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小人物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文化
  • 社会
  • 历史
  • 人物研究
  • 脂砚斋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红楼梦》里的「情」,浓烈如此,惊心如此,悲悯如此……

  《红楼梦》的作者不断思考「情」的意义,情深如此。
  「情」与「淫」,扑朔迷离,交错纠缠成小说人物的沉沦与昇华。──蒋勋


  情,亘古不变的人生习题,《红楼梦》里写得炽热惊心的,莫过于「二尤」的悲剧吧。恣意狂放却刚烈执着的尤三姐,渴望幸福却苦受折磨的尤二姐,失格不堪的贾珍、贾蓉,机心妒恨的王熙凤;更有大胆追求爱情、不惜走向毁灭的司棋,引得宝玉为黛玉痴狂发病的紫鹃……残酷鄙劣、深情眷恋、脆弱卑微又执迷不悟,如此动人心魄。

  一次一次读《红楼梦》的快乐,是反覆拾掇那些令人难忘的画面吧:芍药落花中湘云的酣睡、寿宴酒热间芳官的耳坠、香菱的红裙、迎春的花串、葡萄架下的马蜂、飘飖的风筝、吟诗的鹦哥……交织成华丽与回忆间,迷离恍惚的美。

  更有微尘众生,旺儿、张华、秋桐、张德辉、费婆子、夏守忠、彩云、彩霞、傻大姐……他们来过,用自己的方式存在,又都走了,纷纷扰扰一场。

  《红楼梦》的作者这样说着小事,坚持着细节的记忆,地久天长;这样书写着家族的堕落腐败,在「刀斧之笔」与「菩萨之心」之间,权衡着智慧与慈悲。

  「情爱」与「繁华」的灿烂复幻灭,《红楼梦》领悟透彻,且循此书,静静温习。

深挚推荐

  小人物,大人生。蒋勋细读红楼,以现代观点细说古今不变的人性,使我们更加敬佩曹雪芹,更感受到这部经典的可亲可爱。──林怀民
星汉迢迢:中国古代科幻文学的群星闪耀 一部探索人类未来与宇宙奥秘的宏大史诗 图书简介: 《星汉迢迢:中国古代科幻文学的群星闪耀》并非仅仅是一部文学选集,它是一次深入中国古代思想深处,对“科技、想象与未来”的独特解读与重构。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鲜为人知、却又蕴含着惊人想象力的“前科幻”叙事、神话传说、奇闻异志,以及古代文人对未知世界的理性推测与浪漫幻想。它试图证明,在蒸汽机尚未轰鸣,电力尚未被发现的时代,中国先贤们已经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触碰到了科学幻想的边疆。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勾勒出一部横跨数千年的“中国式未来学”图景。 --- 第一篇:器物之思——古代的机械、自动化与工程奇迹 本篇聚焦于古代文人墨客对精密机械和自动装置的迷恋与记录。我们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单纯的工匠技艺,而是将其视为“模拟生命”与“创造智能”的早期尝试。 重点内容解析: 鲁班的机关术与木牛流马的再审视: 深入剖析《墨子》、《太平经》等典籍中记载的复杂机械原理,不仅关注其实用性,更关注其背后蕴含的“程序化”思维。探讨古代工匠如何通过精妙的齿轮、杠杆和水力系统,模拟生物的运动和环境的反馈,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古代的“机器人学”雏形。 “浑仪”与“天象仪”的宇宙模型构建: 分析张衡等人创造的复杂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是测量工具,更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秩序、天体运行规律进行“可视化建模”的壮举。它们代表了古代对复杂系统进行精确模拟的渴望,与现代计算机模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的通讯与信息传递: 搜集并分析古代用于远距离通讯的信号系统(如烽火台的编码变化、信鸽的驯化利用),探讨在没有电磁波的时代,古人如何优化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其中蕴含着基础的信息论思想。 --- 第二篇:蓬莱幻境——地理的极点与超越时空的想象 第二篇将目光投向了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那些地理上“不存在”或“遥不可及”的仙山、异域和地下王国。这些叙事超越了单纯的神怪志怪,体现了对地理边界的突破和对“平行世界”的探索。 重点内容解析: 山海经中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构建: 《山海经》不再仅仅被视为神话集,而是被视为一部古代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想象中的“异星生物图谱”。探讨书中记载的奇特生物的形态学逻辑,以及它们所处的奇异生态环境,展现了古人对生物进化与环境适应的深层思考。 “扶桑”与“大秦”的远航探险: 梳理关于海外仙岛(如蓬莱、方丈)和遥远西方的记载,分析这些记载中包含了多少基于早期贸易接触的真实信息,以及多少是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浪漫投射。这构成了一幅早期“星际旅行”或“跨大陆殖民”的文学前身。 地宫与地下世界的构建: 探究古代帝王陵墓和佛教、道教体系中描述的地下世界(如幽冥、九泉)。这些结构复杂的地下空间,体现了古人对三维空间结构和人死后生存状态的系统性想象。 --- 第三篇:仙凡之辨——生命形态的改变与技术干预 这是全书最具哲学思辨性的部分,关注古代对生命本质、衰老、死亡以及人工干预生命的讨论。 重点内容解析: 道家炼丹术的化学与生物学前身: 摒弃纯粹的迷信色彩,从化学角度分析古代炼丹术中对矿物、草药的提纯、组合与反应过程。探讨“长生不老”的追求,实则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延长和抗衰老的终极科技渴望。 方士的“人造生命”尝试: 记录那些关于用泥土、草木等无机物制造“小人”或“傀儡”的传说,将其置于早期“人工智能”或“生物工程”的语境下进行探讨。这些尝试虽然粗糙,但目标明确:创造出具备部分生命特征的非自然存在。 灵魂的“数据化”存储与传输: 分析古代关于“魂魄”和“精气”的理论,探讨在古代朴素的物理学框架内,古人如何理解意识、记忆和精神力量的载体,以及它们是否可以脱离肉体进行独立存在或传递。 --- 第四篇:宿命与星辰——古代的宇宙观与预言系统 本篇探讨古代中国人如何将宏大的宇宙运动与个体命运联系起来,构建起一套复杂的“未来预测”系统。 重点内容解析: 古代占星术的数学模型: 从几何学和周期性角度分析古代星盘的绘制方法,揭示其背后对时间序列的精确计算。这套系统是对未来事件概率的一种早期、基于天象观测的“算法”。 谶纬之学的逻辑结构: 探讨汉代以降流行的谶纬学说,分析其如何通过图像、文字的隐喻和循环结构来构建一套“历史必然性”的叙事。这种对历史宏观走向的预判,体现了古人对“大历史”演进规律的捕捉。 时间循环与历史终结的猜想: 总结古代关于“劫数”、“朝代更迭周期”的观念,对比现代物理学中的“大坍缩”或“热寂”等宇宙终极命运的理论,展现跨越时空的哲学共鸣。 结语: 《星汉迢迢》是一部充满致敬与发现的著作。它邀请读者放下对“科幻”的狭隘定义,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中那些闪耀着理性光芒和无尽想象力的思想火花。这些古老的“星汉”之思,为我们理解当代科技哲学提供了另一条独特而深邃的参照路径。阅读本书,即是与古代最富远见的头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蒋勋


  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联合文学》社长,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佈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着有:《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身体美学》、《汉字书法之美》、《吴哥之美》、《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I、II、III》、《九歌──诸神复活》、《舞动白蛇传》、艺术解码五书、《秘密假期》、《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新编传说》、《欲爱书》、《大度‧山》、《多情应笑我》、《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手帖──南朝岁月》、《此生──肉身觉醒》、《新编美的曙光》、《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少年台湾》、《萍水相逢》、《此时众生》、《肉身供养》等书,以及各种有声书。

图书目录

自序:情既相逢,与君两无相涉

一 一条裙子
二 私密生日派对
三 芳官耳坠
四 花谱
五 汪恰鼻烟与依弗哪
六 温都里纳
七 贾蓉与二尤
八 贾蓉──失格的人
九 三个「司机」
十 尤三姐
十一 鸳鸯剑
十二 马蜂
十三 旺儿
十四 张华
十五 秋桐
十六 尤二姐吞金
十七 张德辉
十八 桃花行
十九 风筝
二十 贾母八十岁
二十一 贾母──一棵大树
二十二 满床笏
二十三 费婆子
二十四 司棋
二十五 再说司棋
二十六 紫鹃
二十七 紫鹃与薛姨妈
二十八 夏守忠
二十九 彩云和彩霞
三  十 傻大姐
三十一 迎春

结语:鹦鹉

图书序言

自序

情既相逢,与君两无相涉


  没有想到,《微尘众》第三集的序,会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小说像风景,风景也像小说。

  从日本札幌的支笏湖到丸驹祕汤,浸泡在与湖水平的露天风吕中,隔水远眺风不死岳。长长一条线,两座小丘,一尖一圆,很像赵孟頫画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干隆皇帝到泰山,经过鹊、华,想起宫里的收藏,还特地快马加急,取来「鹊华秋色」,对着实景欣赏。干隆是爱夸大张扬的人,故宫的书画名作上都是他飞扬跋扈夸张的印记题跋。但他的确也有张扬的福气,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的贾母。贾母过八十岁生日,大概是贾府富贵荣华的巅峰,巅峰也就是下坡的开始,然而她的下一代,不体察因果,就要怨恨受苦了。

  北海道很大,风景也都不同。大雪山在七月酷暑还积雪未融,山头白皑皑一片莹玉,山谷溪涧激流奔湍。有瀑布曰「银河」、「流星」之泷,很难想像,莹玉洁白静定,到了溪涧,如此飞扬溅洴,在风里歑歑散成烟霞。

  富良野的红豆颇富盛名,这次来看的,却是看不到边、起伏连天的金黄麦田,以及一片紫光迷蒙的薰衣草,也是旷大无垠无涯。碧蓝、金黄、紫艳、葱绿,让我想到这一集里最漂亮明媚的芳官,宝玉生日那天,她的装扮是小说中最美的画面之一。

  芳官是作者心疼的少女,她却常男装,有一个胡人名字叫「耶律雄奴」,也有一个法兰西的洋名字叫「温都里纳」。

  在层云崃山脚看到日本林业长官为山林设立的「树灵碑」,巨石高耸,三个正楷大字,令人心中一动。我低头合十敬拜,觉得遍山万千树木,霎时都能响应,风中婆娑,彷彿有灵。

  到了登别,温泉热闹之地,很像北投,观光客熙来攘往。但是在「地狱谷」入口,还是看到一「庖丁冢」,方型长碑,上面刻着「鱼鸟菜供养之碑」。知福惜福,微尘众生,若鱼虾、若禽鸟、若菜蔬,也都能得供养。硫磺谷浊烟浓雾,阎摩魍魉,彷彿鬼影幢幢,还是可以静下心来,低头合十,为供养的肉身唸一遍经。「鱼鸟菜供养之碑」,让我想到林黛玉潇湘馆那一只会叹息的鹦哥。

  小暑后到了温城,序将写完了,每天就多出时间走路。

  每天走路时间固定,走海港边的森林,通常两小时到三小时。如果贪看路边偶然遇到的小事情,可能会多耽搁一些时间。但大约四小时左右,会把路走完。

  所谓小事,有时是忽然在森林深处看到一塘池水,水中都是红色莲花,红莲盛放,如一朵一朵的火焰。

  记得前年「春分」画展,诗人?弦送一花篮,附一卡片,卡片上写一句子:「爱如一火炬,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好像是佛经的句子,我没有查证,但是看到一池盛放红莲,无端就想起诗人所赠的诗句。

  森林有许多小径通向港湾,走着走着,忽然眼前就是一片大水澎湃,巨浪礁石,视野开阔,与林木间小径光影摇曳的幽静十分不同。

  所谓小事,也就是在汹涌澎轰的浪涛间,忽然看到数只海獭泅泳。一仰、一俯,姿态曼妙。海獭俯身潜藏下去一会儿,不多久,口中啣着猎物升起,便爬到铺满水藻的礁石平台上,细细咀嚼享用牠刚捕获的大餐。

  这不过是天地间微不足道的小事吧,几只海獭在礁石上吃鱼吃蟹,夏日阳光亮丽,天空中原来栖止在林木树梢的兀鹰,开始在近空盘旋。

  鸢飞,鱼跃,我们常觉得万物各得其所,也难细查其中因果。

  不多久,兀鹰靠近礁石,看准目标,忽然低飞,展翼滑翔,姿态轻盈优美,无声无息,低低掠过礁石。兀鹰翅翼掠过,数只海獭迅速敏捷地跃入海中,潜藏在浪涛里,霎时不见踪影。我才知道,兀鹰的低飞,原来也是要寻找捕食猎物。

  海獭的泅泳,兀鹰的飞掠,都轻盈美丽,使人忘了生存艰难。因为生存,微尘众生也都练就连自己或许都并不一定知道的掠食时精准的姿态吧。

  贾母的福分

  读《红楼梦》,越来越记得一些小事,小到不能再小,却一再浮现出来,像兀鹰飞掠,像海獭潜泳,像第二十九回清虚观里一个无名无姓的小道士。

  第二十九回,贾府初一要到清虚观打醮祈福,贾母、薛姨妈、王熙凤都去,宝玉也去,阖家大小,每个主人都带着七、八个车伕、马伕、丫头、婆子,浩浩荡荡。

  作者这样描述:

  只见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一位青年公子骑着银鞍白马,彩辔朱缨,在那八人轿前,领着那些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

  这样一大家子贵公子、贵妇人出外,真的是「遮天压地」吧,庶民百姓也都赶来围观。「遮天压地」,像是说这一家族外出时的浩荡排场,全副执事的阵仗;也像是说黑压压一大片、不知道为何如此兴奋、赶来围观的群众。

  荣国府一行人马进了道观,贾母要下轿,王熙凤赶忙上前迎接搀扶,却正好撞上一个失魂落魄从观里冲出来的小道士。

  大概因为荣国府大队人马要来,道观主持一早就发动所有小道士做清理工作,修剪花草,灯烛高烧,彩幡绣旗,装点门面。这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负责剪灯烛蜡花,太负责任了,剪到忘了时间。听到鼓乐迎宾,知道人马已经到了,吓得没处躲藏,手里还拿着个剪筒,赶忙窜出来,正巧就撞到王熙凤怀里。

  王熙凤被撞到,怒不可遏,「便一扬手,照脸打了个嘴巴,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王熙凤一面打,一面厉声骂道:「小野杂种!往那里跑?」

  小道士闯了祸,吓坏了,被打在地上,剪子也顾不得捡,爬起来就要再跑。小姐们还没下车,随行的众婆娘、媳妇围得密不透风,小道士没处钻,众人齐声喝叫捉拿:「拿!拿!打,打!」

  贾母听见喧譁,问是什么事?王熙凤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蜡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

  贾母听了,忙说:「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惯了的,那里见过这个势派?」

  贾母怕吓到这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没见过这样豪门贵族的阵仗,贾母说:「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儿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呢?」

  小道士被带来见贾母,跪在地上,全身发抖乱颤。贾母问他几岁,小道士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贾母可怜这孩子,要贾珍带出去,给他钱买果子,还特别叮咛:「别叫人难为了他。」

  《红楼梦》的微尘众生,也许是这一个无名无姓、偶然闯出来的小道士吧。微尘众生,想到兀鹰、想到水獭,想到水獭口中嚼烂的鱼、蟹,想到林木间偶然相遇的一水塘,水塘中盛放的红莲,其实我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因果。

  贾母到清虚观,是为祈福而来,这一回的回目说:「享福人福深还祷福」。连用三个「福」字──这么有福气的人,这么多福分了,还要祈求幸福!

  我有时停下来想:「福分」是什么?

  一生富贵荣华的老太太,这一天,动念可怜一个吓得全身发抖的孩子,这便是她的「福分」吧。她对自己的荣华富贵知福惜福,她对卑微生命的惊慌恐惧有不忍,对自己拥有的生死予夺权势有谨慎,也有谦逊。

  这就是「福分」吧。

  「别叫人难为了他。」贾母这一句话,会不会像是清虚观的晨钟暮鼓,无论过往的人多少,无论听到的人多少,无论听懂的人多少,总要在清晨、傍晚,在心慌、心惊时,再一次敲响。

  贾母说这话时,王熙凤就在身边,但是,她可能一时还无法听懂。小道士撞到她,她一巴掌打下去,斥骂「小杂种」,她生在豪门望族,嫁到豪门望族,她是有「福分」的人,但是,少了对自己荣华富贵的谨慎谦逊,王熙凤也就少了贾母的「福分」吧。
王熙凤后来对付尤二姐,手段狠戾残酷,其实和她一巴掌打翻小道士一样,没有一丝不忍。她的荣华富贵,因此没有了「福分」,不会长久。她下手毫不留情,她无法知道,自己也难逃因果。

  《红楼梦》多读几次,恍惚觉得并没有真正的主角。主角是谁?贾宝玉?林黛玉?青埂峰下那一块顽石?灵河岸边那一株绛珠草?

  读到第六十三回,贾宝玉、林黛玉都不见了,主角又彷彿是尤二姐、尤三姐。

  读到第六十九回,尤三姐、尤二姐先后死了,一个刎颈,一个吞金。她们来过,又都走了,纷纷扰扰一场,有人感叹惋惜,有人落寞悽怆,但也就慢慢淡忘了。像礁石上残留的鱼骨、蟹夹,兀鹰、海獭都不会记得,浪潮来去,山与海都无动于衷,一点残迹,很快也就没有了踪影。

  从鸢飞鱼跃的港边走回森林,偶然遇见一池,池中有云天倒影,红莲盛放,我还是欣喜万分,觉得是一天里莫大的福分。

  红楼二尤

  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是突出的,在一部大小说里也非常独立。把第六十三到六十九回抽出来,几乎可以是完整的一个中短篇。戏剧里早有人编了「红楼二尤」,在舞台上单单讲这两位女性的故事。但是看「红楼二尤」,总觉得不是《红楼梦》,编剧很完整,没有遗漏什么细节,导演、演员也都好,尤二姐的善良温驯,尤三姐的泼辣叛逆,表演都恰如其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觉得不是《红楼梦》。

  每次看「红楼二尤」,或者《红楼梦》改编的戏剧、影视,回家就习惯再拿出《红楼梦》原书来看。想知道抽出小说一部分改编成戏剧,和慢慢一日一日阅读《红楼梦》,到底不一样在哪里?

  以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来看,只是大小说里很小一部分。真的像礁石上残留的鱼骨蟹夹,浪潮来去,顷刻就不见踪影。

  这两个年轻女子,名义上是宁国府贾珍妻子尤氏的妹妹,算是贵族的近亲。但是,其实并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尤二姐、三姐的母亲尤老娘,是尤氏继母,嫁过来时,带了跟前夫生的两个女孩儿,就是尤二姐、三姐。因此贾珍妻子尤氏,跟这两个妹妹,不同母亲,也不同父亲。
  尤氏公公贾敬突然暴毙,丧事忙碌,没有人料理,才把继母接来,在宁府看家,尤老娘也就带了两个未出嫁的女孩儿,一起住进贾府。

  大概知道一点身世背景,很快就能感觉到这两个美貌的女子,其实出身卑微,如同微尘众生,有机缘住进荣华富贵的公爵府,似乎是幸运,却都因为涉世太浅,天真无邪,对贵族男子玩弄人的手段无知,对权贵世家作践欺压人的本事全无对抗能力,最后一一都死于非命。

  尤二姐、三姐的受辱、死亡,是大小说忏悔录形式对家族批判的关键。小说在这两人陆续死亡之后,繁华就急转直下,好像家族盛旺上百年的福分已到尽头。七十回以后,虽然林黛玉试图重建「桃花社」,贾母过八十大寿,看起来外表冠冕堂皇,还兴盛热闹,沸沸扬扬,然而内里腐败的气味已经一阵一阵袭来,贪渎、索贿、离散、死亡,接二连三,作奸犯科,藏污纳垢,接踵而来,家族一步一步走向没落,已经无法挽回大局了。

  所以,尤二姐、尤三姐死亡,时常让我想到贾母在清虚观心疼护卫的那个小道士,贾母下令:不可以为难了这孩子。

  好像家族盛旺的福分,原来是冥冥中的宽容。或许,慈悲、对生命不忍,都是福分的原点。虽然身在福分之中,自己知福惜福,也同时还是兢兢业业,为微尘众生祈福,因为知道天地间有我们看不到的因果。

  「红楼二尤」是大小说大因果里不可分割的部分吧,抽出来,可以独立,但只是故事;放回整部小说中,就有了因果。

  尤二姐、三姐都漂亮,又都出身「小门小户」,贾家豪门一向玩「美眉」为乐的男子,动念要染指了。关键的人物是贾蓉,他跟这两个美貌阿姨都关系暧昧,他也知道自己老爸贾珍,也觊觎这两个小姨子的美貌。贾蓉也看出来堂叔贾琏对尤二姐有意思,就唆使贾琏瞒着王熙凤,在小花枝巷买了房子,置办家具,金屋藏娇,瞒着王熙凤娶尤二姐为妾。
贾蓉知道王熙凤凶,贾琏惧内,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让笨贾琏花钱养女人,自己和老爸都可以抽空去玩。

  贾家权贵男性的肮脏卑劣不堪,在尤二姐、尤三姐一段,全部曝露无遗。作者在写自己家族,一定心痛,然而他是在写家族忏悔录,对两个平民女性的受辱、死亡,念念不忘。

  《红楼梦》的作者不断思考「情」的意义,情深如此,然而作者开宗明义也说过:「情既相逢必主淫。」

  「情」与「淫」,扑朔迷离,交错纠缠成小说人物的沉沦与昇华。尤三姐看穿了贾家几个男子玩弄她们姐妹的把戏,她在小说里噼打贾蓉,搂着贾珍、贾琏玩「轰趴游戏」。尤三姐豁出来,大胆说:「将姐姐请来,要乐咱们四个一处同乐。俗语说『便宜不过当家』,他们是弟兄,咱们是姐妹,又不是外人,只管上来。」

  《红楼梦》里对女性肉体露骨的描写,也集中在尤三姐一人身上: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髻儿,身上穿着大红小袄,半掩半开的,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就和打秋千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檀口含丹。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

  「绿裤红鞋」、「一痕雪脯」、「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檀口含丹」,这是《红楼梦》里最像《金瓶梅》的一段了。作者究竟在写「淫」?或是写「情」?显然《红楼梦》作者极力书写尤三姐这一人物,她的「淫」与「情」,在传统女性书写里,独具一格。
戏剧改编的尤三姐,常常看到她「淫」的泼辣,却不容易看到她「情」的深沉。
尤三姐似乎是被逼受辱到极点,用庶民百姓的「无耻老辣」反击了。她戳破仕绅贵族虚伪假道学的面具,她处处表现「饧涩淫浪」、「淫情浪态」,颠覆权贵男性玩弄女子的把戏。

  作者说得好:「竟真是她嫖了男人,并非男人淫了她。」

  尤三姐是《红楼梦》作者极力刻画的人物,她像是警幻仙姑在人间的替身,是小说里少数能够彻底勘破「淫」与「情」的先知性人物,是能够走出「淫」、「情」迷障的领悟者吧。

  尤三姐玩了所有「淫」的把戏,却坚守着内在心灵世界「情」的洁净清明,她用鸳鸯剑自刎而死,魂魄回来,最后对柳湘莲说的是:

  「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

  这像是《红楼梦》作者借尤三姐之口说出的「偈语」吧!

  尤三姐死亡于自己刚烈的执着,宁为玉碎,落入宁国府那样肮脏的泥沼,也只有以死亡完成自己的清洁干净。

  她对一生等待、最爱的人说:「与君两无相涉。」

  我们有一天可以对最爱或最恨的人说「与君两无相涉」吗?

  我还是在想佛经上的一句话:「于一切有情无憎爱。」

  无「憎」无「爱」,憎恨和眷爱,海獭、鱼蟹、兀鹰、水塘、红莲,或者眼前这一片像小说的风景,能够无憎恨、无眷爱吗?

  《红楼梦》最终想说的「情」的领悟,没有黏腻、沾着,没有瓜葛、牵连,只是「与君两无相涉」吧!

  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结局,或许是作者让家族众多人物从「淫」、「情」纠结转向结尾的一个重要预告。

  尤三姐走了,柳湘莲恍恍惚惚,来到一所破庙,庙旁一个瘸腿道士捕虱,柳湘莲问道士:这是哪里?你是何人?

  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

  也许,微尘众生,也都是「暂来歇足」吧。旅途漫长,每一处停留,也都是暂时来歇歇脚,或许并无关天地的因果。

  作者说:「情既相逢」,作者也说:「与君两无相涉」……

蒋勋 二○一四年七月卅一日大暑立秋之际于温哥华

结语

鹦鹉


  许多人问我,写《红楼梦》的微尘众生,写了这么多,最有印象的是谁?贾瑞?二丫头?戴权?金钏?龄官?石呆子?

  朋友们问,我也在心里过一过,也许真有一两个人物是我印象特别深的吧。像无名无姓的农村少女二丫头,短短一段,跟宝玉也真只是一面之缘,但不知为什么,我总惦记着她。宝玉回头,在农庄路口看到她,手里抱着一个孩子,但一霎时,风驰电卷,车马启动,沙尘滚滚,就再也看不到二丫头了。

  每一次看到这一段,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觉得心酸,热泪盈眶。像记起自己生命里一个无缘分的人,匆匆擦肩而过,回头看,想记住一点什么,但什么也记不住。真的是「风驰电卷」,都是微尘灰沙,全没有了踪迹。

  然而,微尘众生,我细想一遍,彷彿记得的也不只是二丫头。我记起了铁槛寺墙里开的一株盛艳的红梅,妙玉高傲洁癖,没有人敢和她亲近,但是宝玉去要了一枝,那红梅插在梅瓶里,红艳夺目,全不像寺庙里修行人的花,那么惊人的红,好像红到要逼出血来。

  我也想到贾母年轻时蒐在库房里的软烟罗,上用的好纱,有雨过天青,有银红色的,有秋香色的,贾母舍不得用,藏在库房里。一过几十年,她想起来了,恐怕那样珍贵的织品放久了,褪了色,都要长了霉斑,白白放坏了,就命令凤姐拿出来,给姑娘们做帐子帘子,给丫头们做衣服里子,还有剩的,就给乡下穷老太婆刘姥姥两疋。

  微尘众生,原不只是说人物,有色、无色,有想、非有想,一切存在的物质,《金刚经》里都叫做「众生」。

  我也对妙玉要砸碎的一只成化窑的杯子念念不忘,幸好宝玉求情,那杯子没有砸碎,送给刘姥姥做了礼物。

  人与人的缘分,人与物的缘分,物与物的缘分,都不可解,或者以为解开了,还是执着吧。

  像是妙玉,因为有洁癖,刘姥姥用了她的成化窑杯子喝茶,她就记恨那杯子,宁可砸碎了。

  我们也会如此无缘无故记恨一个人,或一件物吗?或许,不是无缘无故,是真没有「微尘众」的缘分吧。

  我其实想起《红楼梦》一开始的那一块石头,在青埂峰下,那时真是无缘无故吧。然而他,看到了一株草,他为草浇水灌溉,草越长越茂盛,就要惹出缘故来了。石头和草,也是「微尘众」。

  「微尘众生」,我还想起林黛玉潇湘馆廊下架子上养的一只鹦哥。

  最初看《红楼梦》,对这鹦哥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三十五回,林黛玉回潇湘馆,一进门,这鹦哥会叫丫头雪雁:「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

  这样灵慧,已经让我啧啧称奇,接下来更令人叹为观止,这鹦哥会学林黛玉「长吁短叹」。我青年时读到这里,就盼望自己养的狗也能如此叹气,如此知道主人的忧伤喜悦,必定可以做更亲的知己吧。

  还不只如此,叹气完,这鹦哥就飞到架上,唸出黛玉作的〈葬花吟〉中的句子:「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鹦哥唸诗」,记忆太深刻了,我后来在大学教书,还念念不忘这鹦哥。我那时年轻,不够包容,每遇到冥顽不灵的学生,功课老做不好,心里就想:不如养几只鹦哥!

  《红楼梦》拍成新连续剧,我没有看,但是听说为了这鹦哥属于哪一种禽鸟,究竟鹦鹉能不能唸诗,引起过很大的讨论。

  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剧组的工作人员参考过狄尼森(Isak Dinesen)写的《远离非洲》(Out of Africa)?其中就有一段写到一只鹦鹉,也能用古希腊语唸七世纪女诗人莎孚(Sappho)的诗。

  这一段有关鹦鹉的故事,也是文学里让我念念不忘的,与《红楼梦》里林黛玉的鹦哥有得媲美。

  作者狄尼森是丹麦贵族,住在非洲肯亚,种咖啡、狩猎,一生传奇,她的《远离非洲》是自传,写动物禽鸟,写自然森林,写部落土着,都有二十世纪初欧洲觉醒的白人独特而动人的观点。因为是亲身经历,也特别与今日有些书房作家自我膨胀的呓语不同,很真实,也发人深省。读过多次还会想读,有黄宇莹、刘粹伦不错的中译本。

  《远离非洲》有关鹦鹉的故事,在书中只是一个小小片段,像一个极短篇。故事是一个丹麦老船长讲给作者听的,大意是:老船长十六岁时,跟父亲出海到新加坡,水手上岸后都去妓院,他在妓院遇到一个中国老妪,老妪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丹麦。老妪有一只鹦鹉,是她年轻时爱恋她的英国贵族送的。她带着这只鹦鹉,在国际港口的妓院学了各种语言,但是,她始终解不开英国贵族教鹦鹉唸的那几句。试了很多次,都没有人能懂。老妪没有试过丹麦文,想这十六岁青年来自遥远国度,或许解得开吧?

  我读到这里好紧张,不知道这丹麦青年能否解开老妪一生没有解开的谜语。

  老妪带来鹦鹉,让牠唸那英国贵族留给她的句子。鹦鹉一个字一个字唸,唸得很慢。丹麦青年听懂了,不是丹麦文,是古希腊文。他懂的古希腊文不多,却正好可以解开这几句莎孚的诗。

  丹麦青年翻译给老妪听,「她抿着嘴,瞇着一双凤眼。语毕,老妪又请他再说一次,边听边点头。」(红桌文化译本)

  除了《红楼梦》里的鹦哥唸〈葬花吟〉,这是另一个我听过关于鹦鹉最美的故事。

图书试读

〈鸳鸯剑〉

尤三姐是《红楼梦》里突出的人物,她总让我想到《史记‧列传》里的「游侠」、「刺客」,想到荆轲,想到聂政或豫让,为一个自己坚持的信念,不在意他人可能不屑一顾,不在意旁观者讪笑辱骂,可以义无反顾,走向死亡。

她也让我想到四面楚歌时围困于垓下、在慷慨悲歌的项羽面前引颈自刎的虞姬,生命对她们来说,可以这样豁达洒脱,没有计较牵挂。

华人受儒家的价值观影响,世俗文化里并不歌颂尤三姐这类的悲剧生命形式。儒家歌颂的悲壮的死亡,是要在「忠」、「孝」名目下的「舍身」或「成仁」,像文天祥,像史可法,像史传中疑点重重的岳飞,即使伪造,也要做出一个儒家忠孝式的英雄榜样。像中国文革时「创作」出的样板人物──雷峰,政策上作假,伪造出一个典型楷模,但是,十数亿人的民族全国风行,没有人敢有异议,个人有一点怀疑,就要被批斗至死。

没有异议是「大同」的理想吗?「大同」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社会理想,然而「大同」的社会,可以包容「大不同」的生命形式吗?可以容忍从「大同」、「幸福」里断然出走的孤独者,像尤三姐吗?

《红楼梦》为一个怀抱着鸳鸯剑自刎而死的女性立传,尤三姐自尽时,作者用了「玉山倾倒」的典故,这是《世说新语》里形容嵇康的句子。尤三姐也让人想到嵇康吗?那个对世俗礼法不屑一顾的南朝的孤独者。

嵇康如此美,他醉酒倾倒也如玉山崩裂,令人惊动。他对乡愿者不屑一顾,他对唯唯诺诺的庸懦者不屑一顾,他对攀缘巴结的小人不屑一顾,他最终要带着绝世的高亢之音《广陵散》走向刑场,他的罪名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礼教杀人的名义常常是「败俗」,尤三姐也死于「败俗」,诽闻、传言、八卦的「俗」杀死了尤三姐。

尤三姐在《红楼梦》里主要的情节,只有第六十五和六十六两回。六十五回里,她「无耻老辣」地戏弄辱骂了纨裤权贵贾珍、贾琏,自此之后,她就全面表现出宁为玉碎的悲剧个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这边的书店里,关于《红楼梦》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大多是围绕着宝黛钗、贾府兴衰等主线展开的。我常常觉得,虽然那些故事固然精彩,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看到《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这本书名,才仿佛抓住了我的阅读痒点。一直以来,我都很想了解那些在贾府底层辛勤劳作的仆人们,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是如何看待那些锦衣玉食的主子的?又或者,那些偶尔出现在书中,名字都懒得细写的亲戚、邻居、甚至是街头卖艺的小贩,他们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的?《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极其庞杂的社会生态,而这个生态,绝不仅仅是依靠那些核心人物来维系的。正是那些“微尘众”,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土壤和根基。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到这些人物的内心深处,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生存智慧,去发现那些被隐藏在时间洪流中的闪光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让我第一眼就很有共鸣。老实说,我一直对《红楼梦》里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少奶奶、风流才子们的故事有点疲乏,反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像丫鬟、仆人、甚至偶尔出现的街头艺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喜怒哀乐,才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描绘了贾府的兴衰,更在字里行间留下了无数“微尘”的印记,每一个小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故事。我总觉得,正是这些“微尘”构成了《红楼梦》这个庞大而真实的社会缩影,没有他们,贾府的繁华便失去了根基,那些所谓的“大家族”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就知道,这绝对是我一直想读的那种解读方式。我特别期待能从书中看到那些在主线故事中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宝玉身边的小厮们,他们如何伺候宝玉,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勾心斗角;比如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在贾府经历了什么,又如何看待这个繁华的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仅仅是背景板,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个体。

评分

收到《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这本期待已久的书,心情真是难以言喻。作为一个从小就被《红楼梦》的魅力所吸引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带我深入了解书中那些“非主流”角色的作品。这一次,我满怀希望地翻开了它。书名中的“微尘众”这三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我的阅读兴趣所在。在那些华丽的辞藻、精美的服饰、跌宕起伏的家族命运之下,隐藏着的是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才华,他们的命运往往随着主子的兴衰而起伏,甚至他们的名字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然而,正是这些“微尘”,共同编织了《红楼梦》那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他们的辛酸、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希望,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实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让我们重新认识《红楼梦》的世界。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这些“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去解读那些我们熟悉的故事,又会发掘出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洞见。

评分

《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一直以来对《红楼梦》的某种阅读期待。在我看来,《红楼梦》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那些风华绝代的公子小姐们,更在于它所描绘的那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结构,而这个结构,恰恰是由无数个“微尘众”所组成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丫鬟、小厮、仆妇,甚至是那些偶尔出场的亲戚故旧,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的悲欢离合,才是构成《红楼梦》真实肌理的重要部分。我一直觉得,曹雪芹的笔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配角”,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我们可能在阅读原著时轻易忽略的人物,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挣扎,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现实的《红楼梦》世界,感受到那些“微尘”们在时代洪流中,微小却坚韧的存在。

评分

拿到《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3》这本书,心里涌起一股久违的亲切感。我总觉得,《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除了它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更在于它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一直对那些在权力中心边缘游走、命运如同风中飘絮的小人物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书名“微尘众”,就恰恰点出了我的这份阅读偏好。我常常在阅读《红楼梦》原著时,会不自觉地去留意那些在华丽府邸中默默无闻的身影,比如那些负责打扫庭院的婆子,那些为小姐们梳头的丫鬟,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厨子,甚至是那些偶遇的、说着几句闲话的乡邻。他们的存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却构成了《红楼梦》世界最真实、最接地气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情感纠葛、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为这些“微尘”赋予生命,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即使他们身处卑微,也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