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商标法

比较商标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商标法
  • 知识产权
  • 比较法
  • 法律
  • 商法
  • 侵权
  • 品牌保护
  • 国际贸易
  • 知识产权法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有以下几点特点,第一,国际化程度高,探讨巴黎公约、商标国际註册马德里协定、马德里协定议定书、与贸易有关智慧财产权协定、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商标法条约与新加坡商标条约等最重要的六项国际规范。第二,比较层面广,参照美国、欧盟、德国、中国大陆、日本、英国法制。第三,涵盖面完整,实用性强,说明力大,尽可能辅以具体商标图示探讨商标的意义、功能、创立与维护及新发展趋势、我国商标法的起源、沿革与现代化、商标的要件、非传统商标成分及四大种类商标、商标註册申请、智慧局审查、审查后的公共参与审查机制、商标近似、商品或服务近似、混淆之虞的认定与商标註册、着名商标相关规定,归纳整理商标司法实务与公平法实务,事前申请认定及事后汇整并公示着名商标案件的相关实务,以市场调查客观认定商标混淆之虞及减损识别性与信誉之虞採用时机、方式及限制、在法律实务上应注意事项。

  再者,本书理论性深,例如提出混淆之虞及着名商标保护的一般理论,以网际网路关键字广告最新的商标法争议为例说明如何在新科技运用的便利与市场公平竞争寻求平衡,并探讨商标法与其他法律的横向关系、商标权的主要权能(即排他使用权)与各种限制(至少包括合理使用、权利耗尽与言论自由)。最后,本书富批判性,直指司法判决及立法诸多错误或不足(例如註册保护主义及着名商标保护规定)之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孔中


  台湾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 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及政治大学科技管理暨智慧财产研究所合聘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长年在智慧财产权法、通讯传播 法及公平交易法研究,提倡竞争法导向的智慧财产权法与通讯传播法,致力建立更具合理性、交互运用性与整合性的知识系统,以管制革新为学术关怀主轴。有百余 篇中英文论文发表,撰有商标法上混淆之虞之研究、着名标章及相关表征保护之研究、通讯传播法-数位汇流、管制革新与法治国家等十余本专书,并编辑 Compulsory Licensing —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Ways Forward等五本英文专书。

图书目录

自序 i
第一章 序论 001
一、商标意义:区别不同来源商品或服务之表征 003
二、商标功能 003
三、商标创立与维护 014
四、商标发展的新趋势 027

第二章 商标国际规范 031
一、前言 033
二、巴黎公约 033
三、商标国际註册马德里协定 045
四、商标国际註册马德里协定议定书 049
五、与贸易有关之智慧财产权协定 052
六、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商标法条约 059
七、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新加坡商标条约 062

第三章 商标法与其他法律 065
一、我国商标法:起源、沿革与现代化 067
二、与其他智财权法之关系 071
三、公司法及商业登记法 071
四、网域名称争议处理办法 079
五、公平法 081
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 087
七、刑法 088

第四章 商标要件、成分与种类 089
一、前言 091
二、商标要件 091
三、商标之成分 097
四、商标种类 114

第五章 商标註册及审查 131
一、前言 133
二、商标註册之申请 133
三、审查 137
四、异议、评定与废止 161
五、未来展望 166

第六章 商标混淆之虞 173
一、前言 175
二、混淆之虞之一般理论 176
三、商标近似 184
四、商品或服务近似 198
五、混淆之虞的认定与商标註册 203
六、案例评析 207

第七章 着名商标之保护 215
一、前言 217
二、商标法相关规定之沿革 217
三、商标司法实务之整理 222
四、公平法实务之研究 234
五、着名商标之一般理论 240
六、结语 258

第八章 着名商标保护外一章:事后汇整并公示着名商标案件 259
一、前言 261
二、事前申请认定制之下的着名商标名录 261
三、由商标主管机关事后汇整并公示着名商标 271
四、事后汇整并公示着名商标案件的必要性 279
五、结论 280

第九章 市场调查在商标实务之应用 283
一、前言 285
二、市场调查运用之滥觞及现状 286
三、市场调查之证据能力及採用时机 289
四、市场调查之方式及限制 294
五、市场调查在法律实务上应注意之事项 296
六、结语 305

第十章 商标权 307
一、前言 309
二、商标权意义与内容 309
三、侵害商标权之民事救济 330
四、侵害商标权的刑事救济 342
五、侵害商标权的行政救济:申请海关採取边境查扣措施 345

第十一章 关键字广告之商标法争议 349
一、前言 351
二、关键字广告 352
三、商标使用 361
四、混淆误认之虞及其责任 370
五、无法以指示性合理使用抗辩商标混淆之虞的侵权责任 380
六、减损「幸福空间」着名商标之识别力 381
七、中国大陆「绿岛风」一案比较 383
八、结语 387

第十二章 美国及德国商标法补述 389
一、前言 391
二、美国法 391
三、德国商标法 413
文献表 429

图书序言

自序

  个人自从1997年出版「商标法上混淆之虞之研究」以及2002年出版「着名商标及其相关表 征保护之研究」后,才刚对商标法有比较完整的初步掌握,没想到国内外商标法又有许多新的发展,而必须努力追赶。二个新的国际条约缔结、生效(世界智慧财产 权组织商标法条约及新加坡商标条约),各国新的立法不断推出(美国联邦反减损法、欧盟商标条例,我国商标法修改4次,商标法条次完全变动2次)。德文商标 法的专业期刊(Markenrecht)诞生,不让国际商标协会(International Trademark Association, INTA)百年历史的Trademark Reporter专美于前,商标判决海量出现,商标理论(例如品牌理论、注意经济学、美感经济学、经验经济学及线上购物、行销与浏览所创造的线上消费者理 论)推陈出新,文献与资料已经多到难以长握的地步。

  而商标也跃身变为品牌,成为事业的重大资产与竞争的利器,甚至扭曲或限制市场竞争 的工具。小自一国(例如Best Canadian Brands, Top Taiwan Global Brands),大至全球百大品牌(Interbrand, SyncForce Ranking, BrandZ, Forbes)、500大品牌(Brandirectory)评等及品牌价值鑑价的各种调查纷纷出炉。英国、澳洲、纽西兰、加拿大等为主的国家在专利师之 外另外单独成立商标师(trademark attorney, trademark agent),以妥善处理商标的註册与维护。各国智慧财产权国家战略纲领(例如中国大陆)或法律(例如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也异口同声重视国家自有品 牌。以上种种在在彰显商标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但是个人因为投身通讯传播法的实务工作及理论研究,对商标法的投入反而减少,在新竹清华 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讲授多年的商标法仅能勉强及格,暗自感到有点愧对学生及自己。因此近几年一直想静下心来好好写本比较全面更新的比较商标法的书。在 2011年担任Fulbright学者去美国Stanford大学交换访问的半年是个时机,但是因为忙着编辑The Enforcement of Patents一书而无法如愿。今年,其实条件更不允许,我四月受新加坡管理大学邀请为其规划「亚洲智慧资产及法律应用研究中心」(Applied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Assets and the Law),七月接受其邀请担任为期二年访问教授,并设立该中心。可是,心里盘算如果不在八月开学前完成比较商标法,就至少又要拖二年。所以,尽管举家迁到 星洲,家人抗拒一再迁徙变动的负面情绪很强,我的规划工作又涉及远赴印度、中国大陆、英国访谈,还是咬紧牙把这本书写完。二个月密集改作(几乎是重新写 作)的过程,箇中甘苦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

  本书共十二章,以国际规范及国际化为依归、法律比较为方法,参照美国、欧盟、德国、中国大陆法制。

   第一章写商标的意义、功能、商标创立与维护及商标发展的新趋势,以商业观点看商标,并举出生动实例说明。第二章探讨最重要的六项商标国际公约与协定:巴 黎公约、商标国际註册马德里协定、马德里协定议定书、与贸易有关智慧财产权协定(TRIPS),以及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商标法条约与新加坡商标条约。第三 章探讨我国商标法的起源、沿革与现代化,界定该法与其他法律的横向关系,包括其他智慧财产权法、公司法及商业登记法、网域名称争议处理办法、公平法、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法及刑法,试图为商标法在整体法秩序找出合适的座标。第四章研究商标的要件、成分(特别是非传统商标成分)及四大种类商标(即标示自己商品服 务的狭义商标、证明他人商品服务之证明标章、为表彰其会员会籍之团体标章及指示团体成员所提供商品或服务之团体商标等广义商标)。第五章以商标註册申请、 智慧局审查、审查后的公共参与审查机制为研究课题,并展望未来应如何补充註册保护主义不足之处。混淆之虞的判断是商标法上争议最多的课题,因此第六章探讨 混淆之虞的一般理论、商标近似、商品或服务近似、混淆之虞的认定与商标註册,最后再以二个案例综合运用前述各种理论。

  着名商标的保护是商标法上仅次于混淆之虞的第二大问题,本书以二章探讨之,第七章依序整理商标法相关规定之沿革、商标司法实务、公平法实务,接着提出着名商标的一般理论,最后检讨商标法规定不足之处。

   第八章探讨事前申请认定及事后汇整并公示着名商标案件的相关议题。第九章鼓吹以市场调查客观认定商标混淆之虞及减损识别性与信誉之虞,依序剖析市场调查 之运用滥觞及现状、证据能力及採用时机、方式及限制、在法律实务上应注意事项。商标法在民国82年12月22日删除应与其营业一併移转之规定后,才成为单 纯财产上之权利,第十章论述商标权的主要权能(即排他使用权)与各种限制(至少包括合理使用、权利耗尽与言论自由)、三种次要权能(授权他人使用、设定质 权及处置),以及侵害商标权的民事救济、刑事救济以及行政救济。第十一章则以网际网路下最新的关键字广告商标法争议为例,说明应如何在网路新科技运用的便 利与市场之公平竞争二大价值中寻求平衡。本书特在最后第十二章就前文讨论中经常引用的美国及德国商标法制作比较完整的补充说明,以免误导读者。美国法重介 绍在2006年反商标减损修正法、与减损共舞的混淆之虞的发展、关联商品服务以及极为美国特色的单独转让与单纯授权构成抛弃商标权的规定。德国法则侧重绝 对与相对不得註册事由、异议后置及退费制度、类似商品等。

  本书写作过程承蒙许多助理协助,尤其感谢陈晓雯律师、郭懿萱、黄钰婷、陈逸凡、沈安琪、林采蓉、黄瀚仪。所有资料大致检索到2014年8月,在此叙明,不再在书中註脚一一标示。

作者2014年8月序于 狮城#19-08 Spring Grove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相当吃力,用词过于晦涩难懂,仿佛在阅读一部法律古籍。作者似乎沉迷于使用各种法律术语,而忽略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可读性。我虽然是法律系毕业的,但仍然需要反复查阅词典才能理解书中的一些句子。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书中对于商标法的历史沿革和国际发展趋势的介绍,过于冗长乏味,缺乏重点和亮点。我原本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商标法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但结果却发现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些陈旧的理论和案例。对于台湾商标法实践的讨论,更是少之又甚。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台湾的商标法实践进行比较,结果却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商标法理论的探讨或许有一定深度,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读性实在太差。希望未来的商标法著作,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了解商标法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眼花缭乱。作者似乎认为商标法是一门严肃的学科,而忽略了书籍的视觉美感。书中对于商标的图片和图表,也缺乏清晰的展示,让人难以理解。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书中对于商标的案例分析,也缺乏对于商标图案的清晰展示。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独特设计的商标,作者只是简单地用文字描述其特征,而没有提供商标的图片,让人难以想象商标的实际外观。我是一名商标设计师,经常需要设计各种商标图案,这本书对于我的工作帮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够清晰展示商标图案,并深入分析商标设计理念的著作。而且,书中的纸张质量也相当差,翻阅起来感觉很不舒服。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排版设计和印刷质量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选择相当有意思,但分析深度却不够,感觉像是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商标纠纷案件,例如迪士尼与某公司之间的商标纠纷,以及可口可乐与某饮料公司之间的商标纠纷,但对于这些案件的分析,却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没有深入探讨案件背后的法律逻辑和商业策略。例如,对于迪士尼与某公司之间的商标纠纷,作者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案件的经过和结果,而没有分析迪士尼为何能够成功维权,以及该案件对于其他商标持有者的启示。更令人失望的是,书中对于台湾本土的商标纠纷案件,几乎没有提及。我是一名商标法学者,经常需要研究商标纠纷案件,这本书对于我的研究帮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够深入分析商标纠纷案件的法律逻辑和商业策略,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实在让人头疼,就像一堆散乱的拼图,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作者似乎认为商标法是一门纯粹的法律学科,而忽略了它与商业、营销、消费者心理等领域的紧密联系。书中对于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的讨论,过于强调字面上的含义,而缺乏对于商标在市场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分析。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独特设计或图案的商标,作者只是简单地从法律角度分析其是否具有显著性,而没有考虑到这些设计或图案在消费者心中所产生的联想和情感。更糟糕的是,书中对于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也缺乏对于市场竞争环境的考量。在实际的商标纠纷案件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商标的相似性、商品的关联性、消费者的认知度等多种因素,而这本书却只关注法律条文的字面解释。我是一名商标代理人,经常需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商标咨询服务,这本书对于我的工作帮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够深入分析商标在市场中的作用,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商标策略建议的著作。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商标法的书,感觉就像是走了一趟商标保护的迷宫,但却始终找不到出口。作者的叙述方式过于理论化,案例分析也多集中在欧美国家,对于台湾实际的商业环境和法律实践,几乎没有切实的对应。我本身在一家小型设计公司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商标注册和维权的问题,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导,结果却发现书中的许多概念都过于抽象,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但对于台湾的驰名商标认定实践,却只是寥寥几笔。更令人失望的是,书中对于恶意商标注册和抢注行为的防范措施,也缺乏具体的建议。我尝试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最近遇到的一个商标纠纷案件中,结果却发现书中的分析框架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商标法理论的探讨或许有一定价值,但对于需要解决实际商标问题的台湾读者来说,实用性实在有限。希望未来的商标法著作,能够更加贴近台湾的商业环境和法律实践,提供更多具有操作性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