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歌40——没有白活 2013年就牵挂着2015年即将到来的民歌40年。当时「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理事长殷正洋希望找李建复接任下一届的理事长,之后可以带领大家做「民歌40」相关的事。然后在2014年的春天,新任理事长如愿上任,关于「民歌40」的相关工作也一一展开:纪录片、展览、演唱会、书……
我先写了一封信给「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会员,向大家征求可参考的资料。感谢许乃胜第一名,马上寄来了他的珍藏。后来徐晓菁、涂佩岑、丁晓雯、梁弘志的姊姊,也都分别提供了资料。我也把家中所有资料全捐了出去,还需要帮手来家里帮忙搬运去协会。结果要写稿的时候还必须进协会去翻看自己的资料,这可是最初没想到的事!
杨嘉——这位热门音乐时期的旧识,在民歌初期一起工作多年的老友,刚好回国定居,并转换跑道以文字工作为业。知道这个讯息我真是太开心了,因为书的主编就有最适合的人啦!
果然,在所有的项目中,书的进度几乎是一直跑在最前面的。从开始讨论、到有了腹案,到确定了出版社,再到所有书稿的完成,几个月来几乎成了我们彼此交谈或e-mail来往的最主要中心。杨嘉有时候去堆放唱片的仓库翻找我们需要的唱片,有时候忙着影印唱片封面或文案,有时候在图书馆找资料,有时候要从堆积如山的各种资料、书籍、剪报中挑选至今仍可用的文字,并加以剪裁;有时候跟人开会研究哪篇文章要怎由哪个角度切入、又该怎么写,更多的时候得自己写!
现在看到这本书接近完成,我心中十分地感动与感激!并不能免俗地除了杨嘉之外还要感谢一些人:
大块出版社的郝明义先生,感谢他在第一次听到出书计画时,给我们的回应是:看看大块能怎么帮助这本书做得更好。没想到在「民歌40」系列活动起跑的记者会上,郝先生说1975年6月6日杨弦的演唱会他也在场,这缘看来在四十年前就结下了。
林怡君还是大学生时,就参与《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和《永远的未央歌》二书的採访和撰稿,后来「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出版《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时她是出版社负责此书的主编。这次能再度一起工作,并再次看到她的认真负责,我确实感到十分开心并感谢。
本书附录的几张CD,要感谢所有相关人士同意授权给我们无偿使用。在2014年耶诞前夕,杨嘉、熊儒贤、姚黛玮和我,在马世芳家一起听了好多「私房歌」,包含很久以前歌手在电台录的歌,一些我自己都忘记了在整理资料时挖出来的珍贵的演唱会实况,还有一些已经绝版的唱片,并从中挑选出可能会放进这份CD的歌曲。之后世芳将它们放在云端,好让被选的作者与歌者听过后给予我们授权。
后来杨嘉提起在洪建全基金会出版的三张《我们的歌》,早已绝版,她希望让大家有机会聆听最初的这些歌曲。身为这三张唱片策画人的我当然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就去征求并获得洪简静惠女士的同意。接下来萧玲玲小姐帮忙询问版权并一一去信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授权。还有王家栋担纲把这些来源不同 (包括卡带、盘带、唱片、CD等) 的歌曲重新混波,让我们有最美好的聆听经验。真是非常感谢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才能交出这份得来不易的成果,可说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在寻找多年不见的作者时,很感伤地发现好几位已经过世了。有些作者还找得到家人或朋友(如钟鼎文、周梦蝶、黄大城、杜文靖),所以还能得到授权;但有少数没有后人,也找不到接头的对象(如潘丽莉、邓禹平),我们只能在此特别说明:我们非常重视创作者的版权,但并非我们没有征求同意,而是真的不知道该找谁洽询。
此刻,我的心情是丰盈的、充实的、感恩的。多年后能因此书而去採访老友、撰写文稿,深感幸福,并再次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白活,多好呀!
文/陶晓清
2015年四月于台北
编者的话
历史是立体的 那一天,我高兴地对朋友说起我编辑这本书的计画,说到要把所有参与当时民歌创作的词曲作者都列进书里;而不只是介绍歌手时,他立刻回头对我说:「啊!很好,这样很立体!」
是啊!历史应该是立体的。
小时候读历史,课本上千百年前发生的事,往往只有几句结论,没有过程,也没有故事,既平板又枯燥,读起来既无趣也无味。
可是我们现在这段历史不但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最棒的是:还有音乐……
就是这样的一个心情,本着「还原一个时代」的做法,去呈现一段立体的历史。
要先解释书中的一些事:
• 唱片——这部分是最复杂的。每个人都在问我选择书内的民歌唱片的标准是什么?大致说来,书内所收录的校园民歌唱片主要是从1975年杨弦所发行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开始,到1984年校园民歌已然成为流行音乐为止。这段期间内的唱片是以原始黑胶唱片为来源,复刻版不包含在内。选择的角度不但包括代表性、流传度、还有特殊性。至于后来「大学城」的创作,丁晓雯已有专书《我们的音乐课》详尽介绍,这里就不多赘述。
• 文字——除了描述这段历史与介绍音乐背景的文字外,还有歌手的文章。许多歌手不但会写歌,文章也写得很好。当年皇冠出版社所出版的四本民歌书籍中就有许多歌手写的文章,另外马世芳为滚石唱片所编辑的《滚石金韵民歌百大歌选》纪念册《永远的未央歌》中,也有许多採访报导,这本书从上述来源中撷取了相当多精采的文字,配合原始专辑详列。为了不影响阅读,其中节略的部分全部都以……标示,并註明出处。
• 照片——这是最有趣的地方。本着「还原一个时代」的精神,这本书大部分刊载的都是早期的照片,幕前的人物得以重现当年清纯的模样。至于幕后的人物,除非真的找不到当年的照片,而以较近期的照片取代,否则他们都很乐意提供当年的英姿,也使我们在收到照片时,会有惊艳的感觉。
• CD——陶晓清很辛苦地找出当年的唱片、盘带、甚至卡带,准备让大家聆听筛选歌曲。不过在聆听过泸这些歌曲前,必须先经过两个星期的除湿,我建议放在烤箱中烘烤以节省时间,没人敢尝试,不过我也真没试过……录音师王家栋花了很多时间处理调整歌曲的音质。他的辛苦,只换来餐厅内一顿令人扫兴的晚餐。不过,众人的努力能让这些歌曲重见天日,是我们都很高兴的事。
还要感谢一些人:
• 首先是陶晓清,我是一位不折不扣西洋音乐养大的小孩,所以如果没有你,我绝对不会接触民歌,也绝对不可能进入国语音乐界。
• 还有小毛,凌晨四点还在辛苦地协助编辑,曾俊仁和王承伟则反覆提供唱片拍摄,并协助核对词曲作者等资料。还有一位提供唱片的人是鲁芬,她去世后所有的唱片都放在吴楚楚的仓库里,这次我们找出来整理后,将会全数捐给日后的流行音乐中心,相信这是鲁芬所乐见的。
• 感谢撰稿与提供照片的所有人,即时的三、五百字,与提供四十年前的照片原件,支持与信任是一件很温暖的事。
• 感谢提供唱片封面授权使用的唱片公司,以及加起来五毛的两位滚石大老的全力支持。
• 大块出版的郝明义先生和汤皓全总编辑——做书的人与做唱片的人有相当不同的自由程度,感谢你们的耐心支持。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现任理事长李建复,过去曾计画将你、大城、与小洋聚在一起合出一张唱片的往事已不可能实现,合作这一本书,是一件奇妙的机缘。
最后,立体的历史内还有一段决定性的小插曲——原本音乐人交流协会在第一次开会的时候,是计画自己印行这本精装书,但是考虑成本,深怕经费不够,然而吴楚楚面带笑容,在会上对大家说:「还好协会有位有钱的朋友!」有他这句话,我们就走入历史了!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唉!亲爱的,这已经是第几个秋天了……
文/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