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当代艺术家:郑胜天的五十一次访谈

走近当代艺术家:郑胜天的五十一次访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郑胜天
  • 当代艺术
  • 艺术访谈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艺术理论
  • 文化研究
  • 艺术家
  • 绘画
  • 艺术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十一次访谈,五十五位当代中国及台湾艺术家。
横渡亚洲、欧洲、北美,纵深半世纪,跨越历史辐辏。
二十万字成书,郑胜天与艺术家一期一会精采对话,
迸散灵感凝鍊的火花。

  这是一本访谈集,更是一本当代艺术圣典。
  五十五位艺术家不藏私,重磅燃烧艺术魂。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是第一份介绍当代中国艺术的英文杂志。本书《走近当代艺术家──郑胜天的五十一次访谈》集结Yishu自2002年5月创刊至今,由总策划郑胜天专访的当代中国及台湾艺术家,共计五十一次访谈,面会五十五位艺术家。期间跨足两岸三地,亚、欧、北美,从艺术家童年、家庭、求学谈起,问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问他们的起落和得失;问他们的疑惑和梦想。

  身为国际知名的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郑胜天却有意「避重就轻」,专提一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话题。他只是更希望让人们看到成功艺术家卸除偶像包装的模样──走近去看,他们并不陌生,也是街头顽童或邻家女孩长成,也都一如凡人有真情实性。在张扬亮丽的背后,依然敏感脆弱。听他们如实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更能使我们感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胜天


  华裔加拿大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出生于中国河南,现居温哥华。

  曾任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圣地牙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会长、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中心创会理事等。自2002年起担任英文《典藏国际版》(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总策划至今。兼任温哥华美术馆董事、加中当代艺术创进协会主席、美国亚洲艺术文献库理事、《艺术当代》编委等。

  曾策划的重要活动与展览包括:「江南──现代与当代中国艺术」系列展和研讨会(温哥华)、「上海摩登」(慕尼黑)、2004年上海双年展、「艺术与中国革命」(纽约)、「Yishu当代艺术批评奖主题论坛」(西安)、「黄灯──中国新媒体」系列展(温哥华)等。现为温哥华双年展亚洲资深策展人,2012年获颁该双年展「策展终身成就奖」。

  目前担任《典藏投资》专栏作者,经常在中外刊物发表当代艺术论着,2013年由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四卷《郑胜天艺文集》。亦以艺术家身分活跃国际艺坛,作品自1960年代起于中国、美国、加拿大、俄国等地展出,曾参加2011年莫斯科双年展、「冠山风」(北京和纽约)等;2013年获加拿大艾米莉卡艺术和设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通途之书/为郑胜天先生之艺术家访谈录作序——侯瀚如
推荐序  当代华人艺术家的微型回忆录——郑慧华
前言    郑胜天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1.艾未未
2.冰逸
3.蔡国强
4.陈界仁
5.陈文骥
6.崔岫闻
7.方增先
8.海波
9.耿建翌
10.谷文达
11.黄致阳
12.黄永砯
13.季大纯
14.林东鹏
15.李大方
16.梁绍基
17.林天苗
18.林一林
19.刘建华
20.刘韡
21.卢杰
22.卢迎华、刘鼎
23.祁志龙
24.琴嘎
25.沈远
26.舒勇
27.蔡明亮
28.王度
29.王广义
30.王怀庆
31.王嘉骥
32.汪建伟
33.王天德
34.王为
35.邢丹文
36.徐冰
37.徐坦
38.严培明
39.杨福东
40.阳江组-陈在炎、郑国谷、孙庆麟
41.杨诘苍
42.杨振中、徐震
43.叶永青
44.喻红
45.袁广鸣
46.展望
47.张恩利
48.张洹
49.张培力
50.郑国谷
51.钟飙

图书序言



  2002年5月,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在台北创刊。这是第一份介绍当代中国艺术的英文杂志,具体的编辑和设计工作都是在温哥华进行的。我觉得要办好一本给英语读者看的刊物,一定要在英语的环境中制作。典藏杂志的简秀枝社长也赞同我这个观点,放手让我们把刊物办起来。

  转眼就到了2012年,Yishu已存活了十载,作为一份学术刊物,可以说相当不容易。我们觉得应该做一点事来祝贺刊物的十年庆,就有了与艺术家访谈的想法。刊物每期封面都介绍一位艺术家,十年中出版了五十期,正好凑个整数。这五十位封面人物虽非有计划的选择,但也差不多涵盖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不同年龄层和地域。有个别封面采用的是新闻图像,例如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和北京被强拆的索家村。我们就找策展人或摄影师来做代表。

  至于访谈的角度,我一开始就想「避重就轻」。一来对艺术家的访谈近年来已相当频繁,没有必要重复。二来我们刊物上的文章篇篇都离不开对艺术家创作的分析评论,也应当换一换口味。所以我在最初草拟给艺术家的信中说:「什么题目都可以谈,就是不谈艺术。」

  当然,和艺术家谈话不涉及艺术几乎不可能。但我尽量避开这方面直接的问题。我问他们的童年,家庭;问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问他们的起落和得失;问他们的疑惑和梦想。我对不同的人常会问同样的问题,这样能很清楚凸显他们之间的差异。有的访谈很短,三言两语。有的则一发不可收拾,就顺着扯了下去。颇像是两个朋友闲聊,许多人本来就相熟,不熟的谈着谈着也就走近了。

  现在我把这些访谈结集出版,起个书名叫《走近当代艺术家》。成功的艺术家和一切名人一样,往往被市场包装或舆论「偶像化」,其实走近去看,他们并不陌生,也是街头顽童或邻家女孩长成,也都一如凡人有真情实性。在张扬亮丽的背后,依然敏感脆弱。听他们如实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更能使我们感动。

  Yishu的五十位封面人物我并没有完全採访到。个别人是由于健康原因或时间难凑,有一位说自己现在由国外画商代理,一切媒体活动由对方安排。我也就不便骚扰。不过在此期间,我还访问过几位刊物封面上未介绍过的艺术家,以为不妨也放在本书中。反正Yishu十年庆已过。划地为牢没有什么意义。编书时我索性把以前做的两次访谈也一併收入,计五十一篇。因其中包括夫妻档或双人、三人档,实际上和我对话的总共有五十五位。

  我首先要衷心感谢加拿大艺术家李丹(Don Li-leger),他与他夫人李海雅(Cora)与我有三十年之交。Don是大部分访谈的现场录影师。他为这个项目无偿地提供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设备,毫无疑问是访谈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另一位我难以用语言表达谢意的是李琳。她不仅是这一项目主要的赞助者,而且许多访谈她都亲自参与。不认识她的人毫不怀疑地把她看做我们出色的现场「音响助理」。

  除李丹外,部分录影是由艺术家葛非,以及杨振中的助手郭波拍摄的。周晓鸣帮助我做了最初几篇访谈的文字纪录整理,以后的绝大部分都由苏东悦完成,并由陈萍对全文做了校对。本书是他们三位认真细致工作的结果。协助安排访谈的有上海美术馆陈龙、北京长征空间李沐颐、上海香格纳画廊孙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王景、典藏艺术家庭林亚伟和陈柏谷、洛杉矶当代美术馆Nancy Lee与蔡国强的助手黄千欣,以及王田田、朱岳、陈陈、程庆红、吴立强、和许多未能一一记下名字的同事和友人,我在此都一併致谢。我还要感谢温哥华双年展和总监Barrie Mowatt,最近几次在欧洲的访谈得到了他们的赞助。

  所有欣然接受我访谈要求的对象都是我的合作者,没有他们敞开心扉的谈话本书就不可能出现。当然,我最想感谢的是简社长。正是她十年来对Yishu不懈的支持和信任,才使得这个项目得以诞生。也是她最先提出将这些访谈出书的建议。如果本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我想她是第一位应该获得掌声的人。

郑胜天
2013年岁末

图书试读

艾未未1957年生于北京,曾在美国居留十二年。

现在北京居住和工作,活跃于建筑、艺术、影像、推特和社会文化评论领域。

曾在英国《艺术观察》2011年全球艺术权力榜评选中列为榜首。

2007年为第十二届文献展创作大型项目《童话》,带领1001中国人去卡塞尔。

2009年在网络上发起「公民调查」,召集百名志愿者调查汶川大地震遇难学生名单。

制作了《老妈蹄花》等反映中国现实的纪录片在网上传播。

艾未未
2013年7月19日上午
北京草场地艾未未工作室


郑:人们说到你的时候,自然会提到你是艾青的儿子,你父亲在1957年被划成「右派」,你是那一年出生的。能不能谈一下你童年的时候,对「右派」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感觉到的?我父亲也被划为「右派」,我大哥也是「右派」,所以我很清楚,在学校里,一旦你的亲人被划成「右派」,你很快就能感觉到变化。

艾:那要往回「倒带」。想一想。

郑:你出生时你父亲还不是「右派」吧?

艾:我出生时父亲就是「右派」了。我是1957年5月18日出生的,这是我出生证上面的日期。这出生证是最近两年我才见到的,以前我母亲也不记得了。父亲应该是在我出生前就是「右派」了,或者差不多同时。当时我父亲在上海,北京的作协要他回来,因为我母亲快临产了。本来是计画要去上海刘海粟那边,我差点就成上海人了。我的命挺大的,还是到了北京才出生。出生以后,我们一家就去东北八五二农场的林场,那时没什么印象,只有一些照片。我父亲有张照片我印象最深,他变得非常消瘦,我没见过他有那么瘦。我就像任何一家人的孩子一样,比较脏,穿得比较破,在林场前面捡蘑菇。我父亲主要是伐木。后来王震让他们去了新疆,因为在延安时,我父亲作为劳军去过南泥湾,所以他们有一定的友谊。以后他去了新疆,在新疆我们过得比较平稳。他作为「右派」处理之后,仍然保留一个级别,新疆是个军垦农场,他的级别是十三级─师级的待遇。我记得我父亲没有什么事情干,经常去植物园转一转。当时又不让他用他的名字写作。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