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

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宋詞
  • 古典詩詞
  • 中國古典文學
  • 情感
  • 愛情
  • 人生
  • 文化
  • 文學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隻要我們還會為失去的情感掉下眼淚,
還會為所愛的人而徹夜難眠,
那麼詞的美麗世界,就會一直守護著、撫慰著我們,
成為我們永恆情思的見證。

  ◎十二闋詞、十二位詞人、十二種賞詞的門徑
  細細讀一首,勝讀韆首、萬首,
  讀通經典十二首,唐宋詞傢傳唱韆年的情思,將深入你的心弦。
  
  ◎多讀,不如慢讀,不如細讀…
  ◆十二位經典唐宋詞傢,溫庭筠、馮延巳、李煜、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硃淑真、辛棄疾、薑夔,看盡多元豐富的詞風與創作技巧。
  ◆讀完十二首,唐宋詞的演變、詞傢的創作的思緒,身邊的一草一木是如何化為美麗的語言,將盡入你的掌握。
  
  ◎《百傢講壇》深受歡迎的詩詞大傢──楊雨
  用最貼近現今生活思維的方式來解詞、讀詞,帶我們重迴詞中最美好的時光。
  
  【溫庭筠──詞畫】「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女子疏懶的動作像一幅緩慢行進的畫,反襯齣場景的寜靜,勾勒齣女子心境的疏離。以畫寫情,以情動人,創作齣一種寫詞的典範。

  【李煜──率性】「四十年來傢國。三韆裏地山河。」
  即使是缺乏情感的數字,毫無修飾,信手拈來,也能傳達齣豐沛的情感。是天真,也是天纔!

  【晏幾道──追憶】「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追憶愈美好愈純情,就愈襯托齣現實的冷酷無情。詞人的苦痛,說盡瞭漫長得看不見盡頭的離彆和相思。

  【蘇軾──情理】「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安,就是性情,就是本色。以超越常人的性情之美,激盪齣情感深處的共鳴。
  
  【秦觀──意象】「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以山水喻愁,則愁比山更重,比水更深。正因情感如此深厚,纔讓無情的山水具備瞭打動人心的力度。
  
  【薑夔──風韻】「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
  將與戀人的深深惜彆之情,寄託在依依的楊柳上,讀詞睹物,纏綿悱惻。
  
瀚海星辰:一部跨越時空的史詩 《瀚海星辰》,並非一本專注於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特定情感領域的書籍。它是一部磅礴的史詩,一次對人類文明宏大敘事的深度探尋,其廣度與深度足以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曆史的呼吸與未來的迴響。本書旨在以一種全新的、宏觀的視角,梳理從史前文明的萌芽到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之間,人類社會結構、思想觀念以及技術革新所經曆的錯綜復雜的演變曆程。 本書的敘事框架建立在“三次大躍遷”的理論模型之上:即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與信息革命。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每一次技術或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轉變如何徹底重塑瞭人類的生活方式、權力結構乃至對宇宙的認知。 第一部分:大地之縛與文明的曙光 此部分聚焦於人類從遊牧嚮定居轉化的漫長曆程。不同於傳統的曆史敘事僅關注王侯將相的更迭,《瀚海星辰》著重探討瞭“土地的哲學”。當人類第一次將種子播撒入泥土,等待收獲時,時間的概念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從綫性的追逐變成瞭季節的循環。 書中詳細分析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長江流域四大文明的起源。作者深入挖掘瞭早期文字的誕生——不是作為記錄政績的工具,而是作為“管理復雜性”的最初嘗試。例如,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如何精確記錄瞭灌溉係統的水流和稅收的盈餘,這背後體現的是早期國傢對資源的精準控製欲。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書並未忽視那些被主流史學邊緣化的聲音。它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前古典時期的薩滿教、泛靈論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與差異,論證瞭人類在麵對不可知自然力量時,尋求精神慰藉的普遍需求。這部分結尾,通過對古典哲學(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孔子的禮治)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早期社會在構建秩序與追求真理之間的永恒張力。 第二部分:權力、信仰與疆域的擴張 跨入古典時代和中世紀,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呈指數級增長。這一部分的核心議題是“秩序的載體”——從城邦到帝國,從神權到王權。 《瀚海星辰》對羅馬帝國的衰亡進行瞭超越軍事層麵的剖析。作者將其視為一個“過度擴張的官僚體係”的案例研究,詳細分析瞭其法律體係的精妙與後期財政體係的不可持續性。與此對應,書中將目光投嚮瞭絲綢之路的興衰。這不是簡單的貿易路綫圖,而是不同文明之間技術、疾病(如黑死病的影響)和思想的“生物圈”。 中世紀的敘事則著重於“信仰的重量”。作者比較瞭伊斯蘭黃金時代在科學(尤其是代數學和天文學)上的成就,以及歐洲封建體係下對知識的保守態度。書中通過對拜占庭和唐代文化輻射力的分析,展示瞭在中央權威相對薄弱的時期,文化中心如何通過宗教或教育體係維持其影響力。作者提齣一個大膽的觀點:中世紀並非“黑暗時代”,而是“區域性光芒的蓄積期”,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提供瞭思想和技術儲備。 第三部分:機器的蘇醒與世界的重塑 本書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對近五百年間全球格局劇變的全景式掃描。工業革命被視為人類對自然界能量的“最終解放”,它帶來的後果遠超蒸汽機的發明本身。 作者詳細描繪瞭蒸汽機、電力以及內燃機如何不僅改變瞭生産力,更顛覆瞭時間與空間的感知。通勤時間的縮短,使得“地方”的概念模糊化;大規模工廠的齣現,催生瞭全新的社會階層——無産階級,並由此引發瞭深刻的社會學反思(如馬剋思、韋伯的理論背景)。 在政治層麵,本書探討瞭民族國傢的形成過程,尤其關注瞭啓濛運動對主權概念的衝擊。洛剋、盧梭的思想如何從沙龍走嚮廣場,並最終塑造瞭現代民主與共和的形態。作者特彆分析瞭殖民主義的邏輯:它如何利用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代差,建立起一種全球性的資源汲取網絡,並留下瞭至今仍未消弭的地緣政治遺留問題。 第四部分:信息的洪流與人類的未來圖景 進入二十世紀至今,世界進入瞭信息時代。本書將重點放在“連接性的悖論”上:技術讓我們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但同時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碎片化與疏離感。 作者深入剖析瞭量子力學、生物技術等前沿科學的哲學意涵。這些科學突破不再僅僅是工程學的進步,它們開始觸及生命的定義、物質的本質,挑戰著自牛頓以來建立的經典世界觀。 在社會層麵,本書關注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趨同與身份認同的危機。社交媒體的興起,如何加速瞭輿論的形成,但也加劇瞭“信息繭房”的效應。作者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以一種開放式的態度,引導讀者思考:在算法日益主導決策的未來,“人的主體性”將如何被重新定義? 結語:永恒的迭代 《瀚海星辰》的結尾,並未對人類的未來做齣武斷的預測,而是迴到瞭開篇的“大躍遷”模型。作者總結道,曆史的本質並非是綫性進步,而是一係列技術、思想與權力結構之間永無止境的“適應與反適應”的迭代循環。這本書邀請讀者放下具體的朝代更迭,以宇宙的尺度審視人類的徵途,體會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浩瀚與瞬息。這是一部知識的地圖,更是一次思想的遠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雨


  央視《百傢講壇》節目深受歡迎的詩詞大傢。

  她講詞,不僅講文字的美,也講詞的意境,詞傢的精神世界,一層一層揭開詞朦朧的麵紗,讓我們感受到詞更豐富的世界。

  除央視《百傢講壇外》,也曾在長沙政法頻道《世說新語》講述李清照,在湖南教育電視颱《湘湘講堂》主講秦觀,深受喜愛。

  現任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2001年獲博士學位,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係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主攻方嚮為唐宋詞研究及批評。精通法語、英語等多國外語,2004年獲法國資助赴法國進修。入選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湖南省高校青年骨乾教師、中南大學首屆傑齣青年人纔。著有《宋詞的女性意識》、《我是人間惆悵客──聽楊雨講納蘭》、《魂兮歸來──聽楊雨講屈原》、《多少事欲說還休──楊雨評講李清照》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闋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言軟語 國色嚴妝

第二闋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
    ──閑庭信步 深美閎約

第三闋 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傢國)
    ──粗服亂頭 赤子情深

第四闋 柳永〈定風波〉(自春來)
    ──奉旨填詞 骫骳從俗

第五闋 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颱高鎖)
    ──彩雲易散 明月情長

第六闋 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性情本色 雅人深緻

第七闋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颱)
    ──佳期如夢 愁深似海

第八闋 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佳麗地)
    ──麯盡其妙 渾然天成

第九闋 李清照〈漁傢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妒風笑月 花中一流

第十闋 硃淑真〈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
    ──愁病相仍 風雨斷腸

第十一闋 辛棄疾〈沁園春〉(三徑初成)
    ──騒情雅意 笑傲風雲

第十二闋 薑夔〈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
    ──寄興風物 幽韻冷香
     
後記

圖書序言

颱灣版作者序
  
  以前讀到俞平伯在北大講授唐宋詞,將一首名作抄在黑闆上,轉過身來誦讀一遍,對學生說:「這詞真好,真是好!」然後轉身再抄錄一首,說:「我們看下一首,好詞,真是好詞啊!」就這樣抄抄說說,發個感慨便不願意多說下去。有學生問先生好詞究竟好在哪裏?俞先生的迴答大體相似,總不外自己讀、好好想之類。
  
  這被當作文人軼事寫在學生的追憶文章中,當然是渲染個性風雅的意思。我完全能夠想像俞先生讀詞時搖著身子、興會淋灕的神情。當讀詞而心有戚戚甚至心潮澎湃之時,無意破壞心中剎那的感覺,一心要讓直覺長長地停留在心中,其實是很能理解的。徐文長說:「讀詞如冷水澆背,陡然一驚。」這一驚之下,自然難以用言語來錶達。但讀者諸君若以為俞先生講詞都是如此,就可能被一種偶然的場景、一個誇大的傳說而誤導,因為俞先生分明撰有《讀詞偶得》、《唐宋詞選釋》等解析詞的名著。
  
  何以理解俞平伯有時「以不言言之」的講詞風格呢?我想這與詞的體性多少有些關係。前人論詞大體以婉約為宗,甚至形容這種婉約就好像「驕馬弄銜而欲行,粲女窺簾而未齣」,這種欲行而未行、欲齣而未齣的境界便是詞之佳境。讀起來很唯美,聽起來很沉醉,說齣來很勞纍。所以,有時確實不如停留在讀讀聽聽的階段,反倒是省心省力,也不緻於因解說不到位而流失瞭原詞的神采。
  
  但是,能夠用心直貫古人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種既閤乎情理又不失精妙的解說,其實是必不可少的。更何況因大學教學之需,教師有引導學生賞析詩詞的責任和義務。而如果從傳承經典的角度來說,精準地演繹經典的內涵,也纔能使經典不斷衍生齣新的生命力。這裏我要提及一個人:周雪客。周雪客的名氣不大,要不是他的話被瀋雄《古今詞話》轉錄,恐怕很少有人能記得他。周雪客曾說:「文章不遇賞鑑傢,寜落鹹陽一劫,甚為士人之恨。餘每讀古今填詞,非能自振拔,無為嗬護者,必不流傳。」「鹹陽一劫」話也許說得過重,但經典作品若沒有賞鑑傢為之「嗬護」,確實影響到經典的流傳。而周雪客所謂「嗬護」,當然是指深契情境的精妙批點或解說。若無這種解說,很多經典即便能因著某些機緣而得以流傳,也很可能造成知名度高而透明度低的情況。
  
  所以,闡釋經典是每個時代無法繞行的工作。雖然無論是麵對柔情曼聲的小令,還是沉雄悲壯的長調,詞的解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周頤提到的填詞口訣,除瞭「自然從追琢中齣」之外,便是「事外遠緻」和「煙水迷離之緻」。又說:「此等佳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難以言語形容者也。」其詞學導師王鵬運更因詞「煙水迷離之緻」的特性,而認為「填詞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謂煙水迷離之緻,為無上乘耶」。在詞學傢的描述中,詞體確實帶著相當神祕的色彩,這為俞平伯等的「不可解」說提供瞭學理支援。但「可解」的一麵便也敷衍成諸多詞話的主要內容。畢竟驕馬弄銜、粲女窺簾帶著明顯的情感指嚮,賞鑑傢需要的也就是與「驕馬」、「粲女」多一些沉潛含玩、細心觀察的功夫而已。
  
  當然,越是經典的作品,對賞鑑傢的挑戰便也越多。那些廣為流傳的好詞往往傢璣人璧,評者紛如,後來者要能稽古證今,獨齣機杼,談何容易。如同一《花間》,譽之者稱為綺麗中不乏清雅,如古錦紋理,自有黯然異色;毀之者則以六朝綺靡擬之,認為可見一時萎靡之情形。同一長調,有的主張須疊有波瀾而一氣流貫;有的則主張字麵澀留而潛氣內轉。故裁斷之難,真有令人卻步之感。
  
  我的這部解說唐宋詞經典的小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雖然在撰寫過程中時不免於戰戰兢兢,但完稿之後迴看過往的文字,對於自己堅持的解析策略與路徑,仍是感到欣慰的。
  
  我選錄詞人的策略是在詞史上有特殊貢獻,即便不能轉移一時之風氣,也需對當時詞風具有一定引領意義的詞人。這樣溫庭筠、馮延巳、李煜、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硃淑真、辛棄疾、薑夔十二位詞人便進入到我的視野。「十二」之數是教學課時的限製,彆無他意。入選者中除瞭「硃淑真」,其他的「大傢」身分當不緻受到質疑。我選錄硃淑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周邦彥的詞以北開南,而硃淑真雖大緻生活於南宋,但她的詞帶著嚮北宋迴流的意味,以其與周邦彥對勘,可見詞史發展的順逆關係,其意義自是不言而喻。
  
  未選詞人中被提到較多的可能是韋莊、張先、歐陽修、黃庭堅、吳文英等,這除瞭因「十二」之數所限,必須有所取捨之外,也與這些詞人與入選詞人或同時而並或無明顯特色有關。如作為早期文人詞的代錶,《花間集》既已入選溫庭筠,韋莊便可棄。張先詞雖被陳廷焯譽為「古今一大轉移」,但在從小令到長調的轉換之中,張先其實帶著更多的過渡形態。入選瞭馮延巳,以師法馮延巳為主的歐陽修便也可以不再選錄。黃庭堅與蘇軾、秦觀同時,雖也擅一時名聲,有「秦七黃九」之稱,但蘇軾一門已有二人,黃庭堅便不得不被調劑齣去瞭。吳文英的質實密麗與薑夔的清空騷雅並峙於宋末,本應同時入選,以見宋末詞壇之格局。但按照唐五代、北宋、南宋三個時期入選詞人3:5:4的比例,硃淑真、辛棄疾、薑夔既已占其位置,吳文英便再無座席,這也是我至今引為遺憾的。
  
  相對於詞人取捨的斟酌,作品的擇錄其實更為費心。入選的十二首詞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具有經典的品格;代錶詞人的風格。前者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書名即為「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既為永恆,則非經典無以相閤;而代錶詞人風格方麵,可能有較大的靈活性,蓋詞風既有變化,而同一詞風,馳名的作品也往往較多,如何取捨其實是一件煞費苦心的事。而我在前述兩個條件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避熟的想法。因為雖同在經典之列,但被關注的程度仍有差異,則選擇那些意蘊豐富而相對較冷的作品,或許更有意義。
  
  所以,在這十二首詞中,若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傢國)、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颱高鎖)、秦觀〈踏莎行〉(霧失樓颱)、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佳麗地)六首,其作為經典的知名度便非常之高,既符閤經典的品格,也沒有刻意避熟。而柳永〈定風波〉(自春來)、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李清照〈漁傢傲〉(天接雲濤連曉霧)、硃淑真〈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辛棄疾〈沁園春〉(三徑初成)、薑夔〈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六首,其經典地位固毋庸置疑,但相對各人之最為馳名的作品而言,仍不免生冷一點,此書將這些作品選入,就是因為他們在彰顯詞人風格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如柳永的〈定風波〉(自春來)不僅在當世引起晏殊等的關注,而且其語言流俗自如,柳永當時詞名遠揚正有賴於這一類作品。而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在我看來,是最見蘇軾人格光輝的一篇。辛棄疾仕隱之間的心態變化,〈沁園春〉(三徑初成)也錶現得淋灕盡緻。雖然如況周頤所言:「評閨秀詞,無庸以骨乾為言,大都嚼蕊吹香,搓酥滴粉雲爾。」但李清照在詞學史上既被視為「閨閣中之蘇、辛」,其詞「倜儻有丈夫氣」,而能與這種聲譽相對應的自然應是這首〈漁傢傲〉(天接雲濤連曉霧)瞭,等等。如此,將這兩類作品都為一集,或可與其它的唐宋詞讀本呈現齣一定程度的差異來。
  
  解說是此書的重點。我麵對的是唐宋詞史上最為著名的詞人詞作,這些作品不僅被諸多選本採錄,也被詞評傢一遍一遍評騭過。麵對層層疊疊的前代批評文獻,我雖然埋頭讀瞭很長時間,但居然也迷茫瞭很長時間。在如此紛繁的前人解說中,我既不願意重復舊說,也不願意綜閤成說,那麼我的解說位置在哪裏呢?我的想法是剝開外層,直接原典。與其被沉重的前人文獻壓製住,不如褪去繁華,從最直接的文本入手,以最直覺的感悟反觀作品,尋繹其中的藝術圖景和情感綫索。如此,馮延巳的〈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我讀來竟滿是他生命的焦慮。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或許果然隱含著「感士不遇」的主題,但在我讀來,卻分明首先是一場視覺盛宴,用「詞畫」來概括應該是最貼近我的閱讀感受。蘇軾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除瞭「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句點題外,其他我讀上去都不過是名手作詞,鬍天鬍帝,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主題句的逼人光華,等等。
  
  關於這本書,我已經說得太多,要收住瞭。我當然記得王鵬運說過的詞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的話。我的這些自以為是的「可解」是否唐突瞭讀者的「不可解」之心,我也不免猶豫其間。但在我的內心裏,其實也非常神往俞平伯講詞的那種神悟狀態。也許在一個晴朗的午後,與二三素心人煮一壺清茗,聽一兩聲樹間忽近忽遠、似有若無的小鳥的啁啾聲,心裏泛起一句兩句詞來,咀嚼涵詠而不能已,或許這就是「傳說」中所謂清空絕塵的詞心吧!
  
  而今,這樣的二三素心人,我期待在颱灣的讀者中齣現。
  
楊雨
二○一四年八月於長沙

圖書試讀

第一闋 溫言軟語 國色嚴妝(摘錄)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
 
一、「 國色嚴妝」 —— 飛卿詞之形
在講述溫庭筠的經典作品之前,我想先請大傢想像兩幅畫。一幅是寫意的水墨山水畫,一幅是唐代的工筆仕女圖。
 
隋唐五代的繪畫,經曆瞭從絢麗歸於平淡的發展過程,文人的詩和畫愈來愈深受到禪宗的影響。文人參禪大多不是為瞭走嚮宗教的神祕,而是將「禪趣」融入到文藝作品中。硃光潛〈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中說:「『禪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靜中所得於自然的妙悟。」
 
以王維為代錶,王維字摩詰,他的名和字與佛經《維摩詰經》有關。王維與禪僧交往密切,他的繪畫與詩歌「不是嚮往熱烈、華麗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遠的山林生活的態度」。王維的畫最大的特點是「氣韻高清」、「捨色用墨」。水墨山水畫的興起,「標誌著印度佛教藝術的彩色暈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取代」,王維的畫被看做是「南宗畫」的標誌之一,王維則被視為「南畫之祖」。(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
 
而這幅濃妝的仕女圖帶給我們的,就完全是另外一種審美的感受瞭。這幅圖的特點是:細膩、精巧、艷麗。古人喜歡作題畫詩、題畫詞,如果要給這幅圖配一首詩或詞的話,王維的那種以山水為中心、沖淡閑遠的詩歌就不適閤瞭,而恰恰溫庭筠詞的情調和這樣的仕女圖就挺契閤。我們來看溫庭筠這首代錶詞作〈菩薩蠻〉。
 
詞的起句「小山重疊金明滅」,看上去明白易懂,沒有生僻字,也沒有深奧晦澀的典故,但就是這淺顯易懂的七個字,偏偏在學術界齣現瞭各種各樣的解釋,例如「小山」這個詞就至少有四種解釋:
 
一說指枕頭,即「山枕」。
 
一說是形容女性頭上隆起的發髻。「小山重疊金明滅」則是指美人發間重重疊疊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照射下閃爍不定。
 
一說指女子的眉毛。唐五代時眉式繁多,有「十眉」,「小山」即眉式之一。重疊則是皺眉狀,金明指的是眉間妝飾的「額黃」。唐代婦女愛在額間塗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顔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此句則謂女子醒來的時候雙眉微蹙,額黃已經褪色變淡。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一場及時雨,正當我被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弄得心浮氣躁,對許多事情都提不起勁的時候。偶然間在書店的角落瞥見瞭它——《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書名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又溫柔的吸引力。翻開封麵,一股淡淡的紙張香氣撲麵而來,瞬間就將我拉迴到那個遙遠的年代。雖然我不是什麼文學專傢,對詩詞的鑒賞能力也談不上多高深,但總覺得,那些流傳韆古的詞句,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人的喜怒哀樂,也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我常常在下班迴傢,泡上一杯熱茶,靜靜地坐在窗邊,在燈光下翻閱這本書。那些婉約的筆觸,描繪齣江南煙雨的朦朧,描繪齣塞北風沙的蒼涼;那些豪放的歌吟,唱響瞭壯誌淩雲的豪情,唱響瞭金戈鐵馬的戰場。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飽含著深厚的情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我的對麵,輕聲訴說著他們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詞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貌,感受那些超越時空的永恒情思。它讓我慢下來,去體會文字的力量,去品味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重拾那份遺失已久的寜靜與感動。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的生活節奏很快,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就像一顆高速運轉的陀螺,停不下來,也感受不到太多深刻的情緒。直到我遇見瞭《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這本書就像是一劑良藥,讓我有機會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和生活。《唐宋好詞》這個部分,選取的詞作都非常經典,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對冷門但意境絕佳的佳作。而“永恆的情思”這個副標題,更是點睛之筆。作者的解讀,不是生硬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個人情感的觸動。他能夠將詞人韆年前的情感,與我們當下生活中的經曆巧妙地連接起來,讓我們在閱讀中産生強烈的共鳴。我常常會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的時間,翻開這本書,沉浸在那些優美的詞句和深刻的解讀中。那些關於離彆、思念、愛情、友情、傢國的情感,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而立體,仿佛就在眼前發生。它讓我意識到,即使過瞭這麼多年,人類的情感本質並沒有改變,那些曾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情思,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現代人的心靈。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讓我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到瞭一片寜靜的精神傢園。

评分

每次翻開《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書中的文字,帶著淡淡的古韻,卻又如此貼近現代人的心靈。我曾經以為,那些寫在幾百年前、上韆年前的詩詞,離我們的生活已經太過遙遠,然而這本書卻打破瞭我的這種認知。作者以非常個人化、也極具感染力的筆觸,將那些曆史人物的情感,與當代的喜怒哀樂巧妙地聯係起來。我讀到蘇軾在貶謫中的豁達,仿佛看到瞭自己在麵對挫摺時也能找到慰藉;讀到李清照的婉約,感受到瞭女性細膩的情感,也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點滴溫柔。這本書更像是現代人與古人的對話,是不同時代、不同心境的共鳴。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傳遞。那些“永恆的情思”,並非隻是過去式的懷舊,而是當我們讀到這些詞句時,內心深處所泛起的漣漪,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曆過的,也都會繼續經曆的情感。它讓我體會到,人類的情感是多麼的相似,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愛恨情仇,喜怒哀樂,始終是生命中最動人的鏇律。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拿到這本《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畢竟,唐宋詞名傢輩齣,佳作如雲,要從中挑選齣“好詞”並賦予“永恆的情思”的解讀,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纔發現它的不凡之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齣一些耳熟能詳的詞牌名和詞人作品,而是花瞭心思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脈絡。每一首選取的詞,都像一顆顆精心打磨過的寶石,在作者的解讀下,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他能敏銳地捕捉到詞人創作時的心境,無論是離彆的愁緒、思念的苦楚,還是對傢國的眷戀、對自然的贊美,都能夠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充滿共情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不太齣名但意境極佳的詞的挖掘,讓一些“遺珠”得以重見天日。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隻是“聽過”的詞句,發現它們原來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一步步走進詞的世界,感受其中那些穿越古今、觸動人心的“永恆的情思”。

评分

剛拿到《唐宋好詞,永恆的情思》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畢竟市麵上關於唐宋詞的書籍實在是太多瞭,很容易陷入一種模式化的解讀。但這本書的設計和內容,卻給瞭我不少驚喜。首先,它的裝幀非常典雅,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質感,讓人賞心悅目。內容上,作者挑選的詞作都非常精妙,而且不僅僅是詞本身,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解讀。他的解讀並沒有過分學院派,而是帶著一種溫度和人情味,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與你分享他最珍愛的收藏。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對於“情”的挖掘,他不僅僅停留在詞麵的意思,而是深入到詞人創作背後的情感動機,將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我們更容易去理解和體會。這本書讓我覺得,那些古老的詞句,從來沒有真正消失,它們隻是沉睡在我們內心深處,等待著有人去喚醒。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給心靈做一次SPA,那些“永恆的情思”在字裏行間流淌,滋養著我疲憊的心靈,讓我重新找迴生活的意義和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