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醒

蔬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素食
  • 健康飲食
  • 蔬食
  • 養生
  • 食療
  • 植物性飲食
  • 輕食
  • 營養
  • 食譜
  • 蔬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活的簡單是一種享受,心的簡單是一種自由,
心若要覺醒,把一切歸零,就從吃蔬食做起。

  農禪精神與故事、清心平和食觀,加上尋常好滋味,
  「簡單、健康、環保、有味」,彷彿《金剛經》的開頭般。
  日常飲食,就是一種禪修。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或許可藉由迴歸到最簡單的飲食方式,來填補心靈的空缺處。本書作者鄧美玲,用深刻動人的散文筆調,融閤聖嚴師父教法,從土地、記憶、滋味,以及「食物」與「食觀」齣發,在每日三餐的單純蔬食料理中,提醒大眾選用當地、當季、天然食材,「感時應物」,找迴陽光、風、土壤及水等大自然力量。光是如此,就足以在一口食物、一步行路之間找到清淨身心的妙法,為守護自己跟傢園貢獻心力。

天然、純樸、富足的好滋味,用蔬食來轉動幸福:

「好好吃飯」


  現在大傢都怕胖,以為米飯吃多瞭容易發胖,事實上如果肉類吃太多,五榖類又吃得不夠,反而最容易發胖,因為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需要五榖幫忙催化。所以古早人每餐都要吃幾大碗飯,飯多菜少,體型精瘦,這纔是健康的體型。

「閑來且喫茶」

  中國人的東西裏麵,茶、香、花、書法、武術、靜坐…,哪一樣不是教人麵對自己、跟寂寞相處的好方法?甚至再高明些,連這些有形的「藝」都不用,行住坐臥、日用行藏都可以入於道,何須勞神費力,大老遠的跑去印度呢?

「陽光的滋味」

  客傢人最擅長將過剩的食材用醃漬、曝曬保存,我從小就看著村裏的婆婆媽媽隨著不同的季節,醃瞭一缸一缸的寶貝放在屋簷下隨時取用,也不怕風吹雨打。太陽好的時候,就攤開來曬。倉廩充實,田裏還有四時供應的瓜果菜蔬,所以我們也從來不感覺匱乏。

「食野之蘋」

  古今以來,所有的修行人都在追求如何打破自身局限,接通大宇宙的能量場,重返伊甸園。我們的宇宙之母,也從來沒有忘記不斷地給我們傳遞消息,指引我們迴傢的道路。在我眼裏,野菜,就是宇宙之母最殷勤的信使。

「一鉢韆傢飯」

  在廚房工作,對時間的掌控、工作次序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傢庭主婦照顧三餐、維持傢計所要用到的心思精力,絕不下於一國首相。可見下廚做菜絕非小道,所謂「大寮齋堂齣祖師」,廚房裏也可以齣聖賢,六祖慧能不就是廚下舂米的夥計!

「釀製熬醃」

  真有害的不是遵循古法做齣的純天然醃漬、高鹽分食物,而是心態及現今依賴人工調味、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過程。萬法為心造,我們的健康,也是經年纍月的心念造就而成的……性格開朗、心境平和。我想,這纔是健康長壽的祕訣吧!

「有機迴鄉」

  年輕人願意從事農耕,糧食生産不會斷絕,人類纔能繼續存活下去。可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年輕人留在鄉村呢?……但至少,颱灣這幾年陸陸續續冒齣來許多有理念、有特色的有機耕作,以及放棄高薪、把高科技産業的知能注入農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瞭。

「都市農耕」

  眼前這個時代,似乎真的已經從很深的內在,開始醞釀一種巨大的變革。如果要指齣這個變革的方嚮,我真想說,那一定是人們將重新認識自然的力量,人們將徹底地從物質的、感官的享樂中「蔬醒」瞭。

名人推薦

  高誌尚(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
  鮑伯‧艾薩剋森(美國「動物法音協會主席」)
  施振榮(宏碁電腦創辦人)
  陳武雄(前農委會主任委員)
  葉樹姍(颱中市政府文化局長)
  劉君祖(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張良維(氣機導引創建人、沉香鑑定專傢)
  葉樹姍(颱中市政府文化局長)
  吳映蓉(颱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
  許悔之(有鹿文化總經理暨總編輯)
  陽光推薦!

  「一口氣讀完,相信大傢都能感受到《蔬食》的美味力量,在滿滿的喜悅中,更落實對地球、對生命的關懷。」——高誌尚(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

  「輕囊方能緻遠,淨心方能行久 。」這本書傳達瞭一種信念,那就是生活的簡單是一種享受,心的簡單是一種自由。讓我們把心迴到原點,從吃蔬食做起。——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

  「這本書討論食品安全、身心健康,以及環境保護等議題,充滿洞見且發人深省。」——鮑伯‧艾薩剋森(美國「動物法音協會」主席)

  談吃、談食材、談料理的齣版品何其多,但真能融入聖嚴師父「生活禪」精髓的,就屬《蔬醒》!——葉樹姍(颱中市政府文化局長)

  這本書,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時代裏,分享「簡單、健康、環保、有味」的飲食態度與方式,像《金剛經》的開頭般,日常飲食,也是禪修。——許悔之(有鹿文化總經理暨總編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老實、自然、關懷 ◎高誌尚
【推薦序】用蔬食來轉動幸福 ◎李伸一
【推薦序】讓世界變成更美好的所在 ◎鮑伯‧艾薩剋森
【推薦序】日常飲食是禪修◎ 許悔之
【自序】滿懷感恩,一言難盡

捲一 好好吃飯
捲二 閑來且喫茶
捲三 陽光的滋味
捲四 食野之蘋
捲五 一鉢韆傢飯
捲六 釀製熬醃
捲七 有機迴鄉
捲八 都市農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老實、自然、關懷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自二○一三年起,推動六年深耕心六倫計畫;二○一四年推動「生活倫理」,在我的好友,基金會祕書長李伸一律師的引薦下,義美食品公司很榮幸能參與二○一四年「推動生活倫理,推廣健康蔬食」的係列活動。

  秉著「吃蔬食護地球」的理念,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編撰瞭《蔬醒》一書,書中分為「好好吃飯」、「閑來且喫茶」、「陽光的滋味」、「食野之蘋」、「一鉢韆傢飯」、「釀製熬醃」、「有機迴鄉」、「都市農耕」八段章節;透過生活的體驗,用簡潔溫馨的文字,從每天三餐的單純蔬食料理中,提醒大眾選用當地、當季、天然的食材:感恩陽光、風、土壤及水等大自然力量,為天然純樸的蔬食加入健康營養的好滋味。

  食品加工的目的,是為瞭豐富農産原料的風味,義美食品公司深刻體驗到「實在、自然」纔是食品加工的基本理念,八十年來,秉持著「做餅是老實人的行業、良心的事業」的經營理念,盡量使用在地、當季的農産品做為原料,減少不必要的添加物,提供天然、實在、健康的好食品,迴饋愛護義美食品公司的消費者。另一方麵,力行「勤儉是傢本、是國本、更是環保的根本」,友善地球環境,珍惜有限資源,也是義美食品公司時時盡力實踐的企業責任。

  很高興有這個因緣,參與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二○一四年「推動生活倫理,推廣健康蔬食」活動,更滿懷感恩的心,推薦《蔬醒》這本書,一口氣讀完,相信大傢都能感受到「蔬食」的美味力量,在滿滿的喜悅中,更落實對地球、對生命的關懷。

◎高誌尚(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

用蔬食來轉動幸福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過:「愈是混亂的時代,愈需要倫理。」聖嚴法師有感於全世界社會的失序,二○○五年於聯閤國哈瑪紹講堂提齣瞭「全球倫理」的呼籲,引發世人的廣大迴響,二○○七年聖嚴法師在颱灣正式啓動「心六倫」運動,希望社會大眾重視倫理、實踐倫理,並指定由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以下簡稱人基會(負責推動。「心六倫」包涵瞭傢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有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這應該是當今時代最需要的核心價值,也是拯救混亂時代的一帖良方。

  人基會秉持聖嚴法師的理念,並且在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的領導下,以及全體同仁的努力下,以說、唱、演、寫等多元形式,積極推動「心六倫」運動至社會各個角落,這幾年也看到一定的成果,但是推動「心六倫」運動的道路還很長,我們要繼續努力。

  人基會推動「心六倫」每年皆有主軸,二○一四年即以「生活倫理」為主題年,希望透過齣版書籍及其他文宣的方式,把生活環保的觀念傳遞給社會大眾,呼籲每一個人都能過簡樸、節約的生活。以食的方麵來說,我們鼓勵大傢多吃蔬食,用蔬食來轉動幸福,因為多攝取蔬食不僅有益健康,也能夠減少碳排放,為守護地球盡一分心力。

  國內食品安全事件層齣不窮,食安問題儼然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最大的威脅,有鑑於此,人會會決定企劃齣版一本書,提醒社會大眾省思與改變飲食的觀念,瞭解到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和自然脫節,應當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方式。然而,坊間關於食品安全及料理的書籍已非常多,我們打算齣一本稍微不一樣的書,以散文的格式描寫人與食物(蔬食和茶等)乃至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對待及心態,很幸運地我們邀請到曾寫過記錄與聖嚴法師二○○二年五百人大陸朝聖《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的作者鄧美玲女士來執筆,她以流暢細膩的筆觸,結閤法鼓山「心靈環保」的核心理念,並且訪談瞭學者專傢和食材相關領域的達人,完成八篇精彩單元,以不著痕跡不說教的方式喚醒人與食物以及食物與自然的省思,在「食」中重新與自然連結。

  《蔬醒》一書的齣版,我的內心充滿瞭感恩,感恩聖嚴法師留給我們珍貴的「心六倫」;感恩法鼓山果賢法師、果耀法師的大力協助;感恩作者鄧美玲女士動人的寫作功力,書寫齣蔬食的美好;感恩義美食品公司的贊助;感恩有鹿文化悔之兄和煜幃兄在編排和齣版方麵的費心;也感恩人基會編輯小組召集人玫玲,編輯委員薰瑩、明鞦、瑞娟、俐君、麗君和妘潔等人的參與協助,這本書纔得以順利齣版。

  「輕囊方能緻遠,淨心方能行久。」這本書傳達瞭一種信念,那就是生活的簡單是一種享受,心的簡單是一種自由。讓我們把心迴到原點,從吃蔬食做起。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

推薦序

讓世界變成更美好的所在


  身為「動物法音協會」主席,我全心推薦鄧美玲女士的新作《蔬醒》。這本書討論食品安全、身心健康,以及環境保護等議題,充滿洞見且發人深省。藉由提倡蔬食,鄧女士事實上就是在為所有的動物請命發聲,讓牠們免於受難。對一切生命心生憐憫,更是法鼓人創辦人聖嚴法師所傳承給我們的教法。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緻力於改造這個世界成為更美好的所在,而支持這本新書的齣版,如同邁齣深具意義的一步,無時無刻都在種下不殺生、心生憐憫的善念種子,提醒大傢佛陀曾經教導我們,要心存慈悲,不造就一切眾生之苦。對此,謹代錶「動物法音協會」,對我們的姊妹組織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緻上最深的感激之意。

◎鮑伯‧艾薩剋森(美國「動物法音協會」主席)

推薦序

日常飲食是禪修


  二○一四年春杪,法鼓山人基會張麗君主任、卓俐君女士,依祕書長李伸一先生之付囑,帶瞭一些新朋友,包括鄭玫玲、許薰瑩、陳瑞娟與林妘潔諸位女士來到有鹿,談論一項寫作齣版計劃,此項計劃乃義美食品贊助人基會相關活動之一環。

  這項寫作計劃,有鹿欣然協力;因為不論是法鼓山或義美食品,都為社會所信任。

  近幾年的各項食安風暴之中,其實浮現的是社會的「信任」危機,當GMP等各項標章形同虛設,不堪聞問的假貨、劣貨橫行,其實是嚴重的國傢安全問題。

  所以,這個計劃,定調為聖嚴師父教法「心六倫」的延伸,延伸到「食物」與「食觀」的書寫與採訪;其中過程,人基會諸位女士齊心協力,發想而且構思,包括書名以及書的體勢。

  爾後,人基會邀約瞭作傢鄧美玲女士來主筆,鄧女士過往親炙於聖嚴師父,她筆下有神,就自己的知見撰寫,人基會諸女士與她多有討論,並協助安排多項訪問,是以此書,實是鄧女士的一本散文書寫,而融閤瞭聖嚴師父教法、人基會諸位參予者的心力關懷。

  書之完成,真心、樸實、殷重,是另一種農禪風光吧。

  其中有法鼓山的精神與故事,有現代實用的健康態度,有清心平和的食觀,還有尋常食物的好滋味,包括心的滋味。

  《金剛經》的開頭,是從日常生活開始的。佛陀肚子餓瞭,他著衣持鉢,走入捨衞城中乞食,還至本處,吃完瞭,收衣鉢,將赤足而行的雙腳洗乾淨,然後,安然而坐,開始瞭一次法會。

  不知為何,讀《蔬醒》書稿的時候,我總是想起《金剛經》的開頭,想起自己參加法鼓山禪修營時所學: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動作在哪裏,心就在哪裏。

  僅此一口食物、一步行路,彆無他想。

  所以這本書,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時代裏,分享「簡單、健康、環保、有味」的飲食態度與方式,像《金剛經》的開頭般,日常飲食,也是禪修。

  每一份清淨食,都可以供養三世諸佛、十方眾生吧;心淨,則國土淨。

  時已鞦分,《蔬醒》即將付梓,贊嘆作者鄧美玲女士與人基會、義美食品諸善因緣和閤而成此書,載記如上;遂想到,每一個清淨的身心,每一位善男子善女人,都莊嚴瞭佛土。

◎許悔之(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自序

滿懷感恩,一言難盡


  我這幾年雖然筆耕不輟,但大抵都是隱姓埋名的「影子」,負責幫我的幾位老師整理、修潤課程講稿。時日久瞭,也十分享受這種工作的特質──像苦行僧一樣,在一個狹窄深邃的山洞裏,過著安靜、孤獨、簡單的生活。

  《蔬醒》文稿初成,老友夏瑞紅答應幫忙幫這本書的部分篇章配照片,她看文稿之後迴信說:「讀瞭大作,真佩服妳旁徵博引斐然成章……。」我迴信說:「哈哈!逃不齣妳的法眼,所謂『旁徵博引斐然成章』,說得直白,就是『真會扯』!」過去聖嚴師父看到我記錄隨行參訪大陸二十六個禪宗道場的《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師父給我的評語,也包括瞭「想像力豐富」。我自己的反省則是,我的感受太縴細、念頭太多、想法太多,難怪身體這麼僵硬;因為每一個感受、念頭、想法都會牽動某些肌肉群,形成氣血凝滯。所以,長達十年左右包括《易經》、氣機導引和中醫課程的講稿修潤、整理工作,於我而言,其實是希望像敲木魚一樣,一叩一聲,慢慢地把我的妄念摒退,然後,讓想法和感受明顯減少,甚至能像一座動也不動的山,任他風生水起、雲湧雷動。

  十年閉關,剛好,劉君祖老師的《詳解易經密碼》六大冊已經齣版;張良維老師的氣機導引十八套功法,也完成瞭《引體篇》、《內髒篇》兩大係統共十二冊;原本答應JT老師幫忙做的八十萬字中醫課程講錄校正,因為整個計畫往後延,我就暫時有瞭一點時間空檔,這時候,張良維老師提醒我「要暫時離開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不然人會鈍掉。」於是,一件跟我熟悉的領域全無相關的事突然來到眼前,我必須屏氣凝神、全力以赴,然而,《蔬醒》的齣版計畫,卻在此時插隊進來瞭。

  我還清楚記得,法鼓山人文基金會以玫玲為代錶的遊說團,為瞭說服我接下這份工作,連已圓寂多年的聖嚴師父都被請瞭齣來。我雖婉拒、力辭,想把這件工作轉給老友瑞紅,因她的心性、文字、生活,完全都在其中,我衷心認為她比我更適閤寫這樣的一本書,就像當年我推薦她接續我擔任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一職,「我的優點她都有,而我的缺點她一樣也無」,可是,沒來由的,連負責齣版的許悔之也來幫腔。最後,我隻得這麼想:一定是我對師父有愧,加上某些因緣在暗中牽引吧!

  然而,隨著採訪、撰稿工作的開展,除瞭老朋友張弘陸先生,我還結識瞭許多精采的新朋友如劉麗飛老師、李旭清、萬妙玲、賴秀珍、瀋明逸、姚任祥,以及颱北書院的兩位小茶人,而我原以為已漸漸要掩閉重門,斬斷諸緣的心,卻被他們對土地、社會、人間的熱情和專注重新點燃;年輕時候「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的心,也再次撲騰撲騰地跳動瞭起來。我到此纔明白,我這一生,大概就是「平生肝膽,因人常熱」的氣質稟性瞭,遇到誌同道閤的朋友,就忍不住擊節嘆賞,甚至投身唱和。如今年歲漸老,壯心仍在,那就讓它在吧!因緣不可思議,苦樂悲歡、盛衰榮枯,都是人生好滋味,就像春天來瞭,花就開瞭;鞦風乍起時,落葉滿地。

  這本小書得到許多支持協助,甚至是「包容」。寫到這兒,忍不住想念聖嚴師父,他對我一直都很寬容,幾次囑咐我寫的書,最後都容許我任情任性、筆隨意走,沒完全遵照他老人傢的意思。在他圓寂前幾個月,他讓祕書打電話給我,要我迴山上去說說話。我因照料父親住院,分不開身,沒想一蹉跎,就錯過瞭。寫書過程中,幾次迴到法鼓山,師父的身影無所不在,師父的耳提麵命,也透過法鼓山的一草一木遞來瞭消息。

  滿懷感恩,一言難盡,隻有深深一拜。

◎鄧美玲

圖書試讀

(節選自捲一「好好吃飯」)
 
清晨五點,鬧鈴響瞭,我披衣起身,走到廚房,前晚設定預約煮飯的電子鍋也準時嗶嗶叫。掀開鍋蓋,飯香和熱氣一起撲上來,均勻淋上壽司醋,拌一拌,飽滿的飯粒一粒粒晶瑩剔透,木製飯匙攪拌的觸感也不軟不硬剛剛好。
 
放涼片刻,等熱氣稍稍收斂,再拌入一些紫蘇粉,一鍋紫蘇醋飯早餐就大緻準備妥當瞭。
 
我從去年八月起接下傢人委託的重任,負責就近照顧三個分彆就讀高中、大學的外甥女,我的生活和飲食,便隨著她們而有瞭奇妙的改變。就讀醫學院的女孩嚮來飲食清淡,大一住宿,學校餐廳的飲食她雖然吃得毫無怨言,但傢人看她越來越清瘦,不免擔心她的體力無法負荷越來越沉重的功課。兩位唸普通高中的女孩,一個剛剛大病初癒,醫師叮嚀要特彆注意飲食調養,一個則經過瞭幾年的學生外食,幾次跟我抱怨便當菜好像從油裏撈起來,最想念的是乾淨清爽的食物。
 
我這個大阿姨天生愛小孩,能跟年輕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如何保持情感與做法上不即不離的適當距離,是很值得嚮往的挑戰。加上我這些年的生活已經簡化成隻有工作、讀書、練功、打坐;洗衣煮飯打掃,反而是我最主要的休閑活動。種種因緣巧妙安排下,我從半夜捨不得睡的夜貓子,自然而然地搖身一變,成為黎明即起的早鳥兒,每天清晨,傢傢戶戶還黑燈瞎火,我這裏卻已爐熱竈香,早餐加便當,五、六樣菜,井然有序地端上桌。
 
經過幾個月的磨閤實驗,孩子們給我的迴饋是,早餐最好吃米飯,不要麵包、饅頭、豆漿、牛奶,因為清爽不油膩,而且很有飽足感,可以持續到中午還不太餓,上午的課也很有精神。中餐隻要一點點,而且一定要吃素,下午纔不會昏沉。晚餐隻要湯和燙青菜就足夠瞭。
 
就這樣,我跟白米飯單純而豐富的滋味,算是久彆重逢瞭。
 
記憶中最好吃的白米飯,是小時候吃到的鹽巴冷飯團。那個年代,山村裏人傢,絕少會有什麼零食點心,餓狼似的孩子下午四、五點放學迴傢,唯一可能搜到的食物,就是鍋子裏的一點冷飯。隻要手上沾點鹽巴,再捏上一球飯團,就足夠我們趕在天黑前,精飽力足地殺到山裏呼嘯一圈迴來。

用戶評價

评分

《蔬醒》這個名字,讓我覺得充滿瞭生命力。它不是那種沉悶的、說教式的書名,而是有一種積極嚮上、充滿活力的感覺。我猜測,這本書一定充滿瞭各種關於蔬菜的美妙故事,以及它們如何帶給我們健康和快樂。在颱灣,我們很喜歡健康又美味的食物,但有時候,尋找這樣的食物並不容易。很多標榜健康的食物,可能味道不夠吸引人;而很多美味的食物,又可能不夠健康。《蔬醒》會不會打破這個僵局,告訴我們原來健康和美味是可以兼得的?我期待著它能分享一些創意十足的蔬食料理,用最簡單的食材,做齣最令人驚喜的味道。或許,它會介紹一些我們不熟悉,但卻營養豐富的蔬菜,並且教我們如何烹飪它們。或者,它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飲食,讓我們的身體充滿活力的建議。我總覺得,我們對蔬菜的瞭解還很有限,我們知道的可能隻是冰山一角。如果《蔬醒》能讓我們發現蔬菜世界的無限可能,並且激發我們對蔬食的熱情,那這本書就真的太棒瞭。它或許能讓我們告彆“為瞭健康而吃”的壓力,而是真正地“享受健康”的快樂。

评分

《蔬醒》這個書名,讓人有一種被點醒的感覺,仿佛在提示我們,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與食物的關係瞭。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關於健康飲食的說法層齣不窮,讓人眼花繚亂,甚至有些睏惑。我猜想,《蔬醒》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種更清晰、更直接的視角,幫助我們撥開迷霧,找到真正適閤自己的蔬食之道?它可能不會羅列枯燥的營養成分錶,也不會販賣虛無的健康理念,而是用一種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闡述蔬食的價值。比如,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辨彆真正健康的食材,以及如何避開那些“看起來健康,實則不然”的食物?或者,它會不會提齣一些簡單易行的原則,讓我們能夠輕鬆地將蔬食融入到忙碌的生活中?我特彆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可操作的建議,而不是一些遙不可及的理論。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需要的是能夠付諸實踐的方法。如果《蔬醒》能夠成為我們通往健康蔬食之路的嚮導,指引我們走上更清晰、更明智的飲食道路,那我一定會非常感激。

评分

我一直對“在地化”的概念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食物這件事情上。每次去農夫市集,看到那些來自附近小農的當季蔬菜,總覺得特彆安心。這些蔬菜,它們承載著土地的溫度,也見證瞭季節的更迭。不知道《蔬醒》這本書,會不會強調這種“吃在地”的重要性?在颱灣,我們雖然不大,但地形多樣,從平原到高山,孕育齣的食材種類也相當豐富。如果這本書能介紹一些特定地區、特定季節的特色蔬食,並且講述這些食材背後的故事,那就太有意思瞭。比如,某個地區的某一種蔬菜,有著悠久的種植曆史,或者與當地的某個傳說有關。再比如,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如何挑選當季蔬菜的秘訣?或者,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的營養和風味?我常常覺得,我們對食物的瞭解太少瞭,隻知道它的名字,卻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如果《蔬醒》能填補這方麵的空白,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食物的生命力,那就功德無量瞭。颱灣的飲食文化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種對食材的尊重和對傳統的傳承。我希望《蔬醒》能延續這份精神,用一種充滿溫度的方式,帶領我們走進蔬食的世界,去感受那份樸實而深刻的美好。它或許能讓我們明白,吃下肚的不隻是一份食物,更是一段關於土地、關於人情、關於時間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蔬醒》,總讓我聯想到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在颱灣,城市的高樓大廈和繁忙的生活節奏,常常讓人感覺離自然越來越遠。我們習慣瞭超市裏擺放整齊的包裝食品,卻很少有機會去親近土地,去瞭解食物的生長過程。我很好奇,《蔬醒》會不會帶領我們體驗這種“迴歸自然”的過程?比如,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在傢種植蔬菜的小竅門?或者,它會不會介紹一些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瞭解食物來源的途徑?我曾經參加過一次農場體驗活動,親手采摘過蔬菜,那種感覺真的非常棒。當我吃到自己親手采摘的蔬菜時,感覺格外新鮮和美味,也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食物。如果《蔬醒》能激起我更多的這種體驗,讓我對自然多一份敬畏,對食物多一份感激,那我會覺得這本書很有價值。而且,“蔬醒”也可能意味著從一種“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中醒來,重新擁抱更健康、更環保的生活。在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今天,我們的飲食習慣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果這本書能提齣一些關於可持續飲食的觀點,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為地球盡一份力,那就更好瞭。我希望《蔬醒》能成為我們迴歸自然、擁抱健康生活的一盞明燈。

评分

“蔬醒”這個名字,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擺脫瞭以往健康飲食書籍可能存在的刻闆印象。我猜想,這本書的風格一定很輕鬆、很有趣,而且充滿生活氣息。在颱灣,我們喜歡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喜歡通過美食來錶達情感。《蔬醒》會不會也是這樣一本,把蔬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係起來的書?比如,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將蔬菜融入日常三餐的實用技巧?或者,它會不會講述一些關於作者或其他人通過蔬食,改善生活質量的故事?我喜歡那些有溫度、有故事的書,它們能觸動我的內心,讓我産生共鳴。如果《蔬醒》能讓我感受到作者對蔬食的熱愛,並且感受到蔬食帶給生活的積極改變,那我一定會非常喜歡。而且,“醒”這個字,也意味著一種意識的覺醒。或許,這本書會引導我們從一種被動的、習慣性的飲食方式,轉變為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飲食選擇。這種選擇,不僅關乎我們的身體健康,也關乎我們對生活態度的一種錶達。我期待著《蔬醒》能為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讓我用一種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式去麵對每一天。

评分

第一眼看到《蔬醒》這個名字,就覺得很有趣。 “蔬”字代錶蔬菜、植物,而“醒”字則有一種喚醒、覺醒的感覺。 結閤在一起,我很好奇這本書到底想喚醒我們什麼? 是關於食物的真相?是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新認識?還是對我們與自然關係的某種啓示? 在颱灣,我們對於“食”的文化一直很講究,從夜市小吃到精緻料理,飲食早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麵。 而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食材的來源、烹飪的方式,甚至對素食、蔬食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蔬醒》會不會觸及到這些我們正在熱烈討論的話題呢? 我猜想,它可能不隻是簡單介紹幾種蔬菜的烹飪方法,而是通過蔬食,帶齣更深層的思考。 例如,我們每天吃下肚的食物,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它們經曆瞭怎樣的旅程纔來到我們的餐桌?這其中又涉及到哪些環境、社會問題? 或者,這本書是否會挑戰我們對於“吃”的固有觀念? 很多人可能覺得吃蔬菜很單調,不夠滿足,但這本書會不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發現蔬菜驚人的多樣性和無限的可能性? 我期待著它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蔬醒”體驗,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或許還能因此發現新的生活樂趣。 光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腦海裏播下瞭許多關於“蔬醒”的種子,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到底講述瞭什麼故事,又會帶給我怎樣的啓發。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意義。《蔬醒》這個名字,仿佛是一聲溫柔的提醒,讓我們從忙碌中抽離,重新關注那些滋養我們的生命之源。

评分

“蔬醒”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一種“覺醒”的意味,而這種覺醒,可能源於對生命本質的重新認識。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但有時候,我們卻忽略瞭最根本的東西——生命本身的奧秘。我猜想,《蔬醒》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探討蔬食與生命的關係?比如,它會不會講述一些關於植物的生命力,以及它們如何滋養萬物的神奇之處?或者,它會不會引導我們思考,當我們選擇蔬食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選擇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態度,一種什麼樣的生命哲學?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籍,它們能讓我跳齣日常的瑣碎,去仰望更廣闊的天空。《蔬醒》會不會成為這樣一本書?它或許能讓我們從蔬食中,窺見生命更深層的意義,從而培養齣一種對生命更深沉的敬畏和熱愛。我期待著《蔬醒》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生命覺醒”,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感受和擁抱這個世界。

评分

《蔬醒》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能量”和“活力”。我聯想到的是,通過蔬菜,我們的身體會變得更有力量,我們的精神也會變得更加充沛。在颱灣,我們崇尚積極嚮上、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我們喜歡運動,喜歡探索新鮮事物。我猜想,《蔬醒》這本書,會不會與這種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比如,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通過蔬食來提升運動錶現的建議?或者,它會不會介紹一些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充沛精力的蔬食飲品或餐點?我一直覺得,健康的飲食是擁有充沛精力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吃對食物,讓身體充滿能量,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去體驗生活的精彩。《蔬醒》會不會成為我們追求健康活力生活的一劑“催化劑”?它或許能讓我們意識到,原來吃蔬菜,不僅僅是為瞭健康,更是為瞭讓我們擁有更精彩的人生。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滿滿的能量,讓我充滿動力地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

评分

“蔬醒”這個名字,在我的腦海裏構築瞭一個畫麵:一個被忙碌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偶然間接觸到蔬食,然後,他的身心都得到瞭“喚醒”,重新找迴瞭內心的寜靜和生活的活力。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包含一些關於“療愈”的元素。在颱灣,雖然生活便利,但很多人也承受著來自工作、學業、傢庭等各方麵的壓力,身心都渴望得到放鬆和治愈。《蔬醒》會不會通過蔬食,為我們提供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方式來療愈自己?比如,它會不會介紹一些能夠舒緩壓力、改善情緒的蔬食食譜?或者,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通過飲食來調整身體機能、提升免疫力的知識?我一直相信,食物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選擇更健康的食物,來滋養我們的身體,安撫我們的心靈,那將是一種多麼美好的事情。我期待著《蔬醒》能夠帶給我一種“身心都被溫柔擁抱”的感覺,讓我感受到蔬食帶來的治愈力量,從而重新煥發生活的能量。

评分

“蔬醒”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畫麵感。我腦海裏浮現齣的是,在某個清晨,陽光穿透窗簾,露珠還在葉片上閃爍,然後,我們帶著一顆寜靜的心,去探索蔬菜的奧秘。這會不會是一本帶有某種哲學意味的書?在颱灣,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相當物質化的社會,但內心深處,很多人還是渴望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寄托。而“蔬醒”,會不會就是一種通過飲食達到的精神覺醒?我猜想,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吃什麼,更是關於“如何吃”。比如,它會不會提倡一種更慢、更用心、更感恩的用餐方式?在吃飯的時候,我們常常一邊看手機,一邊吃飯,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如果《蔬醒》能夠提醒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放下一切乾擾,全身心地去感受食物的口感、香氣、味道,那將是一種多麼美妙的體驗。這種體驗,或許能幫助我們暫時擺脫外界的喧囂,找迴內心的平靜。而且,“醒”這個字,也暗示著一種擺脫迷茫、獲得清明的狀態。或許,我們的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瞭我們的人生狀態。如果我們在飲食上能夠“醒”過來,或許我們的人生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清晰和有方嚮。我非常期待《蔬醒》能給我帶來這種“滌蕩心靈”的感覺,讓我重新認識食物,也重新認識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