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自我成长
  • 思考
  • 生活
  • 意义
  • 存在主义
  • 选择
  • 行动
  • 迷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目的:充实;方式:逃亡;手段:杀人。
这就是我遗书的全部。我想说,在你们的历史上存在过这样一个人。
再见。

  在我心中,
  一个人被杀是因为他值得被杀。
  丁允恭(作家,高雄市新闻局局长)◎专文撰序

  我觉得有一把弹簧刀,事情就会有一种仪式感。
  我将它藏在包里,走过人群,不一会儿就忍受不住诱惑,将手塞进包里,按起按钮。
  嗒,它弹出去,嗒,它收回来。
  我感到眩晕,我是死神,可以随时决定这些路人的生死,而他们只能将之归结为偶然。

  大考前夕,十九岁的少年杀了一个美丽优秀的女同学,总共三十七刀。
  不为钱财,不为性侵,没有仇恨,理由仅因那份让他再也无法唿吸的、生而为人的无聊。可怖的是,他连一点点歉意也没有。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是根据2006年的一件「无理由杀人案」进行的一场文学演算,这也许我们看过最勇敢的小说。它与《麦田捕手》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犀利、深刻,直面现实;一面伤感、忧郁,留有希望。比起沙林杰的感伤,阿乙显然更加勇敢。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从作案的筹画、实施、逃亡、被捕、受审,一气呵成,教人屏息。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阿乙借由此书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本质抛出了大哉问;他以一贯的犀利冰冷,逼迫众人正视自身内在最难以自处的部分,令人如坐针毡,他更以此作向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卡缪的《异乡人》致敬。

本书重点

  ◎继《鸟看见我了》、《模范青年》等精彩短篇之后,阿乙首度推出的长篇作品,在微博上引起众多读者讨论,甚至与阿乙直接对谈!

  ◎二十世纪中期,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卡缪借由《异乡人》一书,探讨了现代人在强大的现实威迫之下,生存意义和存在感都变得极端稀薄和虚无的状态;而阿乙也因一起「无理由杀人案」的标题,引发了写作《下面,我该干些什么》的念头。在当今二十一世纪,人心更加干涸,人们皆受困于巨大的疏离感与渺小的自我价值感,此书是阿乙向卡缪致敬之作。

精彩摘录:

 
 我觉得有一把弹簧刀,事情就会有一种仪式感。我将它藏在包里,走过人群,不一会儿就忍受不住诱惑,将手塞进包里,按起按钮。嗒,它弹出去,嗒,它收回来。我感到眩晕,我是死神,可以随时决定这些路人的生死,而他们只能将之归结为偶然。但我得挑选。在我心中,一个人被杀是因为他值得被杀。我觉得这些人都不太合适。

  我们像两棵树、两根木棍那样擦肩而过,而我心知,我是杀过你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我扪心自问,在这世界与谁也没有约定,如果非得算上一个,那就是自己。

  我和他,我们都像是自己不得不承受的垃圾,我们没有一天不渴望天空的飞机停下来,好甩出绳梯,将我们捞走,带我们去一个充实的地方。甚或那地方一点自由没有也可以。但是什么奇蹟也没发生,我们不得不继续忍受着时间。

  有几次我试图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但这样很操蛋。就像女人不能对罪犯说,你什么时候可以强姦我啊。

  此时让我耿耿于怀的倒不是窗外自由的天空,而是在青山被捕的时刻。

  那时我完全可以推倒刑警,夺路狂奔,捡起石头或菜刀伤害行人,如此便可被当场击毙。而现在我却不得不独自面对庞大的时间。人世间所有的事情,行路、劳动、战争、求欢,都是阻挡肉身与时间直接接触的屏障,但在我这里,在这间无所事事即使有点事也会很快办完的狭小牢房里,我总是清晰地看着时间张大臂围走过来。它孔武有力、无懈可击、无所不在,没有任何肉身都会有的情感,它既不会听你的求饶,也不看你的哀伤,它就像是不停砸下的泥石、不停涌来的浪潮,塞满整个房间,淹没你,凌迟你,它淹没你让你感到全身被重量重压时它是囫囵的,它割杀你它像竹签一样钉进你的指甲时它又是凌厉的。它让你无法抵抗,让你极缓慢地死亡。

《星辰彼岸的低语》 一部关于追寻、遗忘与重塑的史诗 核心主题: 记忆的不可靠性,身份的流动性,以及在宏大宇宙背景下个体存在的意义。 故事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永恒之环”的巨型人造星系网络中。这个星系群由数万个相互连接的生态球组成,每一个生态球都运行着一套截然不同的物理法则和社会结构。在“永恒之环”的深处,存在着一个被所有居民敬畏和恐惧的实体——“编织者议会”。他们声称掌握着维护宇宙和谐的最终知识,但实际上,他们通过精确控制信息的流动来维持其统治。 时间线设定在“大寂静”事件的数千年后,那是一次导致所有已知文明几乎崩溃的知识瘟疫。幸存者们通过对旧世界信息的极端筛选和重构,建立了如今的“永恒之环”。 主要角色: 1. 凯伦·索尔(Kaelen Thorne): 一位“信息清道夫”,他的工作是潜入废弃的、被认为是“污染源”的旧世界残骸中,回收有价值的技术和数据,并将其“净化”后上交给编织者议会。凯伦的记忆非常模糊,他只记得一个模糊的符号和一句断裂的歌谣。他是一个天生的怀疑者,尽管他憎恶自己的工作,却又被其带来的安全感所束缚。 2. 薇拉(Vera): 一名来自“环外边缘”的游牧者。她所属的部落拒绝接入“永恒之环”的网络,依靠对古老航行术和天体物理学的直觉生存。薇拉坚信,真正的历史和力量并不存在于被编码的数据中,而是存在于宇宙的“背景噪音”里。她正在追寻一种被称为“回响石”的古代遗物,据说它能播放出“大寂静”前世界真实的声音。 3. 导师‘零’(Mentor Zero): 一位身份极其神秘的隐士,据传是少数几个亲历“大寂静”的幸存者之一。他居住在一个被时间场扭曲的失落空间站内,掌握着关于“编织者议会”起源的禁忌知识。他的教诲总是充满悖论,旨在引导追随者质疑一切既定事实。 情节梗概: 故事始于凯伦在一次例行任务中,意外发现了一份未被完全销毁的日志。这份日志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明档案,其中描述了一个与“永恒之环”的官方历史完全冲突的世界观——一个关于自由意志和无限可能性的世界。更令人不安的是,日志的作者提到了凯伦自己的名字,并暗示凯伦的“净化”工作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抹除他自己的过去。 这份发现让凯伦踏上了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他开始秘密地利用他的清道夫权限,在数据的碎片中拼凑真相。他的行动很快引起了“编织者议会”中“执剑人”卫队的注意,他们派出最精锐的追踪者试图抹除他。 在逃亡过程中,凯伦与薇拉相遇。薇拉起初对他充满戒心,认为他是议会的走狗。然而,当凯伦展示了日志中的一个关键坐标——一个指向“回响石”可能隐藏的星云——时,两人达成了一种脆弱的联盟。薇拉需要凯伦的技术能力来解读复杂的加密数据,而凯伦则需要薇拉的生存智慧和对非线性知识的理解。 他们的旅程穿越了“永恒之环”中各种光怪陆离的生态球: 琉璃之城: 一个完全由光和情绪驱动的社会,居民通过共享意识维持和谐,但任何负面情绪都会被立即“吸收分解”。凯伦和薇拉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没有谎言却也没有隐私的地方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锈蚀之域: 一个被时间加速的死亡星球,技术遗迹以惊人的速度腐蚀。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导师‘零’。‘零’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将凯伦置于一系列“记忆回放”中,强迫他面对他潜意识深处被压抑的创伤和选择。凯伦开始怀疑,他所追寻的“真相”可能不是外部信息的还原,而是内部痛苦的接受。 高潮与转折: 最终,凯伦和薇拉找到了“回响石”。当薇拉激活它时,发出的不是古老的欢呼或宏大的宣言,而是一段关于“平凡生活”的琐碎记录——一段关于家庭聚餐、下雨天、以及一个普通人对未来的期盼的片段。 正是在这一刻,编织者议会的最高执政官亲自出现。他揭示了真正的真相:所谓的“大寂静”并非灾难,而是一场有意识的“意识升华”,目的是为了摆脱无尽的痛苦和冲突。议会并非在抹除历史,而是在筛选可以被人类心智承受的幸福和稳定。凯伦的“过去”是议会为了测试其系统可靠性而设计的一个模拟节点,他的追寻本身就是程序的一部分。 结局的探讨: 凯伦面临终极选择:接受这个被精心设计的、无痛的“稳定”;或者利用“回响石”的力量,向整个“永恒之环”广播所有被压抑的、混乱的、充满痛苦的“真实”记忆。 薇拉告诉凯伦,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完美的记忆,而在于选择你愿意背负的重量。凯伦最终没有选择广播一切。他选择销毁了“回响石”,并利用他学到的知识,对议会的控制系统植入了一个微小的、无法被察觉的“不确定性代码”——一个鼓励个体独立思考的微小裂缝。 他没有推翻旧世界,而是为未来播下了质疑的种子。凯伦和薇拉离开了“永恒之环”,消失在星际航道的迷雾中,成为传说中永远在寻找“下一个答案”的流浪者。他们最终明白,知识不是最终目标,追寻知识的过程才是定义“存在”的唯一方式。 本书风格与特色: 本书风格融合了硬科幻的设定与哲学思辨的深度。叙事节奏紧凑,充满星际冒险的张力,同时大量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角色的内心挣扎。语言风格偏向冷静、精确,但在描述被遗忘的情感和失落的文明时,会显现出一种深沉的诗意。它不提供简单的救赎或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信息洪流中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乙


  本名艾国柱,一九七六年生于江西。担任过警察、祕书及编辑。作品发表于《今天》、《人民文学》、《收获》及《GRANTA》杂志。曾出版短篇集《灰故事》、《鸟看见我了》、《春天在哪里》,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模范青年》,随笔集《寡人》。

  《模范青年》、《鸟看见我了》中文繁体版已由宝瓶文化出版。

  小说作品曾获:
  二○一二年,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
  二○一二年,《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
  二○一二年,台湾《联合文学》「二十位四十岁以下最受期待的华文小说家」。
  二○一二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
  二○一一年,《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年度人物。
  二○一一年,《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
  二○一一年,《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

图书目录

【推荐序】杀与逃的双股螺旋    丁允恭

开始
前奏
准备
行动
实施
逃亡Ⅰ
逃亡Ⅱ
逃亡Ⅲ
结束
审讯
游戏
坐监
判决
上诉
庭辩
告白

【后记】一个作者,还是一个正义的作者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杀与逃的双股螺旋            
丁允恭(高雄市新闻局局长、作家)


  关于这本书,首先,我们要谈的,当然就是「杀人」。

  阿乙问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于是,我们要问:那Meursault(编按)走了以后又怎样?

  那是《异乡人》里面,在母亲的丧礼之后、焦燥干渴的刺眼日光之中,因为轻率的误解而杀死了阿拉伯人的男子。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他百无聊赖,他麻木不仁,对一切都满不在乎,连辩解都不屑为之,所以自构了荒谬的末路。存在主义的年代,不为了什么而做些什么,意义的一再削减,终至虚无;这虚无也成为一面镜子,反身看到无所依附的自己,成了一代文青的流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然而在开放枪枝持有的美国州份、一次次的校园枪击事件后,在贴上御宅标签的秋叶原随机刺杀事件后,当然,也在台北捷运令人悲伤的杀人事件之后,关于种种的「无意义杀人」,全都因为难以理解,而被反覆讨论着。

  异乡人里头这样高蹈的哲学,抽象的关于存在的反省,却没有办法满足我们对于每一个具体杀人案件里面,种种庸俗而真挚的好奇心。

  Meursault纵然无赖,却也称不上可恶,关于那些真切地可恶着的人们,又或者所有那些拥有着「汪洋大的杀意、鼻屎大的动机」的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对于这些无意义的杀人,我们还需要更现世的说法。

  于是,我们有车载斗量的通俗犯罪小说,也有像村上龙的《寂寞国的杀人》这样的社会评论;也于是,阿乙在目睹了学生杀人的社会事件以后,写出了这本《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就杀人者的主观意志而言,「杀人」常常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手段,可是在无意义杀人的情境下,杀人作为一种说话,通常是没有对话基础的对话。没有对话基础,我们又如何谈论下去呢?

  我们的社会,习惯于简单的答案,与复杂的仪式,对于这些杀人事件,我们往往以死刑等手段作为回应,然而对于并不畏惧死亡的人,这样的回话往往只能让他们冷笑,甚至对他们的恶我们也无从真正惩罚。这种无奈的情境,或许只好交给小说家以细致的笔法来摸索,找出真实对话的稀少可能出来。

  迥异于Meursault的漠然,阿乙的兇手充满了独白,然而这样的独白,虽然对于真实事件中那些谋杀者的模拟未必精准,却是跟读者最交心的对话。

  在杀人以外,就是「逃亡」。

  花了生平里面许多时间担任犯罪追猎者 ── 警察的阿乙,决定採取被狩猎者的视角,展开一场逃亡之旅,也让「逃亡」成为无意义杀人的意义所在,让主角从杀人者的狩猎角色,转置为被追捕的猎物角色。

  逃亡本身就「不是」什么,而并非「是」什么。一场逃亡,就像是一只不断挣脱着自己旧皮的毒蛇一般,把过去所有抛诸脑后。「逃」也是常见的主动机,随着情节的发展,它构成了一部公路电影,或甚至是一场RPG游戏,不论基于道德感受使我们对逃亡者多么厌恶,我们却也不得不对他做出投射与同情,也让整个阅读的过程成为兇手的从犯。在逃亡的过程中间,载荷了沿途的风景,也丰富化整个苍白的犯罪故事,更因为拉长展延的时间轴,让一切有机会在叙事中被反刍消化。

  在阿乙的手下,逃亡本身也是匪徒对警察、对政府,乃至于整个体制的嘲笑方式,更与「杀人」所构成的挑战互为唿应。逃亡的成功,让体制自己所号称的效能,因为本身的臃肿庞大,或是年久失修,而完全失灵故障。然而在这浅层的譬喻之下,更是挑战一整个使我们感到安逸释然的社会系统,原来所有那些我们以为足以保护我们的机制并不可靠,当然他们日常如同匪徒一般的行径就更不在话下。

  就在杀人与逃亡之间,交杂出这部作品的双股螺旋,叙事在其中缠绕向前。我们小说的主人翁,透过冷血无耻的杀人,与大逃亡历程的构思与实行,也几几乎就要反向地英雄化了起来。我们不禁也会猜测,或许这也是阿乙对自己未必情愿的警察生涯,一种漫不在乎的嘲笑?

  然而或许是对更多事物一种更为广泛的巨大嘲笑。

后记

一个作者,还是一个正义的作者
阿乙


  现在回想这篇小说的写作历程,有如梦魇。它作为欲望的斑点,诞生于二○○六年夏,我看到一则简短报导:一位年轻人杀死同学,没人能找到他的杀人动机。当时我和文学的关系很简单,只是一个普通读者。

  我和很多事物擦肩而过,料想这报导也如此。但在几个月之后,我发现它自行变大,成了一个可怖的世界。我每天都装载着对它的庞大理解和无穷编造,就像背负重物。二○○七年春节,我没有回乡过年,试图将它产下来,但只写出十五节。当年五一,续写两节,国庆时又加了一节,但被迫停手。因为写作间隔时间太长,文本前后掣肘,互相矛盾,而词句也因时间将尽而显得仓促凌乱。当时它叫《杀人的人》,有八万字左右,计画总长度为二十四万字。因为这个,后来我只敢写短篇。一些人还以为这是一种文学上的自觉选择。

  我差不多忘了它。直到二○一○年,在倒腾橱柜时看见材料,才想起还有这一遭。我想到自己如何尽力搜集资料,如何旷日持久推算,如何试图去法庭旁听,如何钻研卡缪、杜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三部着作——我想到这些狂热的准备,以及它的草草收场,便被一种耻辱感紧紧包围,就像一个穷人生不起孩子。

  我想从头来过,而生活中别的事情也按照它的轨道运行过来,挤成一团。在祖母下葬的同时,我按照父亲要求,购买新房,准备结婚。而因为写作所带来的对生活的敌意,我与女友的关系其实已走到尽头。二○一○年五月二十三日,我看着世界盃报导的加班表,哀楚欲死,感觉就像游泳好手要将自己溺毙,「好,我陪你们去生活,陪你们买房、结婚、加班。」我像困兽愤怒行走,最终做出的却是相反的选择。今天看来,这个选择没有辜负我,但相比《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以及不少狂热的朋友,我还是缺少出格的勇气。他们都曾为创造的理想辞职,而我只是命令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开始。我容易在妥协状态里生存。我在开始时打上这天的记号,后来才知在四年前,同样是这一天,主人公的原型受激情驱使,举起屠刀。这是一种可怕的巧合。
  
  最终因为我的专横霸道,我和女友分手,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上班,傍晚八点多回家,我总是试图在网站工作中保护住精力,但每次回来都气息奄奄,一个字也写不动。然后我等週末。在週六,我会因为要找到续写感觉而苦苦推敲,因此最终只剩下周日能畅快地写几千字。在这过程中,平均每三天,父亲都打电话来,以商量的口吻问:「找女朋友没有?」我每次都心藏怒火。我想说:「正因为你想让我结婚,我有了一间房子;正因为要还月供,我不敢轻易辞职、跳槽;正因为这狗日的工作,我每天被消耗一空。」

  有一天接过父亲电话后,我翻开电话簿,找到一个自认妥当的人,发短信:我喜欢你。她和我进行了接触,但是犹疑。对女人来说,这种紧迫的求爱不但值得怀疑,还值得鄙视。在见到她后我笨手笨脚地抱她,被挣脱开,这事情就完了。后来父亲问我如何,我说高攀不起。听得出来他很悲哀。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篇薄薄的小说终于修改完毕。当时是下午,窗外铺陈死气沉沉的建筑物、冰块、树和时光,我一人呆坐,不知悲伤应该从哪里来。我有一个朋友在写完长篇后嚎啕大哭,我觉得我也应该这样,但一直没等来。我对自己很失望。当夜我失眠,恐惧像大风不停刮进空洞。我害怕这一切都是在做无用功。

  后来我出门去谈恋爱,换了两次工作,并还清欠义人的房款。

  这篇小说标题(原名)为〈猫和老鼠〉,偏近于对故事的解释,喻示的是互动关系中的位置与使命,一个穷凶极恶地追,一个没日没夜地逃。小说的主人公在被无聊完全侵蚀后,再也找不到自振的方法,因此杀人,试图赢得被追捕所带来的充实。想一想这场景:就是要睡了,也要在指间夹一根燃烧的香烟,好在烟头烧到皮肤时醒来,继续逃命。(而「该干些什么」偏近于对一种状态的解释,偏近于象征)。小说可用一句话概括:因为太无聊,并无法依靠自己解决这种无聊,主人公决定犯罪,与员警玩你追我赶的游戏。它取材于新世纪后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在阐述犯罪动机时,当事人神神叨叨,看起来像是用疯子的语言与外界交流。直到死刑执行,真相也没出来。但他成为一只箩筐,将很多专家、媒体、读者的解释都装了进去,他们为着维护自己的利益、职责、良心还有可能是粗浅的见识,将他解释成他们想像中的样子,或者说是想要的样子。我在其中之列。我想他就是因为无聊。

  我想提醒一下,这里所说的无聊是个重要问题,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对别人的街谈巷议(不是一种吊儿郎当)。它甚至可以被解释为无助。如果有上帝,那么它也应该成为上帝同情的一种遭遇。

  我将他设置为一个纯粹的人。就像电影《计程车司机》里的特拉维夫,他的子弹注定要射出,至于射死的是总统候选人还是黑社会,他并未深究,他只是需要子弹射出。他并没有先天的善恶动机,只是在效果上,他不能杀死总统候选人而可以击毙黑社会成员,因此被捧为城市英雄。

  而我的主人公,他的行动为世人不齿,他们集体唿喊:
  杀死他!
  杀死他!杀死他!
  杀死他!杀死他!杀死他!

  在原初的动机上,我的主人公一心只想着「如何充实」,杀人只是这一动机的外延。我着重探究的是这一动机。从动机上看他和过去的我并无区别,很多年我都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每天盼望世界大战。只是我止于语言,而这个主人公却付诸行动。他设想过频繁地做好事,好让受恩人去搜寻他,但他想这样的搜寻注定松弛、松散,从技术上并不能使他充实。因此他去当了恶棍。在杀那个漂亮、善良、充满才艺的女孩时,他考虑的也是技术,因为杀掉一个完美的人,会激怒整个社会,进而使追捕力度增大。

  写作时我很平静。我从来不赞美也不认同这种行为,但也没有急不可耐或先入为主地对它进行审判。因为一个作者一旦将自己设置为正义的化身,他的立场便可能偏颇,思想便可能空洞,说教便可能肤浅,所揭示的也可能为人们所麻木。在这方面,我遵循卡缪的原则,像冰块一样,忠实、诚恳地去反映上天的光芒,无论光芒来自上帝还是魔鬼。

  但最终我还是害怕,因为书写这种罕见的罪恶,就像揭开一个魔盒的盖子。我在小说中让检察官说,这种仅仅因为无聊而杀人的行为,它不可预测,使人胆寒,性质早已超越杀人放火、强姦拐卖,攻击的是我们整个制度、传统,以及赖以活下去的信念。

  因为这种创造的害怕——我创造了一个纯粹的恶棍——最终我抹去他的名字。一本小说有主人公却没有名字,因此讨论起来就不方便。我既想你们看见作品,又想你们忘记它。

  因为将自己太多的观点投入到这个年轻的主人公身上,让他演说出来,有不少人批评。认为一个二十岁不到的人说出三四十岁的人的话不妥帖。我认同这点。现在也很后悔。书出版后有几起青少年的案件发生(最近的是红领巾案),有好些记者和读者在网路上tag我,说这就是《下面,我该干些什么》的现实版,认为我预言了某种现象。我什么也没预言,我取材的也是一件真实案件,我不可能去预言我所取材的那件案子。而这些后发的案子也教育了我,我想我对他们的理解越来越多,可惜当时我已经自以为是地写了出来。

  我到现在还很好奇,当初那个杀人者,他为什么杀人,到底为了什么。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留给我们一些支离破碎的密码。现在我认为他也是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设定这个密码的。就像我们随便捉弄人,随便抛出一个谜面,让人苦苦地猜,而实情是什么谜底也没有。

图书试读

两点是约好的时间。一丝风没有,巨大的光明映射在小石路和枣树叶片上,哨兵孤零零站着,车辆不断经过。我给她发短信,没有回音。等待总是这样,无尽荒谬,特别是等待一个女人。她们在出门前极其漫长地化妆、穿衣,试图找到最合适的自己。她们对迟到很有道理。
 
两点半,我判定她不会再来,走回房,在墙上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然后靠在墙上,承受巨轮沉没一般的遗憾。我想只能随便找个人,时间不多了。我戴好帽子,将弹簧刀藏于裤兜,走出门来,却见孔洁正在和哨兵说话。
 
她看到我,走过来。她今天梳着马尾辫,穿着纯白T恤、淡蓝色裙子,脖子上挂着水晶鍊子,手腕戴宝石色小方表,套着三圈红色小佛珠,鞋首码了一朵花瓣清晰的莲花。她的生活被安排得如此精巧。她眼若黑珠,面若红粉,嘴唇近乎透明,胸前起起伏伏透不上气来,像是从画中走出来。
 
我有些慌乱。
 
她说:「没晚吧?」
 
我说:「早来晚来还不都一样。」
 
她说:「我感冒了。」
 
我恍然大悟,禁不住为自己胡乱断人羞惭。我觉得就是这么好的一个姑娘啊,我要对她动手。但这时好像不是我要对她做什么,而是她主宰着我,让我去对她干点什么。她像圣母走在前头,将我带上台阶。
 
她问:「你怎么还戴帽子?」
 
我说:「是内容的一部分。」
 
她表示不解,我又重复了一次,「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我有些语无伦次。走着走着,我渴望台阶能无止尽地延伸下去,可它们却一级级地少。我对自己说:「没事的,没事。」
 
她说:「什么叫没事,这么大的事。」
 
我看见细密的汗珠从她的脖子上渗出,晶莹剔透。她真像一件光新的瓷器,身体渗出雨后绿树才有的清香。我再也走不动了。她转过身,等着我。这闲暇片刻,她用手拢住眼睛,看了一眼天空。
 
那里没有一丝云,蓝色苍穹深邃而无尽止,太阳像是无数电焊光聚拢一处。没有任何声音。她露出洁白的牙齿,像脑瘫病人傻傻笑着。然后继续走。我饱受折磨,几次想喊住她,叫她滚,滚得越远越好。我甚至怨恨起她的母亲来,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女儿就这么随随便便地去相信一个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人到中年,很多時候會面臨一種「中年危機」的感受,總覺得好像一輩子就這樣了,接下來的生活,還能有什麼新鮮事?曾經的夢想,好像都已經漸行漸遠。《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中年之後,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能性?還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這個人生階段,重新找回熱情,重新發現自我。或許,它會分享一些關於職涯轉型、興趣培養,或者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開創新的事業的經驗。我對這本書感到興趣,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在不惑之年,找到新的目標,找到讓自己的人生再次充滿活力的動力。畢竟,人生的下半場,也可以很精彩。

评分

喔,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下面,我該幹什麼》,一聽就讓我想起自己剛畢業那時候,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眼前一片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走。那時候的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怕,總覺得自己好像永遠都抓不到重點,永遠都在原地踏步。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想著「今天又要幹嘛?」,然後一整天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去了。這本書的名字,簡直就像是當時的我內心的吶喊,真實到有點令人心疼。我猜,作者應該也是經歷過這樣一段充滿困惑的時光吧,不然怎麼能寫出這麼貼切的名字呢?光是看到書名,就已經讓我回憶起好多好多當時的心情,那種無助、那種焦慮、那種渴望被引導的感覺,全都湧上心頭。我不知道書裡到底寫了什麼,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度過那段「不知道該幹什麼」的日子,又是如何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的。也許,裡面會有我一直以來都需要的答案,或是給我一點點啟發,讓我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天被「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問題給困擾。

评分

我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構成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有時候,我們在關係中也會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不知道如何處理衝突。《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如何處理情感上的糾葛,又或者,如何在面對不同性格的人時,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我對這本書感到好奇,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在人際關係中,做得更好,能夠與身邊的人建立更真誠、更穩固的連結。畢竟,一個人如果活在孤獨中,即使再成功,也會感到失落。

评分

老實說,我是一個喜歡穩定生活的人,我不喜歡太多的變數,也不喜歡太多的驚喜。我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規劃好的行程。但是,人生總是有意想不到的轉折,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結果卻發現,一切都打亂了。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常常會感到不知所措。《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似乎就捕捉到了這種突如其來的「失控感」。它讓我想起,當計畫趕不上變化時,我們該如何應對。我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應對人生「意外」的智慧,告訴我們,如何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如何在迷霧中找到出路。也許,它會探討的是關於彈性、適應力,或者是在困境中尋找機會的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力量,讓我知道,即使面對未知,我也能夠保持鎮定,找到屬於自己的下一步。

评分

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都有自己的步調。但是,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跑得快,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慢了,是不是應該要更努力一點。《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別人都在衝刺的時候,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跑道,找到自己的目標。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是在教你如何「贏在起跑點」,而是在探討,如何在漫長的賽跑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堅持和意義。也許,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自我認知、時間管理,或者是在壓力下保持動力的技巧。我對這本書感到好奇,是因為我希望能找到一種,能夠讓我安心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而不是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的方法。在這個充滿比較和競爭的社會,學會與自己和解,找到內心的平靜,是多麼難得的智慧。

评分

說實話,這幾年台灣的社會變化太快了,不管是科技、經濟,還是人際關係,都好像一直在變。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跟不上這個節奏,有點力不從心。尤其是對於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面對這麼多的選擇和挑戰,真的會讓人不知所措。《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非常接地氣,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直指人心的疑問。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去做。或許,它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在感到迷茫的時候,能夠理清思緒,做出明智的選擇。我也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自己在類似情況下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即使跌倒了,也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和方法。畢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擁有一份清晰的方向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评分

身為一個每天為了生活奔波的上班族,尤其是像我這種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老鳥,常常會覺得,自己好像被困在一個不斷複製的循環裡。每天早上起床,就是電腦、會議、報表,然後又是回家,吃飯,睡覺,隔天繼續。這種日子久了,真的會讓人懷疑,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每天的努力,真的有意義嗎?《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真的太能打中我了。它不是那種虛無飄渺的勵志書,也不是那種教你如何一夜致富的成功學。它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叩問,一種對日常重複的質疑。我很好奇,這本書是不是在探討,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是否已經失去了對「做什麼」的初衷?是不是有時候,我們該停下來,好好問問自己,除了眼前這些,還有什麼是我們真正想做的,或者說,有什麼是我們「下面,該幹什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視角,讓我知道,即使在看似單調的生活中,也能找到新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時間和責任給淹沒。

评分

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如何「活下去」。但是,現在的教育體系,好像總是傾向於灌輸知識,而不是培養能力。《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一種對現狀的質疑,一種對學習方式的反思。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和實際生活中需要的能力,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又或者,它會分享一些,如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辨別真偽、篩選資訊,並將其轉化為行動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啟發我,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也讓我能夠更好地引導下一代,找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畢竟,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光是懂得課本上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

评分

我是一個從小就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的人,什麼都想摸一摸,什麼都想學一學。但是,人生的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不可能什麼都做到。很多時候,我會發現自己一頭熱地投入某件事情,結果卻發現,這好像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或者,我已經學到了我想要的,接下來,我又該往哪裡去?《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名字,簡直就是我人生的寫照。常常在一個階段結束後,我都會陷入一種「空窗期」,腦袋裡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個目標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興趣可以培養。這讓我感到很焦慮,因為我害怕停滯不前,害怕自己會被社會淘汰。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這種人量身打造的,它或許能夠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告訴我,如何在結束了一個旅程之後,能夠有效地銜接下一個,而不至於迷失方向。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該做什麼」,又如何找到那個「下一步」,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

评分

我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常常會被一些靈感所驅使,投入到創作中。但是,創作的過程,有時候是非常孤獨的,而且結果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下面,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靈感枯竭的時候,或者是在創作遇到瓶頸的時候,藝術家該如何繼續前進?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尋找持續的動力,如何在挑戰中保持創新的精神。或許,它會分享一些關於心態調整、技巧提升,或者是在藝術市場中找到自己定位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啟示,讓我能夠更好地應對創作中的困難,讓我的藝術之路能夠更加順遂。畢竟,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不斷的探索和突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