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的奇蹟

羽的奇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or Hanson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羽毛
  • 奇蹟
  • 魔法
  • 成长
  • 友谊
  • 勇气
  • 希望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
荣获约翰・卜洛奖章
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类奖
太平洋西北书商公会图书奖

  黄贞祥(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泛科学专栏作者)
  专文推荐


  二十世纪末,从中国辽宁出土的化石震撼了自然科学界,
  使得十九世纪以来的演化知识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犹如一场博弈竞赛,这场生物考古让中国科学界成为热潮中心。
  原来恐龙有羽毛!
  这不仅动摇了鸟类羽与爬虫类是泾渭分明的常识(新的看法是恐龙才是鸟类的祖先),
  还宛如一股活水,替科学界注入研究的新动力,科学家开始探寻更基本的问题:
  羽毛的起源是什么?羽毛是为了飞翔吗?(蚊子比鸟类更早就会唧唧飞啊!)
  第一只会飞行的鸟是从地面升起,或是从树上跃下?

  俗话说,「二足而羽谓之禽」,随着科学家的观察累积,这句通则背后,其实满是神奇发现。
  鸟类如何控制羽毛,进而操控飞行?
  如此轻盈的羽毛为什么能够保暖?
  羽毛为什么能够样式繁多、色彩鲜艳,甚至发出声音?
  如果羽毛可以保暖,那么振翅飞行的鸟儿,不就如同穿羽绒衣跳郑多燕减肥操,怎能不中暑?

  羽毛不只与鸟有关。珍・奥斯汀创作时需要它(鹅毛笔),
  红磨坊里的妮可基嫚也需要它(华丽的舞衣),
  天使飞向神圣之境需要它(宗教之翼),
  诗人狄金森的灵感需要它(「那希望披覆羽翼/在灵魂深处幽栖」),
  毛钩钓需要它(模仿落水的昆虫,引鱼上钩),
  户外用品厂商需要它,机翼的设计灵感需要它……

  让我们来一场羽毛的惊奇之旅吧。

国际书评

  以浅显的方式,揭开羽毛的各个面向,以及羽毛和人类文明的关系 。——《科学》

  《羽的奇蹟》笔调幽默、内容包容万象,充满乐趣。——《纽约时报》

  从科学观察到文化史的好奇心都能被大大满足。——《出版家週刊》

  在演化的歧路上漫步,因鸟的秘密生活而惊叹不已。——Kirkus Reviews

  《羽的奇蹟》引人入胜,从鸟的演化切入,一一呈现人类对羽毛的着迷,不论是科学研究上的兴趣,或工具使用、工艺制作或商业运用的丰富程度。——《奥杜邦》

  棒呆了。——《BBC 野生动物世界 》
《风起云涌:大陆史诗》图书简介 引言: 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牺牲与重塑的世界。在广袤无垠的泰拉大陆上,古老的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衰落,新的势力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权力的更迭、信仰的冲突,以及隐藏在传说之下的巨大阴谋,共同编织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不着眼于个人的奇遇或某一个微小的角落,而是以恢宏的视角,剖析一个大陆如何从旧日的废墟中,挣扎着走向新生。 第一部分:旧日余晖与权力真空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大寂静”时代之后。数百年前,一场被称作“星辰陨落”的灾难席卷了泰拉,导致了曾经辉煌的“奥瑞恩帝国”瞬间瓦解。帝国崩溃后,中央集权不复存在,大陆被分割为数个主要势力范围,彼此间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阿卡迪亚联盟: 位于大陆西北部的自由城邦联合体。这里的核心价值观是商业与智慧。他们依赖精密的机械和对自然元素的初步掌控,在贸易线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联盟内部派系林立,为争夺“至高议会”的席位,暗流涌动。贵族商人阶层与底层工匠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预示着一场内部的结构性危机。 铁壁王国: 盘踞在大陆中央的军事化政权。他们信奉“力量即真理”,社会结构森严,以严格的军法统治一切。铁壁王国视外来文化为腐朽之物,致力于重建旧帝国的“秩序”。其统治者“铁王”以不朽的意志和铁腕手段维持着看似稳定的局面,但其军队对周边弱小民族的压榨,使其饱受周边势力的憎恨。 迷雾森林的低语: 在大陆东部,是广袤且充满未知能量的迷雾森林。这里居住着被世人遗忘的“林语者”部族。他们掌握着与大地脉动的古老契约,但与外界几乎隔绝。近几十年来,一股不祥的能量波动正从森林深处传来,干扰着周围的生态系统,令林语者们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要打破沉寂,干预外部世界的纷争。 第二部分:信仰的裂痕与古老的秘密 泰拉大陆的社会结构深深植根于对“创世三神”的信仰——秩序之神、自然之灵、以及被遗忘的“缄默之主”。然而,随着文明的恢复,对神祇的解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圣光教廷的崛起与争议: 圣光教廷在南方崛起,迅速统一了信徒,主张只有通过严格的教义和献祭才能获得神祇的庇佑。他们的教义排斥异端,特别是对“旧日符文”(帝国遗留下来的古代魔法残片)的迷恋者。教廷的扩张引起了阿卡迪亚联盟的警惕,因为联盟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古代符文的研究。 地底深处的阴影: 与地表之上热火朝天的争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底世界从未真正平静过。考古学家和深层矿工们偶然发现了连接着古代帝国核心能源枢纽的地下网络。这些网络中,不仅有储存着惊人知识的文献库,还潜藏着某种被封印的“非生命体”。随着地质活动的增加,这些封印开始出现裂痕,一股冰冷、逻辑至上的异类智慧正试图渗透回地表世界。 第三部分:冲突的序幕与命运的交织 本书的核心冲突并非单一的战争,而是几种不同生存哲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 贸易战争与技术封锁: 阿卡迪亚联盟试图利用其在能源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对铁壁王国实施技术封锁。然而,铁壁王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内部整合能力。他们通过残酷的军事征召,强行征用了帝国遗址中发现的半自动化防御工事,将其改造为入侵的先锋部队。 自然的反噬: 迷雾森林的能量紊乱不仅仅影响了林语者。它开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泰拉大陆的物理法则——季节错乱,元素能量失控地爆发。这迫使原本互相敌对的派系,不得不暂时搁置仇恨,联合起来寻找能量波动的源头。学者们怀疑,这股力量与“星辰陨落”的真相息息相关,而隐藏在三大神明传说背后的“第四位”存在,可能才是真正操纵一切的幕后推手。 时代的抉择: 随着各方势力不断逼近战争的边缘,历史的转折点来临。铁王必须决定是继续其孤立主义的铁血统治,还是冒险与那些他视为“堕落”的城邦合作,共同面对未知的地底威胁。圣光教廷则面临信仰危机:如果古老的秘密证明他们所信奉的教义是基于谎言,他们的统治基础将瞬间崩塌。 《风起云涌:大陆史诗》是一部对宏大叙事、政治博弈和世界构建的深度探索。它展现了一个文明在危急存亡之际,如何通过牺牲、妥协与不屈的抗争,试图开创一个全新的纪元。读者将跟随历史的洪流,见证泰拉大陆上,英雄与暴君共同书写命运的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索尔・汉森(Thor Hanson)


  古根汉研究员、Switzer 环境基金会研究员。这是他的第二本书。本书荣获John Burroughs 奖章、入围 The Samuel Johnson 奖,还荣获 AAAS/Subaru SB&F 奖(美国科学促进会╱速霸陆汽车公司颁发的Science Book and Film 奖)、太平洋西北书商公会图书奖(Pacific Northwest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Award)。平日可在 NPR的Fresh Air、PRI的The World等广播节目, CBC的The Current 电视节目听到或见到他的踪迹。

  他的研究工作和保育计划遍及全球。曾在中美洲研究雨林和鸣禽,在非洲坦尚尼亚研究勐禽的巢鸟巢掠食,在肯亚研究兀鹫食腐肉的习性,在乌干达主持大猩猩生态旅游计划,替美国林务局规划阿拉斯加的棕熊生态旅游行程,并经常参与生态冲击影响评估。

译者简介

吴建龙


  台湾大学毕业,曾任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鸟类研究助理、明尼苏达大学勐禽中心(The Raptor Center)志工,在台湾、纽西兰、美国等地参与过多项鸟类监测调查计画。台湾勐禽研究会、金门县野生动物救援暨保育协会会员。译稿赐教:avocetwu@gmail.com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致谢

引言  大自然的奇蹟

演化

第一章  罗塞塔石碑(The Rosetta Stone)
第二章  隔热层、滑翔机,与捕虫网
第三章  义县层(The Yixian Formation)
第四章  怎么抓「羊肉鸟」

一团蓬松
第五章  保暖
第六章  维持凉爽

飞行
第七章  从地面升起?从树上跃下?
第八章  长羽毛的榔头
第九章  完美的翼剖面

迷恋
第十章  天堂鸟
第十一章  女士帽上的那根羽毛
第十二章  我要那种绚丽的色彩

功能
第十三章  海鸦与搅拌棒
第十四章  强大的Penna
第十五章  没有羽毛的头

结语  怎能不赞叹
附录A 羽毛图解
附录B 罕见字发音

图书序言

序言(节录)

  嵴椎动物(也就是具有嵴椎骨的动物)[从外表来看]有四种基本类型:光滑的(两栖类)、长毛发的(哺乳类)、披覆鳞片的(爬行类和鱼类)以及有羽毛的(鸟类)。虽说前三种体表类型各有优点,但跟羽毛变化多端的形式和功能相比,全都不是对手。羽毛可以极为轻柔,也可以硬挺如木片;型态有倒钩状、树枝状、流苏状、接连状、扁平状,或是仅仅一根没有分枝的轴管。其长短可以从小于铅笔尖的刚毛,到观赏用的日本长尾鸡(Ongadori)那超过十公尺长的繁殖[尾]羽。羽毛可以让鸟融入背景里,也可以用来引起注意;它们能不靠色素就展现出夺目色彩;能储水,也能防水;能发出啪擦声、哨笛声、嗡嗡声、颤动声、隆隆声与刺耳尖锐声;羽毛还有近乎完美的翼剖面,也是至今人们所知最轻、效能最佳的隔热材质。

  站在那儿看着那只旅鸫,我想我应该不是第一个被羽毛吸引的生物学家。从亚里斯多德到恩斯特迈尔 (Ernst Mayr),自然学者们无不惊讶于羽毛样式与功用之复杂,因而研究起羽毛的种种-从生长模式、空气动力学到羽毛蛋白质的基因密码,不一而足。

  在现代[人造]颜料出现之前,有哪种介质可以表现出如此千变万化的颜色-从雉鸡的米黄、土棕,到太阳鸟 、翠鴗 、鹦鹉身上的绚烂七彩-呢?自此以降,羽毛孕育了一项全球产业;从君主到名妓都取之为服饰;从巴黎到纽约皆以之为时尚标竿。利用羽毛作箭翎,也代表着一种类似的观念跃进:原先不过是看着箭矢飞行,尔后则意欲控制飞行。当然了,其耐用度以及空气动力结构,更是从达文西到莱特兄弟等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与发明家都深受启发。然而羽毛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地神话与祭典仪式里,这肯定意味着其中还包含更深层的奥祕。

  当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写出「那希望披覆羽翼/在灵魂深处幽栖」

  希腊神话里,荷米斯(Hermes)靠着那双羽翼凉鞋快速往来奥林帕斯山,然而凡人之子伊卡洛斯(Icarus)却因为飞得太高,[飞行翼上的蜡被太阳融化,]导致坠落身亡。在印度教里,信使之神迦楼罗(Garuda)是从蛋里孵出的,有着人身鹰翅,因其飞行能力而有幸成为毗湿奴(Vishnu)的座骑,且毗湿奴赐给他永生超越其狡猾世仇-蛇灵那伽(Naga)-的优势。迦楼罗同受印度教徒及佛教徒的尊崇,到今天,泰国、印尼的国徽以及乌兰巴托 (Ulaanbaatar)的市徽上,都还可见到他满布羽毛的形象。

  羽毛跟神圣庄严之间的连结,并非仅见于萨满信仰或古代神话,我们也可发现该信念同样根深柢固地存在于泛一神论的信仰体系中。举凡基督宗教 、伊斯兰教、犹太教,甚至祆教 ,全都相信世上有天使;而所谓「天使」,是超越凡人的灵体,是通往与天主合一之道的中介。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天使的描写竟是出奇地一致,他们都有着明显的人型,加上一些特征强化其形象。要加上什么,才能进一步象征崇高与属灵的国度呢?浓毛粗发?浑身鳞甲?还是像两栖类的湿黏体表?都不是。打从沃胡马纳 (Vohu Manah)、米迦勒 (Michael)、吉卜利里 (Gabriel)分别在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摩西(Moses)、穆罕默德(Muhammad)等人面前首次现身开始,这些天使们便拥有一对巨大的羽翼。天使翅膀上的羽毛是极为重要的特征,跟恶魔邪灵那皮革般的蝠翼型翅膀有着天壤之别。

  羽毛不仅让我们对演化以及动物行为有更深层的认识,也提供我们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信仰及人类灵转巧思的历史。我脑中很快闪过几个大的主题,成了本书的章节架构。「演化」探究了至今仍有争议的羽毛起源之祕-它们是打哪儿来的?为什么会出现?「一团蓬松」则研究了羽毛惊人的隔热性质-从冰风暴中的小鸟,到登山客大衣中的羽绒。在「飞行」这部份,我们来看看羽毛是如何开拓了天空。「迷恋」将告诉你天堂鸟乃至拉斯维加斯繁华地段(Vegas Strip)的艳舞女郎,那种种充满诱惑的新鲜事。最后一部分,「功能」,探讨羽毛如何持续演进,这又包括了两方面,一是自然界,另一是人类对羽毛种种千奇百怪的使用方法。这本书从头到尾,有许多动物及人物让羽毛的故事鲜活了起来,这些角色包括了鸟类、恐龙、教授、仕女帽产销商、发明家、探险家,可说是族繁不及备载啊!

作者序

  一伙人转进空地旁的小径,我走在最前面,步伐轻轻地落在沾满露水的草上。我们的影子被清晨的阳光打到西边,人影再配上双筒望远镜、三脚架、单筒望远镜的剪影,看起来干劲十足。这是本地奥杜邦学会的首次春季赏鸟行程。大家最先看到的,是在滩地上来回走动的大蓝鹭跟两只黄脚鹬,接着我们慢慢往内陆行至一处淡水草泽,我知道林鸳鸯才刚从南方回到这儿。抬头只见片片乳白色的碎云疾掠过蓝天,阳光暖暖地照拂着我们的面颊。在北美西北区的绵绵冬雨告一段落之后,这种景象与感觉显得既陌生、又令人欣喜。

  不远的围栏边,一对拍动的翅膀飞落,闪过一抹赤褐色。我举起双筒望远镜,调准焦距,看到那只鸟颇有戒心地站在一片翠绿的短草地上。「那有只……」才讲了三个字,没想到脑筋空白,接不下去。大家纷纷停下脚步转过头看,接着就是举起双筒、架起单筒。其实那只鸟没啥特别,对这群高手来说实在不值一提。「那里!围栏旁边,有一只……」我竟然还是叫不出名字,活像拿起电话却只听到持续的「嘟……」。

  「不就旅鸫嘛。」身旁那个男的放下双筒,酸了我一句。其他人听到后也纷纷转身离开,徒留一阵尴尬的沉默。我竟然是在带奥杜邦学会的赏鸟活动时想不起「旅鸫」二字,那大概是整个北美最普遍的庭院鸟种了。在赏鸟圈,出现这种窘境就像是天文学家忘了地球叫什么名字一样失态。这时候,有人喊了声「森莺!」整群人听到后立刻匆匆跟了上去。反正我刚才的表现整个逊掉了,这样也好,就暂时留在后面好好观察那只旅鸫。

  从身上那较淡的锈色跟炭灰色调,我知道这是只母鸟;在阳光下,牠的羽毛显出新鲜、如瓷器般的柔顺光泽。牠抬起头、双脚跃进,接着冲上前用嘴端在土里翻找。挺直身子后,牠突然飞起,急转绕过一根围栏基桩,再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角度俯冲,最后停到一棵赤杨的枝稍。那只旅鸫抖一下尾巴,膨起体羽,再回复原状,接着开始理羽。牠转动嘴喙、伸到羽毛之间,灵巧地挑起、梳理每根羽管、每片羽瓣,像是位专注完美的管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布置、摆设家具。

  看到这幕,我笑了,但又想到,谁会对牠如此地执着苛求感到厌烦呢?这些羽毛可是影响到牠生活大小事啊!羽毛抵御了风吹日晒雨淋等种种天气变化,也向左邻右舍的公子哥儿们传达了牠的温柔婉约,帮牠找到好归宿,还能阻隔恼人的荆棘与虫子。除此之外,羽毛带给牠整片天空,让飞行看来是如此轻松写意,乃至于人类历来最伟大的飞行载具都相形见绌。那只旅鸫看似把羽毛理得井井有条了,瞬间从树枝落下,双翅迅捷一拨,掠过旷野而去。我这才放下望远镜。尽管已经落后其他人好一段距离,但看到旅鸫理羽、飞翔这再寻常不过的画面,还是令人开心,因为那又提醒我,「羽毛」这自然界的奇蹟,就在我们周遭。
 
  每天,全世界有多达四千亿只形形色色的鸟儿或飞行、或盘旋,或游泳、或跳跃,再不然就是在地面上移动着。这数字是全球人口数的五十几倍、狗的一千倍、现存所有大象数目的五十万倍,或者,超过麦当劳历来卖出的汉堡个数四倍。如同那旅鸫,这每只鸟身上都罩着一件繁复的羽衣,其全身羽毛数量从红喉北蜂鸟的一千枚上下,到小天鹅有超过两万五千枚不等。要是把世界上所有的羽毛首尾相连排成一列,其长度不仅超过地球到月球或太阳的距离,甚至可抵达一些更遥远的天体。我们虽然无法得知确切的羽毛总数,但能确定的是,从演化的观点来看,羽毛是空前的成就。

  嵴椎动物(也就是具有嵴椎骨的动物)从外表来看有四种基本类型:光滑的(两栖类)、长毛发的(哺乳类)、披覆鳞片的(爬行类和鱼类)以及有羽毛的(鸟类)。虽说前三种体表类型各有优点,但跟羽毛变化多端的形式和功能相比,全都不是对手。羽毛可以极为轻柔,也可以硬挺如木片;型态有倒钩状、树枝状、流苏状、融合状、扁平状,或是仅仅一根没有分枝的轴管。其长短可以从小于铅笔尖的刚毛,到观赏用的日本长尾鸡那超过十公尺长的繁殖(尾)羽。羽毛可以让鸟融入背景里,也可以用来引起注意;它们能不靠色素就展现出夺目色彩;能储水,也能防水;能发出啪擦声、哨笛声、嗡嗡声、颤动声、隆隆声与刺耳尖锐声;羽毛还有近乎完美的翼剖面,也是至今人们所知最轻、效能最佳的隔热材质。

  站在那儿看着那只旅鸫,我想我应该不是第一个被羽毛吸引的生物学家。从亚里斯多德到恩斯特.迈尔,自然学者们无不惊讶于羽毛样式与功用之复杂,因而研究起羽毛的种种,从生长模式、空气动力学到羽毛蛋白质的基因密码,不一而足。华莱士称羽毛为「自然的杰作……想不出有什么比这更完美的大胆创新。」;达尔文在其第二本谈论演化的大作《人类的由来》(Descent of Man)一书中,花了将近四章的篇幅讨论羽毛。但要说到人类对羽毛的着迷,那可不只在科学这个层面,而是触及艺术、民俗、贸易、风流韵事、宗教信仰,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就像人类文明利用自然界中各种令人惊讶的事物一样,从部落氏族到现代技术官僚体制,各地的文化不约而同、大量地採用羽毛作为符号象征、工具及装饰品。

  在法国南部的萧维岩洞(Chauvet Cave)里,有只长耳鸮的图像被仔细地刻划在顶部的石灰岩上。素朴但灵巧的线条,勾勒出一只肩部长满羽毛、转头向后看的鸟,那模样一看就知道是猫头鹰。萧维、拉斯科(Lascaux)以及附近其他洞窟里的岩刻、壁画是史前艺术的宝库,而这猫头鹰图像不过是其中上千幅作品之一。洞里那些令人难以忘怀、回味再三的古代动物、图案、肖像,其创作技巧之高超,曾让毕卡索为之兴叹道:「这一万两千年来,我们根本毫无长进。」事实上,萧维的这些画作可追溯到超过三万年前,而那只小猫头鹰图像,也成为世上最古老的鸟类描绘作品。

  虽然该时期的手工艺品包括了精致的鸟骨制品,像是骨针、扁瓶、串珠、挂饰等,但在那些早期洞穴绘画里,如此独树一格的羽毛描绘却颇为罕见。考古学家相信,古代的猎人不仅会使用羽毛来当装饰品,也拿羽毛作为赭色彩绘的画笔。到了石器时代晚期,从欧洲、美国西南部到纳米比亚的沙漠,岩画跟洞穴画中就经常出现羽毛头饰以及带羽翎的箭。可见在那之前,无论是从实用面(让箭矢更笔直地飞行)或深层文化面(用在典礼上或显示身分地位的贵重装饰)来看,人类都已将羽毛纳为己用。其多样化且往往看起来鲜艳亮丽的色彩,让羽毛成为了装饰的首选。在现代人造颜料出现之前,有哪种介质可以表现出如此千变万化的颜色──从雉鸡的米黄、土棕,到太阳鸟、翠鴗、鹦鹉身上的绚烂七彩──呢?自此以降,羽毛孕育了一项全球产业:从君主到名妓都取之为服饰;从巴黎到纽约皆以之为时尚标竿。利用羽毛作箭翎,也代表着一种类似的观念跃进:原先不过是看着箭矢飞行,尔后则意欲控制飞行。当然了,其耐用度以及空气动力结构,更是从达文西到莱特兄弟等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与发明家都深受启发。然而羽毛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地神话与祭典仪式里,这肯定意味着其中还包含更深层的奥祕。

  当艾米莉.狄金森写出「那希望披覆羽翼/在灵魂深处幽栖」这诗句时,其实是唿应了人类由来已久的情怀,亦即把鸟羽、飞行跟某种预兆给连结起来。古罗马时代,官方负责占卜吉凶的人称为占兆官(augur),他们根据鸟的行为或是从鸟的羽毛、骨头、内脏所呈现的形态来预言祸福。这些观鸟得来的神谕极具影响力,从政治上的重大决策到私人生活都深受其左右。即便到了今天,当人们在总统就职典礼或是需要讲些吉祥话的场合,总会顾虑到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吉凶忌宜。叙利亚人、希腊人以及腓尼基人根据鸠鸽的咕咕声来获取预言;许多传统文化里的神祕主义者则使用一些跟鸟有关的术语,来描述灵魂或觉悟之道。对苏菲派诗人鲁米8而言,在接近真主的心灵朝圣之旅上,人的精神是以鹦鹉、夜歌鸲或白色隼的形态交替出现的。他如此说道:「当吾听到汝击鼓……吾之羽翼即当复返。」中亚的多尔干(Dolgan)人把幼童的灵魂称为停栖在生命之树的小小鸟,而从南美乃至蒙古的「萨满」,则把他们入神后的恍惚状态说是如同御风飞行一般。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会提到在灵魂出窍阶段的鸟瞰俯视画面。荣格跟佛洛依德都认为,跟「飞行」有关的梦是最具力量的(尽管在当时,这样的梦到底是象征超脱、还是象征粗暴的性仍存有争议)。

  「飞翔」对无法离开地面的凡夫俗子而言,就像是异世界的技能。此外,人们也对飞行这种可直截接近上天的能力崇敬不已。如果飞翔是如此神圣,那么鸟类、翅膀以及羽毛就是其最有力的象征,难怪它们会不断出现在那么多令人眼花撩乱的风俗、信仰跟仪式里。鸟类及其化身的各种神祇,在所有神话里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飞行则是被小心翼翼守护着的特权,让他们能借此通达天人两界。希腊神话里,荷米斯(Hermes)靠着那双羽翼凉鞋快速往来奥林帕斯山,然而凡人之子伊卡洛斯(Icarus)却因为飞得太高,飞行翼上的蜡被太阳融化,导致坠落身亡。在印度教里,信使之神迦楼罗(Garuda)是从蛋里孵出的,有着人身鹰翅,因其飞行能力而有幸成为毗湿奴的座骑,且毗湿奴赐给他永生超越其狡猾世仇蛇灵那伽的优势。迦楼罗同受印度教徒及佛教徒11的尊崇,到今天,泰国、印尼的国徽以及乌兰巴托的市徽上,都还可见到他满布羽毛的形象。

  在一些传统文化里,羽毛象征着精神面的纯洁无暇,并攸关死后魂魄是否能转入令人向往的世界。古埃及人相信在人们去世之后,人身胡狼头的神祇阿努比斯会以一根羽毛的重量来秤量死者心脏的价值及其中所蕴含的灵魂。如果两边重量能够平衡,亡灵便得以进入冥王奥赛利斯的极乐世界。但要是秤偏斜了,阿比努斯便会把那颗有罪的心脏抛进「吞噬者」阿米特的嘴里。阿米特是有着鳄鱼头、狮子上半身、河马下半身的异兽,垂着涎、蜷缩在阿比努斯脚下。祕鲁亚马逊地区的瓦欧瑞尼人,同样有着死后要面临「羽毛审判」的说法。民族学者魏德.戴维斯(Wade Davis)在其着作《一条河流》(One River)中写道:「每位瓦欧瑞尼人都有一个躯体、两条灵魂……暂居在脑中的那个升至天上,会在云层底部碰到一尾圣蚺。唯有当那灵魂的鼻孔有穿洞且饰以最美好的羽毛,魂魄才得以进入天堂。要是被拒于门外,便会坠落地面,并遭蠕虫啃噬殆尽。」

  羽毛跟神圣庄严之间的连结,并非仅见于萨满信仰或古代神话,我们也可发现该信念同样根深柢固地存在于泛一神论的信仰体系中。举凡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甚至祆教,全都相信世上有天使;而所谓「天使」,是超越凡人的灵体,是通往与天主合一之道的中介。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天使的描写竟是出奇地一致,他们都有着明显的人型,加上一些特征强化其形象。要加上什么,才能进一步象征崇高与属灵的国度呢?浓毛粗发?浑身鳞甲?还是像两栖类的湿黏体表?都不是。打从沃胡马纳、米迦勒、吉卜利里分别在琐罗亚斯德、摩西、穆罕默德等人面前首次现身开始,这些天使们便拥有一对巨大的羽翼。天使翅膀上的羽毛是极为重要的特征,跟恶魔邪灵那皮革般的蝠翼型翅膀有着天壤之别。

  如同早先的荷米斯,这些天使时常带着神的音信,靠着与生俱来的飞行能力穿梭于凡间与天界。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翅膀跟羽毛代表其复杂的世系,标志着地位高低。文艺复兴时期壁画上常见的那种圆胖小天使,他们有两片粗短的小翅膀就要偷笑了;根据各种不同的描写与叙述,天使长或大天使有多达六对、三十六对,甚至一百四十对的翅膀!而位阶最高的炽天使,据说他身上的羽毛像孔雀一样,缀着上百颗「全视之眼」。有些经文甚至把羽毛直接归于上帝,比如《新约圣经》诗篇九十一:「他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他的诚实是大小的盾牌。 」

  确实,人类对羽毛迷恋的面向,就像羽毛本身的自然史一样五花八门。从宗教到世俗,从务实到空想,从科学到神话、文化与艺术,若想深入探索,上述每一项肯定都要涉及不可。羽毛不仅让我们对演化以及动物行为有更深层的认识,也提供我们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信仰及人类灵转巧思的历史。我脑中很快闪过几个大的主题,成了本书的章节架构。「演化」这部分探究了至今仍有争议的羽毛起源之祕—它们是打哪儿来的?为什么会出现?「一团蓬松」这部分则研究了羽毛惊人的隔热性质─从冰风暴中的小鸟,到登山客大衣中的羽绒。在「飞行」这部份,我们来看看羽毛是如何开拓了天空。「迷恋」将告诉你天堂鸟乃至拉斯维加斯繁华地段的艳舞女郎,那种种充满诱惑的新鲜事。最后一部分「功能」,探讨羽毛如何持续演进,这又包括了两方面,一是自然界,另一是人类对羽毛种种千奇百怪的使用方法。这本书从头到尾,有许多动物及人物让羽毛的故事鲜活了起来,这些角色包括了鸟类、恐龙、教授、仕女帽产销商、发明家、探险家,可说是族繁不及备载啊!

  身为作者,我的工作就是要让各位翻开这本书之后一页接一页不停地看下去;但身为生物学家,我倒希望你偶尔放下书,暂停一会儿。若你真的停下来,很快就会发现书中所提到的事物,竟然有那么多就出现在周遭的世界里。我太太记得她的祖母说过,「三尺之内,必有蜘蛛。」即便是在最整洁的家庭里,也有不少蜘蛛挤在黑漆漆的角落,或是躲在墙板后面。同样地,羽毛也在你左右。如果它们不是填充在你的枕头跟大衣里,那就是在森林、旷野、庭院、郊区、城市的每只鸟身上。你会在时尚杂志、飞机机翼、钓鱼用假饵、原子笔、美术等各方面看到羽毛及其影响力,除了这些东西外,我们最常见的鸟类都是这么把自然奇蹟给穿戴在身上的呢。只要有空,就出门看看牠们吧,仔细端详,必有所获!

推荐序

鸟羽之美:台湾版《羽的奇蹟》
黄贞祥│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虽然纽约的夜里不容易看到星空,钟正明院士的脑里却浮现出夜空中闪烁的星座,各种脑组织中表现的神经黏结分子在萤光显微镜底下,在鸡嵴髓旁的羽毛芽中也闪闪发亮。

  卅几年前,钟院士忙碌地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杰拉尔德•艾德曼(Gerald M. Edelman,1929 – 2014)主持的分子发育生物学实验室里进行博士研究,他在回家的路上,和掉在地上的鸟羽邂逅,灵光乍现地想到鸟类每逢春秋季都要换不同的羽毛,高调艳丽的春羽用来把妹,低调暗淡的秋羽保暖过冬,无论是高调还是低调的羽毛,都可以来自同一个毛囊,那究竟是哪些分子机制在调控呢?鸟羽形态够复杂,不仅能够产生多端的变化,也容易分析研究,于是他决定以羽毛为研究模式。

  钟院士于一九七八年毕业于台大医学系,可是他却未投身临床医学,反而着迷于生命科学的奥秘,故远赴洛克斐勒大学攻读基础医学,在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发现免疫系统的蛋白分子之间如何连结的艾德曼博士指导下,致力研究细胞如何形成组织器官的「形态发生」,探讨神经细胞之间如何连结。他一拿到病理学博士学位,就担任该校分子生物系助理教授。一九八七年,转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任教。

  钟院士成功找到了神经黏着分子(N-CAM),并研究了其在神经发育中的角度。尽管羽毛和神经组织乍看之下完全不同,可是在组织和器官发育时,其实仍是使用同一套「分子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钟院士用心独辟蹊径地钻研鸟羽的「皮毛之道」,逐渐发光发热,成为世界羽毛研究的先驱和权威。

  钟院士不仅在羽毛发育上有重大的成就,他还进一步研究了鸟喙的发育,发现了鸭喙和鸡喙在分子生物层次上的不同,这些鸡毛鸭喙的研究成果陆续刊登上了《科学》、《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其中也包括哺乳动物的毛发生长的研究,让钟院士的皮毛之道在鸟兽之间畅通。

  这本《羽的奇蹟》非常生动地述说了许多关于羽毛的故事,读起来趣味盎然。其实近年来羽毛研究在国际上发光发热的重大突破,有不少都有台湾的科学家参与,这是值得台湾骄傲的领域。

  《科学》去年底公布了二○一四年十大科学突破研究,其中一大突破是恐龙演化成鸟类的研究,钟院士的研究居功厥伟,他的研究推演出羽毛的演化发育步骤,让古生物学家能够判断恐龙身上的皮肤衍生物是否为完整的羽毛,或者是原始简单的羽毛,为解开恐龙演化成鸟类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羽毛的演化发育生物学

  时间倒带回到廿几年前,当中国辽宁的恐龙羽毛出土后,身为国际少数羽毛研究者,钟院士对恐龙的羽毛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时有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就是《羽的奇蹟》里提到的,羽毛究竟是怎么演化来的?是先有绒羽状的羽毛?还是先长出细长的羽轴然后再出现羽枝?还是鳞片直接裂成羽毛的形状?

  钟院士当时发展出一个研究羽毛发育的方便方法。就是把成鸡的羽毛拔下,毛囊内的干细胞会重新生长出新的羽毛,如果在刚拔毛不久后就把一种带有外来基因的反转录病毒注入毛囊,新长出的羽毛就会发展出该转殖入的基因,借此改变羽毛的发育。这个方法是其他组织器官难以做到的,加上羽毛形态复杂,可以产生的变化多样,因此成了很优异的研究材料。

  钟院士二○○二年在《自然》发表的论文,首先演示了这个系统的优势,他们利用反转录病毒转殖基因的方法,调控了几种发育关键分子的浓度,发现几种讯号蛋白质决定了羽毛的成长情形,造就巨形羽轴、多根羽轴和羽枝增生的羽毛。同时也发现羽毛发育的步骤是先形成羽枝、再长出羽轴,所以合理推论羽毛在演化的过程中,应该是先出现羽轴不完整的绒羽,然后才是羽轴完整的正羽。

  因为钟院士在羽毛发育的分子机制上的先驱研究,科学家得以了解到一根羽毛在发育时需要的分子机制。各种讯号分子的浓度调控了羽轴、羽枝、小羽枝的数量和粗细,像是WNT3A的浓度梯度决定了羽毛会长成绒毛或正羽。由于鸟类不同身体部位的分子调控的差异,鸟类能够在身上不同处长出形态各异的羽毛、例如绒羽、覆羽、飞羽、尾羽等等。

  也因为羽毛发育的调控可能产生的组合颇多,造就了鸟类多彩多姿的羽毛。古生物学家在恐龙化石上也找到了形态各异的羽毛,也是很合理的。

  ◎台湾的羽毛研究

  「钟正明院士的工作你听过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中心主任李文雄院士如此问道。

  当时是二○○九年的九月,我刚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拿到遗传学博士,回台湾中研院李院士实验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刚听到我有些吃惊,因为我晓得钟院士的工作,记得二○○二年他在《自然》的那篇经典论文刊出时,当时清大生科系硕士班指导教授,当过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及现任《科学人》杂志总编辑李家维老师就很兴奋地来找我们,说《自然》有一篇有关羽毛演化研究的重大突变,是一位在加南大任教的台湾人完成的,要我们赶快下载印给他看。李家维老师对恐龙羽毛非常感兴趣,常常把长羽毛恐龙的新发现挂在嘴边。

  我当时说知道,李院士就说那很好,因为他希望我跟钟院士合作。李文雄院士在分子演化的领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十几年前撰写的《分子演化》教科书,迄今仍是研习分子演化必读的经典,没想到他对羽毛的演化发育生物学也非常感兴趣。我要到中研院工作前,写了份研究计画书,提出用酵母菌研究蛋白质的分子演化。虽然我博士班是用果蝇进行遗传研究,可是单细胞的酵母菌理论上更好上手。所以我听说要改用禽类做研究材料时,感到非常惊讶。

  我从小也对羽毛着迷,觉得羽毛是最漂亮的生物构造。公鸟简直就是生物界中最高明的艺术家,而母鸟的羽毛虽然一般上没那么亮丽,可是却是品味不凡的鑑赏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尽管公鸟的羽毛能够因为遗传变异而变幻万千,但决定谁能留下后代子孙传承新意的,还是母鸟啊。我博士班虽然是以果蝇为研究材料,但是却也是研究雄果蝇性征的性择,这道理是相通的。

  要研究羽毛,先要有鸟禽当材料。还好我得到了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陈志峰老师的大力协助,他在兴大接手管理李渊百教授土鸡研究团队留下来的珍贵家鸡资源。另外还有唐品崎老师和兴大生科系郑旭辰老师的协助。李家维老师在钟院士的感招下,也加入了家鸡种源保育的工作,在屏东高树的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保育珍贵的家鸡品系,最有名的是「宫廷鸡」,传说是清朝慈禧太后爱吃的一道菜,宫廷鸡鸡冠鲜红、通体洁白、头顶凤毛、脚生羽翼、颌下有胡须、全身丝羽纤细如兔毫,十几年前鸡种在大陆灭绝,却因缘际会在台湾的保种中心复育。

  中兴大学更在陈志峰老师和钟正明院士的领导下,成立鸟禽类演化与基因体研究中心,英文缩写就叫作「iEGG」。这是陈老师和钟院士一次聚会时,钟院士提议不如也赶个流行,加个「i」来孵颗称作「iEGG」的蛋,英文全名是「Integrative and Evolutionary Galliformes Genomics」,整合各种资源和领域,用以研究孔雀和鸳鸯春秋羽变换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等。

  我和钟院士等人的合作,最初是以卷毛鸡为材料。我们发现卷毛鸡其主控基因是一种角质蛋白质的变异。该蛋白质在保守区域缺失了廿三个胺基酸,我们把基因钓出来后,在拔毛后的毛囊内利用反转录病毒把该突变基因表现在干细胞内,让重长的羽毛表现该突变基因,结果就确实让羽毛给弄弯了。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的基因KRT75,和人类的须部假性毛囊炎有关。该遗传病让修剃胡须后,重长的毛的尖端穿透入囊壁内或卷曲于皮内,引起胡须部异物发炎反应。这个和人类相关遗传疾病的有趣关连,是我们当时始料未及的,也是基础研究深具的潜力!我们接着在人类的角质蛋白疾病中找了几个有待验证的突变,发现这些突变都能造成各种羽毛生长变异,显示羽毛或许能够用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二○一一年底我到南加大访问,结识了对我工作帮助很大的吴平博士,我们后来共同发表了几篇论文,他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还有见到当时快结束两年访问的林颂然博士,他是台大皮肤科医师也是医学工程所副教授,他在钟院士实验室研究羽毛的黑色素干细胞。

  林医师好奇多彩多姿的羽毛颜色,是怎样演化而来的?虽然知道羽毛中有黑色素干细胞来调控羽毛的颜色,但由于黑色素干细胞还没有色素,无法清楚分辨。他成功找到了一种分子标记,可以清楚分辨出黑色素干细胞。过去科学家只知黑色素干细胞是影响鸟类羽毛缤纷多样的原因,但其位置踪迹不明,导致无法深入探索。

  和兴大的陈志峰老师及郑旭辰老师合作下,他们也探讨了家鸡形形色色的羽毛颜色形态的分子细胞机制。羽毛的黑色素干细胞藏在羽毛底部形成一个环状像甜甜圈的结构,在空间上变得有很多调控的自由度,让羽毛颜色可以两边不一样或者是前后正反不一样,可以有横纹、多层蕾丝、远端白点等多种排列方式。他们还发现,有些鸟类的横纹羽,毛囊内部的纤维细胞会节奏性地定时分泌名为Agouti的蛋白质来抑制黑色素的合成,进而造成白色横纹。这些发现发表在二○一三年的《科学》。

  虽然是在羽毛上的基础研究,但是人类和鸟类都有黑色素干细胞,只是人的黑色素干细胞会因老化等原因消失,鸟类则不会全部消失,这项研究或许有助于未来进一步研究人类白发的成因。

  钟院士等人在羽毛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干细胞的许多秘诀,让他们往再生医学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当初选择羽毛这个冷门的题材当研究题材时始料未及的吧?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最有趣之处莫过于此,许多单纯因为好奇心而探讨的事物,后来发现原来能够有非凡的应用价值。所以,不见得要先功利,才能有利可图啊!

  《羽的奇蹟》虽然没有触及台湾研究者的研究贡献,但是本不可多得的优异科普作品,作者索尔.汉森非常风趣地述说他和羽毛的各种邂逅经验,有时涉及科学内部的知识转折,有时拓展到人类应用羽毛的面向,多处令人不禁莞薾,他风尘仆仆地四处奔走,带我们探访寻觅羽毛的各种有趣面向,让我们见识羽毛无穷的魅力。他的文笔实在太活泼生动了,每读一章就像看了一部国家地理频道的影片,可爱的小鸟和拉斯维加斯舞者的身影彷彿能在纸上再现。吴建龙先生的译文也很流畅逗趣,这会是所有爱鸟人仕无不希望能人手一本的好书!我也希望借由本文让更多人知道台湾学者在羽毛领域的发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名字《羽的奇蹟》并没有太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又是那种比较文艺或者偏向儿童的读物。但读了之后,我完全被它征服了!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即使情节中有一些转折,也都能在合理的范畴内,让人信服。而且,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相当深刻。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我发现自己读着读着,会不自觉地代入进去,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角色的行为和选择。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可能性”这个词。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也可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转机,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不停止探索。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我真的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它既有文学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能够真正地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评分

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魔力,一旦开始读,就很难停下来。作者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精心绘制的图画,把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无论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是阳光穿透云层的光影,都写得那么细腻,那么真实,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真的很难得。除了优美的文字,书中人物的对话也写得非常精彩。他们之间的交流,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意。有时候,一句简单的问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一个不经意的玩笑,却可能道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我常常会反复阅读这些对话,试图从中读出更多的信息。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别致,它不是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来展开,而是通过一些回忆、闪回,或者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构建故事。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虽然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注意力,但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拼凑出故事的全貌。

评分

怎么说呢,《羽的奇蹟》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复杂,是一种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的体验。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一上来就抓住你的眼球,也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拍案叫绝的作品。但恰恰是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才让它如此与众不同。作者的笔调很沉静,却又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柔。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去触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会在某个瞬间,被书中某个细微的描写触动,然后陷入长久的沉默。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小石子,虽然涟漪很小,但它却能一直荡漾开去,触及到湖底的每一处。书中的情节推进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抽丝剥茧一样,一点一点地揭示真相。这种缓慢而稳健的叙事节奏,反而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阅读过程。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投入的心血,以及他对故事、对人物的深厚情感。这本书,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才能真正领略它的魅力。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的题材会不会太小众,但读了之后,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功力真的不容小觑,他能把一个可能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立体,他们不是完美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缺点也有闪光点的人。我可以看到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成长,甚至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读着读着,会不自觉地为某个角色揪心,为他们的遭遇感到不甘,也会因为他们一个小小的突破而感到欣慰。而且,书里的情节设计也非常巧妙,环环相扣,伏笔埋得很深,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猜测和期待。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来,回想前面读到的内容,试图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预测接下来的发展。这种抽丝剥茧的感觉,非常过瘾。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启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事物,思考一些平时可能不会去想的问题。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惊艳到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精美的封面吸引住了,一种淡淡的、却又充满力量的意境扑面而来。我平常其实不太容易被书的外观打动,但《羽的奇蹟》完全不一样,它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这次选择对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文字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淌进心底。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也置身于故事的某个场景,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不是那种直白的讲述,而是留有很多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和体会。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引发我无限的联想。而且,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我还没完全揭晓,但隐约感觉到它触及到了生命中一些非常深刻、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读完就忘了,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会在脑海里反复咀嚼,甚至会引发一些关于自己生活和情感的思考。我真的很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很想知道“羽”究竟代表着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