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恢弘士气,再造中兴―胡宗南先生四书 胡宗南上将是中国近代史上赤忱效忠领袖、完成中兴大业的重要杰出人物之一,虽然胡将军去世已逾五十年,但其风范与事功却常留人心,永载史册。
胡上将以一文人之身,在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追随先总统蒋公,历经东征、北伐、抗战、剿共、保台等战争,尤其是在八年对日抗战期间,扼守西北,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犯,保护西南抗战基地,培训人才,奋斗到日本投降,协助国家完成中兴大业。接着在与中共的争战中,尽心尽力,坚持到最后一刻,才由 蒋公派机接到台湾,继续为复兴大业而奋斗,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六十七岁,常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豪杰的事蹟,自然应该流传于世,永垂典范。王云五先生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时,倡导编印「中国名人年谱集成」,以供后人学习。《胡宗南上将年谱》尤其旧属编撰,并经胡将军夫人叶霞翟博士校订,于民国六十九年七月出版,至今风行未已。
一○二年胡将军的长公子胡为真博士自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职位退休,台湾商务印书馆决定敦请胡资政重新修订多年前由商务出版的《胡宗南上将年谱》、并建议出版《胡宗南先生文存》、《令人怀念的胡宗南将军》,以及由胡将军旧属徐枕撰写的《胡宗南将军与国民革命》(即《一代名将胡宗南》),总计四本书。
此项建议获得胡资政同意,并愿意在百忙之中拨空提供资料,修订原稿。台湾商务印书馆能够出版有关胡将军的四本书,深感责任重大与非常荣幸。由于胡将军对国家的贡献,其事蹟载诸史册,可为典范,好比儒家四书之可贵,乃敢建议编为「胡宗南先生四书」,逐月出版,以供流传后世。
笔者爱读史书,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每当阅读及此,不免掩卷叹息。路遥知马力,板荡见忠贞,胡宗南将军之事蹟,诚可谓忠贞爱国矣。
方鹏程 台湾商务印书馆前总编辑方鹏程谨序 民国103年2月
序
黄埔精神的典范―胡宗南上将 国父领导国民革命,辛亥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但政权为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所窃据。国父痛感只有革命当的奋斗,而无革命军的奋斗,乃于民国十三年,在广东黄埔成立军官学校,召训全国有志青年从军革命,并命蒋公为校长,以黄埔子弟为核心,组成国民革命军,故蒋公亦被尊为军父。
黄埔建军,系以国父思想为核心的精神传统。九十年来,历经北伐(含东征)、抗战、剿共、保台四大战役,全视黄埔精神的兴替,决定战役的成败。九十年来,有光辉的胜利,也有惨痛的失败,但只要黄埔精神得以传承发扬,中华民国必能立于不败之地,完成国父的建国理想。
蒋公曾明示,黄埔精神的精义,是团结、负责与牺牲。
团结是以信仰三民主义、效忠中华民国为基础,三军一体,如手如足;三军一家,如兄如弟。以同甘苦、共生死的情感道义,形成万众一心的战斗意志。
负责是存诚务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精练武艺,冒险犯难的战斗作风。
牺牲是成功不必在我,不成功便成仁的战斗志节。
亦即以黄埔精神,实践于国家、责任、荣誉三大信念之中。
胡宗南上将是黄埔一期最年长的学生,入学时已二十八岁(当时学生平均年龄应为二十岁),曾有社会经验,毅然携笔从戎,故在先天上,他是黄埔一期最成熟的学生。历经四大战役,他的升迁在黄埔子弟中首屈一指,毕业后两年(民国十六年),就当了师长,从带四十人的排长,升到带一万人的师长。尔后从第一师、第一军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先后统兵达百万,而在蒋公心目中,直以接班人之势期许之,乃因他是黄埔精神的标竿。
胡将军是东征、北伐、统一、平乱、抗战、剿共、保台诸战役,全程参与的唯一黄埔学生,功勋卓着,但似无赫赫之名。正如孙子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其尤足称道者则为武德。
武德之首要为忠。胡将军忠于三民主义,忠于中华民国,忠于领袖蒋公,忠于其职责,忠于其部属,故能以身作则,同甘苦,共患难,士兵不能享受者,他亦不享受。值得一提的,黄埔一期于北伐成功后,恃骄而腐者不乏其人,岂止结婚,纳妾者亦常闻,胡将军以其官阶,虽已有知心女友,但抗战未胜,决不成家。唯忠能公而忘私忘家,无疑是领导成功的要诀。
抗战期间,胡将军曾经主持陆军官校第七分校,地点在王曲。校中有两幅重要对联,一为「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另一为「铁肩担主义,血手着文章」。前者原出现于广州黄埔,后者当出自胡将军的壮怀,皆为黄埔精神之精义所在。
剿共战争自徐蚌会战后,大局逆转,总统蒋公引退。当时,胡将军尚统领十个军三十个师,为完整精锐的部队,以中枢无主,竟滞留陕南五个月之久。迨民国三十八年十月,蒋公以总裁身分,赴重庆坐镇,急调胡将军入川,乃于十一月末,仅第一军一个团,赶到重庆,掩护蒋公,于最后时机离开重庆,飞抵成都。
胡部陆续赶抵成都,面对叛离军阀及共军攻势,保卫蒋公,在成都坐镇十日,最后于十二月十日,由蓉安全飞台。胡将军达成勤王任务,并奉蒋公指示,率部转进西康,在大陆行最后之奋斗,以致牺牲殆尽,蒋公不忍其在西康殉职,于最后时机接至来台。时穷节乃见,胡将军临难不苟、唯命是从的武德,足为年轻世代所效法。
高尚的武德,为不计名位,但知任务。胡将军来台后,蒋公命其赴孤悬的大陈岛指挥。以大陆曾任战区司令长官上将之尊,做一个师长的工作,且艰苦备尝,他欣然前往。其临危受命、不计权位的美德,正是崇高武德的表现。
民国三十九年三月一日,蒋公复职,重整军备,自为当务之急,而召训高阶军官,则亲自主持。蒋公特聘日本的优秀军官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来台成立军官训练团,胡将军亦入班旁听受训,与我同班。
抗战时,我只是连长级的军官,且在西南战场,故无缘当胡将军的部下,连照片都未见过,但久仰其威名,后竟成为同班同学,他是上将,我只是小上校而已。自有机会相处,始知这位身经百战的西北王,至为低调谦和。他比我长二十三岁,在课业讨论时专注倾听,很少发言,但可看出他对大军的指挥,有很多的感触。
既为同班同学,偶而也有余兴,便是到他在台北的小办公室打桥牌。我的记忆里,只有一杯淡茶,别无招待。他从未请我们用餐,这并非吝啬,乃是多年俭朴的美德。
抗战期间,胡将军驻节西北重镇西安,彭孟缉将军时任西安砲兵旅长,要见他得依例先登记候约。但到台湾后,彭将军任参谋总长,胡将军任澎防部司令官,彭总长到澎湖视察时,胡将军都亲迎机场,对这位老部下兼新长官,执新部下之礼甚恭,彭总长连声说不敢当。两位对军中伦理和阶级服从,都立下完美的榜样。
今逢黄埔建军九十年,胡将军长公子为真博士,整理乃父有关文件四件,编为「胡宗南先生四书」,重行付梓,见其孝思,这是最珍贵的精神资产。我身列黄埔子弟,重温四书,深为感动。胡将军是军人武德的典范,是黄埔精神的标竿,凡我同志,应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是为序。
黄埔第十二期 陆军一级上将 郝柏村 时年95
中华民国103年元旦
序
胡宗南上将年谱序 胡上将宗南弟逝世之十年,其旧属罗君冷梅等,综其勋业志行,撰为年谱五卷,属余为序。
余忆自黄埔创校,宗南弟由上海来就学,立志献身革命。第一次东征,棉湖之役,余率教导第一团与敌苦战,宗南弟以机枪连排长,掩护本团作战成功,自是即崭露头角,深为领袖所器重。北伐军兴,余率东路军平定闽浙两省,宗南弟奉命由赣入浙,侧攻沪杭之敌,所至迭建战功。中原事起,宗南弟率第一师转战津浦,陇海两线,菜油场一役,尤着声威。其后,共军窜扰西北,宗南弟率部进驻陜甘,与匪週旋,达四年之久,对绥靖地方,推行政令,发展教育,改易风气,颇多贡献。西安事变,宗南弟以主力监视东北军,使不敢蠢动,嗣讨逆总部成立,乃奉命统一指挥在陜甘中央部队,迅速东移,镇压叛军,用能维护领袖安全,厥功尤伟。
淞沪战起,宗南弟率部增援,与日寇苦战 三阅月,精锐尽歼,友军或屡进屡退,而所部独屹然不摇。南京撤守,宗南弟仍调驻西北,统率关陜诸军,东御日寇,北扼共军,犹时分兵援甘、援晋、援豫、援冀,所向皆捷。洎乎抗战胜利,共军作乱,不两年而中原沦胥,迨政府播迁入川,宗南弟率部拱卫渝蓉,惜时大陆民心涣散,势不可为,于是率残破之师,退守西昌,效死勿去,最后始奉命来台。间尝以「生于忧患,长于艰苦,成于战斗,终于道义」四语以自约,而以未得死所为慊;其忠于党国与领袖,爱护袍泽,推功任过,从不猎取浮誉,乃真能发挥黄埔革命精神,足为一世之楷模。故其卧病逝世之日,领袖频临探视弔唁,慰卹有加;旧属则每年有祭奠之会;同学同袍则树碑立像,表德纪勋;凡此盖莫非宗南弟精诚感人,有以致之。其生平志业,虽不待纪述而传,今有此谱,俾读者详其忠义爱国之诚,而能景仰前贤,感奋兴起,殆亦今日事之所不容已也。余忝为其师长与长官,历四十余年,于宗南弟相知最切,信赖最深,今读此谱而缅怀往昔,如见坚毅之志,威肃之容,益使余怀念无尽焉!
何应钦 中华民国6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