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医生,超过20年的执着追寻,
统计近200个国家、300项疾病与伤害,
发布6.5亿笔结果,评估70亿人的健康。
成就庞大的人类生死图像,
创造全球卫生的新页。
初始,全球公共卫生研究权威克里斯‧穆雷医生只是想问:人因何而病,为何而死?
本书跟随穆雷医生的足迹,回溯幼年与心脏科医师父亲与微生物学家母亲到世界各地旅游,在撒哈拉沙漠经营小诊所,在缺水缺电的恶劣环境下,眼见人类的生存艰难。自哈佛与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曾于哈佛大学的全球卫生与人口研究所任教,也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政策集成部门(Evidence and Information for Policy Cluster)工作。之后受到延揽至华盛顿大学,在比尔‧盖兹基金会的赞助下,建立了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这是一段漫长又艰辛的旅程。穆雷医生的童年老是在「背地图」,当一家子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原野上的向导。他返美后顺利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在这个有再多怪咖异数都不足为奇的校园,他总是成为奇特的存在。他牢记在非洲的童年记忆,与同学共组「拯救世界」俱乐部。他的执着也带着他一路累积知识与能力,从哈佛到牛津,也从日内瓦到西雅图。他追逐知识与真理,带领被戏称为「特种部队」的下属疯狂加班再加班,倾尽全力的成果也惹恼一堆官僚组织,激怒一票专业人士,使世卫的各国家代表气得跳脚想把他赶下台。
他诚实坦率,直言好辩,伟大的愿景与企图心给他过人的耐力,有时却也因此遭到孤立,最后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解职的不堪。只是,他从未放弃。即使满心期待在哈佛的研究中心,因赞助者收手而胎死腹中,他都不轻言放弃。每个阶段的殚精竭虑,历时多年的论战与研究,最后成为落脚西雅图、使世人惊艳震撼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计画——这就是他「拯救世界」的方式。
有些病会致死,有些不会,却可能让人痛不欲生,造成失能,影响生活品质。穆雷医师长期深入研究全球公共卫生议题,戮力发展全球公共卫生的评量指标「全球疾病负担」,便是为了结合正确的数据,提出新的计算方式。除了统计死亡与平均余命(Life Expectancy),也有计算失能指标的「失能年数损失」(YLDs)与「失能调整损失年数」(DALYs)等,意在明确呈现那些不致死的病症,如何造成健康的损失,影响余生。至今,此计画统计全球将近两百个国家的各年龄层与性别,超过三百项疾病,67项可能致病致死的风险因子(Risk Factors)。风险因子让我们理解疾病、失能或死亡或背后的成因,也许是环境,也可能是行为:如空气污染、吸菸,缺乏卫生设备,缺乏运动等等。
了解导致全球各地区域的健康问题,才可能针对不同地区的卫生需求对症下药。
例如,在开发中国家,车辆伤害是年轻成年男性第三大健康损失原因。忧郁症是年轻成年女性第五大健康损失原因。而骨关节炎虽不会致人于死,却是第九大健康损失原因。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牙齿问题的总损失相当于贫血。在整个亚洲,缺血性心脏病所造成的生命损失年数多过妊娠併发症,神经精神病的伤害多过营养不良。而在中东,伤害造成的健康问题是癌症的四倍严重。「全球疾病负担」便是在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地区团体的协助下,蒐集数据,建立资料库,希望据此改善并促进全球公共卫生的发展。
本书以穆雷医生为主角,从他的成长故事,描绘对于医疗议题的投注与热情,并为公共卫生议题带来大数据的应用。「人为何而死」是简单的提问,却牵引了复杂无比的答案──除了呈现巨幅的全球疾病分布,也更能深入了解性别、年龄、区域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进而採取积极改善行动。了解死因,只是一切的开始
大数据是众人争先恐后的创新与商机,然而当大数据遇上医疗,呈现了实际存在却从来未曾如此具象的人类生存图谱,协助人类改善并过更好的生活。正如比尔‧盖兹所说:「本书所指出的是,当我们获得更多正确的资讯,便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的作为也能更具影响力。」
名人推荐 林先和(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教授)
李怡志(网路媒体工作者)
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陈为坚(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导读】
陈彦廷(前麦肯钖管理顾问公司纽泽西分公司经理,现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助理教授)
【各界好评】 「我们获得更多正确的资讯,便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也更有影响力。」──比尔‧盖兹(Bill Gates)
「谁活着,谁又死了?何时,为什么,多少人?杰瑞米.史密斯撰写一个执着于数字
的男人和这些数字所诉说的生命戏剧,这个迷人故事读起来像小说,而且胜过所有的全球卫生教科书或调查。」──保罗.法默(Paul Farmer),「健康伙伴」共同创办人,哈佛医学院全球卫生与社会医学系共同主任,布莱根妇女医院全球卫生权益部主管
「一旦你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可以拯救数百万生命,你便很难不变得有些疯狂。本书诉说人们在全世界反对之下,仍然相信该做的事一定可以做到。内容有趣,架构完整,兼具启发性。就像《社群网战》一样,但是更加重要。拯救一百万人并不酷。你知道什么才叫酷吗?拯救十亿人。」──汉克.格林(Hank Green)「Crash Course」及「SciShow」制作人及主持人
「一个单纯信念经过合理构思与坚决追求之后,可以大幅改善人类生活的动人故事。」──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本书是全球卫生的速成课程,混杂一些惊险小说与传记。让人惊唿的是,本书主人公完全像个好莱坞角色──聪明但刚硬的科学家,立志要改革我们对医疗照护的看法。了解到真正使人类病痛的原因,总是让我讶异。」──贾各布斯(A. J. Jacobs),《管他正统或偏方,就是要健康》(Drop Dead Healthy)及《我的圣经狂想曲》(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