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地平线

黑色地平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魏,一个原本在抗战胜利后休养生息、宁静祥和的小镇,却因两名先后返乡的不速之客,将原本乐天知命的居民们,一步步推向国共内战的地狱深渊。

  新四军逃兵兼地痞流氓马必正,胁迫软弱无能的刘余庆镇长,让他担任上魏的「自卫队长」;马必正不但私吞了上魏镇民赖以为生,原属包氏家族的煤矿山,还勾搭上风骚能干的杂货店主杨寡妇,狼狈为奸,互相利用;然而,杨寡妇心中却还有个「他」──正直憨厚的矿工青年领袖赵乐生。
  
  当刘镇长的儿子刘大贵也从兵败如山倒的国军部队「开小差」逃回上魏,并与青梅竹马──包家千金小莲妹重逢相恋时,共产党却已「解放」了上魏,而马必正此时却又摇身一变成了「人民政府」的「村长」;于是,一连串的悲剧就此展开……
  
  潘垒以犀利生动的笔法,刻划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间,世局动盪下的亲情、爱情与人性冲突;令人感慨神州内陆黑乡的憾事,难保不会在无言的山丘之岛上历史重演。《黑色地平线》不但是「反共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潘垒为未来的主人翁们写下最发人省思的警世预言。

本书特色

  潘垒是台湾1950年代文艺巨擘、1960年代港台两地知名电影编导,惜被掩埋在时光的长河里。作家隐地评论潘垒「文坛欠他,影坛也欠他」,因为潘垒「是时代的前行者也是时代的牺牲者」。为了让这位跨文学与电影的奇才不要成为文艺界的遗珠之憾,特将潘垒18册作品重新编校出版,让读者朋友能好好认识这位华语文艺界的经典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垒


  一九二七年八月四日生于越南海防市。一九四九年来台,独资创办台湾光复后第一本文学杂志──《宝岛文艺》月刊。一九五二年起,全心投入小说创作,出版了《红河三部曲》、《魔鬼树》、《归魂》、《狭谷》、《安平港》等二十三本畅销着作,为台湾五○年代的文坛巨擘。其中多本着作被改编为电影登上大银幕;长篇巨着《魔鬼树》更在一九七二年被华视改编为连续剧,红极一时。
  
  一九六○年代进入「中影制片部」编导组,自此投身电影界编写剧本。一九六三年受邀进入香港「邵氏」,是邵氏四大文艺导演之一,更被誉为保守年代最勇于创新的作家导演。七○至八○年代已编导过四十三部电影,合作过的演员有唐宝云、郑佩佩、王羽、李烈、柯俊雄、张美瑶、龙君儿、胡燕妮、胡茵梦等港台两地知名巨星演员。
  
  一九六二年以《一万四千个证人》获得第一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同年再以《台风》一片代表台湾参加「亚洲影展」,扬威海外;一九六四年以《情人石》代表台湾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获入围肯定。其他电影代表作还有《金色年代》、《兰屿之歌》、《毒玫瑰》、《落花时节》、《新不了情》、《紫贝壳》、《天下第一剑》等片。
  
  二○一四年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出版了《不枉此生──潘垒回忆录》(左桂芳编着),诉说这位纵横文坛、驰骋影坛的传奇人物!
  
  潘垒身为作家兼导演,其创作的小说或电影,不论在哪个年代都堪称跨时代的经典之作!

图书目录

总序

无扰为静,单纯最美 宋政坤


  记得三十年前大二那年暑假,我一个人待在阳明山,窝在学校附近的宿舍里―避暑、看书、打球,日子过得好不惬意。那时候我疯狂的迷上读小说,其中最喜欢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潘垒写的《魔鬼树──孽子三部曲》、《静静的红河》(以上皆联经出版)。那年暑假我纠结在潘垒笔下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山与海彷彿都充满着热与火,剧情结构好像电影,有镜头、有风景,爱恨纠缠,直叫人热血澎湃。那是我年轻时代里最美好的一个暑假,此后就再也没有过。总觉得那年暑假带走我少年时最后一个夏季!那段山上读书无忧无虑的日子,在我记忆里总是如此深刻。
  
  之后几年,我一直很纳闷,像潘垒这样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怎么会突然就销声匿迹似的,再也不见踪影?难道他已经江郎才尽?或者他早已「弃文从影」?又或者是重返故乡,至此消逝于天涯?我抱持这样的疑惑,直到真正遇见他本人。
  
  那是十年前(二○○四年)某天下午,《野风杂志》创办人师范先生,很意外地带着一位看起来精神矍铄的长辈造访秀威公司。当他们突然出现在办公室时,我一时还真有点手无足措,当时我正和几位同仁开会,小小的办公室挤不下更多的人,开会的同仁们见状一哄而散。我一得知坐在师范身旁的就是作家潘垒时,当下真是惊讶到说不出话来,不是矫情,真正是恍然如梦。因为有太多年了,我几乎再也没有听过潘垒的消息;就像已经有太多年了,我几乎忘掉那一个青春的盛夏!
  
  我们好像连客套的问候都还没开始,潘垒先生就急着问我是否有可能重新出版他的作品,而且如果能够的话,他想出版一整套完整的作品全集。我当时才确认,潘垒八○年代以后再也没有新作问世。他突然丢出这个难题,我一时竟答不出话来,想到这套作品至少有上百万字,全部需要重新打字、编校、排版、设计,这无疑将会是一笔庞大的支出,以当时公司草创初期的困窘,我实在没有太多勇气敢答应。对于这么一位曾经在我年轻时十分推崇而着迷的作家,竟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下碰面,我实在感到十分难堪。在无力承诺完成託付的当下,我偷偷地瞥他一眼,见他流露出一抹失落的眼神,老实说,我心情非常难过,甚至于有一种羞愧的感觉。这件事、这种遗憾,我很少跟别人说,却始终一直放在心上,直到去年。
  
  去年,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我得知国家电影资料馆即将出版《不枉此生―潘垒回忆录》(左桂芳编着),秀威公司很荣幸能够从中协助,在过程中我告诉编辑,希望能够主动告知潘垒先生,秀威愿意替他完成当年未竟的梦想,这次一定会克服困难,不计代价,全力完成《潘垒全集》的重新出版。对我来说,多年的遗憾终能放下,心中真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喜悦。作为一个曾经热爱文艺的青年,已届中年后却仍有机会为自己敬爱的作家做一些事,这真是一种荣耀,我衷心感谢这样的机会,这就像是年轻时听过的优美歌曲,让它重新有机会在另一个年轻的山谷中幽幽响起,那不正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传承与爱吗?
  
  最后,我要感谢《潘垒全集》的催生者师范先生,感谢他不断给予我这后生晚辈的鼓励与提携;同时也要感谢《文讯杂志》社长封德屏女士,感谢她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记忆保存许多珍贵的资料;当然,本全集的执行编辑林泰宏先生,在潘垒生活的安养院里花了许多时间跟他老人家面对面访谈,多次往返奔波,详细纪录沟通,在此一併致谢。
  
  无扰为静,单纯最美。当繁华落尽,我们要珍惜那个没有虚华、没有吹捧,最纯粹也最静美的心灵角落。当潘垒的生命来到一个不再被庸俗干扰的安静之境,当他的作品只缓缓沉淀在读者单纯阅读的喜悦中,我想,一个不会被忘记的灵魂,无论他的身分是「作家」,或是「导演」,都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谨以此再次向潘垒先生致敬!

  二○一四年八月一日

图书序言


 
如果挑剔一点的话,像上魏这样的地头就不配叫做「镇」,它只是一个比较像样的村子而已。说起来,这句话一点也不过份;凡是到过上魏的人,都有这种感觉。
 
像一个见不得世面的乡巴佬似的,它躲在一座矮矮的松坡后面,一条年久失修的公路,顺着铁道从它的身边爬过,在那些翻了土的田地上头,老是压满了灰沉沉的云块,这个见不得世面的乡巴佬,就像是生怕有祸事临头似的,静静的窝在哪儿,给一排细长的白桦树遮着。从镇北头到镇南头,只有一条―只有那么一条弯弯曲曲的大街。就因为只有一条,所以连街的名字也给省了。乡下人什么都不怕,就怕记城里的什么街名;他们只要伸出那粗黑的手指,向那个方向指点指点就成了。
 
说起这条街,可真是又脏又窄,当中舖着两路青石板,石板上全起了凹槽,那些手推的独轮鸡公车就顺着那些凹槽,吱吱格格的走。有些时候想拐弯呀怎么的,还得费些功夫才起得来。街两傍,挤着两排黑漆马污的土屋,一家高,一家矮;虽然也杂着几家瓦房,可是,越这样就越发显得别的那些房子破落。总之,上魏镇小得蛮可怜的就是了。
 
要是撇开镇外松坡前面的火车站,跟镇背后的那座煤山,那么上魏就没有什么值得可提的了。其实,除了货车,和那种叫做「垃圾车」的三等慢车,快车是从来不会在这个小站上停下来的。要不是为了省城开出的早班车要让轨,在这个地方设站就未免有点多余了。至于背后的那座煤山,倒的确是个值得炫耀的地方。它离开镇上约莫三四里路。那一带的山地和旱田,都是龙头拐包家的产业,所以上魏人都叫它做「包家屯」,或者就直直截截的叫「煤山」。不过在抗战胜利以后,包家屯这个名字已经不太响亮了,理由么?说不上。只是大家像是忌讳什么似的,有点不耐烦叫就是了。
 
如果要想追究开发这座煤山的历史,那么连全镇年纪最大的丁老秀才也有点摸不清头,说到后来,他只好煳里煳涂的推上一代。在这种时候,他总是捋捋那几根干茅草似的山羊胡,摇摇手上那捍擦得雪亮的白铜水烟袋,然后又清清喉咙,晃头晃脑地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