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医学院院史正编(平装)

国防医学院院史正编(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防医学
  • 军事医学
  • 院校史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医学史
  • 历史
  • 平装
  • 国防医学院
  • 医学教育
  • 院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有平装本($550元)、精装本($650元)2种版本。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笔调,介绍自清末发轫的中国军医养成教育开始,历经满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八年抗日战争等时期的军事医学发展与军医贡献;并详述抗战结束后整合军医机构创设国防医学院,于国共内战晚期由上海辗转迁移至台湾,在水源地院区扎根立足五十年的经营历程,以及晚近迁建内湖院区开创新格局的愿景。仔细品读内容各篇章,读者将对国军军医成长脉络的演进、军事医学体系在台湾医学史的地位,了然于胸。

著者信息

撰修者简介

叶永文


  国防医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授,专长为医疗社会学、医疗与文化、医疗史、中国近代史,近年来专注于台湾医学发展研究,出版过《台湾医疗发展史》、《医疗与文化》、《台湾中医发展史》、《中华民国军医教育发展史》等书。

刘士永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为医学史,近年来专注于日本殖民医学史、廿世纪现代医学与公共卫生史等研究,出版过《兰大弼医生口述历史》、《荣药济世:台湾产业经济档案数位典藏专题》、《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武士刀与柳叶刀:日本西洋医学的形成与扩散》等书。

郭世清

  国防医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专长为政治学、两岸关系、医易整合研究,近年来专注于军医史、军事专业伦理等研究,发表过〈林可胜:闇声晦影的中研院院士与国防医学院院长〉、〈政府迁台后的国防医学贡献与发展〉、〈关公刮骨疗毒之人文医学观〉、〈台湾援外军医团口述历史计画〉等文章。

图书目录

序文【司徒惠康】
引言【John R. Watt】
编纂与体例说明【刘士永、叶永文】
历任院长/代院长玉照
写真集锦
院本部历任主官副主官及主管职期表

第一篇   中国军医养成教育草创(1902-1927)
壹、清末到民初的军医教育与外力介入
贰、北洋政府下的军医教育发展与困局
参、时局动盪下的军医学生与军医

第二篇   中华民国军事医护医学之改革与颠沛(1927-1945)
壹、奠都南京与军医教育之现代化:美式医学的抬头
贰、动盪中进行改革的中国军医教育:局部的教育实验与战场投入
参、抗日战争与学校的颠沛及战场军医收编

第三篇   我国国防医学之集大成(1945-)
壹、上海江湾的国防医学院:承先与启后
贰、国防医学院在台复校之经过
参、迁台后的国防医学院:复旧与发展
肆、「国防医学中心」之建立
伍、迈向新世纪的国防医学

第四篇   国防医学院之贡献(1949-)
壹、美式医学教育在台湾的桥樑与滩头堡
贰、「作新军医者来」初衷犹在
参、伟哉!国防医学中心

大事纪要(1902-2013)
单位沿革资料简表

图书序言

序文

  英国史家卡尔(Edward H. Carr, 1892~1982)在其名着《What Is History》中,对于「历史」的看法如下:其一,历史事实绝非「原原本本的」(pure)来到我们面前,因为它们既不会也不可能以一种原原本本的形式存在着,而往往是透过历史事实记载者心灵反射出来;其二,历史学家需要对他所讨论的人物心境,对他们行动背后的思想,具有一种富于想像力的了解(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其三,我们只有通过现在的眼睛观察历史,方能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综言之,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让我们现在得以见闻时空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

  就西医入华史上两个重大的历史事实观之,一是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军医学堂,二是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简称RF.)建立美式教育体系的协和医学院。这两件大事彼此交会激盪出的亮点,恰成国防医学院赓续百年历史长河的源流。

  前清北洋军医学堂于1906年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堂,并于1908年开始招收药科学生,遂为中国医药学教育的先河之一;1912年改名为陆军军医学校,1918年从天津迁校北平新校舍,1933年因中日之战势所难免,再迁校至南京;1936年以本校毕业人员分发涵括陆海空三军,遂更名为军医学校。1937年抗日军兴而举校前往广州,尔后随战况演变几度迁址,1939年迁往贵州安顺并于西安、云南设立分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隔年迁至上海江湾完成复员任务,1947年再与陆军卫生勤务训练所及军医预备团等单位,合併改组定名为国防医学院。回顾抗战前的军医学校在南京时期,即已聘请协和医学院毕业的柳安昌、卢致德等人同为良师典范;抗战后的国防医学院在上海时期,乃至迁台后在台北水源地时期,更有协和出身的优秀人材相继投入教育,桃李满天下。

  鉴于本校历史悠久,国防医学院院史初于1984年成篇,出版后颇受校友及各界欢迎,而提供补充及修正意见之人士亦多,迭有增修建议。1993年9月由李前院长贤铠召开「院史编纂委员会」,承尹前院长在信及邬翔老先生两位主编广征史料,得于1995年首编《国防医学院院史》,分为〈前纪〉和〈本纪〉,可谓体例完整且内容详尽。1999年国医中心迁至内湖院区,2001年欣度百年之庆,张前院长圣原认为时逢「再创新猷,不可无纪」,原编者邬翔老先生亦感事功未了,乃于2002年自动请缨再执笔为书,翌年完成《院史》续编之役。是书除院政纪年仍取沿革史的大事记录,专以组织递嬗、事类纪实、人事存录与统计资料备查为主。

  2010年张前院长德明有感院务发展进入另一崭新纪元,邬翔老先生却已进耄耋之年且身体违和。张前院长为能延续国医百年史料保存之功,遂于当年九月召开「院史编纂委员会」,委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士永主笔,由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师郭世清、教务处助理林廷叡协助撰写《院史》再编,并勉以「客观公正性、研究学术化」为此次撰史轴心。第一阶段,刘、郭二人用心蒐整国史馆、近史所的张建、林可胜档案,并前往对岸南京、上海等地阅览图档,亦曾远赴美国纽约洛克斐勒档案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处,以弥补现有「清末民初军医教育」相关史料毁损散佚之憾。第二阶段,于前院长大雄接任后亦全力支持,编辑小组针对前史文本重新建档30万余字,冀使未来院史得以典藏数位化,另透过历任院长及耆老各别口访,以对照「迁台前后国防医学」发展过程的多元记忆。第三阶段,本人接任院长后,再请通识教育中心叶永文老师加入「院史编纂委员会」,除共同撰文投稿历史学术专业刊物,亦聚焦院史编纂探讨「国医中心承先启后」的社会贡献与新世纪愿景。此外,有幸邀请与我国军医渊源甚深的ABMAC(美国医药在华促进会)前副主席,同时也是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瓦特博士(Dr.John R Watt)为院史撰作引言,共同见证国防医学院的丰富历史。

  回首前事,本校创立于清季帝制倾颓的千年变局,徐图于民初军阀角逐的时局杌陧,崭露于全面对日抗战的烽火漫天,转进于国府播迁来台的风雨飘摇,奉献于救死扶伤防疫的军民医疗,可谓经纬万端且锐意求治,完整贴近国家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百年脉动;放眼未来,本校面对于新世代严峻考验与国内外同侪挑战,吾人肩负绍继壮志以揆文奋武的重责大任,犹盼新血注入赓续推动国医历史连绵不辍。

  如今,院史新篇耗时四年终底于成。此期间的约访协调、舟车往返、资料比对、书信释疑、专家接待等繁琐细节可想而知。本人对于各位参与盛事者戮力从公、任劳任怨的辛劳点滴,特表感谢之意。欣见付梓在即,爰缀言如上,以申庆贺!

国防医学院院长 司徒惠康
2014年9月

图书试读

参、抗日战争与学校的颠沛及战场军医收编
 
1937年学校授命迁抵广州后,遂与广东军医学校合併上课,广东军医学校旋改为军医学校广州分校。其校舍宽敞,以两校人才教材汇合,教学实验足资应付裕如。原有德籍教授受其轴心政府召回,遂延聘留德留美具有医学博士学位数员,各就专长任教,弦歌不辍,教授阵容益形增强。时日寇航空母舰及舰队麕集大鹏湾沿海地带,粤港受其威胁,于施教之同时,饬由工程人员日夜赶工,完成防空洞设备。时因抗战军兴,医科第二十五期及药科第十九期提前三个月于是年八月于南京毕业。
 
1938年时敌机频来袭击,警报数分钟即临粤垣上空,全体官员生兵集体入防空洞避难,一俟警报解除,及在洞之附近空地授课或夜间补足之。至示范实习科目则照常举行,未受影响。处此艰困,咸无间言,盖同仇敌忾之精神使然。同年四月,西南战区战事益繁,日寇至惠州登陆,学校筹备内迁,奉准先迁广西。经派员前站择定桂林、阳朔及大墟三地,乃由水运经梧州转桂林。因船只充裕,所有人员物资全部撤出,遂以大墟为校本部及医科驻地,以桂林为药科驻地。时军医预备围併入本校系统下,以阳朔为该围之驻地(军医预备围之概况另述)。高年级学生经洽准广西省立柳州医院实习。驻桂历八阅月,因驻地分散,房舍以各地会馆庙宇权作教室,白昼以神座或露天为讲堂,夜间则以为寝室,实验室则搭芦蓬为之,以木箱木板为实验台,虽艰苦万分,然教学未辍,教学器材大部无法容纳,多未动用,校政措施亦无展布,教学授课只凭书本黑板为之,然师生施教求学之精神未曾懈怠。
 
中央军医学校原在南京市内,佔地甚小,除两层楼房外,仅有两排平房,且周围尽是民房,无可发展,陆军医院虽较宽敞,有病床百张左右,然医疗设备亦简单,殊难与广州军医学校及广州陆军总医院相媲美。那时以广州军医学校之宽敞校舍及基础医学大楼容纳南京本校员生约一百余人绰有余裕,尤其两校合併使用自然更感充实。本来两校设备各有长短,在基础科学方面,南京校以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设备较好;粤校以解剖和病理见长。两校的细菌学设备都不差,此种情形,要视各部门有无专任人员主持及主持人之努力如何而定,当然其经济情形如何亦有关系,在那时粤校之经济情形当较南京校为优,故粤校虽然仅成立三年,但其成绩亦较京校为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