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见的小翔

听不见的小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听障
  • 儿童
  • 成长
  • 家庭
  • 亲情
  • 励志
  • 沟通
  • 理解
  • 校园
  • 友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文首部听障同志绘本
──当世界悄然无声,我们在一起,更懂得互相拥护的温暖。

残酷儿(残障同志团体)团长  Vincent(黄智坚)
聋人协会理事长  牛暄文
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社工主任 郑智伟
新北市手语翻译服务督导  萧匡宇
──真情推荐

  在有限的文字中,我们该如何了解听障朋友的社会处境?对他们的生命过程又有什么影响?身为听人,恐怕我也只能用力地去想像那些不曾有过的经历。而本书正是那个出发的起点。──大布吉

  身分、族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跨越沟通藩篱的心。

  《听不见的小翔》收录四则听障同志的成长故事,
  从生活挫折、情感启蒙,到同性探索、追求独立。
  有时快乐、激动,偶尔悲伤、气愤。

  「我听不到又不能说话,无法跟爸妈用语言沟通,
  就算想要勇敢跟爸爸妈妈说『我喜欢男生』,却又没勇气讲。」


  简单,略带朴拙的字句,
  却完整描绘出对亲情、爱情、伙伴、成就的渴求与期待。
  这是一个起点,让我们专注,借爱感受寂静之音。

  ★更多讯息,请上基本书坊部落格: gbookstaiwan.blogspot.tw

名人推荐

  残酷儿(残障同志团体)团长 Vincent(黄智坚)──

  在《听不见的小翔》书中,能读到听障朋友透过文字抒发的无奈,同时也希望能借此让更多听人理解听障朋友的世界,消弭两者之间的距离,拉近彼此。

  聋人协会理事长 牛暄文──
  作者耐心聆听,让听障同志跨越身体和性向的双重认同,打开心房,分享他们动人的感情故事。

  新北市手语翻译服务督导 萧匡宇──
  在《听不见的小翔》这绘本里,我看见作者用心「聆听」,贴近书里一个个无声动人的故事,再用他的「语言」,挥洒色彩线条,勾勒出一座桥,带领读者们像爱丽丝般,一页一页走进听障同志朋友们丰富精彩如你我的生命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布吉


  屏东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系毕业。对于生物学、美学及心灵成长都颇有兴趣。曾任职儿童生态教师。喜爱阅读童书及绘本,时常在书店看童书看到泪奔。有双面性格(不是双重人格唷),时而幼稚、时而严肃,时而乐天、时而忧郁,似乎总是追寻着什么而偏离了社会的常规。自有一番看待万物的道理,好恶分明又执着,相信直觉却又恐惧与别人不同。朋友总是对他说:希望你能够相信自己,走出自己的道路。维持开放、友善与理解的心情,明白听人与听障的沟通障碍可以消弭,并且极力能为听障同志聚会留下一个纪念。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阅读不同的彼此 /vincent (真情酷儿节目主持人、残酷儿团长、手天使负责人)


  他写出来的语句,为什么都是这样格格不入?看不透也猜不懂他的意思。而他在脸书上的留言,如此直白和伤人,让我瞋目结舌!私底下收到他的讯息,常常看不懂。我会一再把我所了解的字面意思,回覆给他,确认是不是他的真意,我有没有误会了他?他也快速地回覆了我,但仍旧令我丈二金刚摸不着!这是我第一次和听障者做文字沟通,着实撞了壁。尔后,他常在脸书上和人互动,原本有位残障者心情不好,大家都和善地写下鼓励,唯独他的留言犯众怒。大伙怒斥他不该以文字伤害友人……

  上述的文字来自一位朋友的私下抱怨。文中那位犯了众怒的听障朋友,与我也相识,从见面的互动中,我能感受这位听障朋友性格温暖,与抱怨文字所说的大不相同;于是我找了认识的手语老师解答,才发现听障朋友使用的手语,其文法与我们听人(听障者对一般人的称谓)的文法差异极大,他们在书写文字时沿用手语文法,因此产生了沟通上的障碍。

  这时我才理解,原来听障朋友的自然手语与中文手语也截然不同。曾有朋友问及,为何听障不能以听人的手语来融入社会?听障朋友的回应是:「我这样表达再也自然不过了,为何要我们以自己不熟悉且麻烦的方式来和你们沟通?」是啊,现场的我虽然没有答腔,但我承认自己被打脸了!他的回答点醒了我,不尊重听障文化,就如同一再的要求原住民文化遵循汉人文化的轨迹发展,是同样霸道的行为。

  这样的经历,有助于肢体障碍的我看见了彼此不同的障碍层次。当我阅读《听不见的小翔》时,感触极深。我想你的直觉可能与我类似,第一眼触及文字时,一定会怀疑编辑是否不用心?校对怎么如此不专业?何以一些文字,阅读起来既奇怪也不顺畅?但由于过往与听障朋友的互动,使我忍不住为这些文字喝采,它没有因为出版产业对于文字的「坚持」而过度更正原创。一直以来,台湾社会讲求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民主精神;然而实质上,这样的正义却夹杂着变态:当少数服从了多数,多数却霸凌了少数。类似的情境在弱势族群中一再上演。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要听障朋友适应听人社会的立意是良善的;但这么做的同时,是否只站在听人的立场思考,却对听障朋友真正的困境视而不见?如果你能在享有(连想都不用想就获得的)权益时,仍为听障朋友思考:大家一起来学手语(甚至教育部也将手语列为第二语言,如同英语或台语),会不会对听障朋友更有实质的帮助?书中呈现听障朋友的难处,俯拾皆是。比如一段不曾吵架的恋爱关系,应该是众人欣羡的吧?但探其结果,却令人心酸不已:恋人自私地以为听障伴侣无法听见,便在他面前以电话向第三者甜言蜜语,殊不知会读唇语的他,同时读进了外遇的事实⋯⋯箇中酸甜,如人饮水。

  在《听不见的小翔》书中,能读到听障朋友透过文字抒发的无奈,同时也希望能借此让更多听人理解听障朋友的世界,消弭两者之间的距离,拉近彼此。我也对出版本书的基本书坊表达敬佩之意,为了让大众更了解听障朋友,他们无惧市场艰困,只为贡献一点心意。


作者序

用心倾听寂静的声音 /大布吉


  脸书正兴盛的时期,我利用脸书追踪了许多社会及环保议题的粉丝团,当时男友介绍了王钟铭的脸书,告诉我可以看看他的文章。加入并且也认识钟铭一段时间以后,某日钟铭发了一则讯息,邀请大家参与听障同志在乌来老街的游玩聚会。这个活动引发了我的好奇心,虽然知道「听障」,但听障朋友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生活圈中,我既是好奇又是担心:好奇听障朋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担心自己不擅长团体社交活动,不知道该将自己摆在团体中的什么位置,也不太了解如何与人拉近距离。「不过既然是户外活动,大不了就自己看看沿途的花草,和平时一样吧。」就这样,我参与了听障同志聚会,也开启了密切与他们相处的日子。

  从相处中,体验单纯的快乐

  第一次参与听障同志的聚会让我感觉快乐。主办者带着大家依照计画好的路线行走,到达特定休息处时便开始聊天与玩团康游戏。在自我介绍时,由口语学得很好的听障朋友鹦鹉帮我们进行手语翻译。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手语的「名字」并非由中文直接翻译成手语,而是根据对方的特征或者喜好来命名,比如钟铭的特色是留着落腮胡,因此他的手语名字就是「胡子」。这真是有趣极了。在场所有第一次参与听障同志聚会的朋友,都快速得到一个手语名;我则因为外表没有什么特色,让大家在取的时候伤透脑筋,只好以布料的手语为名,替我取作「布」。

  很快地我也发现,即便没有鹦鹉替我们做翻译,我依旧能够透过简单的方式与听障朋友们沟通。当我们需要表达参与听障同志聚会的感受时,我能仅用当天学到的一点手语,加上双手比YA,就让大家了解参与的快乐。我看着听障朋友们打手语,即便不知道他们交谈的详细内容,但能够依据他们的肢体语言以及表情,判断他们是在拌嘴、讨论严肃的事,或者傲娇不屑。与听障朋友的聚会让我体认到手语并非只作为翻译的语句,事实上它运用了人体各种感官,形成独有的语言及文化。

  在听人(一般人)的文化中,非常依赖语句的运用。听人交谈是利用文句当作双方的沟通工具,两方对谈时,重点在于字词的定义,并借由组合字词来表达感叹、失望、兴奋等情绪。然而手语却是直接依据对方的态度、表情,并搭配手语词汇来表现。比如听人在表达聚会心得时,常常仅是描述「很开心参加聚会」这样的字句;但听障朋友会很难理解所谓的开心是「很兴奋」还是仅是「愉快」而已?也就是对手语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手势说了什么,而是以肢体语言与表情让对方感知。

  放下语言,用心倾听

  听障同志聚会是公开性的活动,并没有特别限制非同志参加,因此开始有听障朋友担心出柜的问题。在听障与同志两种身分的双重弱势影响下,听障同志在一般社会里几乎被漠视。尽管我们尽力沟通,乐观地认为来参与活动的朋友应当是对同志友善的,但很难真正弭平听障朋友的疑虑。这让我理解到,无法顺利跟他人沟通的不安感影响有多大。在听损程度不一的状况之中,每个人掌握的资讯是不对等的,即使人站在面前,也可以直接利用对方无法使用的语言伤害对方,而这样的问题严重到仅仅凭着情谊交流的我无法处理。有时会遇见听人就在背后讲着带有歧视的语言,也有听障倚仗着其它人是重度听损,当着面跟我说对方的不是。我感到很不安,这是破坏信任关系的大忌讳。

  团体的瓶颈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角色位置。我无法顺利的维持团体的结构方向,也很难分辨自己在听障朋友与听人产生摩擦时该以何种角度处理,毕竟无论听障或是听人,都会有不想讨好对方的时刻;然而长久下来,我慢慢理解,真正的沟通不在语言与文字,而是心,以及人与人相处的情谊。在这个听人强势的社会中,有几个人愿意学习手语去进入听障的世界?相对的,要听障朋友学习读唇语、口语来进入听人的社会,真的非常辛苦,也很孤独,每每听到听障朋友描述学习的困难,都感到万分不舍。因此我想用这个社会与听障的实际关系,作为我的原则来与听障朋友相处,我没有刻意去学手语,我不希望因为自己会了,而在团体中的位置产生变化。我希望借由维持这样的精神,去找寻在多元族群的社会里,彼此理解、尊重与爱护的方式。在与听障朋友的相处上,我找到了一条绳索:用心尊重对方、倾听对方的诉求、以及丰富而非语言的情感表达。

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

  听障朋友无法以有声语言作为沟通方式,影响了他们在文字写作上的表达。手语的语法跟一般中文不同,因此在与听障朋友沟通时,逻辑上容易有模煳地带,需要多加猜测揣度,有耐心地一一确认对方的真正意思。在本书里,几位听障朋友写了自己的故事,而我则是提供图画,为他们进一步诠释,对于听障朋友的文字只做最低限度的修改,希望能借此让大家体验与听障朋友相处时的氛围。在书中,或许你会感到平常的用语习惯被打乱,而这正是与听障朋友们相处时的真实情景。

  在有限的文字中,我们该如何了解听障朋友的社会处境?对他们的生命过程又有什么影响?身为听人,恐怕我也只能用力地去想像那些不曾有过的经历。而本书正是一个出发的起点,盼望透过这本书,无论是你我,都能试着超越以往的惯性用语,以心去感受、探索听障朋友的世界。

后记 /大布吉

  谢谢您读完这本书,对我来说,这段日子给我人生非常特别且难忘的经验,而这本书更具有对听障同志聚会,以及我自己的纪念意义。

  参与听障朋友的聚会,给予我这样的一位听人的帮助,可能比我给予听障朋友的更多。在这里,除了认识听障朋友以外,更集结了许多很特别、或是更懂得生命温度的朋友们,给我一个机会认识更多样化的同志,让我体认族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在何处。

  并且,还不仅仅如此。

  大约在参与听障同志聚会后的两年,我与家人偶然聊到了一位亲戚,大人们都称唿她为哑巴阿姑。小时候,她就住我家楼上。幼年时我常看见她在公寓门前的庙口闲晃或休息。她是文盲,无法用任何语言沟通,大人们都说她有点智能不足,而我也一直这样以为。由于参与了听障同志聚会,对于听障的状况略为熟悉,我便继续问下去。他们告诉我哑巴阿姑从小就听不到,曾经被送去听障学校,但是她却逃学不想返校,说是学校里的同学都很奇怪,她不要去,后来真的再也没有上学,长大还曾被人性侵害。幸好最后有位老荣民娶她进门、照顾她,并且交代将遗产留予她及孩子。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从小认定智能不足的哑巴阿姑并不是智能不足,她就与我所认识的朋友一样是位听障!由于当时听障学校的资源与品质不足,造成她排斥上学;因为教育不足,导致在各方面能力都落后。我几乎难以想像那些在我身边的朋友,如果早出生三十年、或是家境差些,很可能就像哑巴阿姑一样过着难以与人沟通的生活。在处理团体中各种问题的同时,奇妙地与我自己的人生,甚至家族产生了连结。聚会使我认识了听障朋友,也同时在我的生命里扎根。

  《听不见的小翔》收录了四位听障朋友的故事,但对于表达听障朋友的生活恐怕只是九牛一毛。即便是现在,仍有许多听障朋友对于走进社会感到恐惧。在并非无障碍的环境中,最令人担忧的还是他们成长的背景以及社会给予的资源。或许现今社会在医疗、环境等硬体设施上有加强,然而听障朋友一路走来的心理需求是难以被轻易量化的。而我自己最希望的是,无论听障朋友或听人、无论同性恋或异性恋,都能得到他们应该拥有的权利,以及坚强完整的灵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