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风雨烟霞一诗人(白灵序) ︱林明德诗集《诗路》初读
诗人有两种,一种用文字写诗,一种用行动写诗。只用文字写诗者经常见其人不如读其诗,爱用行动写诗者则可能有不同典型。有来如雨去如风、剑及履及潇洒奔走、为诗为艺术可倾其所有必掷头颅洒热血而后已者;也有温文儒雅、生活即诗诗即生活、亲炙其人可坐暖一室春天共看一夕烟霞者。
林明德这个人大概是九成九时间以行动写诗,且兼有前述行动诗的两种典型。长期为人师表的他,始终热心教学,努力拓展研究领域,三十余年来立志要让台湾民间艺术从「小传统」挺进「大传统」,马不停蹄深入乡土,各方奔走。全心全力鼓倡「民俗是一切艺术的土壤」的他,却只以一分的时间停驻凝神写诗。林明德说「古人十年磨一剑,我却五十年完成《诗路》,可见其艰辛」,他不断从中探索「诗之路」的深层意涵,与土地庶民积极互动的更大可能,以及模铸「始终在路上」健行的生命态度。这种绾合乡土民俗与许多「无脸」的素人艺术工作者,积极互动的道路,是要不断地奔波的,却也是更动人更富有传承性,可以积极厚植艺文土壤的「诗之路」。
林明德自谦以中文系背景「不自量力」地投身民俗运动,他说:
跨出学院走入民间,斟酌雅俗三十年
宛如追逐天地线的雁子,以飞行证明活着(〈自述三十六首〉之二十五)
一九八一年,林明德「正式」加入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承办「民间剧场」、「古蹟的盛会」、「民俗艺术节」、「国际偶戏节」……等系列活动,虽然自述「斟酌雅俗三十年」,其实已超过三十三年。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他完成八十多万字的《台澎金马地区匾联调查研究》一书,堪称是他「奔波诗之路」的代表作,因为那是「锻鍊身心的经验:十八个月的田调,二十多人的投入,加上个人的意匠经营,我们循序渐进,从基础资料的归纳,到四门二十五类匾联文化的探索」(序文〈澳门匾联之美〉),读者当不难想像那种到处面对庙宇祠堂牌坊仰头注视赞叹拍照记录寻访的画面,而「匾」与「联」岂不是活生生的「民间之诗」吗?
林明德几乎遍走台澎金马港澳的壮举,简直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而那不就是「千山我独行」的「行动诗」吗?因此当他说「寂天寞地一灯燃」时,他的「一灯感」和「燃」必须奋不顾身,灼烧青春岁月的孤独「飞行感」,应该是相当悲壮的。林明德四处宣扬「民间」的宽广丰沛,于各种场合釐清并斟酌雅俗分际,诚恳鼓倡民俗的文化力量,虽困蹇难行如无法触及的「天地线」,但那重重亲炙浸染于民间艺术而不能自拔的情感,实非笔墨所能追索描摹。
他是背着笔剑的儒侠,备极辛劳地在民间江湖闯荡了数十载,让人几乎以为他当年从「草根诗社」走出去以后,已远离了诗坛。没想到他对诗一往情深,随处可见,比如一九九二年散文集《开拓生命情境》的序文中说:「通常在教学、研究之中之余,有创作的冲动,尤以新诗散文居多。」《诗路.后记》说:「五十年来,我以诗记录生命的轨迹,历程几个阶段,共有二百一十九首,既展现生命风景,也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时光隧道中许许多多的自我。」他说「以诗记录生命的轨迹」,其实应该包括他总策划的「彰化学」丛书(八年六十册)、主编或着作的《台澎金马地区匾联调查研究》(一九九四)、《台湾民俗技艺之美》(一九九八)、《彰化县饮食文化》(二○○○)、《台湾工艺地图》(二○○二)、《阮註定是搬戏的命》(二○○三)、《台中市饮食地图》(二○○四)、《台中饮食风华》(二○○六)、《小西园偶戏艺术》(二○一二)等,不论面对的是古蹟、饮食、戏剧、偶戏、工艺,他皆以诗人的心境、无法忘怀诗情的精神去贯穿这一切。
因此当一九九七年林明德在〈大楼角落的红花〉一诗说:
沐浴、静坐、默诵《心经》。大年初二,在鞭炮声中过。
深夜灯前,忽然泛起写诗的念头。
行路匆匆,不经意发见
大楼角落,几朵红花
无声的春讯
「忽然泛起写诗的念头」正是他诗情始终流窜于血液,终身难以甩脱的宿命。此诗的前半与后半看似无关,也难判别「写诗的念头」是起于发见「大楼角落的红花」之前或之后。从文意看,又似均可,如是「念头」起于前,「红花」的发见在后,则「念头」影响了后来的「发见」,若是「念头」起于后,则「红花」的发见似是深夜沐浴静坐后对白日行色匆匆的回想与发见。此诗便是由此不确定的暧昧关系酿造相当大的诗意,而「沉默的红花」则像是「写诗的念头」,红花与念头,心一实一虚,一景一情,一白日一深夜,一「行路匆匆」一「静坐」,形成极佳的现实与理想冲突的对比。
但他的「行路匆匆」确是诗人本色。他说「我在日月奔波/以忙碌书写知天命之年的痕迹」(〈自述三十六首〉之二十三),又说「梦想,总在天地线逗引/默默我们许下诺言/以一生奔波追逐」(〈澎湖印象十二首〉之一),那根逗引的「天地线」的内涵却是如此:
我主持的「小西园许王技艺保存计画」,为期两年半,陆续执行了艺师技艺的影音与文字纪录、经典剧目、曲谱的整理,以及艺师前传的撰写。我们合作完成了五类型十四出戏,成果相当丰硕。这段期间,我应用参与观察法与交叉访谈法,尝试建构「小西园」的谱系,探索许王的偶戏艺术。由于多方的接触、观察,才正见识到许王这个人。(〈小剧大梦想〉)
这样的「奔波」当然极具价值和意义。林明德在《阮註定是搬戏的命》中记载了我们这一代人童年到处追逐观赏野台布袋戏「小西园许王」的一生和艺术内涵,也等于为民间艺术的根源写下一首长长的行动诗。
读他的《诗路》,我们发现林明德的「梦想」和「行动诗」,皆与他的童年有关。一个在高雄小渔村「世世代代养麻萨末」(平埔族西拉雅SIRAYA人称虱目鱼为麻萨末)的渔家子,长大后奉献数十年青壮岁月于「半线文学」(彰化县旧名半线),以及台湾闽南各地文化的保存、整理与建构,应该也是由民间回到民间,中间偶然绕道台北红尘,汲取养分增益历炼,反而更能观照民俗之美。小学时,林明德受到流亡来台的老师启发,对诗词产生憧憬,据他回忆:
八二三砲战后,屘叔新婚别戍守金门
我是阿婶的代言人,凭空书写两地情
大街小巷的门联是书本,我逐户细读
铭记︱不须着意求佳景自有奇逢应早春(〈自述三十六首〉之三)
一个小学阶段就为人写家书的「阿婶的代言人」,长大后成为「台湾民俗的代言人」。童年时「大街小巷的门联是书本,我逐户细读」,对门联的兴趣和熟记竟影响到林明德后来在两岸三地四区的匾联研究。由「逐户细读」、「逐庙细读」、「逐乡细读」,再到「逐岛细读」,这段进程漫长而绵延,一直丰养他的内外世界。民俗力量的「可怕」,其实就像「童年力量的可怕」一样,法国哲学家、科学家、诗人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曾说:
为生活在某一过去的气氛中,必须使我们的记忆非社会化……超出……最早的……回忆……找到我们尚未被认识的存在,即孩子的心灵,即全部不可认识者的总和。梦想走得这么远,人不禁对其过去感到惊讶,对自己所会是的那个孩子感到惊讶。……我们就这样在自己身上发现了静止的童年,从日历的齿轮下解放出来的,无变化的童年。
可以说,林明德因童年「逐户细读」的「过去的气氛」,使他的人生能够「非社会化」,而找到「尚未被认识的存在,即孩子的心灵」。他的「梦想走得这么远」,经常「在自己身上发现了静止的童年」,说自己是「追逐天地线的雁子」,那根「天地线」即源自深刻的童年记忆和梦想。缘此以观,则民俗也等于一个「民族的童年」、「文化的童年」,时时提醒我们自身俱足的「孩子的心灵」。亦即巴什拉说的,「人类心灵的永久的童年核心」是「一个静止不移,但永远充满活力,处于历史以外,并且他人看不见的童年」;人若能「再次发现童年」,就如同进入一种「在诗的生存的时刻中」,「才有真实的存在」。
林明德身体力行的行动诗,既为他自己也为我们保存纯粹的童年。他在〈重现民间工艺的风华〉叙写:
诠释民间工艺的内涵与魅力,也证明了民俗学者马雷特(R.R.Marett)所说的:「尽管民俗是在古代形成,但它属于这里和现在,它们随时都会恢复青春。」
每个人经历过的童年,都会复甦于人生的任何时刻,变成「属于这里和现在」,随时让我们「恢复青春」。民俗艺术的珍贵,正因为它永远「属于这里和现在」。童年记忆中的民俗艺术,成了林明德长期追索的生命动能,当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
一九六九年完成的〈迈上六月的行程〉,是林明德《诗路》中最早的诗作之一,等于预告他未来的行动诗取向,与雅俗兼具的风格:
一盏灯影
一壶悲愁
一册庄子
他,迈上六月的行程
似僧非僧,隐隐记得
来冲风雨
去踏烟霞
斜照半
青,是我
还山
路
这首诗是他「始终在路上」健走的写照,「灯影」、「悲愁」、「庄子」、「似僧非僧」恰似他无法被社会化,想要追寻天地线的自我期许。林明德如此奋力「冲风雨」,宜乎其能悠游「踏烟霞」。「冲」和「踏」是实情而非虚拟,于是「斜照半峰青」果然成了他人生的指标,因为那里才是他归去的「山路」的方向,这样的「行程」令人动容,称他为「风雨烟霞一诗人」实非过誉。一九七○年代后,他的诗风也都指向这样的路径,比如:
给你湖光山色,
吟我云淡风轻。(〈二行诗︱日月潭印象〉之三)
日出,点亮一山
无声的惊叹(〈追逐阿里山传说〉)
斗室变成宇宙
灯下一盆茉莉
整夜清香(〈生活片断〉)
华灯初上车近苗栗乍见东山浮现明月
窗里窗外凝神相对突然发现不见星点(〈日子三段〉之二)
上引诸节均清新可诵,显现他除行动诗外,在文字诗上的功力。比如「给你湖光山色」正是他对世人的默默奉献,「吟我云淡风轻」则是他平淡不虚浮的本色,「无声的惊叹」、「茉莉整夜清香」、「浮现明月」而「不见星点」(暗示星点是他更在意的)等等,都是他「淡」「轻」性格的不同流露。
相较于「行动诗」,林明德似乎对「文字诗」没有倾全力关注,因为前者的庶民性最接近他梦想追逐的「天地线」。或许由于长时间在民间活动,他经常随兴有感记下印象,有时也不刻意雕琢文字意象;不过,古典诗词与楹联的浸润薰陶,也让他常能融古今辞语于一体,形成他的强项。
林明德那些与「楹联」有关的诗句,隐藏了极深沉的民俗意涵和生活价值,应该就是从童年即「逐户细读」的演绎和实践,言简意赅,却常为我们现代人所忽略漠视。例如他的「白话化对联」:
典藏世界偶戏五洲俱在,
涵盖台湾菁英三代齐全。(〈「云林布袋戏馆」〉)
平地造林纯园诉说土地伦理,
人文传世书屋牵系台湾子民。(〈给诗人吴晟〉)
扎根民俗土壤百出剧舞说台湾魅力
丰美肢体语言五十年谱写舞蹈传奇(〈舞蹈家郭惠良〉)
进德创校白沙日夜教学指望卓越
宝山开疆学府晨昏论剑追求鹰扬(〈交接〉,按:写给彰师大)
出入雅俗为毕生纸艺
斟酌古今成一代艺师(〈剪纸艺师李焕章〉)
「对联」是迄今庶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却拘泥于古典而始终不易突破,林明德的「白话化对联」正是对此项艺文的更新表现。他谦称「抛砖引玉」,是期望现代诗人也能积极参与贡献才智。林明德说他要「紧握斯土斯民的脉搏」,发愿「挖掘族人文」、「整合民俗艺术」、「再现台湾图像」、「重塑乡土情怀」(〈在人世间,奔驰〉),就不是只会喷口水说爱乡爱土的「口头派」,而是道道地地手足胼胝的「手足派」,应可为躲在象牙塔或宅男式的诗人借镜。
在民间长年「奔驰」是辛苦的,但林明德不可能停下梦想和行动,期盼他未来能将丰沛的「行动诗」挹注到「文字诗」,以相得益彰。林明德是台湾民俗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希望他继续诗写民俗底蕴,让我们领受更多庶民文化的美丽与忧伤,也为现代诗开拓出新视野、为民俗与诗的融合发射出丰赡的彩光。
序二
林明德诗路.诗录林明德(萧萧序) 在台湾,很多人叫林明德,但只有一个林明德的文学生命与我虽有分合却紧紧相连。康原兄嫂每次在我面前提到林明德,一定是「赁林明德」,那个「赁」的音,在台湾话的意思就是「你们」、「你家」,林明德是「我们」的、「我家」的︱是好是坏与康原无涉,却与我息息相关,好像我负有绝大部分的责任似的。所以,在台湾现代诗坛打滚五十年的我,当林明德出版《诗路》时,我能不在路旁为他录音、录影、录像吗?
林明德在〈为《诗路》说几句话〉的后记中,提到张秀亚老师「启迪我们读诗、写诗,让我们在诗歌中寻找一些生命的回音。」引用卞之琳的〈断章〉、松尾芭蕉的〈俳句〉,我彷彿也回到张老师的课堂,听到她琅琅的笑声。林明德提到辅园时代,向往先行代诗人,吟哦周梦蝶、罗门、洛夫、郑愁予、余光中与杨牧……,那时我虽是大一新鲜人却是《辅大新闻》社长、「文哲学会」会长,许多诗人、艺术家是我办社团活动邀请来演讲、朗诵的,历史系的陈芳明、英文系的罗青、食品营养系的龚华,应该都曾躬逢其盛。后记中他还提到「大地诗社」、「草原文学」,加上当时我已加入的「龙族诗社」,大约就是我们当时言谈中的江湖。集中诗篇〈玄思道上〉的玄思道,是我命名的一条幽思小径,从文学院大楼左侧通往贵子路、泰山,是我们黄昏时模仿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沉思漫步的祕密所在,那时「莺啼蝶影不到」,后来成为「芙蓉流艳」的「情人道」,「而他走在多风的午后」,林明德潇洒的背影总是如此感叹着。
夕阳小立
风在林表,此刻
碑石已成为你的名字
你的英挺哑然了,小周
绿苔也惊视那串迤逦的哀伤
那诗中唿唤的小周,是我们共同的朋友白色小马般的周文浩,二十六岁的英年却在陪我订婚后的十五天过世,是林明德、我和绿苔一起惊视的那串迤逦的哀伤……,四十二年后苍白的发再读此诗,依然泫然而泣,不能自己。
大学毕业后的研究所,林明德与我仍然走在相同的古典文学的欣赏与研究路上,只是学校不同了,际遇不同了,交往的对象不同了,我独沽一味现代诗,走着长远的路,只单纯与现代诗人相互切磋、摸索;他偏向民俗艺术,在广大的乡野间走踏、调查。五十年的奋斗我出版了许多现代诗相关产物,他迟至今日,纪念性地回忆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诗路」,庆幸的是他不忘初衷,从《诗路》中可以看出他产量虽不丰,但年年系挂着写诗这件事,或许两三行或者一副巧对联,或许几句话或者一则小札记,只管诗兴,不论新旧,只管心境,不论雅俗,《诗路》是林明德自我心灵的田野纪录,存真,写实,没有传统文人式的虚矫造作,显现的是民间、村野俗而有力的热诚、纯真、良善。同时,他与许常惠(1929-2001)相似,都从学院、学理,走向民俗、真实,不会把粗糙当做真切,以意识裹胁意志,他们都能尊重民俗为民族,不会假民族自觉去嘲笑不同观念的同胞,更不会假民族自决去制裁相异的民族。这才是诗最为本质的所在。失去这一点,即使保有诗坛极多数人的唿拥,那是与诗不相涉的成功的社会运动。成功的社会运动中,诗是工具、手段,不是终极的目的;成功的革命行列里,诗是谐韵的口号、富于韵律的吶喊,从来不是他们理想的心灵境界。
林明德诗中的真,从《诗路》中他看待众人的深情可以见出,赖和、姜贵、曼德拉,多么不同的身分背景,神刀施至辉、素人编织家林黄娇、剪纸艺师李焕章,多么相异的工艺技巧,都是他关注的对象;柔情似钢的金门、岛屿情结的澎湖、祖师庙的万华、文旦的鹤冈,甚至于昆明、你所不曾听闻的庐侯……,都在他笔下布袋戏般活跃。这种开放,是面对海、面对洋、面对天空的台湾人胸怀,诗的肚量。近作〈台湾是我们的依靠〉可以唿应林明德一向的襟度︰
岛屿族群多元,几万年来
逐渐凝聚坚实的文化年轮
出土文物,拼贴多样图腾
展现活泼包容的海洋文化
林明德与我有着一段极长的相异轨辙,直到一九九六年他从辅大退休,转任彰化师大,又与我、我的彰化深深有了盟约情义,十五年间以一个高雄的少年、台北的学者,却为彰化文化的根茎、彰化研究的花果,花白了头发。作为彰化子弟、作为他的学弟,我深愧不如。二一一年他届龄退休,我继续留守彰化,「彰化学」这样繁重的轭,我俯首承接,昂首而行,虽然会走出不同的轨辙,但我深深佩服林明德所坚持的深情的《诗路》、开阔的文学大道。
二一四年白露秋分之交写于明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