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之公民地位与人权

海外华人之公民地位与人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外华人
  • 公民身份
  • 人权
  • 法律
  • 移民
  • 侨务
  • 社会
  • 政治
  • 文化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别从国际法、国籍法、及各国国内法律和人权观念,重新检视美国、日本、南韩、东南亚等国家对于华人公民地位和人权的政策,借以唤起对人权平等和保护之重视。

本书特色

  关于华人在东南亚地区人权议题的罕见研究论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陈鸿瑜


  台湾花莲县人,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曾任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国际组召集人、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授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淡江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主要着作有:菲律宾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理论;南海诸岛与国际冲突;东南亚各国政治与外交政策;南海诸岛之发现、开发与国际冲突;中华民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关系史(1912-2000);东南亚各国政府与政治;印度尼西亚史;越南近现代史;新加坡史;泰国史;马来西亚史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悠然居留或落地生根:从国际人权法讨论海外华人之地位与人权/廖福特
 一、导言:地域、血缘、国籍
 二、地位:意志与规范之交错
 三、权利:不同地位,不同权利
 四、结语

第二章 孤客‧华侨‧华人─排华法案以来美国华人公民地位与人权的探讨/陈静瑜
 一、时代背景─异乡孤客时期
 二、排华法案的设立及其影响─从孤客到华侨
 三、移民与国籍法的通过—从华侨到华人
 四、结论─美国官方致歉案
 附录1 Transcript of 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
 附录2 NCCA Petition Letter to the U.S. Congress House & Senate
 附录3 美国排华法案档案图

第三章 韩国华侨的地位与人权/谭道经
 一、何谓韩国华侨
 二、韩国现行法律上的韩华的法律地位
 三、韩华在韩国的现况
 四、韩华在中华民国的地位
 五、结论─韩华的现况及出路

第四章 日本华人的公民地位与人权/城田千枝子
 一、序-今日的日本华人
 二、日本政府对华人政策的历史以及日本华人的法律地位的变迁
 三、今日日本华人的公民地位与人权
 四、从个案来探讨日本华人的公民地位与人权
 五、结语

第五章 泰国华人之公民地位与人权/谭国安
 一、「泰国华人」的定义与比重
 二、泰国华人的侨民地位与自治时代
 三、泰国华人从侨民转变为公民时代
 四、结论

第六章 越南华人公民地位的变迁/许文堂
 一、前言
 二、南北分治时期的越南华人地位
 三、越南政局演进下的华人人口变化
 四、1975年统一后至「革新」前的越南华人地位
 五、革新以后的新动向

第七章 越南华人之公民地位(1986-2011)/褚廷福
 一、前言
 二、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三、1986年之前越南华人的公民地位概述
 四、1986年以后越南政府的华人政策要点
 五、1986-2011年越南华人之公民地位的发展
 六、结论

第八章 从缅甸公民权争议看华人公民意识的发展/杨聪荣
 一、前言
 二、公民权与公民意识
 三、由缅甸民主转型引发的公民权争议
 四、缅甸华人公民权问题
 五、下缅甸华人
 六、上缅甸华人
 七、中缅混血
 八、果敢华人
 九、代结语:未完成的公民权改革

第九章 印尼华人之公民地位和人权发展/Rafendi Djamin
 a. The obligation to obtain a Proof of Indonesian Citizenship(SBKRI)
 b. Stateless status of Chinese ethnic
 c. Impunity in case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e Law Enforcement of May 1998 Tragedy
 May 1998 Case: The Freeze Continues

第十章 追求平等待遇:华人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奋斗/汤熙勇
 一、前言
 二、跨国移动与南非华人
 三、种族隔离对南非华人的影响
 四、华人为减少种族隔离影响的努力
 五、结论

第十一章 从他族到澳洲公民:澳洲华裔住民与公民权利的演进/郭美芬
 前言
 一、白澳政策的特色:州政府的行政权力与控制「他族」的政治文化
 二、从移民、居民到公民:战后「白澳」政策的漫长消逝
 三、多元文化与亚洲世纪下华人公民权的挑战与困境
 结语

第十二章 当代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及其地位问题探讨/刘萧翔
 一、前言
 二、当代俄罗斯的中国移民问题
 三、俄罗斯对中国移民的防堵
 四、当代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地位
 五、结论

第十三章 真实与虚幻:马来西亚华人公民地位与人权论述/王国璋
 一、绪论
 二、马来西亚宪法的双面性
 三、国家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四、马华政治的兴衰
 五、马华社群的人权论述
 六、马华公民地位的前景

第十四章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公民权地位与人权问题:原因、实质与影响/张应龙
 一、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公民权地位
 二、东南亚华人人权状况
 三、特点、原因和影响
 四、小结

第十五章 海外华人公民权与人权的现代意涵和未来展望─ 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规范之认知为核心/查重传 吴威志
 一、「海外华人」及其权利保障的基本涵义
 二、华人「公民权」的现代意涵
 三、华人「人权」的的现代意涵
 四、华人「公民权」与「人权」之思维与展望
 五、结语

图书序言



  从2012年4月底我接任华侨协会总会理事长起,在当时担任本会秘书长,有办过国际会议经验的陈鸿瑜教授规划下,就想筹办一次与海外华人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为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会选择探讨海外华人的公民地位和人权呢?回顾历史,华人移居国外已历有千余年,至目前海外华侨华人的总数约为三千三百万人。在二战前,海外华人主要分佈在东南亚一带,以后扩大到北美洲、澳洲和西欧地区。近年,从中国移出的新移民人数更有大幅增加的趋势。据保守估计,从1978年开始,中国合法及非法移民至他国者将近四百万人。而且移出的地点主要分佈在泰国、新加坡、缅甸、寮国北部地区、柬埔寨、太平洋群岛、澳洲、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日本、南韩和非洲地区。其移出地和型态显然和过去数百年来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外移,有其特定的个人和社会因素,总的来说,就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华人在海外的商业活动,经常会遭到西方殖民统治者的嫉妒而受到苛刻待遇,其中最为严厉者就是对华人施予苛捐杂税和屠杀,而引起华人反抗,因此,自十七世纪以来,华人移居最多的东南亚地区,包括荷属东印度和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经常发生排华事件,华人生命和财产所受的损害难以估计。

  在二战以前,族群间的战争和冲突,频频发生,海外华人在东南亚不仅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保护,也无法获得殖民地法律的保障,作为小商贩或中间商人的华人,他们不但没有政治地位,同时也没有社会地位,而仅保有经济地位。其实,海外华人地位之低弱,跟中国国力衰弱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过去在国际社会中处于次殖民地地位,其移居海外的人民地位自然就无法提升。

  二战结束后,许多东南亚国家独立了,其颁佈的国籍法对于当地华人有不同的规定,除了泰国欢迎华人入籍以及新加坡华人在独立后自然成为新加坡人外,其他国家大都限制华人入籍,以致许多华人仍保留中华民国国籍。1949年后,在东南亚的华人面临选择国籍问题,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有缅甸、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印尼等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採取单一国籍政策,这些国家的华人开始选择加入当地国籍。有少数忠于中华民国的老一辈华人,因不愿意加入当地国籍,而成为无国籍者。

  即使加入当地国籍者,亦每因当地政府有排华政策措施和社会运动,例如印尼、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而导致当地华人的公民地位遭到不公平待遇。近年一次大规模的排华运动发生在1998年的印尼,在印尼各地华人成为暴民攻击的目标,引起全球舆论的重视。

  虽然二战后联合国已高举人权大旗,签署若干世界人权公约,唿吁世界各国尊重人权,把尊重人权宣扬成为普世价值。在北美、澳洲和西欧等国家,人权观念落实,一般来说,这些国家的华人受到比较公平的对待。但东南亚国家人权观念比较不足,违反人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排华运动也时有所闻。最近二十年,东南亚国家才开始注意人权议题,菲律宾首先在1987年的宪法中规定保障人权,接着柬埔寨、泰国和印尼亦在宪法中规定保障人权。马来西亚虽未在宪法中规范保障人权,但在外交部之下设立有人权委员会,东南亚国家协会在2007年通过东协宪章,其中亦规定会员国应保障人权,东协各会员国在2012年签署一项东协人权宣言。由此可知,国际人权观念已蔚然成风,中华民国马英九总统亦在2009年5月签署联合国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项人权公约,使台湾的人权保障与国际社会接轨。

  环顾当今世界各国,海外华人所处的环境,并不如联合国人权公约所揭橥的理想,仍有许多地方的海外华人遭遇到不公平的公民地位对待,其人权受到压制。基于此,本会特别邀请海内外学者专家,就个别国家之华人之公民地位和人权现况做一系列的探讨,发表论文,相信透过这次研讨会,海外华人之公民地位和人权问题,一定会获得更大的重视和更广泛的注意。

  最后,特别感谢行政院侨务委员会的指导和赞助;国父纪念馆提供场地并合办,海华文教基金会、中华人权协会、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等单位的协办支持,这都是研讨会顺利举办的必要条件,本人谨代表华侨协会总会敬致谢忱。陈鸿瑜教授从策划邀请到论文征集,备极辛劳,本会同仁齐心协力,更是研讨会成功的要素,在此一并致谢。继《吴铁城与近代中国》之后,本论文集又蒙秀威公司慨允出版,处理各项编务,同样值得感谢。

华侨协会总会理事长 陈三井 谨识 中华民国102年11月20日

图书试读

(摘自〈第一章 悠然居留或落地生根〉)
 
海外华人约为4,031万人,台湾侨民人口数约为179万5千人。决定海外华人地位有三种因素,第一当然是海外华人本身之主观意志,海外华人永恆必需面对两条主轴之拉扯,一者是对于原始出发地之留恋,另一条拉扯海外华人的主轴是对于移居国家之认同。第二是当地国之法律规范,影响海外华人地位的最核心因素为是否取得当地国之国籍。不过国籍之决定是主权国家的国内法权事项,从华人移居之国家观之,可以粗分为两类,一者是本来即为主权独立国家,例如华人移居英国、法国、义大利等欧洲国家。另一种则是其所移居之地为殖民地,后来又历经独立为主权国家之历程。第三则是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台湾国籍法规范不同,只有台湾间接允许双重国籍。
 
而此三种因素组合可能形成四种结果。第一种类型之海外华人地位是以单纯之外国人身分在当地国居留。对于以外国人身分而于居住国生活之海外华人而言,原则上其亦应受「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权利保障,除非此权利是以国籍为基础。有关「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之权利保障,只有开发中国家得以对非国民做差别保障,而得以作不同程度保障之范畴只限于经济权利。
 
第二种是完全落地生根,取得当地国国籍,同时并不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是中华民国国籍。对于作为单纯居住国本国人而言,从国际人权法之角度观之,其权利应受到国际人权法典及核心国际人权条约之保障,而因为海外华人可能是当地国之少数族群,因此应该强调的是少数团体之权利保障,特别是「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及「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之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轻松。它涉及大量的历史文献、法律条文和案例分析,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但正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作者并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勇敢地面对那些敏感和复杂的问题,例如华人社群内部的阶级分化、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以及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坚守与改变。书中对于华人社群在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抗争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例如通过政治游说、法律诉讼、文化活动等方式来争取权益。这些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华人社群自身的团结和力量,指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数十年的人,我深知团结的重要性。台湾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团结的信念,也让我对海外华人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常常低估了“公民权”和“人权”的重要性。对于生活在台湾这样民主自由社会的人来说,我们很容易将这些权利视为理所当然,却往往忽略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正在为争取这些权利而奋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公民权和人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才能获得的。书中对于海外华人争取公民权和人权的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展现了他们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这些故事令人感动,也令人敬佩。更重要的是,作者提醒我们,公民权和人权并非终点,而是起点。即使获得了公民权,也需要不断地维护和捍卫这些权利,防止它们被侵蚀和剥夺。作为一名台湾公民,我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维护民主和人权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外华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尊重彼此的权利和尊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美好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跳脱了传统意义上“海外华人”研究的框架,将公民地位与人权紧密结合起来,这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关注海外华人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贡献,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者深入探讨了海外华人面临的歧视、排斥和不公正待遇,例如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这些案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真实地发生在世界各地,令人触目惊心。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问题归咎于种族歧视,而是从法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和复杂性。书中对于国际人权法在海外华人权益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国际人权法既为华人争取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也面临着执行和落实的挑战。作为一名台湾人,我常常思考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也可以在海外华人权益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那些身处困境的华人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呼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理论堆砌,这使得它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阐述复杂的概念,例如讲述了某位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争取公民权的经历,或者描述了某次针对华人的歧视事件。这些案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它们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华人社群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例如在东南亚的华人社群保留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美洲的华人社群则更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多样性是华人社群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台湾人,我一直对中华文化感到自豪,这本书让我更加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纽带,将全球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认同”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身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海外华人的书,内心五味杂陈。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海外华人”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总觉得他们是遥远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似乎隔着一层薄纱。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复杂历史、文化认同和政治现实的议题。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不同国家对华人的公民权政策演变,从早期的排华法案到后来的逐步接纳,展现了华人争取平等权益的艰辛历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同国家对待华人归化的标准差异巨大,有的国家强调血统,有的国家强调文化同化,有的国家则更注重经济贡献。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国民”概念的不同理解,也折射出华人社群在不同社会中的处境和挑战。书中对于华人社群内部的多元性也有深入的探讨,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华人,对于公民权和人权的需求和诉求也各不相同。这让我反思,我们常常用“华人”来概括一个庞大的群体,却忽略了他们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这本书并非只是冷冰冰的历史叙述,它更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和政治参与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