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人性化的医者
李丰 在今日科学挂帅的时代,医疗行为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师们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仪器的日日更新,对疾病的诊断,固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也造成医者越来越依赖仪器,而使医疗行为僵化,变成是依赖仪器在做诊断与治疗,而忽略了病人本身这一部分。
有些医师看病,眼睛只钉着仪器或者电脑里的数据,不看病人一眼,竟然就开处方笺,病人受到委屈,当然诟病。
我是癌症病人,得癌之初,也遵循医嘱,手术、电疗、化疗也都做了,可是癌症没有消失,反而治疗后的副作用层出不穷,在多次逃离这种不人性化治疗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之后,决定自求多福,不再看诊,不做检查,不吃西药,包括维他命丸,进而学习与癌和平相处。至今,竟然已经四十五年。(详情请看《我赚了三十年》(玉山出版社)及《善待细胞,可以活得更好》(原水文化出版社)。)
本书作者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医者,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作医疗,虽然得到病人的尊重,势必受到同侪的排挤,视为不能同流合污的同类。
我自己是医生,又是癌症病人,看病四十多年来,当然会站在病人的立场为他设想,所以对作者的行为,自然感同身受,同时,也能感受到他被人排挤之苦。
其实,今日的社会,真需要多一点这一类的医者。
本书另外一个特点,是花了很多篇幅,来谈论死亡。
死亡这一个课题,实在应该更公开地谈,因为人人都会死。
在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都没有人敢说,是因为大家都怕死,因此大家都不愿意面对。
尤其是医师,当他们刻意对病人隐暪死亡将至的病情,会使病人误以为时间还多,而不能预作安排,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我虽然没有实际死过,面临死亡威胁的经验却很多。我有了宗教信仰以后,了解死亡的真相,更能坦然面对,不怕死亡。加上我常常陪伴病人走过死亡,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因此坦然谈死亡,对我来说,非常自然。
我们不但要坦然谈死亡,而且要谈死亡过程,要走得自在,而尽量不要死得痛苦,也就是我一直主张的「临终无障碍」的境界。
要达到「临终无障碍」的境界,更需要自己事先的努力。
譬如我多年来的努力,已经使我这个癌症病人,可以不住院,不看医师,不做检查,不吃西药,算是成功一大半。我还要努力,让自己能在愉愉快快的状况下走完一生。
我还有很多伙伴,陪着我着这一个目标迈进。有兴趣吗?愿意加入我们吗?
(本文作者为李丰病理中心负责人)
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责任
赵可式 本书作者中村仁一医师是近代许多日本医界努力提倡「尊严死」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奋斗多年想要立法,却还未成功。这条法律在欧美先进国家称为「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在台湾称为「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台湾是亚洲第一个自然死立法的国家。作者在自序中提出本书的核心思想:「如果想自然安稳地死去的话,就必须从医护人员手中夺回死亡的主导权。要夺回主导权,就必须充实自身的医疗知识,并对医疗现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照顾癌症病人三十多年,许多经验与想法与作者的相近,最契合的一点就是「病人必须自求多福」。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与专业医师一样的知识,因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检查、治疗等,当事人都有责任弄清楚,而不能煳里煳涂的就将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交在医疗人员的手里。举个例子:王先生在一次的体检中发现他有二项「肿瘤标记」(Tumor Marker)的指数偏高,他未作打听就去某大医院一名外科医师的门诊,医师怀疑得了癌症,当下劝他开刀。还好他费了一个星期时间阅读相关文献,并且再到另一家医院去作「正子断层扫描」(PET CT Scan),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
虽然医疗专业术语并不是人人都能懂得,但要了解也不难。今天已不是「愚民政策」的时代,任何人都有权力向医疗机构申请索取自己的病历、各种检查结果与报告,买一本医学字典,费点工夫,就可将自己的病历了解清楚了,如此才能为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作一负责任的抉择!
(本文作者为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安宁理念」是抉择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林建德 在日本老人安养中心服务的中村仁一医师,在《大往生》一书中写到,安养中心的职员及住民老人们,一遇老人们有风吹草动,即送往直到最后都会设法想做些什么处置的大医院;而医师本身,大概也受不了什么都不做,所以几乎所有医师,都会主张即使要死,也应借助医疗之手。门诺医院总执行长黄胜雄曾在二0一三年,为安宁基金会征文活动的文章中写到:「台湾的医师比较无法面对病患的死亡,认为这是一种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金山医院黄胜坚院长的文章,写着:「放手,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什么都要尝试去做,善终这堂课,是医疗人员最艰难也最该学好的一门医术。」所以在医师的教育里,「医生」医治生命,同时也是要学习「医死」并面对死亡。
所谓的「安宁疗护」,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照护模式。当病人的病程进展到死亡已不可避免的阶段时,安宁疗护团队协助病人解除身心灵的不适和恐惧,甚至在灵性上提供陪伴,提供「以病人最大利益为考量」的照顾方式,透过医师、护理师、社工师、心理师、宗教师……等等专业人员,让病人以安适、有品质、有尊严的方式度过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同时有机会把握与家人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的时间,无憾抵达人生的终站,是一种身、心、灵兼顾的完整照护模式。
「如何让自己平稳善终」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及早思考的,只有透过每个人不断的反思,以及与家人充分的沟通,了解彼此的价值观,才能尊重彼此对于善终的选择,也会因着正视死亡,发现生命的可贵进而更珍惜每一天。成立二十四年来,安宁照顾基金会持续推动的「安宁理念」,不只是生命末期的抉择,更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本文作者为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