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序 萧仁隆凭借着一股对诗文写作的热忱和天份,从德希达的解构理论、杜象的创作观及后现代创作特性整理出非线文学特性;再融合古诗词及新诗文献演绎出一套新诗创作的趣味方法,我们称之为「诗中诗」。所谓「诗中诗」意旨,即创作者必须在原始诗文本结构不变的型态之下,仅以减法方式删除诗文本的特定文字。透过创作者对诗文本字词之间的意境解读,进行删除或意境相同、或意境不同、或诗题相同、或诗题相异等创作。说穿了,其实就是一种删删减减的文字编排游戏,但由于诗所独具的「不确定性」、「文义断裂性」以及「似是与不似性」等三项特性,使其足够承载创意与想像的巨大容量。
这个发现很有趣,刚开始只是他自己的写作实验,后来再到中文系邀集了一个团体,共同实验、共同创作。他们的作品产出很丰富,也很有变化性,似乎更强化了诗文本里「似与不似之间」的可贵性。由于「诗中诗」创作法最严格规范的是:不可以改变原始文本的字元结构与排列,所以当被删去的字元仅能以空白作为结构的替代时,反而加强了诗文本的不确定性,而透过空白的间隔停顿效用,让读者在似与不似间咀嚼诗文本散发出来的寓意。
根据英国国家文化创意教育顾问协会(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NACCCE)所提出的研究报告指出,从商业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现在和未来最需要的是创新和创意的人才,而艺术就是培养创新创意的方法。其实,不只英国人开始注意到艺术对于社会和人民的影响,在美国、澳洲、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国家也纷纷成立相关部门或组织。大家都相信经由艺术氛围的学习方式,可以培育出具备二十一世纪需求的人才,也就是除了基础专业之外,还必须兼具创新创意的思考能力。然而,艺术和创作似乎总是那么的高调和高尚,似乎总有那么多的进入门槛,幸好,随着达达主义为反艺术而艺术的行为之后,艺术的范畴与定义开始有了新的契机,加上科技的进步,让艺术创作的广度在web 2.0 世代中无限上纲而宽大。当艺术的界定不再「唯一和高尚」的时候,萌发创意的机会就会提升,尤其在网路与电脑科技的辅助之下,进入艺术的门槛降低了,当然创意的范围就广泛了。「诗中诗」似乎就是一个值得被开发为灵感启发的艺术手法。
我曾经把「诗中诗」这个创作方法分别导入通识课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赏析》,以及《设计方法》等课程,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非设计背景者对于「诗中诗」的创意运用效果极佳。由于「诗中诗」是从删除的过程进行创作,减轻了从零开始创作的难度,自然容易且快速入手,创作的信心也就大增。除此之外,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不想针对自己的原始诗体进行「诗中诗」的创作,反而喜好玩味和变化他人的原始文本,这点倒让我对这个教学活动有了新的想法:或许未来可以应用到艺术治疗的课程也说不定。很恭禧、也很谢谢萧仁隆在文学的路上有此发现,对于一个艺术与设计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将持续以融合的观点把「诗中诗」创作法应用在不同需求的学习启发领域。不确定终究能否成为一门方法学,但肯定是一种很好且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活动。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创意生活设计系所副教授 郑月秀
2014年6月24日
●《非线文学论》读后 萧仁隆君新近完成一本《非线文学论》,希望我能写个序。我的专业是语言学,在文学方面没有造诣,谈不上写序。我想,可能是因为仁隆曾经上过我的课,他想跟人分享这几年所收获的心情。我就说说这本书的读后心得。
仁隆曾就读元智大学应用中文系,应中系学生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来校学习,其学习精神和态度都很好。仁隆平常为人乐观热情,充满信心,很喜欢文学。应中系毕业之后,继续念本校的资讯传播研究所,得以开拓视野,把他原本所喜欢的文学和艺术应用在资讯传播领域上,作一个更上层楼的整合。可以说,《非线文学论》就是他在这方面的成果结晶。
仁隆在他自序中说他这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关于非线文学的专着,也是文学史、艺术史与思想史上的第一篇专论,相信会引起文坛与诗坛相当大的震撼。我们从仁隆这些只字片语,就可以体会到他这几年提升自己所带来的雀跃兴奋之情,亟欲和大家分享。人生需求有许多层次,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理论来看,仁隆已经超越底层需求,继续往自我实现方向迈进,我们祝福他成功圆满。
我认为,从线性到非线性是一种哲学上的思潮演变;非线性思潮辐射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文学上或艺术上亦然。就语言学上来说,20世纪70年代有所谓「非线性音系学」的出现,也是非线性思维。最近电视广告〈黑松好茶哉.正妹篇〉当中的对白「男生看妹再正常不过了,也没说妳不正啊」变成了「妹再正过了,也没妳不正」,又变成「再正也没妳正」,同样也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仁隆书中所说的「文本(text)」,语言学上大都称为「语篇」,在某些功能语言学派讨论很多,甚至和「话语(discourse)」纠葛不清。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往的语言学研究多只关注在语言甚或文字本身;而有些功能语言学派也关注其他符号系统,以及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的互动关系。其语篇或话语的概念已经从语言符号跨越到非语言符号,不只探讨语言的功能性,也探讨语言符号与其他表达符号,包括视觉图像、音乐、资讯多媒体,甚至影像中的肢体动作等关系,而产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DA)」。从这个角度看,语篇的概念与其说是「具体作品」,不如说是具体作品背后所借以支撑的「抽象整体存在」。
既然文学上的「文本」概念已经从只是关注作者,到变成同时关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作品是『我』独创」的界线就变得模煳。简单来说,我读这本书的心得是,作品是个「集体」概念,来自集体的时节因缘,是集体成就。
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徐富美
2014年5月16日
●为自己写一首诗 成为生命的赢家 因为儿子的一句话:「你又没出书」,仁隆完成了生平第一本诗集《萧云诗选》;我有幸拜读后,发觉在诗集中看到的不仅是诗,也是生命历程的写实及对家庭的爱,而研发「诗中诗」创作法显早已蕴育在其生活与生命中。
十八年前我迁居与仁隆因缘比邻相居相识,对其为人与生活情趣,个人虽有一些了解,但还不能全面深入,只知道他多才多艺,工作之余深造学习,对文学、诗、画与摄影的创作及园艺规划从未懈怠,借笃实践履态度建立随缘交流平台,又旁征博览,心神领悟之余,逐步寻求超脱而达至。
《非线文学论》即将出书,仁隆便邀我写序,正如仁隆所说:「这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关于「非线性文学」的论着」,让我充满意外与荣幸。我想借用希腊有位文学家的名言:「我非智者,爱智者也」,改写为「我非文学者与艺术工作者,然爱好文学艺术也」。
今天科技、资讯、网路的发展,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方式已迥然异于往昔,面对传统与文化的冲击,及现实生活中的世代矛盾,亦同时显现。是以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来产生一个理论,甚至冲撞出火花,让严谨建立的理论基础,获得共识,诚属不易。
当我阅读《非线文学论》后,发现不论是文学创作、艺术文化创作、生活艺术,甚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决策分析等,《非线文学论》都提供了突破框架,跨框架的思考和文学与艺术创作的非线世界,让我受益良多,故为之序。
空中大学讲师 于焕庭
2014年5月18日
●李序 认识仁隆是在元智大学应中系的课堂上,他是一位博学多闻的人,更能与老师轻易地互动。这次他出书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本《非线文学论》应是他投注时间与心力最多的着作。我很荣幸受邀为他写序,却是在诚惶诚恐与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接受邀约!因为「非线性文学」一词对我来说既陌生且模煳,单从字义来看,就像是数学+语文一般难解。于是我逐次阅读这本《非线文学论》后,「非线性」的概念才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明朗开来,原来它跟幼儿在玩故事接龙游戏一样,说故事的接龙内容没有限制性,任由参与游戏的幼儿做天马行空的想像,最后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创作。经过我这灵光一闪的连结后,竟发现故事接龙游戏相当符合非线文学十七项特性的游戏性、无固定姓和无始终性。文学创作竟也能跟幼儿游戏连结,这是我阅读这书后才涌现的思绪!
当读了《非线文学论》后,发现仁隆真是厉害!竟把非线文学中相当繁复的名词用语;都可以追根究底地分析、归纳和分类,更将非线性的各种说法统整成非线十七特性,以及一个理论。此外,还延伸出非线艺术与非线思考的特性,并为艺术十二大类别定位,气魄之大,非常令人佩服!
李丽真
2014年4月13日
作者序 《非线文学论》可以被提出来撰写成书,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是个意外!我从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以及哲理性的思考,高中开始学摄影和写作,从没想过要写甚么理论之类的书。我想自古至今的文学理论甚多,相信都被他人写完了,哪还轮到我这无名小辈呢?人生的凑巧常让你无法逃避,当年考研究所也非我的人生规划,进入硕士班后跳进非线性的领域更不是我所预期的研究计画,却让我死硬地面对它,然后彻底地研究它,最后还导出了史无前例的非线文学理论体系及诗中诗创作法。这样史无前例的创举直到完成硕士论文期间,相关论述早已刊登到一些期刊与杂志里,且产生不少惊奇!这些惊奇都要归功于我的指导老师郑月秀教授以网路艺术的专业领域引领我进入非线文学领域,让我从此坠入非线文学的领域里,并在这领域里挖掘出许多前所未见的论述。如今将这四年多来的探索写成《非线文学论》专书,在闲赋两年多的日子里,算是我最大的成就!
《非线文学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本关于非线性文学的论着。本书所旁征导引的非线艺术理论、非线摄影艺术论及非线十七思考模式与微文学论,也是在文学史、艺术史与思想史上的第一篇专论,且大胆地确立十二大艺术类别。为让独创的「诗中诗创作法」首次实验作品得以集结,以附录方式作辑纪念。相信这些发所未发与闻所未闻的文学论述与独特的诗论,恐引起文坛与诗坛相当大的震撼!这么多史上的第一次,让《非线文学论》背负相当沉重的担子。历史的脚步永远往前进,《非线文学论》正走在时代的前头,为历史留住印记。关于非线的崛起方面,非线的艺术与观念自古即有,却到上世纪初才被杜象阐扬出来,经过快半世纪被德希达用于哲学与文学的解构。自从电脑的非线性系统演算程式发明后,才正式诞生非线性这一名词,至今又将半个世纪。若从杜象在西元1913年的第一件现成物艺术创作算起,非线性的概念问世已经一百零一年了,能在当下二十一世纪之初完成《非线文学论》,似乎也在冥冥之中注定要被问世了。一个理论从一百年前开始思索,历经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与专家的创新发现,直到将近一百年后终于被集结成理论,可见理论从发现到集结完成问世并不容易!
《非线文学论》既已完成,但背后指导和参与的人都是我要感谢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郑月秀教授,没有她大概也不会有《非线文学论》的问世。还有就是当年的协同教授林佩瑜、参与论文口试的杨文灏教授与李元荣教授,因为他们具有前瞻性的肯定,才能让这个领域在我国的学术上被认定,以及之后持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完成。
此外,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的有元智大学中语系主任钟云莺教授与徐富美教授、罗凤珠教授、简婉老师、林妙芬老师、研究生吴家益先生及应中系毕业的杜明老师、陈丽明老师、潘金蝉老师、李丽真老师、颜正华老师及其他的社会人士等,参与体验设计创作实验的元智大学中语系同学们及我的助理内人吴贵美小姐,还有精于解析英文教学的范添栋老师在中外文译名上的指导,并其他好朋友们直接间接的协助都是帮助《非线文学论》撰写完成的大功臣,我在此献上十二万分的感激!郑教授更在云林科技大学架设《诗中诗网站》,作为教学之用,将非线文学教育推进大学通识教育之门,更让我深深感到慰借,特请她为我写序。
还有一些前辈老师和在实验过程中协助我甚多的同学,实在无法一一邀请他们写序,仅能在序文中提及姓名或单位;纪念他们共同参与文学史上许多第一次的荣耀!希望这部集多元于一身的专论,可以启动国内的非线文学、非线艺术与非线思考的教育和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发展,让创作者与一般大众懂得如何走出被框住得很习惯的框架,突破框架及跨框架的思考,迈入文学与艺术创作的非线世界。
萧仁隆 于龙潭采云居完稿
201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