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

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动物园
  • 台北市立动物园
  • 百年历史
  • 台湾史
  • 文化遗产
  • 博物学
  • 城市发展
  • 公共设施
  • 软精装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动物园原本是帝王、贵族或富豪豢养珍奇动物,以满足其好奇心或展示权力财富的地方,西方在17、18世纪开始将动物园开放给一般民众参观,动物园逐渐成为民众观赏野生动物的地方设施。而日本在19世纪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向西方学习模仿而设立了象征近代化与文明化的动物园,并随着日本统治台湾,在台湾引进成立了台湾第一座大型动物园「圆山动物园」。

  圆山动物园是日治时期延续至战后最久远的首座大型动物园,她经历了日本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战后初期的困顿、70年代的现代化转折,在1986年画下休止符,结束长达72年的圆山时期,同时开启「木栅动物园」的篇章─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动物园。本书以历史学的方法,记录台北市立动物园如何从一个地方上的前近代动物园,走向一座国际级的现代化动物园,文字力求浅显,搭配四百多幅图片,提供民众一个适合阅读、认识动物园的历史读物。同时于书末保留学术性的引证出处,使撰述内容有据可循。

  动物园不只是个观赏动物的场所,而是跟台湾社会密不可分的大众公共设施。作者指出,圆山动物园在日治时期被称为市民休憩的圣域,是最适合民众休憩的公共空间,她也是艺文人士的想像力来源,当时的人们把参观动物园、或动物园里的动物当成创作题材,以动物园为主题的课文,也开始出现在官订教科书里。战后二十余年的动物表演时期,动物园俨然是个游乐的世界,每年涌入300万人次的游客量,成为台湾人非到不可的地方。木栅动物园在娱乐之外,将物种保育及生态教育当作发展目标,同时更新展示手法并提升动物福祉,引进明星动物,为社会散播温馨和谐的讯息,或者是生态保育的观念。于是这部动物园史,不只是动物园的历史,她侧记了台湾社会百年的发展,叙述了动物园与社会的互动,也记录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演变。
书名: 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 图书简介 跨越世纪的生命见证与城市变迁:一部深度剖析台北市立动物园历史的恢弘巨著 本书以严谨的史学视角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全面而深入地梳理了台北市立动物园自创立之初迄今百余年间的风云变幻。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一座城市动物园的编年史,更是一部映射台湾社会、文化、生态理念演进的缩影。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日据时期的动物园起源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日治时期,详细描绘了动物园作为殖民地现代性展示窗口的诞生背景。我们深入探讨了初期选址、规划的考量,以及彼时园区的动物收集策略——如何平衡异域奇观的展示与本土物种的保护?通过对档案文献的细致挖掘,本书还原了早期工作人员的艰辛与热情,以及早期园区的建筑风格、展览模式,力图展现那个时代动物园作为“科学殿堂”与“民众游憩地”的复杂身份。书中特别收录了针对不同时期园区平面图的专业解析,帮助读者直观感受历史的变迁。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发展——从“圆山动物园”到“台北市立动物园”的转型 抗战胜利后,动物园经历了艰难的重建与更名。本部分重点聚焦于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对园区的接管、资源的匮乏与民众对重建的殷切期望。我们详尽记录了这一时期从世界各地引进珍稀动物的曲折过程,例如引进大熊猫前的各种外交努力与技术准备,以及对本土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更关键的是,本书深入分析了动物园在这一阶段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的强化。通过对教材、宣传品的比对研究,展示了动物园如何逐步从单纯的观赏场所,转型为承担国民教育、自然科学普及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对“圆山时代”的结束与“木栅新园”规划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度剖析,揭示了地理、空间限制、保育思潮转变如何共同促成了动物园的“大迁徙”。 第三部分:木栅新篇章——现代动物园的挑战与保育使命的觉醒 1986年,占地更广、设施更新的木栅动物园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台北市立动物园进入了全球现代动物园的行列。本部分是全书篇幅最长、论述最深入的核心章节。 本书不仅罗列了新园区的建设历程和关键物种的迁入故事,更将笔触聚焦于动物福利和物种保育两大主题的深刻变革: 动物福利的提升与展示理念的革新: 详细比较了传统笼舍与现代生态景观展示方式的差异。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访谈资料,展示了动物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模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以及为应对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所做的内部改革。 台湾本土生物的抢救与研究: 深入介绍了几十年来动物园在台湾特有种(如穿山甲、台湾黑熊、云豹研究项目)以及濒危保育项目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收录了多位资深研究员的口述历史,揭示了许多保育行动背后的决策挣扎与科学坚持。 国际合作与基因库的建立: 探讨了动物园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物种保护联盟(SSP)项目,以及在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台北市立动物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第四部分:公共空间与城市记忆——动物园与台北市民的情感联结 动物园不仅仅是科学机构,它更是几代台北人的共同记忆载体。本部分侧重于人文和社会层面: 集体记忆的构建: 通过对老照片、民众回忆录、文学作品中对动物园的描绘进行文本分析,重现了不同年代市民游园的场景与情感体验。那些关于第一次见到长颈鹿的激动、关于暑假研习班的回忆,构成了鲜活的城市肌理。 社区互动与环境教育的拓展: 详述了动物园如何走出围墙,通过举办社区活动、推广环境教育课程,将保育理念融入城市生活。本书审视了动物园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化压力、公众期望变化时所采取的适应策略。 建筑与景观的演变: 特邀建筑史学者分析了园区内标志性建筑,如大熊猫馆、两栖爬行动物馆等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潮和技术水平。 结语: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愿景 全书最后部分对台北市立动物园的未来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面对气候变化、全球疫情的风险以及公众对动物园存在合理性的持续质疑,本书总结了动物园在“保护、教育、研究”三大核心职能上必须迎接的新挑战,并描绘了其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中重要一环的长期愿景。 本书特色: 本书集合了历史学家、动物学家、城市规划专家等多学科视角,辅以海量首次公开的珍贵历史照片、园区规划图及官方文件。其学术性的严谨与对个体故事的细腻捕捉相结合,使得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既是研究动物园史、城市史的权威参考,也是所有热爱自然、珍视生命记忆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佳作。它不仅记录了动物园“百年”的历程,更思考了人类与动物共存的“永恒”议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圣凯/撰述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主要着作:《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出版中心)、《黄伯超先生传:台湾营养学研究领航人.本土医学教育改革先驱》(前卫出版社)

图书目录

历任市长贺词  5
保育伙伴贺词  10
历任园长贺词  14
序  16

前言  25

第壹篇    日治时期的圆山动物园(1914-1945)  26
第一章    圆山动物园的诞生  28
动物园出现以前:图像、标本、小型饲育场与巡回艺人  30
苗圃的「台北动物园」与本土动物  31
日本巡回动物园带来珍禽异兽  33
诞生于圆山公园的民营圆山动物园  35
收购官营:整修扩张与正式开园  37

第二章    台湾最早的动物园  40
组织规制及游客管理办法  42
设施与游园地图  45
动物的繁殖、医疗、脱逃与制成标本  56
对外的动物交流  61

第三章    动物离我们很近:1930年代娱乐性质的强化  64
夜间开园、慰灵祭与动物表演  66
作为市民休憩的「圣域」  73
作为艺文创作与想像力的来源  80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84
战争与动物园  86
处死勐兽及大型动物  88

第贰篇    战后的圆山动物园(1945-1986)  94
第五章    困境中重生:由动物表演建立人声鼎沸的乐园  96
重建与动物表演  98
从延续中缓步更新的旧园  115

第六章    四大功能的萌芽:1970年代转向制度化与现代化  142
老园的沉痾  144
现代化转折  148
教育活动起步:国内最早的社教机构志工团队  152
研究及保育观念的初生  163
动物医疗及国际交流的发韧  167

第七章    搬家总动员  176
筹迁木栅  178
告别圆山  184

第参篇    现代化的木栅动物园(1986-2014)  202
第八章    走入国际  204
成长的十年  206
晋身世界级的大动物园  238

第九章    建立动物园的价值  260
以保育教育为核心的生态教育  262
成为国际联合保育工作网的一员  274
动物为人,人为动物  286
传递温馨和谐的讯息  297

第十章    未来:没有完工的一天  304

总结:台北市立动物园一世纪的变迁  309

附录  317
附录一    中日文动物名称对照表  318
附录二    机关名称、历任园长、主要编制  322
附录三    历年动物饲育数  330
附录四    历年游客人数与票价  338
附录五    台北市立动物园大事年表  344
各章註脚  368
征引文献  392

图书序言



  2012年,台北市立动物园为了庆祝2014年开园一百周年,委外进行园史的整理与编纂。当时的计画承揽团队,原先拟依约完成一万字左右的简史,以及历史资料汇编、口述访谈等工作。然而,从历史学的观点而言,纪念一个重要机关的百周年,宜趁这样的机会,进行史料蒐集整理的同时,也着手该机关百年史的撰写,而不仅是「简史」的出版。动物园方面亦欣然採纳建议,改以完成记录动物园详实百年史为目标,并委由本人指导的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班学生徐圣凯,负责这次园史撰着及资料汇编的重任。如今这本厚达四百页、十余万字的《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便是在去(2013)年年底,以不错的评价顺利通过审查的委託计画报告之修订本。除了这本动物园百年史外,当时亦针对动物园的历史文献,蒐集编成30余册的园史资料汇编及其目录,交由动物园保管收藏。

  走过一世纪的里程碑,动物园出版百年史,一方面庆祝百周年生日,一方面也提供民众一个了解动物园历史的读物,深富教育意义。从圆山到木栅,经历日本的统治、战后初期的困顿、1970年代的转折,到今天现代化的大动物园,《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不仅仅是动物园本身的历史,就如同本书〈前言〉所述,它侧记了台湾社会百年的发展,叙述了动物园与社会的互动,也记录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演变。本书文字力求浅显,搭配适当图片以利阅读,同时于书末引证出处,资各界查询,内容丰富,相当值得一读。

  本书的性质为一机构史,方向是现代化,也就是台北市立动物园如何从一个地方上的前近代动物园,走向一家国际级的现代化动物园。作者指出:设立在日治时期的圆山动物园,就今日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创」,现代动物园许多的规定与设计,包括它的内部组织规制,游园规划,游客管理办法等等,在这时期已经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手台湾,动物园因为战争失去许多珍贵动物,同时缺乏经费整建,动物表演成为重建动物园的曙光,且带来三百多万的年游客量。但是就今日一家现代化动物园,必须兼具娱乐、教育、研究与保育之四大功能来看,无论是日本统治时期,或是1970年代以前的圆山动物园,只能说是前近代的动物园。当1974年台北市政府决定将圆山动物园迁移至今天的木栅现址,台北市立动物园步入「现代化的转折期」,到1986年正式迁园的12年间,象征现代化的四大功能开始萌芽并成为发展目标。迁园后有十年的吸收成长期,动物园因缺乏现代化的种种经验,从学习中逐渐调整上轨道,并为了扩大现代化脚步,而加快国际化的速度。木栅开园十年后的1997年起,动物园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保育与教育内涵深化,新展示区陆续完工,以及明星动物的引进,成为今日我们所熟悉的木栅动物园。

  近几年有一些台湾历史故事,在艺文创作者的努力下,改编成小说、漫画,甚至跃上了萤光幕与银幕。雾社事件被拍成「赛德克巴莱」,更早之前还有相关的漫画小说与电视剧「风中绯樱」;嘉农棒球与嘉南大圳的故事被拍摄成电影「KANO」,一一呈现在民众的眼前。我们是否想像过,以「动物园」为背景的故事,或许可能成为下一个台湾历史小说、漫画、电影的题材?无论是用什么方式呈现,在动物园史尚未被整理以前,这可能只是个想像,因为过去动物园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并不知道,如今,在这本动物园百年史问世之后,似乎可以期待这些作品的出现。对于艺文创作者而言,也有了更多的历史依据以及想像的源泉。

  是为序。

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 蔡锦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亚洲动物特别是中华白海豚、台湾黑熊等本土珍稀动物有着特殊感情的动物爱好者。台北市立动物园在我心中,一直扮演着守护者和推广者的角色。因此,《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关于守护生命、传承希望的珍贵记录。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去了解,在过去的百年里,台北市立动物园在保护台湾本土珍稀动物方面,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书中是否会详细记载它们在繁育、野外放归、科研监测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例如,那些曾经在台湾野外濒临灭绝的动物,是如何在动物园的帮助下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动物园在对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内容感到好奇。它是否与其他国家的动物园有过成功的合作项目,共同致力于珍稀动物的保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承诺的见证,一次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展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动物园在守护生命、传递希望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台北市立动物园的历史对我来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展示场所,更是一个城市规划、社会变迁、科普教育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重要缩影。我一直想了解,在台北这座现代化都市的成长过程中,动物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从最初的简陋设施发展到如今世界知名的程度?书中的“百年史”无疑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我非常期待能从中窥探到动物园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日据时期、国民政府迁台时期,以及之后经济腾飞的年代,动物园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持续为市民提供服务并不断进步的。我想,这本书的叙述一定不会仅仅局限于动物的引入与繁育,更会涉及到园区的规划、管理、技术革新,甚至可能包括与国际动物园的交流合作,以及在保育和教育方面的贡献。这对于理解台北这座城市的演变轨迹,以及其在自然保护和公众教育方面的努力,都将提供宝贵的史料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史实,勾勒出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发展的完整图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对建筑和城市景观有着特别情怀的设计师。每次去台北市立动物园,除了被各种可爱的动物吸引,我也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和欣赏园区的整体设计。从古老的日式建筑遗迹,到后来现代化的展馆,再到如今融入自然生态的开放式空间,动物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历史。因此,当我看到《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时,我立刻联想到它可能包含的关于动物园建筑演变和景观设计的珍贵资料。我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动物园早期选址、规划理念的介绍,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功能演变。例如,那些曾经充满时代印记的老建筑,如今是否还保留着?它们又是如何被改造和利用,以适应新的动物需求和游客体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不同时期,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们如何将动物的生活习性、游客的游览需求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既具实用性又富美感的空间。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份关于“以人为本”和“以动物为本”的城市空间设计史的生动案例,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公共空间是如何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迭代与进化的。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向年轻一代推广科学知识和人文关怀。台北市立动物园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绝佳的教学实践基地,它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将生命科学、生态环保以及不同文化的知识传递给孩子们。所以,《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梳理和总结这份宝贵教育财富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希望书中能详细回顾动物园在不同时期,如何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何通过展览、导览、互动体验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我想了解,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动物园的教育理念是如何与时俱进的?它又是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设计出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的?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感人的师生互动案例,或者是动物园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教育项目的经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回忆,更是一次学习,它将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动物园在社会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从中汲取更多在未来继续传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灵感。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在台北长大的孩子,动物园对我来说承载了太多童年的美好回忆。第一次摸到温顺的羊驼,第一次看到威风凛凛的老虎,第一次被猴子的调皮逗得哈哈大笑,这些画面至今历历在目。所以当我看到《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时,内心是无比激动的。我尤其好奇,这座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甚至可以说是我成长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乐园,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过百年的风雨,又见证了多少时代的变迁。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填补我心中关于动物园过去的那片空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游乐场所,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个生命教育的摇篮。我期待着从书中去探寻那些尘封的过往,去感受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去理解动物园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与童年、与回忆的深情对话,一次对生命与自然的重新认识。它将带领我穿越时光的河流,回到那个充满好奇与惊喜的年代,重新发现台北市立动物园的魅力所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让那些关于动物园的珍贵记忆,在字里行间重新鲜活起来。

评分

我是一位对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演变充满好奇的社会研究者。在我看来,一个城市里的动物园,往往是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一扇窗口。所以,《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对我来说,具有极高的社会学研究价值。我非常想知道,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台北市民对于动物园的认知和期望是如何变化的?从最初满足好奇心,到后来强调教育和保育,这种转变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进步?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动物园管理模式、运营方式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例如,在消费水平较低的年代,动物园是如何维持运营的?在环保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动物园又做了哪些努力来回应公众的期望?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将是一份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学观察报告,一次对台湾社会变迁的微观解读,也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一个公共机构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不断调整和进步。

评分

我是一位动物保育的倡导者,我一直关注着世界各地动物园在保育工作中的角色和贡献。台北市立动物园作为亚洲地区重要的动物园之一,其在濒危物种的繁育、野外救助以及公众意识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所以,《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回顾历史的书籍,更是一份了解其在动物保育领域长期投入与成就的宝贵资料。我迫切想要知道,在过去的百年里,台北市立动物园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观赏性场所,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公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书中是否会详细记载其在特定濒危物种的繁育计划上的成功案例?例如,那些曾经濒临灭绝的动物,是如何在动物园的悉心照料下得以延续种群的?同时,我也对动物园在野外救助和反盗猎工作中的角色感到好奇。它是否会分享一些在动物救助和康复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或是其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方面的努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台北市立动物园在动物保育事业上的坚定承诺和卓越贡献的窗口,也为其他动物园在推进保育工作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评分

我是一位对野生动物摄影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每次去台北市立动物园,我都希望能捕捉到动物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因此,当我看到《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时,我立刻想到,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动物园早期动物摄影的资料,甚至可能包含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我非常好奇,在还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动物园是如何记录下动物的影像的?那些早期的摄影师又是如何克服困难,去捕捉动物的神态和行为的?书中是否会展示一些在当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物照片,或者记录下一些关于动物迁徙、繁育的珍贵影像?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动物品种变化感到好奇。随着时代的变迁,动物园引进的动物种类是否有所变化?这些变化背后又有哪些原因?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关于视觉历史的探索,一次对动物影像背后故事的挖掘,也可能为我的摄影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视角。

评分

我是一位长居台北的老居民,对于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台北市立动物园对我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它更像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欢声笑语,也承载了许多时代的印记。所以,《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部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去寻找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些儿时最爱的动物,以及那些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想了解,在过去的百年里,动物园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又是如何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一同成长?书中是否会记录下那些一代代动物园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我期待书中能用朴实而真挚的笔触,描绘出动物园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融入台北人的日常生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程,一次与这座城市、与我的过去进行深度连接的宝贵机会。

评分

我是一位对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刻关注的城市规划师。台北市立动物园不仅仅是一个动物展示的场所,它更是城市中一片宝贵的绿色空间,其生态系统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台北市立动物园百年史[软精装]》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关于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保育的案例研究。我迫切希望从中了解,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动物园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努力保留和创造绿色空间的?它又是如何通过引入和保护各种植物,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的?书中是否会记录下动物园在应对城市污染、气候变化等挑战方面的努力?例如,它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绿化设计,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动物园在生态教育方面的实践感到好奇。它又是如何通过宣传和教育,提升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将是一份关于城市绿色发展策略的经验总结,一次对生态保育理念在城市实践中的探索,也能够为我未来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