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互渉与文学研究方法论革命

学科互渉与文学研究方法论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十九世纪,文学研究逐渐失去了古典时代的「知识学霸权」地位,转而向学科化、形式化和实证化发展。这样的转变,体现在文学研究的四大主题之中,即:作者论、形式论、意义论和文学史论。

  近代以来,文学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科知识互涉;当各种当代热门的学科知识进入文学研究的领域,随之产生了各种以当代热门学科知识为特色的批评理论。另外,在知识学现代性工程影响下,文学研究出现了方法论多元化的现象,其中话语分析、阅读经验描述、审美批判和文献考据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文化研究形成后,文学研究力图超越学科化的有限性,于是出现了批判性话语分析这一新的方法。
  
  文学活动是人类一切意义经验的起源,文学研究需要一种超越学科化界限的综合性知识学视野,而批判性话语分析则具备了这样的特质。

本书特色

  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前瞻性观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黎明


  1958年生。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现代思想文化史。出版学术着作包括:《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语言的欢悦》、《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等。译着有:《走入迷宫》、《萨特论艺术》等。在《哲学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一百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

图书目录

导 言  人文科学方法论与知识的学科化问题
一、本体论时代的方法论
二、认识论时代的方法论
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之争
四、语言论转向与方法论
五、二十世纪其他方法论思潮
六、知识学科化时代的文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章 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
一、作为反思性知识的文学研究
二、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学研究
三、作为前学科性知识的文学研究

第二章 文学研究的学科知识体制化进程
一、「英语」的体制化
二、癸卯学制:开启中国的知识现代性工程
三、从中央大学到院系调整
四、文学主体性与审美解放

第三章 文学研究的知识学依据
一、文学研究的学科化:一项未完成的工程
二、美学与文学研究
三、语言学与文学研究
四、社会学与文学研究
五、心理学与文学研究
六、人类学与文学研究
七、文化研究:后学科时代的知识生产
八、文学研究:一场知识学的战争

第四章 文学研究中的学科知识互涉
一、学科自律与学科互涉
二、文学研究─现代知识战争
三、从前学科性到学科间性

第五章 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
一、批判理论与实证理论
二、形式定义与语境定义
三、学科自主与学科互涉

第六章 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对立
一、文学研究的两种理论路径
二、先验理性与经验实证
三、知识的学科化与跨学科
四、理论范式的建构与转型

第七章 文学史论:总体历史与学科历史
一、文学研究的史学化
二、文学研究与历史理性
三、走出方法论困境

第八章 意义论:阐释的学科化与学科间性
一、知识学科化与文学意义论
二、语言论转向与文学意义论
三、意义阐释与方法论

第九章 作者论:诗学天才与意义主体
一、传记研究之「传记」
二、传记研究在中国
三、传记研究的知识学合法性

第十章 形式论:能指主义与形式化方法
一、形式化:知识学的现代性工程
二、形式化思维与文学形式
三、形式研究的方法论困境
四、形式的扩张与形式化的式微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
 
现代性工程在知识生产场域中制订了实证主义、形式主义和专业主义三大合法化原则。这三大原则一方面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学霸权铺就了坚实的基石,另一方面又使得人文科学的知识生产也尽力靠近以知识的确定性见长的自然科学,追求客观中立的学理立场、普遍公理的学术旨归和学科界分的知识视界。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研究,在现代性的知识学语境中力图塑造自身符合三大合法化原则的形象。但是,当我们在「现代性之隐忧」的意义上意识到那三大原则的非必然性时,从事文学研究的知识生产者所面临的学术任务就不再是证明文学研究怎样与自然科学一样体现了知识的确定性,而是走出自然科学的的知识学霸权的阴影,重新辨析和定义自身的知识学属性。
 
一、作为反思性知识的文学研究
知识的客观性是现代性工程的设计者们摆脱宗教蒙昧主义的一件利器。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将人类感官对实在事物的感知视为知识的本源,他们以此剥夺了「上帝」对真理的垄断,也以此提出了以「实验-观察-归纳」为通用程式的近代科学知识生产机制。自然科学借助于工业技术的伟大力量而逐步占据了人类知识生产的霸主地位。占据霸主地位的自然科学对知识生产发出的第一道训令乃是遵客观实证性为知识活动的最高原则。这道训令意味着物理科学、生命科学乃至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的主流地位,也意味着诸如文学研究这样的学科知识的合法性危机的到来,因为文学研究中「前理解」的介入使它无法体现客观实证这一现代性的知识学诉求。美国科学家保罗‧格罗斯和诺曼‧莱维特在捍卫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时描述道: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