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三教授是当代针灸名家、中医教育家,参与了中国医药学院的创立。数十年来诲人无数,并曾赴世界多国讲学或出席国际针灸学术会议,发表专题报告;其着作及论文深受两岸学界重视。本书汇集作者历年来精心撰写之中医论文,暨指导博、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合计八十篇。本书之出版,实乃台湾中医教育一个较完整的纪录,对中医学术界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篇】着作五种凡例
1. 风湿病治疗法(民国四十六年九月出版)
2. 难经知要 (民国五十八年二月初版)
3. 针灸科学 (民国六十一年十月初版)
4. 难经发挥 (民国七十九年九月初版)
5. 难经新解 (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第二篇】中医论文
* 中医典籍类 *
1. 论《难经》之崇高价值
2. 《难经》书中有关针灸的特点
3. 阴阳五行是内难二经之理论基础
4. 《难经》是自然疗法的理论依据
5. 《难经校释》异议十三条
6. 释命门
7. 释原气
8. 释三焦
9. 释营卫
10. 释五脏七神
11. 论三焦的国际释名
12. 《难经》五损症的探讨
13. “卫气出于上焦”、“卫气出于下焦”辨
14. 整理中医典籍整理计画及编辑凡例
15. 我国传统的养生之道
16. 论四时旺脉与六气旺败不同
17. 根据传统医学中的生理学说对先天原气之研究
18. 原气之研究(一)(二)(三)
* 针灸类 *
1. 针灸典籍导论
2. 经络学说概述
3. 经络系统在人体分佈的规律
4. 从《内经‧经脉篇》原文探讨十二经脉在人体分佈的实况
5. 十二经是动病与所生病之研讨
6. 十二经别之我见
7. 井、荥、俞、原、经、合穴的生理功能
8. 募穴考
9. 简介《针灸大成》的作者及成书经过
10. 《金针赋》註解
11.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註解
12. 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新表介绍
13. 针灸配穴与处方
14. 针灸处方之规律
15. 头痛医脚
16. 针灸治疗干草热
17. 针灸止痛理论之简介与评论
18. 我国传统医学对脑中风症的辨证论治
19. 传统中医学对爱滋病的辨证论治
* 中医教育类*
1. 我国中医教育概况
2. 谈中医教育之沧桑
3. 中医的守护神─陈立夫先生
4. 美国的整嵴医学教育概况
5. 中医学系改进课程及教学计画草案
6. 三十七年特考中医师考试之追忆
【第三篇】指导研究生博士、硕士论文中英文摘要
1. 电脑断层扫瞄照相术探讨人体胸背部各穴位安全深度之研究(林昭庚博士)
2. 中医对于支气管气喘之微量元素与免疫学之研究 (高尚德博士)
3. 以脉搏谐波频谱分析探讨中医脏象学说与器官共振理论之相关性研究(张修诚博士)
4. 升阳除湿汤对湿阻证病理造型疗效之研究(吕明进博士)
5. 《黄帝内经》有关神的研究(王敏弘博士)
6. 耳电针对预防旋转引发眩晕之探讨(张修诚硕士)
7. 知柏八味丸治疗第Ⅱ型糖尿病之临床评估(吴戊琳硕士)
8. 命门原气三焦营卫之研究(张瑞璋硕士)
9. “曲池”取穴之研究(何柏硕士)
10. 脑中风电脑化暨临床应用(郑国扬硕士)
11. 针刺脑中风偏瘫患者的腧穴电位之研究(陈溥樑硕士)
12. 活血化瘀制剂对于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之影响(颜镇江硕士)
13. 针刺疗法─头皮针对脑中风复健之疗效研究(陈昭明硕士)
14. 三焦实质的探讨和正名(范雅修硕士)
15. 试从中风斠诠之观点探讨脑中风(陈健仲硕士)
16. 针灸诊断学之初步研究(胡文龙硕士)
17. 素问玄机原病式学术思想暨其有关脑中风之研究(温政游硕士)
18. 中西医结合对单纯性近视之临床研究(陈俊澈硕士)
19.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谢馥宇硕士)
20. 伤寒厥阴证治之研究(王敏弘硕士)
21. 根据传统医学中的生理学说对先天原气之研究(许昇峰硕士)
22. 张钖纯学术思想初探(陈淑玲硕士)
23. 针灸处方模式之研究(林铭振硕士)
24. 晋明清及现代各家针灸文献穴位针刺深度之探讨(李德茂硕士)
25. 痛泻要方对于腹泻型激躁性肠道症候群疗效评估之研究(何裕仁硕士)
26. 婴幼儿肺炎的辨证分型与血液相血清生化值相关性之探讨(黄秋勇硕士)
27. 白降丹对于大白鼠皮肤溃疡之疗效研究(郑承晓硕士)
28. 耳针麻醉对体外震波碎石术止痛疗效之研究(李文恭硕士)
29. 中西医对小儿唿吸道疾病证候的初步比较(孙茂峰硕士)
30. 防风通圣散与大肠生理回馈对慢性便秘患者之临床研究(陈光伟硕士)
31. 针刺「足三里」穴脉波频谱变化之研究(宋敏硕士)
32. 清末以前中医舌诊理论传衍之研究(简素节硕士)
33. 命门之部位与作用之探讨(田安然硕士)
34. 原气之测量与脉波仪对照研究(苏妃亭硕士)
35. 从历代名医医案探讨传统医学对于脑中风证的药物治疗(吴文川硕士)
我是一名年过六旬的长者,年轻时也曾受惠于中医的调养,近年来身体状况更是离不开中医的呵护。黄维三教授的名字,我听我的家庭医生提起过,他说教授在中医的癌症辅助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研究。虽然我的病情与此不直接相关,但了解到教授在学术上的深度,让我对这本论文集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慢性病调理的论述,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解如何通过中医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毕竟,这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最切身的关怀。
评分初拿到《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我的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黄维三教授,这个名字对于在台湾中医界摸爬滚打多年的我来说,绝非陌生。他的医术精湛,学养深厚,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医的执着与传承,总让我辈心生敬意。这本论文集,就像是拾起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宝,每一篇都承载着教授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我尤其期待能从其中一窥他对于古籍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如何将中医的精华发扬光大。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中医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治病层面,更将其视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黄维三教授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与“德艺双馨”联系在一起。他的著作,我一直都有关注,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与一位智者对话,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本《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我猜测其中一定蕴含着教授对中医哲学思想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考。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中医“道”的探讨。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医理论充满好奇的大学生,目前正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黄维三教授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教材和学术讲座中。这本《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厚重的礼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复杂中医理论的深入浅出的解读,比如他如何看待阴阳五行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如何理解气血津液的变化等等。我相信,通过研读教授的论文,我的中医理论功底会更加扎实,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对养生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的养生书籍良莠不齐,让人难以分辨真伪。《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黄教授在台湾中医界的地位和声望,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日常保健、四季养生的实用方法,能够让我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自我调理。我尤其期待能看到教授如何运用中医的理论,解释一些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并给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
评分老实说,我本身并非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出于对中医治本养生理念的认同,我一直有留意坊间中医相关的书籍。黄维三教授的名字,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长辈提及的,他们说教授的医术“有真东西”,总能调理好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所以,当《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问世时,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希望书中能有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中医的妙处,同时也能理解教授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和临床上的灵活运用。
评分我的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伏案,颈椎、腰椎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虽然也尝试过推拿、针灸等疗法,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的出现,给了我新的希望。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筋骨疼痛、慢性劳损的深入论述,了解黄教授是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调理这些由内而外产生的毛病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具体的调理方法或养生建议,能够让我回到家中,自己动手,改善身体状况,重拾健康的活力。
评分我是一名在基层诊所执业多年的中医师,深知临床实践的挑战与困惑。每当遇到棘手的病例,我总会回溯经典,但有时总觉得古人的论述与当下的病证存在一定的距离。黄维三教授的论文集,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希望在书中能看到教授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从古籍中汲取灵感,又如何根据现代人的体质和病因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尤其关注他对某些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研究,这对于我们日常的临床诊疗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对健康充满忧患意识的普通市民来说,能够接触到像黄维三教授这样的医学大家的作品,是一种难得的机缘。《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这本书,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本“健康指南”。我希望从中能够了解一些关于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调理知识,特别是针对一些亚健康状态,例如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教授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来解决的。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或者生活习惯的建议,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作为一名在中医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学者,我深知中医教育的现状与挑战。黄维三教授在中医界享有盛誉,他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本《黄维三教授中医论文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论文集,更是他多年学术探索成果的结晶。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研究教授在某些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思路,以及他对经典方剂的运用心得。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的精髓,为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