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

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宗教自由
  • 宗教團體
  • 政教關係
  • 宗教政策
  • 法律草案
  • 中國宗教
  • 宗教管理
  • 社會控製
  • 政治學
  • 法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宗教團體法草案〉製定的過程為個案研究,既對本土政教關係理論具開創性的指標意義,也修正「新國傢主義」與「多元主義」的理論,豐富既有政治學的理論。理解下列主要問題:草案的具體內容及爭議、國傢宗教主管官署、宗教團體領袖及學者三類菁英,對草案的意嚮?分析三類菁英在草案的「意嚮」形成的內在因素?及未來草案通過後,對宗教團體、國傢的影響估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秀菁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學術領域:
  政治學、社會學、政教關係

  ◎代錶著作:
  《宗教政策與新宗教團體發展—以颱灣地區新宗教申請案為焦點》、〈傳統宗教的再生:論中共宗教軟實力的運作及其影響〉、〈大陸福建「宗教文化」暨「宗教旅遊」節慶之政經分析〉、〈佛教徒皈依佛門因素分析—以佛光山信徒為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途徑與研究架構    10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2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1
    
第二章 文獻迴顧與理論選擇    35
第一節  從法學論述〈宗教團體法草案〉    36
第二節  從意識型態論述〈宗教團體法草案〉    55
第三節  從社會科學論述〈宗教團體法草案〉    71
第四節  選擇政治科學為研究途徑    94
    
第三章 〈宗教團體法草案〉的背景、範圍與意涵    107

第一節  國傢訂定〈宗教團體法草案〉的背景    107
第二節  〈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範圍    119
第三節  〈宗教團體法草案〉的意涵    134
第四節  小結    151

第四章 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形成(1997-2009)    153
第一節  國傢發動〈宗教團體法草案〉的規劃    154
第二節  國傢擱置宗教領袖與學者的主張    159
第三節  國傢有條件或全部接受宗教領袖及學者的主張    192
第四節  小結    207
    
第五章 〈宗教團體法草案〉中「國傢意嚮」形成的因素    213
第一節  憲政民主的國傢性質    214
第二節  國傢宗教政策傳承    234
第三節  宗教主管官署菁英理念    250
第四節  小結    259
    
第六章 〈宗教團體法草案〉中「宗教團體意嚮」形成的因素    263
第一節  宗教傳統    263
第二節  宗教團體領袖的理念    273
第三節  宗教團體利益    293
第四節  小結    309
    
第七章 當前産、官、學菁英對〈宗教團體法草案〉的意嚮    313
第一節  對「國傢整閤〈宗教團體法草案〉」的意嚮    314
第二節  對「宗教法人類型」的意嚮    317
第三節  對「宗教法人運作」的意嚮    321
第四節  對「宗教法人管理」的意嚮    342
第五節  對「宗教法人權利」的意嚮    369
第六節  小結    391

第八章  國傢通過〈宗教團體法草案〉後的可能影響    403
第一節  國傢尊重宗教的錶現    404
第二節  宗教團體的發展    410
第三節  國傢宗教主管官署管理與發展    420
第四節  小結    428

第九章  結論    4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438
第二節  研究意義    450
第三節  研究限製與發展    453

推薦跋    457

參考書目    467

附錄    493

附錄1:「宗教團體法製意嚮」問捲調查    493
附錄2:「宗教團體法製」問捲發放、迴收及有效問捲份數錶    499
附錄3:與〈宗教團體法草案〉、宗教自由相關的「大法官會議解釋文」    501
附錄4:颱北市政府民政局2011.7.1第1屆第4次宗教諮詢會議記錄    509
附錄5:2012.2.10教育部開會通知及議程    512
附錄6:〈內政部宗教事務諮詢委員會設置要點〉    514
附錄7:全國型佛教與道教財團法人組織    516
附錄8:〈宗教團體法草案〉總說明    518
附錄9:2009年〈宗教團體法草案〉行政院版、黃昭順版及立法院一讀通過條文對照錶    531
附錄10:各學科對〈宗教團體法草案〉相關議題論文    545
附錄11:〈宗教研修學院設立辦法草案〉說明    554

圖書序言



原來宗教學也可這樣研究


  宗教學研究的範疇從最古老的宗教神學發展到哲學,再由人文宗教學轉嚮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宗教社會科學的研究。而最近幾年,宗教學者開始關注到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來研究宗教學。其中,宗教政治學的「政教關係」研究,是逐漸開發成一嶄新學科的新領域。

  蔡博士的研究給此領域打入瞭一劑強心針,她挑選〈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個案研究當作主題,嘗試建構與檢視政教關係理論;並運用政治科學中的新國傢主義與壓力團體理論,當作理論檢證與修訂的假設。

  就過去的〈宗教團體法草案〉研究來看,這篇研究具有幾項宗教學理論發展的意涵:

  1.將宗教社會科學研究觸角伸至「宗教政治學」

  「宗教政治學」是門嶄新的學科,需要纍積諸多宗教與政治互動的相關連理論,纔可能逐漸發展。蔡博士這篇研究,傳承瞭過去對此領域已有研究的成果,並走齣一條創新的視野途徑。

  2.突破宗教法學的傳統研究,轉化為動態政教關係研究

  過去兩岸學者對宗教團體法或宗教法的研究,都從法學、法哲學或意識型態學等研究途徑齣發,從少將宗教團體法當作一項依賴變數,思考這項法案齣現的原因,包括來自國傢或宗教團體彼此角力過程後,纔浮齣這項法案的藍圖。蔡博士的研究,指齣瞭這種政與教互相角力動態過程的實際真實樣貌,讓讀者得以一窺究竟。

  3.運用個案來發展宗教政治學理論

  蔡博士採用得以深入政教互動理論的個案研究途徑,由此個案讓讀者可以得知,初階宗教政治學理論建構的可能性。如果未來可以纍積更多的個案,進行小樣本的個案比較,或是多樣本的個案比較,就可以比較完整的呈現政教互動理論,進而豐富宗教政治學理論。

  4.質化與量化並陳,探索〈宗教團體法草案〉的過去與未來

  本研究以質化在前,量化在後,探索〈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內涵。蔡博士用深度訪談法結閤文獻法,詳細理解與〈宗教團體法草案〉相關的産、官、學三類菁英對此議題的意嚮;再運用問捲調查法,測量這三類菁英對本法案通過後的未來態度。形同本研究是對過去這三類菁英的態度理解與未來估計型的研究,就研究的能量來看,是一篇不可多得之作。

  就政治學研究來看此論文,本篇是屬於「冷竈熱燒型」的作品;就宗教學的角度而言,本篇則為宗教社會科學又開瞭一扇門,讓宗教學者與政治學者的理論、概念,在本文中激齣美麗的火花。我們期待宗教或政治學者,可多花幾分心力,共同耕耘「宗教政治學」這塊豐沃的土地。這份心情是對年輕學者的期待,也是對蔡博士的勉勵!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係教授  張傢麟
2013/4/2於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本書《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的標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點齣瞭研究的核心:國傢與宗教團體之間的動態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法律草案之中。作者以1997年至2012年這段跨度為切入點,聚焦於“宗教團體法草案”,這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其珍貴的觀察窗口,去審視中國社會在轉型期,國傢對於宗教的管理方式和政策取嚮的變化。作為一名讀者,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書中對“草案”生成過程的細緻描繪。法律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承載著復雜的政治意圖、社會期望和權力博弈。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夠深入挖掘,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哪些因素促使瞭“宗教團體法草案”的齣現?草案的條文是如何考量的?在製定過程中,國傢權力與宗教團體的“自由權限”之間是如何進行的對話與協商?抑或是衝突與製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將抽象的“政教關係”具象化,通過一個具體的法律草案,為我們揭示齣中國社會在宗教自由保障方麵所經曆的復雜曆程和深刻的內在張力。

评分

《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這本書,宛如一位細緻的解剖師,將中國特定時期(1997-2012)圍繞“宗教團體法草案”展開的錯綜復雜的“政教互動”進行瞭抽絲剝繭式的呈現。我尤為看重的是其“個案研究”的定位,這意味著它不會止步於理論框架的搭建,而是將理論落地於真實的曆史事件與法律文本之中。從讀者的角度齣發,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法案的起草、討論、修改過程中,究竟涉及瞭哪些關鍵的部門、哪些重要的聲音,以及這些聲音是如何相互影響、最終塑造瞭法案的形態。同時,“宗教團體自由權限”這一概念的探討,也直接觸及瞭社會核心議題,即國傢如何在保障社會秩序的同時,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分析,不同類型的宗教團體,在這一法案的框架下,其“自由權限”是如何被界定、被限製、或者被拓展的。這本書,無疑為理解中國當代宗教政策的演進及其背後邏輯,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研究範本。

评分

這本《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復雜而敏感的領域——國傢權力與宗教信仰自由的交織之地。作者以1997年至2012年這段特定時期為焦點,深入剖析瞭“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生成、修訂乃至討論過程,這無疑為理解轉型期中國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政策演變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個案研究”的提法,這意味著書中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具體的法律文本、政策文件、以及可能涉及的各方博弈。這種紮實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書極有可能擺脫空泛的理論探討,而是 grounding itself in observable realit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我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呈現“草案”在不同政治、社會語境下的命運,探討其背後隱藏的權力運作邏輯,以及不同宗教團體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爭取和維護自身權益。曆史的洪流中,法律的製定往往是社會力量博弈的凝結,而宗教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其與國傢政權的互動模式,尤其是在法律框架構建的語境下,對理解一個社會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幫助我們去理解這種復雜的動態關係。

评分

讀罷《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這部著作,我仿佛經曆瞭一場關於法律構建背後復雜博弈的生動課堂。作者以“宗教團體法草案”為引子,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深度與洞察的學術探究之中。1997年至2012年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劇烈的變革,國傢治理模式、意識形態認知以及社會結構都在發生深刻調整,而宗教在這一背景下的地位與管理,無疑是其中一個極其敏感且重要的議題。本書通過“個案研究”的方式,聚焦於一個具體的法律草案,這預示著其研究將是嚴謹且有據的,而非流於錶麵。我們期待看到,在法律文本的字裏行間,能夠摺射齣國傢管理宗教的思路演變、不同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部門、宗教團體自身,甚至國際社會)的訴求與博弈,以及最終法律文本所蘊含的政策取嚮。這種對法律草案背後政治、社會動態的細緻描摹,無疑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在中國特殊的政治語境下,“政教關係”是如何被界定、被塑造,又如何在實踐中體現齣“宗教團體自由權限”的變遷。

评分

對於任何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及其內在動力感到好奇的讀者而言,《政教互動與宗教團體自由權限:『宗教團體法草案』個案研究(1997-2012)》的齣現,無疑是一份厚重的禮物。本書以“宗教團體法草案”為核心,選取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時間段(1997-2012),這本身就預示著對一段關鍵曆史時期內政策製定邏輯的深刻挖掘。我想象著書中細緻梳理的過程,從草案的初稿如何誕生,到其在不同部門、不同意識形態影響下如何被修改,再到它如何麵對來自不同宗教團體的反饋與訴求。“政教互動”這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暗示著一種持續的、可能充滿角力與妥協的關係。而“宗教團體自由權限”更是直指核心,探討瞭國傢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或者願意承認和保障不同宗教團體的自主性與閤法性。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清晰地勾勒齣,在那個特定年代,國傢是如何試圖在維護意識形態統一與承認多元信仰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以及這個平衡點的每一次微妙變動,又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法律文本的分析,更是一部關於權力、信仰與社會變遷的生動寫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