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

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Mircea Eliade
圖書標籤:
  • 宗教史
  • 世界宗教
  • 古代宗教
  • 宗教哲學
  • 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
  • 石器時代
  • 宗教起源
  • 神話學
  • 文化史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類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的行為,因為飲食、性愛和工作都有類似聖事的價值。換句話,作為一個人,或更好說是成為一個人,都意味著有宗教信仰。――埃裏亞德――

  這是一部雄渾沉鬱、氣勢磅礡的世界宗教史著作,世界宗教史權威埃裏亞德曆經十年始寫成,主要是依據他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索邦高等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匯整成為這部空前絕後的作品。他以文化史發展為經緯,以及比較宗教的研究方法,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近代的宗教改革,探討各個民族的宗教思想之生成源流和遞嬗。
 
  一方麵,埃裏亞德提醒我們在比較世界宗教史研究可能發現的一緻性綫索,另一方麵,他也告訴我們現代世界正如何地摧殘人類最寶貴的存在根柢。本書以文明齣現的年代先後為脈絡,著成三捲,分彆是《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捲二:從釋迦牟尼到基督教的興起》、《捲三:從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透過這位博學的導覽者所駕駛的列車路綫,遊曆古今中外、琳瑯滿目的主流與非主流宗教現象類型……或許當你以看《哈利波特》、看《一韆零一夜》、或者看《封神演義》的心情閱讀《世界宗教理念史》時,你會獲得一種閱讀上的速度感,鑽進內在的想像世界,像乘著時光的魔毯,穿梭宇宙: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係副教授 王鏡玲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不包含該書的任何具體內容: --- 探索人類精神的原初迴響:一部宏大的跨學科文明考察 《原初信仰的編年史:從遠古圖騰到古典思辨的深度解析》 本書是一部旨在追溯人類精神世界形成與演變軌跡的宏大著作。它以一種跨越曆史、考古學、人類學與哲學思辨的獨特視角,深入考察瞭人類文明早期對“神聖”與“意義”的探尋曆程。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宗教史,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構建世界觀、如何應對生存睏境、如何在集體意識中錨定價值的編年史。 我們的考察始於人類心智的黎明,聚焦於那些在冰冷洞穴壁上留下的模糊印記,以及那些散落在史前遺址中的祭祀殘跡。我們將探討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雷霆、日月星辰、四季更迭——來構建其最初的宇宙模型。那些被視為“力量”或“意誌”的實體,是如何從模糊的泛靈信仰中逐漸凝結,成為部落社群的精神支柱,並塑造瞭早期社會結構與倫理規範的雛形。 第一部分:大地的低語與祖靈的庇佑 我們首先進入人類思維的史前深處。通過對新石器時代聚落的考古發現進行細緻比對,本書深入分析瞭定居生活對宗教觀念帶來的根本性變革。從狩獵采集的遊牧式泛靈論,到農耕文明對土地、豐饒與生育的膜拜,人類精神的焦點發生瞭轉移。這一部分詳細描繪瞭土地神祇、祖先崇拜以及早期萬物有靈觀念的復雜性。我們審視瞭巨石陣、史前墓葬群等遺跡背後所蘊含的宇宙秩序觀念,以及這些原始的信仰體係如何成為早期社群維護社會穩定、規範行為模式的無形律法。 第二部分:河流文明的興衰與神權的確立 隨著大河流域文明的崛起,人類的宗教生活進入瞭一個結構化、製度化的新階段。在兩河流域的泥闆文字中,在尼羅河畔的法老金字塔下,我們看到瞭一種宏大敘事觀的形成。本書詳細剖析瞭早期神職階層的興起及其對知識、曆法和政治權力的壟斷。我們探討瞭祭司如何通過掌握復雜的儀式和解讀神諭,將自然現象的偶然性轉化為神聖的必然性,從而確立瞭神權統治的閤法性。這一時期的宗教理念不再僅僅是個體的體驗,而是與國傢機器、軍事擴張和法律製定緊密交織的復雜係統。 第三部分:多元宇宙的交織與哲學思辨的萌芽 在文明的軸心地帶,不同文化群體的接觸與碰撞,催生瞭更為精細和內在化的精神追求。本書細緻考察瞭地中海東岸地區,那些在商業往來與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多元神祇譜係。我們不局限於神祇的名稱或神話的錶麵敘事,而是著重分析這些神話結構中蘊含的關於秩序與混亂、生命與死亡、正義與復仇的早期哲學嘗試。 特彆地,我們追蹤瞭人類理性開始挑戰傳統信仰的微妙過程。在某些成熟的文明體係中,對“超越性”的追求開始超越對現世利益的簡單祈求,哲學傢與智者開始以邏輯而非僅憑啓示的方式,試圖構建一個更具普適性的精神框架。 第四部分:隱秘的召喚與體驗的深化 人類的精神世界並非完全由公共的、儀式化的宗教所占據。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在主流文化之外悄然興起的“內嚮性”與“個體化”的宗教實踐。我們考察瞭那些要求特定門徒群體、遵循嚴格的道德戒律並承諾特定“啓示”或“彼岸救贖”的神秘社團。 這些社團的實踐,往往建立在對現有宇宙觀的深刻不滿或突破之上,它們強調個體經驗的重要性,追求靈魂的淨化與提升。本書將詳細描繪這些實踐的特點、核心教義以及它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展示瞭人類精神如何尋求超越日常經驗,觸摸更深層真實(Reality)的渴望。 結語:從巫術到形而上學的奠基 全書最終將所有考察匯聚一堂,旨在展示人類精神理念是如何從最初的、基於生存需要的本能反應,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復雜結構、內在張力與形而上學抱負的係統。我們所追溯的這條綫索,是理解後世所有宏大宗教體係、哲學思潮乃至現代科學世界觀的基石。它揭示瞭人類心智在麵對廣袤未知時,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與不懈的求索精神。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默西亞‧埃裏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


  羅馬尼亞宗教史傢。一九二八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Bucharest)獲得哲學碩士學位。論文是關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傢,從費奇諾(Marcilio Ficino)到布魯諾(Giordano Burno)。之後獲得奬學金到印度留學,在加爾各達大學(University of Calcutta)跟隨Surendranath Dasgupta(1885-1952)研究梵文和印度哲學,在喜瑪拉雅山的 Rishikesh 隱修院住瞭半年。一九三三年,埃裏亞德迴到羅馬尼亞完成其博士論文《瑜伽:論印度神祕主義之起源》,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布加勒斯特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教授亞裏斯多德和庫薩努斯的形上學、宗教史和印度哲學。
二次大戰之後,埃裏亞德到索邦高等研究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擔任客座教授,至此他便以法文寫作。一九五六年,埃裏亞德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執教,一九五八年接任宗教係係主任。創辦《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s)和《宗教雜誌》(The Journal of Religion)等期刊,並且擔任《宗教百科全書》(Macmillan’s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主編。

  埃裏亞德逝世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他所主編的《宗教百科全書》是世界最重要的宗教百科。主要作品有《宗教史論叢》(Traité d’histoire des religions, 1949)、《永恆迴歸的神話》(Le Mythe de l’éternel retour, 1951)、《聖與俗》(Le Sacré et le Profane, 1956)和《薩滿教》(Le Chamanisme er les techniques archaïques de l’extase, 1961)。

  相關著作
  《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三):從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二):從釋迦牟尼到基督宗教的興起》

譯者簡介

吳靜宜


  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法國巴黎大學研究。

陳錦書

  中興大學植物係畢,潛心研究佛學多年,譯有《禪與自在解脫》(商周)。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朝聖者的信仰之旅 林宏濤
〈專文推薦〉埃裏亞德的世界宗教理念史 遊謙
〈導讀〉將永恒凝視於剎那之間 王鏡玲


前言   
第一章 太初之時……:古人類的巫術和宗教行為 

1. 定嚮:用工具製造工具。火的「馴化」
2. 史前文獻的「混沌不明」
3. 埋葬的象徵意義
4. 對於骨骸堆置的爭議
5. 壁畫:形象或是象徵?
6. 女人的齣現
7. 舊石器時代獵人的宗教儀式、思想和想像

第二章 最漫長的演進:農業的發明,中石器與新石器時代 
8. 失去的樂園
9. 工作、技術和想像的世界
10. 舊石器時代的獵人遺産
11. 耕種的興起:起源神話
12. 女人與作物。聖潔之地與世界的周而復始
13. 近東地區新石器時代宗教
14. 新石器時代的神廟建築
15. 冶金術的宗教背景:鐵器時代神話

第三章 美索不達米亞的宗教 
16. 「曆史從蘇美開始」
17. 諸神麵前的人類
18. 第一個洪水神話
19. 下地獄:伊南那和杜木茲
20. 蘇美和阿卡德文化的綜閤
21. 世界的創造
22. 美索不達米亞諸王的神聖化
23.吉加美士追求永生
24. 天神的命運

第四章 古埃及的宗教觀念與政治危機 
25. 難忘的奇蹟:「太初」
26. 神的起源論和宇宙起源論
27. 神的化身應負的責任
28. 法老王的昇天
29. 奧賽利斯,被謀殺的神
30. 昏厥:無政府狀態、失望與死後世界的「民主化」
31. 「太陽神化」的神學和政治
32. 易肯阿頓和未竟的改革
33. 最後的綜閤:太陽神雷與奧賽利斯的結閤

第五章 巨石遺址、神廟和祭祀中心:歐美、地中海和印度河榖
34. 石頭和香蕉
35. 祭祀中心和巨石建築
36. 「巨石之謎」
37. 民族誌學和史前史
38. 印度最早的幾個城市
39. 原史時期的宗教概念和印度教裏的類似概念
40. 剋裏特島:聖洞、迷宮、女神
41. 邁諾斯宗教特性
42. 前希臘時期宗教結構的連續性

第六章 西颱人和迦南人的宗教 
43.安那托利亞高原民族的共生和西颱人的宗教融閤
44. 消失的神
45. 戰勝巨龍
46. 庫瑪比和統治權
47. 各個世代的諸神的衝突
48. 迦南的萬神殿:烏加裏特
49. 巴力奪得統治權並戰勝毒龍
50. 巴力的宮殿
51. 巴力挑戰莫特:死亡與重生
52. 迦南宗教的含義

第七章 當以色列還是個小孩
53. 〈創世記〉的前兩章
54. 失樂園:該隱和亞伯。
55. 洪水前後
56. 先祖的宗教
57. 亞伯拉罕,「信仰之父」
58. 摩西和齣埃及
59.「我是自有永有」
60. 士師時期的宗教:第一階段的宗教融閤

第八章 吠陀諸神:印歐民族的宗教
61. 印歐民族的原史
62. 最早的萬神殿和一般的宗教語匯
63. 印歐民族的三分法觀念
64. 印度的雅利安人
65. 婆樓那和最初的神:提婆和阿修羅
66. 婆樓那,宇宙之王和巫師:規律和幻力
67. 蛇和諸神。密特拉、雅利安門、阿提緻
68. 因陀羅:戰士和造物神
69. 阿耆尼,諸神的祭官:火祭、光和智慧
70. 酒神蘇摩和「不死」的酒
71. 吠陀時期的大神:魯特羅濕婆和毘濕奴

第九章 釋迦牟尼之前的印度:從宇宙獻祭到最高的梵我閤一
72. 吠陀祭典的類型學
73. 最高的獻祭:馬祠和人祠
74. 祭典的入會禮結構:第庫夏和即位禮
75. 宇宙創造論和形上學
76. 梵書的獻祭教義
77. 末世論:透過獻祭和生主等同
78. 苦行:禁欲生活的修持和辯證
79. 苦行者和齣神者:尊者和浮浪者
80. 奧義書和仙人的追求:如何解脫「業報」?
81. 梵我閤一和「內在之光」的體驗
82. 梵的兩種形式以及在纏的自我之奧祕

第十章宙斯和希臘宗教
83. 神譜和諸神世代間的爭戰
84. 宙斯的勝利和統治
85. 最初的人類的神話:普羅米修斯和潘朵拉
86. 太初獻祭的影響
87. 人和命運:「生命喜悅」的意義

第十一章 奧林帕斯諸神和英雄
88. 隕落的天神和鐵匠巫師:海神波塞頓和黑腓斯塔斯
89. 阿波羅:和解瞭的矛盾
90. 神諭和潔淨禮
91. 從「異象」到知識
92. 赫美斯,「人類的同伴」
93. 女神之一:希拉和阿提密斯
94. 女神之二:雅典娜、阿芙羅狄特
95. 英雄

第十二章 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
96. 神話:冥界女王波塞芬妮
97. 入會禮的儀式:公開祭典和祕密儀式
98.可以知道奧祕嗎?
99. 祕密和奧祕

第十三章 瑣羅亞斯德和伊朗的宗教 
100. 難解的謎
101. 瑣羅亞斯德的生平
102. 薩滿式的齣神?
103. 阿鬍拉‧瑪茲達的啓示:人有選擇善惡的自由
104. 世界的「變容」
105.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宗教
106. 伊朗國王和新年節慶
107. 穆護的問題:西西亞人
108. 瑪茲達宗教的新麵嚮:豪麻酒祭
109. 善神密特拉的高舉
110. 阿鬍拉‧瑪茲達以及末世論的獻祭
111. 死後的靈魂之旅
112. 肉體的復活

第十四章 列王和先知時期的以色列宗教
113. 王權和君主專製:宗教融閤的巔峰
114. 耶和華和受造者
115. 約伯,受試煉的義人
116. 先知的時代
117. 牧人阿摩司
118. 以賽亞:「以色列餘民」會歸迴
119. 對耶利米的承諾
120. 耶路撒冷的傾覆淪亡。以西結的傳道
121. 「痛史」在宗教上的價值

第十五章 戴奧尼索斯或復得的幸福
122. 「再生的」神的顯現和消失
123. 某些古老的民間祭典
124. 優裏庇德斯和酒神狂歡祭
125. 當希臘人重新發現神的臨在

略語錶
問題研究與書評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讀

將永恆凝視於剎那之間──埃裏亞德與《世界宗教理念史》
王鏡玲


  對於埃裏亞德這位影響二十世紀中晚期的宗教研究界的指標性人物,颱灣的齣版界已在新世紀之交端齣瞭他前期重要著作《宇宙與曆史》(2000,聯經)以及《聖與俗》(2001,桂冠)二書的中譯,如今商周齣版推齣埃裏亞德晚期一九七○年代一直到他過世前,傾全力投入的一項宗教研究計畫《世界宗教理念史》,將有助於華文讀者認識埃裏亞德宗教學研究的特色,並透過這位博學的導覽者所駕駛的列車路綫,遊曆古今中外、琳瑯滿目的主流與非主流宗教現象類型。雖然埃裏亞德在這趟旅途的末尾因為生命的結束提前下車,無法帶領讀者遊遍他所規劃的路綫與景點,但卻也留給讀者自行前往時另一種選擇的機會。

  一、生平略影
  羅馬尼亞裔的默西亞‧埃裏亞德不隻是《宗教百科全書》 的總編輯,他所涉獵的研究領域也充滿百科全書式的色彩,穿梭在不同人文學門的前庭後院之間。讀者可從捲一前言發現,埃裏亞德相信人們可以在研究但丁、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或普魯斯特時,經由印度的迦梨陀娑、日本能劇或是西遊記的孫悟空的涉獵而得到啓發。這種「六經皆為我註腳」的創造力與學科整閤的能力,並非貧乏空洞的假百科全書學究的虛晃一招,而是埃裏亞德終生信念的實踐,那就是:掌握人類精神中那共同的、且不可分割的統一性。

  埃裏亞德在1907年齣生於布加勒斯特,中學時代便已錶現齣對於日後終生投入的文學、哲學、東方學、煉金術、宗教史學的興趣。1925年進入布加勒斯特大學就讀。在大學時代,他成為羅馬尼亞哲學傢 Nae Ionescu 的學生。從這位哲人身上,他發現到生命經驗、獻身、直觀、心理學與靈性世界等領域的重要性。就當他開始不滿於羅馬尼亞大學裏那種地中海古典主義思想模式時,他接受瞭來自印度的邀請,到加爾各達大學研究印度哲學(1928-1932)。印度對他而言不隻是一個學術研究的場域,印度啓發瞭埃裏亞德去探索如何從日常塵世當中超越,以達到解脫的境界。
  
  1932年埃裏亞德從印度返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並成為Nae Ionescu的助理。他在1936年齣版有關印度密契主義起源的論文集,發錶有關煉金術、神話學、與宗教史學方麵的著作,同時也根據印度經驗寫瞭不少具有自傳色彩的小說。1938年他創辦瞭《紮爾莫西斯》(Zalmoxis) ,一份以宗教研究為主的刊物,可惜在1942年被迫停刊。那時他也活躍於一個由知識份子所組成取名「準繩」(Criterion)的團體。他們以公開演講、研討會和討論會的形式,來探討當時學術界的重要議題,提倡一種所謂「新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型態,喚醒當時年輕一代羅馬尼亞的知識份子去改變他們存在的處境。 
  
  當時羅馬尼亞已經感受到歐洲政治介於共産主義、民主製度、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之間的風暴。1933年12月總理 Duca 被暗殺之後,參與準繩會的成員也因為政治立場各異而瓦解,那時的羅馬尼亞進入瞭分崩離析的時代。埃裏亞德追憶時曾錶示:「長久以來,我一直有預感,我們沒有時間,我感覺時間受到限製。令人膽顫心驚的時刻即將來臨。」 1938年羅馬尼亞王室實行獨裁,緊接著,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埃裏亞德前往受到戰爭蹂躪的倫敦,擔任羅馬尼亞駐英文化特使。往後幾年,他轉任葡萄牙裏斯本擔任文化顧問的職務。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直接前往巴黎,開始後半生自我放逐的生活。雖然他可以用法文寫作與演講,但是在三十八歲的年齡開始另一個新的異國生活,仍有不少需適應之處。埃裏亞德在巴黎那段期間(1945-1955),讓他逐漸建構齣以類型學的形式來闡釋宗教現象的方法學,他提齣瞭像宗教人(homo religiosus)、原型、對立的統一、顯聖(hierophany)、世界之軸(axix mundi)、樂園的鄉愁、雌雄同體、入會禮等等概念與類型。這些概念後來埃裏亞德將之整閤在聖與俗的辨證性詮釋架構內。

  埃裏亞德在1956年接受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邀請,舉行一係列演講,並以《誕生與再生》(Birth and Rebirth,1958)齣版。1957年他成為芝大的教授,從此住在當地,直到1986年逝世。雖然埃裏亞德在49歲纔移居美國,但是對於第二次的移民,他卻很快地適應這個新環境。芝加哥大學一直是宗教史學的研究重鎮,埃裏亞德來之前已有不少由瓦哈(Joachim Wach,1898-1955)所訓練的畢業生分散在北美和其他地區 。埃裏亞德到芝大任教時,正巧遇到當時北美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宗教研究係所。在那個對於非西方的心靈世界展開另一波新航路探險的時代,在美國,埃裏亞德找到瞭他追求夢想的基地,而埃裏亞德的著作也無疑地對那時的學術工作者與一般讀者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對投身在宗教研究與宗教學教育的埃裏亞德來說,宗教史學者必須是位全纔,在他1961年所創辦的《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雜誌創刊號,他寫道,因為宗教現象沒有所謂「純粹的」宗教個例,人的現象也是曆史現象。對宗教史學者而言,曆史的現象並不能被簡化為純粹非宗教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心理學的或政治學的意義。宗教史學者的使命不僅在於係統性的與曆史學的研究進路,也不僅是一份學術工作。宗教史學不隻是因為瞭解異國風味或原始民族的宗教,而得以和其他宗教在文化錶現上進行對話,更重要的是,因為宗教史學者要奠基在新的人文主義知識基礎上、開展具有宇宙宏觀的寬闊視野 。
  
  正是這樣一種對於全纔式廣闊視野的宗教學教育傳承的使命,讓埃裏亞德將生命最後一個階段投注在《宗教百科全書》以及《世界宗教理念史》這兩項浩大的學術工程上。就前者而言,他並不隻是想編一部一般性的字典,而是一部對於從舊石器時代有人類以來到現代在宗教史上具有重要性的觀念、信仰、儀式、神話、象徵和人物的選集與工具書。所以他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共襄盛舉,在他辭世的隔年,完成瞭這部帶有埃裏亞德團隊風格的16冊巨著。對於後者,《世界宗教理念史》的撰寫,則是埃裏亞德要完成將他原先一貫的共時性類型學進路之外,與曆時性的時間秩序加以整閤的新思想版圖。

  埃裏亞德很清楚他所寫的《世界宗教理念史》是齣自一位通纔學者而不是專傢之手,所以他坦然麵對各方專傢對他的質疑,因為他認為這裏頭已經包含瞭一位投入宗教研究數十年的「通纔」(generalist)火候,他希望把這書獻給一般讀者、獻給世界,像一朵玫瑰一瓣又一瓣地綻放,吐露宇宙的芬芳 。埃裏亞德老是有「時不我予」的缺憾與恐懼,連寫這個《世界宗教理念史》的計畫時,也不例外,一再感嘆,該早個十年、十五年前寫,時間永遠不夠用。「曆史」對埃裏亞德而言,不管在什麼狀況下,總是帶有自傳式(autobiographical)的意涵,意味著透過某一個生命主體凝視下的人類故事縮影,尤其在他生命的黃昏,重新對宗教信仰與理念從起源到現今,作最後一次整體曆史迴顧這個事件 。但是埃裏亞德最怕的不是「時不我予」,而是對於曆史、對於生命曾經經曆、正在經驗、將要遭逢的時間,不僅絲毫未感覺到任何意義,甚至渾渾噩噩地消失在毫無意義的生命遷流裏。

  二、埃裏亞德與《世界宗教理念史》
  相較於埃裏亞德較早先的著作《宗教曆史論叢》(Trait€?d'Histoire des Religions, 1949)、《聖與俗》(Le Sacr€?et le Profane, 1957)、或其他個彆的宗教形式著作像是瑜珈、薩滿信仰、煉金術、羅馬尼亞民間宗教或是澳洲宗教等,他計畫齣版的四捲《世界宗教理念史》(從原先預計的兩捲、增加到三捲、四捲,最後因為健康之故,無法寫完第四捲),企圖將他對於神聖與凡俗的對立辨證性,不隻是通過不同宗教現象的類型學方式來加以闡明,而是更進一步地去探索這些類型的齣現、發展、沒落或轉變。埃裏亞德想把「曆史」或者「時間性」的本身,就看成是神聖的開顯、宗教理念的具體化過程。
  
  通過撰寫與閱讀的生命互動過程,埃裏亞德希望讀者可以經驗到「真實」、觸摸到人最深的靈魂底部,正如他曾說過:「每項儀式、每個神話、每種信仰或是神靈的形象都反映瞭神聖的經驗,在這當中包含瞭對於天地萬物(beings)、意義以及真理的感受。」甚至,「閱讀」本身也是一種切換心靈深度的時間儀式。埃裏亞德在捲一前言就為讀者暖身:「這些年來,我始終打算撰寫簡單而可以在幾天裏讀完的書。因為連續的閱讀纔能感受到宗教現象的最根本的一緻性,以及他們永不枯竭的創新錶現。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在看過舊石器時代、美索不達米亞宗教、埃及的信仰和思想的幾個小時之後,就遇到《吠陀》贊歌、《梵書》和《奧義書》;昨晚纔在神遊於查拉圖斯特拉、喬答摩佛陀、道教、希臘神祕宗教、基督教的興起、諾斯替教派、煉金術或聖杯的神話……。」
  
  埃裏亞德認為闡釋宗教現象的關鍵在於宗教研究者必須掌握到「宗教最主要的並不意味著對於上帝、諸神或者鬼魂的信仰,而是指對於神聖的經驗」,亦即,並非去抓取某個宗教信仰裏顯現齣來的本質或體係作為唯一的對象,然後去論斷其他宗教傳統的優劣,相反地,是要藉此去發掘那遍在於不同宗教現象底下更根本的基礎或「原型」的意象,這種真實的生命力不僅存在於那些跨越文化地域的「主流」宗教傳統,也錶現在遠古民族、原始民族、或者被歐美宗教研究者所忽略或曾經視為異端的「非主流」、特定宗教傳統之中,因為正是這個生命動力的基礎與座標,決定瞭宗教人的存在是否有意義。

  體驗到神聖,意味著讓人超越混沌脫序、危險事物或無意義的變動,找到生命的定嚮。這樣的信念讓埃裏亞德在撰寫《世界宗教理念史》的計畫時,把不同宗教傳統內所顯現齣的宗教理念創始開端、後來所引發的深層危機,以及如何轉危為安的創新契機,當成他所謂的「曆史」的焦點。因為對於宗教史的詮釋,埃裏亞德並非採取所謂「客觀中立」的立場,而是站在詮釋者必須自覺到無法被擱置的自身存在視域的可能性與侷限性,曆史對埃裏亞德而言是一個人顯現生命潛力的場域,人通過處身於曆史中、藉由曆史的過程、超越既有曆史的侷限。
  
  《世界宗教理念史》是埃裏亞德有關宗教學的研究中,唯一採用稍微傾嚮「編年史」時間觀的著作。一方麵,他沒有採取一般習以為常的帶有西方基督宗教色彩的時間順序,作為單一直綫式、連續性嚮前的論述時間軸,也不同於以實證主義的編年史形式去闡釋的宗教傳統。另一方麵,埃裏亞德將論述的主角由過去集中在所謂「高級」宗教的目光打散,除瞭介紹一般所熟悉的具指標意義的宗教傳統外,也關心那些過去曾經被「高級」宗教打壓、冠上「異端」或「邪教」的宗教傳統,讓一般人可以重新認識他們的麵貌。例如捲一第六章對於曾被基督宗教汙名化的迦南宗教;或者闡述較不為人所知的秘密教派團體,例如捲一第12章埃勒烏西亞的神秘宗教,或捲二第29章、捲三第37章基督宗教密契神學傳統;或者是那些因為現代國際政治與經濟因素被忽略的古宗教傳統,像捲一第13章與捲二第27章伊朗的宗教,以及捲二第21章有關歐洲前基督宗教所留下來的古老民間信仰等等。

  這些宗教傳統所顯示的對生命真實的追求,以及這種宗教現象展現的形式在時間中的生、滅或轉化,被埃裏亞德分成多條時間發展的路綫進行。他透過不同時期、文化背景的交叉展示,編織人們如何麵對最真實嚴酷的挑戰,如何在混沌中自我定嚮、在苦難中解脫命運、在死亡中超越生命自身的多方嚮圖象捲軸。
  
  埃裏亞德一直被批評為隻是關心「本質」、「類型」、「係統」的宗教學者,忽視曆時性的與具體時間變化在宗教現象中的重要性。埃裏亞德作為「宗教史學」的重要發言人,他以這個自己晚年的力作,企圖來迴答他所謂的宗教史的意涵。由於這整部《世界宗教理念史》並沒有完成,所以我們無法一覽埃裏亞德如何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二十世紀無神論或神死神學、這整個貫穿古今的宗教現象資料庫中,建構齣埃裏亞德自己完整的時間觀,達到他將永恆凝視於剎那之間的期望。但是我們可以從埃裏亞德生前已齣版的三捲內容,來片麵地捕捉與探索。我個人認為,這部著作是埃裏亞德企圖融閤之前所慣用的共時性類型學、再拼貼或融閤他所重視的人類史上關鍵性宗教類型轉捩契機與時段。讀者可以看齣這裏頭的時間意識並不一緻,這種既矛盾又彷彿對立中有統一的狀態,是埃裏亞德畢生所著迷的思想韻律,但卻也是他的支持者與反對者最愛恨交織的拔河場。

  最後,容我說一段小小插麯。1985年12月19日夜晚,埃裏亞德在芝加哥大學辦公室裏私人專屬的圖書館,突然起火,藏書付之一炬。在火災過後,埃裏亞德痛心不已。和他相當要好的同事著名印度神話學學者溫蒂‧道寜格(Wendy Doniger)(後來接替他擔任芝加哥大學埃裏亞德講座的席位)曾不解地問他,既然他的圖書館裏絕大部分藏書都是他自己所齣版過的作品,那些書絕大部分都還買得到,為何他如此痛心疾首。埃裏亞德迴答說,那些都是初版書,上麵密密麻麻地寫滿瞭埃裏亞德從書齣版後迄今,他對這些舊作繼續寫的校正、新想法的補充,以及新發現參考書目的增列。埃裏亞德想讓那些書以它們自身的方式,繼續活在曆史變遷的當下,跟著他走嚮未來。當那些書被毀瞭,即使重新添購,新書也隻是迴到原初新生狀態,卻無法參與老人在這些年來所註解的知識歲月蹤跡。

  難道生命或者作品都無法徵服時間嗎?我沒有答案,埃裏亞德的故事還沒說完,因為最後他自己鑽進死亡的門檻,化身在他著作中生生不息。至於我們,或許當你以看《哈利波特》、看《一韆零一夜》、或者看《封神演義》的心情閱讀《世界宗教理念史》時,你會獲得一種閱讀上的速度感,鑽進內在的想像世界,像乘著時光的魔毯,穿梭宇宙:上下四方、古往今來……。

  本文作者為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係副教授

圖書試讀

前言
 
對宗教史學傢來說,所有神聖事物的開顯都非常重要;所有儀式、神話、信仰或神的形象,都在反映著神聖的經驗,因此蘊含著對於存在、意義和真實的觀念。我在他處提到,「我很難以想像,如果人類不相信世界上有某種不可化約的真實,如何能夠思考;我也無法想像,如果意識不是為人類的經驗和衝動賦與意義,如何能夠顯現。對於真實且有意義的世界的認識,和神聖之發現有密切的關係。經由神聖的經驗,人類思想瞭解到以下兩者的不同:自身顯現為真實、有力量、豐富且有意義的事物,以及缺乏這些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說,事物混沌不安的遷流、偶然且無意義的齣現和消失。」(La Nostalgie des Origines,1969, pp.7sq)總之,「神聖事物」是意識結構中的基本元素,而不是意識曆史的某個階段。在文化最古老的層麵來說,人類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的行為,因為飲食、性愛和工作都有類似聖事的價值。換句話,作為一個人,或更好說是成為一個人,都意味著「有宗教信仰」(ibid., p.9)。
 
我在早期的作品裏,從《宗教史論叢》(Trait€?d'Histoire des Religions)(1949)到探討澳洲宗教的短篇作品(Religions australiennes)(1972),討論過神聖事物的辯證過程及其形態。而這部書的思考和寫作則是基於不同的觀點。我以時間的順序分析神聖事物的開顯(但是切勿把宗教概念的「年代」和現有最早的文獻混淆在一起!);另一方麵,如果考證許可的話,我要強調不同的傳統的深層危機和創新的契機。總之,我將試著闡釋宗教理念和信仰的曆史。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這種對人類文明源頭和精神信仰探索欲極強但又知識儲備不足的普通讀者量身打造的!《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光是這個書名就足夠吸引人,它承諾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從我們最古老的祖先如何在黑暗中摸索著理解世界,到那些令人著迷的古希臘秘密宗教,中間的跨度之大,讓我充滿瞭好奇。我特彆想知道,在文字齣現之前,人類是如何通過儀式、圖騰、甚至神話的雛形來錶達他們對生死的敬畏、對自然的崇拜,以及對未知的想象?作者又是如何將那些散落在考古碎片和早期人類學研究中的綫索,抽絲剝繭,構建齣早期宗教理念的演進脈絡的?我猜想,這裏麵一定充滿瞭人類最原始的智慧和對生命意義的最初追問。而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而莊嚴的光環,它代錶瞭古希臘文明中一個重要的精神維度,關於死亡、重生、以及與神靈的深刻聯結。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它的核心教義、儀式過程,以及它對當時社會和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人類內心深處的大門,讓我有機會去理解,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塑造瞭文明的早期形態。

评分

作為一個對人類思想史有初步瞭解的讀者,我一直苦於缺乏能夠係統梳理早期宗教理念發展脈絡的入門讀物。《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在我看來,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我期待作者能夠清晰地展現,從最原始的萬物有靈論,到部落圖騰崇拜,再到早期神話體係的形成,這一係列觀念演變的關鍵節點和內在邏輯。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生産方式,或者說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進步,推動瞭這些宗教理念的不斷深化和復雜化。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將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作為一個重要的轉摺點。這個以德墨忒爾和珀耳塞福涅為核心的宗教,據說與農業的豐收、生命的周期以及死後的世界有著深刻的聯係。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其神話故事、祭祀的象徵意義,以及它為何能夠吸引如此多的信徒,甚至包括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構建起對人類精神史的宏觀認知框架,理解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瞭今天。

评分

最近,我對古老文明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信仰習俗。《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這本書的名字就牢牢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尤其好奇,在人類文明的萌芽階段,那些生活在洞穴裏的祖先們,是如何通過想象來理解自然界的鬼神之說,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各種原始的儀式來祈求生存和繁衍的?我想象書中會描繪齣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場景,比如薩滿的舞蹈,對星辰的敬畏,以及對土地母神的崇拜。這些畫麵,一定會將我帶迴到一個更加純粹、也更加敬畏自然的時代。而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誘惑力,它代錶瞭古希臘時期一種深刻的、往往是私密的精神實踐。我渴望瞭解,它究竟是如何通過與德墨忒爾和珀耳塞福涅神話的關聯,給信徒帶來對生命、死亡和來世的全新理解?這本書如果能讓我窺見這些古老秘密宗教的端倪,理解它們是如何影響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那將是一次非常特彆的學習體驗。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關於“神秘主義”和“奧秘”的話題情有獨鍾,尤其是當它們與人類最古老的信仰體係聯係在一起時,更是難以抗拒。《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對我而言,就像是探索古代心靈宇宙的一張地圖。我腦海中浮現齣石器時代那些洞穴壁畫,它們究竟是記錄生活,還是某種神聖的象徵?那些埋藏在地下數韆年的祭祀遺址,又在訴說著怎樣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不僅是瞭解那些宗教的形式,更能理解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我想看到,人類是如何從對自然現象的直接反應,逐漸升華為對更宏大、更抽象的精神世界的認知。而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無疑是這本書中的一個璀璨的高潮。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儀式,讓參與者獲得某種“啓示”或“體驗”的?它所傳遞的關於生命循環、死亡不息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是否起到瞭穩定社會、慰藉心靈的作用?這本書如果能為我揭開這些古老謎團的麵紗,那將是無與倫比的精神盛宴。我希望它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充滿智慧的方式,讓我感受到古人對神聖的渴求和對永恒的探索。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人類的宗教信仰,是理解人類自身的一把鑰匙。《世界宗教理念史(捲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足以讓我燃起探索的欲望。我腦海中充滿瞭關於石器時代人類祖先的各種想象,他們是如何在麵對未知和恐懼時,逐漸形成對某種超自然力量的認知?那些刻在岩壁上的符號,那些埋藏在古墓中的器物,它們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精神世界?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讀這些早期人類的“信仰碎片”,展現齣宗教理念是如何從模糊的敬畏感,逐漸發展齣更具象的神祇和更復雜的儀式。而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這個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名字,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它與農業的周期、生死的輪迴有著怎樣的關聯?它所倡導的“秘密”究竟意味著什麼,又為信徒帶來瞭怎樣的精神慰藉?這本書如果能夠以一種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揭示這些關於人類最古老精神探索的曆程,那將是我一次難忘的閱讀旅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深層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