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台湾的母亲河,从上游到下游,问题纠葛三百年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长期专研区域史、地方史的延伸与结晶。
这是一部关于河川生命史的书,记录浊水溪从开发、质变到生态严重受创的曲折过程。《浊水溪三百年》让我们看到一条泱泱大河以及两岸丰饶大地和素朴子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轮回展演的生命沧桑。
(本书特别收录《南风》作者许震唐的浊水溪纪实摄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兴筑八堡圳至今,浊水溪开发已超过三百年。在浊水溪沿岸,有号称「东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发电所,媲美旧金山大桥的西螺大桥,下游沖积扇在日治时期成为糖业帝国,最早的农民运动「二林蔗农事件」也是发生于此。从农业到工业,浊水溪一直是餵养台湾土地的要角。然而近百年来,它的水土争夺战更形剧烈,从上游到下游,处处可见「残山剩水」的警讯。我们不得不回到历史,了解浊水溪在人类的造作下,如何形成南北岸的不均质发展、两岸居民的水源之争、超抽地下水导致的地层下陷、河川沙漠化、以及工业和农业「水战」等等历史难题。
本书作者累积二十年研究功力,以长时距的历史纵深,解读浊水溪的六个关键年代。浊水溪在清朝与日治初期洪患频仍,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灾,浊水溪改道造成十余个庄头毁灭。一九二○年后,日本官方修筑堤防,浊水溪从此固定在西螺溪河道,成为我们认知的浊水溪。强调「治水」也「治山」的日本官方,进行山林保育,积极开发河川浮复地,使浊水溪平原孕育出一批农村菁英,造就台湾的米糖精华区与也激发了台湾最早的农民运动。一九三○年代,官方积极开发浊水溪的水力发电,使浊水溪也成为工业之母,但是水坝与电厂的进驻浊水溪中上游,造成河床干涸、泥沙淤积等极大生态代价。
六○年代后,进入后米糖时代的浊水溪,以开发地下水解决需水问题,引来地层下陷危机。九○年代起,集集拦河堰引水工程的设置,则使大型工业区如六轻、国光石化、中科四期等觊觎浊水溪的水资源,造成工农激烈冲突。从农业之河到工业之河,浊水溪始终与台湾社会紧密关连,这本着作以现实关怀为出发,用宏观的视角、绵密的史料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论述和探讨,不只是作者对浊水溪开发三百年的研究与省思,也为当前的环境争议提供深厚的历史脉络。
本书特色 收录浊水溪纪实摄影特别企画,由《南风》作者许震唐拍摄,有三十二页摄影作品。从视觉与思考,将浊水溪的问题立体化。
收录康熙、雍正、干隆等不同时期的四张古代浊水溪流域图。
名人推荐 刘翠溶(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台史所特聘研究员)
许雪姬(中研院台史研究所研究员)
吴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