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淋漓尽致的生命:林俊义回忆录

活出淋漓尽致的生命:林俊义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林俊义
  • 人生感悟
  • 励志
  • 成长
  • 台湾
  • 文化
  • 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因考不上高中而因祸得福,
  在英语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
  学习到以人、生命为主体的人文教育。

  我因受西方人文教育的薰陶,
  鼓励我探索生命的意义,
  了解自由的可贵,
  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

  献给当代的台湾年轻人

  从台湾到美国、再到非洲,
  从英美文学到生物科学,
  从密访中国到国民党的黑名单,
  从教书到从政……

  前环保署长林俊义教授,是一位混合着文艺、浪漫与叛逆、执着性格的学者,这本回忆录是他以人文演化的角度,回顾自己走过的生命历程。

  林教授认为:「回忆录是一种与读者分享作者生命中发生的有趣、感动与领悟的故事,及生命中的冲突、困境与解脱,所学习到的片段智慧。」因此,这本回忆录中除了每个生命阶段的阐述之外,更多的是这些阶段所带来的体悟与反省。希望透过他的故事,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对生命价值与社会正义有更深一层的感悟。

本书特色

  1.前环保署长林俊义教授亲自执笔撰写的回忆录,以生命演化的概念,叙述自己七十几年的人生经验,希望带给台湾当代的年轻人一些启发。

  2.林俊义教授是生物学家,但原本唸英美文学的他,极富文学造诣,让这本回忆录读来像小说般精彩。

  3.作者亲身参与时代的推演,非洲经验、密访中国、戒严、黑名单、环保运动、反核先锋、参选、修宪、担任公职等,不但是作者个人的生命故事,更见证台湾的民主发展历程。

名人推荐

  1.这本书确是非常生动精彩的好书,我愿推荐给每一位想了解台湾与热爱台湾的人。曾经有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地生活过,也满怀着理想为改造我们的社会而奋斗过。(摘自推荐序文)—— 前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

  2.在他那热血、专注和坚持的外表里面,却有着孤独、淡然和谦卑。我直觉要说,林俊义其实更是「一个历尽人生波折和不安的仁者」。(摘自推荐序文)——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萧新煌
生命之舞: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 引言 这是一部关于个体在历史转折点上,如何通过坚韧与智慧,塑造自身命运的史诗。它不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探究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着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与不凡选择。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几代人在社会巨变下的生存图景,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自我之间艰难的平衡。 第一部:泥土的芬芳与远方的呼唤 故事的开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年代。在那个物资匮乏但人情淳朴的角落,主角的生活轨迹初现端倪。早年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知识的朴素渴望。从简单的农耕劳作,到第一次接触到书本上的新世界,这种强烈的对比,为日后的精神探索埋下了伏笔。 早期的教育经历是极其艰辛的,资源匮乏迫使人们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书中详细描绘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窘境与理想主义的光芒。主人公在困顿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他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前途而读书,更是希望用知识去理解他所处的那个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 家庭关系的描写是本篇的亮点。父辈的传统价值观与初生代对新思潮的拥抱产生了微妙的冲突。这种代际之间的理解与隔阂,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家庭叙事中无法回避的主题。通过对家庭日常琐事的描摹,读者得以窥见那个年代普通家庭所承受的无形压力。 第二部:城市化进程中的挣扎与融入 随着时代的推移,主人公离开了熟悉的故土,踏入了新兴的城市。城市,既是机遇的熔炉,也是异化的温床。他所经历的城市化进程,充满了迷茫与阵痛。从乡村的熟人社会到城市的陌生人群,个体的身份认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职业生涯的起步充满了不确定性。书中细致记录了主人公如何在陌生的行业中摸索、学习、摔倒,再爬起来的过程。他没有依赖捷径,而是凭借着早期培养起来的踏实作风,一步步积累经验。这部分内容,是对那个时代职业道德和个人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也在此阶段显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友谊、合作与竞争交织在一起。作者冷静地剖析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权衡,同时也赞颂了那些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的真挚情谊。那些在办公室政治中保持清醒的努力,以及对职业操守的坚守,构成了强有力的精神内核。 第三部:理想的投影与现实的磨砺 随着主角在社会中地位的提升,他开始面临更深层次的哲学性困惑。事业上的成功并未带来内心的完全平静,反而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一阶段,叙事风格转向更为内省和思辨。 书中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责任与个人理想之间的两难境地。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主人公需要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这些决定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涉及对道义、责任以及个人良知的反复权衡。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选择的重量交给了读者去体会。 情感世界的描绘也达到了高潮。无论是对伴侣的深刻理解,还是对友谊的珍视,都展现了复杂人性中温情的一面。婚姻中的相互扶持,以及如何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风雨,是叙事中极其动人的一部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构成了抵抗时代洪流的坚实堡垒。 第四部:沉淀、回望与传承 岁月的流逝,使主人公的视角变得更为宏大和超脱。他开始以一种近乎超然的态度,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过去的荣耀与遗憾,都被纳入了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衡量。 书中对“放下”和“接纳”的探讨尤为深刻。不再执着于年轻时的锐气和对所有事情的控制欲,而是学会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平衡。这种内心的成熟,是通过无数次的自我否定和重建实现的。 最后一部分着重于对下一代的期许和对传统的继承。主人公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智慧,以一种非说教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人?这不再是简单的经验传授,而是一种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书中描绘了祖辈与孙辈之间,跨越时代的对话与理解,展现了生命的薪火相传。 结语 《生命之舞: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是一部关于“韧性”的书。它记录了一个个体如何在历史的剧烈变动中,锚定自我,坚守本心。全书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真实的人生轨迹,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蕴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里,以及那些勇敢面对生活真实面貌的瞬间之中。这是一曲献给所有在时代中努力生活的人们的赞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俊义


  生物学家、生态环保(反污染、反核等)社会运动的先行者。早年于淡江、台大、师大研读文哲;赴美转读生态学,获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曾赴非洲担任门诺教会义工。回台后于东海大学及台大任教。着有「林俊义文集」等共八本书。

  之后从政,历任台北市环保局长、行政院环保署长、国民大会代表、台湾驻甘比亚大使、台湾驻英国代表、行政院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主任委员。

  退休后居住在关渡。

图书目录

一个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   李远哲     2
好一个生命故事   萧新煌     6
前言     10

懵懂、傻劲的少年时期     20  
启蒙的淡江英专五年    25  
少年的青春与徬徨     31
榜首插班进入台大外文系     36
台大外文系的再启蒙     39
休学入伍当兵去     43
初到金门战地     46
战地的军旅体验     51
重返台大校园     56
仙人掌俱乐部与补习班教英文     62
大四这一年     66
让生命转折的美国文学课     69
梁实秋让我考上师大英语研究所     73
发现索引的重要     77
决定留学美国     81
搭上货轮  航向美国     85
难忘的汉堡滋味     91
九十九天九十九元游荡美国     96
开始哥森学院求学生涯     101     
从文学转唸生物     106
放弃哈佛     111
参与美国社运和结婚     116
非洲与史怀哲的唿唤     121
等待前往非洲     125
生为台湾人的悲哀     129
意外的冲突     134
象牙塔里学不到的事     139
肯亚,肯亚,我来了!     144
非洲初体验     149
生态奇景的惊叹     153
非洲的第一份工作     156
「无中生有」的挑战     161
非洲教书的启发     165
第一个孩子降生     170
逐渐安定的生活     175
巧遇变色龙     181
非洲大草原的奇遇     186
攀登非洲第一高山     191
政治意识的形塑     197
对中国文革的浪漫憧憬     202
回到阔别八年的台湾     206
密访中国     210
回美完成博士学位     215
改变生命的五年     220
思考未来的抉择     225
萌生回台念头     229
近乡情怯     233
顺利在台谋得教职     237
放弃台大教职的傻劲     241
东海校园稳定的教学生活     245
论国内生物学应走的方向     249
写文章颠覆僵化思潮     254
感叹科学不中立的危机     258
启动台湾反核运动的滥觞     263
是友非友,是「敌」非「敌」 我与梅可望校长     267     
动粗的遗憾插曲     272
暴力与正义之间的思考     276
高压戒严统治下的荒谬     280
政治的邪灵 《自立晚报》查禁事件     285
疑惑十五年的真相     290
警总约谈     294
被迫离开台湾     299
在美国国会工作     304
一次难忘的谈话     309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工作体验     313
被列入黑名单     318
生命的意义     323
努力学电脑     328
成立「台美环境中心」     333
科技文明的反省     337
专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     342
李远哲旋风     346
渴望回台     351
几次面临死亡的经验     355
再度回到自己的土地     360
抢救森林运动     363
为守护台湾生态而战     367
黎明前的黑暗     371
加入民进党     376
投入选战的震撼教育     380
参选后的省思     385
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     390
当选国代,参与修宪     394
让我大开眼界的国大临时会     399
看见中国政治文化的丑恶     403
遇见达赖喇嘛     406
达赖的启示     411
辅选台中区域立委选举     416
最后一役 台中市长选举     419
退出政坛     422
平静生活中的丝丝涟漪     425
接任台北市环保局长     428
想要挽回完整的家     431
环保署长的抉择     434
走过生命的领悟     439
后记     444

图书序言



一个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  林俊义回忆录序文


  我认识林俊义的三十多年岁月中,虽然没有很多促膝长谈的机会,但我一直欣赏他对台湾社会改革所拥抱的热诚与所做的努力,也非常钦佩他对一些重要原则的坚持。1986年秋末当他知悉我将获得年底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后,便来到加州柏克莱(Berkeley)访问我,要写一篇访谈录。那天我们谈了很久,也是我们见面谈话最长的一次,我们谈到台湾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对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一些观点,以及对改造社会的共同的理想与热忱。这次的访谈,林俊义教授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中国时报》连载两天的〈立足小分子,纵情大宇宙〉这篇文章,虽经过审查人的一些删除,但还是完整地报导了许多从前未能让台湾老百姓知道的我的一些心路历程与对当时台湾社会的一些批判,林教授也变成我的一位「知心」的朋友。

  去年林教授曾告诉我他正在写回忆录,我也答允当他写完后较有空时,我们可以继续二十八年前在Berkeley的深谈。一个月前当我获悉他已完成撰稿并向我索序时,我非常兴奋,因为林教授虽然比我晚两年才来到这世界,毕竟也经历了七十五个年头,我们在这动盪的世界里同时生活过,定会有不少「共鸣」。但我也有些惶恐,因为过去的一个月内,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一个包括一百四十个国家与三十一个国际学会的庞大组织)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在纽西兰召开的三年一度的会员大会,我身为理事长(President),又将在大会之后卸任,因此非常忙碌,怕一个月内没有时间看完这么厚的巨作并写序文。但接到文稿后,林教授生动的文笔与精彩的故事完全把我吸引住了,也就在机场候机室、飞行途中、夜半醒来时,在台北、奥克兰、威灵顿,一路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本书。但是读到最后一章以「该是熄灯谢幕的时候了」为标题作为这本书的结束,我确实有些不以为然。虽然每一个人都会走到「熄灯」「谢幕」的时候,但是我们还没有给下一代留下更美好的地球,熄灯前谢幕后的我们还得把场地打扫干净才对的,不能轻易地走下舞台。

  林俊义的一生似乎不断地在追求不同的未来,从台北商职、淡江英专、台大、师大,到出国留学,后来在印地安那大学的三年、非洲的三年与回到美国修完博士学位的三年,与决定回台服务,与其说是他对当前的处境不能适应或觉得无奈,不如说是太向往新的未来、新的挑战。出国十年之后终于回到自己成长的土地,才又闻到土地的芬芳,也才重拾爱乡爱土的本能,年轻出国时曾说「再也永不回来」的绝情也消失殆尽,对台湾这块土地及人民毕竟也感受到很大的责任与牵心。

  他决定回国,也不仅是对故乡的怀念,他怀抱的是「教育」与「颠覆」,他选择到东海,也深切地体会到好的老师并不在授课,而是在启发,也把「打造更美好的世界」当作自己的责任。从1978年开始,他便认真地研究国内生物学该走的方向、台湾生态环境有关的探索,也大量地写下了不少有关社会的转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科技文明的反省与科学中立的神话等着述。他的努力发生了影响力,但很不幸的,1984年他在《自立晚报》发表的〈政治的邪灵〉被查禁后,他又被迫出国了。但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工作时,他对国会智库与对民主的运营有更深入的体会,那段日子里他对生命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有更深入的醒悟,也对他将来对社会运动更直接的投入有很大的助力。

  这本书确实值得细心阅读。林教授有很好的文笔,他把自己精彩多样的人生与对许多事务的探索和研究,做了非常细腻的描述,也因为他喜欢阅读,思想丰富,「爱书如爱妻」,书中引述了很多大哲大儒的思想观点,他也有幸与演化大师Stephen Gould从事半年的研究。1992年在里约的环境会议里,他带领台湾团队参加NGO部分的会,在会中他受到美国前副总统Al Gore精彩演说的感动,也与达赖喇嘛有多次的交往与互动,文中对于达赖喇嘛的描述,尤其是关于他的许多文化、思想、环境哲理及学识,是这本书最精彩的一段。我也曾经在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集会里见过这一位了不起的宗教领袖,也听他讲过对幸福、教育与科学的看法,他曾问我:六四以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台湾对他们的民主化、自由化也能有贡献吗?我告诉他,这确实有很大的可能。

  从这本书,我们不只能够了解一个知识份子的一生,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台湾过去七十五年的历史与社会的转变。林教授几次参选与参与修宪,后来也在执政团队里做过许多事,从环保局长、署长,以及后来的甘比亚大使、英国大使与北美事务委员会的主委,书中除了对于当国大代表时的参与修宪的无奈着墨较多外,其他部分提到较少,我们只能简略地获悉一些相关的事。在美国长大,陪伴林教授成家立业、远渡非洲,并在没有充分准备下回到台湾的林夫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林教授对她的亏欠,流露字里行间,读者当亦能体会。

  我从这本林俊义教授的回忆录里学到很多,这本书确是非常生动精彩的好书,我愿推荐给每一位想了解台湾与热爱台湾的人。曾经有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地生活过,也满怀着理想为改造我们的社会而奋斗过。                             
     
李远哲
2014年9月22日
(本文作者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长,现为国际科学理事会理事长)



好一个生命故事  序林俊义的回忆录


  俊义兄这本回忆录以「演化的生命故事」做主轴,真不失他身为生物学家的本色。从前言赞叹自己能有如此神奇的生命,到书的尾声说道「还能存活,何其幸哉,我只有感恩」,就可感觉俊义兄写回忆录时的笔触是平和的,心境看来也是惜福和感恩的。

  记得二十五年前(1989)我为他的「林俊义文集」写过序,那是他在最意气风发的岁月里写的一百六十八篇文章大合集,每篇文章都散发着他作为公共知识份子的理想主义和社会批判精神。二十五年后这本由九十五篇文章汇集成为的「林俊义生命故事」,确实多了一分私人的感情,和对自己一生大小事的回忆和珍惜。

  长年以来,我对俊义兄的印象,就是他的文艺修养、浪漫情怀和理想坚持。读这本回忆录,我更豁然开通,原来俊义兄从小就是一位文艺青年,至今也还不改其色。他诉说他「少年维特的烦恼」时代的往事,从中学逃学泡图书馆,到大学爱上英美文学,再到搭货轮赴美的惊叹大海美景感触,到后来的结婚、分离,俊义兄都是以「爱」来看待。俊义也是一个从小就好强和执着原则的男人,他自己也承认他与青年时代的女友会分手,就是过分坚持「不必要」原则所使然。文艺、浪漫、理想、原则综合起来,恐怕就变成了俊义的叛逆、挑战和冒险。毅然决然带着美籍新婚太太到非洲是一例;从求学到教书再到从政,他一直相信批判可带来进步,又是另外一例。

  「非洲经验」是俊义兄常谈到的往事,可以看出他对那段与太太牵手奉献肯亚的岁月是既怀念、又得意,这可能也解释了他为何会在阿扁政府时代请缨外派,前往甘比亚当大使。让我感动却又不意外的是他的非洲年代仍不改初衷,对非洲文学和历史有高度兴趣。俊义兄不管在哪里做什么,都还是那个浪漫、理想、文艺的林俊义。而他的太太Kathleen更是一位「朴素、务实、独立、勇敢、奉献」的女人,俊义兄自白婚后二十七年分手,他自责很深。这种对太太的自责,似乎也改变了一些俊义兄对人间世的看法,他对「悲剧」有另一种感受,对人生的反省更是带着谦卑以对。读俊义兄所写那几段对太太、孩子的自责和懊悔时,我不禁鼻酸。

  这本书首次公开他在1970年代初「密访」中国的短暂旧事,他对那些在当时「回归祖国」的台湾保钓热血青年很好奇,也想多跟他们谈,但总是不得要领,而且会面气氛总是「十分诡谲」。他对时值文革运动的中国也很想多了解,但所碰到的中国学术界反应也都是紧张和不语。「中国初体验」显然没有让俊义兄留下深刻或是好的印象。毕竟台湾才是他的故乡和祖国。

  第一次出走台湾,虽然他在赴美的船上大喊「Sallaba,台湾,永不见面」。但他还是在学成后选择回台湾。而且回台湾后,他说「我的每个细胞好像都活化起来,充满精力,像一只动物回到他成长熟悉的环境,奔奔跳跳、自由自在,我好像变了一个人。我不再像十年前那样,接受那种『立足台湾,遥指神州』、违背『生物地域主义』法则的政治口号」。大概只有生物学家才能写出这么「生动」的回家感言。而且他到今天也都没一丁点后悔选择了东海,拒绝了台大。他说那是傻劲和直觉的决定,也是违逆世俗传统价值观及流行风潮的选择。我想真的没错。

  回台湾以后的林俊义,对许多读者可能就比较熟悉了,我在前述「林俊义文集」的〈良知煎熬后的抉择〉序里,重点写的就是他回台十四年决定加入民进党并参选台中市立委的另一种重大决定的观察。说老实话,俊义兄一生「选择」的「决定」和「抉择」,都有「惊人之举」,更是「异于常人」的约定俗成行为,这也正突显「林俊义是林俊义」的原因。

  俊义兄的公共知识份子角色,在他回台后一展无遗,除了专攻的演化生物学之外,他写了不少有关哲学、社会科学、文明、环境、政治的文章,堪称1970年中后期重要的台湾作家和良心。他抒发正义、批判时事的立场,也让他遭到威权国民党政府的反制,不但刁难他出境,最后因一篇在《自立晚报》的〈政治的邪灵〉专栏而被国民党「上面」透过警总迫他「实质放逐」滞美三年,不准返台。

  在回忆录的最后,他自评后半辈子做了三次重大的生命抉择,一是加入民进党,投入三次选举,这让他对台湾政治生态愈来愈失望;二是加入阿扁的台北市府团队,这让他全力投入环保行政,确有工作成就感,但却逼得爱妻无法再接受他;三是加入阿扁的中央行政院团队,先是环保署长,接着三项外交公职,直到2008年8月退休;这也让他终于一个人单独从公共生涯走回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平静。

  我看俊义兄的一生,有太多起伏、不安和波折,也有很多名声和光环,但我始终觉得他似乎从来没有自己或与家人好好地一起享受那些有过的浮世荣华,说来有点感伤,不过这也恐怕是不随波逐流的性格所要付出的代价。

  俊义兄在回忆录中称他挚友陈明泽是「一个历尽人生沧桑和悲痛的智者」。读完这本书后,我也看到一些过去我不知道的林俊义的内心深处;在他那热血、专注和坚持的外表里面,却有着孤独、淡然和谦卑。我直觉要说,林俊义其实更是「一个历尽人生波折和不安的仁者」。

  俊义兄,多保重,祝福你!

萧新煌
(本文作者现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图书试读

前言

谈自己,我总觉得怪怪的;写自己,心中总有一种排斥感。我也自觉自己不是什么成功的榜样,可以为自己写自传。事实上,对任何伟大政治人物的传记或自传,我总有一种排斥感。

我有这种排斥感,来自科学、政治、历史哲学家Karl Popper(卡尔.波普尔)的启示。他在一部鉅着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54)中曾说:「Civilization is to survive, we must break with habit of deference to great men. Great men make great mistakes.」(文明如要生存,我们必须拒绝对伟人崇敬的习惯。伟人制造重大的错误。)换言之,世上实在没什么伟人,有的话,都是编造出来的。在民主的社会里,政治人物都是我们选出的仆人,包括总统等。退休后,这些政治人物的传记或回忆录绝大部分都是吹嘘自我的伟大。在西方民主社会,任何人的传记或回忆录总是会受到不时地评论及批评,难以盖棺论定。

但在中国的政治人物,都是永不做错的伟人;杀人如麻的毛泽东或蒋介石永远都是伟大的人物,批评他们还会遭受到牢狱之灾,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虽未入牢,却受到放逐三年的黑名单之祸。

在一生忙碌的生命中,我未曾动过写传记的念头。但为什么我会在退休后,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呢?

2002年中,我在西非甘比亚共和国担任大使时,我的三个孩子及老大的未婚妻来信,要来甘比亚看我。我求之不得,高兴地欢迎他们。这是他们第一次访问非洲;老大出生在非洲肯亚,两岁多时才离开,所以他特别感到兴奋。我也特别安排他们到各种不同的景点,及难以到达的地方,让他们多了解甘比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回忆录,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林俊义先生的《活出淋漓尽致的生命》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人生经历,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从中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也看到了在这些变化中,普通人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作者以一种平和而睿智的视角,讲述了这些故事,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只有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关于他个人的经历,更是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思考,并且在读完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久久回荡。而《活出淋漓尽致的生命:林俊义回忆录》无疑就是这样一本难得的书。作者林俊义先生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他并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而是以一种极为真实、极为坦诚的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挣扎与成长,他的失落与希望。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男人如何承担家庭的重担,如何为生活拼搏,如何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未来的憧憬,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索,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它却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淋漓尽致,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热爱。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有共鸣的书。林俊义先生的叙述,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有过迷茫,有过困惑,也有过坚持,有过奋斗。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的人生轨迹,照出了我曾经的喜怒哀乐。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是关于如何珍惜当下,如何去爱,如何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这本书,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共鸣,让我感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活出自己生命色彩的决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份心灵的慰藉,一份人生的启迪。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生洗礼。作者林俊义先生用他坦诚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他的故事,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传奇,而是一种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的轨迹,充满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包含了不平凡的坚持与奋斗。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他对于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细致描绘,从青涩的少年时代,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再到成熟稳重的中年,乃至岁月沉淀后的老年,每一个阶段都仿佛在眼前鲜活起来。他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与困苦,反而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姿态,讲述了那些曾经让他彻夜难眠的时刻,那些让他咬牙坚持的瞬间。这种坦然,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我从中看到了生命韧性的强大,看到了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像是一本人生教科书,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如何面对风浪,如何在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淋漓尽致”这个词的含义。我曾经以为,淋漓尽致就是要轰轰烈烈,要有所成就,要活得精彩。但读完林俊义先生的回忆录,我才明白,淋漓尽致,更是一种内心的充盈,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不辜负每一个当下。作者用他的人生故事,诠释了这种生命的哲学。他并没有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他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也充满了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亲人的关爱。这种“淋漓尽致”,不是外在的喧嚣,而是内心的饱满。它是一种从容,一种淡定,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活出自己生命色彩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以一种碎片化、却又充满逻辑的方式展开。作者似乎有意地打乱了时间顺序,将那些对他人生有着重要意义的片段,按照情感的逻辑重新组合。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让整个回忆录更加引人入胜,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拼凑一幅色彩斑斓的生命画卷,每一个碎片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而当它们最终组合在一起时,便呈现出了一幅完整而深刻的人生图景。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个片段放在这里,它又与前后的叙述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的过程,让我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生命的复杂与丰富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喧嚣所裹挟,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活出淋漓尽致的生命:林俊义回忆录》则像一股清流,将我拉回了对生命本真的思考。林俊义先生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他的人生轨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却充满了平凡的伟大。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梦想的执着,对于亲人的关怀,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他“淋漓尽致”的生命。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成功,更是关于如何热爱生活,如何珍惜当下,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被点亮了,充满了一种想要活出自己生命色彩的冲动。

评分

林俊义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华丽,却极具穿透力,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每一个字句,因为我知道,在每一个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他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绘,更是令人动容。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他都以一种真挚的态度去呈现,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过去的自己,在书中的那些场景里,有了鲜活的生命。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在人生的岔路口,他如何权衡,如何决定,又是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面对人生选择的勇气。它鼓励我们去勇敢地做出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最终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评分

林俊义先生的回忆录,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的韵味。我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时不时地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比如,他描述一次家庭聚餐的场景,那些食物的味道,家人的谈笑声,都仿佛在眼前再现。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为整个回忆录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氛围,品味着那个年代的生活。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看到了作者非凡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也让我对他的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印记,一份关于时代与人生的深刻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一种深邃而温暖的蓝色基调,搭配着略显沧桑却充满力量的字体,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关于时间、经历与沉淀的故事。我并不是一个轻易会被封面吸引的人,但《活出淋漓尽致的生命:林俊义回忆录》的封面,却有一种莫名的魔力,让我忍不住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在我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便知道,我将踏上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一段关于生命、关于成长的旅程。我期待着,在林俊义先生的回忆中,找到那些曾经触动我心灵的共鸣,也期待着,在字里行间,发现那些我未曾领略过的风景。从书名本身,“活出淋漓尽致的生命”,就带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一种对生命极致追求的渴望。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代人的缩影,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寻找答案,甚至是,找到一种活着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一份对生命深刻理解的邀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阅读之旅,去感受,去思考,去沉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