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三教授是當代針灸名傢、中醫教育傢,參與瞭中國醫藥學院的創立。數十年來誨人無數,並曾赴世界多國講學或齣席國際針灸學術會議,發錶專題報告;其著作及論文深受兩岸學界重視。本書匯集作者曆年來精心撰寫之中醫論文,暨指導博、碩士研究生論文摘要,閤計八十篇。本書之齣版,實乃颱灣中醫教育一個較完整的紀錄,對中醫學術界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一篇】著作五種凡例
1. 風濕病治療法(民國四十六年九月齣版)
2. 難經知要 (民國五十八年二月初版)
3. 針灸科學 (民國六十一年十月初版)
4. 難經發揮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初版)
5. 難經新解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第二篇】中醫論文
* 中醫典籍類 *
1. 論《難經》之崇高價值
2. 《難經》書中有關針灸的特點
3. 陰陽五行是內難二經之理論基礎
4. 《難經》是自然療法的理論依據
5. 《難經校釋》異議十三條
6. 釋命門
7. 釋原氣
8. 釋三焦
9. 釋營衛
10. 釋五髒七神
11. 論三焦的國際釋名
12. 《難經》五損癥的探討
13. “衛氣齣於上焦”、“衛氣齣於下焦”辨
14. 整理中醫典籍整理計畫及編輯凡例
15. 我國傳統的養生之道
16. 論四時旺脈與六氣旺敗不同
17. 根據傳統醫學中的生理學說對先天原氣之研究
18. 原氣之研究(一)(二)(三)
* 針灸類 *
1. 針灸典籍導論
2. 經絡學說概述
3. 經絡係統在人體分佈的規律
4. 從《內經‧經脈篇》原文探討十二經脈在人體分佈的實況
5. 十二經是動病與所生病之研討
6. 十二經彆之我見
7. 井、滎、俞、原、經、閤穴的生理功能
8. 募穴考
9. 簡介《針灸大成》的作者及成書經過
10. 《金針賦》註解
11.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註解
12. 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新錶介紹
13. 針灸配穴與處方
14. 針灸處方之規律
15. 頭痛醫腳
16. 針灸治療乾草熱
17. 針灸止痛理論之簡介與評論
18. 我國傳統醫學對腦中風癥的辨證論治
19. 傳統中醫學對愛滋病的辨證論治
* 中醫教育類*
1. 我國中醫教育概況
2. 談中醫教育之滄桑
3. 中醫的守護神─陳立夫先生
4. 美國的整脊醫學教育概況
5. 中醫學係改進課程及教學計畫草案
6. 三十七年特考中醫師考試之追憶
【第三篇】指導研究生博士、碩士論文中英文摘要
1. 電腦斷層掃瞄照相術探討人體胸背部各穴位安全深度之研究(林昭庚博士)
2. 中醫對於支氣管氣喘之微量元素與免疫學之研究 (高尚德博士)
3. 以脈搏諧波頻譜分析探討中醫髒象學說與器官共振理論之相關性研究(張修誠博士)
4. 升陽除濕湯對濕阻證病理造型療效之研究(呂明進博士)
5. 《黃帝內經》有關神的研究(王敏弘博士)
6. 耳電針對預防鏇轉引發眩暈之探討(張修誠碩士)
7. 知柏八味丸治療第Ⅱ型糖尿病之臨床評估(吳戊琳碩士)
8. 命門原氣三焦營衛之研究(張瑞璋碩士)
9. “麯池”取穴之研究(何柏碩士)
10. 腦中風電腦化暨臨床應用(鄭國揚碩士)
11. 針刺腦中風偏癱患者的腧穴電位之研究(陳溥樑碩士)
12. 活血化瘀製劑對於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之影響(顔鎮江碩士)
13. 針刺療法─頭皮針對腦中風復健之療效研究(陳昭明碩士)
14. 三焦實質的探討和正名(範雅修碩士)
15. 試從中風斠詮之觀點探討腦中風(陳健仲碩士)
16. 針灸診斷學之初步研究(鬍文龍碩士)
17. 素問玄機原病式學術思想暨其有關腦中風之研究(溫政遊碩士)
18. 中西醫結閤對單純性近視之臨床研究(陳俊澈碩士)
19. 咳嗽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探討(謝馥宇碩士)
20. 傷寒厥陰證治之研究(王敏弘碩士)
21. 根據傳統醫學中的生理學說對先天原氣之研究(許昇峰碩士)
22. 張錫純學術思想初探(陳淑玲碩士)
23. 針灸處方模式之研究(林銘振碩士)
24. 晉明清及現代各傢針灸文獻穴位針刺深度之探討(李德茂碩士)
25. 痛瀉要方對於腹瀉型激躁性腸道癥候群療效評估之研究(何裕仁碩士)
26. 嬰幼兒肺炎的辨證分型與血液相血清生化值相關性之探討(黃鞦勇碩士)
27. 白降丹對於大白鼠皮膚潰瘍之療效研究(鄭承曉碩士)
28. 耳針麻醉對體外震波碎石術止痛療效之研究(李文恭碩士)
29. 中西醫對小兒呼吸道疾病證候的初步比較(孫茂峰碩士)
30. 防風通聖散與大腸生理迴饋對慢性便秘患者之臨床研究(陳光偉碩士)
31. 針刺「足三裏」穴脈波頻譜變化之研究(宋敏碩士)
32. 清末以前中醫舌診理論傳衍之研究(簡素節碩士)
33. 命門之部位與作用之探討(田安然碩士)
34. 原氣之測量與脈波儀對照研究(蘇妃亭碩士)
35. 從曆代名醫醫案探討傳統醫學對於腦中風證的藥物治療(吳文川碩士)
作為一名在中醫教育領域工作多年的學者,我深知中醫教育的現狀與挑戰。黃維三教授在中醫界享有盛譽,他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成就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本《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論文集,更是他多年學術探索成果的結晶。我非常期待能夠深入研究教授在某些具體病證的辨證論治思路,以及他對經典方劑的運用心得。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醫的精髓,為培養新一代的中醫人纔提供寶貴的參考。
评分老實說,我本身並非專業的科班齣身,但齣於對中醫治本養生理念的認同,我一直有留意坊間中醫相關的書籍。黃維三教授的名字,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聽長輩提及的,他們說教授的醫術“有真東西”,總能調理好一些西醫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癥。所以,當《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問世時,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希望書中能有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中醫的妙處,同時也能理解教授在學術上的嚴謹態度和臨床上的靈活運用。
评分我一直對養生非常感興趣,但市麵上的養生書籍良莠不齊,讓人難以分辨真僞。《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的齣現,讓我眼前一亮。黃教授在颱灣中醫界的地位和聲望,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信心。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日常保健、四季養生的實用方法,能夠讓我更科學、更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理。我尤其期待能看到教授如何運用中醫的理論,解釋一些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並給齣具有實踐意義的解決方案。
评分我的工作性質需要長時間伏案,頸椎、腰椎的問題一直是睏擾我的難題。雖然也嘗試過推拿、針灸等療法,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的齣現,給瞭我新的希望。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筋骨疼痛、慢性勞損的深入論述,瞭解黃教授是如何從整體觀念齣發,調理這些由內而外産生的毛病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具體的調理方法或養生建議,能夠讓我迴到傢中,自己動手,改善身體狀況,重拾健康的活力。
评分初拿到《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我的心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黃維三教授,這個名字對於在颱灣中醫界摸爬滾打多年的我來說,絕非陌生。他的醫術精湛,學養深厚,更重要的是,他對中醫的執著與傳承,總讓我輩心生敬意。這本論文集,就像是拾起散落在時光長河中的珍寶,每一篇都承載著教授畢生的心血與智慧。我尤其期待能從其中一窺他對於古籍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在現代醫學背景下,如何將中醫的精華發揚光大。
评分我是一名對中醫理論充滿好奇的大學生,目前正在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黃維三教授的名字,經常齣現在我們的教材和學術講座中。這本《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對我來說,簡直是一份厚重的禮物。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復雜中醫理論的深入淺齣的解讀,比如他如何看待陰陽五行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如何理解氣血津液的變化等等。我相信,通過研讀教授的論文,我的中醫理論功底會更加紮實,為未來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我是一名年過六旬的長者,年輕時也曾受惠於中醫的調養,近年來身體狀況更是離不開中醫的嗬護。黃維三教授的名字,我聽我的傢庭醫生提起過,他說教授在中醫的癌癥輔助治療方麵有著獨到的研究。雖然我的病情與此不直接相關,但瞭解到教授在學術上的深度,讓我對這本論文集充滿瞭期待。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慢性病調理的論述,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講解如何通過中醫改善生活質量,延緩衰老,畢竟,這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是最切身的關懷。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名對健康充滿憂患意識的普通市民來說,能夠接觸到像黃維三教授這樣的醫學大傢的作品,是一種難得的機緣。《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這本書,我更傾嚮於將其視為一本“健康指南”。我希望從中能夠瞭解一些關於常見疾病的預防和調理知識,特彆是針對一些亞健康狀態,例如容易疲勞、失眠、食欲不振等,教授是如何運用中醫的智慧來解決的。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簡單的食療方或者生活習慣的建議,那就更加完美瞭。
评分我是一名在基層診所執業多年的中醫師,深知臨床實踐的挑戰與睏惑。每當遇到棘手的病例,我總會迴溯經典,但有時總覺得古人的論述與當下的病證存在一定的距離。黃維三教授的論文集,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的甘霖。我希望在書中能看到教授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如何從古籍中汲取靈感,又如何根據現代人的體質和病因進行創新性的解讀。尤其關注他對某些經典方劑的現代應用研究,這對於我們日常的臨床診療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评分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中醫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治病層麵,更將其視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黃維三教授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與“德藝雙馨”聯係在一起。他的著作,我一直都有關注,每一次的閱讀都像是與一位智者對話,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這本《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集》,我猜測其中一定蘊含著教授對中醫哲學思想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思考。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更多關於中醫“道”的探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