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离去之前:从医师到病人,我的十字架

在我离去之前:从医师到病人,我的十字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生
  • 病人
  • 癌症
  • 临终关怀
  • 生命意义
  • 信仰
  • 救赎
  • 反思
  • 医疗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癌症医师到癌症病人,
  他早已做好准备:
  在来得及之前,先说再见。
  死亡,不只是癌症医师,更是做为一个人最艰难的考验。
  恩师─蓝中基(马偕纪念医院前院长).
  大哥─杨育民(前罗氏大药厂全球技术营运总裁)◎专文推荐

  他曾为亲手迎接生命而欣喜,
  却也因亲手送行生命而心痛。
  历经无数生与逝,他自问:什么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
  而今,当「那一刻」赤裸裸地逼近,
  他带我们学到了最重要的,那一课……
 
  他是接生大王、妇癌治疗权威,也是癌症患者。
  他曾愤怒地质疑:「为什么是我?」
  最终却感谢:「癌症,给了我的人生第二次机会。」

  行医近四十年,他是仁心的医者

  知道病患付不出手术费,他悄悄在帐单上写了一个「0」。

  他说:「对于医疗工作,医师除了『看病』之外,还有许多可以做的努力,给每一个生命,一份更公平存活下去的力量。」

  医病关系中,他是人性的勇者

  面临医生最害怕的医疗纠纷,他却毫不闪躲,勇敢承担。

  他说:「所有打击,都是考验的时刻,更是检视自己做法及初衷的最佳时刻。担起责任,不仅是对于自己不够缜密的惩罚,也是对病家的同理。」

  在癌症之前,他是生命的使者

  他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新的化学治疗,走过掉发与忧郁,从此与病人「站在同一边」。

  他说:「罹癌更激发我的热情,将人生往前移。癌症,给了我们『第二次』的机会,让我们拥有『不留遗憾』的祝福。」

  穿越新生与寂灭,走过疾病与重生,没有人比他更接近生、贴近死。而面对终究难免的「离去」,没有人像他有如此透澈的体会。将医者价值及生命之爱传承下去,是他最初、也最终的渴望。

  他是马偕医院院长杨育正──从医师到病人,从徬徨不安到豁达领悟,他都亲身走过,并启发了我们深思生的意义,与死之归属。

本书重点
    
  ★恩师─蓝中基(马偕纪念医院前院长).大哥─杨育民(前罗氏大药厂全球技术营运总裁) 专文推荐!

  ★从癌症医师到癌症病人,他早已做好准备:在来得及之前,先说再见。

  他说:「死亡,不只是癌症医师,更是做为一个人最艰难的考验。」

  ★罹癌后,他写出了真情流露的〈杨育正说再见:罹癌更激发我的热情,将人生往‧前‧移〉,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豁达令网友们大受感动,纷纷热烈转贴!

  他说:「在临终前想要完成的事,应该要全部往前挪移。」如果你现在五十岁,打算五十五岁再计画思考这些问题,往前移;如果你现在三十岁,打算二十年后再计画,往.前.移。

  ★行医近四十年,他是仁心的医者!

  知道病患付不出手术费,他悄悄在帐单上写了一个「0」。

  ★医病关系中,他是人性的勇者!

  面临医生最害怕的医疗纠纷,他却毫不闪躲,勇敢承担。

  ★在癌症之前,他是生命的使者!

  他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新的化学治疗,走过掉发与忧郁,从此与病人「站在同一边」。

  ★他是接生大王、妇癌治疗权威,也是癌症患者。他曾愤怒地质疑:「为什么是我?」最终却感谢:「癌症,给了我的人生第二次机会。」

  穿越新生与寂灭,走过疾病与重生,没有人比他更接近生、贴近死。而面对终究难免的「离去」,没有人像他有如此透澈的体会。将医者价值及生命之爱传承下去,是他最初、也最终的渴望。

  他是马偕医院院长杨育正──从医师到病人,从徬徨不安到豁达领悟,他都亲身走过,并启发了我们深思生的意义,与死之归属。

院长的话

  对于生命,我们只拥有过程。

  生命并非私人事务,透过与他人分享,快乐可以加倍,哀伤可以减半。

  投身医疗四十年,我以为已成人师、已是沙场老兵了。我更以为,自己由接生医师到癌症医师,完整通透地体会了生、老、病、死的生命曲线与意义。

  历经六次全身化疗、八次标靶治疗、四次髓鞘内化疗与两次严重併发症,熬过掉发、呕吐和肌肉萎缩。过去在无数病人身上看到因为疾病摧残、药物副作用,带给血肉之躯的伤害与痛苦,我都亲身经历过了一回……

  原来,死亡的背后有许多我们不可知的部分,学习和面对它是人生成长的最后阶段。这是一条试炼之路、恩典之路,更是学习之路。
杨育正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安静想想:
  在你离去之前,要如何说再见?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醒来,我真的没有遗憾,因为该说出口的「爱」,我都大声地说出来了,而且不厌其烦地重述。

  ◎我们都该及早决定,并交代如何面对自己的最后时刻,避免让我们所爱、及爱我们的人,痛苦地处理如此艰难的课题。

  ◎死亡的背后有许多我们不知道、不可知的部分,学习和面对它是人生成长的最后阶段。

  ◎使我们遗憾的,不是无法获悉「大限之期」,而是懊恼未能握住稍纵即逝的当下。

  ◎使人成长的不是时间,是用心、是投入,是痛苦试炼后的反思。

  ◎希望,会激起人无比的潜力,让人「打败」治疗的种种痛苦与煎熬。

  ◎比顽固的疾病更具摧毁力的,是家庭与情感的破裂;比最先进的药物更具神奇疗效的,是家庭与情感的支持。

  ◎家人,是人生最珍贵的资产,当人生走到了末端、当死亡近在眼前,你会更加知道。不,不仅是知道,是深刻体会。

  ◎疾病让我变成一名「新生」,让我了解,原来我还有许多未竟之处、未解之事,原来我还有很大的可塑性。

  ◎谁来决定死亡过程的长短?谁来决定死亡的过程不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不只是癌症医师,更是做为一个人最艰难的考验,却也是最深刻的自我学习与灵性成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育正


  马偕纪念医院院长。

  他是产科名医、妇癌治疗权威,也是曾二度挣扎于死亡边缘的淋巴癌患者。

  行医近40年,他始终怀抱极大的热情与深切自省。曾有「接生大王」之称的他,在转而踏入妇癌领域后,开始更深刻地思索「生命」的本质。他认为:「唯有充分沟通『死』,才是尊重『生』。」

  67岁因癌过世的父亲──前台北市长杨金欉先生,生前曾怅然地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啊……」这句话影响他至深。当他得知自己也罹患癌症时,从惊吓、否认、沮丧,到最终接受事实,他选择更积极地善用生命,并推动安宁疗护,为了在离去时,不留遗憾。

  他40岁便已写下遗书,为从容面对「那一刻」做好准备。罹癌后,他更写出了真情流露的〈杨育正说再见:罹癌更激发我的热情,将人生往‧前‧移〉,文中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豁达令网友们大受感动,纷纷热烈转贴。

  如今,他不但为了生命而努力,也为了生命离去时的尊严,继续投注无比的热情。

  我少年求知的十字架,经过壮年,已经变成医疗传道的十字架,然而只在这一刻起,真正变成救赎记号的十字架。
──杨育正

杨惠君/採访撰文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毕,曾任《民生报》医药组资深记者、《苹果日报》副总编辑,现为独立文字工作者,关注健康医疗与农业生活,作品包括《有种美味叫志气》、《週末的那堂课》、《穿越梦境,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图书目录

【推荐序】使命(Mission)  文◎蓝中基(马偕纪念医院前院长)  008
【推荐序】再次同行 文◎杨育民(前罗氏大药厂全球技术营运总裁)  010
【自序】学习枯萎中的真理  013
【序幕】在天堂之前──我的生命,有没有可能成为激发别人的一课  022

第一幕 初衷──从接生大王到送行医师
骑铁马、穿球鞋的接生岁月  026
独步武林三大接生绝招  033
三八六号产妇的震撼  040
对不起,我没能做到最好……  046
真的不能替她堕胎吗?  052
一张珍藏四十年的手绘解剖图  058
妇癌最光辉的一役  064
她的孩子,取了我的名  071
成为后辈攀顶的肩头  076
医师的手是第三只眼  084
眼泪,是老教授唯一的答案  090
幸福与不幸都有另一面  096
癌末病人教医师的事  101

第二幕 试炼──从癌症医师到抗癌病人
一封安宁病房体验的邀约  108
上帝派来三艘船  115
院长就医的原罪  122
恐怖的黑函攻击引爆癌症  129
我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新的化学治疗  137
假发和忧郁症  143
在全院大礼拜公布病情  150    
与死神的两次交手  157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醒来……  166
我的抗癌养生祕方  172
不死也不凋零,门诊重新开张  180
接下来交给你们了  187

第三幕 典范──黑手阿公和巿长爸爸  
父亲要我做医生  194
逐电塔而居的童年  200
临终前才释放出的温情  206
与孙运璇院长的十年生死约  211    
兄弟联手,推动妇癌疫苗  220
宇昌案让报国成黑影  228

第四幕 责任──我的十字架
将人生往前移  236
没有锈毁,便得烧尽  243
一别三十七年,老院长罗慧夫回娘家  251
让更多新生命能平安活下来  257
让每个生命最终都走向平静  267
老医师的良心门诊  274

【落幕之前】杨育正说再见──罹癌更激发我的热情,将人生往.前.移  281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使命(Mission)
文◎蓝中基(马偕纪念医院前院长)


  ※本文作者为马偕纪念医院前院长,也是杨育正院长的恩师,在医者的修练之路上,给予他无数启发与教导。

  人生因使命而更有意义。

  认识育正已经三十多年了。自从育正进马偕妇产科到升为院长,我一直欣赏他是一位专业、敬业、乐业、有使命感的马偕人。

  说到专业,育正一直是位极杰出的妇产科医师。他往往能在每一个技术时代,研发出自己一套的心法。例如:早期的胎位不正外回转术,及后来的改良式的子宫颈癌根除手术。育正在妇产科的优异表现,实源自于他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专业使命感。

  从一位专业的妇产科医师,转型成医院的管理及领导是高难度的过程。妇产科医师着重于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给病患最佳的服务。然而医院的管理及领导者,还要兼顾:国家政策、资源回报最大化、医护人员的权益及士气、医病关系、社会责任、研究及实现新医疗技术、永续经营……等等。育正在一九九六至二○○八年间领导医学研究部,成功地把研发的能力和风气加进马偕的DNA。更在二○一二年院长任内,引进达文西机械手臂,积极发展微创手术,如此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减短住院时间,对病患及医院皆是双赢的局面。二○一四年马偕纪念医院的企业永续报告书(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成为全国首家获得第三方认证的医疗团体,这代表马偕纪念医院的体质禁得起国际最高规格的检验。杨院长实在是位敬业的跨界专才!

  妇产科有一个其他科都没有的特色:妇产科医师协助新生儿的父母,一起迎接新生儿的降临。这分喜悦一直都让妇产科医师乐此不疲。妇癌医师可就无此幸运。面对不幸得癌的妇人,妇癌医师除了要帮病人除癌,还得成为她们的精神支柱。杨院长的病人似乎都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杨院长早已把他的个人私爱,昇华成支持他乐业的博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马偕纪念医院的愿景,就是由一代一代有使命感的马偕人,才能发扬光大。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推荐序2

再次同行
文◎杨育民(前罗氏大药厂全球技术营运总裁)


  ※本文作者曾任基因科技公司执行副总裁、罗氏大药厂全球技术营运总裁,目前担任药华医药独立董事。而他的另一个重要身分,为杨育正院长一生敬重的大哥。

亲爱的二哥:

  您的文章真的震撼了我的心,但您要知道您是我们的兄弟姊妹之中最幸福的:您拥有您所需要的,就像您常说的,您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姊姊、一个妹妹、一个太太、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更重要的是您能经常陪在父母身边。您也有机会和勇气告诉父亲您爱他。我这一生很遗憾的一件事就是父亲去世前,最后一次我回家看他。我要走了,我听到爸爸在楼上伤心离别痛哭失声。我想冲上楼去拥抱他,但我很愚蠢地怕延误航班,也太矜持于表达我的感情。我匆匆离开。天啊!下一次我见到爸爸时他已经在加护病房……这多年来,我痛恨我自己当时没有勇气上楼去拥抱他……所以,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今天我要告诉我所有的兄弟姊妹,我非常爱您们,我真是很幸运能生为你们的妹妹。
爱您的妹妹,美瑞

  这是我妹妹美瑞去年写给我弟弟育正的信。

  我们这一辈的人,能够放下矜持向父母兄弟姊妹说「我爱您」是很不简单的事。那一年我的祖母走的时候,一向严肃的爸爸放声哭了好几个月。大概也是遗憾没有及时说出心中的爱。

  杨育正医师是我的胞弟。他是个温文儒雅、感性又好学上进、努力工作的诗人医师。我常常想他肯定是有我父亲悲天悯人的遗传基因。他们两个都是一辈子付出,付出,再付出;一辈子努力,学习,再更上一层楼。可是他们也像一只蜡烛两头烧,加倍照亮了周边的人,但也加速牺牲了自己。

  小时候我和育正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我飘泊海外以后,虽然聚少离多,但我们经常书信来往,心有灵犀。所以我相当了解育正的核心价值。育正行事举止很有文人气质,诚实正直,择善固执。另外,育正从小就有使命感。他常说要「立身行道以显父母」。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育正不变的核心价值、常怀感激的使命感,和赤子之心的宗教信仰。还有,更重要的是:关怀而有慈悲心。他是真心地关怀他的病人、家人、族人和国人。他是一个永远尽心尽力的好医生。而最后当他不幸得了癌症,也证明了他亦是一个难得的好病人。要做为一个好医生,必须非常努力虚心学习,要彻底了解病理。做为一个好病人,取决于心态,要彻底了解生命。育正在人生旅途中碰到了癌症这个巨大的逆境,也因此让他突显了他的风格和风度。

  我读了育正这本书稿,特别欣赏这书里有轻松幽默、妙语如珠的回忆录,有飘然如画的散文诗歌,也有精彩专业的传承医疗经典,更有严肃带心酸的生命思考和思辨,深入心内讨论如何无惧死亡。书本里处处洒播智慧,有勇气说爱您,潇洒说再见,微笑挥手将人生往前移。

  虽然说每人都得面对生老病死,但能无惧地奏完人生最后这一乐章,无憾地走完人生最后这一哩路,其实真的是不简单。你要是读了育正的文章,你会知道我这个弟弟有骨气、有勇气、有信仰也有智慧,所以他做得到。不好意思,我请问:您做得到吗?

  有人说:「是悲天悯人而无暇自哀,是了解生命而无怨无悔。」说得太好了。育正的确是无暇自哀,无怨无悔。

  写到这里,多少感慨啊!为什么唯有再见才是人生呢?为什么花发多风雨?为什么人生足别离?我的亲爱的弟弟啊……当你将你的人生往前移的时候,要记得:你我将再次同行。我以你为荣。我们杨家感谢有你。

图书试读

摘文1
 
一封安宁病房体验的邀约
 
「If I do not wake up tomorrow...」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给我的孩子们。我希望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我的小孩能让神和他的父母都感到荣耀;我希望他们好好照顾他们的母亲,但是不必要住在一起,保持一种生活上的距离,以减少摩擦,而能永远保持心灵上的亲近;我希望两个孩子可以互相照顾,纪念他们的父亲。
 
我是一名癌症医师,二、三十年来,我的工作就是协助生死边缘的病人与家属,在身、心、灵求取最大的利益与平静。求生有胜算时,用尽一切手段延长他们的生命;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给予慰借和支持,让他们在道别之前,尽可能不带着痛苦与遗憾上路,因为协助病人平静地离开也是医师的天职。
 
带着遗书上班
 
我时时面对着他人的死亡,那激发我对工作的热忱与慎重,对生命的想像与好奇。「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抛弃肉身,摆脱病痛、恐惧和人生的烦恼,逍遥自在,宛如一只飞回上帝身边的彩蝶。」我也常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如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bler-Ross)的这般坚定信仰。
 
很长的时间,我身上都带着遗书上班。我认为,男人年过四十后,就应该有这样的「风险管控」意识。特别因为我一直有高血压的毛病,也有慢性B型肝炎,长年以来都必须用药控制。
 
B型肝炎,在台湾早年主要是母子垂直感染,但可能也是很多外科医师的「职业灾害」。早年,医师开刀防护没有那么周密,在手术过程中不小心划伤自己是家常便饭。在我还是住院医师时,某一次跟老师的刀,不小心遭手术刀割伤,反射性大叫一声,结果老师笑着喝斥:「病人肚子那么大的伤口都没有叫,你叫什么?」
 
医师手术受伤不只没有喊痛的权利,在那个还没有疫苗、没有抗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而台湾B型肝炎带原率极高的年代,有不少医师就可能像这样因为伤口的血液与病人的血液互染,被病人感染了而不自知。我猜测,自己也极可能是因此染病。
 
我很早就有生命风险的准备。在妇产科后半段的生涯,又以照护癌症病患为主,一直希望能为临终前的病人做更多努力,为推广安宁疗护的观念和精神尽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