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

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黑胶唱片
  • 音乐回忆
  • 个人成长
  • 怀旧
  • 音乐文化
  • 唱片收藏
  • 音频
  • 自传
  • 星辰蓝
  • 平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诠释记忆、描绘岁月,一般人会怎么做?可能是收藏一段日记文字,一手随笔涂鸦,或是一张图、一片明信片、一本书,当然,也可能可以是──用声音,用音乐,来为自己的青春在茫茫的时空洪流中寻找座标与定位。

  声音与音乐或许是抽象的、无形的、捉摸不透的,然而李志铭发现,音乐也可以是一具精密的相机镜头,摄入栩栩如生、美好又深刻的人生画面。他倾听那些黑胶细柔地吞吐出的歌声,像是火车上的旅客一样观望着窗外,看到自己的童年、青春以及时代如水流动,却又幕幕鲜明。所谓往事再现,即意味着回想起自己曾经熟悉、如今却再也看不到的地方。他这才意识到,人类对于时间是永不满足的,唯有不断追寻声音的再现,方能找回一种归属,或在心中重塑那个属于自己的年代。于是他透过一张又一张的黑胶、穿过一波又一波的乐音来纪录生命,并爱着这段追逐、溯访的过程。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部自己的寻声记,用声音来寻访自己的记忆,重遇自己的青春,更可以触摸自己曾擦身而过的时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的书籍的详细图书简介,此简介不包含任何关于该书实际内容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可能与黑胶文化、怀旧情怀、音乐探索等主题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背景和引人入胜的元素。 《星辰之音:往昔回响的拾遗者》 当齿轮停止转动,旋钮归于寂静,我们是否还能听见那个时代的呼吸? 这是一部关于“物”与“情”的深刻对话,一卷献给所有珍视“物理媒介”的收藏家、聆听者与时间的旅人。本书并非讲述某个特定人物的黑胶收藏史,而是深入剖析了一种文化现象的兴衰与回潮,探讨了在数字洪流中,为何我们依然对那枚承载着物理纹理的黑色圆盘情有独钟。 一、 时代的遗物与声音的温度 在这个一切都追求即时、扁平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失去了与声音建立“触觉”联系的能力。从模拟信号到数字编码,我们获得了便捷,却可能遗失了某种深沉的韵味。《星辰之音》试图捕捉的是这种“温度”。 本书带领读者走入一个由黑胶唱片构筑的微观宇宙。它不再局限于音乐鉴赏本身,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穿越时空的信物。想象一下,当唱针轻轻落下,空气中弥漫的并非仅仅是音符,而是一种由时间、材质和匠心共同冶炼而成的独特氛围。我们探究的是,是什么样的工艺,使得这些圆盘能在数十年的光阴流逝后,依然能传递出近乎“实体化”的声场?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数字流媒体边缘化的声音细节:唱片的底噪(Surface Noise)——那沙沙作响的背景声,究竟是瑕疵,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唱片的纹路深浅,来推测它所经历的命运与旅程?这本书将这些技术性的观察转化为富有诗意的体验,揭示了黑胶作为一种介质,如何超越了单纯的音乐载体,升华为一种艺术品和历史的切片。 二、 机械之美:一个关于“耐心”的哲学 黑胶播放系统是工业设计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代表着一种“延迟满足”的哲学。与一键播放的便捷不同,从取出唱片、清洁唱盘、调整平衡臂、到最终按下启动键,每一个步骤都要求聆听者付出专注和尊重。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套复杂机械装置的美学。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唱头”或“唱放”的功能,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密的“感官放大器”。这套系统如何捕捉微小的物理振动,并将其还原为宏大的听觉体验?我们试图描绘的,是那些被隐藏在复杂结构之下的机械逻辑——它们如何抗拒数字化的“完美”,坚持用物理的方式去诠释艺术。 这不仅仅是关于器材的赞颂,更是对“操作的仪式感”的重新发现。在高度自动化的今天,这种需要人为干预才能启动的播放过程,恰恰成为我们重塑时间感知的一种方式。它迫使我们慢下来,去倾听,去等待,去感受从指尖到耳膜的完整链条。 三、 收藏的疆域:跨越媒介的边界 《星辰之音》也触及了收藏行为本身的精神内核。收藏者并非仅仅是囤积旧物的人,他们是声音历史的守护者。 本书描绘了一个由“唱片封套设计”、“厂牌历史”和“版本差异”构成的庞大信息网络。每一个标签颜色的细微变化,每一次印刷工艺的更迭,都可能标记着一个音乐流派的兴衰转折。我们如何辨识一枚罕见的初版压片(First Pressing)?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封面,本身就是平面设计史上的珍贵文献。 书中描绘的收藏世界,是一个充满“寻宝”精神的疆域。那些在二手市场深处,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孤本”,它们所承载的,或许是一段失落的现场录音,或是某个伟大音乐家不为人知的尝试。对收藏的探索,实际上是对音乐生命力延续性的信仰。我们不是在收集“噪音”,而是在挽留那些可能永远无法被重新数字化的“瞬间的纯粹”。 四、 声音的记忆场域 最终,黑胶媒介回归到它最核心的功能:记忆的载体。 它连接着我们与过去的场景——某个大学宿舍的夜晚,第一次约会的背景音乐,或是某个决定人生命运的时刻。声音一旦被固化在物理介质中,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稳定性,它不易被更新,不易被遗忘。 本书以一种文学性的视角,探讨了“怀旧”的本质。它并非简单的对过去的留恋,而是一种对“真实感”的渴望。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坚实的锚点。《星辰之音》邀请读者一同去寻找这个锚点——在星辰蓝的微光下,在唱片的轻微颤动中,重温那种无可替代的、源自物理世界的震撼。 《星辰之音:往昔回响的拾遗者》——献给所有不满足于“听见”,而渴望“触摸”声音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志铭


  一九七六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与分析倾向,自幼即喜爱印刷册叶字纸之物随意乱翻书,工作余暇偏嗜在旧书摊中窥探历史与人性,同时也热衷蒐集黑胶唱片,聆听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国台语老歌。着有《半世纪旧书回味》(群学/2005)、《装帧时代:台湾绝版书衣风景》(行人/2010)、《装帧台湾: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诞生》(联经/2011)、《单声道:城市的声音与记忆》(联经/2013)。目前专事写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张黑胶唱片,一个独特的世界!
    一篇文章,一段令人感叹、惆怅的往日情怀!/张己任
推荐语 王信凯/李欣芸/吴家恆/吴雅慧

辑一  忆旧游
记忆中的淡水最后一班列车
夜晚,倾听一个男人说话唱歌的声音
我们都回不去了——告别美丽的特富野
长歌不负少年游
总难忘英雄美人、高歌缠绵
香蕉糯软,姑娘多情
重寻「民歌採集运动」的记忆拼图
唯有歌声在谎言中最接近真实
思念是一首遥远的歌——林福裕的〈天黑黑〉与「幸福唱片」
再见,陶大伟
想起凤飞飞的歌,便有了快乐与温暖的幸福味道

辑二  思想起
所有动人的青春都是具有时代感的声音
唐山过海台湾来、锦龙海凤七英才
一期一会、如梦青春
再现华丽缤纷的歌舞年代
揹起一把吉他,流浪到远方
独有哀韵暗暗吟——台语歌谣作曲家许石及其〈安平追想曲〉传说
歌坛闯荡父子情
食物相克劝吃调、江湖走唱谱成歌
台北桥下赚吃人
基隆山之恋——「鲈鳗」与「烟花女」的时代恋歌
桥影水色随拉丁节奏摇摆——吴晋淮的《碧潭假期》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

辑三  昨日歌
思念青春飘扬的歌声越飞越高
唯在松林间潜声清唱——任祥的新民歌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
难遣人间未了情——「反共义士」李显斌与张美云的岁月留声
想像在月球上唱歌跳舞
离开银河,前往宇宙的彼方
浸润英伦情怀的国族歌咏——爱国军歌作曲家赖孙德芳
法式浪漫的软语呢侬
我的心飞向了义大利——六○年代台湾爵士歌乐先驱张美伦
来自青色山脉的盛情女子——蕃茄姑娘萧孋珠
把生命抛掷进音乐里——我的古典音乐唱片启蒙史
寻找被遗忘的时代乐歌——远景唱片出版社《中国名歌与名曲》&《世界名歌》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张黑胶唱片,一个独特的世界!
一篇文章,一段令人感叹、惆怅的往日情怀!


  黑胶唱片是科技「记录」声音发展历史中一个阶段的产物。十九世纪七○年代后期,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这个机器的原始构想,只是为了办公室而开发的产品。然而,它能保存声音的「历史」价值,立刻被人注意到。到了十九世纪九○年代,留声机的用途已经扩展到用来保留「伟人」的声音、演说,以及美国一些即将绝灭的土着民族的语言及音乐。一八八七年「盘式留声机」出现以后,音乐世界出现了一些变动。由于这种「盘式留声机」可以无限制地复制「留声」,这使得「盘式留声机」在十九世纪末期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于市面上。随着科技与商业利益的发展,「留声」的科技历经了「盘式留声机」、录音带、黑胶唱片,到现在的CD、DVD时代。它们都在不同的时代各领风骚、记录了它们时代的声音。黑胶唱片在台湾盛行的年代大约在一九六○—八○年代,一九九○年以后逐渐被CD取代。与目前的CD或DVD相比较,黑胶唱片使用起来虽较为不便,却因为黑胶唱片特有的音质,仍然让许多人难以忘怀。

  李志铭的《寻声记》从副标题「我的黑胶时代」来看,似乎是许多发烧友谈论黑胶唱片的其中一本书而已。然而与众不同的是,李志铭透过每一张唱片中的歌曲,述说出一个与歌曲相关的故事,有关人、有关地方、有关时代……的故事。作者自己说:「旧唱片(黑胶)有时就如老照片,往往能够唤醒人们怀念的那个遥远的年代。」(页 186)。在《寻声记》中,每一张黑胶唱片的确都唤醒了一个遥远的年代、人物或事件。

  《寻声记》共收录了三十五篇短文,基本上每一篇的主题都透过一张唱片来引出。从这三十五张唱片出版的时间来看,几乎全是一九六○—一九八○年代的产品,种类则涵盖了台语歌曲、国语流行歌曲、爱国歌曲、意识型态宣导歌曲、电视剧主题歌曲、校园民歌、西洋歌曲、「报导音乐」,甚至西洋古典音乐。除了「国乐」以外几乎都有了!令人惊奇的是,李志铭总能按照歌曲的主题引出相关的背景与观察,用带着感性的文笔向你娓娓道出一篇篇深入有趣的「故事」!这些歌曲的主题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却从不同的面向显示出这三十年来台湾政治、社会、经济的变迁。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五日是台铁宣告「北淡线」营运的最后一天。这天却促成了一个盛况空前令人难忘的「淡水最后一班列车」活动。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也跟着消失。没想到因为当时的一张特别策画的唱片《淡水最后一班列车》,让李志铭把这个活动的情况及活动的意义又在读者的眼前呈现了出来。「北淡线」的拆除其实是为了兴建现在大家熟悉的捷运淡水线。这张《淡水最后一班列车》在纪念的意义中,却也暗示出当时台湾经济的成就。

  台湾经过「杀朱拔毛」、「反共抗俄」、「消灭万恶共匪,拯救大陆同胞」、「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时代,当年誓言与中国共产党「汉贼不两立」的国民党,如今却是「亲共」的急先锋,这些荒谬错乱的历史,现在听《李显斌的故事》及赖孙德芳的《爱国歌选》显得格外讽刺。

  也是因为「这个世纪荒诞不经,近百年来尤剧。翻开上世纪国共两党政争纠葛不清的近代史,一部部充满谎言的外交政治荒谬剧,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页79)、「无奈乎当时这些谎言于今看来何等荒谬,过去许多人却都坚信不疑。回顾童年印象里,还记得小时候身旁同学根本没去过大陆,也没有亲眼看过黄河长江,但是从电视歌唱节目里却能把『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常在梦里』歌曲〈龙的传人〉熟唱得朗朗上口。」(页80)这种「大中国」的谎言,却在一九七八年美国与台湾断交时,变成当时爱国、爱民族的热血青年悲愤的国族情怀的「依靠」,较年轻的侯德健如此,较年长的李泰祥、吴念真也如此!由吴念真作词、李泰祥作曲的《少年游》如此写到:「眼看海棠滴血,耳听龙吟不绝,是我炎黄子孙,怎堪含冤长年睡……头顶崑崙积雪,脚踏黄河浊浪……」如今这两张轰动一时的唱片,却因为时代的转变而被冷落一旁!

  第二辑全是台语歌曲。台语歌曲在台湾从日治时代到国民党戒严时期都受到限制打压。台语歌曲的兴起与一九六○年代末期及一九七○年代「乡土文化运动」有很大的关系。音乐家史惟亮在一九六六年回到台湾,在许多的文章中,史惟亮痛陈「中国音乐」的丧失,极力宣扬音乐民族性的重要。然而在台湾与中国大陆政治与文化分离的情况下,「中国音乐」的「传统」在哪里?中国音乐的「根」又应该在何处?从台湾的「乡土」中先做起的,应该是一条务实的路。一九六七年,在许常惠及史惟亮的带领下开始了「民歌採集」。这件事的确给当时的艺文界带来不小的冲击。这个行动,在艺文界的眼里,象征着音乐是「民族的」、是「平民的」、也是「普及的」。而且正好与当时以《文学季刊》为主介绍黄春明、王祯和、施叔青等人的乡土文学创作,《汉声杂志》介绍以台湾乡土为题材的摄影;《雄师美术》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介绍洪通、朱铭;也与「云门舞集」向「传统」及「民间」取材的思想与步调相吻合。在这段时期里,台语歌曲也跟着茁壮起来。在《寻声记》中有十三篇与台语歌曲有关的文章,所收集使用的黑胶唱片,其发行年份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七年之间,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透过这十几张台语歌曲,加上李志铭平实传神的说明,不难看出台湾人特有的文化及民风真实感人的一面。

  邱晨的《特富野》是一张稀有的音乐类型唱片,这是因为当时一件社会事件所引起的一部「报导音乐」。关于《特富野》,邱晨自己说:「说它是『民歌』,它远不同于近年大多数『校园民歌』的浅薄造作。说它是『通俗歌曲』,它丰富的现代色彩与前进意识,显然超越了现有的所有旧作,当我们被这般小家子气近陈腐的框框绑缚住所有对原创作品的震撼与感动;当我们渐渐觉得:除了台北,不知有台湾……」这个特别的专辑,「如同史诗般地娓娓诉说一个部落族群与个人际遇花开花落的故事。」(页40)而关于这整部创作的相关种种,《寻声记》中都有完整动人的描述。

  《寻声记》是一本有趣也特别的文集。文字的运用流畅、笔风平易近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与热情让人爱不释手。看似各自独立的三十五篇文章,彼此之间也有着奇妙的关连。而作者对历史事实的详实考证,也使得《寻声记》可以作为台湾歌曲歌谣历史的补充教材。

  看完《寻声记》,我的眼前浮现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alke,一七五七—一八二七)出名的诗句:「从一粒小沙中看见一个世界,从一朵小花中看见一个天堂」(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的确,《寻声记》中所谈到的每一张黑胶唱片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篇因一张黑胶唱片而来的文章,都能让你感受到一段令人感叹、惆怅的往日情。

张己任(佛光大学人文讲座教授)


推荐序

  声音是什么?它是文字背后真正的生命,透过空气振动证明生命的实体存在!想像百年前至三四十年前的声波,重新在我们眼前的空间中「振动」起来,那真是一个奇蹟!

  作者李志铭从《单声道》开拓了一个新的声音文化史图景,这次又将引领我们在类比声音的世界中追寻过去的历史轨迹。每一张唱片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生命情境与情节,而且唱片保存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相对应的图像与文字。我们不妨将过去的黑胶唱片视为一本本书,端看你如何掌握与挖掘其中蕴含的奥秘!

  最重要的是:声音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最真实历史印记!而李志铭的《寻声记》在绮丽变幻的时间层递中,追寻过去的声音光影!在这个虚拟的「数位」帝国已经席卷而来的世界中,保存类比实体的灵光再现!

王信凯(刻盘转录师、「古殿乐藏」创办人)


推荐序

  认识志铭是在一场已逝恩师戴洪轩老师的纪念会中。言谈中发现,他居然收藏了戴老师于民国六十年代的着作。那是早就绝版的音乐书,全台湾应该找不到五本吧?他既非音乐系也不是老师弟子,却会注意到戴老师的书?肯定是音乐狂热分子吧?

  直到看了《寻声记》的初稿,才发现文质彬彬的志铭不只拥有大量的黑胶收藏,而且在他眼里,每张唱片彷彿都是一块时光旅行的路标。他从这些珍藏品的背景典故娓娓谈起,进而描述该唱片发行时期的社会氛围和生活形态,行笔温暖流畅,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重温那些令人缅怀的时代样貌。

  黑胶是一种凝结时空的技术,可以把录音室当时的声响状态保存下来,阅听者日后只要加以还原,就可以重现彼时的感动,彷彿亲临现场。

  《寻声记》也是。


李欣芸(音乐制作人)


推荐序

  有几次,在一些不同的场合碰到志铭,总见他戴一顶贝雷帽,话并不多,露出略为腼腆的微笑;而在他笔下,却是毫无窒碍,以细腻的手法编织许多感受与材料,读者还没来得及准备,一下便滑入记忆的网中。《寻声记》说的是台湾流行音乐的黑胶时代,而且是志铭的黑胶时代,以他成长于一九八○年代中叶的时空来说,他接触的部分是从民歌流行的年代算起,日治、战后到七○年代的阶段未及亲历。但是音乐妙就妙在这里:透过黑胶唱片,他的触角可以伸到纪露霞、史惟亮与陈达、林福裕的幸福男声合唱团……,以及许多被遗忘、甚至没听过的唱片与歌手。当音乐流洩时,记忆可以被唤起、被重建、被发掘。

  看着书中标註「作者收藏翻拍」的唱片封套照片,不由得提出一个可能许多读者都会有的心声:志铭什么时候能播放出来,给大家众乐乐一番呢?

吴家恆(台中市古典音乐台主持人)


推荐序

  和志铭因旧书结缘,算算认识都已超过十年了,从小就与旧书旧物为伍的我和拥有老灵魂的他很快就熟络起来,读完书稿后,我更加确定他对旧书、老事物的热情,其实是源自于对于音乐的喜爱与追寻。《寻声记》是志铭的第五本书,生动温柔的声音回忆让志铭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个人气味,我相信这本书是最贴近志铭本身,翻阅着一篇篇的黑胶记事,除了脑海中涌现一波又一波的美好音浪外、更彷彿看到他成长的足迹与青春的光影,也再次一发现:人与物之间的深刻牵绊,往往是建筑在美好的记忆上。音乐用耳朵「听」和用文字「看」是很不一样的,当音乐幻化成文字时,经由不同的文字抒写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声音记忆。追寻过往的声音,也如同进行召唤过往自己的仪式,书中所谈到的各类型音乐、黑胶唱片是不同世代的青春回忆,但我也相信,即使是未曾接触过的人,也都可以借由《寻声记》领略感受到不同的时代想像与生活滋味。


吴雅慧(旧香居店主)

图书试读

离开银河,前往宇宙的彼方
人,实在是很难不念旧的。


尤其当你面对未知的将来,眼下正值前程暧昧不明、祸福难料之际,多多少少都会不自觉地开始缅怀、回顾起某些旧事物(所谓的「复古」情结),甚至将之另作重新诠释与再现,以便从中找回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份自信。

不久前,据闻媒体报导钓鱼台事件风波再起,另由台湾渔船与海巡署组成的保钓船队,且于邻近海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船舰双方对峙,互喷水柱呛声「钓鱼台是我们的」!倾刻间似有剑拔弩张、山雨欲来的态势。同时,起初屡因个人言论引发各界非议的石原慎太郎,亦一度对外声称企图向民间集资购买钓鱼台,旋即又宣布要组建新党且担任党魁,然而此举究竟只是吹皱一池春水?或将掀起另一波更大的历史洄澜?则未可知矣。

我却独独想念起童年时印象犹深的一出卡通电视剧—名曰「宇宙战舰」。

回想以前小时候放学回家,只要一到了晚上六点钟,定会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每个礼拜同一时段、每天各有不同的卡通节目轮流播映。「再会了,地球啊!航向旅程的船是,宇宙战舰,大.和.号,前往宇宙的彼方,伊斯坎达星,背负着命运,现在要出航了」,话说当年这部知名动画卡通原始版本最早于一九七四年在日本首播(后来在八○年代中期陆续引进台港等地),故事情节主要描述西历二一九九年由长眠海底的战船改造成宇宙战舰,其目的是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地球人,「我一定会凯旋归来,向挥手的人们,用笑容来回报,离开银河,前往伊斯坎达星,远方的希望,宇宙战舰,大.和.号」,但随着剧中开场音乐片头歌曲OP缓缓唱出,相信所有那些小小观众们都会记住萤光幕前所期待看到的这一幕—宇宙战舰从地底深处残骸破土而出、飞向太空!

用户评价

评分

《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那个“星辰蓝”的封面所吸引。这个颜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蓝色,它深邃、静谧,带着一种宇宙般的广阔感,仿佛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书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温润而细腻,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令人安心的纸墨香,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一直以来都对黑胶唱片抱有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播放形式,更是一种对待音乐的态度,一种慢下来、去感受、去体味的方式。在如今这个数字音乐触手可及的时代,黑胶的独特魅力愈发显得难能可贵。这本书的书名“寻声记”,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个充满时代印记的“黑胶时代”里,“寻”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是关于某位被遗忘的歌手,还是某个经典的专辑?亦或是,在寻声的过程中,作者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一同重返那个充满温度和情感的黑胶时代,去感受那种独一无二的听觉盛宴,去理解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声音背后的、更加深刻的意义。

评分

我拿到《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低调而富有质感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星辰蓝”的颜色,与其说是蓝色,不如说是一种融合了深蓝、紫和一点点星光的复合色,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变化,仿佛真的把一片浩瀚的星空浓缩在了书的封面上。这种设计,就已经为这本书定下了一种沉静而充满艺术感的基调。我是一个对怀旧事物有着特别情感的人,尤其对上个世纪的音乐文化充满好奇。黑胶唱片,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播放载体,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浪漫、专注和对声音品质的极致追求。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数字音乐如此便捷的今天,仍然有这么多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搜寻、去收藏、去播放黑胶唱片?《寻声记》这个书名,恰好点出了我心中的疑问,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寻声”的?他(她)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是关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刻骨铭心的回忆,还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追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故事的黑胶世界,去感受那份失落的纯粹,去体会那份对音乐的虔诚。星辰蓝的封面,仿佛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关于声音的星际旅行,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启程。

评分

我刚拿到《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就被它独特的“星辰蓝”封面吸引了。这个蓝色,深邃而富有层次,仿佛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投下的光辉,带着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气息。书的质感也很好,捧在手里有种温润的触感,不像很多书那样生硬,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带着故事和温度。我一直认为,黑胶唱片不仅仅是一种听音乐的方式,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慢生活、对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缺乏那种能够沉浸下来,去认真聆听、去感受音乐的时刻。这本书的书名“寻声记”,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寻声”的?这个“声”指的是什么?是那些已经被遗忘的音乐,还是那些隐藏在黑胶唱片里的独特音色,又或是与音乐有关的某个人的声音?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关于黑胶唱片的介绍,它更可能是一段关于作者如何在这个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内心宁静和音乐纯粹性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作者是如何发现第一张黑胶唱片的,在寻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或事,又是如何克服了哪些困难。这本书的封面,已经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我相信它的内容,一定会更加精彩。

评分

《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就被它那“星辰蓝”的封面所震撼。这蓝色,不是普通的蓝,它深邃、宁静,带着一丝神秘的光泽,仿佛真的将一片遥远的星云囊括其中。这种色彩,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关于探索、关于发现的画面。我本身就是一个对老物件、老声音有着特殊情结的人,尤其对黑胶唱片,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虽然我并非资深的黑胶收藏家,但我总觉得,那些跳跃在黑胶唱片上的沙沙声,那种温暖而厚重的音质,是数字音乐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书名“寻声记”,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很好奇,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寻声”方式,去追寻那些属于“黑胶时代”的声音?是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经典曲目,还是那些承载着作者个人珍贵回忆的音乐片段?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作者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黑胶收藏体系?亦或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次与黑胶的邂逅,便开启了一段不解之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对黑胶唱片的深入解读,能感受到他对音乐纯粹的热爱,更能被书中那些充满故事的“寻声”经历所打动,从而重新审视自己与音乐的关系。

评分

《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这本书,一拿到手,我就被它那种深沉而富有质感的“星辰蓝”封面所吸引。这蓝色,不像寻常的亮丽,而是带着一种夜空般的深邃,又隐约闪烁着点点星光,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探索与发现的旅程。书的装订很扎实,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令人心安的油墨香,这些细节都透露出制作的用心。我一直认为,黑胶唱片不仅仅是播放音乐的介质,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一种对声音本真的追求,以及一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仪式感。在如今这个数字音乐触手可及的时代,黑胶的“复兴”显得尤为特别。我非常好奇,“寻声记”这个书名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故事?作者又是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去“寻”那些属于“黑胶时代”的声音的?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叙述,例如作者是如何结缘黑胶的,在收藏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又是如何挑选和鉴赏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唱片。这本书的封面,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音乐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其中,去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评分

当我打开《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的包裹,那“星辰蓝”的封面便如同一片深邃的夜空在我眼前展开。这种蓝色,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亮丽,而是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宁静而充满力量的美感,仿佛将宇宙中最古老而温柔的光芒都凝聚在了一起。书的纸张触感极佳,厚实而带着一丝自然的纹理,散发着淡淡的、令人舒适的纸墨香,这是一种久违的、让人安心的味道。我一直对黑胶唱片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专注以及对声音品质的极致追求。在这个充斥着快餐式娱乐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体验到那种“沉浸式”的音乐享受。书名“寻声记”,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好奇,作者所“寻”的“声”,究竟是怎样的声音?是那些早已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旋律,还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温暖人心的乐章?是关于一张张唱片的来龙去脉,还是关于一段段与音乐相关的、动人心弦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复古韵味的世界,去感受黑胶唱片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去理解作者在这个“寻声”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起伏和心灵触动。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这本书时,那种“星辰蓝”的封面色彩就立刻吸引了我。它不是那种浅显易懂的蓝色,而是带有一种深邃、神秘的质感,仿佛是将宇宙中最静谧的夜晚凝聚在了书页之上。握在手中,书的重量恰到好处,纸张的触感也相当细腻,散发着淡淡的纸墨香,这是一种久违的、令人安心的气息。我一直认为,黑胶唱片所承载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是一种时代的情怀,一种对待音乐的仪式感。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那种可以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音乐的时刻。我想,《寻声记》这本书,很可能就是带领我们重返那个纯粹年代的钥匙。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个“寻声”的过程中,找到那些属于“黑胶时代”的声音的?是那些已经被遗忘的经典旋律,还是那些充满个人情感的私藏曲目?我猜想,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关于音乐、关于人生、关于时光的故事。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深处的声音,也期待能通过作者的笔触,重新认识黑胶唱片所代表的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评分

当我收到《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这本图书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其令人惊艳的“星辰蓝”封面。这抹蓝色,深邃而富有层次,如同浩瀚宇宙中点缀着无数闪烁星辰的夜空,既宁静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书的整体触感极佳,纸张的质感温润,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令人沉醉的油墨香,这种细腻的触感和气味,仿佛是在邀请我,一同进入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音乐世界。我一直对黑胶唱片怀有特殊的情感,它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种听音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对过去时光的致敬,一种对音乐纯粹性的回归。在如今数字音频泛滥的时代,黑胶所代表的温暖、厚重、富有质感的声音,以及播放时的仪式感,显得尤为珍贵。本书名“寻声记”,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踏上这场“寻声”之旅的?他(她)所追寻的“声”,是指那些已经逐渐被遗忘的经典旋律,还是那些承载着作者个人深刻记忆的音乐片段?这本书是否会记录作者在寻找、购买、修复黑胶唱片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最深处的声音,也希望能通过作者的笔触,更深入地理解黑胶唱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从而与作者一同感受那个独一无二的“黑胶时代”。

评分

我刚收到这本《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翻开封面,那淡淡的油墨香就扑鼻而来,仿佛把我瞬间拉回了那个属于黑胶唱片的黄金年代。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很好,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封面上的“星辰蓝”也比我想象中更加深邃,带着一种神秘而宁静的蓝色光泽,在灯光下细细端详,还能看到细微的闪光点,如同夜空中遥远的星辰,与书名《寻声记》相得益彰。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个热爱音乐、沉醉于黑胶世界的故事。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细腻情感的人,他(她)笔下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以及对音乐纯粹的热爱。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那些珍贵的黑胶唱片的?是跋山涉水,在尘封的旧货市场中寻觅,还是通过某种机缘巧合,得到了家族传承下来的宝藏?每一个关于“寻声”的过程,都应该是一段充满惊喜与挑战的旅程,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这样生动的描绘。而且,“黑胶时代”这个词语本身就自带一种复古情怀,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载体,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品质的追求,一种缓慢而专注的享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一起,重新体验那种将唱针轻轻落下的仪式感,感受黑胶特有的温暖、醇厚的声音,以及由此带来的沉浸式听觉体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已经给了我足够多的想象空间,我相信它的内容,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

拿到《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星辰蓝平装版)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它独特的“星辰蓝”封面。这颜色不是那种张扬的蓝,而是一种深沉、内敛,又带着几分梦幻的色彩,像是夜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星,又像是远方某个未知星球的颜色,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书的尺寸也很合适,握在手里有一种扎实的触感,不像一些轻飘飘的书籍,它显得很有分量,仿佛里面承载着厚重的故事和情感。我一直对黑胶唱片情有独钟,虽然现在数字音乐如此发达,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实体唱片带来的仪式感,少了唱针在黑胶上划过的沙沙声,少了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去聆听音乐的体验。《寻声记》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寻声”两个字,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我想象着作者在书中,一定是在追寻着那些已经渐渐消失的声音,那些藏在黑胶唱片里的音乐灵魂。我尤其好奇,作者会讲述哪些具体的寻声经历?是为了寻找某一张绝版的唱片,还是为了重温某段尘封的记忆?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黑胶唱片收藏的技巧和经验?毕竟,收藏黑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知识、耐心,更需要一份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我期待书中能有这样详细的描写,让我这个黑胶爱好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