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学与法学教育

民事法学与法学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事法学
  • 法学教育
  • 法学
  • 民法
  • 教育
  • 法律
  • 教材
  • 学术
  • 理论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民事法学及法学教育、司法改革的论文。在实体法方面,涉及法学方法理论思考与实务案例具体应用的融合,及有关房地分离问题的困境与解决建议。在程序法方面,涉及以案件管理促进集中审理的机制,家事事件法相关制度,及法官独立、裁判一致性冲突问题的探讨。对于法律人在职教育,作者认为源于法律专业的伦理基础,并提出未来改革的具体方案。同时,在全国司法改革会议届满十周年之际,本书也以专文评估得失及提供建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刑法理论前沿与比较刑法研究》的图书简介。 --- 刑法理论前沿与比较刑法研究 著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知名刑法学者的名字,例如:李志刚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权威法律出版社,例如:中华法学出版社] ISBN: [此处可虚构一个ISBN号码] 定价: [此处可虚构一个定价] 字数: 约 45 万字 ---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当代刑法学界最为活跃、最具挑战性的理论前沿议题,并辅以深入的比较法学视野,旨在为刑法理论研究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以及法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巡礼。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不仅系统梳理了经典刑法概念的当代演变,更勇于直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污染等新兴领域对传统刑法基石构成的冲击与重塑。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刑法学从规范的条文解释向实质的价值论证迈进,强调刑法谦抑性原则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回归与重申,并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能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刑法体系。 卷一:刑法教义学的深化与重构 第一章 罪责原则的当代挑战与重塑 本章深入剖析了刑法教义学的核心——罪责原则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复杂考验。我们首先对传统责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回顾,特别是考察了故意与过失理论在复杂因果链条中的适用困境。重点探讨了“间接故意”在信息传播行为中界限的模糊化问题,例如,针对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恶意传播行为,如何精确界定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认知范围。 此外,本书详尽分析了刑法中的风险分配理论。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多方共谋的结果,单一归责已显滞后。本章引入了“责任共同体”的概念,尝试构建一套适应系统性风险的个体罪责判断框架,平衡效率与公平。 第二章 行为概念的边界扩张与界限坚守 刑法适用范围的扩张始终是当代刑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本章聚焦于“未遂犯”与“预备犯”的界限重划。随着预防性刑法的兴起,许多“智力准备”行为面临被提前刑罚化的风险。本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力图划清行为启动的实质性界限,坚守刑法“徒手管制”的底线。 特别辟出一节探讨“不作为犯”的理论危机。在特定职业领域(如医疗、公共安全领域),作为义务的履行与不履行对社会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本书参考德日法学界对“保证人地位”的最新阐释,结合中国《刑法》中关于特定主体义务的规定,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判断标准,强调作为义务的可期待性与可履行性。 第三章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复杂化与科学化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如条件说、相当因果说)在面对环境污染、药品副作用等复杂、潜伏性危害时,其证明效力遭受质疑。本章引入了概率思维与科学证据在刑法因果认定中的地位。我们详细考察了流行病学证据、毒理学分析如何影响法官对“相当性”的判断。 本书主张,在证明科学因果链时,刑法不能完全依赖自然科学的因果标准,而必须植入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即考虑行为人对特定风险的预见能力与控制可能性,以避免将所有相关联的后果都归咎于行为人。 卷二:新兴领域刑法理论的探索 第四章 规制技术滥用:刑法的新维度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数据、算法和自动化系统的犯罪行为日益猖獗。本章系统梳理了“数据窃取罪”与“算法操纵罪”的理论构建。我们探讨了数据作为“新型客体”的刑法保护模式,并深入分析了算法歧视、算法偏见可能构成的潜在刑法侵害。 本书尤其关注“人工智能代为犯罪”的责任认定难题。当自主学习系统(AI)做出非人类预期的有害决策时,责任应归属于开发者、使用者还是系统本身?本书认为,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应侧重于对设计阶段的“安全注意义务”的违反认定,并对过度自动化可能导致的“责任真空”提出预警。 第五章 经济与环境犯罪的深化:从结果到过程的规制 本章超越了传统侵财犯罪的范畴,着眼于系统性、组织性的经济犯罪。我们详细分析了金融欺诈、内幕交易等行为中,如何运用“组织者犯”理论有效规制集团犯罪的“去人格化”特征。 在环境刑法领域,本书主张从“既成损害”规制转向“潜在风险”的预防性规制。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环境高风险企业”的刑法介入机制,并结合比较法上对“生态责任”的最新讨论,探讨企业高管在环境合规中的个人刑事责任基础。 卷三:比较刑法视野下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德日刑法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超越 本章选取了德国刑法学中对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个理论模块——如“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区分”、“客观归责理论”——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二战后德日刑法在应对社会转型中理论调整的考察,揭示了这些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局限。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将纯粹的“法律规范”或“社会伦理”作为“共同的法律意识”来填补法条空白的倾向,主张在借鉴他国理论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社会结构、法律传统及治理目标。 第七章 域外前沿理论对中国刑法的启示 本章将目光投向英美法系和新兴经济体的刑法前沿。重点分析了美国刑法中对“组织犯罪”(RICO法案)的有效规制经验,以及其在“共谋罪”认定上更强调“共同目的”而非“共同行为”的特点,为我国打击跨国犯罪和新型共同犯罪提供借鉴。 同时,本章探讨了北欧国家在“惩罚的社会化”方面的实践,特别是如何通过“替代性制裁”与“被害人修复”机制,缓解过度刑罚化带来的社会成本,为中国刑法现代化提供了关于“刑罚目的重塑”的多元视角。 结语:刑法谦抑性与现代治理的张力 全书最后总结道,在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刑法面临着被“工具化”的巨大风险。本书所做的所有理论探索,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价值:如何在有效打击犯罪、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坚守刑法的最后性、谦抑性。唯有理论的不断深化与严格的实证检验,才能确保刑法这把“最后的利剑”不致滥伤无辜,真正实现法治的崇高目标。 --- 适用读者: 刑法学研究生、法院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对刑法理论有深入研究兴趣的法律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政贤


  【现职】政治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经历】
  政治大学法学院民法中心主任
  担任法官(先后在屏东、高雄地方法院任职,分别审理民事、非讼及刑事案件)

  【学历】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讲授科目】
  比较民事法学(财产法、程序法)
  比较司法制度及法理论

图书目录

自 序
作者简介

第一编 实体法

契约结果导向的司法控制
──初探民事裁判结果导向案例
 壹、契约司法控制的诞生/5
 贰、契约法典范/8
 参、契约司法控制的结果导向考量/17
 肆、民事裁判中的结果导向方法/54
 伍、结 语/77

定型化契约条款内容控制的问题导向论证
 壹、问题提出/84
 贰、法律适用方法的典范式微/91
 参、判决评析/106
 肆、内容控制在实务运用上的建议/115
 伍、展望──代结论/129

财产权保障与基地利用权
──评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705号判决
 壹、事实摘要/131
 贰、判决要旨/132
 参、判决评析/133
 肆、结 语/152

基于特定亲属关系之房地分离问题浅析
──以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359号判决为例
 壹、问题之背景/155
 贰、实务案例一则──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
 第1359号判决/157
 参、方法论上之再商榷/160
 肆、结 语/181

中国大陆民法总则草案建议稿部分疑义的商榷
──比较法学脉络的观察
 壹、问题界定/183
 贰、比较法学的观察脉络/184
 参、建议稿第一章的部分疑义/185
 肆、结 语/207

第二编 程序法

集中审理与案件管理
──理论与实务的反思
 壹、集中审理形成背景/211
 贰、集中审理实务运作/218
 参、理论与实务互动难题/236
 肆、未来展望/250
 伍、结 语/261

人事诉讼的典范转换?!
──以家事事件合併审理制度为例
 壹、前言——探索知识的乐趣/263
 贰、由人事诉讼程序到家事事件程序/265
 参、合併审理的新纪元——由诉讼、非讼程序到第三程序?/274
 肆、结语——进步或退步的立法?/288

新家事事件法暂时处分制度之初探
 壹、前 言/291
 贰、宪法基础/293
 参、法理基础/295
 肆、制度分析/309
 伍、结 语/337

智慧财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务运作之浅析
 壹、前 言/339
 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基本架构/341
 参、实务问题类型分析/367
 肆、结 语/386

Das Spannungsverhältnis zwischen richterlicher Unabhängigkeit und einheitlicher Rechtsprechung in Taiwan
──Eine vorläufige Untersuchung am
  Beispiel des Zivilprozessrechts
 I. Einleitung/393
 II. Die Problematik bezüglich der Einheitlichkeit der
  Rechtsprechung nach der taiwanesischen ZPO/397
 III. Die Aufgabe des obersten Gerichtes/411
 IV. Reformsvorschläge nach dem deutschen Modell/414
 V. Zusammenfassung/422

第三编 法学教育与司法改革

法律在职教育的沿革与展望
 壹、前 言/427
 贰、台湾法律人在职教育的背景/429
 参、律师在职教育部分/432
 肆、检察官在职教育部分/447
 伍、法官在职教育部分/459
 陆、法律人在职教育的未来走向/478
 柒、结语──专业伦理的再发现/482

全国司法改革会议十週年之省思
──以建构合理审判环境为例
 壹、前 言/501
 贰、我国司法改革之背景/502
 参、全国司法改革会议之成果/508
 肆、司法行政之改革/517
 伍、建构合理审判环境之策略/526
 陆、结 语/555

图书序言

自序

  本书是近年读书心得的小结。先哲有言:人生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笔者生性驽钝,早年求学阶段,恣意漫游书海,或通俗科学,或人文社会,常能忘我。直逾不惑之年,始知读书为最爱,遂于四十五岁之年,重返校园,追求浪漫主义的自由、快乐。徜徉于书海、音乐、旅行、自然,恬静安适、心旷神怡。及至知命之年,方悟教育为天命,读书、教书或写书,教学、研究或服务,无非分享阅读心得、启发学习兴趣、助人快乐生活;美好生活之道,在于确立个人绝对目标、内在目的,终能实现自我、怡然自得,庶免竞逐相对目标,流于世俗比较的困境。爱读书、追求智慧,实乃此生最大奖赏,悦乐之心,油然而生!

  今人有谓:正确教育几近人类最崇高志业。教育是一切改革的根本,观念则是正确教育的基础。对于外在宇宙的浩瀚穹苍,及内在宇宙的道德良知,康德心生赞叹与敬畏,迄今仍是博雅教育的范本。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法谚有云:法乃善良与公平之艺术,笔者愚昧执着,崇尚人格为人文学问之本,道德与学问合一,慈悲与智慧融合,终生景仰典范。做学问之道或有多端,契合本性者,最能引人入胜、水到渠成。日本现代法之父Boissonade曾道:为学需理想与良师兼备,个人效Osler医师之颦,认法学乃以法律为据之艺术;并因向往闲适,以蒙田为师,以Viehweg为例,近年就比较民事法学基础问题,或有所思,偶有一得,或上课分享,或下笔为文,虽显粗略,尚能反映生命片段。

  书中收录近年着作十二篇,其中实体、程序法各五篇,法学教育与司法改革各一篇,颇能投射所思比重。大物理学家 波耳(Niels Bohr)尝言:「对立乃互补」(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部分文章虽呈现不同思考的对立或冲突,但人文学问贵在多元、宽容,于自由探究、各抒己见之余,如能取其中道、兼容并蓄,虽不中亦不远。无论方法论层次,有关公理与观点式论证的对立,抑或释义论层次,有关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冲突,其所关怀的终极价值应属共通:追求良善解决之道。凯因斯所憧憬乌托邦的美好生活,为经济学的伦理价值重构基石;法学的终极价值,在于追求良善解决之道,应是它屹立不摇的深层基础。

  当代物质文明固高度发达,心灵满足似未见成长,近年快乐、幸福研究,复渐成显学,东西方皆然,益见永恆价值。达赖喇嘛所指,人生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真正、恆久的快乐,与善良、包容等基本人性价值有关,蕴涵圆融、透彻的高度智慧。在校园悠游五年,虽无世俗成就,却充满亲情关爱。父亲许耀辉先生、母亲许陈秀碧女士,自半世纪以来,无论何时、何地,对笔者始终关怀备至,不求任何回报,个人蒙受亲恩,如山似海,愧无反哺良方,仅能敬献本书,聊表心意于万一!

  内子陈正芬于案牍劳形之际,分担家务之累,始能致力于学,特此深致谢忱!政治大学法律系硕士班陈俐伶、郑咏欣、 何盈青、廖芸萱及林吟浓同学,于论文校对方面,多所费心,併致谢意!书中浅薄、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斧正,无限感恩!

许政贤
于政大法学院
2014年母亲节前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知识洗礼。作者的观点非常犀利,敢于挑战传统的法学观念,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台湾的民法典过于僵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应该进行彻底的修订。他还认为台湾的法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的教授,而忽略了实践的训练,应该加强案例教学和法律实习。这些观点,虽然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却引发了我们对于台湾法学教育的深刻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法律解释”的探讨,他认为法律解释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它需要考虑到法律的社会背景和价值目标。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台湾的法律实践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作者经常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子,使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法律著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法学,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台湾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律前辈促膝长谈。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用词精准,即使是对于民法学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民法学视为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将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民法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并非只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关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信义原则”的解读,他认为信义原则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原则,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它要求我们在进行法律活动时,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台湾社会日益严重的诚信危机,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这本书也让我反思,我们台湾的法学教育,是否过于注重理论的教授,而忽略了实践的训练?是否过于强调法律的技巧,而忽略了法律的伦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民法学的书籍太多了,而且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但是,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重复民法学的基本理论,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民法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民法学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书中对于台湾社会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型纠纷,例如网络购物纠纷、个人资料保护纠纷等,都有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还提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应该如何修改台湾的民法典,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加强个人资料保护的立法,以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我们台湾的立法机关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民法学视角,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于台湾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民法学与法学教育的书,我不得不说,它填补了台湾法学界一个长久以来的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民法学的教学,往往停留在条文的背诵和案例的分析,缺乏对于民法学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的探讨。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且贴近台湾社会现实的方式,将民法学与法学教育结合起来,探讨了如何在法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法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书中对于台湾民法典的修订方向,以及如何将国际民商法的发展趋势融入到台湾的法学教育中,都有着非常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法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培养法律技术人才,更应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台湾的法学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台湾的法学学生、法律教师以及法律实务工作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对于台湾法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有条理,从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到法学教育的实践方法,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作者对于台湾法学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指出我们台湾的法学教育,存在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他建议应该加强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法律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于台湾的法律实习制度,以及如何改进法律实习制度,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论述,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关心台湾法学教育发展的学者。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法律诊所”的推广,他认为法律诊所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法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对于台湾的法学教育来说,无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法学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