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

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古典诗词
  • 中国古典文学
  • 情感
  • 爱情
  • 人生
  • 文化
  • 文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我们还会为失去的情感掉下眼泪,
还会为所爱的人而彻夜难眠,
那么词的美丽世界,就会一直守护着、抚慰着我们,
成为我们永恆情思的见证。

  ◎十二阕词、十二位词人、十二种赏词的门径
  细细读一首,胜读千首、万首,
  读通经典十二首,唐宋词家传唱千年的情思,将深入你的心弦。
  
  ◎多读,不如慢读,不如细读…
  ◆十二位经典唐宋词家,温庭筠、冯延巳、李煜、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朱淑真、辛弃疾、姜夔,看尽多元丰富的词风与创作技巧。
  ◆读完十二首,唐宋词的演变、词家的创作的思绪,身边的一草一木是如何化为美丽的语言,将尽入你的掌握。
  
  ◎《百家讲坛》深受欢迎的诗词大家──杨雨
  用最贴近现今生活思维的方式来解词、读词,带我们重回词中最美好的时光。
  
  【温庭筠──词画】「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女子疏懒的动作像一幅缓慢行进的画,反衬出场景的宁静,勾勒出女子心境的疏离。以画写情,以情动人,创作出一种写词的典范。

  【李煜──率性】「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即使是缺乏情感的数字,毫无修饰,信手拈来,也能传达出丰沛的情感。是天真,也是天才!

  【晏几道──追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追忆愈美好愈纯情,就愈衬托出现实的冷酷无情。词人的苦痛,说尽了漫长得看不见尽头的离别和相思。

  【苏轼──情理】「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就是性情,就是本色。以超越常人的性情之美,激盪出情感深处的共鸣。
  
  【秦观──意象】「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以山水喻愁,则愁比山更重,比水更深。正因情感如此深厚,才让无情的山水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度。
  
  【姜夔──风韵】「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将与恋人的深深惜别之情,寄託在依依的杨柳上,读词睹物,缠绵悱恻。
  
瀚海星辰: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 《瀚海星辰》,并非一本专注于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特定情感领域的书籍。它是一部磅礴的史诗,一次对人类文明宏大叙事的深度探寻,其广度与深度足以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呼吸与未来的回响。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宏观的视角,梳理从史前文明的萌芽到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之间,人类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技术革新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演变历程。 本书的叙事框架建立在“三次大跃迁”的理论模型之上: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一次技术或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彻底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权力结构乃至对宇宙的认知。 第一部分:大地之缚与文明的曙光 此部分聚焦于人类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漫长历程。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叙事仅关注王侯将相的更迭,《瀚海星辰》着重探讨了“土地的哲学”。当人类第一次将种子播撒入泥土,等待收获时,时间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线性的追逐变成了季节的循环。 书中详细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四大文明的起源。作者深入挖掘了早期文字的诞生——不是作为记录政绩的工具,而是作为“管理复杂性”的最初尝试。例如,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如何精确记录了灌溉系统的水流和税收的盈余,这背后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对资源的精准控制欲。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并未忽视那些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声音。它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前古典时期的萨满教、泛灵论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与差异,论证了人类在面对不可知自然力量时,寻求精神慰藉的普遍需求。这部分结尾,通过对古典哲学(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礼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早期社会在构建秩序与追求真理之间的永恒张力。 第二部分:权力、信仰与疆域的扩张 跨入古典时代和中世纪,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这一部分的核心议题是“秩序的载体”——从城邦到帝国,从神权到王权。 《瀚海星辰》对罗马帝国的衰亡进行了超越军事层面的剖析。作者将其视为一个“过度扩张的官僚体系”的案例研究,详细分析了其法律体系的精妙与后期财政体系的不可持续性。与此对应,书中将目光投向了丝绸之路的兴衰。这不是简单的贸易路线图,而是不同文明之间技术、疾病(如黑死病的影响)和思想的“生物圈”。 中世纪的叙事则着重于“信仰的重量”。作者比较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科学(尤其是代数学和天文学)上的成就,以及欧洲封建体系下对知识的保守态度。书中通过对拜占庭和唐代文化辐射力的分析,展示了在中央权威相对薄弱的时期,文化中心如何通过宗教或教育体系维持其影响力。作者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区域性光芒的蓄积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思想和技术储备。 第三部分:机器的苏醒与世界的重塑 本书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对近五百年间全球格局剧变的全景式扫描。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对自然界能量的“最终解放”,它带来的后果远超蒸汽机的发明本身。 作者详细描绘了蒸汽机、电力以及内燃机如何不仅改变了生产力,更颠覆了时间与空间的感知。通勤时间的缩短,使得“地方”的概念模糊化;大规模工厂的出现,催生了全新的社会阶层——无产阶级,并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学反思(如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背景)。 在政治层面,本书探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尤其关注了启蒙运动对主权概念的冲击。洛克、卢梭的思想如何从沙龙走向广场,并最终塑造了现代民主与共和的形态。作者特别分析了殖民主义的逻辑:它如何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代差,建立起一种全球性的资源汲取网络,并留下了至今仍未消弭的地缘政治遗留问题。 第四部分:信息的洪流与人类的未来图景 进入二十世纪至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本书将重点放在“连接性的悖论”上:技术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连接在一起,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碎片化与疏离感。 作者深入剖析了量子力学、生物技术等前沿科学的哲学意涵。这些科学突破不再仅仅是工程学的进步,它们开始触及生命的定义、物质的本质,挑战着自牛顿以来建立的经典世界观。 在社会层面,本书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与身份认同的危机。社交媒体的兴起,如何加速了舆论的形成,但也加剧了“信息茧房”的效应。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引导读者思考:在算法日益主导决策的未来,“人的主体性”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结语:永恒的迭代 《瀚海星辰》的结尾,并未对人类的未来做出武断的预测,而是回到了开篇的“大跃迁”模型。作者总结道,历史的本质并非是线性进步,而是一系列技术、思想与权力结构之间永无止境的“适应与反适应”的迭代循环。这本书邀请读者放下具体的朝代更迭,以宇宙的尺度审视人类的征途,体会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浩瀚与瞬息。这是一部知识的地图,更是一次思想的远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雨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深受欢迎的诗词大家。

  她讲词,不仅讲文字的美,也讲词的意境,词家的精神世界,一层一层揭开词朦胧的面纱,让我们感受到词更丰富的世界。

  除央视《百家讲坛外》,也曾在长沙政法频道《世说新语》讲述李清照,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湘湘讲堂》主讲秦观,深受喜爱。

  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1年获博士学位,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精通法语、英语等多国外语,2004年获法国资助赴法国进修。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人才。着有《宋词的女性意识》、《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阕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言软语 国色严妆

第二阕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闲庭信步 深美闳约

第三阕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粗服乱头 赤子情深

第四阕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奉旨填词 骫骳从俗

第五阕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彩云易散 明月情长

第六阕 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性情本色 雅人深致

第七阕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佳期如梦 愁深似海

第八阕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
    ──曲尽其妙 浑然天成

第九阕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妒风笑月 花中一流

第十阕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
    ──愁病相仍 风雨断肠

第十一阕 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
    ──騒情雅意 笑傲风云

第十二阕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
    ──寄兴风物 幽韵冷香
     
后记

图书序言

台湾版作者序
  
  以前读到俞平伯在北大讲授唐宋词,将一首名作抄在黑板上,转过身来诵读一遍,对学生说:「这词真好,真是好!」然后转身再抄录一首,说:「我们看下一首,好词,真是好词啊!」就这样抄抄说说,发个感慨便不愿意多说下去。有学生问先生好词究竟好在哪里?俞先生的回答大体相似,总不外自己读、好好想之类。
  
  这被当作文人轶事写在学生的追忆文章中,当然是渲染个性风雅的意思。我完全能够想像俞先生读词时摇着身子、兴会淋漓的神情。当读词而心有戚戚甚至心潮澎湃之时,无意破坏心中剎那的感觉,一心要让直觉长长地停留在心中,其实是很能理解的。徐文长说:「读词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这一惊之下,自然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但读者诸君若以为俞先生讲词都是如此,就可能被一种偶然的场景、一个夸大的传说而误导,因为俞先生分明撰有《读词偶得》、《唐宋词选释》等解析词的名着。
  
  何以理解俞平伯有时「以不言言之」的讲词风格呢?我想这与词的体性多少有些关系。前人论词大体以婉约为宗,甚至形容这种婉约就好像「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这种欲行而未行、欲出而未出的境界便是词之佳境。读起来很唯美,听起来很沉醉,说出来很劳累。所以,有时确实不如停留在读读听听的阶段,反倒是省心省力,也不致于因解说不到位而流失了原词的神采。
  
  但是,能够用心直贯古人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种既合乎情理又不失精妙的解说,其实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因大学教学之需,教师有引导学生赏析诗词的责任和义务。而如果从传承经典的角度来说,精准地演绎经典的内涵,也才能使经典不断衍生出新的生命力。这里我要提及一个人:周雪客。周雪客的名气不大,要不是他的话被沈雄《古今词话》转录,恐怕很少有人能记得他。周雪客曾说:「文章不遇赏鑑家,宁落咸阳一劫,甚为士人之恨。余每读古今填词,非能自振拔,无为呵护者,必不流传。」「咸阳一劫」话也许说得过重,但经典作品若没有赏鑑家为之「呵护」,确实影响到经典的流传。而周雪客所谓「呵护」,当然是指深契情境的精妙批点或解说。若无这种解说,很多经典即便能因着某些机缘而得以流传,也很可能造成知名度高而透明度低的情况。
  
  所以,阐释经典是每个时代无法绕行的工作。虽然无论是面对柔情曼声的小令,还是沉雄悲壮的长调,词的解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周颐提到的填词口诀,除了「自然从追琢中出」之外,便是「事外远致」和「烟水迷离之致」。又说:「此等佳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难以言语形容者也。」其词学导师王鹏运更因词「烟水迷离之致」的特性,而认为「填词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谓烟水迷离之致,为无上乘耶」。在词学家的描述中,词体确实带着相当神祕的色彩,这为俞平伯等的「不可解」说提供了学理支援。但「可解」的一面便也敷衍成诸多词话的主要内容。毕竟骄马弄衔、粲女窥帘带着明显的情感指向,赏鑑家需要的也就是与「骄马」、「粲女」多一些沉潜含玩、细心观察的功夫而已。
  
  当然,越是经典的作品,对赏鑑家的挑战便也越多。那些广为流传的好词往往家玑人璧,评者纷如,后来者要能稽古证今,独出机杼,谈何容易。如同一《花间》,誉之者称为绮丽中不乏清雅,如古锦纹理,自有黯然异色;毁之者则以六朝绮靡拟之,认为可见一时萎靡之情形。同一长调,有的主张须叠有波澜而一气流贯;有的则主张字面涩留而潜气内转。故裁断之难,真有令人却步之感。
  
  我的这部解说唐宋词经典的小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虽然在撰写过程中时不免于战战兢兢,但完稿之后回看过往的文字,对于自己坚持的解析策略与路径,仍是感到欣慰的。
  
  我选录词人的策略是在词史上有特殊贡献,即便不能转移一时之风气,也需对当时词风具有一定引领意义的词人。这样温庭筠、冯延巳、李煜、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朱淑真、辛弃疾、姜夔十二位词人便进入到我的视野。「十二」之数是教学课时的限制,别无他意。入选者中除了「朱淑真」,其他的「大家」身分当不致受到质疑。我选录朱淑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周邦彦的词以北开南,而朱淑真虽大致生活于南宋,但她的词带着向北宋回流的意味,以其与周邦彦对勘,可见词史发展的顺逆关系,其意义自是不言而喻。
  
  未选词人中被提到较多的可能是韦庄、张先、欧阳修、黄庭坚、吴文英等,这除了因「十二」之数所限,必须有所取舍之外,也与这些词人与入选词人或同时而并或无明显特色有关。如作为早期文人词的代表,《花间集》既已入选温庭筠,韦庄便可弃。张先词虽被陈廷焯誉为「古今一大转移」,但在从小令到长调的转换之中,张先其实带着更多的过渡形态。入选了冯延巳,以师法冯延巳为主的欧阳修便也可以不再选录。黄庭坚与苏轼、秦观同时,虽也擅一时名声,有「秦七黄九」之称,但苏轼一门已有二人,黄庭坚便不得不被调剂出去了。吴文英的质实密丽与姜夔的清空骚雅并峙于宋末,本应同时入选,以见宋末词坛之格局。但按照唐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时期入选词人3:5:4的比例,朱淑真、辛弃疾、姜夔既已占其位置,吴文英便再无座席,这也是我至今引为遗憾的。
  
  相对于词人取舍的斟酌,作品的择录其实更为费心。入选的十二首词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具有经典的品格;代表词人的风格。前者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书名即为「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既为永恆,则非经典无以相合;而代表词人风格方面,可能有较大的灵活性,盖词风既有变化,而同一词风,驰名的作品也往往较多,如何取舍其实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而我在前述两个条件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避熟的想法。因为虽同在经典之列,但被关注的程度仍有差异,则选择那些意蕴丰富而相对较冷的作品,或许更有意义。
  
  所以,在这十二首词中,若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六首,其作为经典的知名度便非常之高,既符合经典的品格,也没有刻意避熟。而柳永〈定风波〉(自春来)、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朱淑真〈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六首,其经典地位固毋庸置疑,但相对各人之最为驰名的作品而言,仍不免生冷一点,此书将这些作品选入,就是因为他们在彰显词人风格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如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不仅在当世引起晏殊等的关注,而且其语言流俗自如,柳永当时词名远扬正有赖于这一类作品。而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在我看来,是最见苏轼人格光辉的一篇。辛弃疾仕隐之间的心态变化,〈沁园春〉(三径初成)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如况周颐所言:「评闺秀词,无庸以骨干为言,大都嚼蕊吹香,搓酥滴粉云尔。」但李清照在词学史上既被视为「闺阁中之苏、辛」,其词「倜傥有丈夫气」,而能与这种声誉相对应的自然应是这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了,等等。如此,将这两类作品都为一集,或可与其它的唐宋词读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来。
  
  解说是此书的重点。我面对的是唐宋词史上最为着名的词人词作,这些作品不仅被诸多选本採录,也被词评家一遍一遍评骘过。面对层层叠叠的前代批评文献,我虽然埋头读了很长时间,但居然也迷茫了很长时间。在如此纷繁的前人解说中,我既不愿意重复旧说,也不愿意综合成说,那么我的解说位置在哪里呢?我的想法是剥开外层,直接原典。与其被沉重的前人文献压制住,不如褪去繁华,从最直接的文本入手,以最直觉的感悟反观作品,寻绎其中的艺术图景和情感线索。如此,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我读来竟满是他生命的焦虑。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或许果然隐含着「感士不遇」的主题,但在我读来,却分明首先是一场视觉盛宴,用「词画」来概括应该是最贴近我的阅读感受。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除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点题外,其他我读上去都不过是名手作词,胡天胡帝,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主题句的逼人光华,等等。
  
  关于这本书,我已经说得太多,要收住了。我当然记得王鹏运说过的词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的话。我的这些自以为是的「可解」是否唐突了读者的「不可解」之心,我也不免犹豫其间。但在我的内心里,其实也非常神往俞平伯讲词的那种神悟状态。也许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与二三素心人煮一壶清茗,听一两声树间忽近忽远、似有若无的小鸟的啁啾声,心里泛起一句两句词来,咀嚼涵咏而不能已,或许这就是「传说」中所谓清空绝尘的词心吧!
  
  而今,这样的二三素心人,我期待在台湾的读者中出现。
  
杨雨
二○一四年八月于长沙

图书试读

第一阕 温言软语 国色严妆(摘录)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 国色严妆」 —— 飞卿词之形
在讲述温庭筠的经典作品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想像两幅画。一幅是写意的水墨山水画,一幅是唐代的工笔仕女图。
 
隋唐五代的绘画,经历了从绚丽归于平淡的发展过程,文人的诗和画愈来愈深受到禅宗的影响。文人参禅大多不是为了走向宗教的神祕,而是将「禅趣」融入到文艺作品中。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说:「『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
 
以王维为代表,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与佛经《维摩诘经》有关。王维与禅僧交往密切,他的绘画与诗歌「不是向往热烈、华丽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远的山林生活的态度」。王维的画最大的特点是「气韵高清」、「舍色用墨」。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标志着印度佛教艺术的彩色晕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取代」,王维的画被看做是「南宗画」的标志之一,王维则被视为「南画之祖」。(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
 
而这幅浓妆的仕女图带给我们的,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审美的感受了。这幅图的特点是:细腻、精巧、艳丽。古人喜欢作题画诗、题画词,如果要给这幅图配一首诗或词的话,王维的那种以山水为中心、沖淡闲远的诗歌就不适合了,而恰恰温庭筠词的情调和这样的仕女图就挺契合。我们来看温庭筠这首代表词作〈菩萨蛮〉。
 
词的起句「小山重叠金明灭」,看上去明白易懂,没有生僻字,也没有深奥晦涩的典故,但就是这浅显易懂的七个字,偏偏在学术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小山」这个词就至少有四种解释:
 
一说指枕头,即「山枕」。
 
一说是形容女性头上隆起的发髻。「小山重叠金明灭」则是指美人发间重重叠叠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照射下闪烁不定。
 
一说指女子的眉毛。唐五代时眉式繁多,有「十眉」,「小山」即眉式之一。重叠则是皱眉状,金明指的是眉间妆饰的「额黄」。唐代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此句则谓女子醒来的时候双眉微蹙,额黄已经褪色变淡。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毕竟市面上关于唐宋词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很容易陷入一种模式化的解读。但这本书的设计和内容,却给了我不少惊喜。首先,它的装帧非常典雅,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质感,让人赏心悦目。内容上,作者挑选的词作都非常精妙,而且不仅仅是词本身,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解读。他的解读并没有过分学院派,而是带着一种温度和人情味,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与你分享他最珍爱的收藏。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于“情”的挖掘,他不仅仅停留在词面的意思,而是深入到词人创作背后的情感动机,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更容易去理解和体会。这本书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词句,从来没有真正消失,它们只是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等待着有人去唤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给心灵做一次SPA,那些“永恆的情思”在字里行间流淌,滋养着我疲惫的心灵,让我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拿到这本《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毕竟,唐宋词名家辈出,佳作如云,要从中挑选出“好词”并赋予“永恆的情思”的解读,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它的不凡之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一些耳熟能详的词牌名和词人作品,而是花了心思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每一首选取的词,都像一颗颗精心打磨过的宝石,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他能敏锐地捕捉到词人创作时的心境,无论是离别的愁绪、思念的苦楚,还是对家国的眷恋、对自然的赞美,都能够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充满共情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不太出名但意境极佳的词的挖掘,让一些“遗珠”得以重见天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只是“听过”的词句,发现它们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词的世界,感受其中那些穿越古今、触动人心的“永恆的情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正当我被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弄得心浮气躁,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劲的时候。偶然间在书店的角落瞥见了它——《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书名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温柔的吸引力。翻开封面,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气扑面而来,瞬间就将我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虽然我不是什么文学专家,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谈不上多高深,但总觉得,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的喜怒哀乐,也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我常常在下班回家,泡上一杯热茶,静静地坐在窗边,在灯光下翻阅这本书。那些婉约的笔触,描绘出江南烟雨的朦胧,描绘出塞北风沙的苍凉;那些豪放的歌吟,唱响了壮志凌云的豪情,唱响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厚的情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我的对面,轻声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词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些超越时空的永恒情思。它让我慢下来,去体会文字的力量,去品味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重拾那份遗失已久的宁静与感动。

评分

每次翻开《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书中的文字,带着淡淡的古韵,却又如此贴近现代人的心灵。我曾经以为,那些写在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太过遥远,然而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以非常个人化、也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那些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当代的喜怒哀乐巧妙地联系起来。我读到苏轼在贬谪中的豁达,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面对挫折时也能找到慰藉;读到李清照的婉约,感受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温柔。这本书更像是现代人与古人的对话,是不同时代、不同心境的共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那些“永恆的情思”,并非只是过去式的怀旧,而是当我们读到这些词句时,内心深处所泛起的涟漪,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也都会继续经历的情感。它让我体会到,人类的情感是多么的相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始终是生命中最动人的旋律。

评分

说实话,我平常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颗高速运转的陀螺,停不下来,也感受不到太多深刻的情绪。直到我遇见了《唐宋好词,永恆的情思》。这本书就像是一剂良药,让我有机会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唐宋好词》这个部分,选取的词作都非常经典,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意境绝佳的佳作。而“永恆的情思”这个副标题,更是点睛之笔。作者的解读,不是生硬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触动。他能够将词人千年前的情感,与我们当下生活中的经历巧妙地连接起来,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常常会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的时间,翻开这本书,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解读中。那些关于离别、思念、爱情、友情、家国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立体,仿佛就在眼前发生。它让我意识到,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人类的情感本质并没有改变,那些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情思,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灵。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