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歌
  • 音乐
  • 流行音乐
  • 华语音乐
  • 歌曲
  • 合辑
  • 经典
  • 怀旧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没有歌的时代,是寂寞的。
只有噪音的时代,更寂寞。
要压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余光中

  1975年6月 6日,一个下着小雨的夜晚……

  一千多位冒雨前来中山堂的观衆,静静地坐在台下听歌,听着一位甫从研究所毕业的年轻歌手杨弦,把诗人余光中的八首诗谱成歌曲,堂外的小雨绵绵地下着,堂内的心情随着一首首诗与歌的婚礼,慢慢地发酵,歌曲终了,可是人未散去……

  当晚的观众中,除了余光中之外,还有《滚石杂志》的段氏兄弟 (后来创办了滚石唱片) 、广播人陶晓清,和「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洪简静惠。衆人相约隔日在余光中教授厦门街的家中举行一场讨论会,决定了后续的行动̶̶转播、报导、出唱片、出书……

  一把创作歌曲的熊熊火焰就此点燃,烧出了台湾流行乐史上最重要的「校园民歌」运动!也从此扭转了华人流行音乐的发展和走向。

  2015年——民歌欢庆40年!由「民歌之母」陶晓清统筹,资深音乐人杨嘉主编,费时近一年,成就历年来最详尽完整的典藏版民歌图文百科全书。

  精采内容包括:

  ——逾15万字内容,翔实描绘校园民歌运动的缘起、发展与转变
  ——近100张民歌时期经典唱片介绍
  ——逾100位「民歌手+词曲作者+乐手+幕后推手」大公开
  ——超过300张老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重新出土
  ——你耳熟能详的歌,但你不知道的「歌的故事」
  ——重现19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
  ——精选40年来69场重要民歌演唱会全纪录
  ——以及无数则连圈内人也不一定知道的祕辛:

  • 〈橄榄树〉的来龙去脉?
  • 〈龙的传人〉改词始末?
  • 李宗盛生平创作的第一首歌?
  • 陈小霞音乐创作的起点?
  • 陈建年初出道的首次录音?
  • 民歌曾有过波西米亚村?

  随书附赠三张独家CD(不分售),共46首经典歌曲,曲目包括:

  ̶̶  16首从未发行过的精彩LIVE演唱版(网路上也找不到的珍稀版本)
  ̶̶  25首来自民歌初期三张经典合辑《我们的歌》的重要歌曲,绝版多时,重新复刻出土
  ̶̶  4首未曾发行过的新歌,由杨弦、吴楚楚、苏来等人重新录制
  ̶̶  外加一首王新莲首张专辑绝版歌曲

  如果你是民歌时期的资深乐迷,
  本书收藏了你最青春辉煌的记忆。
  如果你出生太晚错过民歌年代,
  本书带你直溯华语流行音乐源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 企划制作


  成立于1996年5月4日,由台湾音乐人自发成立的民间社团,会员由歌者、乐者、 词曲创作人、唱片制作人、广播人、文字工作者……等相关音乐工作者所组成。多年来致力于原创歌曲之推广,举办多场极具代表性的演唱会:民歌的故事演唱会、薛岳灼热的生命演唱会、民歌二十年演唱会、民歌三十年系列演唱会、梁弘志加油演唱会、天水乐集̶̶一千个春天演唱会、大学城̶̶飞扬的青春演唱会……等经典活动,所有收入完全捐赠为促进音乐推广之公益用途。同时常和国内各大公益团体合作,参与多项关怀社会议题,以演唱会、歌曲创作、演讲心理、谘询课程……等活动,积极付出对周遭环境及下一代的关心。

  第一、二届理事长:陶晓清;第三、四届理事长:吴楚楚;第五、六届理事长:殷正洋;现任理事长:李建复。

  www.facebook.com/musicmandomisodo

陶晓清 统筹

  1965年进入中国广播公司,次年开始主持热门音乐节目,推广校园民歌,成立「民风乐府」。1995年和许多音乐工作者成立「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担任第一、二届理事长。2000年获金曲奖「特殊贡献奖」的肯定。2008年七月自电台工作退休,投入带领读书会与成长课程;于2010年取得加拿大Haven学院的谘商证书,成为合格的谘商师。目前是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常务理事,并带领各地心理谘商课程。

杨 嘉 主编

  大一开始担任西洋音乐广播DJ,毕业后任职唱片公司,从西洋音乐转战国语唱片,从本土公司进入国际公司。1990年代末,从台湾进入新加坡亚太总部,负责亚洲区网路与数位音乐发展。2005年被派至北京,发展大陆新媒体音乐事业。除幕后音乐工作外,长年撰写流行音乐评论及音乐专栏,并翻译、编辑音乐书籍,曾出版《1997年度流行音乐鑑赏》、《品牌大师布兰森自传》等书。2013年回台,专心从事文字工作。

图书目录

前言 没有白活 /陶晓清
编者的话 历史是立体的 /杨嘉

【思想起第一段】还原一个时代

第一曲 1970年代的流行音乐
1-1 话说当年青春的心!校园民歌为什么会出现在1970年代? /杨嘉
1-2 创作歌谣的先行者1:洪小乔 /王承伟
1-3 创作歌谣的先行者2:胡德夫 /李蝶菲
 
第二曲 民歌从这里开始——杨弦
2-1 杨弦在余光中的诗中听到了音乐
2-2 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西出阳关

第三曲 从西洋歌曲到唱自己的歌    /陶晓清

第四曲 谁在西餐厅唱歌?——民歌西餐厅地图 /陶晓清採访、杨嘉整理

【思想起第二段】一个唱歌的故事   

第五曲 新格唱片篇
5-1 金韵奖合辑系列
• 金韵奖1-10辑
5-2 屋檐上的艺术家——李泰祥的民歌时期
演奏曲篇
• 乡土‧民谣1、2
• 延绵交响诗
歌曲篇
• 齐豫:橄榄树/祝福/你是我所有的回忆
• 唐晓诗:蹈/黄山
• 叶蒨文:春天的浮雕
• 陈明、王诚:少年游
• 简上仁:老调.新声 童年的回忆
5-3 番外篇1:《金韵奖》幕后推手——姚厚笙
5-4 金韵奖歌手专辑
• 陈明韶: 伞下的世界/陈明韶的歌/浮云游子
• 包美圣:你在日落深处等我/长空下的独白/那一盆火/樵歌
• 李建复:龙的传人
5-5 番外篇2:砍倒〈橄榄树〉,改变〈龙的传人〉,歌曲十二禁!
5-6 金韵奖歌手专辑
• 杨祖珺专辑
• 黄大城:今山古道/唐山子民
• 王梦麟:母亲!我爱您!/一家欢乐百家愁
• 王海玲:偈/从此以后   
• 施孝荣:施孝荣专辑/侠客
• 杨芳仪:杨芳仪/徐晓菁重唱专辑/老师.斯卡也答
• 杨耀东:早安晨跑/怎么能够
• 郑怡/王新莲/马宜中合辑
• 木吉他合唱团专辑
• 我唱你和:金韵奖合唱专辑1、2

第六曲 海山唱片篇

6-1 民谣风合辑系列
• 民谣风1-4辑
6-2 民谣风歌手专辑
• 林诗达:STAR传奇
• 叶佳修之歌
• 潘安邦:外婆的澎湖湾/故乡的风
• 蔡琴:出塞曲/秋瑾
• 银霞&旅行者三重唱:蜗牛与黄鹂鸟.兰花草
• 旅行者三重唱
• 罗吉镇:梦的衣裳
 
第七曲 其他唱片公司篇

7-1 四海唱片
• 乡音四重唱:秋天里的野菊花.农村酒歌/车站风光
• 邱晨:新民风第一辑——邱晨的季节
• 天水乐集:李建复专辑——柴拉可汗/蔡琴.李建复联合专辑——一千个春天
• 靳铁章:给我一片安乐土
7-2 歌林唱片
• 新金曲奖——青年创作园地1、2
• 黄仲崑:你说过.我想问你/记得我.无人的海边(综一)
7-3 拍谱唱片
• 苏来:让我与你相遇
• 侯德健:龙的传人续篇
• 郑怡:小雨来的正是时候
 
7-4 滚石唱片
• 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三人展
• 邰肇玫.施碧梧二重唱专辑:小草歌手的第一张专辑
• 邰肇玫:邰肇玫创作专辑(光美)/雪歌.芦苇
• 潘越云:再见离别/天天天蓝
7-5 丽歌唱片
• 赵树海专辑
7-6 环球唱片
• 现代歌谣——青年创作专辑 1
7-7 乡城唱片
• 乡城组曲
7-8民间有声出版社
• 潘丽莉:名歌集
• 任祥专辑
• 杨锦荣:青草地
• 长短调
7-9 亚洲唱片
• 1984新人奖
 
【思想起第三段】舖成一条梦想大道

第八曲 音乐的雕塑家                             
8-1 编曲/乐手/录音室
8-2 重要的幕后推手
第九曲 校园创作歌曲的传承
9-1「大学城」出版合辑全纪录
9-2 新格唱片后金韵奖时代作品
第十曲 民歌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
10-1 「民歌」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 /马世芳
10-2 他从台北来 /公路
第十一曲 四十年来重要民歌演唱会全纪录 /陶晓清
第十二曲 那些值得珍藏的歌曲——附录3CD /陶晓清解说、王家栋制作

3 CD曲目

那些值得珍藏的歌曲    
母带制作/王家栋        解说/陶晓清

这三张CD中的歌曲包括:

• 16首过去从未发行过的精彩现场演唱歌曲版。
• 25首来自民歌初期三张经典合辑《我们的歌》中的重要歌曲,绝版多时,重新复刻出土。
• 4首未曾发行过的新歌,由杨弦、吴楚楚、苏来等人重新录制。
• 外加一首王新莲首张专辑绝版歌曲。

CD 1

这张CD中的歌曲,都是过去从未出版发行过的现场演唱会版本。有一些是演唱者在当时电台的录音室所录的版本,有的是从过去举行的演唱会实况中所选出的歌曲。

曲目                演唱者
1. 候鸟之歌            李建复
2. 鹭鸶                郑怡
3. 雨中即景            王梦麟、赵树海
4. 爱情                周麟
5. 爸爸喝酒的时候    李宗盛
6. 龙的传人            侯德健
7. 唱自己的歌        杨光荣
8. 雨花                任祥
9. 离别在深夜里        赵树海
10. 茶山情歌         郑怡
11. 江湖上            杨弦、黄大城、施孝荣、殷正洋
12. 地球的孩子        邰肇玫、郑怡
13. 民歌            杨弦
14. 燕子            殷正洋
15. 阳关三叠         吴楚楚
16. 谢幕曲            苏来

CD 2

「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在1977和1978年间赞助发行了三张《我们的歌》合辑,由陶晓清策画,收录了众多民歌风潮初起时的重要作品。这三张经典合辑绝版多时,这次难能可贵地取得「洪健全文教基金会」的同意,以及原始词曲作者与歌者的授权,重新整理混音,附录于本书再次发行复刻版,可说万分珍贵。杨弦重新录制了两首未曾发行过的新旧作品也收录其中。

曲目                演唱者
1. 纸船            朱介英
2. 好了歌            吴楚楚
3. 慕情            韩正皓
4. 三月思            杨祖珺
5. 学子心声        韩正皓
6. 墟            吴统雄
7. 你的歌            吴楚楚
8. 游子情怀            韩正皓
9. 走桥要走我搭的桥    吴统雄
10. 归来                吴楚楚
11. 匆匆                胡德夫
12. 华灵庙            吴统雄
13. 枫叶                胡德夫
14. 妈妈的爱心        杨祖珺
15. 牛背上的小孩        胡德夫

CD 3

收录《我们的歌》第三辑中的所有歌曲。最后的五首歌,除第十二首是选自绝版的唱片外,其他的歌曲是杨弦、吴楚楚、苏来特别为了本书重新录制演唱的版本。

曲目                    演唱者
1. 风                韩正皓
2. 月琴记                任祥
3. 摆渡船上            吴楚楚
4. 并不知道            潘丽莉
5. 屋顶下的诗人        魏琮坤
6. 行到水穷处            吴楚楚
7. 长岛午夜            潘丽莉
8. 冬愁                魏琮坤
9. 雨色                任祥
10. 故乡情            韩正皓
11. 地层吟            杨弦
12. 问心                王新莲
13. 小小孩            吴楚楚
14. 一棵开花的树        杨弦
15. 台湾有什么好        苏来

图书序言

前言

民歌40——没有白活


  2013年就牵挂着2015年即将到来的民歌40年。当时「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理事长殷正洋希望找李建复接任下一届的理事长,之后可以带领大家做「民歌40」相关的事。然后在2014年的春天,新任理事长如愿上任,关于「民歌40」的相关工作也一一展开:纪录片、展览、演唱会、书……

  我先写了一封信给「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会员,向大家征求可参考的资料。感谢许乃胜第一名,马上寄来了他的珍藏。后来徐晓菁、涂佩岑、丁晓雯、梁弘志的姊姊,也都分别提供了资料。我也把家中所有资料全捐了出去,还需要帮手来家里帮忙搬运去协会。结果要写稿的时候还必须进协会去翻看自己的资料,这可是最初没想到的事!

  杨嘉——这位热门音乐时期的旧识,在民歌初期一起工作多年的老友,刚好回国定居,并转换跑道以文字工作为业。知道这个讯息我真是太开心了,因为书的主编就有最适合的人啦!

  果然,在所有的项目中,书的进度几乎是一直跑在最前面的。从开始讨论、到有了腹案,到确定了出版社,再到所有书稿的完成,几个月来几乎成了我们彼此交谈或e-mail来往的最主要中心。杨嘉有时候去堆放唱片的仓库翻找我们需要的唱片,有时候忙着影印唱片封面或文案,有时候在图书馆找资料,有时候要从堆积如山的各种资料、书籍、剪报中挑选至今仍可用的文字,并加以剪裁;有时候跟人开会研究哪篇文章要怎由哪个角度切入、又该怎么写,更多的时候得自己写!

  现在看到这本书接近完成,我心中十分地感动与感激!并不能免俗地除了杨嘉之外还要感谢一些人:

  大块出版社的郝明义先生,感谢他在第一次听到出书计画时,给我们的回应是:看看大块能怎么帮助这本书做得更好。没想到在「民歌40」系列活动起跑的记者会上,郝先生说1975年6月6日杨弦的演唱会他也在场,这缘看来在四十年前就结下了。

  林怡君还是大学生时,就参与《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和《永远的未央歌》二书的採访和撰稿,后来「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出版《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时她是出版社负责此书的主编。这次能再度一起工作,并再次看到她的认真负责,我确实感到十分开心并感谢。

  本书附录的几张CD,要感谢所有相关人士同意授权给我们无偿使用。在2014年耶诞前夕,杨嘉、熊儒贤、姚黛玮和我,在马世芳家一起听了好多「私房歌」,包含很久以前歌手在电台录的歌,一些我自己都忘记了在整理资料时挖出来的珍贵的演唱会实况,还有一些已经绝版的唱片,并从中挑选出可能会放进这份CD的歌曲。之后世芳将它们放在云端,好让被选的作者与歌者听过后给予我们授权。

  后来杨嘉提起在洪建全基金会出版的三张《我们的歌》,早已绝版,她希望让大家有机会聆听最初的这些歌曲。身为这三张唱片策画人的我当然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就去征求并获得洪简静惠女士的同意。接下来萧玲玲小姐帮忙询问版权并一一去信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授权。还有王家栋担纲把这些来源不同 (包括卡带、盘带、唱片、CD等) 的歌曲重新混波,让我们有最美好的聆听经验。真是非常感谢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才能交出这份得来不易的成果,可说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在寻找多年不见的作者时,很感伤地发现好几位已经过世了。有些作者还找得到家人或朋友(如钟鼎文、周梦蝶、黄大城、杜文靖),所以还能得到授权;但有少数没有后人,也找不到接头的对象(如潘丽莉、邓禹平),我们只能在此特别说明:我们非常重视创作者的版权,但并非我们没有征求同意,而是真的不知道该找谁洽询。

  此刻,我的心情是丰盈的、充实的、感恩的。多年后能因此书而去採访老友、撰写文稿,深感幸福,并再次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白活,多好呀!

文/陶晓清
2015年四月于台北

编者的话

历史是立体的


  那一天,我高兴地对朋友说起我编辑这本书的计画,说到要把所有参与当时民歌创作的词曲作者都列进书里;而不只是介绍歌手时,他立刻回头对我说:「啊!很好,这样很立体!」

  是啊!历史应该是立体的。

  小时候读历史,课本上千百年前发生的事,往往只有几句结论,没有过程,也没有故事,既平板又枯燥,读起来既无趣也无味。

  可是我们现在这段历史不但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最棒的是:还有音乐……

  就是这样的一个心情,本着「还原一个时代」的做法,去呈现一段立体的历史。

  要先解释书中的一些事:

  • 唱片——这部分是最复杂的。每个人都在问我选择书内的民歌唱片的标准是什么?大致说来,书内所收录的校园民歌唱片主要是从1975年杨弦所发行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开始,到1984年校园民歌已然成为流行音乐为止。这段期间内的唱片是以原始黑胶唱片为来源,复刻版不包含在内。选择的角度不但包括代表性、流传度、还有特殊性。至于后来「大学城」的创作,丁晓雯已有专书《我们的音乐课》详尽介绍,这里就不多赘述。

  • 文字——除了描述这段历史与介绍音乐背景的文字外,还有歌手的文章。许多歌手不但会写歌,文章也写得很好。当年皇冠出版社所出版的四本民歌书籍中就有许多歌手写的文章,另外马世芳为滚石唱片所编辑的《滚石金韵民歌百大歌选》纪念册《永远的未央歌》中,也有许多採访报导,这本书从上述来源中撷取了相当多精采的文字,配合原始专辑详列。为了不影响阅读,其中节略的部分全部都以……标示,并註明出处。

  • 照片——这是最有趣的地方。本着「还原一个时代」的精神,这本书大部分刊载的都是早期的照片,幕前的人物得以重现当年清纯的模样。至于幕后的人物,除非真的找不到当年的照片,而以较近期的照片取代,否则他们都很乐意提供当年的英姿,也使我们在收到照片时,会有惊艳的感觉。

  • CD——陶晓清很辛苦地找出当年的唱片、盘带、甚至卡带,准备让大家聆听筛选歌曲。不过在聆听过泸这些歌曲前,必须先经过两个星期的除湿,我建议放在烤箱中烘烤以节省时间,没人敢尝试,不过我也真没试过……录音师王家栋花了很多时间处理调整歌曲的音质。他的辛苦,只换来餐厅内一顿令人扫兴的晚餐。不过,众人的努力能让这些歌曲重见天日,是我们都很高兴的事。

  还要感谢一些人:

  • 首先是陶晓清,我是一位不折不扣西洋音乐养大的小孩,所以如果没有你,我绝对不会接触民歌,也绝对不可能进入国语音乐界。

  • 还有小毛,凌晨四点还在辛苦地协助编辑,曾俊仁和王承伟则反覆提供唱片拍摄,并协助核对词曲作者等资料。还有一位提供唱片的人是鲁芬,她去世后所有的唱片都放在吴楚楚的仓库里,这次我们找出来整理后,将会全数捐给日后的流行音乐中心,相信这是鲁芬所乐见的。

  • 感谢撰稿与提供照片的所有人,即时的三、五百字,与提供四十年前的照片原件,支持与信任是一件很温暖的事。

  • 感谢提供唱片封面授权使用的唱片公司,以及加起来五毛的两位滚石大老的全力支持。

  • 大块出版的郝明义先生和汤皓全总编辑——做书的人与做唱片的人有相当不同的自由程度,感谢你们的耐心支持。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现任理事长李建复,过去曾计画将你、大城、与小洋聚在一起合出一张唱片的往事已不可能实现,合作这一本书,是一件奇妙的机缘。

  最后,立体的历史内还有一段决定性的小插曲——原本音乐人交流协会在第一次开会的时候,是计画自己印行这本精装书,但是考虑成本,深怕经费不够,然而吴楚楚面带笑容,在会上对大家说:「还好协会有位有钱的朋友!」有他这句话,我们就走入历史了!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唉!亲爱的,这已经是第几个秋天了……

文/杨嘉

图书试读

第一曲    

1970年代的流行音乐
话说当年青春的心!
文/杨嘉


校园民歌为什么会出现在1970年代?
「唱自己的歌」针对的是什么?
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个时代,
无论你是否了解那个时代,
它都是改变台湾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历程,
让我们一起走入时间的长廊,
回头看看那段改变历史的时光!
    
五颜六色的十吋西洋唱片

小的时候,家里有一部和桌子一般高的长方形直立式电唱机,左半边是收音机,右半边就是唱盘。星期天早上是西洋歌曲时间,通常是十点左右开始;无论爸妈在不在家,楼下的电唱机照样启动,放肆的音乐声总是要喧闹一早上,而且经常不断地重覆放同一首歌。原来是姊姊拿着小歌本,在对着唱机学歌,那批十吋唱片是她的音乐课本。

你还记得吗?或者该说;你曾经看过吗?那种五颜六色的十吋唱片,有金色、红色、甚至有过青绿色,后来才全部改成十二吋的塑胶唱片?那是1960年代大部分学生接触音乐的开始。

那堆唱片,除了少数的国语流行歌曲外,几乎全是翻版的西洋排行歌曲。那个年代无论是高中生或是大学生,百分之八十都不爱听国语歌曲。〈苦酒满杯〉、〈今天不回家〉、〈往事只能回味〉这些歌虽然红遍大街小巷,可是打动不了文艺青年的心,清一色的浓俗曲调,更使这些音乐挂上「靡靡之音」的外号。

而当时的政府对这种现象的反应是:倡导「爱国歌曲」,以及强制播出「净化歌曲」,于是电视台一天到晚只能唱〈台湾好〉、〈国恩家庆〉,或是〈蓝天白云〉这类歌曲。

同一个时代,地球的另一端,英美的流行音乐正在进行彻底的改变:前有猫王,后有披头四(The Beatles),再加上1970年代具有浓厚个人思想的民谣歌曲,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年轻人,台湾的年轻学子也不例外。那个时候对西洋歌曲的通称是——「热门音乐」。

那些翻版西洋歌曲的十吋小唱片,就成为大多数人接触西洋音乐的最佳工具。

在那批十吋小唱片中,有两种系列最为畅销。一种是「四海唱片」公司所出的《音乐风》系列,黑色胶片,配上白色镶红边圆标。另一种是「环球唱片」公司所出的《美国风靡音乐》系列,金黄色透明胶片,配上银底黑字圆标。这些十吋唱片,每一面大约是六到八首歌,都是当时美国排行榜上流行的歌曲,每个月发行一或二张。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