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医院:坜新改写台湾医疗史

没有围墙的医院:坜新改写台湾医疗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社区到国际、从医疗到义筑,一间社区医院,改写台湾医疗史!

  1995年元月,一群来自医学中心的医护人员共同投资,创立坜新医院。二十年间,他们走出医院围墙,深入社区,成立全台第一个社区医疗群;跨县市合作,打造环台医疗策略联盟;在机场,不但为台湾防疫工作把关,同时也帮助桃园机场成为亚洲第一个健康促进机场。

  更进一步,坜新团队走出台湾,在上海这个医疗收费低、民众有大陆医保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开设私人医院,坜新创院院长张焕祯,更以上海禾新院长的身分,获得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评选为十大优秀管理者之一。

  甚至,走出华人区,到达尼泊尔,不仅义诊,更有义筑,成为第一家以民间力量到非友邦国家建设海外医疗机构的医院。

  这本书,记录了坜新团队二十年间创新不懈的点点滴滴,以一家社区医院开始,把医疗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

本书特色

  选择到国家认定的医疗资源缺乏区开设医院,
  坜新的第一步,就宣告了它对医疗的全新想像。
  相信,想像必定能够实现;
  坚持,开始就不轻易停止。
  从医护成员、医院使命、服务品质到经营方向、照护领域……
  一一打破台湾医界的思考和模式。
  一间社区医院,
  从社区到国际、从义诊到义筑……
  从台湾到亚洲,坜新团队缔造许许多多的「第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芝安


  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康健》杂志主编,专题报导「十大常用药──医生没说的秘密」、「塑化剂系列报导」分获2012、2011年行政院消保会消费者权益报导奖优胜奖。

  着有《真逆龄:医学实证,超越抗老的大智慧》、《一个人的价值高于全世界──天主教善牧基金会的故事》、《关键时刻──迈向全民健保改革新纪元》及《跟亲爱的说再见》(合着)、《抢救中风》(合着)、《小心!肝》(合着)、《痛!真要命》(合着)。

图书目录


凌驾区域的爱心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 李国栋
以坜新为「志业」    前长庚医院院长 张昭雄
建构和谐的医疗大同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益新
不只「治病」,更要「治病人」    前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 谢博生
我的理想,我的梦    坜新医院创院院长 张焕祯

楔子
长途急救史的奇蹟──跨海抢救早产儿

01 超越籓篱的医院    
02 用人文设计疗癒五感
03 创造优质健康的社区
04 整合世代,上山下海
05 国际级的在地医疗
06 打造行动诊疗室
07 台湾医疗无间隙的守护联盟    
08 航空的医疗守护    
09 踏上西进之路
10 守护台商及家属的健康
11 为中国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12 从义诊到义筑
13 民生、教育、资讯,都是救援

结语
目标:成为亚洲最有特色的医院

附录
坜新医院大事纪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凌驾区域的爱心
 前 WONCA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亚太区主席、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 李国栋

  承蒙张焕祯总执行长邀请,有机会为《没有围墙的医院》题序,实在感到非常荣幸。谨借这个宝贵机会,和大家分享自己从医多年的体会。

  我曾经在接受访问时说过:「识成日笑系好事,唔开心没好处。我们这一科要求亲切,我钟意同病人呢种关系。」医生应以正能量做为灵丹妙药,医人也医心。

  做为一个家庭医生,我很快乐,我的快乐与做医生、赚到钱,没有太大关系;我的快乐源于努力付出、真诚地照顾病人所建立的医患关系与得到的精神回馈。

  我认识的坜新医院张焕祯院长也认为,家庭医学专科最关键的一点,是从全人医疗、全人照护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一疾病(器官);而治疗的主角,是人,而不是疾病本身。

  坜新相当重视全人医疗服务模式,推崇「全科、全人、全家、全社区」的照顾理念,认为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涵盖范围从母亲肚子里的宝宝到临终的关怀。

  因此,医生应该要学习社会学、传播沟通、流行病学等学科,要求所有科别医生,都必须有前、后端医疗照护的概念与经验,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做法,成为两岸三地众医院效法学习的对象。

  累积多年学术、教学以及参与多个香港政府及公共医疗组织的工作经验,我个人非常重视家庭医生的培训。香港所有专科医生需要接受六年专科培训,在所属范畴的知识和治疗具相当水准。

  虽然,家庭专科医生,不用进入手术室,但在诊所一样有机会遇到病人突然情绪不稳的情况,因此每一个医生日常都需要面对不同突发事故。

  现时除急症科、妇产科和传染病等专科外,其他专科培训较少教授医生处理这些突发事故的应变方法,但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在2013年获逾五千三百万元港币(相当于新台币两亿一千六百万元)的资助,成立「创新医学模拟培训中心」,借模拟手术操作,提升医疗质素,训练医生的反应,让病者得到更具质素及安全的治疗。

  而坜新自1995年成立以来,不断求精求质,医疗服务逐渐茁壮,肩负起台湾家庭医学科住院医生教学训练重要基地之责,并获得卫生署新制医院评鑑为特优医院以及卫生署新制教学医院评鑑为优等医院。

  我曾任上海华山医院荣誉顾问,并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顾问教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会顾问团成员、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上海全科/家庭医生制度建设顾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专案评审专家,了解从2000年起,张焕祯院长和他的团队密集拜会上海卫生局、上海医疗保险局、医科大学整单位,先后成立上海辰新医院及上海禾新医院,并积极分享有关社区医疗重要性等概念及基层医疗的服务模式。

  这十多年来,坜新也持续协助两岸医疗界进行人才培训,多次举办医疗交流观摩,每年一批批中国年轻医生与护士前往坜新取经进修,坜新亦将台湾优质的全人照护的医疗服务模式带到彼岸。

  台湾的医疗水准获得世界肯定,社区卫生工作、居家服务发展成熟。而坜新本着勇于实践、追求卓越的理念,不断提升医疗品质,落实基层保健医疗,促进民众健康。适逢坜新成立二十週年纪念,在此祝贺坜新求专求强,永续经营。我十分期待,未来香港家庭医学专科能与坜新医院进行更多的切磋交流。

  《没有围墙的医院》道出医师白袍底下披星戴月的工作,以及凌驾区域的爱心。

推荐序

以坜新为「志业」 前长庚医院院长、前长庚大学校长 张昭雄

  天下文化出版《没有围墙的医院》一书,在社会弥漫着质疑台湾医疗血汗环境的气氛下,是对坜新医院创院院长张焕祯及医、护等员工二十年来的牺牲奉献,给予最大的鼓励及肯定。

  书中记载,2004年跨海抢救台商的早产儿「安安」回台,勾起我这医界老兵许多感触,文中提到其中两位关键专业人员──一、唿吸治疗师,二、新生儿加护护理师。三十几年前,台湾尚无专业唿吸治疗的概念,有鑑于此专业的重要性,我派一位复健治疗师到加拿大唿吸治疗专科学校接受两年完整的训练,回台后,从长庚开始,培训许多唿吸治疗师,举立台湾唿吸治疗专业。但当时却备受公立医院护理界借医院评鑑排挤,给长庚莫大的压力。

  至于护理专业随医疗的进步而更专科化,我在长庚积极推动专科护理师的制度,从训练、认证到薪资提升,但一直未能获得各公立医院及卫生署的认证,直到我离开长庚多年后,才获卫生署的认可。而这也仅是在我任职长庚二十三年中,推动许多创新求变的制度受阻之一、二而已。坜新在没有政府、财团、宗教等外部资源挹注下,由一群医生、护理等员工出资的私立医院,有今天的成就,诚属不易。

  长庚对台湾医界的贡献,在于建立严格完整的各专科医师训练制度,为台湾培养许多优质的临床医师,台湾现在每五位临床医师,就有一位曾在长庚受训,这是台湾健保有高医疗品质的重要支柱。但,我也有遗憾,便是造成台湾医师过早、过细及过多的专科化。

  在离开长庚后,参与许多民间事务,深切了解社区医疗对全民健康影响的深远与重要性。要达到「全人照护」的境界,需要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儿科医师及一般内科医师,坜新二十年来打造全台第一个社区医疗群的区域医院,这才是训练「全科医师」的最好环境,希望台湾各医院能向坜新学习,让傲视世界的台湾健保更趋完善。

  坜新提供社区居民全人照护,提升健康,与社区居民共创优质服务的生活空间,真正落实医者父母心。张焕祯创院院长和全体员工,从不以坜新为事业或职业,而是他们的「志业」,这股热诚,才是坜新二十年来在台湾医界屡创奇蹟的基石。我认为坜新医院是值得令人钦佩的医院。

推荐序

建构和谐的医疗大同世界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益新

  我参与中国全科医学建设已有好几年的时间,并在2014年接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会主任委员,我知道台湾全科医学及社区医疗发展作得非常好,而坜新更是其中佼佼者。欣逢坜新医院20週年庆,很高兴天下文化能够出版此书介绍坜新医院从事全科医学及社区医疗的过程,对于亚太地区甚至是全世界全科医学及社区医疗应该有很大的启发。坜新是全台湾第一个做社区医疗的医院,引领台湾全科医疗,走进社区,让医疗非仅限于医院,更融合社区,关心周遭,採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坜新以「与社区居民共同创造优质健康的生活空间」为己任,建构一个和谐的医疗大同世界。

  1996年成立台湾第一个功能性社区医学部,多科整合,包括:社区照护科、社工科、健检、家医科、老年医学等,并串联周边社区资源与卫生医疗机构,落实「全科、全人、全家、全社区」的照顾理念,就近服务病人,把社区民众当成自己的亲友去关心,提供切合社区民众需要的服务。

  2002年,坜新主动结合当地社区基层诊所,成立台湾第一个「联新南桃园社区医疗群」,连结各个基层诊所,提供诊所医师继续教育学程,提升基层诊所的素质,创立双向转诊,达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适当分级的医疗模式,以合作代替竞争,打造伙伴关系,共同照顾社区民众的健康,对于社区医疗、预防医学有很大的助力。

  同年,坜新对服务的社区居民提供了整合式健康筛检服务,包含成人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四癌筛检等,并对健康筛检异常者持续追踪与照顾,协助转介。其三高持续转介率高达98%以上,癌筛转介率达85%,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作用。

  坜新医院是台湾医院评鑑暨教学医院评鑑特优的医院,也荣获台湾健康促进医院典范奖。这么一家高端医院愿意带头做社区医疗,而且做得这么好,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目前,大陆医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上下联动、资源合理配置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行「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这不仅需要改变大医院的服务理念与模式,也迫切需要推动全科医学的发展,广泛开展社区医疗和健康管理服服。这本《没有围墙的医院》,记载坜新医院推展全科医学及社区医疗的宝贵经验,应该可以带给大陆不少启示与实用性,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鑑。

推荐序

不只「治病」,更要「治病人」 前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前财团法人医院评鑑暨医疗品质策进会董事长 谢博生

  在我的心目中,张焕祯院长不但是一位家庭医学科及内科专科医师,也是一位极具人文素养及利他关怀情操的医师。过去二十年来,他透过坜新医院,在桃园地区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医院文化,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医疗专业人才,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将医院与社区、健康与医疗做了很好的连结,让我非常佩服。

  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医院陆续在台湾各地成立,让医疗的可近性大为提高,整体医疗水准也明显提升;但是,因为受到科技迅速进步及经营管理制度的影响,医院的医疗型态,主要是「治病」,而非「治病人」。

  比如说,在大部分的医院,医师只要为病人安排诊断检查和治疗处置就大功告成,病人内心的感受与期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健康照护应该涵盖的心理与社会面向,也经常被忽略。

  这种医疗型态,只能达成片面的、表面的健康,未能给予病人全面的、人性化的关怀,因而不容易落实以人为本的「全人健康照护」。张焕祯院长对于台湾医疗型态的缺失,有深切的体认,因此,在创立坜新医院之初,就以落实人不只「治病」,更要「治病人」性化的全人健康照护为着眼点,以区域级社区型教学医院为定位,来进行硬体与软体建设。

  坜新医院的一项特色,是非常强调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让艺术文化活动融入医院员工的生活与工作中,同时,也重视医疗科技与资讯设施的运用,训练员工为病人提供高品质、温馨、贴心的服务,塑造出一种人文与科技兼顾的医院文化。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坜新医院成功地建构起以家庭医学科医师为主体的社区健康照护模式,培育出一批极为优秀的医师投入基层医疗,在桃园地区建立起基层医师与社区医院合作的良好机制。坜新团队不断深耕社区,透过卫生教育改变了民众的卫生习惯,让民众建立起正确的健康照护观念,为建设健康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坜新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准,成就非常耀眼。

  在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方面,例如:办理航空站医疗守护,塑造体育选手照护模式,进行国际医疗救援,为大陆医院提升管理品质及培训全科医师,创立尼泊尔期望医疗中心,将爱送到最需要的角落等等作为,都令人耳目一新。

  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准方面,例如:发展急重症医疗照护、心脏支架置放手术,组织癌症医疗团队,成立肾脏医学中心等等作为,让重要领域的医疗能够达到医学中心的水准。就一家区域级教学医院而言,这样的成就实在难能可贵。

  张焕祯院长是我的学生,是我在医学教育服务这么多年来,觉得欣慰的学生之一。他始终相信人性的真善美,对于真理怀抱热情与理想,用自己的力量,号召一群医护人员,离开大医院,在没有政府、财团、宗教资源挹注的情况下,所有医护人员共同投入时间、人力与金钱,建构了坜新医院,有着准医学中心的医疗水准,致力照护好南桃园一百万居民的健康。坜新医院,是每个医者心中的梦公园,也是医疗乌托邦最佳的实践。

  在《没有围墙的医院》里,所有不认识坜新医院的读者,必然都可以感受到坜新医院对社区医疗的投入,对全人照护的奉行,建立以病患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提供社区居民优质的医疗照护的无私无我的用心。我要再一次鼓励他,就像认同他们这些年来的努力,不只为南桃园居民守护健康,也为我们塑造了社区医院的典范。

  本书作者用透彻的观察与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坜新医院许多感人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张焕祯院长的医疗价值观与医院经营管理策略,也可以了解如何借助医疗服务来维护、促进个人的健康。

  我认为,本书非常值得介绍给关心自己健康的一般民众,以及关心医院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阅读,能够有机会推荐本书,是个人很大的荣幸。

自序

我的理想,我的梦
 张焕祯

  感谢我的家人,联新所有的同仁及所有帮助过坜新的朋友。

  过去二十年,我在南桃园地区照顾约一百万民众的健康;未来二十年,我希望以我和坜新的经验,能够帮助台湾医疗界,创造一个不只是健康照顾的模式,也是关于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新模式,让全台湾民众都能受益。

  要实现这个理想,我有四个目标,包括:建构医疗照护网、打造无围墙的医院、拓展国际医疗,以及打造健康养生园区。

  其实,建构医疗照护网,是以坜新为基础,整合南桃园地区的社区诊所、社区药局、地区医院、长期照护及复健机构、卫生所和社区志工等,一起照顾民众健康。我们已经陆续在做,也逐渐看到成效。我有信心,不久的将来,60%的南桃园地区居民生病时,会将坜新作为首选医院, 90%的疾病都能在坜新获得良好照护;甚至,民众不仅生病时想到我们,平时若需要就医谘询,也会想到我们。

  这个以坜新为核心建立起的医疗照护网,不仅可做为台湾的社区健康照护模式参考,也可做为世界各国的参考。

  至于无围墙的医院,其实是一种虚拟的概念。我一直相信,也努力做到,让社区医院同样能有顶尖的医疗技术做为后盾,提供社区民众接近医学中心的医疗服务。

  我的想法是, 如果老是认为,只有医学中心才能具备顶尖医疗,这个观念未必正确,社区医院其实在某些方面也需要有那样的医疗设备与技术。

  坜新就是一个例子,在社区常见疾病的治疗上是具备准医学中心设备与服务的医院,才能吸引社区民众留在社区看病。

  所以,我想要让社区医院更具体落实,成为一座无围墙的医院,这也是我的第二个目标。未来,我想打造一个虚拟医院,全台湾的民众,不论是疾病谘询,或就医之后需要第二专业意见谘询,透过网路虚拟医院,我们都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的医疗谘询服务。

  而在国际医疗的部分,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在机场提供国际医疗与观光医疗服务,并且,在上海、尼泊尔等地,也都有商业或公益性质的医疗服务。未来,我希望透过联新的临床与健康医院管理专业,将医疗健康照护的触角,从台湾向海外延伸。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实质的医疗服务为台湾发光,也同时希望台湾的医护人员视野和心态能够国际化。

  打造一座健康养生园区,为台湾的预防医学,再多尽一点力,是我的第四个目标。

  说起来,有一点落叶归根的心情。这几年,我都在世界各地奔走,我希望未来三至五年,可以在距离坜新约莫一小时车程的地方,设立一个以医院为基础,提供医学教育、医疗观光以及医疗服务等多元功能的健康养生园区,我想在园区里盖一座医疗博物馆,里面有深入浅出的医学知识内容;好比说,在解说人体结构时,就有系统地介绍相关知识,例如:人为什么会走路?走路时跟哪些肌肉群有关系?一旦知道如何才能走路,就会知道如何避免运动伤害,这是医学教育,也是预防医学的一环。

  此外,也有台湾本土医疗史、中国医疗史与世界医疗史的介绍,借此让民众明了医疗史的演进过程,也颇具教育意涵。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
  让医院经营者了解社区医院可以是一流的医院,一流的医院也可以将社区医疗做得很好。
  让医师了解不是只有会医治急症病才是好医师,做好社区医疗让民众免于生病更是医师价值的彰显。
  让民众了解,不是只有医护人员单向医疗照护付出,身为病人也有应尽的病人义务,才能建立良好的医病关系。

图书试读

踏上西进之路
 
坜新团队在中国大陆写下许多「第一」的纪录,而在抢滩过程中,也为两岸医疗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杏林飞雨万家春」,走进上海禾新健康会馆会客室,浅咖啡色的墙壁上,古朴的深黑色木框内,裱着这样一幅书法字。
 
这幅字,是台大教授、中国艺术史学者、也是联新艺术顾问陆蓉之的先生傅申老师亲笔题写,意味着,上海禾新医院就像一颗种子,深耕中国大陆,经过无数次的风雨考验,多年飞雨润泽大地,持续在大陆各地展开培育工作。这颗种子,终将茁壮成树,开展出一片森林……。
 
若继续回推,诱使这颗种子萌芽的原点,却是在台湾,位于桃园市平镇区的一所社区型医院──坜新医院。
 
抢先西进设医院
 
一路走来,坜新创院院长张焕祯的初心不变,努力把医疗送往需要的角落,并分享成功的医务管理经验。
 
「我的老师庄逸洲主任(前长庚医院决策委员会副主委、前国策顾问)认为,未来台湾医疗绝对可以在中国大陆占一席之地,鼓励我去大陆耕耘,并且再苦也要撑下去,过几年退休一定会来帮我,」张焕祯有点调皮地说,「最后的临门一脚,则是我的老师张昭雄教授(前长庚医院院长、前亲民党副主席),他认为,台湾人去大陆不要只有赚钱,而是要赚受大陆人尊敬的钱,台湾医疗具有国际水准,应该把台湾经验带去大陆发展,于是要我去上海,去救一亿个人,要把医疗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
 
在两位老师「连哄带骗」的激励下,张焕祯下定决心,带领坜新团队勇闯大陆。虽然,庄逸洲在退休那年不幸过世,没办法实现诺言,张焕祯却没有后悔。
 
前往上海试水温
 
2000年,张焕祯和团队密集拜会上海卫生局、上海医疗保险局、医科大学等单位,率先进驻大陆,多方探讨、了解大陆官方投资政策与环境,并分享有关社区医疗的重要性等概念。
 
当时跟着张焕祯一同前往上海试水温的,还有坜新管理师、现任联新国际医疗智网健康照护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信宏。
 
陈信宏回忆,2001年的上海,拥有两位数字的经济成长,同时,中国大陆卫生当局也在此刻大刀阔斧进行医疗改革,影响所及,上海地区的医疗院所呈现出政策松绑后的多样风貌。
 
于是,非营利性质的公营医疗机构锐意革新,积极更新并扩充先进硬体设备,招募专业管理人才加入医疗经营团队;而年轻化的领导阶层,也展现出改革的冲劲,国际交流不断,经营方式趋于多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