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2年5月,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在台北创刊。这是第一份介绍当代中国艺术的英文杂志,具体的编辑和设计工作都是在温哥华进行的。我觉得要办好一本给英语读者看的刊物,一定要在英语的环境中制作。典藏杂志的简秀枝社长也赞同我这个观点,放手让我们把刊物办起来。
转眼就到了2012年,Yishu已存活了十载,作为一份学术刊物,可以说相当不容易。我们觉得应该做一点事来祝贺刊物的十年庆,就有了与艺术家访谈的想法。刊物每期封面都介绍一位艺术家,十年中出版了五十期,正好凑个整数。这五十位封面人物虽非有计划的选择,但也差不多涵盖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不同年龄层和地域。有个别封面采用的是新闻图像,例如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和北京被强拆的索家村。我们就找策展人或摄影师来做代表。
至于访谈的角度,我一开始就想「避重就轻」。一来对艺术家的访谈近年来已相当频繁,没有必要重复。二来我们刊物上的文章篇篇都离不开对艺术家创作的分析评论,也应当换一换口味。所以我在最初草拟给艺术家的信中说:「什么题目都可以谈,就是不谈艺术。」
当然,和艺术家谈话不涉及艺术几乎不可能。但我尽量避开这方面直接的问题。我问他们的童年,家庭;问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问他们的起落和得失;问他们的疑惑和梦想。我对不同的人常会问同样的问题,这样能很清楚凸显他们之间的差异。有的访谈很短,三言两语。有的则一发不可收拾,就顺着扯了下去。颇像是两个朋友闲聊,许多人本来就相熟,不熟的谈着谈着也就走近了。
现在我把这些访谈结集出版,起个书名叫《走近当代艺术家》。成功的艺术家和一切名人一样,往往被市场包装或舆论「偶像化」,其实走近去看,他们并不陌生,也是街头顽童或邻家女孩长成,也都一如凡人有真情实性。在张扬亮丽的背后,依然敏感脆弱。听他们如实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更能使我们感动。
Yishu的五十位封面人物我并没有完全採访到。个别人是由于健康原因或时间难凑,有一位说自己现在由国外画商代理,一切媒体活动由对方安排。我也就不便骚扰。不过在此期间,我还访问过几位刊物封面上未介绍过的艺术家,以为不妨也放在本书中。反正Yishu十年庆已过。划地为牢没有什么意义。编书时我索性把以前做的两次访谈也一併收入,计五十一篇。因其中包括夫妻档或双人、三人档,实际上和我对话的总共有五十五位。
我首先要衷心感谢加拿大艺术家李丹(Don Li-leger),他与他夫人李海雅(Cora)与我有三十年之交。Don是大部分访谈的现场录影师。他为这个项目无偿地提供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设备,毫无疑问是访谈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另一位我难以用语言表达谢意的是李琳。她不仅是这一项目主要的赞助者,而且许多访谈她都亲自参与。不认识她的人毫不怀疑地把她看做我们出色的现场「音响助理」。
除李丹外,部分录影是由艺术家葛非,以及杨振中的助手郭波拍摄的。周晓鸣帮助我做了最初几篇访谈的文字纪录整理,以后的绝大部分都由苏东悦完成,并由陈萍对全文做了校对。本书是他们三位认真细致工作的结果。协助安排访谈的有上海美术馆陈龙、北京长征空间李沐颐、上海香格纳画廊孙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王景、典藏艺术家庭林亚伟和陈柏谷、洛杉矶当代美术馆Nancy Lee与蔡国强的助手黄千欣,以及王田田、朱岳、陈陈、程庆红、吴立强、和许多未能一一记下名字的同事和友人,我在此都一併致谢。我还要感谢温哥华双年展和总监Barrie Mowatt,最近几次在欧洲的访谈得到了他们的赞助。
所有欣然接受我访谈要求的对象都是我的合作者,没有他们敞开心扉的谈话本书就不可能出现。当然,我最想感谢的是简社长。正是她十年来对Yishu不懈的支持和信任,才使得这个项目得以诞生。也是她最先提出将这些访谈出书的建议。如果本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我想她是第一位应该获得掌声的人。
郑胜天
2013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