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英国史家卡尔(Edward H. Carr, 1892~1982)在其名着《What Is History》中,对于「历史」的看法如下:其一,历史事实绝非「原原本本的」(pure)来到我们面前,因为它们既不会也不可能以一种原原本本的形式存在着,而往往是透过历史事实记载者心灵反射出来;其二,历史学家需要对他所讨论的人物心境,对他们行动背后的思想,具有一种富于想像力的了解(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其三,我们只有通过现在的眼睛观察历史,方能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综言之,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让我们现在得以见闻时空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
就西医入华史上两个重大的历史事实观之,一是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军医学堂,二是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简称RF.)建立美式教育体系的协和医学院。这两件大事彼此交会激盪出的亮点,恰成国防医学院赓续百年历史长河的源流。
前清北洋军医学堂于1906年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堂,并于1908年开始招收药科学生,遂为中国医药学教育的先河之一;1912年改名为陆军军医学校,1918年从天津迁校北平新校舍,1933年因中日之战势所难免,再迁校至南京;1936年以本校毕业人员分发涵括陆海空三军,遂更名为军医学校。1937年抗日军兴而举校前往广州,尔后随战况演变几度迁址,1939年迁往贵州安顺并于西安、云南设立分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隔年迁至上海江湾完成复员任务,1947年再与陆军卫生勤务训练所及军医预备团等单位,合併改组定名为国防医学院。回顾抗战前的军医学校在南京时期,即已聘请协和医学院毕业的柳安昌、卢致德等人同为良师典范;抗战后的国防医学院在上海时期,乃至迁台后在台北水源地时期,更有协和出身的优秀人材相继投入教育,桃李满天下。
鉴于本校历史悠久,国防医学院院史初于1984年成篇,出版后颇受校友及各界欢迎,而提供补充及修正意见之人士亦多,迭有增修建议。1993年9月由李前院长贤铠召开「院史编纂委员会」,承尹前院长在信及邬翔老先生两位主编广征史料,得于1995年首编《国防医学院院史》,分为〈前纪〉和〈本纪〉,可谓体例完整且内容详尽。1999年国医中心迁至内湖院区,2001年欣度百年之庆,张前院长圣原认为时逢「再创新猷,不可无纪」,原编者邬翔老先生亦感事功未了,乃于2002年自动请缨再执笔为书,翌年完成《院史》续编之役。是书除院政纪年仍取沿革史的大事记录,专以组织递嬗、事类纪实、人事存录与统计资料备查为主。
2010年张前院长德明有感院务发展进入另一崭新纪元,邬翔老先生却已进耄耋之年且身体违和。张前院长为能延续国医百年史料保存之功,遂于当年九月召开「院史编纂委员会」,委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士永主笔,由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师郭世清、教务处助理林廷叡协助撰写《院史》再编,并勉以「客观公正性、研究学术化」为此次撰史轴心。第一阶段,刘、郭二人用心蒐整国史馆、近史所的张建、林可胜档案,并前往对岸南京、上海等地阅览图档,亦曾远赴美国纽约洛克斐勒档案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处,以弥补现有「清末民初军医教育」相关史料毁损散佚之憾。第二阶段,于前院长大雄接任后亦全力支持,编辑小组针对前史文本重新建档30万余字,冀使未来院史得以典藏数位化,另透过历任院长及耆老各别口访,以对照「迁台前后国防医学」发展过程的多元记忆。第三阶段,本人接任院长后,再请通识教育中心叶永文老师加入「院史编纂委员会」,除共同撰文投稿历史学术专业刊物,亦聚焦院史编纂探讨「国医中心承先启后」的社会贡献与新世纪愿景。此外,有幸邀请与我国军医渊源甚深的ABMAC(美国医药在华促进会)前副主席,同时也是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瓦特博士(Dr.John R Watt)为院史撰作引言,共同见证国防医学院的丰富历史。
回首前事,本校创立于清季帝制倾颓的千年变局,徐图于民初军阀角逐的时局杌陧,崭露于全面对日抗战的烽火漫天,转进于国府播迁来台的风雨飘摇,奉献于救死扶伤防疫的军民医疗,可谓经纬万端且锐意求治,完整贴近国家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百年脉动;放眼未来,本校面对于新世代严峻考验与国内外同侪挑战,吾人肩负绍继壮志以揆文奋武的重责大任,犹盼新血注入赓续推动国医历史连绵不辍。
如今,院史新篇耗时四年终底于成。此期间的约访协调、舟车往返、资料比对、书信释疑、专家接待等繁琐细节可想而知。本人对于各位参与盛事者戮力从公、任劳任怨的辛劳点滴,特表感谢之意。欣见付梓在即,爰缀言如上,以申庆贺!
国防医学院院长 司徒惠康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