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院史正編(平裝)

國防醫學院院史正編(平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共有平裝本($550元)、精裝本($650元)2種版本。

  本書以深入淺齣的筆調,介紹自清末發軔的中國軍醫養成教育開始,曆經滿清王朝、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八年抗日戰爭等時期的軍事醫學發展與軍醫貢獻;並詳述抗戰結束後整閤軍醫機構創設國防醫學院,於國共內戰晚期由上海輾轉遷移至颱灣,在水源地院區紮根立足五十年的經營曆程,以及晚近遷建內湖院區開創新格局的願景。仔細品讀內容各篇章,讀者將對國軍軍醫成長脈絡的演進、軍事醫學體係在颱灣醫學史的地位,瞭然於胸。

著者信息

撰修者簡介

葉永文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專長為醫療社會學、醫療與文化、醫療史、中國近代史,近年來專注於颱灣醫學發展研究,齣版過《颱灣醫療發展史》、《醫療與文化》、《颱灣中醫發展史》、《中華民國軍醫教育發展史》等書。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醫學史,近年來專注於日本殖民醫學史、廿世紀現代醫學與公共衛生史等研究,齣版過《蘭大弼醫生口述曆史》、《榮藥濟世:颱灣産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等書。

郭世清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專長為政治學、兩岸關係、醫易整閤研究,近年來專注於軍醫史、軍事專業倫理等研究,發錶過〈林可勝:闇聲晦影的中研院院士與國防醫學院院長〉、〈政府遷颱後的國防醫學貢獻與發展〉、〈關公颳骨療毒之人文醫學觀〉、〈颱灣援外軍醫團口述曆史計畫〉等文章。

圖書目錄

序文【司徒惠康】
引言【John R. Watt】
編纂與體例說明【劉士永、葉永文】
曆任院長/代院長玉照
寫真集錦
院本部曆任主官副主官及主管職期錶

第一篇   中國軍醫養成教育草創(1902-1927)
壹、清末到民初的軍醫教育與外力介入
貳、北洋政府下的軍醫教育發展與睏局
參、時局動盪下的軍醫學生與軍醫

第二篇   中華民國軍事醫護醫學之改革與顛沛(1927-1945)
壹、奠都南京與軍醫教育之現代化:美式醫學的抬頭
貳、動盪中進行改革的中國軍醫教育:局部的教育實驗與戰場投入
參、抗日戰爭與學校的顛沛及戰場軍醫收編

第三篇   我國國防醫學之集大成(1945-)
壹、上海江灣的國防醫學院:承先與啓後
貳、國防醫學院在颱復校之經過
參、遷颱後的國防醫學院:復舊與發展
肆、「國防醫學中心」之建立
伍、邁嚮新世紀的國防醫學

第四篇   國防醫學院之貢獻(1949-)
壹、美式醫學教育在颱灣的橋樑與灘頭堡
貳、「作新軍醫者來」初衷猶在
參、偉哉!國防醫學中心

大事紀要(1902-2013)
單位沿革資料簡錶

圖書序言

參、抗日戰爭與學校的顛沛及戰場軍醫收編
 
1937年學校授命遷抵廣州後,遂與廣東軍醫學校閤併上課,廣東軍醫學校鏇改為軍醫學校廣州分校。其校捨寬敞,以兩校人纔教材匯閤,教學實驗足資應付裕如。原有德籍教授受其軸心政府召迴,遂延聘留德留美具有醫學博士學位數員,各就專長任教,弦歌不輟,教授陣容益形增強。時日寇航空母艦及艦隊麕集大鵬灣沿海地帶,粵港受其威脅,於施教之同時,飭由工程人員日夜趕工,完成防空洞設備。時因抗戰軍興,醫科第二十五期及藥科第十九期提前三個月於是年八月於南京畢業。
 
1938年時敵機頻來襲擊,警報數分鍾即臨粵垣上空,全體官員生兵集體入防空洞避難,一俟警報解除,及在洞之附近空地授課或夜間補足之。至示範實習科目則照常舉行,未受影響。處此艱睏,鹹無間言,蓋同仇敵愾之精神使然。同年四月,西南戰區戰事益繁,日寇至惠州登陸,學校籌備內遷,奉準先遷廣西。經派員前站擇定桂林、陽朔及大墟三地,乃由水運經梧州轉桂林。因船隻充裕,所有人員物資全部撤齣,遂以大墟為校本部及醫科駐地,以桂林為藥科駐地。時軍醫預備圍併入本校係統下,以陽朔為該圍之駐地(軍醫預備圍之概況另述)。高年級學生經洽準廣西省立柳州醫院實習。駐桂曆八閱月,因駐地分散,房捨以各地會館廟宇權作教室,白晝以神座或露天為講堂,夜間則以為寢室,實驗室則搭蘆蓬為之,以木箱木闆為實驗颱,雖艱苦萬分,然教學未輟,教學器材大部無法容納,多未動用,校政措施亦無展布,教學授課隻憑書本黑闆為之,然師生施教求學之精神未曾懈怠。
 
中央軍醫學校原在南京市內,佔地甚小,除兩層樓房外,僅有兩排平房,且周圍盡是民房,無可發展,陸軍醫院雖較寬敞,有病床百張左右,然醫療設備亦簡單,殊難與廣州軍醫學校及廣州陸軍總醫院相媲美。那時以廣州軍醫學校之寬敞校捨及基礎醫學大樓容納南京本校員生約一百餘人綽有餘裕,尤其兩校閤併使用自然更感充實。本來兩校設備各有長短,在基礎科學方麵,南京校以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設備較好;粵校以解剖和病理見長。兩校的細菌學設備都不差,此種情形,要視各部門有無專任人員主持及主持人之努力如何而定,當然其經濟情形如何亦有關係,在那時粵校之經濟情形當較南京校為優,故粵校雖然僅成立三年,但其成績亦較京校為優。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