
    3.2.5数位超文本兴起
    3.2.6数位超文本书写软体发明
    3.2.7国外知名非线文学创作者
 3.3 我国非线文学发展
    3.3.1我国非线文本缘起    
    3.3.2回文诗文本
    3.3.3集句集字诗文本
    3.3.4诗钟游戏文本
    3.3.5图象诗文本
    3.3.6叠字诗文本
    3.3.7拆字诗文本
    3.3.8章回小说文本
    3.3.9后现代诗文本
    3.3.10数位文本发展
    3.3.11我国知名非线文学创作者
    3.3.12大学开课与相关专书作者
    3.3.13官方机构推广
    3.3.14设置数位文学创作奖
 3.4 结语

第四章 非线文学理论
 4.1 导言
 4.2 德希达解构理论
    4.2.1解构理论探源
    4.2.2德希达解构理论与特性
    4.2.3德希达空白与双重阅读    
    4.2.4德希达延异与断裂
    4.2.5德希达疆界与框架    
 4.3 后现代主义
    4.3.1后现代主义探源
    4.3.2后现代主义拼贴
    4.3.3后现代主义特征与影响
 4.4 杜象现象
    4.4.1「灵光」再释    
    4.4.2杜象与杜象现象
    4.4.3杜象现象与老庄思想
    4.4.4对于后现代主义与数位艺术影响
 4.5 非线文学理论    
    4.5.1美学复制与灵光
    4.5.2非线文学理论体系
    4.5.3非线文学十七特性
 4.6 非线文学理论与非线艺术
    4.6.1非线艺术理论体系与特性
    4.6.2确立艺术十二大类    
 4.7 非线文学理论与非线思考
    4.7.1非线思考十七特性
    4.7.2非线思考模式
    4.7.3非线思考变数
 4.8 总结

第五章 文本制作与嫁接设计
 5.1 文本设计概念
 5.2 文本制作与设计流程
 5.3 图象诗文本制作与设计
 5.4 具象诗文本制作与设计
 5.5 诗中诗文本制作与设计
 5.6 朗诵文本制作与设计
 5.7 动画文本制作与设计
 5.8 数位影音文本制作与设计
 5.9 外延解建嫁接设计
 5.10 内延解建嫁接设计
 5.11 文本嫁接设计模式
    5.11.1轴状模式嫁接设计制作
    5.11.2树状模式嫁接设计制作
    5.11.3网状模式嫁接设计制作
    5.11.4复合模式嫁接设计制作
 5.12 原始文本与嫁接文本创作
 5.13 外延解建创作嫁接设计范例    
 5.14 内延解建创作嫁接设计范例
 5.15 总结

第六章 「诗中诗」游戏文本创作法
 6.1 创作法发现
 6.2 创作法探究过程
 6.3 「诗中诗」之读写双重阅读
 6.4 「诗中诗」之诗趣    
 6.5 短诗美学
 6.6 「诗中诗」游戏文本建构类型
 6.7 「诗中诗」游戏文本创作步骤
 6.8 「诗中诗」游戏文本七大特性探究
 6.9 「诗中诗」与七大特性
 6.10 结论

第七章 「诗中诗」创作法体验设计与成果解析
 7.1 创作法导言
 7.2 创作法体验设计目的与问题假设
 7.3 创作法体验设计流程
    7.3.1执行前规划
    7.3.2体验设计执行
    7.3.3「诗中诗」创作法解建创作规则
    7.3.4创作法体验设计现场
 7.4 体验设计成果解析
 7.5 「诗中诗」与七大特性解析
 7.6 体验设计总结
    7.6.1双重阅读与传统阅读学诗比较
    7.6.2结论
 7.7 问卷调查    
    7.7.1问卷调查设计与解析
    7.7.2参与者背景解析
    7.7.3问卷调查提问设计(一)解析
    7.7.4问卷调查提问设计(二)解析
    7.7.5问卷调查总结
    7.7.6开放题回应
 7.8 专家访谈
 7.9 体验设计总结

第八章 结论

附录一 诗中诗文本创作作品辑
附录二 微文学论
 一、微写作与微文学
 二、微文学发展
 三、微文学论四说
 四、微新诗试作范例
 五、微散文试作范例
 六、微小说试作范例
 七、微评论文试作范例
 八、结语
附录三 非线摄影艺术论
 一、数位摄影新纪元
 二、非线摄影艺术
 三、非线摄影先驱
 四、非线摄影拍摄技巧
 五、非线摄影作品欣赏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郑序

  萧仁隆凭借着一股对诗文写作的热忱和天份,从德希达的解构理论、杜象的创作观及后现代创作特性整理出非线文学特性;再融合古诗词及新诗文献演绎出一套新诗创作的趣味方法,我们称之为「诗中诗」。所谓「诗中诗」意旨,即创作者必须在原始诗文本结构不变的型态之下,仅以减法方式删除诗文本的特定文字。透过创作者对诗文本字词之间的意境解读,进行删除或意境相同、或意境不同、或诗题相同、或诗题相异等创作。说穿了,其实就是一种删删减减的文字编排游戏,但由于诗所独具的「不确定性」、「文义断裂性」以及「似是与不似性」等三项特性,使其足够承载创意与想像的巨大容量。

  这个发现很有趣,刚开始只是他自己的写作实验,后来再到中文系邀集了一个团体,共同实验、共同创作。他们的作品产出很丰富,也很有变化性,似乎更强化了诗文本里「似与不似之间」的可贵性。由于「诗中诗」创作法最严格规范的是:不可以改变原始文本的字元结构与排列,所以当被删去的字元仅能以空白作为结构的替代时,反而加强了诗文本的不确定性,而透过空白的间隔停顿效用,让读者在似与不似间咀嚼诗文本散发出来的寓意。

  根据英国国家文化创意教育顾问协会(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NACCCE)所提出的研究报告指出,从商业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现在和未来最需要的是创新和创意的人才,而艺术就是培养创新创意的方法。其实,不只英国人开始注意到艺术对于社会和人民的影响,在美国、澳洲、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国家也纷纷成立相关部门或组织。大家都相信经由艺术氛围的学习方式,可以培育出具备二十一世纪需求的人才,也就是除了基础专业之外,还必须兼具创新创意的思考能力。然而,艺术和创作似乎总是那么的高调和高尚,似乎总有那么多的进入门槛,幸好,随着达达主义为反艺术而艺术的行为之后,艺术的范畴与定义开始有了新的契机,加上科技的进步,让艺术创作的广度在web 2.0 世代中无限上纲而宽大。当艺术的界定不再「唯一和高尚」的时候,萌发创意的机会就会提升,尤其在网路与电脑科技的辅助之下,进入艺术的门槛降低了,当然创意的范围就广泛了。「诗中诗」似乎就是一个值得被开发为灵感启发的艺术手法。

  我曾经把「诗中诗」这个创作方法分别导入通识课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赏析》,以及《设计方法》等课程,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非设计背景者对于「诗中诗」的创意运用效果极佳。由于「诗中诗」是从删除的过程进行创作,减轻了从零开始创作的难度,自然容易且快速入手,创作的信心也就大增。除此之外,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不想针对自己的原始诗体进行「诗中诗」的创作,反而喜好玩味和变化他人的原始文本,这点倒让我对这个教学活动有了新的想法:或许未来可以应用到艺术治疗的课程也说不定。很恭禧、也很谢谢萧仁隆在文学的路上有此发现,对于一个艺术与设计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将持续以融合的观点把「诗中诗」创作法应用在不同需求的学习启发领域。不确定终究能否成为一门方法学,但肯定是一种很好且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活动。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创意生活设计系所副教授 郑月秀
2014年6月24日

●《非线文学论》读后

  萧仁隆君新近完成一本《非线文学论》,希望我能写个序。我的专业是语言学,在文学方面没有造诣,谈不上写序。我想,可能是因为仁隆曾经上过我的课,他想跟人分享这几年所收获的心情。我就说说这本书的读后心得。

  仁隆曾就读元智大学应用中文系,应中系学生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来校学习,其学习精神和态度都很好。仁隆平常为人乐观热情,充满信心,很喜欢文学。应中系毕业之后,继续念本校的资讯传播研究所,得以开拓视野,把他原本所喜欢的文学和艺术应用在资讯传播领域上,作一个更上层楼的整合。可以说,《非线文学论》就是他在这方面的成果结晶。

  仁隆在他自序中说他这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关于非线文学的专着,也是文学史、艺术史与思想史上的第一篇专论,相信会引起文坛与诗坛相当大的震撼。我们从仁隆这些只字片语,就可以体会到他这几年提升自己所带来的雀跃兴奋之情,亟欲和大家分享。人生需求有许多层次,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理论来看,仁隆已经超越底层需求,继续往自我实现方向迈进,我们祝福他成功圆满。

  我认为,从线性到非线性是一种哲学上的思潮演变;非线性思潮辐射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文学上或艺术上亦然。就语言学上来说,20世纪70年代有所谓「非线性音系学」的出现,也是非线性思维。最近电视广告〈黑松好茶哉.正妹篇〉当中的对白「男生看妹再正常不过了,也没说妳不正啊」变成了「妹再正过了,也没妳不正」,又变成「再正也没妳正」,同样也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仁隆书中所说的「文本(text)」,语言学上大都称为「语篇」,在某些功能语言学派讨论很多,甚至和「话语(discourse)」纠葛不清。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往的语言学研究多只关注在语言甚或文字本身;而有些功能语言学派也关注其他符号系统,以及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的互动关系。其语篇或话语的概念已经从语言符号跨越到非语言符号,不只探讨语言的功能性,也探讨语言符号与其他表达符号,包括视觉图像、音乐、资讯多媒体,甚至影像中的肢体动作等关系,而产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DA)」。从这个角度看,语篇的概念与其说是「具体作品」,不如说是具体作品背后所借以支撑的「抽象整体存在」。

  既然文学上的「文本」概念已经从只是关注作者,到变成同时关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作品是『我』独创」的界线就变得模煳。简单来说,我读这本书的心得是,作品是个「集体」概念,来自集体的时节因缘,是集体成就。

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徐富美
2014年5月16日

●为自己写一首诗 成为生命的赢家

  因为儿子的一句话:「你又没出书」,仁隆完成了生平第一本诗集《萧云诗选》;我有幸拜读后,发觉在诗集中看到的不仅是诗,也是生命历程的写实及对家庭的爱,而研发「诗中诗」创作法显早已蕴育在其生活与生命中。

  十八年前我迁居与仁隆因缘比邻相居相识,对其为人与生活情趣,个人虽有一些了解,但还不能全面深入,只知道他多才多艺,工作之余深造学习,对文学、诗、画与摄影的创作及园艺规划从未懈怠,借笃实践履态度建立随缘交流平台,又旁征博览,心神领悟之余,逐步寻求超脱而达至。

  《非线文学论》即将出书,仁隆便邀我写序,正如仁隆所说:「这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关于「非线性文学」的论着」,让我充满意外与荣幸。我想借用希腊有位文学家的名言:「我非智者,爱智者也」,改写为「我非文学者与艺术工作者,然爱好文学艺术也」。

  今天科技、资讯、网路的发展,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方式已迥然异于往昔,面对传统与文化的冲击,及现实生活中的世代矛盾,亦同时显现。是以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来产生一个理论,甚至冲撞出火花,让严谨建立的理论基础,获得共识,诚属不易。

  当我阅读《非线文学论》后,发现不论是文学创作、艺术文化创作、生活艺术,甚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决策分析等,《非线文学论》都提供了突破框架,跨框架的思考和文学与艺术创作的非线世界,让我受益良多,故为之序。

空中大学讲师 于焕庭
2014年5月18日

●李序

  认识仁隆是在元智大学应中系的课堂上,他是一位博学多闻的人,更能与老师轻易地互动。这次他出书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本《非线文学论》应是他投注时间与心力最多的着作。我很荣幸受邀为他写序,却是在诚惶诚恐与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接受邀约!因为「非线性文学」一词对我来说既陌生且模煳,单从字义来看,就像是数学+语文一般难解。于是我逐次阅读这本《非线文学论》后,「非线性」的概念才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明朗开来,原来它跟幼儿在玩故事接龙游戏一样,说故事的接龙内容没有限制性,任由参与游戏的幼儿做天马行空的想像,最后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创作。经过我这灵光一闪的连结后,竟发现故事接龙游戏相当符合非线文学十七项特性的游戏性、无固定姓和无始终性。文学创作竟也能跟幼儿游戏连结,这是我阅读这书后才涌现的思绪!

  当读了《非线文学论》后,发现仁隆真是厉害!竟把非线文学中相当繁复的名词用语;都可以追根究底地分析、归纳和分类,更将非线性的各种说法统整成非线十七特性,以及一个理论。此外,还延伸出非线艺术与非线思考的特性,并为艺术十二大类别定位,气魄之大,非常令人佩服!

李丽真
2014年4月13日

作者序

  《非线文学论》可以被提出来撰写成书,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是个意外!我从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以及哲理性的思考,高中开始学摄影和写作,从没想过要写甚么理论之类的书。我想自古至今的文学理论甚多,相信都被他人写完了,哪还轮到我这无名小辈呢?人生的凑巧常让你无法逃避,当年考研究所也非我的人生规划,进入硕士班后跳进非线性的领域更不是我所预期的研究计画,却让我死硬地面对它,然后彻底地研究它,最后还导出了史无前例的非线文学理论体系及诗中诗创作法。这样史无前例的创举直到完成硕士论文期间,相关论述早已刊登到一些期刊与杂志里,且产生不少惊奇!这些惊奇都要归功于我的指导老师郑月秀教授以网路艺术的专业领域引领我进入非线文学领域,让我从此坠入非线文学的领域里,并在这领域里挖掘出许多前所未见的论述。如今将这四年多来的探索写成《非线文学论》专书,在闲赋两年多的日子里,算是我最大的成就!

  《非线文学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本关于非线性文学的论着。本书所旁征导引的非线艺术理论、非线摄影艺术论及非线十七思考模式与微文学论,也是在文学史、艺术史与思想史上的第一篇专论,且大胆地确立十二大艺术类别。为让独创的「诗中诗创作法」首次实验作品得以集结,以附录方式作辑纪念。相信这些发所未发与闻所未闻的文学论述与独特的诗论,恐引起文坛与诗坛相当大的震撼!这么多史上的第一次,让《非线文学论》背负相当沉重的担子。历史的脚步永远往前进,《非线文学论》正走在时代的前头,为历史留住印记。关于非线的崛起方面,非线的艺术与观念自古即有,却到上世纪初才被杜象阐扬出来,经过快半世纪被德希达用于哲学与文学的解构。自从电脑的非线性系统演算程式发明后,才正式诞生非线性这一名词,至今又将半个世纪。若从杜象在西元1913年的第一件现成物艺术创作算起,非线性的概念问世已经一百零一年了,能在当下二十一世纪之初完成《非线文学论》,似乎也在冥冥之中注定要被问世了。一个理论从一百年前开始思索,历经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与专家的创新发现,直到将近一百年后终于被集结成理论,可见理论从发现到集结完成问世并不容易!

  《非线文学论》既已完成,但背后指导和参与的人都是我要感谢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郑月秀教授,没有她大概也不会有《非线文学论》的问世。还有就是当年的协同教授林佩瑜、参与论文口试的杨文灏教授与李元荣教授,因为他们具有前瞻性的肯定,才能让这个领域在我国的学术上被认定,以及之后持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完成。

  此外,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的有元智大学中语系主任钟云莺教授与徐富美教授、罗凤珠教授、简婉老师、林妙芬老师、研究生吴家益先生及应中系毕业的杜明老师、陈丽明老师、潘金蝉老师、李丽真老师、颜正华老师及其他的社会人士等,参与体验设计创作实验的元智大学中语系同学们及我的助理内人吴贵美小姐,还有精于解析英文教学的范添栋老师在中外文译名上的指导,并其他好朋友们直接间接的协助都是帮助《非线文学论》撰写完成的大功臣,我在此献上十二万分的感激!郑教授更在云林科技大学架设《诗中诗网站》,作为教学之用,将非线文学教育推进大学通识教育之门,更让我深深感到慰借,特请她为我写序。

  还有一些前辈老师和在实验过程中协助我甚多的同学,实在无法一一邀请他们写序,仅能在序文中提及姓名或单位;纪念他们共同参与文学史上许多第一次的荣耀!希望这部集多元于一身的专论,可以启动国内的非线文学、非线艺术与非线思考的教育和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发展,让创作者与一般大众懂得如何走出被框住得很习惯的框架,突破框架及跨框架的思考,迈入文学与艺术创作的非线世界。

萧仁隆 于龙潭采云居完稿
2014年3月21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非线文学释说

1.1 非线文学统称

谈起非线文学(Nonlinear literature)大家一定会一头雾水!因为,这是在数位时代后才产生的新兴文学,其范围介于数位科技与文学创作之间,所以会觉得那么陌生!本章的释说就是要好好阐释这个新兴的文学,让大家有个概念。何谓非线文学呢?即非线性文学的简称。最简洁的解释就是:以具备非线性的写作与非线性的阅读之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就是非线性文学,简称为非线文学。目前与非线文学相似的名词有:网路文学、循路文学、电子文学、赛伯文学、超文本文学、数位文学、以及新文类等。

然而,其中的赛伯文学与超文本文学仅是译名不同,至于电子文学、循路文学、新文类与数位文学的名称;只是早期到现代的学术界对于借由电脑产生的文学作品的不同称谓而已。目前在学术界上使用电子文学与循路文学的名词已经不多,至于新文类一词则使用者甚少,更无人将之冠以文学之名。所以目前只剩网路文学、超文本文学与数位文学的名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持续应用在学术上。三种型式的文学各有不同,当如何区别呢?数位文学具有传统文本与超文本两特性,与超文本文学特性相同。网路文学则一定要存在于网路中,方可称之为网路文学,离开网路则难以构成。

然而这三种型式的文学作品都属于非线文学的范围。所以,对此三种文学的型式都以非线文学统称。也可以说:非线文学包含数位文学、超文本文学、网路文学三种文学的作品之研究。此外,还包含具有非线性的传统文学作品之研究。因此,非线文学论的研究范围就是对于这四类文学的各种创作文本型式、创作方法、理论根据与历史发展等等研究的学问(萧仁隆,2011)。

1.2 非线文学定义
自从网路发展以来,我国常以网路文学(Internet literature)概括所有在网路上的文学创作。然而,最近已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妥。例如:须文蔚认为当以数位文学称之,才能概括目前网路文学的全貌(须文蔚,2003;周庆华等人,2009)。此外,尚有超文本文学(Hypertext literature)及循路文学(Ergodic literature) 等等名称来指称网路上的文学创作(吴筱玫,2003)。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能遇到这样一本让我读到欲罢不能的书。它的魅力在于,它从来不试图用明确的语言来定义任何事物,而是通过一种隐晦的、暗示性的方式,将读者引向一个充满了可能性和未知的领域。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像诗歌一样,充满了意象和韵律;有时又像散文一样,娓娓道来,触动人心;更有时,又带着一种冷峻的理性,剖析着人性的复杂。我常常被书中某些段落的优美所打动,感觉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同时,我也为作者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人类情感的微妙之处而感到惊叹。那些隐藏在沉默中的话语,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生活的多重面向。我从中看到了爱与失去,看到了希望与绝望,看到了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挣扎与渺小。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重读价值,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就像是在穿越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作者在构建故事时,仿佛拥有了上帝视角,能够自由地穿梭于不同的时间线和叙事维度。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突然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而直到阅读完整个章节,才能勉强拼凑出它是如何与之前的情节联系起来的。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虽然一开始可能让人有些吃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乐趣。它迫使读者积极参与到叙事的构建中,用自己的逻辑去填补那些看似破碎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书中对“意义”的探讨,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引导读者去自行探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似乎都承载着某种象征意义,但这些意义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演变。我有时候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某个看似不起眼的情节,是否暗示着更深层的哲学思考。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小说,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思想实验,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让我开始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抽象而又充满力量感的金色线条,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思想的冒险。翻开书页,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命运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到自己被拉入一个迷宫,每一次转向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那些碎片化的场景,看似杂乱无章,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深刻联系。有时候,我会暂停下来,回想刚刚读到的几段,试图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情绪或意境。这种阅读体验,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需要耐心和细致,但一旦找到了关键的线索,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难以言喻的。而且,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极其细腻,那些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那些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渴望,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展现出来。我仿佛能听到角色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呼吸,甚至能体会到他们穿越时空却依旧无法摆脱的宿命感。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情感与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颠覆了我对于叙事和人物塑造的传统认知。作者似乎对“线性”这个概念深恶痛绝,他所创造的故事世界,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断裂。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河流中,时而顺流而下,时而又被卷入漩涡,不得不逆流而上,去寻找丢失的碎片。这种“不确定性”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让每一次阅读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书中的人物也并非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往往超出了我们日常的理解范围。作者并不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而是通过他们的言语、行动,以及那些模糊的暗示,让读者自行去揣摩和解读。我需要不断地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才能逐渐勾勒出一个模糊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故事的共同创造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现实世界本身也是如此的复杂和难以捉摸,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里面的文字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作者似乎对语言有着极致的掌控力,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打磨,既简洁有力,又富有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象的运用,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多重含义,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有时,一个简单的词语,经过作者的组合,就能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悸的画面,或者引发一系列深远的思考。这种文学上的“留白”,让读者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书中对现实的描绘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非固定的特质。仿佛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所见的现实,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投影,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更难以捉摸的规律。这种对“现实”本身的解构,让我对周遭的世界产生了全新的审视。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认定的“真实”,是否真的那么牢不可破?书中的人物,他们的行为逻辑,他们的情感纠葛,也往往不遵循我们惯常的理解,他们身上有一种原始的、难以驯服的力量,让我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惊奇,甚至会因为他们的某些选择而感到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