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醫生,超過20年的執著追尋,
統計近200個國傢、300項疾病與傷害,
發布6.5億筆結果,評估70億人的健康。
成就龐大的人類生死圖像,
創造全球衛生的新頁。
初始,全球公共衛生研究權威剋裏斯‧穆雷醫生隻是想問:人因何而病,為何而死?
本書跟隨穆雷醫生的足跡,迴溯幼年與心髒科醫師父親與微生物學傢母親到世界各地旅遊,在撒哈拉沙漠經營小診所,在缺水缺電的惡劣環境下,眼見人類的生存艱難。自哈佛與牛津大學畢業後,他曾於哈佛大學的全球衛生與人口研究所任教,也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政策集成部門(Evidence and Information for Policy Cluster)工作。之後受到延攬至華盛頓大學,在比爾‧蓋茲基金會的贊助下,建立瞭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這是一段漫長又艱辛的旅程。穆雷醫生的童年老是在「背地圖」,當一傢子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原野上的嚮導。他返美後順利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在這個有再多怪咖異數都不足為奇的校園,他總是成為奇特的存在。他牢記在非洲的童年記憶,與同學共組「拯救世界」俱樂部。他的執著也帶著他一路纍積知識與能力,從哈佛到牛津,也從日內瓦到西雅圖。他追逐知識與真理,帶領被戲稱為「特種部隊」的下屬瘋狂加班再加班,傾盡全力的成果也惹惱一堆官僚組織,激怒一票專業人士,使世衛的各國傢代錶氣得跳腳想把他趕下颱。
他誠實坦率,直言好辯,偉大的願景與企圖心給他過人的耐力,有時卻也因此遭到孤立,最後甚至被世界衛生組織解職的不堪。隻是,他從未放棄。即使滿心期待在哈佛的研究中心,因贊助者收手而胎死腹中,他都不輕言放棄。每個階段的殫精竭慮,曆時多年的論戰與研究,最後成為落腳西雅圖、使世人驚艷震撼的「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計畫——這就是他「拯救世界」的方式。
有些病會緻死,有些不會,卻可能讓人痛不欲生,造成失能,影響生活品質。穆雷醫師長期深入研究全球公共衛生議題,戮力發展全球公共衛生的評量指標「全球疾病負擔」,便是為瞭結閤正確的數據,提齣新的計算方式。除瞭統計死亡與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也有計算失能指標的「失能年數損失」(YLDs)與「失能調整損失年數」(DALYs)等,意在明確呈現那些不緻死的病癥,如何造成健康的損失,影響餘生。至今,此計畫統計全球將近兩百個國傢的各年齡層與性彆,超過三百項疾病,67項可能緻病緻死的風險因子(Risk Factors)。風險因子讓我們理解疾病、失能或死亡或背後的成因,也許是環境,也可能是行為:如空氣汙染、吸菸,缺乏衛生設備,缺乏運動等等。
瞭解導緻全球各地區域的健康問題,纔可能針對不同地區的衛生需求對癥下藥。
例如,在開發中國傢,車輛傷害是年輕成年男性第三大健康損失原因。憂鬱癥是年輕成年女性第五大健康損失原因。而骨關節炎雖不會緻人於死,卻是第九大健康損失原因。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牙齒問題的總損失相當於貧血。在整個亞洲,缺血性心髒病所造成的生命損失年數多過妊娠併發癥,神經精神病的傷害多過營養不良。而在中東,傷害造成的健康問題是癌癥的四倍嚴重。「全球疾病負擔」便是在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地區團體的協助下,蒐集數據,建立資料庫,希望據此改善並促進全球公共衛生的發展。
本書以穆雷醫生為主角,從他的成長故事,描繪對於醫療議題的投注與熱情,並為公共衛生議題帶來大數據的應用。「人為何而死」是簡單的提問,卻牽引瞭復雜無比的答案──除瞭呈現巨幅的全球疾病分布,也更能深入瞭解性彆、年齡、區域等因素所造成的差異,進而採取積極改善行動。瞭解死因,隻是一切的開始
大數據是眾人爭先恐後的創新與商機,然而當大數據遇上醫療,呈現瞭實際存在卻從來未曾如此具象的人類生存圖譜,協助人類改善並過更好的生活。正如比爾‧蓋茲所說:「本書所指齣的是,當我們獲得更多正確的資訊,便能做齣更好的選擇,我們的作為也能更具影響力。」
名人推薦 林先和(颱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怡誌(網路媒體工作者)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陳為堅(颱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導讀】
陳彥廷(前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紐澤西分公司經理,現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我們獲得更多正確的資訊,便能做齣更好的選擇,也更有影響力。」──比爾‧蓋茲(Bill Gates)
「誰活著,誰又死瞭?何時,為什麼,多少人?傑瑞米.史密斯撰寫一個執著於數字
的男人和這些數字所訴說的生命戲劇,這個迷人故事讀起來像小說,而且勝過所有的全球衛生教科書或調查。」──保羅.法默(Paul Farmer),「健康夥伴」共同創辦人,哈佛醫學院全球衛生與社會醫學係共同主任,布萊根婦女醫院全球衛生權益部主管
「一旦你瞭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可以拯救數百萬生命,你便很難不變得有些瘋狂。本書訴說人們在全世界反對之下,仍然相信該做的事一定可以做到。內容有趣,架構完整,兼具啓發性。就像《社群網戰》一樣,但是更加重要。拯救一百萬人並不酷。你知道什麼纔叫酷嗎?拯救十億人。」──漢剋.格林(Hank Green)「Crash Course」及「SciShow」製作人及主持人
「一個單純信念經過閤理構思與堅決追求之後,可以大幅改善人類生活的動人故事。」──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是全球衛生的速成課程,混雜一些驚險小說與傳記。讓人驚呼的是,本書主人公完全像個好萊塢角色──聰明但剛硬的科學傢,立誌要改革我們對醫療照護的看法。瞭解到真正使人類病痛的原因,總是讓我訝異。」──賈各布斯(A. J. Jacobs),《管他正統或偏方,就是要健康》(Drop Dead Healthy)及《我的聖經狂想麯》(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