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解析方法论

刑法案例解析方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法
  • 案例分析
  • 法学
  • 法律
  • 实务
  • 方法论
  • 犯罪
  • 量刑
  • 法条适用
  • 疑难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国刑法学界所研发的犯罪审查体系,撷取了前人百年以上的思想结晶,内容极为严谨细致。本书就是这套系统的完整版使用手册,主要任务在于解说如何利用这个体系进行完整的犯罪审查,以及怎样把刑法课堂上所学到的抽象知识,合乎阶层体系地运用在具体案例中。打个比方,就是要教导初学者怎么蹲好刑法的马步、如何打出刑法拳术的完整套路。尽管武林大会上不会有蹲马步这项竞赛,但这当然不表示初学者毋需学会并熟练这些基本功。此外,本书也整理了法律适用的一般性原则,适合作为法学院新生入门的基础参考读物。
《刑法疑难问题探析与裁判指引》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当代中国刑法实践中出现的复杂、疑难和前沿问题,旨在提供深入的理论剖析和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裁判路径。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汇集了多位资深刑法学者及实务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不是对既有法条和教科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致力于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那些界限模糊、争议激烈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穿透性的分析和系统性的梳理。 本书的编写理念在于“理论为基,问题为导,裁判为终”,力求在抽象的法理与具体的司法操作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我们深知,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件往往是对刑法教义学的极限挑战,要求裁判者不仅要精通条文,更要理解背后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本书对每一个专题都进行了详尽的史料考察、比较法借鉴以及学理争鸣的梳理,最终提炼出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和裁判建议。 第一部分:犯罪构成理论的深化与重构 本部分主要处理刑法构成要件理论在复杂场景下的适用难题。 第一章: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再认识——以“认知障碍”下的责任认定为中心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故意三阶层划分,深入探讨了在精神障碍、醉酒、认知偏差等特殊状态下,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判断标准。重点分析了“放任”与“疏忽大意”在边界模糊地带的识别技巧,尤其关注了刑法修正后,对特殊故意(如间接故意、积极不作为的故意)的认定标准演变。探讨了在行为人对结果发生存在高度盖然性认识,但仍抱有侥幸心理时的认定路径,并辅以近年来多个高级法院指导案例进行印证。 第二章:实行行为的认定:从“着手”到“不作为”的跨越 本章聚焦于犯罪预备与未遂的区分,特别是对于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新型犯罪中“着手”行为的界定难题。我们引入了“侵害法益风险暴露度”的分析模型,用以衡量行为的客观危险性。同时,对刑法理论中争议已久的“积极不作为的实行性”进行了深入辨析,结合多个涉及生命健康权的保证人义务案例,确立了判断不作为义务来源的层次化标准,避免了简单化地将不作为等同于作为。 第三章: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与归责原则的调适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条件说”在现代刑法中的局限性,重点引入“相当因果关系”与“实质的、规范的因果联系”的结合路径。针对医疗事故、环境污染以及共同危险源下的结果归责问题,设计了一套多维度检验模型,包括“行为的必要性”、“法益侵害的直接性”以及“社会通识的接受度”。对于“替代因果链”和“介入行为”的法律评价,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严谨论证,旨在为司法实践中处理复杂的因果关系认定提供明确的判断锚点。 第二部分:违法性与责任判断的价值转向 本部分着眼于排除违法性事由和个体责任能力的复杂认定,反映了刑法价值取向的时代性变化。 第四章:正当防卫的“限度突破”与“防卫过当”的量刑艺术 本章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和年度典型案例,对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主要目的”的判断)和客观要件(“不法侵害的紧迫性”)进行了细致的拆解。重点研究了面对“不法侵害的持续性”和“防卫人认知能力局限性”时,如何科学裁量“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本章不仅探讨了法律条文的适用,更深入分析了社会观念、伦理考量对防卫合理性判断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社会期待的防卫合理性”判断框架。 第五章:紧急避险中的“法益衡量”与“替代损害的评估” 本章聚焦于刑法中的“两难困境”。针对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危机时,行为人选择侵害较小法益以保护较大法益的行为,本书详细分析了“相当性”的判断标准。特别关注了涉及财产法益与人身法益冲突时的衡量逻辑,并引入“风险的内在性”概念,以区分行为人可控的风险与不可控的风险,指导司法机关在紧急避险的认定中避免“事后诸葛亮”式的苛责。 第六章:责任能力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精细化适用 本章突破了对精神障碍简单“零/全责任”的划分,探讨了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的刑罚裁量机制。结合精神病司法鉴定标准的变动,提出了“基于刑法谦抑理念的责任划分”思路。同时,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特定群体(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在特定犯罪中的责任认定,强调了教育、矫正与惩罚的平衡,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复杂个体情况中得到精准体现。 第三部分:犯罪形态、共同犯罪与特别法领域疑难 本部分面向刑法分则和程序适用中的前沿挑战。 第七章:共同犯罪中的“教唆”与“帮助”的客观化认定 本章着重解决共同犯罪中的“边缘人”问题。对于教唆犯的主观故意的范围界定、帮助犯的“帮助故意”与“认识内容”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的区分。重点分析了网络空间中,如何认定“提供技术支持”或“信息传播”行为的共同犯罪参与度,特别是对于“一概不知情”的团伙成员,其故意范围的推断规则。 第八章:金融犯罪与职务犯罪中的“数额标准”与“情节认定” 本部分聚焦于经济型犯罪的定罪量刑困境。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中涉及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新型交易模式,本书提供了穿透性的经济实质分析方法,以识别其是否符合刑法所规制的风险范畴。对于职务侵占、挪用公款的认定,细致辨析了“为个人使用”和“单位使用”的界限,并结合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提出了对“利益输送”行为的客观证据要求。 第九章:刑罚的执行与附加刑的量化考量 本书最后探讨了刑罚的延伸适用问题。包括对“累犯”的认定、数罪并罚的原则适用,以及财产刑(如罚金、没收财产)在经济犯罪中的执行策略。本章特别关注了“财产刑的实质化执行”,以确保刑罚的威慑力能够穿透财产转移的障碍,实现刑罚目的。 本书的价值 《刑法疑难问题探析与裁判指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或案例集,而是为中高级法律人量身打造的一部“工具书”和“思想激发器”。它以严谨的法学论证为基础,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具体痛点为目标,旨在提升法律从业者在面对复杂刑法案件时,能够超越条文表面,直击法律精神,做出既合法又合理的裁判。本书对专业术语的运用精炼到位,行文风格成熟、深刻,不回避任何争议,是刑法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圣伟


  【现职】台北大学法律学院专任副教授
  【经历】东吴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学历】德国福莱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法学博士

  【着作】
  .《Zur Problematik der Tatbestandsalternativen im Strafrecht》
  (论构成要件选择要素于刑事法上的问题,2006)
  .《刑法问题研究(一)》(2008)
  .并译有《法学思维小学堂》(Puppe原着,2010年)

  【讲授科目】刑事实体法

图书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缩语表/I

【第一讲】法律人的养成及考试
  壹、本书定位:基本功教学/3
  贰、法律人的学习目标与考试制度/6

【第二讲】案例解析方法指引
  壹、案例审查者的任务/15
  贰、鑑定模式vs.判决模式/18
  参、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21
  肆、处理刑法实例题的特殊原则/53

【第三讲】犯罪审查体系概说
  壹、审查清单的功能/71
  贰、体系演进的回顾与展望/75
  参、三阶层犯罪审查体系的基本架构/77
  肆、不法与罪责的区分实益/80
  伍、犯罪审查流程图/83

【第四讲】各种犯罪类型的审查架构
  壹、故意作为既遂犯/89
  贰、未遂犯/161
   审查架构表/188
  参、正犯与共犯/194
   审查架构表/223
  肆、过失犯/227
  伍、不作为犯/254
   审查架构表/264

【第五讲】错误与竞合问题的处理
  壹、错误问题的处理/271
  贰、竞合关系的处理/297

【第六讲】案例演练
 双重揍:
  1.罪疑唯轻原则的作用方式
  2.因果关系与风险实现的判断
  3.介入第三人故意犯行的归责问题/323

 在劫难逃:
  1.风险实现关联的判断
  2.杀人故意与伤害故意的关系
  3.加重未遂的竞合关系/333

 无毒有呕:
  1.未遂犯的审查架构及要件(尤其是着手实行)
  2.刑法第26条(阻却刑罚事由)及
   第27条(减免刑罚事由)在犯罪审查体系中的位置、
   顺序及其适用要件之内容/339

 醉无可赦:原因自由行为案型的审查架构示范/348

 刎颈之教:复数犯罪参与者的实例审查架构:
  1.各参与者之间审查顺序的安排
  2.正、共犯认定争议的处理位置
  3.共犯的构成要件要素、帮助行为之因果关系争议/354

 错上加错:
  1.过失犯的一般审查架构示范
  2.业务过失的审查方式与争议,以及
  3.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审查架构示范/362

 血上加双:竞合争议的处理示范:
  1.具「方法‧目的」关联之罪名间的竞合问题,以及
  2.所谓继续行为的「夹结作用」/371

图书序言

前言

  法律学是门应用科学,让学生练就正确运用实定法的功夫,自然就成为法律系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司法实务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以实例的形式出现,因此,无论是法官、检察官、律师还是其他的法务从业人员,都必须能够将抽象的法律合乎事理逻辑地应用到具体案件。法学教育中的实例解析练习,就是在培养这种法律实务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德国刑法学界为了提高法律适用的可预测性(法安定性),发展出一套精巧细致的犯罪审查体系,堪称德国法学界最重要的出口品项之一。法律适用者透过这个审查体系,尽可能地公开每个步骤的心证,便于他人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判断结果,提昇审查结论的说服力。目前通说所使用的体系,累积了前人超过百年的思想结晶,复杂程度自不在话下,初学者当然要经常演练才能上手。德国法学院的教学相当重视此点,所以在一般的理论性课程外,都会搭配每週数次的案例练习。相较之下,台湾法律系学生这方面的练习机会就明显少很多。笔者自从2005年回国任教以来,经常遇到有同学将各种抽象理论背的滚瓜烂熟,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合乎犯罪审查体系地运用在具体案例中。这些观察心得,促成了撰写这本书的动机。从开始构思动笔,写到自己觉得可以出版的程度,竟也过了七、八个年头。虽然远超过原本预计的时程,但细活总是需要慢工琢磨,而且这段时间所累积的教学及阅卷经历,也让内容更加本土化。往回看,这些时间际遇对本书都有独自的意义,就像那句德国人常说的谚语,alles hat seine Zeit,凡事皆有其定时。

  简单地说,这本书就是德国犯罪审查体系的完整版使用手册,重点在于犯罪理论的技术应用面。但是在练习应用技术之前,还是必须对于相关犯罪理论的实质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在每个单元中,都会先用简短篇幅介绍基础知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技术规则背后的实质考量。学会技术规则后,当然还需要实际的操演练习。本书于第六讲设有不同犯罪类型的案例解析示范,建议读者在看完每个单元的抽象规则后,随即对照参考该讲中相关案例的应用示范。至于本书在各章节中所列出的常见错误,则是整理自笔者在东吴大学、台北大学以及国家考试的阅卷经验,应该也有一定程度的防错功能。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陈奕廷律师和阮玉婷律师的细心校对以及提供的诸多宝贵意见,让本书的错漏能再少一些。另外,也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万总经理和纪副总在本书出版事务上的支持与协助。

  最后,谨以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家人。

  蔡圣伟
  2014年8月20,新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