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二版)

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社会学
  • 音乐政治
  • 表演研究
  • 文化研究
  • 音乐人类学
  • 音乐与身份
  • 音乐与权力
  • 音乐与社会
  • 民族音乐学
  • 大众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荣获第35届金鼎奖图书类非文学奖艺术生活类入围

  本书视交响乐团为社会行动者,将Bourdieu的场域(field)理论,重新设计为:「交响乐团行动者-古典音乐场域-文化场域-权力场域-国家政权/社会空间」,以线上交响乐团(on-line orchestra)、离线交响乐团(off-line orchestra)纵走当代生活场景。

  作为一种社会性譬喻(metaphor),它借国家交响乐团深描台湾社会、文化场域转型;借YouTube线上交响乐团,刻画全球性的文化、艺术典范转移。

  它关于想像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身分认同(identities),也本于国族(the national)、在地(the local)与全球(the global)

  我必须说,作为广义上古典音乐社群的成员,以社会学的方法与理论来解释古典音乐在变动社会里的运作,并非源自于优雅的「跨领域」研究风潮,我实质想要回到一项基进的社会学议程,即视古典音乐的现状,为一项有问题的问题(problematic problem),我想要以出身音乐学院实作者的反身性经验,在历经社会学场域方法及理论训练,并途径音乐、文化及社会现场的田野观察,来反思古典音乐。

名人推荐    

  ‧申学庸(音乐家、云门舞集基金会董事长暨总统府国策顾问)专文推荐
  ‧郭力昕(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暨系主任)专文推荐

  这本书将「古典音乐」放在文化、权力、政治、国家等多重场域的分析语境里,政治化(politicise)了西方古典音乐在台湾与全球的意义生产,和行动的可能与限制等问题,这是方向基进、具有开创企图和视野的学术计画。

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郭力昕

  本书作者受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学术训练养成,先音乐艺术,后社会科学,皆游刃有余,这样的跨领域人才,并不多见,但我始终相信这背后仍源自于他对于艺术感受的敏锐。

音乐家、云门舞集基金会董事长暨总统府国策顾问 申学庸
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二版)图书简介 探寻声音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意义 《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二版)》是一部深度剖析音乐现象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维度中扮演角色的重要学术著作。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音乐风格、流派的罗列与技术分析,而是将音乐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权力关系之中,探讨音乐如何被创造、被消费、被用来表达身份、构建社群,乃至挑战或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本书的第二版在保持原有扎实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案例分析,特别是针对全球化、数字技术对音乐生产和接受方式的颠覆性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拓展和更新。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工具,用以理解音乐不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而是社会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的文化本体论——声音、意义与场域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聚焦于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它首先挑战了西方传统音乐学中“纯粹音乐”的观念,强调所有音乐的生产和接受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语境。 声音的社会建构: 探讨了“声音”本身如何被社会意义所编码。不同文化对音高、音色、节奏的感知和价值判断是异质的。例如,本书会详细分析西方十二平均律体系的文化霸权性,以及非西方或民间音乐体系中,音色的情感负载如何超越旋律的组织。我们深入考察了“噪音”与“音乐”的界限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被不断协商和重塑的,尤其关注那些挑战主流听觉范式的音乐形式,如实验音乐、电子音乐的早期发展,以及特定地域内被边缘化的声音景观。 符号学与诠释的困境: 音乐意义的传递远非线性。本部分运用符号学工具,剖析音乐符号如何从作曲家(创作者)、媒介(表演/录制)到听众(接受者)之间进行复杂的编码与解码。章节特别关注“情感的结构”——音乐如何有效地引发共鸣,这种共鸣背后隐藏的社会脚本是什么?书中引入了现象学的方法,探讨身体在音乐体验中的核心作用,即音乐如何通过节奏、律动作用于身体,从而在集体情境中形成情感的“共享场域”。 音乐的媒介与物质性: 深入分析了不同媒介形态对音乐本体的影响。从现场表演的即时性、不可复制性,到黑胶唱片时代的“光环”,再到数字流媒体的“无限可及性”,每一种媒介都塑造了听众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例如,探讨了数字压缩技术对声音细节的侵蚀,以及算法推荐系统如何重塑我们的音乐品味,将“偶然发现”的体验转化为预测性的消费。 第二部分:政治的声景——权力、意识形态与抵抗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也是其最具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本部分着重于揭示音乐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能动角色,无论是作为巩固既有秩序的工具,还是作为颠覆现有体制的武器。 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内化: 详细分析了主导文化如何利用音乐来推广其意识形态。这包括对古典音乐在精英教育体系中的“净化”作用,对国家赞助的音乐(如进行曲、国歌)如何构建民族主义叙事的研究。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流行音乐产业(如主流唱片公司的运作模式),是如何通过商业化包装,将特定价值观(如消费主义、性别定型)巧妙地植入到看似“无害”的娱乐产品中。 身份的构建与“他者”的再现: 音乐是构建社群身份(如族裔、性别、性取悦身份)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本部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不同群体如何利用音乐来定义“我们是谁”。例如,分析了爵士乐、蓝调在非裔美国人社区中作为抵抗和文化保存载体的功能;探讨了朋克、嘻哈等边缘音乐运动,如何通过其美学和语言,对主流社会规范构成直接挑战。同时,也警惕了主流文化对这些“他者”音乐的挪用(appropriation)和“浪漫化”的危险,即如何剥夺其抵抗的锐度,将其转化为安全的商业符号。 审查、监管与音乐的自由: 探讨了国家和非国家权力机构对音乐内容的控制。这不仅包括对歌词的直接审查,更涉及对表演场地的管理、对“不雅”或“颠覆性”音乐的播放限制。书中将跨文化比较了不同政治体制下音乐审查的历史案例,并分析了在数字时代,版权法、平台政策如何成为新的隐形审查机制,影响了音乐的传播速度与范围。 第三部分:表演的场域——身体、空间与实践 本部分将焦点从声音和文本转移到实践层面——音乐是如何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中被“活出来”的。表演被视为一种社会行动,而非仅仅是音乐的再现。 现场的政治学: 现场音乐表演(无论是体育场音乐会、地下酒吧演出还是宗教仪式中的吟唱)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空间。本书剖析了表演场域的微观权力关系: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舞台空间的设计如何影响观众的集体行为、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如抗议集会或音乐节)音乐如何催化强烈的集体情感和政治行动。我们关注“狂喜”或“迷狂”状态是如何在音乐的驱动下,暂时性地瓦解既有的社会等级。 音乐实践中的性别与身体: 深入研究了性别角色在音乐表演中的投射与颠覆。例如,女性音乐家在舞台上如何被期望表现(或抵抗)主流的性感符号;男性音乐家在特定流派中如何通过展示“阳刚之气”来巩固其社会地位。本书还探讨了身体改造(如纹身、服饰、肢体语言)如何与音乐风格结合,共同构建出可被识别的亚文化身份。 全球流动性与地方性的碰撞: 随着音乐家和音乐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本书探讨了音乐的“地方性”是如何在跨国界传播中被重新定义或“混合”的。分析了世界音乐(World Music)这一商业分类的局限性,以及艺术家如何在继承传统元素的同时,积极地与全球流行语汇进行对话,创造出新的、具有多重文化指涉的音乐形态。 结论:面向未来的声音研究 《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二版)》总结了声音在当代社会中日益复杂的角色,强调了研究音乐时必须保持的批判性警惕:我们所听见的,永远是权力运作的结果。本书不仅为音乐学者、社会学家、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箱,也为所有对流行文化、声音景观以及社会实践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独特视角。它敦促我们不仅要“听”音乐,更要“读懂”音乐背后的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铭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系学士、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社会学系文化与社会研究所硕士。

  曾任《联合报》文化组记者,同时任《西日本新闻》(Nishinippon Shinbun)亚洲专栏主笔,曾连续获第十八、十九届吴舜文新闻奖。

  目前专任于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应用音乐学系,并兼任于国立中山大学音乐学系,曾担任古典乐刊《MUZIK》客座总编辑。

  2010年以「文化实作及其公共性的浮现」获国科会年轻学者学术辅导奖励,并担任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国家交响乐团调查研究」计画主持人。

  近期入选学术会议发表:台湾社会学年会、CSA文化研究学会年会、政大传播学院「数位创世纪」国际研讨会。

视觉设计者简介

李根在


  旅美台湾设计师。

  1991年实践专校应用美术科毕业,2001年台湾师范大学设计研究所毕业,纽约Pratt学院。
  历任国华广告创意部设计,太一广告助理艺术指导,于1996年创办李根在平面设计工作室。2001年任教于明志技术学院。
  现任台湾艺术大学客座副教授。

  2002年赴美,在美期间,尝试多种不同媒体,并与不同专业人士合作,如摄影师、动画师,并从事艺术创作。

  从1996年自行创立工作室以来,获得台湾及海外专业设计奖项及参展超过两百余次,包含 D&AD奖、图形设计、海报、型录年鑑白金、金奖、传递艺术年奖、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年奖,One show设计奖,Red-dot 传递设计奖,How 杂志国际设计竞赛,自我宣传设计竞赛、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年奖、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IDN亚太平面设计大赛全场最佳平面设计大奖、时报广告奖等。

  2002年受邀与其他三位台湾设计师共同出版设计作品集《放4》(台湾长松文化出版)。
  2003年获推荐选入纽约费顿出版社出版Area一书,为100位国际注目的平面设计师之一。
  2005年柏林 Hesign出版社出版国际平面设计一百单八将,选为108位国际平面设计师之一。
  2005年出版【Fame】专辑。
  2006年受邀评审纽约广告节设计部门。
  2006年个展于纽约苏活区456画廊。
  2007年个展于中国南京艺术学院。
  2010年受邀评审台湾国际学生设计大赛。
  2010年受邀评审澳门视觉艺术节。

图书目录

申学庸推荐序
郭力昕推荐序
致谢

前言

第一部 文化实作及其公共性的浮现

第一章 导论

研究方法
研究架构:理论与策略

第二章 国家交响乐团的研究定位:文化与社会学的观点
第一节 交响乐团作为「文化」
第二节 场域、结构与能动性

第三章 历史、行动与转型
第一节 台湾政治与社会转型
第二节 国家交响乐团的诞生与场域对话
第三节 「行政法人化」交响乐团
第四节 国家交响乐团的「场域」体验
第五节 国家交响乐团作为政治宣传(propaganda)

第四章 国家交响乐团如何想像「国家」
第一节 文化制作
第二节 文宣作为论述(discourse)
第三节 国家交响乐团在「国际」舞台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 「民主化」古典音乐?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网路与民主参与

第一节 民主参与理论
第二节 媒体作为公共领域
第三节 网路作为社群

第三章 古典音乐的社会过程
第一节 艺术资质与资本
第二节 常规、门槛与过程
第三节 重探实作

第四章 阅读与批评:线上交响乐团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
第一节 评估:媒体格式
第二节 评估:近用性
第三节 三评估:参与性
第四节 评估:互动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申学庸
(音乐家、云门舞集基金会董事长暨总统府国策顾问)


  当俊铭邀请我为他的首本学术着作《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写序时,我真是为他高兴,这位年轻才子又有好成绩了。俊铭还在大学唸书的时代,他的恩师,也是我音乐界的好友刘塞云教授,就将这位才华洋溢的高徒介绍给许多艺文界的好友认识,当时,我们都惊艳于他思考的敏锐及俐落的文采,对表演艺术充满着热情、创意与巧思,我已看出这位喜爱唱歌的孩子,除了表演艺术的才华之外,将会成为一位执笔为文化发声的人物。

  俊铭自国立艺术学院(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系完成学士、硕士学位之后,并没有走向教学、偶而登台的传统音乐家路径,他在《联合报》担任文化记者,获两届吴舜文新闻奖,相当受到报社器重,我一路看他从担任记者时展现批判、勇敢却时而深情款款的笔锋,毅然决定离开人人称羡的大报工作,亦离开他熟悉的音乐世界,前往伦敦政经学院攻读社会科学;他任职新闻工作时,偶有「激进」过头,令我担忧,但我从不让他知道这些,我始终相信,这位可爱的年轻人正在自我探索,也终究会走出自己的天地。

  俊铭告诉我,伦敦政经学院是他知识启蒙的重要据点,他也向我解释,他并没有离开音乐,我现在看到他的新书即将出版,开始知道这位年轻学者一直信守诺言,总算没有离音乐太远。他自英国学成归来,已非常确认自己要走上学术路途,我发现他一步步小心翼翼、踏实的行走;他从做记者时的批判与犀利,调整身分,做学问、行事的态度更趋严谨、成熟、谦卑与执着。

  俊铭受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学术训练养成,先音乐,后社会科学,皆游刃有余,这样的跨领域人才,并不多见,但我始终相信这背后仍源自于他对于艺术感受的敏锐。我每每看见他稚气未脱的年轻模样,对照他自学生时期以来的精采表现,有时不免遗憾我的好友塞云未能参与、分享。

  这本书一共有12万字,是用社会学的角度来谈论音乐的着作,对音乐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但是它提供了音乐人与社会互动的另一种视野,对于台湾的音乐界应有启发。而孕育这本书的土壤,我认为应该至少包含作者出身的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学系,也有他在《联合报》担任文化记者所长期累积的社会性嗅觉。

  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实作及其公共性的浮现」,採用了社会学及音乐学的方法,来谈国家交响乐团与台湾政治、社会及文化场域的转型互动。第二部分是「『民主化』古典音乐?」,作者使用透过网路组成的知名乐团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来辩论古典音乐与科技、网路及民主参与的关系。

  全球化、网路文化是当代必然的趋势,民众的生活也因此更加的多元化,我总感觉,和这些年轻人像是活在同一个空间,却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俊铭提出来的观点,正好可以发挥全球化、网路无国界的特质与功能,让不同领域的音乐爱好者,借此看到「音乐」在社会上所代表的符号与新意。

  盼望透过这本书,可以吸引更多民众将音乐带入他们的生活,让「音乐」成为日常生活的选项,也借此向大家推荐这位优秀的年轻学者。

推荐序

郭力昕
(政大广电系副教授)


  俊铭嘱我为他的第一本学术研究专书《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写点文字,我捧读大作惶恐之际,也同时出现了多重的心情:敬畏、叹服、喜悦、与有荣焉,不一而足,还暗暗地感到一丝「骄傲」。

  这位杰出的年轻学者,写出一本掷地有声的学术着作,既非其师、亦非音乐中人的我,跟着瞎骄傲什么?这得从我与俊铭的忘年之交说起。从他在国立艺术学院做为音乐系高材生开始,我就经由从事音乐工作的伴侣钟适芳,有缘跟着认识了这位当时已经在电台主持读书节目的优异青年。我们那时暗暗讶异,能够碰到一位主修声乐的音乐系学生,博览书籍、思考深刻、复谦虚自持,令我称奇又赞叹。

  我们之后也沾光的、「骄傲」的参加了俊铭的毕业个人演唱会,奇妙地看着这位带着孩童般纯真神情的大男孩,演唱深邃的德国艺术歌曲。此后我也继续读到俊铭在研究所时期,热情分享予我的一些他修课时的艺术评论写作。当时自己也写一点评论文章,看着俊铭文采丰美、观点犀利的书写,我总有自己可以就此停笔的感叹。俊铭后来转入媒体工作,担任大报的文化新闻记者,他年纪轻轻即积累起来的厚实知识基础与书写思辩能力,立刻让他的表现,耀眼于艺文界和媒体圈。

  当我不免也偷偷开始忧心,在台湾轻易可以名利双收的主流媒体,是否会让俊铭逐渐习于眼前成就时,他很快的以断然告别媒体工作、赴伦敦政经学院深造的行动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在偶尔接到他来自伦敦的长信里,我看到俊铭重回学术知识的快乐与满足。他用功之深、学习之勤,充分流露字里行间,让我分享了他被批判性社会学和文化理论冲击时的喜悦、观察和思考。俊铭已经让自己的理论基础与学术训练,达到一个相当少见的扎实水平上。这本研究专着的质量,可以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本书两部研究写作,除了展示俊铭的研究能力,更呈现了至少以下的特色与价值。首先,它应该是国内第一本由本科为音乐的学者,取文化研究为径,并依据相关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为方法,对西洋古典音乐在交响乐团这个机制与实作里的政治及文化生产,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在这样的分析里,俊铭突破了台湾学界对「古典音乐」或音乐学大抵固着不变的认识或研究框架;他将「古典音乐」放在文化、权力、政治、国家等多重场域的分析语境里,政治化(politicise)了西方古典音乐在台湾与全球的意义生产,和行动的可能与限制等问题。这是方向基进、具有开创企图和视野的学术计画,仅此即已值得称颂。

  但此份研究的价值不仅止于其视野和开创性。我虽非音乐学背景,社会学亦非专长,但从俊铭论述严谨,动作确实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两部论文兼具对细节经验或文本的精致分析、与对历史/政治语境的充分关照,使其争辩的论点具说服力与辩证内涵。我想,对于传统古典音乐的学术领域而言,俊铭生产的研究,与它们展示的新的研究路径和前景,应该是值得兴奋和充分鼓励的。

  做为一个对西洋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和外行人,我看了俊铭的专着,会意犹未尽地期待,是否俊铭有兴趣继续开拓相关的研究题目。例如,何以「古典音乐」这个普通名词,一直被人当作「西洋古典音乐」的专有名词在使用?从名词开始的这项垄断与专擅的背后,诉说着怎样的文化霸权、自我殖民、或新旧文化帝国主义的操作?「古典音乐」在台湾与全球巨大的文化和商业效益,究竟有着怎样的变与不变,使「(古典)音乐民主化」这件事,如何真正可能?

  俊铭固然无须理会我这些可能看来相当外行而粗浅的提问。但以俊铭在学术研究上的能力和见识,与他既谦冲谨慎又富胆量气魄的极为有趣的学术特质,我相信他接下来的研究题目无论为何,都将可以出现同样的质量与颠覆性,足以冲击各种传统学术研究的既定概念与框架。那么,期待俊铭大步向前,不必担心把那些抱残守缺的研究方向或学术框架,从故步自封的安乐椅上给撼摇下来。

图书试读

第一部
Part One
文化实作及其公共性的浮现
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 Emergence of Its Publicness
 
第二章 国家交响乐团的研究定位:文化与社会学的观点
Chapter Two: The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and Sociology
 
本章透过Giddens对结构(structure)与能动性(agency)的讨论,来说明国家交响乐团如何进行音乐实作,包括它如何协商它自身的古典音乐身分;如何协商社会意义;如何穿梭于不同场域,而形成「公共」;如何身处结构,而能维系能动,并借 Bourdieu 的「场域」(field)理埨,探讨交响乐团行动者与不同层次权力场域之互动。
 
本章先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者 Williams(1981)对于文化(culture)如何成为社会学(sociology)主题而形成之「文化社会学」(sociology of culture)出发,来对于上述研究主题做理论、方法及文献上的定位;本节透过文化的界定及用途(in use),来定位国家交响乐团作为研究主体,可行性的聚焦面向。
 
第二节回顾社会结构与行动者之间互动的争辩,包括 Giddens 聚焦于人经由行动而再生产社会结构的「能动性」讨论;以及 Bourdieu 强调资本(capital )、惯习(habitus)以及场域争斗(field)的实作逻辑,试图定位国家交响乐团作为行动者,在不同场域的重叠与交互作用经验,如何成为具能动性的主体,不断渗入被结构的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亦同时成为结构中的结构(structuring structures)。
 
第三节,本节以国家交响乐团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如何与「公共性」对话,为后面章节研讨「行政法人化交响乐团」预做研究定位。本节借 Habermas 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结构转型做相关考源及评估主张,包括它如何浮现、衰退以及再封建化,用以接合行政法人论述。另外,本节朝向 Bennett「将政策放入文化研究中」(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的主张,认为 Bennett 以 Foucault 的 governmentality(治理性),可作为修正并重建Habermas的公共领域的参考,因而批判理性及公共性仍具潜力存在于现代的文化机构;而这项意见,将作为本研究考察国家交响乐团之能动表现的研究意喻(implication)。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它所跨越的领域之广——文化、政治、表演。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讲音乐本身,更是在探讨音乐与更广阔的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个人对于音乐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思想,甚至行为的现象特别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音乐的心理学层面?比如,某些音乐的节奏、旋律是如何触动我们的神经,引发我们特定的情绪反应?它是否会分析音乐在集体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宗教仪式、庆典活动,或者甚至是战争动员中,音乐是如何凝聚人心,激发情感的?我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非常好奇。它是如何成为人们表达个性的方式,如何构建社群,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历史案例,展示音乐如何成为社会批评的工具,或者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我对“表演”的理解也比较广泛,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演出,也包括音乐在电影、广告、甚至日常社交中的“演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的观察,让我看到音乐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评分

老实说,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翻阅那些看起来非常学术化的书籍,但我被这本书的“表演”这一关键词所吸引。我对音乐如何从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娱乐产业,一种身份表达,都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关注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变?例如,随着技术的发展,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流媒体、社交媒体对音乐的创作、消费和推广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在“表演”的语境下,书中是否会探讨现场音乐演出的意义?是音乐节、演唱会,还是更小型的音乐聚会,它们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分析音乐表演的商业运作模式,音乐产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及音乐如何成为一种商品,一种文化符号,被生产、包装和销售。我也很好奇,在“表演”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些不那么显性的力量在推动着音乐的发展,比如唱片公司的决策、音乐评论家的影响力、甚至是粉丝群体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运作机制,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信息量巨大”和“研究深度”。“二版”这个字眼也暗示了这本书经过了内容的更新和内容的深化,这对于想要了解一个领域最新见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我猜测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可能包含了音乐专业的学生、研究者,甚至是对音乐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梳理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复杂发展脉络。书中是否会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音乐事件来印证作者的观点?例如,在探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时,是否会详细分析某个特定时期某个国家音乐审查制度的运作,或者某个音乐流派如何成为反抗运动的旗帜?我期待书中能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同时也希望作者在行文中能够保持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表达,避免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让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学术研究,这会大大增加这本书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总而言之,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能够提升我对音乐认知高度的读物。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不同学科、展现事物内在联系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音乐的文化、政治与表演”,便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暗示着音乐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生活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人类的行为紧密相连。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遥远的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在文化层面,书中是否会探讨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它是如何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或者又是如何反映和塑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的?在政治层面,音乐是否曾经扮演过号召民众、表达反抗、或者成为政权宣传工具的角色?我联想到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音乐事件,比如革命时期的歌曲,或者某个时期流行音乐中隐含的社会批判信息。至于“表演”这个词,我理解它不仅仅是音乐家在舞台上的演奏,更可能包含了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传播、消费以及被赋予意义的过程。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音乐表演的形式、场地、观众互动,以及这些表演如何影响音乐的接受度和生命力?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音乐世界,不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而是承载着丰富社会信息和人类情感的动态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抽象的乐器剪影,隐约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张力。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音乐的无限遐想。虽然这本书的副标题提示了它可能涉及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但我对它在音乐普及方面的潜力仍然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的音乐概念一一拆解,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音乐的魅力所在。比如,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的演变,以及这些风格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穿梭于古典、爵士、摇滚、流行等各种音乐的殿堂,介绍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有一部分篇幅会用来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一首曲子是如何诞生的,它承载了创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又在历史上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音乐创作的灵感,或者至少能对那些曾经触动过我心灵的旋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有料”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音乐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索音乐世界的邀请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